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常考数据总结
- 格式:docx
- 大小:18.30 KB
- 文档页数:4
儿科学考试重点总结全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1.坐高:由头顶至坐骨结节的长度称坐高,代表头长加脊柱长。
上部量:指从头顶到耻骨联合上缘的长度,代表脊柱发育的指标。
2.生长发育:坐长一般是指小而整体和各器官的长大,可测出其测量的增加;发育是指细胞、组织、器官功能的成熟,为质的改变。
3.计划免疫:15岁以下儿童按年龄进行全程足量基础免疫,并适时加强免疫措施。
4.一级预防:是指小儿的营养指导、体格锻炼、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及预防接种等。
5.被动免疫:对易感儿或接触过患儿的体弱儿,进行抗毒素或丙种球蛋白注射,使之立即获得免疫力。
6.低渗性脱水:电解质的丢失多余水的丢失,血清钠浓度为<130mmol/L,以细胞外液减少为主。
等渗性脱水:水和电解质成比例丢失,血清钠浓度为130—150mmol/L,表现为一般脱水体征。
8.口服补液盐(ORS):组成成分为氧化钠3.5g,碳酸氢钠2.5g,氧化钾1.5g,无水葡萄糖20.0g,加水至1000ml,用于轻、中度腹泻病患儿,简便易行,疗效较好。
9.基础代谢:为在清醒、安静、空腹状况下,处于18-25℃环境中人体维持基本生理活动所需的最低能量。
10.人工喂养:母亲因各种原因不能喂哺婴儿时,可选用牛、羊乳,或其他兽乳,或其他代乳品喂养婴儿。
11.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本病是由于维生素D不足,钙磷代谢失常,导致以骨骼系统为特征的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病。
12.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本病是因维生素D缺乏导致血清钙离子浓度降低,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引起,表现为全身惊厥、手足肌肉抽搐或喉痉挛等。
幼儿期:自1岁至满3周岁之前为幼儿期。
5.学龄前期:自3周岁至6-7岁入小学前为学龄前期。
19.身材矮小:身高落后于同年龄、同性别正常儿童第三百分位数以下。
20.生长缓慢:生长速率<5cm/年。
13.早期新生儿:是指生后一周以内的新生儿,属围产儿。
儿科学常考内容总结儿科学是儿科主治非常重要的学科,在儿科主治考试中占着比较大的比分,对于基础差、信心不足的考生来说,儿科学是比较困难的学科。
为了帮助能够顺利通过儿科主治考试,小编整理了儿科学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儿科学知识点麻疹、幼儿急疹、风疹、猩红热的鉴别诊断:(1)潜伏期:麻疹6~21天;幼儿急疹7~17天;风疹5~25天;猩红热1~7天。
(2)初期症状:麻疹发热、咳嗽、流涕、泪水汪汪;幼儿急疹突然高热,一般情况好;风疹发热、咳嗽、流涕、枕部淋巴结肿大;猩红热发热、咽喉红肿化脓疼痛。
(3)出疹与发热的关系:麻疹发热3~4天出疹,出疹时发热更高;幼儿急疹发热3~4天出疹,热退疹出;风疹发热1/2~1天出疹;猩红热发热数小时~1天出疹,出疹时热高。
(4)特殊体征:麻疹有麻疹黏膜斑;猩红热有环口苍白圈,草莓舌,贫血性皮肤划痕,帕氏线。
(5)皮疹特点:麻疹表现为玫瑰色斑丘疹自耳后发际、额面、颈部、躯干、四肢,3天左右出齐,疹退后遗留棕色色素斑、糠麸样脱屑;幼儿急疹表现为玫瑰色斑疹或斑丘疹,较麻疹细小,发疹无一定顺序,疹出后1~2天消退,疹退后无色素沉着,无脱屑;风疹表现为玫瑰色细小斑丘疹自头面、躯干、四肢,24小时布满全身,疹退后无色素沉着,无脱屑;猩红热表现为细小红色丘疹,皮肤猩红,自颈、腋下、腹股沟处开始,2~3天遍布全身,疹退后无色素沉着,有大片脱皮。
(6)血常规:麻疹、幼儿急疹、风疹三者白细胞总数均下降,淋巴细胞均升高;猩红热白细胞总数下降,中性粒细胞升高。
