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东西方建筑文化之差异
- 格式:docx
- 大小:17.32 KB
- 文档页数:5
简述中西方园林建筑文化的异同引言:在中西方园林中,由于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不同,不同的自然环境影响着人們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意识,产生不同的社会文化形态,继而影响着园林以及园林建筑的风格。
1、中西方园林建筑相同点中西方都将美妙的园林看成是人间天堂。
中国有句名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如果说杭州是自然风光占去一半的位置的话,那么苏州则大半是人工化的园林了。
私家园林已体现了“天堂”的意味,那么皇家园林就更不用说了。
这与西方的观念是相似的。
因为在英文中“天堂”这个词来自古希腊文的Paradeisos,而这个词又来自于古波斯Pairidaeza,意为“豪华的花园”。
“豪华的花园”等于“天堂”,这种观念几乎全人类都是相同的。
同时中西方都将园林看作是权力的象征和政治的情感寄托。
中国园林起源于灵囿和园圃;西方园林的源头是圣林、园圃和乐园。
园囿是各自私家园林的原型。
灵囿和圣林则用于“通神明”或是“敬上帝”均与早期宗教活动有一定关系。
无论中国还是西方,造园活动都经历了古代的功能园艺—观赏园艺—合宜园艺三个不同的时期。
中西园林所用材料都不外乎石头、山水和花草树木等物质要素。
中西园林艺术在园林艺术的服务对象上,它主要服务于特权阶级,成为一种奢侈品。
中西方园林同属世界园林的一部分,同是人类伟大的文化遗产,是智慧和勇气的结晶。
2、中西方园林建筑的差异中国哲学讲究事物的对立统一,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
而西方哲学主张客观世界的独立性,主客观分离,相反而不相成。
中国园林如同中国画写意多于工笔,中国人讲究和谐,在造园中也讲究含蕴、深沉、虚幻,尤其是虚实互生,成为中国园林一大特色。
西方园林方正严谨,直道轴线,一览无遗,遵循的是柏拉图及先验哲学和形而上学的美学思想,认为只有具体的图形才是美的,更大程度上体现了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成就,人工雕琢过的自然散发着另一种美,一种被人类理想化了的美。
这种美表现的直白,很显露。
中国哲学传统主流是人与自然和谐,例如造园的要旨就是“借景”。
东西方建筑的差异在现代社会,我们处处都能看到各种各样的建筑物。
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建筑风格各异,展现出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
本文将探讨东西方建筑的差异,并分析背后的文化内涵。
一、建筑风格东方和西方的建筑风格有着明显的区别。
东方建筑注重和谐、平衡和内在的意境表达。
以中国的京杭大运河和古代建筑群为例,其建筑风格展现出的是谐和统一的理念。
建筑物常常以红墙黄瓦为主,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祥瑞和美好。
相比之下,西方建筑更加注重独立性、个性化和视觉冲击力。
哥特式教堂、巴洛克风格的宫殿和现代主义风格的高楼大厦都是典型的西方建筑代表。
这些建筑物常常以大胆的曲线和精细的装饰为特点,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二、空间布局东方和西方的建筑在空间布局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东方建筑更加注重空间的功能分区和内外有别。
以日本的传统住宅为例,它们常常以中庭为中心,各个房间围绕中庭布置,形成了自成一体的内向型空间。
这种布局方式体现了对私密性和内敛的追求。
相比之下,西方建筑更加注重空间的流动性和开放性。
中世纪的城堡和现代的大型购物中心都是典型的例子。
这些建筑物常常拥有宽敞的大厅和楼梯,让人们可以自由穿行其中。
这种开放的布局方式体现了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和自由思想。
三、材料和建造工艺东方和西方的建筑在选用材料和建造工艺上也存在差异。
东方建筑常常使用天然材料,如木材、砖石和土壤。
以中国的古代建筑为例,这些建筑物大多采用木结构,由于历经百年,仍然保存完好。
东方建筑的建造工艺注重精雕细琢,体现了对自然和人的尊重。
相比之下,西方建筑更加注重创新和科技。
现代建筑常常使用钢铁、玻璃和混凝土等现代材料,以及各种机械设备和施工技术。
这种建造方式注重效率和速度,但也带来了一些环境和可持续性的问题。
