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科学第三章一至三节易错题
- 格式:doc
- 大小:1.61 MB
- 文档页数:7
[浙教版八年级下学期科学易错题及答案解析]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八下科学易错题浙教版一1、下列几组植物中,与大豆根系相同的一组是()A.大麦、洋葱、甘蔗B.玉米、红萝卜、韭菜C.苹果、大白菜、樟树D.狗尾草、水稻、高粱2、水体发生富营养化污染时,鱼类等水生动物大量死亡的因是()A.水体中的氮、磷营养元素过多B.藻类植物大量死亡C..水体中的溶解氧急剧减少D.水体中的微生物大量繁殖3、下列使用盐水情况和盐水所起的主要作用不能对应的是()A、在制泡菜时,用盐水浸泡蔬菜,维持细胞正常形态B、感冒时用盐水漱口,消毒杀菌C、人在高温作业后,要喝些淡盐水,维持体内水、盐代谢平衡D、用0.9g%生理盐水制作口腔上皮细胞装片,维持细胞正常形态4、拆列工厂排出的废水最有可能造成土壤生物性污染的是()A.屠宰场B.化工厂C.电镀厂D.造纸厂5、木本植物的茎,从外到内依次是()A.树皮、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髓B.树皮、木质部、形成层、韧皮部、髓C.树皮、木质部、形成层、髓、D.树皮、形成层、木质部、髓6、收集橡胶胶乳时往往要割橡胶树,为使胶乳顺利流出,正确的割胶方式是应该割到橡胶树的哪个部位()A.木质部B.内树皮的韧皮部C.形成层D.外树皮的韧皮部7、物体进行的下列活动中受到气孔开闭影响的是()①水分的吸收和运输;②无机盐的运输作用;③光合作用;④呼吸作用;⑤蒸腾作用A.①②④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8、王芳在采集的野外生长的植物的茎的横切面上,发现有5个年轮,而中间的年轮特狭小。
访问当地人得知,该地年降水量丰富,气温比较高,导致植物年轮特窄最可能的原因是()A.干旱B.气温C.蝗灾D.缺植物生长的无机盐9、对于绿色植物而言,光照增强,光合作用就会随之增强,但在晴空声云、太阳光照射强烈时,植物在中午前后光合作用效率反而会下降,呈现“午休现象”。
其原因是()A、蒸腾作用太强,体内水体不足B、酶的活性降低以致失去活性C、气孔关闭,C02摄入不足D.气孔关闭,02释放受阻10、植物的呼吸作用进行的时间是()A.白天B.晚上C.有光的时候D.昼夜11、呼吸作用过程的表达式是()A.水+二氧化碳+能量—有机物+氧气+能量B.氧气+有机物一二氧化碳+水+能量C.有机物+二氧化碳一水+氧气+能量D..水+氧气一有机物+二氧化碳+能量12、下列有关“土壤中含有有机物”验证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A.土壤应充分干燥B.土壤应含有较丰富的有机物C.实验中的铁丝网孔径要小D.干燥土壤时应放在火上直接烧烤13、月球表面有月壤。
八年级科学(下)第三章复习提纲第一节:土壤中有什么?1 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
我们把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植物等称为土壤生物。
2 土壤中的非生物有水、空气、有机物(腐殖质)、无机物(矿物质颗粒)。
土壤是由这些组成的3 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自于生物的排泄物与死亡的生物体。
无机物是由岩石风化形成的。
4 岩石是在长期的风吹雨打、冷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渐变成了石砾与沙粒,最后形成了含有沙粒、有机物、水、空气等物质的土壤。
第二节:各种条样的土壤5 矿物质颗粒的多少就成为影响土壤结构最重要的因素。
6 土壤颗粒的分类:砂粒、粉砂粒、黏粒。
7 土壤可分为砂土类土壤(砂粒多,黏粒少。
土壤颗粒细)、黏土类土壤(砂粒、黏粒多。
土壤颗粒细)、壤土类土壤(砂粒、黏粒、粉沙大致相等。
土壤质地较均匀)。
8 砂土类土壤(疏松、不易黏结,通气、通水性能强,易干旱。
)、黏土类土壤(质地黏重。
保水、保肥能力强,通气,透水性差)、壤土类土壤(通气、透水,能保水、保肥,易于耕种)。
9 土壤的保水、保肥、通气、透水能力主要与土壤的结构有关系,,最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类型是壤土类土壤,因为这种土壤既通气、透水,又保水、保肥。
第三节:植物与土壤1 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和无机盐和固定植物的功能2 一株植物的所有根合在一起,叫做根系。
有明显发达的主根与侧根之分的根系,叫做直根系(如青菜,树,大豆)。
没有明显主侧根之分的根系叫作须根系(如小麦、葱)。
3 跟在土壤中的分布与土壤的结构、肥力、通气状况和水分状况等有关。
4 根(属器官)――根尖(属部位)——根毛区(属区域)吸水5 根尖由根毛区(吸水)、伸长区(细胞生长)、分生区(细胞分裂,使根的细胞数不断增加,细胞核大)、根冠(保护作用,利于根不断生长)四部分组成。