2. 儿科学知识点麻疹的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 6~18天;前驱期也称发疹前期,一般为3~4天。
发热后2~3天,出现麻疹黏膜斑,是早期诊断麻疹的重要依据;出疹期在发热3~4天左右开始出疹,皮疹先见于耳后、发际、渐次延及头面、颈部,自上而下至胸、腹、背、四肢,最后出现在手心、足心及鼻准部;恢复期为出疹3~4天后,皮疹按出疹的先后顺序依次消退。
第一节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一)胎儿期:受孕到分娩,约40周(280天)。
受孕最初8周称胚胎期,8周后到出生前为胎儿期。
(二)新生儿期:出生后脐带结扎开始到足28天。
围生期:胎龄满28周(体重≥1000g)至出生后7足天。
1.加强护理,注意保暖,细心喂养,预防各种感染。
2.发病率、死亡率高,尤其生后第一周。
3.围生期死亡率是衡量产科新生儿科质量的重要标准。
(三)婴儿期:出生后到满1周岁。
1.小儿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身长50→75cm,体重3→9kg.2.易发生消化不良和营养缺乏。
易患各种感染性疾病,应按时预防接种。
(四)幼儿期:1周岁后到满3周岁。
1.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加快。
2.活动能力增强,注意防止意外。
3.喂养指导。
4.传染病预防。
(五)学龄前期:3周岁后到6~7周岁。
(六)学龄期:从入小学起(6~7岁)到青春期(13~14岁)开始之前。
(七)青春期:女孩11、12岁到17、18岁;男孩13、14岁到18~20岁。
第一节生长发育规律婴儿期是第一个生长高峰;青春期出现第二个生长高峰。
一般规律为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
二节体格生长(重点)(一)体格生长的指标1.体重:出生体重平均3kg,生后第1周内生理性体重下降(3~9%)。
1岁体重平均为9kg,2岁12kg,2岁到青春前期每年增长2kg。
体重计算公式:<6月龄婴儿体重(kg)=出生体重+ 月龄×0.7kg7~12个月龄婴儿体重(kg)=6 + 月龄×0.25kg2岁~青春前期体重(kg)=年龄×2 + 8(7)kg2.身高:新生儿50cm,前半年每月增长2.5cm,后半年每月增长1.5cm。
1岁75cm,2岁85cm,2岁以后每年长5~7cm。
2~12岁身长计算公式身长(cm)=年龄×7 + 703.头围新生儿头围34cm,3个月40cm,1岁46cm,2岁48cm,5岁50cm,15岁54~58cm,半岁42cm。
儿科期末必考知识点总结
一、发育与生长
1. 新生儿期的特点及护理
2. 婴幼儿期的生长发育规律
3. 儿童期的生长发育特点
二、儿童传染病
1. 儿童常见传染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
2. 儿童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3. 儿童常见病毒性感染
三、婴幼儿膳食与营养
1. 妈妈为宝宝选择根据婴幼儿生长发育特点不同年龄阶段的膳食
2. 婴幼儿辅食的添加时机和方式
3. 婴幼儿营养不良的预防和调理
四、儿童常见疾病
1. 儿童常见的呼吸道疾病
2. 儿童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
3. 儿童的皮肤病
4. 儿童的过敏性疾病
五、儿童的发育障碍及早期干预
1. 儿童自闭症及其早期干预
2. 儿童智力障碍及其早期干预
3. 儿童言语发育障碍及其早期干预
六、儿童的心理问题
1. 儿童焦虑、恐惧、烦躁及其干预
2. 儿童多动症及其干预
3. 儿童抑郁症及其干预
七、儿童常见意外伤害的预防措施
1. 儿童意外伤害的类型及预防措施
2. 儿童烫伤、烧伤的急救处理
3. 儿童溺水事故的预防与急救措施
八、儿童安全教育
1. 儿童交通安全教育
2. 儿童户外活动安全教育
3. 儿童网络安全教育
以上为儿科期末考试的知识点总结,包括了儿童的发育与生长、传染病、膳食与营养、常见疾病、发育障碍及早期干预、心理问题、意外伤害的预防措施以及安全教育等内容。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复习,考试顺利!。