四、文化内涵东方和西方的建筑风格和布局背后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东方建筑注重平衡、谐和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体现了东方文化中的内敛、崇尚和谐的价值观。
而西方建筑更加注重个人主义和自由思想,体现了西方文化中的自信、开放和冒险精神。
建筑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体现了某个地区和族群的生活方式、历史传承和审美趣味等方面的特点。
建筑在人类生活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场所,同时也是社会活动、文化交流等的重要场地。
在东西方文化背景下,中西方建筑之间有着很多的差异,下面将对其中的一些方面进行分析。
一、历史传承的差异西方地区的建筑与中西方地区的建筑相比,其历史沉淀较浅,西方的文明主要起源于希腊罗马文明和基督教文化。
其建筑风格以浪漫主义、古典主义、文艺复兴等为主,而中西方文化交汇的北京紫禁城、三峡古镇、长城、南京夫子庙等古建筑具有千年历史传承,充分体现了华夏文化的底蕴。
二、建筑风格的差异中西方建筑风格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建筑风格上,中式建筑的特点是在材料色彩、造型、比例等方面强调平衡、和谐,注重“意境”和“意象”,强调以人为本,其主要的特色表现在建筑的结构和装饰上;而西方建筑的特点则是开阔、高大,注重对称、比例、几何美学,以功能为导向,重视技术,其主要的特点体现在材料使用、建筑造型和细节处理等方面。
三、建筑材料的差异中西方建筑在材料选择和使用上有很大的差异。
传统中式建筑喜欢使用木材、砖瓦和灰泥等天然材料,视物理和气候因素选择材料,从而体现出地域文化特色;而西方建筑则更加注重使用现代化的材料,例如混凝土、玻璃和钢铁等。
西方建筑使用材料不仅具有现代感,而且更耐久,花费更低,更适合工业化生产和快速建设的需求。
四、建筑功能的差异中西方建筑的功能也存在差异。
中式建筑内饰和布局关注故事情节和神话传说,突出的是文化上的价值,重视营造历史和文化气息;而西方建筑更多地突出功能性、实用性,室内装修注重个性化、深度定制,更注重人的服务性需求。
总之,中西方建筑的差异受到了文化、历史、环境等多种方面的影响。
中式建筑注重天人合一、景色宜人,视觉效果和联想上更容易想到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积淀,而西方建筑更讲究简洁、现代化、实用性,这也是现代人所倡导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建筑风格在不同文化中的差异总结建筑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地区和民族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这些特点体现在建筑风格中。
从古代到现代,建筑风格一直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演变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筑面貌。
本文将探讨建筑风格在不同文化中的差异,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一、东方传统建筑与艺术风格东方传统建筑注重平衡和和谐,倡导融入自然的理念。
中国古代建筑遵循“天人合一”的理念,讲究“均衡、对称、谐调、和谐、顺应自然”。
典型的代表有中国古建筑中的古代宫殿、园林等,如北京故宫、苏州园林等。
这些建筑注重空间布局、颜色运用、艺术细节等方面,强调对称与谐调,并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
二、西方古代与现代建筑特点在西方,古代建筑风格也经历了不同时期的演变。
古希腊、古罗马等古代文化在建筑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古希腊的建筑注重对称和比例,典型的代表有帕特农神殿;而古罗马更注重实用性和宏伟的建筑形式,如竞技场、斗兽场等。
随着西方文化的发展,现代建筑形成了更多元、自由、个性化的风格,如哥特式建筑、巴洛克风格、现代主义建筑等。
三、东西方建筑风格的差异与影响1.文化及哲学影响:东方建筑注重内外之间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反映了东方文化重视“天人合一”的观念。
而西方建筑更注重实用性与功能性,突出了人类的主导地位。
这种差异根植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哲学观念,体现出东西方人们对自然与人的态度和认知差异。
