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C-001.03-V1.0肺泡灌洗液标本采集的标准操作规程(优质参考)
- 格式:doc
- 大小:208.00 KB
- 文档页数:3
把小鼠喉咙处皮肤剪开,用镊子把气管周围的组织分离开,气管暴露出来。
注射器7号针头,针尖剪掉,再磨平,把动物仰位固定,针头从嘴巴里进去,伸到气管里。
和平时灌胃一样,只是现在伸到气管。
在甲状腺(气管显得稍宽处)下面,针头就伸到这里,大约甲状腺过3毫米处。
然后拿一根线,从气管下穿过,把针头和气管一起结扎了,其实就是把针头固定在里面,不让它跑出来。
打结时用点力,手拨动针头时明显感觉针头动不了就可以了。
然后注射器吸取液体推进气管,第一次一般吸不完全,没关系,第二次的液体推进去后就能吸出来很多了。
我基本能全部吸出来的。
希望能帮上忙。
标题:小鼠肺泡灌洗标准操作规程关键词:肺泡灌洗;细胞分类计数;细胞因子目的:检查小鼠各种病理生理状态(特别是肺部疾病)下,肺部出现的各种病理改变。
例:哮喘模型中检测嗜酸细胞的分类数有否提高,灌洗液中各种细胞因子,如IL-4,IL-5,IL-10,IFN-r等水平。
主体内容(操作步骤):实验的准备实验的器材、仪器、药品:4℃遇冷的单纯PBS和4℃遇冷的含1%BSA的PBS;手术器械:眼科剪,眼科镊,穿刺针或4号半头皮针;血细胞计数板;低温离心机实验操作规程:灌洗分单侧和双侧。
单侧一般为颈部和胸部解剖,气管和一侧肺叶结扎。
再用穿刺针插入气管上端,0.3mlPBS反复冲洗,一般为3遍,每遍冲洗次数根据需要决定,一般3-5次即可。
双侧灌洗则只需要进行颈部解剖,暴露气管进行插管。
PBS灌洗量增高到0.8ml.灌洗次数同上。
结果判定:1.回收的灌洗液4℃,1500r离心10分钟,回收上清置于-20℃等待进行细胞因子检测;2.用1ml含有1%BSA的PBS重悬细胞沉淀,取10ul重悬液进行细胞计数。
余液再次4℃离心,参数同上;3.离心后去上清,不需太彻底,可根据第二步细胞计数所得结果和需要涂片张数决定需要残留多少上清重悬细胞沉淀。
一般如果细胞总数有10*6次方/ml的话,用80-100ul重悬可以涂三张片,这样玻片上细胞密度比较适中。
2020ICU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采集、送检、检测及结果解读规范与普通病房及病情相对稳定的患者相比。
ICU环境微生态更为复杂,标本采集和送检污染机会多,危重症患者接受气管镜检查和支气管肺泡灌洗要求也更为苛刻,标本检测程序和结果解读需要精细准确。
因此,ICU 危重症患者合格的BALF获取、及时送检、规范检测和结果的正确判读直接影响到患者的诊治,直接决定患者预后。
因而有必要制定针对ICU危重症患者的BALF标本留取、送检、检测及结果解读规范。
由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呼吸危重症医学学组和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危重症医学工作委员会牵头撰写ICU中BALF的操作规范,对提高BALF的诊断价值有积极意义。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 ro n ch o al ve o l ar l a v age f l u i d,B AL F)的规范化采集和送检流程,是获得正确B A L F微生物学和细胞学结果的前提,而通过不恰当的操作方式获得的结果易误导临床诊疗。
1999年欧洲呼吸学会颁布了"支气管肺泡灌洗技术规范化操作和非细胞成分检测指南"[1],2012年美国胸科医师协会颁布了"B A L F的细胞学分析在肺间质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2],2017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颁布了"肺部感染性疾病支气管肺泡灌洗病原体检测中国专家共识"[3],均对支气管肺泡灌洗规范化操作流程提出具体指导意见,但上述指南或共识并不适用于重症监护病房(i n te n si ve c ar e u n i t,ICU)这一特殊医疗单元,亟需制定针对I CU危重症患者的B A L F标本留取、送检及临床应用的操作规范。
为此,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呼吸危重症医学学组及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危重症医学工作委员会联合制定了本规范,以期为I C U患者的B A L F采集、送检及临床应用提供标准化流程。