6植物根毛是根毛区表皮细胞的向外突起,植物的根毛很多,作用是增加了与土壤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吸收土壤中的养分。
7 植物跟毛细胞的细胞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般高于土壤中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因此它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反之就会因为是水过多而发生“烧苗”现象。
⼋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知识点知识讲解⼋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知识点第三章3.1空⽓与氧⽓(1)⼀、知识要点1.空⽓的成分⼀般来说是⽐较稳定的。
法国科学家拉⽡锡通过实验⾸先得出了空⽓是由氮⽓和氧⽓组成的结论。
2.空⽓的成分3.空⽓中氧⽓含量的测定(1)测量原理利⽤燃烧法测定空⽓中氧⽓含量的原理:红磷燃烧消耗密闭容器内空⽓中的氧⽓,使密闭容器内压强减⼩,在⼤⽓压的作⽤下⽔被压⼊集⽓瓶内的体积即为减少的氧⽓的体积。
(2)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产⽣⼤量⽩烟。
②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进⼊集⽓瓶中⽔的体积约占集⽓瓶容积的1/5。
(3)结论:空⽓中氧⽓的体积约占空⽓体积的1/5。
4.空⽓的利⽤⼆、注意事项1、在做空⽓中氧⽓含量的测定实验时,为保证测量结果准确,实验中应注意⼀下⼏点:(1)装置不漏⽓(2)红磷应⾜量(3)冷却后再打开弹簧夹2、物质的⽤途是由物质的性质决定的。
如氮⽓和稀有⽓体的性质都较稳定,所以都可作保护⽓;液氮汽化会吸收⼤量的热量,所以液氮可作冷冻剂。
3、在做空⽓中氧⽓含量的测定实验选择可燃物时的两个条件:⼀是该物质在空⽓中就能燃烧(助燃剂为氧⽓⽽⾮其他⽓体);⼆是该物质燃烧后⽣成的物质为固体或液体。
4、空⽓中各⽓体成分的含量⼀般⽤体积分数表⽰,⽽⾮质量分数。
3.1空⽓与氧⽓(2)⼀、知识要点1、氧⽓的性质(1)物理性质:氧⽓是⼀种⽆⾊⽆味的⽓体,不易溶于⽔。
标准状况下氧⽓密度⽐空⽓略⼤。
液态氧⽓为淡蓝⾊,固态氧⽓为蓝⾊雪花状。
(2)化学性质:氧⽓是⼀种化学性质⽐较活泼的⽓体,能⽀持燃烧,在⼀定条件下可以和多种物质发⽣化学反应。
2、从微观⾓度解释化学反应,指的是原⼦发⽣了重新组合,只不过⽣成物中的原⼦组合形式与反应物中不同。
3、氧化物:指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如⼆氧化碳、四氧化三铁等都是氧化物。
⼆、注意事项1、研究物质性质的⽅法包括观察法和实验法。
2、做铁丝在氧⽓中燃烧的试验时,为防⽌熔融的铁或⽣成物溅落,使集⽓瓶因局部受热过多⽽炸裂,需预先在集⽓瓶中盛⼀些细沙或⽔,并使铁丝选在瓶中央⽽切勿触及瓶壁。
八年级科学下第三章试题八年级科学(下)第三章植物与土壤一、选择题:1.下列不在土壤中的物质是()(a)矿物质(b)氧(c)水(d)臭氧2.土壤中死亡的生物体,最后被分解成无机物,主要是因为()(a)土壤氧气氧化的结果(b)小动物食用后排出(c)微生物分解(d)植物根呼吸作用的结果3.如右图所示,土壤浸出液蒸发后的残留物是()(a)小细砂(b)蛋白质(c)无机盐(d)金属4.蚯蚓生活在土壤中,可以使土壤疏松。
对这种现象的错误理解是:(a)增加土壤中的氧含量(b)有利于空气进入土壤(c)促进植物根系的呼吸(d)增强植物光合作用。
5.以下项目中关于破坏土壤资源的陈述是错误的()(a)恣意砍伐森林会导致水土流失(b)草原的过度放牧会引起沙漠化(c)焚烧作物秸杆后土壤无须再施肥(d)烧山开荒将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6、周末,小明和爸爸想找地方挖蚯蚓做鱼饵,他们在哪个地方能找到蚯蚓()(a)乱石堆里(b)干硬的土堆中(c)小水洼(d)湿润的草地7、关于土壤的形成过程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地球上―开始就有土壤(b)风、水和太阳共同作用,把岩石变成土壤。
(c)各种各样的动植物也会把岩石变成土壤。
(d)岩石的热膨胀和收缩将导致岩石的分裂和土壤的形成8、以下三种土壤样品中,哪种通气性能最差,哪种保水性能最强()(a)甲,甲(b)甲,乙(c)乙、乙(d)乙、丙9.小明正在探索哪些因素与植物根系的分布有关,并提出以下假设。
你认为哪一个最不合适(a)植物根系分布可能与土壤结构有关(b)植物根系分布可能与光照强度有关(c)植物根系分布可能与通气状况有关(d)植物根系的分布可能与地下水位有关。