2.审美观念差异:东方建筑更加注重对称、平衡与内涵,以及文人雅士的意蕴。
而西方建筑风格更倾向于个性化与从众,崇尚新颖和独特性。
这种审美观念差异源于不同地区的历史、文化和审美传统,展现出各自的艺术魅力与特点。
3.建筑材料与技术差异:由于地理和气候条件的不同,东西方选择和使用的建筑材料存在差异。
东方建筑偏向使用传统的天然材料,如木材、石材和瓦片等,注重的是与自然的和谐。
而西方建筑由于工业发展较早,更多地采用钢筋混凝土等现代建筑材料,追求结构的稳固和创新。
由于文化渊源、思想观念、地理位置等多方面的不同,中西方在建筑审美观念上也不同,不论是从建筑的风格和形体审美上,还是建筑的和谐和对称审美上,都体现出了独特的魅力。
或是气势磅礴、壮丽辉煌的阳刚之美,或是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融合之美,都能比较全面、立体地反映建筑美学的全部意义,也是一种比较科学的建筑审美形态定位。
不同的水土养育着不同的人,不同的语言表达着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建筑承载着不同的文化。
东西方在很多方面都有差异,且在建筑方面的审美差异更加明显。
西方的建筑一般是纵向发展,直指上苍的。
而中国建筑不论多么高大雄伟,却很少给人以“高”的感觉,只给人以宽广的感觉,因为建筑是在一个大的面上铺展开来的。
思想文化的不同,宗教信仰的不同,建筑材料的不同,建筑风格的不同,建筑发展的不同,社会形态和文化氛围的不同给艺术审美带来了差异。
一、建筑审美风格的不同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文化与社会,使得中西方的古代建筑有了不同的艺术表现。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流露出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材料造就不同的建筑,展现不同的信念。
西方的石制建筑一般是垂直发展,建得又高又大。
同时别出心裁的屋顶建筑也是西方古典建筑的一大亮点。
但是怎样将高密度的石制屋顶擎如仓穹则是它的建筑艺术所在,于是出现了那些垂直向上的石柱,如较早出现的塔斯干柱式,可以说石柱是西方建筑的基础中的基础。
石柱及屋顶的发展伴随着西方建筑的发展,如果说石柱是西方建筑的“基本词汇”,那么屋顶则是西方建筑的“基本句式”。
屋顶的不同,导致了其风格类型上的差异,如希腊式、罗马式、拜占廷式、格特式、巴洛克式等等。
与西方的石制建筑不同,中国古代的木制建筑以斗拱为基本格调。
所谓斗拱,是将屋檐托起的交叠的曲木,它可以将纵向的力量向横向拓展,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
同西方建筑的屋顶一样,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旋律,飞檐也有许多类型,或低垂,或平直,或上挑。
其不同的形式制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或轻灵,或朴实,或威严。
中西方建筑文化审美差异由于文化渊源、思想观念、地理位置等多方面的不同,中西方在建筑审美观念上也不同。
一、建筑审美风格的不同中国古代的木制建筑以斗拱为基本格调。
斗拱是将屋檐托起的交叠的曲木,它可以将纵向的力量向横向拓展,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
飞檐有许多类型,其不同的形式制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
亭、台、楼、阁都要用飞檐来标明自己的身份,表达自己的情感。
中国建筑倾向于反映中国的艺术风格情趣,像园林建筑就体现了中国士大夫的思想追求和艺术情趣。
中国建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沿袭着差不多相同的格调,而西方建筑在其每一发展阶段的特征都不同,像哥特式与巴洛克式建筑就是非常不同的建筑风格。
二、建筑形体审美的不同中国传统建筑特别注重“线形美”,讲究线条的婉转、流动和节奏韵律。
中国传统建筑采取木质的梁、柱,单体建筑的外轮廓线和群体建筑的天际线都是一种对于“线形美”的表现。
西方建筑则讲究“体积美”,在古希腊、古罗马自然科学高度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于数与几何图形有特别的认识,极其重视富于逻辑的几何形状之美。
他们往往借助数的组合和几何形体来塑造建筑的形式美。
此外,建筑材料的不同也可看出中西方审美情调的不同。
木质轻盈、熟软给人以温暖、亲切的审美情调感受,中国人比较感性,追求的是一种意境,普遍存在求和睦、重感情的心理;石质阴冷坚硬,给人以冷峻、生硬的感觉,符合西方人的理性、客观、求实际的心理。