目录1.目的 (2)2.范围 (2)3.责任人 (2)4.依据 (2)5.定义 (2)6.内容 (2)7.附件 (5)1.目的规范临床试验中标本采集操作流程,安全有序的进行临床操作。
2.范围适用于II~IV期所有临床试验中标本采集操作时。
3.责任人专业负责人。
4.依据科室相关标准操作规程。
5.定义指用于临床试验分析、控制的人体体液或分泌、排泄物等。
6.内容6.1标本采集的原则a)采集任何标本前,都应先填写检验单,选择适当的标本容器,在容器外面贴上标签,标明科别、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检验目的及送验日期等。
b)采集标本前、后及送验前均应仔细逐项核对检验单,以防发生差错,并应向病人说明检验项目的有关事宜。
以消除顾虑,取得配合。
c)凡采集细菌培养标本,须放入无菌容器内,事先检查容器有无裂缝,瓶塞是否干燥,培养基是否足够,有无混浊,变质等。
采集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不可混入防腐剂、消毒剂及其它药物,以免影响检验结果。
培养标本应在病人使用抗菌药物之前采集,如已用药,应在检验单上注明。
d)采集各项标本均应按照规定要求做到:及时采集,标本要新鲜,量要准确,按时送验,不应放置过久,以免影响检验结果,特殊标本要注明采集时间。
e)必须掌握正确的采集方法。
6.2血样采集6.2.1采血时,应询问是否服用过明显干扰试验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
同时根据检查目的规定采血时间。
采血方法包括以下三种:a)毛细血管采血法成人常用手指或耳垂采血。
b)静脉采血法位于体表的浅静脉均可作为采血部位,通常采用肘部静脉,肘部静脉不明显时,可用手背静脉或内踝静脉。
幼儿可于颈外静脉采血。
严禁从静脉输液管中采血样。
c)动脉采血法股动脉穿刺采血,采得的血必须与空气隔绝,立即送血气检查。
6.3血液标本的保存条件抗凝剂:乙二胺四乙酸(EDTA)盐、枸椽酸钠(trisodium citrate)枸椽酸盐、草酸钠(sodium oxalate)草酸盐、肝素(heparin)6.4血清标本收集流程:a)收集5ml静脉血加入到消毒的试管中,写明收集日期和病人的号码(ID)b)全血应离心1000g, 10分钟,用于分离血清c)血清分离前,血标本应保存在4-8℃,最多不能超过24小时d)全血不能冻e)小心吸取血清,避免吸到红血球;在无菌条件下,移至灭菌的血清管中。
标本采集、处理程序
1.本制度参考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相关内容制订。
2.交叉配血试验的标本由临床医生开单护士采集,必须是输血前3天之内的。
采集时严格查对病人姓名、住院号等。
采集者、核对者须有双签名
3.使用粉红色帽子(枸橼酸钠抗凝剂)一次性真空采血管(长管)按照一次性真空采血管使用办法,采取3ml标本。
注意标本要颠倒混匀3-5次。
4.一次性真空采血管上按要求粘贴条形码标本签,同时在申请单上粘贴条形码标本签。
5.不合格标本的标准:
1)未正确使用抗凝剂。
2)溶血及静脉营养时严重脂血并影响检测结果的血标本。
3)标本血量不足于检验需要量的。
4)姓名、年龄、性别、住院号、床号、及条形码标本签等有不相符者。
5)其他如标本容器破裂、采集时间过久、怀疑有污染的标本。
6.标本退回
6.1 对不合格标本在LIS标本退回操作,并登记上。
6.2 电话告之相关科室医生或护士。
7.血液发出后,受血、供血者血样保存在(2-6℃)冰箱7天,并记录。
8.血输完毕,血袋保存1天,送回输血科处置,并记录。
9.申请单、输血反应反馈单及其它原始记录(包括计算机打印记录)装订成册保存十年。
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 BALF)的检查标准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描述:
1.样本采集和处理标准:
o支气管肺泡灌洗术(Bronchoalveolar lavage, BAL)应当按照临床实践指南进行,确保样本获取的正确性。
o标准化的采集流程包括达到规定的灌洗液回收量,通常期望的回收率在50%以上,总量取决于灌洗液注入和回收的体积。
o灌洗液应当尽可能纯净,不混有血液(红细胞比例不超过一定限度,如10%以内),避免过多的上皮细胞(通常<3%)和其他非肺实质
细胞成分。
2.细胞学分类标准:
o正常肺泡灌洗液的细胞分类百分比通常为:
▪巨噬细胞 >85%
▪淋巴细胞≤15%
▪中性粒细胞≤3%
▪嗜酸性粒细胞≤1%
3.细胞总数标准:
o正常肺泡灌洗液中的细胞总数正常范围一般为7000-20000个细胞/微升(cells/μL)。
4.微生物学检查标准:
o微生物检测结果应结合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证据,没有明显微生物感染的肺泡灌洗液不应检出病原微生物。
5.生化及其他实验室指标:
o可通过肺泡灌洗液检测蛋白含量、乳酸脱氢酶、溶菌酶、免疫球蛋白等生化指标,这些指标异常可能提示肺部疾病的存在。
请注意,不同文献和实验室可能对正常范围的具体数值略有差异,而且随着医疗技术和研究进展,这些正常范围可能会有所更新。
在进行肺泡灌洗液的采集、送检和结果解读时,应参照最新的临床指南和实验室手册。
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医师会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和检测结果,对可能存在的肺部疾病做出诊断和治疗决策。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细胞学检测技术规范(草案)诊治方案?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细胞学检测技术规范(草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支气管肺泡灌洗(BAL)能直接获取肺内炎症免疫效应细胞,是探讨肺局部免疫病理过程的一种比较安全和有用的检查方法。
对某些肺疾病,特别是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如特发性肺纤维化、结节病、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肺泡蛋白沉积症、风湿性疾病伴肺纤维化和Langerhans组织细胞增生症等)、肺部肿瘤以及免疫受损患者的肺部感染等,BAL已成为辅助临床诊断和预后判断的重要检测手段。
近20年间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检测无论从检测范围和检测项目上都有了长足的进展。
由于BALF检测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BAL操作时混血,大气道分泌物混入,吸引负压大小,灌洗量,回收量,灌洗液在肺内停留时间的长短以及肺泡上皮通透性的改变等不同,所得结果亦有一定差异。
因此,建立标准化和规范化的BAL操作和BALF实验室检测程序是获得准确结果的关键和前提。
现将BAL操作及BALF实验室检查技术做一原则规范。
支气管肺泡灌洗操作方法一、术前准备同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术前准备,常规在纤支镜气道检查后于活检刷检前做BAL。
局部麻醉剂为2%利多卡因。
二、BAL操作技术1.灌洗部位选择:对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选择右肺中叶(B4或B5)或左肺舌段,局限性肺病变则在相应支气管肺段进行BAL。
2.BAL操作步骤:(1)首先在要灌洗的肺段经活检孔通过一细硅胶管注入2%利多卡因1~2ml,做灌洗肺段局部麻醉;(2)然后将纤支镜顶端紧密楔入段或亚段支气管开口处,再经活检孔通过硅胶管快速注入37℃灭菌生理盐水。
每次25~50ml,总量100~250ml,一般不超过300ml;(3)立即用50~100mm Hg(1mm Hg=0.133kPa)负压吸引回收灌洗液,通常回收率为40%~60%;(4)将回收液体立即用双层无菌纱布过滤除去粘液,并记录总量;(5)装入硅塑瓶或涂硅灭菌玻璃容器中(减少细胞粘附),置于含有冰块的保温瓶中,立即送往实验室检查。
2021年ICU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采集、送检、检测及结果解读规范(全文)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的规范化采集和送检流程,是获得正确BALF微生物学和细胞学结果的前提,而通过不恰当的操作方式获得的结果易误导临床诊疗。
1999年欧洲呼吸学会颁布了"支气管肺泡灌洗技术规范化操作和非细胞成分检测指南",2012年美国胸科医师协会颁布了"BALF的细胞学分析在肺间质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2017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颁布了"肺部感染性疾病支气管肺泡灌洗病原体检测中国专家共识",均对支气管肺泡灌洗规范化操作流程提出具体指导意见,但上述指南或共识并不适用于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这一特殊医疗单元,亟需制定针对ICU危重症患者的BALF标本留取、送检及临床应用的操作规范。