10.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是()(a)根冠(b)根毛区(c)分生组织(d)侧根11.小明一连几天用妈妈清洗过咸水鱼的水浇一株花卉,不久后发现该花卉枯萎死亡其原因可能是()(a)营养过多(b)因阳光过强(c)细胞失水死亡(d)水分过度蒸发12.下列根组织中,能使根生长的部分是()(a)分生区(b)伸长区(c)根毛区(d)根冠13.如果一种植物有短小的植株和黄色的叶子,它就缺少:()(a)氮(b)磷(c)钾(d)硼1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防止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的是()(a)使用无磷洗衣粉(b)合理使用化肥(c)注意不要将生活垃圾倒入水中。
浙教版八年级下科学第三章3.1-3.2练习以及答案解析一、单选题1.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利用燃烧反应的历史。
燃烧需要具备的条件是()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达到着火点A. ①②B. ②③C. ①③D. ①②③2.下列各图所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A.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B. 点燃酒精灯C. 制取氧气D. 用滴管滴加液体3.对下列实验指定容器中的水,其解释没有体现水的主要作用的是()A 集气瓶中的水:吸收放出的热量B 烧杯中的水:加热铜片,隔绝空气C 集气瓶中的水:冷却溅落熔融物,防止集气瓶炸裂D 集气瓶中的水:水先将集气瓶内的空气排尽,后便于观察A. AB. BC. CD. D4.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 厨房煤气管道漏气,马上打开抽风机B. 冬天关闭门窗用煤炉取暖C. 实验桌上少量酒精着火,迅速用湿布盖灭D. 家用电器着火,立即浇水灭火5.下列关于氧气性质的叙述中,不属于氧气物理性质的是( )A. 在通常情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B. 氧气具有助燃性,可以支持燃烧C. 在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是1.429克/升D. 氧气不易溶于水6.下列实验操作中,“先”与“后”的顺序正确的是()A. 制取气体时,先装药品,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B. 做氧气的助燃性实验时,先检查氧气的纯度,后点火C. 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结束时,先把导管移离水面,后停止加热D. 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先加热,后预热7.实验室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氧气,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 试管中加入的药品是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B. 实验前应检查装置的气密性C. 待导管口产生连续均匀的气泡时才开始收集氧气D. 实验结束时应先从水槽中取出导管,再停止加热8.“防火胜于救火”,科学认识燃烧,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安全素养之一。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身上着火不可乱跑,要就地打滚使火熄灭B. 水能灭火,是因为水能使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C. 对于不明原因引起的失火,我们宁可让其自生自灭,也不能贸然采取灭火措施D. 油库、面粉厂、纺织厂、轮穀厂、橡胶厂和煤矿的坑道内等场所要严禁烟火,以避免爆炸的发生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①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②化学能可转化为光能,光能不能转化为化学能;③镁与盐酸的反应中,参加反应的镁、盐酸的能量和大于氯化镁溶液、氢气的能量和;④化学反应一定伴随能量变化,有能量变化一定发生化学反应A. ①②③B. ③④C. ②③④D. 只有③10.下列有关燃烧、灭火的分析正确的是()A. 火上浇油: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B. 钻木取火:提高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C. 吹灭烛火:降低着火点D. 电器着火:用水浇灭11.运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①②现象对比,说明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燃烧条件之一B. ①③现象对比,说明有氧气参与是燃烧条件之一C. 白磷的着火点低于80 ℃D. 热水只起到加热作用12.下列说法:①呼吸作用、食物腐烂、铁生锈都是缓慢氧化;②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化合反应;③急速的燃烧一定会爆炸;④自燃是缓慢氧化引起的;⑤白磷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的着火点不同;⑥燃烧、自燃、缓慢氧化的共同点都是氧化反应并都有热量产生。