三、建筑和谐之美和对抗之力审美的不同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风格以和谐为美。
我国在汉以后,受儒家“中和”思想的影响,传统建筑逐渐走向和谐与含蓄之美。
中国传统建筑多数是向平面展开的组群布局,个体服从于整体,追求和谐。
而西方古典建筑的艺术风格重在表现人与自然的对抗之美。
石头、混凝土等建筑材料的质感生硬、冷峻,理性色彩浓并且缺乏人情味。
在建筑的形体结构方面,西方古典建筑以夸张的造型和撼人的尺度展示建筑的永恒与崇高,以体现人之伟力。
在西方造园家眼里,自然景物不是模仿的对象,而是改造的对象,因而西方古典园林的造景多以体现人工伟力的建筑为主,山水花木不过是建筑的陪衬。
论东西方文化及建筑差异班级:建筑学124班姓名:宋歌学号:211203336 众所周知,东西方具有众多不可回避的差异,其中,文化的积累和沉淀造成了其中大部分。
本次我们将对文化和其影响下的东西方差异进行论述。
关于文化差异文化以其独特和宏大的特点,吸引了各种各样的目光。
可以这么说,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
然而至今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的定义。
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而建筑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和历史存在,以建筑反映文化也可以进行一定的参考。
有一位新浪博主,在标题为《再谈中外文化及其它》的文章中,进一步阐述了这一观点,他在文章中写道:中国文化(代表东方文化)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包容性,内敛性,内省性,适应性,或者说它谦冲平和之类的,觉得还没有到位。
中国文化应该是一种智慧型文化,智慧当然就涵盖所有的特性,但又没有特性,所谓大道无形,应变能力强,应变起来游刃有余而且自然而然,遇弱显得厚道宽容,遇强则亦强,而且它的强大没有限度,随外力而变。
这种文化关心人的内心和灵魂,含蓄,内省,不温不火,过程结果兼顾而偏重过程,管长远。
而美国的文化(代表西方文化)---如果说他有文化的话---西方的文化是一种扩张型文化,关注感官,…今朝有9今朝醉‟,最大限度的使用现实力量,不留余地,崩紧神经,它的强大相对是一个定值,遇弱则强遇强则弱,注重结果,所谓…实力说话‟,管眼前,不计长远。
中西方的文化有着很多的差异,也存在着很多分歧,其中的很多习俗也产生了很多笑话。
但是,不同的文化中的相同点就是这些都为人类的文化发展历程,这些东西文化的差异不能说谁优谁劣,这是客观形成的,它们的存在必将引起人类文化的继续发展,在当今世界,任何民族和国家都不可能丢掉或摆脱自己的传统文化。
浅析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建筑作为历史文化的记录和见证者,作为凝固了的文化艺术品,从未间断过对人们生活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从文化特质、哲学体系、艺术风格、审美观念、建筑历史等方面来看,中西方建筑文化存在许多明显差异。
1.中国的宫室建筑带有权力中心思想的印记中国大型宫室建筑的特点是中轴对称,中轴线上的宫室巍峨宏伟,有多层级纵深,两旁有附属性建筑,左右对称。
这体现着中国政治文化中的君臣秩序、尊卑长幼之节。
皇家建筑是帝国形态的象征。
普通人家建筑也严格地体现着封建家长的权威地位——家长住上房堂屋,子孙住厢房偏厦。
即使最偏远乡村中的房子也遵守着宫殿建筑中蕴含的等级体系与社会思想文化准则。
2.中国重视“内宇宙”修炼的思想在园林建筑中的痕迹园林建筑体现了中国士大夫的思想追求和艺术情趣。
重视正心诚意、修身养性之学,涵泳性情,默思玄览,修炼“内宇宙”,在笔墨纸砚则为书画,在草木土石则为园林。
他们将内心修养作为宇宙中最广大最重要的学问。
中国古代除了李白、徐霞客等寥寥数人,并无太多探险家,大约与士大夫重视“内宇宙”修炼而不重视对“外宇宙”的探索有关。
反映在建筑上就表现出内容和形式的华丽、精巧。
他们将“内宇宙”又投影在园林建筑上。
苏州园林玲珑精致,咫尺之间变幻多重景观,譬如狮子林中的假山曲径,极尽曲折回环之能事。
3.中国建筑的围墙文化中国建筑喜欢用一堵坚实的围墙把建筑封闭起来。
作为家天下的皇帝,更是给“国家”(以国为家)修了一座世界上最大最长的围墙。
此处可隐约窥见中国内敛、保守的思想因子。
4。
中国建筑中的“天人合一”徽派建筑模山范水、师法自然,建筑和周围山川景物、地理形势融合无间,让水土成为建筑的有机部分,让建筑浑融而化入山川。
中国建筑讲究风水堪舆之学,大概与“天人合一”的思想问有某种内在的隐秘关联。
5.西方建筑文化发展与中国文化的迥异之处经历了风格迥异的不同历史时期,西方建筑在每一发展阶段的特征都十分显著,而中国建筑在不同历史时期变迁的痕迹则微乎其微,只有专业人士才能从斗拱的层数多寡等细微之处判断出一座中国古代建筑的年代。