为此,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呼吸危重症医学学组及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危重症医学工作委员会联合制定了本规范,以期为ICU患者的BALF采集、送检及临床应用提供标准化流程。
一、适应证与禁忌证(一)适应证1.危重症患者支气管-肺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2.明确重症肺炎的病原学。
3.明确支气管-肺部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等需要获取标本者。
4.下呼吸道疾病的内镜治疗(气道阻塞,黏痰或痰栓的清除等)。
(二)禁忌证危重患者接受支气管镜下肺泡灌洗无绝对禁忌证。
相对禁忌证如下,并建议有经验的医师进行操作。
1.严重的低氧血症:鼻导管吸氧、面罩吸氧、经鼻高流量氧疗及无创呼吸机的患者吸氧浓度(FiO2)为0.9~1.0不能维持脉搏氧饱和度>90%;经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呼气末正压>15 cmH2O(1 cmH2O=0.098 kPa);气道峰压>35 cmH2O或PaO2/ FiO2比值<80 mmHg(1 mmHg=0.133 kPa),气管插管内径过小(<7 mm)。
肺泡灌洗液核酸检测标准
肺泡灌洗液核酸检测是一种用于检测肺部疾病的检测方法,通过分析肺泡灌洗液中的核酸信息,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病情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以下是关于肺泡灌洗液核酸检测的标准内容:
1. 采样标准:肺泡灌洗液的采集需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确保样本的纯净度和可靠性。
采集前应进行严格的消毒操作,避免外界污染。
2. 样本保存标准:采集到的肺泡灌洗液样本应立即进行保存,避免样本的降解和污染。
最好在-80℃的低温条件下保存,确保核酸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3. 实验操作标准:在进行核酸提取和检测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操作流程和标准操作。
避免交叉污染和误操作,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结果分析标准:对于检测到的核酸信息,需要进行准确的分析和解读。
可以通过比对数据库和文献资料,确定核酸序列的意义和可能的病原体信息。
5. 报告标准:最终的检测结果应该以标准化的报告形式呈现,包括样本信息、检测方法、结果解读和医生建议等内容。
确保报告的准确性和可读性,为医生提供参考依据。
总之,肺泡灌洗液核酸检测需要严格按照标准操作流程进行,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肺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ngs肺泡灌洗液收集标准
肺泡灌洗液(BAL)是一种用于收集肺部疾病诊断和研究的标准
化方法。
在进行肺泡灌洗液收集时,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操作程序,以确保样本的质量和准确性。
以下是收集肺泡灌洗液时的一些标准
操作:
1. 术前准备,在进行肺泡灌洗液收集之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充
分的评估,包括病史记录、身体检查和必要的影像学检查。
确保患
者了解并同意进行该程序。
2. 仪器准备,确保使用干净、无菌的设备和仪器进行操作。
包
括用于灌洗的生理盐水或其他合适的灌洗液、吸引器、采样容器等。
3. 患者准备,在进行肺泡灌洗液前,需要对患者进行适当的麻
醉和镇静,以减轻不适感并确保操作顺利进行。
4. 操作步骤,将灌洗液通过气管插管或支气管镜导入到肺部,
然后通过吸引器将灌洗液抽出收集到采样容器中。
在操作过程中需
要注意避免气道异物进入、避免灌洗液污染、避免过度灌洗等情况。
5. 样本保存,收集到的肺泡灌洗液样本需要妥善保存,避免污染和温度变化,以确保后续实验和检测的准确性。
6. 记录和标本送检,在收集肺泡灌洗液后,需要准确记录操作过程和采集的样本信息,并及时送检实验室进行进一步的检测和分析。