1、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自生物的——————和死亡的——————。
有机物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最终分解成————。
2、土壤燃烧后的现象是————和质量减轻,质量下降的原因有二点;一是——————,二是————————。
3、岩石在长期的————和——————等作用下,变成石砾和砂,最后形成土壤。
4、建筑用的砖,大多是用土壤经高温炼制而成的,高温烧过的土壤中没有()A空气B水C矿物质D有机物5、土壤中的空气、水、化肥、矿物质各有什么作用286、一般而论,地下水位越高,则根系的平均长度越————。
7、大豆是——————(直根系还是须根系)8、一株植物的所有的根叫做——————,其中有明显的主根和侧根之分的叫做————,没有的叫做——————。
9、大树有时会连根拔起,而树干去不折断,这是因为它具有发达的————。
3110、有些香樟树树干中空,却依然枝叶繁茂,生机勃勃,这是什么原因32A形成层可运送水分B树皮可运送水分C百年以上的老树不必靠水生活D形成层可产生新的细胞11、如果你在北半球的野外迷失了方向,可以根据残留的树桩年轮来判断方向,如图,请判断A侧是————方,判断的依据是——————。
(图)12、在距地面1米的柳树主干上刻有一标记,10年后(假定地面无升降)所刻的标记处距地面的距离是()32A大于1B小于1C等于1D无法预测14、叶的气孔由两个成对的——————组成,它是——————进出叶片的门户;植物可能处于萎蔫状态的是——图,因为此时————;乙图气孔处————张开状态,此时保卫细胞————(膨胀还是收缩)3315、做叶上、下表皮向外散失水分的实验时,可观察到兰色的氯化钴滤纸变——色,其中先使蓝色氯化钴变红色的是固定在——————的氯气化钴滤纸,此现象可以说明了的事实是————————————————。
16、水在植物摄像机伯运输路径是::土壤、————、————中导管、————中导管、—————中导管、——————、空气。
八年级下册科学第三章《植物与土壤》易错点与常见错解1、植物根呼吸作用所需要的有机物来自植物自身光合作用产生。
常见错解:动植物的遗体。
2、叶片宽大的绿色植物,不适合生活在干燥的沙漠,在海边种植的防风林,选择的植物叶片大都细小,主要原因是减少水分的散失。
常见错解:①减少风的阻力。
②促进光合作用。
③有利于吸收二氧化碳。
3、阵雨过后,荷花宽大的叶面上,常有水珠滚动,但水分没有渗到叶的内部,其原因是叶表皮上有一层不透明的角质层。
常见错解:①气孔关闭。
②叶表皮细胞排列非常紧密。
③细胞膜不透水。
4、成语有“藕断丝连”之说,王华同学吧藕折断,发现连接处的丝可拉得很长,经过观察可认为这些丝来自导管。
常见错解:液泡。
5、夏天的中午不宜给花浇水,其原因可能是温度剧烈变化,导致植物不能适应。
常见错解:会增强植物的蒸腾作用。
6、植物根毛吸水的途径是:土壤溶液里的水分——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液泡。
常见错解:土壤溶液里的水分——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液泡。
7、小明把校园草地中挖到的新鲜土壤装入塑料袋中,若扎紧袋口,过一会儿,塑料袋壁上会有水珠出现,请你分析其可能的原因是土壤中含有水分或土壤生物。
常见错解:水分。
8、“水华”和“赤潮”现象属于水体富营养化污染。
常见错解:土壤污染。
9、以下各项中属于荒漠植物适应环境的特点的有①②④⑥①根系发达②叶退化为毛或刺③一般有大的叶片④有的具有耐盐特性⑤跟一般在沙地的表层⑥有的茎能储存大量水分常见错解:①②⑥,漏掉④10、无土栽培若要成功,首先装置应放置在有阳光的环境中,满足生物对光合作用的需要。
利用此装置时,通常给培养液中通入空气,这一措施的目的是用以呼吸作用,有利于对无机盐的吸收。
常见错解:黑暗;呼吸作用;有机物。
11、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自生物的排泄物和尸体。
常见错解:尸体;腐烂。
12、一颗青菜枯死后,会发现其逐渐腐烂,最后消失,这是由于微生物分解的作用。
常见错解:微生物的作用。
科学八年级第4册第3章知识点提要1、土壤的成分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成分和矿物质〔无机物〕、腐殖质〔有机物〕、空气、水分等非生物成分。
土壤中的有机物包括死亡的生物提〔遗体〕和生物的排泄物〔遗物〕。
土壤中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
2、土壤是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共同作用下风化形成的。