中世纪东西方建筑文化差异的地理原因中世纪的东西方建筑差异,真的是一个让人忍不住想探个究竟的话题。
东西方的建筑差异,光是从外观上看就能让人感叹:这两边的设计差得可真不是一点点。
你瞧,欧洲的哥特式教堂,尖尖的塔楼,好像要直插云霄一样;而在中国,古老的寺庙和宫殿更多的是低矮宽敞,屋脊上铺着金色的瓦片,像是要拥抱大地,深沉稳重。
说起来,这两者之间的差距,背后可是有着不少地理和气候的“锅”在。
先说说地理位置。
欧洲的地形复杂,山脉和大河纵横交错,气候也比较多变。
特别是在中世纪,那时候的技术和交通没那么发达,人们的活动范围都被大自然的“屏障”限制了。
比如说,北欧的寒冷让哥特式建筑有了更加坚固和高耸的特点,设计师们得想办法应对冰雪的压力,所以大教堂的尖顶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高耸的建筑能够更好地承受雪的重压,既实用又让人有种“抬头仰望,接触神灵”的宗教感。
反观中国,地理条件就完全不一样了。
中国幅员辽阔,平原和山脉并存,气候温和。
很多古代建筑多建在开阔的平地上,房屋的屋顶通常会设计得较为平缓,能够适应地区性的温暖和湿润气候,也不需要像欧洲那样,担心积雪压顶。
所以,中国的建筑更讲究对自然的融入和和谐,屋顶的翘角、柱子的雕刻,这些都是为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理念,顺应大自然而不与之抗争。
再看看两地的建筑材料。
欧洲有很多地方是森林资源丰富的,木材和石材可以大量使用,尤其是石材。
哥特式建筑的大规模石造教堂,几乎是完全由石材建成的,这种材质让建筑变得更为宏伟庄重,而且在寒冷的气候下,石材的保温性也相对较好。
石墙厚重、窗户小且多带彩绘玻璃,给人一种深邃神秘的感觉。
哎,说实话,进去一次教堂,真的是能让人感到一种灵魂被震撼的感觉,仿佛进入了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域。
相对来说,中国的建筑多用木材和砖石。
木材不仅轻便,而且在湿润的气候下,木结构的房屋也能更加适应潮湿的环境。
加上中国的风水理念,建筑往往是从地形地势中吸取灵感,选择最合适的位置,讲究天时地利人和。
目录
浅东西方建筑文化之差异 (2)
(一)中国建筑风采 (2)
(二)、西方建筑特点 (3)
(三)简论中西建筑文化差异 (3)
参考文献 (5)
浅东西方建筑文化之差异
摘要:建筑文化是人类文明长河中一大靓丽风景线。
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建筑文化内涵与风格是不一样的。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经过长期的积淀,显然与西方文化形成了个自的风格,别样的建筑特色同样能够反映出中国的异样风情。
关键字:中国建筑西方建筑文化差异
(一)中国建筑风采
中国地大物博,建筑艺术丰富多彩。
中国的建筑类型很多,主要有宫殿、坛庙、寺观、佛塔、民居和园林建筑等。
因地域不同又有北京四合院,福建土楼,山西窑洞,赣南炮楼,湘西吊脚楼,贵州的石板房,蒙古包。
总之组织布局规律,造型优美,装饰丰富多次是其的共同特点。
以四合院为例简要分析中国建筑特色,因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排房组成,其分别为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形成一个“口”字形结构,故名四合院。
它主要形成于元朝到改革开放时期,虽为建筑却也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它的营建是极讲究风水的,从择地、定位到确定每幢建筑的具体尺度,都要按风水理论进行。
大门辟于宅院东南角“巽”位,每间房总数一般是北房3正2耳5间,东、西房各3间,南屋不算大门4间,连大门洞、垂花门共17间。
按其规制大致可分为大四合、中四合、小四合三种。
其各种配件装饰都是极其讲究的,如大门等极划分,依次为:光亮大门、金柱大门、蛮子门、如意门、帘大门、小楼门等。
其通常以倒座房辟出一间略高于的房间为大门,有居高临下之意,还有富贵人家的大门上常饰有壶瓶叶子,既可用于保护大门,又做装饰送吉祥的意寓,以及正大门的影壁有驱鬼聚气之说,一些砖雕装饰更是丰富多彩,意寓深刻,大都表现同样的主题,即送吉祥送富贵,表现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西方建筑特点
国建筑文化内涵深刻,西方建筑同样风韵独特。
中西方建筑文化都有各自的特色,其主要以巨大的体量和超然的尺度来强调建筑艺术的和谐、完美与崇高。
如埃及金字塔、雅典卫城、古罗马大斗兽场、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意大利比萨教堂建筑、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巴洛克圣卡罗教堂等均各领风骚。
