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心理学读后感

环境心理学读后感

环境心理学读后感
环境心理学读后感

环境心理学读后感

当我打开电脑寻找心理学时,我看见这本《环境心理学》。我想心理学真广泛,现在连环境都与心理有关了。于是,我就选了这本书。

《环境心理学》俞国良等著的。环境心理学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领域,涉及心理学、社会学、地理学、文化人类学、城市规划、建筑学和环境保护等多门学科。主要研究物质环境,包括城市、建筑和自然与人的行为关系。本书在阐述环境心理学的基本术语、观点和理论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的实例,探讨了这一领域在城市规划和建筑学等相关专业中的应用。全书密切结合实际,文字深入浅出。

个体对空间需求的公共性表示人们具有对公共活动、互相交往以及共同使用空间的需求特性。环境心理学家把符合人对空间需求的公共性的空间称为社会向心空间,指倾向于使许多人聚集在一起,促使人们相互交往,寻求丰富的环境刺激的空间,如休息室、咖啡厅、广场等。人类对空间需求的公共性主要体现在人际交往上,通过人际交往,个体之间不但进行了信息、思想和情感沟通,而且满足了个人的心理需要。

由于个人空间强调个人身体周围的区域,以及由此带来的心理体验,这样非角色交往在这里就占有重要的地位了。人们在非角色交往场所彼此接触、互通信息、融洽相处,这在现代城市生活中显得非常重要,并且是角色交往所无法替代的。非角色交往会涉及到建筑空间的有效使用。弗里德曼认为建筑空间为个体提供了不同的社会生活情境,人们对交往的要求不同,决定了他们使用共同空间的方式不同,因此建筑设计应考虑个体对空间的心理需求特征,设计一些大家都能看到和共同使用的共享空间,使更多的人能在这个共享空间中活动,以获得社会感和安全感。然而,共享空间的形成与空间的形式密切相关。我国研究者毛晓冰(1986)通过对空间封闭性与人际交往之间关系的研究,认为空间封闭性越强,则共享空间越易形成;反之,则共享空间越不易形成。这说明共享空间能够促进人们彼此之间的人际交往,并且这种交往大多属于非角色交往。然而,在现代城市的物质空间中,人们或被“抛”在一起,或是成群地被

钢筋水泥结构隔开,人们彼此缺少交往,缺乏友谊,这根本无法满足人们对空间的公共性需求。同样,在人工环境中也很难满足人们对空间的公共性需求,千篇一律的中药铺式的住宅设计并没有考虑各年龄群体的特点与差异,以及在行为上和使用空间的范围、时间上的差异,表现为住宅设计中提供人们共同活动的空间十分缺乏,这样必然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因此,重要的问题是建筑设计和房屋内的陈设要与其功能相适应,不但使空间有不同的变化,而且能提供共享空间,以满足人们公共性的需求。

环境心理学调研报告

环境心理学调研报告 环境心理学调研报告 调研内容:西单商业区算是人们最爱去也是最常去的商业去了,主要的原因就是这里的东西适合各个年龄层和消费层,位于西单大街西侧的大悦城,君太百货和位于西单大街东侧的中友百货就很适合各个年龄段,消费层属于中上等,而位于西单大街东侧的明珠商场,新一代商场则就适合年轻人去,价格也是较为便宜的,像初中高中生就比较喜欢来这里了,西单商场1—3层属于中等消费层,4—7层则属于比较低等的消费层,但也要比明珠,新一代这样的商场价位稍高些。 在五一期间我选了一天,从早上9:00到晚上20:30在西单商业区进行了近12个小时的定点观察。5月2日早上9:00坐地铁来到西单,因为商场10:00才开门所以这个点人还不多,到了9:30就陆陆续续开始有不少人来,这个时段来的人一部分是在西单工作的人,还有一部分就是像我们这

么大的学生,基本都是5,6个一起,直到商场开门人也不是很多,大概又过了半个小时,人就开始多了起来。 在五一节假日期间来西单的人要比平时多很多,不过还是年轻人比较多。年龄大概在30岁以下,女生较多,基本都是以公共交通为主,他们来这的目的大概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主要为了购物,有很明确想买的东西,顺带看一下别的,这些人经常去的就是明珠,()新一代和西单商场,如果是消费水平较高的就更愿意去大悦城,君太,中友。第二种是主要为了和朋友小聚,顺带逛一下,这些人喜欢去的地方与第一种相同。因为是假期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比平时也多了很多,而且大多以家庭为单位一起来,以开私家车为主要的交通工具,他们来这的目的大概都是为了有目的性的购物,这些人更青睐于大悦城,君太和中友,这些商场不仅有地下停车位,而且凭当日当日消费小票还可以免停车费。在西单,到了吃饭点可以说每家餐馆都是爆满,但个人认为大家最喜欢去的还是像麦当劳,肯德基,吉野家这样的快餐,方便快捷又实惠。

