第三课 华夏意匠——建筑艺术
- 格式:ppt
- 大小:7.06 MB
- 文档页数:50
第三课华夏意匠——建筑艺术-人教版美术鉴赏教案前言建筑艺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古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宗教、技术等方面的自然反映。
本教案将重点介绍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存在的华夏意匠,让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华夏意匠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提高对建筑艺术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1.了解华夏意匠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意义和作用。
2.掌握华夏意匠在古代建筑中的常见形式和特征。
3.培养学生欣赏建筑艺术的能力。
4.提高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内容第一部分:华夏意匠的定义和作用(10分钟)•通过图片让学生了解华夏意匠的概念和定义。
•分析华夏意匠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作用和意义。
第二部分:华夏意匠的常见形式和特征(30分钟)•通过图片和文字的形式,讲解中国古代建筑中存在的常见华夏意匠的形式和特征,包括“螭蛴(chī qí)”、“门楣(mén méi)”、“荷花(hé huā)”等。
•给学生呈现不同形式和特征的华夏意匠的图片,让学生自主欣赏并分析其特点和文化内涵。
第三部分:欣赏古代建筑中的华夏意匠(30分钟)•老师带领学生欣赏古代建筑中存在的华夏意匠,通过欣赏描摹建筑中的华夏意匠来观察和分析华夏文化的内涵。
•学生自主选择古代建筑中的华夏意匠,进行简单的描摹练习。
鼓励学生体验描摹华夏意匠带来的艺术体验和感觉。
第四部分:课堂练习和总结(20分钟)•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测试学生对华夏意匠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课堂内容,总结学习效果和体会。
教学方法•图片示范法:通过图片让学生了解华夏意匠的概念和特征。
•分组讨论法:老师将学生分成小组,就某个华夏意匠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思考鉴赏能力。
•观察描摹法:通过观察描摹古代建筑中的华夏意匠,提高学生对华夏文化和建筑艺术的兴趣和理解。
教学效果•学生了解了华夏意匠的定义和作用,认识到华夏意匠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精髓和反映。
人教版美术说课稿第三课华夏意匠----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教学课时:1课时(转载)教学目的:1. 了解紫禁城的整体布局,以及建筑对封建皇权大一统思想的具体体现。
2. 了解天坛祈年殿等建筑的礼制意义及其艺术成就。
3. 认识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艺术特色。
内容结构:1. 纵贯北京城的紫禁城中轴线上的宫殿建筑群: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主体的前朝区;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体的内廷区。
作为中轴线前奏的天安门──午门,作为中轴线终结的御花园和神武门。
以紫禁城为中心,由皇城、内城、外城共同构成的北京城总体布局。
2. 城内多种建筑、雕刻、彩画等综合构成的金碧辉煌的皇家气象与森严的等级区分。
天坛祈年殿建筑结构及金漆彩画体现人与天地和谐统一理念。
3..园林艺术的艺术手法。
重点和难点1. 明清修建的故宫是对中国历代宫殿建筑设计思想、体制、建筑经验的继承和发展。
是由多种建筑物组成的多重庭院、广场,以及色彩的组合构成完整的建筑体系,体现古代礼制思想、帝王的绝对权势,予人以强烈的精神震撼。
2..天坛祈年殿建筑的多种寓意,建筑物与空间环境、园林的配合,强化了建筑物的视觉形象。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教学常规二.引子:提问:中国建筑之特征(1)以木料为主要构材:建筑物因材料产生结构法,因结构产生形式特征。
(2)利用构架制之结构原则:“梁柱式建筑”之“构架制”。
以立柱四根,上施梁枋,牵制成为一“间”(前后横木为枋,左右为梁)。
特点在使建筑物上部一切荷载均由构架负担;承重者为其立柱与其梁枋,不借力墙厚壁垒砌。
(3)以斗拱为结构之关键,并为度量单位:其功用在以伸出之拱承受上部结构之荷载,转纳于下部之立柱上,故为大建筑物所必用。
2. 三.教学主体:中国最大的宫殿在那里,什么称谓?2.故宫为什么又叫紫禁城?紫禁城即明清时代的宫城。
名源自紫微宫,位于天空上的中宫中央,在北斗星的东北。
有15星环列,古人认为是宇宙的中心,天帝之所居的地方。
中国美术鉴赏第三课华夏意匠--建筑艺术中国美术鉴赏第三课华夏意匠--建筑艺术授课教师:授课年级:高中二年级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使学生对中国建筑艺术的经典--宏伟壮丽的紫禁城有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重点了解建筑对封建皇权大一统思想的具体体现。
2.了解天坛祈年殿等建筑的礼制意义及其艺术成就,认识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特点。