儿科学常考数据总结儿科学有很多数据分析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但是数据又是儿科学考题中很重要的一节,需要考生们灵活掌握,为了帮助考生们能够学会儿科学数据这一块,小编整理了相关信息供大家参考。
1. 儿科学重点:体格生长:(1)体重:出生时体重约为3Kg,1岁时达到10Kg,1-12岁体重计算公式为:年龄(岁)×2+8;(2)身高:出生时为 50cm,1岁时达到75 cm,2岁时约为87 cm,2-12岁身高的计算公式为:年龄(岁)×7+75;(3)头围:出生时平均为32-34 cm,1岁时约为46 cm,2岁时约为48 cm;(4)胸围;出生时胸围32 cm,1岁至青春前期胸围应大于头围(约为头围+年龄-1 cm);(5)牙齿:人一生乳牙共20个,恒牙28-32个,出生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12个后未萌出者为乳牙萌出延迟,一般到2.5岁出齐;(6)小儿运动及语言发育特点: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
2.儿科学重点:儿童保健:(1)卡介苗:出生时注射;(2)嵴髓灰质炎叁价混合疫苗:2个月,3个月,4个月;4岁复种第二次;(3)百白破混合制剂:3个月,4个月,5个月;1.5-2岁复种第一次,6岁复种第二次;(4)麻疹减毒疫苗:8个月;6 岁复种;(5)乙肝疫苗:刚出生,1个月,6个月。
3.小儿腹泻病:(1)脱水程度(失水量/体重):轻度<5%,中度5%-10%,重度 10%-12%;(2)补液量(ml/kg):轻度脱水90-120,中度脱水120-150,重度脱水150-180;(3)一些溶液:1:2含钠液张力为1/3,1:4含钠液张力为1/5,2:1含钠液张力为等张,2:3:1含钠液张力为1/2张,4:3:2含钠液张力为2/3张,2:6:1含钠液张力为1/3张。
4.预防接种乙肝疫苗接种时间:出生即刻、1个月、6个月;卡介苗接种时间:出生即刻;脊髓灰质炎三价混合疫苗接种时间:2个月、3个月、4个月、4岁;百白破混合制剂接种时间:3个月、4个月、5个月、1.5~2岁、6岁(3456+2);麻疹疫苗接种时间:8个月、6岁。
儿科学考试重点总结完整版★儿科1.胎儿期:受精卵形成至出生共40周。
新生儿期:胎儿娩出至28天。
婴儿期:出生至1岁。
幼儿期:1岁至满3岁。
学龄前期:3岁至6~7岁。
学龄期:6~7岁至青春期。
青春期:10~20岁。
2.生长发育规律:连续有阶段性(两个高峰:婴儿期+青春期),各系统器官不平衡(神经系统先快后慢,生殖系统先慢后快,体格发育快慢快,淋巴系统儿童期迅速青春期高峰以后降至成人水平),存在个体差异,一定规律(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
3.出生时:3kg,50cm。
<6个月:体重=3+月龄×0.7,身高=50+月龄×2.5。
7~12个月:体重=6+月龄×0.25,身高=65+(月龄-6)×1.5。
1岁:10kg,75cm。
2~12岁:体重=年龄×2+8,身高=年龄×7+75。
4.头围:眉弓上方、枕后结节绕头一周,出生时34cm,前三个月、后九个月各增6cm,1岁46cm,2岁48cm,5岁50cm。
5.胸围:乳头下缘绕胸一周,出生时32cm,1岁时46cm,以后=头围+年龄-1。
6.前囟1.5岁闭合(过早:头小畸形,过迟:佝偻病、甲减、脑积水),后囟6~8周闭合。
7.3个月抬头时颈椎前凸(第1个生理弯曲),6个月能坐时胸椎后凸(第2个生理弯曲),1岁站立行走时腰椎前凸(第3个生理弯曲)。
8.1~9岁腕部骨化中心数目=岁数+1,10岁出全10个。
9.乳牙共20个,4~10个月开始萌出,12个月未萌出为延迟,2.5岁出齐,2岁内=月龄-(4~6)。
恒牙骨化从新生儿期开始。
10.粗细动作: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
语言发育(发音、理解、表达):哭叫阶段:1~2个月;咿呀阶段:3~4个月;单音阶段:5~10个月;单词阶段:1~2岁;成语阶段:3岁以后。