总之,收集肺泡灌洗液需要严格遵循操作规程,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样本的准确性,以提供可靠的诊断和研究数据。
文件名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标本采集
的标准操作规程
编码RED-C-001.03-V1.0
文件类型标准操作规程文件页数共4页
编订部门呼吸内科
专业
编订人编订日期年月日
审核部门呼吸内科
专业
审核人审核日期年月日
批准人批准日期年月日颁发部门GCP办公室生效日期年月日分发部门
本文件为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产权所有机密;未经相关部门许可, 不得擅自使用、泄露、公布及出版
目录
1. 目的: (2)
2. 范围: (2)
3. 责任人 (2)
4. 依据: (2)
5. 定义: (2)
6. 内容: (2)
7. 附件: (3)
1.目的:
建立支气管镜检查肺泡灌洗术标准操作规程,使检查过程规范化,保证支气管镜检查及肺泡灌洗治疗的进行,保肺泡灌洗液检验结果的可靠性。
2.范围:
适用于II~IV期所有临床试验中支气管镜检查中操作
3.责任人:
专业负责人
4.依据:
支气管镜术指南(2009版)及科室相关标准操作规程。
5.定义:
利用肺泡灌洗术治疗肺部疾病及明确病因
6.内容:
6.1灌洗方法:
➢术前与家属谈话,告知支气管镜检查目的、检查可能引起的风险后果、应对措施,以及不同意检查后的替代治疗方法及后果,并由法定监护人或法定监护人授权委托人签署知情同意书。
填写支气管镜检查申请单。
➢术前3-4h禁食。
术前口服可待因0.06g,有条件时刻雾化吸入利多卡因0.1g,将患者、相应病历、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原件带入内镜中心气管镜室。
床边检查者,于床边进行上述步骤。
➢术前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核对申请单及确认知情同意书。
打开支气管镜检查工作电脑及工作站,登入患者信息后进入检查图像获取界面,确认工作情况良好。
➢患者术前用2%利多卡因鼻腔、气道局部粘膜喷洒或滴入麻醉。
➢将患者平躺于检查床,予床单或约束带固定,吸氧鼻导管口放入左鼻孔,用医用透明胶带固定,眼部用单层消毒纱布覆盖,以免水及其他液体滴入眼中。
并接心电监护仪,确认氧饱和度>90%(氧饱和度具体数值视患者病情轻重程度而定)。
➢由助手固定患者头部,操作医生带好一次性消毒手套,将支气管镜连接部件与工作站连接好,并打开光源及视频采集,术中严格无菌操作,防止继发感
染。
将支气管镜送入气道相应病变部位,于会厌部及气管隆突处各予1%利多卡因1ml局部表面麻醉。
➢检查次序按照从上至下,从非病变部位到病变部位的顺序依次镜检,力求动作轻柔,快速,定位准确。
➢于病变节段支气管开口处截取暴露清晰的病变图像。
➢将一次性硅化消毒收集管的一端与吸引装置连接皮管连接,另一端与支气管镜操作部件吸引器连接部位相连,调整好负压约100mmHg。
➢将支气管镜的前端插入一个叶的某一段,嵌顿在段气管的口上。
左手食指松开吸引器按钮的状态下由助手用一次性10-20ml针筒将37℃生理盐水同空气,通过支气管镜给药孔一并灌入该节段,根据患者年龄每次每节段5-20ml。
➢反复按压,松开支气管镜操作部件吸引阀门按钮,吸出肺泡灌洗液,尽量吸尽灌洗液及分泌物,同时避免负压对粘膜造成损伤。
如此共需灌洗3-4次。
➢当肺泡灌洗液量超过收集器的1/2时,快速更换硅化收集器,注意无菌操作。
➢将肺泡灌洗液冷藏,并于30分钟内送至检验室进行化验。
➢支气管镜推出气道时应保持负压吸引状态,纤支镜头部保持伸直状态,退出速度缓慢,观察有无活动性出血及遗漏的病变部位。
➢术后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其他不适主诉,并拍背助痰液咳出。
➢书写检查报告并打印,关闭支气管镜工作站。
6.2肺泡灌洗液细胞学检查结果判断: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的细胞成分正常值(比值):淋巴细胞<0.15,中性粒细胞<0.03,嗜酸性粒细胞<0.005,巨噬细胞0.8—0.95。
在嗜酸细胞性肺炎、哮喘、过敏性支气管炎等时肺泡嗜酸细胞明显增多,可达0.2—0.95。
这些结果对X线表现不典型、又缺乏外周血嗜酸细胞增多的患儿,可避免肺活检而做出诊断。
在特发性肺纤维化和结缔组织病,中性粒细胞增加而巨噬细胞减少。
在弥漫性肺出血和含铁血黄素沉着症,巨噬细胞增多,同时可有游离红细胞,巨噬细胞中充满含铁血黄素或吞有红细胞。
在肺泡蛋白沉着症,巨噬细胞增多,形态胀大呈泡沫状。
7.附件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