环境心理学的应用范围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又称人类生态学或生态心理学。这里所说的环境虽然也包括社会环境,但主要是指物理环境,包括噪音、拥挤、空气质量、温度、建筑设计、个人空间等等。 环境心理学是从工程心理学或工效学发展而来的。工程心理学是研究人与工作、人与工具之间的关系,把这种关系推而广之,即成为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环境心理学之所以成为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应用研究领域,是因为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环境中的人的行为,而从系统论的观点看,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统一的,二者都对行为发生重要影响。虽然有关环境的研究很早就引起人们的重视,但环境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还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事情。 噪音是许多学科所研究的课题,也是环境心理学的主要课题,主要研究噪音与心理和行为的关系问题。从心理学观点看,噪音是使人感到不愉快的声音。对噪音的体验往往因人而异,有些声音被某些人体验为音乐,却被另外一些人体验为噪音。研究表明,与强噪音有关的生理唤起会干扰工作,但是人们也能很快适应不致引起身体损害的噪音,一旦适应了,噪音就不再干扰工作。 噪音是否可控,是噪音影响的一个因素,如果人们认为噪音是他们所能控制的,那么噪音对其工作的破坏性影响就较小;反之,就较大。 人们习惯于噪音工作条件,并不意味着噪音对他们不起作用了。适应于噪音的儿童可能会丧失某些辨别声音的能力,从而导致阅读能力受损。适应于噪音环境也可能使人的注意力狭窄,对他人需要不敏感。噪音被消除后的较长时间内仍对认识功能发生不良影响,尤其是不可控制的噪音,影响更明显。 从心理学角度看,拥挤与密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拥挤是主观体验,密度则是

行为环境心理学空间实例分析

姓名: 学号:

一、引言 日本俳句的简洁性常会将人们对于材料和细部的体验和感知的那种“自在状态”给分离出来。 建筑的触感领域是靠着触感限定的。当构成一处建筑空间的细部材料性凸现出来时,我们就打开了触感领域,我们也就强化了感受体验,投入到了心理的维度。 今天,左右着建筑“产品”的工业和商业力量倾向于使用合成材料;木窗框上要套上防水的乙烯塑料套子,金属要电镀,或者是涂上一层人工合成涂料,瓦也要用人工合成的色彩层覆盖一遍,石头上面则被弄得就像有木头肌理一般。由于使用了这些工业或是商业方法,触感就被消除或是降低了,因为材料和细部的肌理和本质被掩盖了。 我们对于建筑空间的整体性感知有赖于触感领域里的材料和细部,就像一道大餐里的味道有赖于真实食料的口感一样。想象一下,人们只能吃人造味道食物的感觉。所以,建筑中,如果失去触感,人造合成环境的幽灵就会占据上风。 在建筑环境心理学中处理的一些问题.例如高密度居住区里出现日照、通风不足,嗓声增多.生活互相干扰.室外活动用地过少等现象.造成了不良的居住环境.又如工厂地区附近的建筑物由于空气、水、土壤会受到污染,轻者影响居民健康,重者导致居住疾病流行.同样造成了不良的居住环境.类似这样的问题已不局限于建筑环境心理学的范畴,而是进而衍成城市环境心理学的内涵.但是进行城市环境设计时,建筑环境心理学的一些理论仍然在很大程度上适用.因此可以说建筑环境心理学大大促进了城市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同时也推进了城市环境设计。 当熟悉空间的环境心理以后,就可分析人们的生活空间,推断人们的日常生活,了解心理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关系。个人空间与他人空间的交叉.空间的开敞感和封闭感等。这样。在进行建筑设计或环境设计之际,就可以恰当地组织空间,慎重地布置建筑物或建筑群,合理地调整它们的面积、高度和距离,充分考虑和处理人和物的静态和动态的关系.经过这样处理的设计,不仅具有环境心理的学术依据,而且开阔了设计视野,能从环境心理的龙度设计空间来满足人们的心理方而的要求。庭院空间环境心理学设计住宅庭院是居民室外活动最频繁的场所,住宅群庭院的空间设计与人的心理感受密切相关,在设计时应结合环境心理学,综合考虑人对其生理、安全、交往、休闲与自我实现的多方面的需求。所谓环境心理学,就是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环境与处于其中的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状况的科学,主要是研究人与环境关系的最适化,强调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目标取向和循环本质。生活在环境中的人对“实体环境”刺激能进行储存、了解、组织与重构,形成喜欢或不喜欢的感觉,进而影响到人的行为,甚至形成“环境压力”.住宅庭院空间作为一种外部空间环境,应具有归属感、领域感、私密性和实用性,进而创造出人性化、功能化的美的空间。 在个人化的空间环境中,人需要能够占有和控制一定的空间领域。心理学家认为,领域不仅提供相对的安全感与便于沟通的信息,还表明了占有者的身份与对所占领域的权利象征。所以领域性作为环境空间的属性之一,古已有之,无处不在。园林植物配置设计应该尊重人的这种个人空间,使人获得稳定感和安全感。如古人在家中围墙的内侧常常种植芭蕉,芭蕉无明显主干,树形舒展柔软,人不易攀爬上去,种在围墙边上,既增加了围墙的厚实感,又可防止小偷爬墙而入;又如私人庭院里常见的绿色屏障既起到与其他庭院的分割作用,对于家庭成员来说又起到暗示安全感的作用,通过绿色屏障实现了家庭各自区域的空间限制,从而使人获得了相关的领域性。在园林绿地中,私密空间和公共空间的界定也是一