了解中国古代园林的种类、特点及代表性作品.3.结合实例了解中国造园艺术的原则精神和具体经验。
重点1.结合实例讲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2.故宫体现古代礼制思想、帝王的绝对权势,给人予以强烈的精神震撼。
3、了解中国造园艺术的原则精神难点:古代建筑和园林建筑中有较多专业的术语,需要结合具体图象讲述。
中国造园艺术的精神非常深奥。
教具资料多媒体投影课件欣赏图片教学过程与内容一、导入:你知道紫禁城一共有多少间房子吗?(9999.5间)紫禁城屋顶瓦基本上是黄色的,(皇帝、皇后)个别也有绿的,(嫔妃)为什么?(一)皇权的象征--故宫建筑群与天坛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中国建筑、欧洲建筑和伊斯兰建筑被称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
其中尤以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延续时间最长,流传最广,成就更为辉煌。
故宫是中国建筑的代表作品,它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
位于北京旧城的中心位置,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
占地七十二万余平方米,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
四周有高达10多米的城墙和宽52米的护城河相围绕,城墙的四角还分别建有角楼,组成一座森严的城堡。
它是最能体现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的作品。
1.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1)木结构:中国建筑体系与其他建筑体系相比,具有独树一帜的木结构体系。
这种木结构体系,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
门窗等的配置,不受墙壁承重能力的限制,具有“墙倒屋不塌”之妙。
(2)庭院式的组群布局:即重要建筑都是以“群”的形式组成一个院落。
除园林外,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横两条轴线进行布局,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
教学设计课题:华夏艺匠——建筑艺术课时:1教学目标:1、了解北京故宫的整体布局,重点了解封建皇权大统一思想的具体体现。
同时了解中国古代园林的种类、特点及代表性作品。
2、认识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特点,结合实例了解中国造园艺术的原则精神和具体经验。
教学重点、难点:1、中国古建筑的特点以及园林艺术的构成。
2、故宫的设计思想、寓意。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故宫、园林的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喜欢旅游吗?都去过哪里?(生答)今天,老师带你们曲几个地方旅游好吗?(好)不过我们不能只看热闹,要在游览过程中欣赏、了解古建筑的特点,感受它的艺术魅力,出示课题:华夏艺匠——建筑艺术。
二、讲授新课(一)皇权的象征——故宫建筑群1、故宫(1)大屏幕出示故宫鸟瞰图看看这是哪?(故宫)谁去过?让去过的同学介绍一下。
教者简介故宫历史沿中轴线介绍故宫的主要建筑:经过天安门,进入故宫正门午门,进入外庭区,经太和门广场、太和门,进入前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再往北是内廷区前后有乾清宫、太和殿、坤宁宫。
出了坤宁门就是御花园,最后是故宫的后门——神武门。
简介故宫外围建筑(2)提问:纵览了故宫建筑的主要部分,得到的印象是什么,其建筑有什么特点呢?(生答)教师从木质结构特点、色彩、雕塑附件以及无处不在的龙的形象等方面总结故宫建筑的艺术特征。
(二)宛自天开——古代园林艺术1、古代园林艺术特点、分类及四大名园。
2、简要介绍圆明园3、颐和园(1)介绍颐和园的历史、整体布局特点。
通过图片介绍仁寿殿、佛香阁、长廊、石舫、十七孔桥等代表性建筑(2)总结颐和园的艺术特点4、苏州古典园林(1)苏州古典园林的设计思路、艺术特点。
(2)欣赏图片,了解拙政园和留园的造园特点(3)提问:欣赏了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的景色,了解了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的艺术特点,它们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生答)教师总结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三、小结不管是古建筑也好、还是园林艺术也好,都体现出建筑者的智慧和杰出的创造才能,它们是历史的见证,是时代的产物。
《华夏意匠—建筑艺术》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华夏意匠—建筑艺术》中的第一课时,本课的课型为欣赏·评述,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目标、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等方面来阐述我对本课的理解一、说教材:《华夏意匠—建筑艺术》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中第一部分中国美术鉴赏的第三课。