11.五苗防七病: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乙肝疫苗。
儿科必考知识点总结作为一名医学生,特别是准备从事儿科医疗工作的同学,对于儿科的必考知识点有着非常重要的学习和掌握意义。
儿科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领域,需要对儿童的生长发育、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本文将对儿科的必考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和备考。
一、新生儿期1. 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窒息是指新生儿出生后不能迅速呼吸,导致氧缺乏和生命危险。
学习者需要了解窒息的原因、症状和处理方法,包括人工正压呼吸、气管插管和胸外心脏按压等急救措施。
2. 新生儿黄疸: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出生后由于胆红素代谢不良而导致皮肤和巩膜发黄。
学习者需要了解黄疸的原因、评估黄疸的严重程度、治疗黄疸的方法和并发症的预防。
3. 新生儿感染:新生儿容易感染各种疾病,包括脓毒症、呼吸道感染、败血症等。
学习者需要了解各种感染的症状、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4. 新生儿脑损伤:新生儿脑损伤是指新生儿由于缺氧、颅内出血或外伤等原因造成的脑组织损伤。
学习者需要了解脑损伤的症状、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二、婴幼儿期1. 婴幼儿常见疾病:学习者需要了解婴幼儿期常见疾病的症状、诊断和治疗原则,包括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发热惊厥、喷射性呕吐等。
2. 婴儿生长发育:学习者需要了解婴儿的生长曲线、发育阶段和疾病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包括生长迟缓、发育迟缓、早产儿的管理等。
3. 婴幼儿饮食营养:学习者需要了解婴幼儿期的合理营养需求、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的方法、进食障碍的处理等。
4. 婴幼儿行为心理:学习者需要了解婴幼儿期的正常行为心理发展,以及各种行为问题和心理问题的处理方法。
三、幼儿期1. 幼儿常见疾病:学习者需要了解幼儿期常见疾病的症状、诊断和治疗原则,包括感冒、手足口病、水痘、腹泻等。
2. 幼儿生长发育:学习者需要了解幼儿的生长曲线、发育阶段和疾病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包括肥胖、矮小、智力发育迟缓等。
3. 幼儿饮食营养:学习者需要了解幼儿期的合理营养需求、饮食结构建议、进食障碍的处理等。
护理学基础知识重点:小儿体格检查常用指标考点总
结
在护理考试中,小儿体格生长常用指标及计算方法公式较多,容易混淆,在这里,今天总结内科护理学-小儿体格检查常用指标考点,给大家把常用公式进行总结,希望对各位考生有帮助。
1.体重:新生儿出生体重平均为3kg,3个月时体重约为出生时的2倍(6kg),1岁时体重约为出生时的3倍(9kg)。
1~6个月:体重(kg)=出生体重(kg)+月龄0.7(kg)
7~12月:体重(kg)=6(kg)+月龄0.25(kg)
2~12岁:体重(kg)=年龄2+8(kg)
2.身长(高):新生儿出生时平均50cm,1岁时75cm,2岁时85cm。
2~12岁身长(高)计算公式为:身高(cm)=年龄(岁) 7+77(cm)
3.头围和胸围:出生时头围平均为33~34cm,1岁时46cm,
出生时胸围平均为32cm,比头围小1~2cm。
1岁时胸围与头围大致相等,约46cm。
4.牙齿:人的一生有乳牙20颗、恒牙(28~32)颗两副牙齿。
生后
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12个月未萌出者为乳牙萌出延迟。
约于2岁半乳牙出齐。
2岁内乳牙数目为月龄减4~6。