环境心理学 总结

绪论 第一章感知 第二章环境知觉的理论 第三章环境认知和认知地图 第四章环境—行为关系的理论 第五章噪声、拥挤和空气污染 第六章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 第七章城市外部公共空间活动研究 第八章城市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 第九章环境设计(居住、学习、工作、公共环境) 第十章环境问题及其解决 1.1环境意味着什么 1.2环境心理学的界定 1.3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1.4 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5环境心理学的学科发展 1.1环境意味着什么 环境:是指作用于一个生物体或生态群落上,并最终决定其形态和生存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的综合体。 环境:是围绕着某种物体(主体)并对这一物体的“行为”产生某种影响的外界事物(环境) 1.2环境心理学的界定 一、环境心理学的术语 建筑心理学、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学、人-环境关系研究、环境设计研究、人文地理学、行为地理学等 总之,范围大,边界不清且发展中。核心是在各个不同学科中追求人与物质环境之间良性的互动关系。环境心理学的重点在于人类的行为、感受和身为人类的知觉如何受到物理环境的互动影响,以及人们对人为与自然环境危害的反应。 二、环境心理学的界定 近代环境心理学家普罗尚司基(Proshansky,1990)定义“环境心理学” (徐磊青,杨公侠,2002)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学) 《环境心理学》第5版(美)保罗·贝尔等著 (John Zeisel,1984):环境行为研究(Environment Behavior Research,简称E-B Research) “环境是指一个地方实质的、管理的及社会的特性,在其中人们生活、工作及玩耍。行为是指人们做的事情,包括思想、感觉、看、彼此说话和来来去去。” E-B Research就是将人类的行为及相应的环境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结合起来加以分析。 三、环境心理学的学科特点 1.3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60年代(二十世纪)后期环境心理学出现 70年代开始发展形成(如有关拥挤、认知发展) 80年代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代 三、国际著名研究团体 四、我国研究情况 1.4 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小区环境心理学分析