作为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的内容之一,本课内容设置主要是通过欣赏一些优秀的中国古代建筑物,让学生在鉴赏的过程中了解古代建筑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逐步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热爱中华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化的情感和立场。
(1)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故宫的布局以及建筑对封建皇权思想的具体表现,认识古代园林设计的艺术特色。
(2)帮助学生掌握鉴赏建筑艺术的基本方法,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典型分析,让学生了解相关的美术规律。
重在理解,养成独立的分析能力。
(3)学生可以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和自己已知的知识,结合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二、说学情: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鉴赏能力,有一定的文学历史知识的积累。
欣赏是欣赏者对作品内涵意义及其价值的认识,欣赏需要一定的知识和修养,高中生具备了这样的能力却力不从心,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和锻炼。
三、说教学目标:(1)了解紫禁城的整体布局,以及建筑对封建皇权思想的具体体现。
(2)了解天坛祈年殿等建筑的礼制意义及其艺术成就。
(3)认识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艺术特色。
四、说重点、难点:重点:结合实例讲解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点。
难点:古代建筑中有较多的专业术语,需要结合具体图像讲述。
五、说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讲解法、讨论法六、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美术教科书学生准备:美术教科书,中国古代历史教科书七、说教学过程(课件展示):(1)组织教学,导入新课(5分钟)①让学生交流课前通过历史课本所了解到的有关中国古代建筑方面的知识,并谈一谈为什么历史书会出现这些古代建筑,它与美术鉴赏有何联系?②展示课题:《华夏意匠—建筑艺术》(2)讲授新课(30分钟)①纵贯北京城的紫禁城中轴线上的宫殿建筑群: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主体的前朝区;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体的内廷区。
华夏意匠——建筑艺术课时:一课时课型:欣赏课授课对象:高一教学设备:教材、课件、多媒体设备教材分析: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历史悠久,分布地域广泛,风格鲜明,有极强的传统规范。
从社会功能上大可分为宫殿建筑、宗教建筑、陵墓建筑、园林、居民建筑等。
首先要以认知其构成特征为心理基础,然后才能感受其形式结构所造成的空间氛围。
建筑是以物质实体占据一定空间的造型艺术,欣赏建筑在看其实用功能的同时,还应在行进的时间过程中去感受建筑物均衡、对比、色彩。
材质等形式美和内部空间和外部形体空间及延伸形成的多层级空间所造成的情绪氛围,领会深刻的精神内涵,方能激起某种审美的感动。
教学重点:1、通过对中国结构建筑体系的介绍以及对北京故宫总体布局、主要建筑的屋顶形式和色彩的运用等方面的分析,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特色。
2、通过中国古代园林的典型实例的欣赏,了解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特点及园林建筑的主要特色,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等级性体现,对建筑艺术的欣赏内容的局限,多寻找一些例子来充实内容。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成就及其特点,有所了解,有所认识,达到开拓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欣赏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欣赏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教学内容及其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去过北京吗?北京不仅是我们中国的首都,而且是一个历史文化古城,他有相当多的名胜古迹,比如故宫、长城、天坛、圆明园等等。
(可由学生举例)这些都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
我国古代建筑有悠久的历史,在世界上曾经有过许多优秀建筑体系,但其中有的早已中断,或流传不广,象古埃及、古印度的建筑。
只有中国古代建筑同欧洲建筑和伊斯兰建筑一直延伸至今,被称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
尤其是中国古代建筑和欧洲古代建筑延续的时间最长,流传最广,成就更为辉煌。
中国古代建筑按其用途划分,可分为7类:宫殿建筑、陵墓建筑、民居建筑、桥梁建筑、坛庙建筑、园林建筑、宗教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