3、影响土壤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矿物质颗粒的大小和比例,土壤中矿物质颗粒根据大小分砂粒、粉砂粒和黏粒三种。
根据土壤中三种颗粒的比例不同,将土壤分为砂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和壤土类土壤三种。
其中土壤通气性最强的是砂土类土壤,最弱的是黏土类土壤;透水性最强的是砂土类土壤,最弱的是黏土类土壤;保水性最强的是黏土类土壤,最弱的是砂土类土壤。
三种土壤中最适宜植物生长的是壤土类土壤,因为通气透水、保水保肥,该土壤中空气与水分的比例接近1:1,而在砂土类土壤中,空气的比例远远大于水分,黏土类土壤中,空气的比例远远小于水分。
黏土类土壤最容易搓成条,因为其粉粒、黏粒多,黏性强,这样的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强,但通气透水能力弱。
4、一棵植物体上所有根的总和叫根系,其中有明显主、侧根之分的叫直根系,没有明显主、侧根之分的叫须根系。
植物的根系往往比地上局部的分布范围要略大,这有利于固定植物体和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根在土壤中的分布与土壤结构、肥力、通气状况和水分状况等有关。
双子叶植物的根系一般是直根系,单子叶植物的根系一般是须根系。
5、植物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器官是根,根上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根毛区。
植物的根尖分为四个局部,分别是根毛区、伸长区、分生区和根冠,其作用分别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使根伸长、细胞分裂和保护根尖。
6、根毛是根尖表皮细胞的一局部向外突起形成,其作用是扩大了根尖与土壤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根毛区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根尖之所以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因为根尖根毛区细胞液泡大,与土壤的接触面积大。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第三章空气与生命经典易错题专训含答案解析版一、选择题
1.图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其中的错误共有()
A.1处B.2处
D.4处
【答案】C
【解析】长颈漏斗应伸入液面以下,导管伸入锥形瓶太长,导管伸入集气瓶太短。
2.在不同温度下,Hg与HgO可以相互转化。
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可用来研究氧化汞的分解与生成的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关系。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常温下,Hg很难与O2反应
B.汞在汞槽中起到液封的作用
C.汞能将密闭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几乎耗尽
D.HgO受热分解时,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减少
【答案】D
【解析】常温下,Hg很难与O2反应,A选项说法正确;
汞在汞槽中起到液封的作用,B选项说法正确;
汞能将密闭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几乎耗尽,C选项说法正确;
HgO受热分解时,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D选项说法错误。
3.下图为人体内气体交换示意图,人体内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位置应是()A.肺泡B.血管ⅠC.血管ⅡD.组织细胞
【答案】D
【解析】人体跟其他大多数生物一样也在进行呼吸作用,而人体进行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在组织细胞内。
组织细胞把体内的有机物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且释放出能量供生命活动需要,少部分用来维持体温。
在分解有机物时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人体内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地方是组织细胞。
第1 页,共1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