小区环境心理学分析

从环境心理学角度解

析居住区景观设计

学院:建筑学院 姓名:申超学 号:201005806 指 导老师:程麟 摘要】应用环境心理学学科理论对居住小区进行调研、分析,解析户

外环境与人群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年龄层次之间人们行为模式的差异与联系,探寻不同年龄阶段人群对户外空间的需求,寻求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 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人群心理需求的途径。 【关键词】环境心理;年龄层次;行为模式;公共空间从环境心理学角度解析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 近年来,景观设计项目中越来越重视对人的行为习惯与心理感受的考虑,“以人为本”成为首要设计思想。如何将环境心理学的有关理论有效地应用在居住小区景观实践设计中的研究正迅速发展。本文通过对普罗旺世小区进行针对性的调查与研究, 探寻创造符合现代生活模式、适合各种人群行为及心理需求的室外休闲活动场所和交往空间的方法。 1 环境心理学基本理论环境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在公共空间设计中有广泛的应用, 尤其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场所带给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受, 产生不同的行为模式这一方面。应用最多的五条理论依次为: 环境感知理论、私密性需求、领域性特征、个人空间尺度理论和不同年龄段人群相互交往的需求。 1.1 环境感知理论人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器官感觉来接收环境信息。从环境获取的这些信息, 经过感知者自身的经验, 把知觉对象的前后关系和背景参与进来, 形成人对环境的感知。人通过环境感知来感受和评价公共景观。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年龄段人群对环境的感知又有所不同。 1.2 私密性需求私密性即人们(个体或群体)设法控制自己对别人开放或封闭的程度。私密性包括四种类型:独处、亲密、匿名和保留。它是一种能动的过程, 重要的是要给使用者提供选择的机会。环境的设计是尽可能提供私密性调整的机制。所谓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中考虑使用者的私密性,就是对空间进行合理的安排, 使陌生人之间的接触平静和有效。 1.3 领域性特征领域性指个体或团体暂时或永久地控制一个领域,可以是一个场所或物体。 领域有三种类型:首属领域、次级领域和公共领域。其中的次级领域与我们园林设计中常用的半私密空间较为相似。领域性行为有两个作用: 认同感和安定、家的感觉。领域的建立可以使人们增进对环境的控制感。在景观设计中的意义在于可以提高秩序感和安全感。故在景观设计中应包括增进领域感和设计可防卫空间等多种设计手法。1.4 个人空间尺度理论个人空间是人们周围看不见的界限范围内的空间,主要指的是人际距离,与人的生理和心理有关。包括:亲密距离(范围为0~0.45m)、个人距离(0.45 ~ 1.20m)、社交距离( 1.20 ~3.60m)和公共距离( 3.6m 以上)。在景观设计中主要给人提供不同空间功能下的舒适距离。 1.5 不同年龄段人群相互交往的需求 根据生物学的交叉圆理论, 不同年龄段人群之间相互交往的场所, 即活动领域应是两两相交,但又不相互重合的“圆” , 交叉部分是彼此共同的世界, 不交叉部分是各自独立的天地。所以,功能泾渭分明的环境无法满足这一要求, 更不用说清一色的均质环境。

简述环境心理学在室内环境中运用

简述环境心理学在室内环境中的运用-绿宝广场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个体行为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主要研究环境和心理的相互关系,即用心理学的方法分析人类经验、活动与其社会——环境(尤其是物理环境)各方面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揭示各种环境条件下人的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1978年,以贝尔为首的三人合著的《环境心理学》一书,给环境心理学下了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他们认为,环境心理学是对行为与构造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的科学。环境心理学从研究噪声入手,分别对个人空间、拥挤和人类的关系、城市发展和城市设计等问题进行研究。其目的是了解个体是如何和环境相互作用,进而利用和改造环境,以解决各种因环境而产生的人类行为问题。鉴于此,环境心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概念,不同环境中的心理学原理和各种环境状况中人的心理现象和对环境的知觉;环境物理量和环境心理量之间的关系、环境与人的思维、情感、意志、个性等的相互关系,环境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反馈规律,其中包括自然环境、如噪声、温度、风向、气候、空气的污染和社会环境;如个人空间、地域观念、社会风气、社会文化、人际关系等的影响;环境联想对环境意识与心理的影响,以及环境污染中心理变化对人体信息传递、工作效率等的影响;人们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如何进行自我心理调适,以适应和创造一种有利于个体发展的环境。从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去研究环境和心理的关系,是环境心理学的两大任务。 1、广场总概 绿宝广场位于苏州新区的长江路和邓尉路交汇处,凭借高速公路和规划中的城际轨道交通,成为当地商业,娱乐及办公中心。大型购物商场,美食街,娱乐中心,时尚专卖店,餐饮美食,休闲娱乐,一应俱全,尽显时尚气息。作为苏州首家综合性大型购物休闲广场,广场占地面积达11万平方米,定位于苏州的时尚与娱乐新地标。 作为室内设计专业的我们,应当深入了解人、建筑、环境三个方面的关系,即环境心理学对空间的影响。室内设计,说到底就是室内环境设计。一个成功的室内设计作品,同样要遵守视觉环境心理的规律。例如,对于空间的区划、尺度和比例的确定,某些空间的扩充和变化,如何取得空间各部分的平衡,如何在室内突出视觉主题,如何取得人和物的立体感等,都可按照视觉环境心理的规律进行设计。 此外,对于室内装饰材料的质感和色彩,如何取得它们的表面效果、色彩效果和装饰效果;以及如何取得室内家具、生活用品、灯具和盆栽植物的光影效果和环境氛围,同样可按照视觉环境心理规律进行设计。 2、交通条件 绿宝广场所在的苏州高新区位于古城区的西部,拥有交通便利的特殊地理优势,可以通过区内的沪宁高速公路、苏沪高速公路、苏州绕城高速公路、沿江高速、苏嘉杭高速公路、苏沪机场路、312国道、230省道、苏虞张公路及京沪铁路(轻轨)等交通干线辐射整个华东地区。 现代城市中由于交通及工程技术的发展或其他原因, 出现了一些大而空的广场, 单调的空地和硬质铺地使人感到厌烦,如果再加上机动车辆在其中穿行的话,广场环境是非常恶劣的。人们对空间尺的感受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原因存在着某些恒定的共性, 接近人体尺度的空间总是令人感觉亲切的。因此只有根据人性化的空间尺度设计不同程度的封闭或开敞空间领域,才能创造出富有特色、