6岁左右萌出第1颗恒牙,12岁萌出第2颗磨牙,17~18岁萌出第3颗磨牙(智齿)。
5.囟门:出生时前囟约为1.5~2.0cm,1~1.5岁时应闭合。
前囟过小或早闭见于小头畸形;前囟迟闭、过大见于佝偻病、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等;前囟饱满常提示颅内压增高,见于脑积水、脑瘤、脑出血等疾病,而前囟凹陷则见于极度消瘦或脱水者。
后囟出生时很小或闭合,最迟生后6~8周闭合。
1绪论(注意图表)1年龄分期:1七个期。
围生期死亡率是衡量产科新生儿科质量的金标准.。
2生长发育(题多)(华医网)。
大纲:1生长发育规律(新加)2体格生长(重点)3运动和语言的发育(发育的阶段性特点)描述题较多。
要学习的概念:体重身高头围胸围囟门骨化中心生理弯曲乳牙恒牙运动语言日期:出生 3个月 6个月 9个月 12个月(1岁) 15个月 18个月(1岁半) 21个月 24个月(2岁)每3个月为一个周期;注意相互转换,1.规律:1运动发育1规律为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
2.2月抬头6月坐,7月翻身8月爬,9月会站成正果,1走2跳3岁跑。
2各个系统发育不平衡:神经系统发育——先快后慢,淋巴系统——先慢后快,生殖系统——先慢后快。
心、肝、肾、肌肉的发育基本与体格生长发育相平衡。
2.体格:体重、身高、头围、胸围,1综述1波动:体格生长中最易波动。
正常:新生儿生理性体重下降发生在出生后.第1周.。
异常:如体重下降超过10%或第10天还未恢复出生体重,则为病理状态。
2公式:3~12个月龄婴儿体重(kg)=(9+月龄)/2;1-6岁=8kg+年龄×2。
;7岁~12岁体重(kg)=(年龄X7—5)/2;3与12的差是9.6与8中间有2.7到12有5.3出生后的4到6个月体重每日增加400到600克3身高1规律:出生时50CM ,第一年生长最快,1岁时75厘米,其中前3月增长值约等于后9月增长值。
2岁幼儿身高85厘米。
生后第1年身高增长约25厘米。
2公式:2-12岁身高:年龄×7+70(cm) 有疑问?4头围:1小儿出生时头围是34厘米。
前3月增长等于后9月的增长值(6cm);2 1岁时与头围约46cm ,2岁时为48厘米。
在2岁以内最有价值。
5胸围:1出生:比头围小1~2cm,约32cm;2小儿头围与胸围大致相等的年龄是.1岁时约46cm。
6上臂围:12.5——13.5之间,是正常的值;3骨骼:1头颅骨:囟门1前囟:闭合的年龄最晚不超过18个月,1岁到1.5岁闭合。
儿科必背知识点总结一、生长发育1. 出生后体重下降5-10%2. 3个月内体重恢复出生体重,6个月体重加倍,1岁体重增加至3倍3. 孩子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需特别关注身高、体重、头围等指标4. 生长曲线可用于评估儿童生长发育情况5. 骨骼发育包括软骨骨化和骨化两阶段二、喂养与营养1. 奶嘴可导致婴儿乳头深陷,应使用适合的奶嘴和奶瓶2. 母乳喂养可预防婴儿呼吸道、胃肠道和泌尿道感染3. 固体食物首次添加时间以6个月为宜4. 营养不良表现包括:体重增长不良、生长迟缓、消瘦、发育迟缓等5. 食物过敏常见的食物包括牛奶、鸡蛋、大豆、麦类、花生、坚果等三、传染病预防1. 疫苗接种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方式2. 预防传染病可采取隔离、消毒、禁止外游等措施3. 儿童传染病的典型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咽痛、流行性感冒等4. 发热是传染病常见症状,需及时就医治疗5. 手足口病的首发征兆为嘴角疮,潜伏期为3-7天,传染性强四、呼吸系统疾病1. 婴幼儿遭感冒易发生下呼吸道感染2. 支气管炎是最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3. 哮喘是最常见的儿童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需避免接触气体刺激4. 婴幼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症状包括气短、呼吸困难等5. 