以法国巴黎圣母院为例简单了解一下这个象征法国的神奇标志。
黎圣母院的建筑风格是标准的哥特式教堂,它曾经在多个时代引领建筑风潮。
它建造全部采用石材,其特点是高耸挺拔,辉煌壮丽,整个建筑庄严和谐。
雨果在《巴黎圣母院》比喻它为"石头的交响乐"。
巴黎圣母院的主立面是世界上哥特式建筑中最美妙、最和谐的,水平与竖直的比例近乎黄金比1∶0.618,立柱和装饰带把立面分为9块小的黄金比矩形,十分和谐匀称,和谐。
平面呈横翼较短的十字形, 坐东朝西,两翼较短,中轴较长,中庭的上方有一个高达90米的尖塔,面风格独特,结构严谨,看上去十分雄伟庄严。
巴黎圣母院正面高69米, 被三条横向装饰带划分三层:底层有3桃形门洞,门上于中世纪完成的塑像和雕刻品大多被修整过。
装饰中又以彩色玻璃窗的设计最吸引人,有长有圆有长方,但以其中一个圆形为最,它的直径有九公尺(约10米),俗称玫瑰玻璃窗。
圣母院后殿是筑的终端,而且它本身还创造了一种影响到每一部位结构的动感,从高低脚拱到肋状构架,都体现了这种动感。
高低脚拱半径达15米左右,别具一格的后殿建筑不愧为歌特建筑的杰出之作。
(三)简论中西建筑文化差异
建筑起初只是为了本能的需要—避风遮雨,防御敌害,到了后来又了意识的指导及美学的追求,观念和区域环境的制约,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
它可以表达着一定的人生观、宇宙观、审美观,是时代特征的综合反映,也是民族文化的综合体现。
较之四合院与圣母院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建筑风格。
圣母院的是标准的哥特式而四合院则是汉族的传统合院式建筑。
可以看出中国人中道德、艺术、讲究并存与一体性;西方文化重物,重视科学与宗教,重不同时代或多种流派的独
特精神,这是文化差别,即表现在建筑形式上,其还反映了物质和自然环境的差别,社会结构形态的差别,人的思维方式及审美观念的差别。
从建筑发展过程看,中国建筑是保守的。
中国的建筑形式和所用的材料3000年不变。
与中国不同,西方建筑经常求变,其结构和材料演变得比较急剧。
从哥特建筑的尖券,
十字拱和飞扶壁技术到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无论从形象、比例、装饰和空间布局,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反映了西方人,敢于独辟蹊径,勇于创新的精神。
从建筑的价值来看,中国的建筑着眼于信息,西方的建筑着眼于实物体。
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不靠计算,不靠定量分析,不用形式逻辑的方法构思,而是靠师傅带徒弟方式,言传手教,靠实践,靠经验。
我们对于古代建筑,历代帝王陵寝和民居皆按风水之说和五行相生相克原理经营。
为求得与天地和自然万物和谐,以趋吉避凶,招财纳福,在借山水之势力,聚落建筑座靠大山,面对平川。
这种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
古代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得首创的几何美学和数学逻辑,亚里士多德奠基的整一和“秩序”的理性主义“和谐美论”,对整个西方文明的结构带来了决定性的影响,一切科学和艺术,它们的道路都被这种理念确定了命运。
综上所述,正是由于文化的起源不同,而引起了不同的建筑文化理念、审美、形式,中西古建筑各具特色,分别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的生活模式、不同的心理体念、不同的审美享受。
在近代的中西文化碰撞中,我们需要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反思,继承传统文化优良的一面和西
方文化的积极因素进而重塑属于我们自己的建筑理念,树立有本国特色的新风格。
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一样是一种文化是文化必然就会有传播和交流,尽不同的社会历史不同的民族文化和不同的地域特征,造就中西方迥异的建筑文化背景,但从本质上讲“建筑”的内涵并不会因为这些差异而改变,讲究形式多样,平面布局合理,重视建筑功能已成为中西方建筑科学的共识,这是中西方建筑文化交流融合最重要的基础,只有交流,才可能了解,才有可能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国民居》王其钧著
《外国建筑史》王志华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四合院》贾珺著清华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