肺炎的症状包括咳嗽、呼吸急促、发热等五、消化系统疾病1. 腹泻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症状,应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2. 小腹部压痛是典型的阑尾炎症状3. 肠套叠是婴幼儿常见的肠梗阻疾病,症状包括呕吐、腹泻、腹痛等4. 胃食管反流是食物和胃酸反流至食管引起的症状,需避免过饱和仰卧5. 慢性肝炎可引起肝硬化和肝癌,需连续治疗六、心血管系统疾病1. 先天性心脏病是婴幼儿最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2.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较常见的并发症3. 结缔组织疾病可引起心包炎和心肌炎4. 应注意避免二尖瓣脱垂、心律失常等疾病的诱因5. 心肌炎可导致心脏功能损害,需及时就医治疗七、泌尿系统疾病1. 先天性肾脏疾病包括肾积水、膀胱输尿管反流、尿道梗阻等2. 小儿尿道感染可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3. 包皮过长可导致包茎和包皮炎,需及时治疗4. 小儿膀胱上皮瘤是常见的尿道出血原因5. 过度饮水可导致尿崩症,需注意饮水量控制八、神经系统疾病1. 婴幼儿脑炎多见于夏秋季节,表现为发热、昏迷、抽搐等2. 小儿痉挛性癫痫是最常见的癫痫类型3. 癫痫药物治疗应遵医生嘱咐服用,不得自行停药4.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最常见的儿童多动症5. 自闭症的早期症状包括社交能力差、语言发育迟缓等九、免疫性疾病1. 儿童风湿热是风湿热病变的特殊类型,表现为高热、关节炎2. 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表现为面部蝶形红斑、关节炎等症状3. 儿童过敏性疾病常见的过敏源包括尘螨、农药、抗生素等4. 免疫缺陷症状包括反复感染、发育迟缓、消瘦等5. 霍奇金病是多个淋巴结肿胀病变,需规范治疗及随访十、皮肤疾病1. 婴幼儿尿布皮炎常见于女婴,男婴的尿道口部也易发生皮炎2. 儿童湿疹多见于面部、颈部、手掌、足底、外阴周围等3. 皮肤瘙痒可引起强迫性搔抓,导致皮肤感染4. 生理性色素斑(雀斑、黄褐斑)不需要治疗5. 毛发白斑需及时治疗,避免影响孩子心理健康以上为儿科必背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儿科学常考数据总结
儿科学有很多数据分析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但是数据又是儿科学考题中很重要的一节,需要考生们灵活掌握,为了帮助考生们能够学会儿科学数据这一块,小编整理了相关信息供大家参考。
1. 儿科学重点:体格生长:
(1)体重:出生时体重约为3Kg,1岁时达到10Kg,1-12岁体重计算公式为:年龄(岁)×2+8;
(2)身高:出生时为 50cm,1岁时达到75 cm,2岁时约为87 cm,2-12岁身高的计算公式为:年龄(岁)×7+75;
(3)头围:出生时平均为32-34 cm,1岁时约为46 cm,2岁时约为48 cm;
(4)胸围;出生时胸围32 cm,1岁至青春前期胸围应大于头围(约为头围+年龄-1 cm);(5)牙齿:人一生乳牙共20个,恒牙28-32个,出生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12个后未萌出者为乳牙萌出延迟,一般到2.5岁出齐;
(6)小儿运动及语言发育特点: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
2.儿科学重点:儿童保健:
(1)卡介苗:出生时注射;
(2)嵴髓灰质炎叁价混合疫苗:2个月,3个月,4个月;4岁复种第二次;
(3)百白破混合制剂:3个月,4个月,5个月;1.5-2岁复种第一次,6岁复种第二次;(4)麻疹减毒疫苗:8个月;6 岁复种;
(5)乙肝疫苗:刚出生,1个月,6个月。
3.小儿腹泻病:
(1)脱水程度(失水量/体重):轻度<5%,中度5%-10%,重度 10%-12%;
(2)补液量(ml/kg):轻度脱水90-120,中度脱水120-150,重度脱水150-180;
(3)一些溶液:1:2含钠液张力为1/3,1:4含钠液张力为1/5,2:1含钠液张力为等张,2:3:1含钠液张力为1/2张,4:3:2含钠液张力为2/3张,2:6:1含钠液张力为1/3张。
4.预防接种
乙肝疫苗接种时间:出生即刻、1个月、6个月;
卡介苗接种时间:出生即刻;
脊髓灰质炎三价混合疫苗接种时间:2个月、3个月、4个月、4岁;
百白破混合制剂接种时间:3个月、4个月、5个月、1.5~2岁、6岁(3456+2);
麻疹疫苗接种时间:8个月、6岁。
5.儿童体格检查
各年龄小儿呼吸、脉搏:
各年龄小儿呼吸、脉搏(次/分);
血压:
收缩压(mmHg)=80+(年龄×2);
舒张压=2/3收缩压;
各年龄小儿心界:
各年龄小儿心界;
病例征阳性的生理情况:
Babinski征:2岁以下可阳性;
Kerning征:出生后头几个月;
Brudzinski征:出生后头几个月。
6.儿科学重点:小儿液体疗法
补液原则:先快后慢,先盐后糖,见尿补钾,抽搐补钙;
第一天补液总量=生理需要量+累积损失量+继续丢失量。
生理需要量(尽量口服,不能口服者静注1/4~1/5张含钠液):
10kg及以下:100ml/kg;
11~20kg: 1000ml+(年龄-10)×50ml/kg;
20kg以上:1000ml+(年龄-20)×20ml/kg。
累积损失量:
重度脱水开始快速输入等渗含钠液(生理盐水或2︰1液)20ml/kg于30min~1h内输入,其余累积损失量在8~12h输完。
轻度——30~50ml/kg 中度——50~100ml/kg;
重度——100~120ml/kg;
低渗——2/3张含钠液等渗——1/2张含钠液;
高渗——1/3~1/5张含钠液;
继续丢失量:丢多少补多少,用1/2~1/3张。
7.儿童营养
儿童能量代谢的构成:基础代谢50%,生长运动所需32%~35%,排泄10%,食物热力作用7%~8%。
宏量营养素所占比例:
糖类:55%~65%;
脂类:45%~50%——6个月以下,35%~40%——6个月~2岁,30%~35%——2~7岁,25%~30%——7岁以上;
微量营养素:钙的摄入量:母乳喂养300mg,牛乳喂养500mg,幼儿600mg,4岁以上800mg;
水:婴儿:150ml/(kg.d),以后每3岁减少约25 ml/(kg.d)。
8.儿童喂养
初乳:孕后期与分娩4~5日以内;
过渡乳:5~14日;
成熟乳:14日以后;
配方奶粉摄入量:20g/(kg.d)【100g配方奶供能500kcal,婴儿所需能量100 g/(kg.d)】全牛奶摄入量:100ml/(kg.d)(8%糖牛乳)【8%糖牛乳100ml供能100kcal,不足的液体量用水补充,使奶和水的总液量达150 ml/(kg.d)】。
9.儿科学重点: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症状:小6压乒乓球,8、9为方颅,时见手足镯,1岁现鸡胸。
治疗:(口服VD)初始——2000~4000IU/d(50~100μg/d),1个月后——400IU/d;大剂量疗法(适用于重症佝偻病有并发症或无法口服者)——肌肉注射VD 020万~30万IU 一次,3个月后改预防量,1个月后复查效果。
预防:每日获得维生素D400IU。
妊娠后期:补充维生素D800IU/d。
婴幼儿期:保证户外活动1~2个小时。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双胎儿:生后1周开始补充维生素D 800IU/d。
足月儿:生后2周开始补充维生素D400IU/d。
10.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
临床表现:
隐匿型:血清钙多在1.75~1.88mmol/L;
典型发作:血清钙低于1.75 mmol/L。
治疗:
控制惊厥或喉痉挛:10%水合氯醛每次40~50mg/kg保留灌肠,或地西泮0.1~0.3mg/kg 肌注(或缓慢静脉注射)。
钙剂治疗:10%葡萄糖酸钙5~10ml加入10%葡萄糖液5~20ml缓慢静脉注射或滴注,惊厥停止后口服钙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