环境心理学

本科生课程论文 (2016至2017学年度第1学期)课程名称:环境心理学 学生姓名:岳海婷 学号:201309550060 专业、班级:2013级建筑学二班任课教师:钟文琪 提交日期: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从环境心理学分析环境对人心理情感的影响 摘要:景观环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密切,和人们的心理情感关系是越来越大了,我们也越来越喜欢观众愉快的情感体验,改善环境景观规划很大的影响人们的心理感受,可以让人们的审美升华,可以改善人们的心理和文化精神的享受。因此,景观环境的研究和应用可以很好的调动人们的心理情感状态。体现在不同的景观环境氛围不仅能满足人们的心理和生理需求的不同的需求,也可以让人觉得人性化景观空间设计新的不同的感觉,和满足人的需求的行为和所处的环境,同时,也反映了艺术魅力的景观空间环境氛围和人文的需求。 关键词:景观空间环境;心理情感;影响 1研究的目的 在现代文明的社会,那里的风景是赋予生命和灵魂的意图,并通过一系列不同的空间环境景观环境来充分展示和演绎其内涵。景观设计是一个有机整体,是由一些重要的部分,主要通过研究空间环境对人心理的影响,尤其是情感心理学的影响。景观环境空间结构和链接的设计元素,用最直观的表达,可见性、空间感是第一步,体现了景观空间环境的物理特性;第二步是进入空间的意图,这是另一个属性的空间环境,精神和属性。这两个属性“物化”和“人性化”更好的交换。景观空间环境对材料的结构和形态变化注入了新的血液,促进景观设计的质量,设计服务的核心价值,关注人们的心理反应,尤其是情感反应密切相关的质量设计效果。在设计一样设计主题的工作时,因为设计师与设计师之间的心理不同,设计出的景观空间环境所表现的情感,想法,理念也是不一样的。 2城市广场景观的研究 人们在城市广场活动呈现复杂的现象,跟具情况决定是有规律的还是随机性的,很难决定。城市广场景观空间,如果表达的不是人与人的行为之间的联系,那它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呢。因为它是一个函数的载体,信息的媒体,人们的行为,如果没有空间环境为背景,如果没有一定的条件下,产生是不可能的。 城市景观是一个“线”和“点”的两种类型的空间。“线”作为指导,提供交通便利,帮助人们确定方向,寻找一条道路,它包括一系列的交通路线和交通网络,如街道、人行道、步骤,一条小巷。“点”是指车辆路线和人保持距离的“节点”。城市广场的空间“点”类型是最重要,城市广场是一个三维空间想象力的创造。户外,人们可以呼吸新鲜的空气,接近大自然,有更多的空间和机会,可以使思想、感情和智慧在开放的气氛中,可以减轻人际沟通中的情绪,消除疲劳,城市广场提供了人类在休息和户外活动的地方。 所需的空间不同的通信距离,环境条件是不同的,比如60厘米距离属于两个人之间的秘密空间,可能是身体接触,第三方通常自动离开这个范围内,以避免拥挤和焦虑。大多数情绪理论研究者认为心理情绪反应会导致相应的行为,景观空间的设计形式,质地,颜色,符号,情感,表达了景观空间和舒适的具体内容,和使用目的与否将直接影响人们的情绪,产生相应的行为。 3居住小区景观研究 在当今日益城市化,人们渴望一个理想的生活环境,其最重要的不是选择最好的建筑材料,不是高档次的设施和最时尚的设计风格,而是设计师使用环境和心理的交互人性化的景观设计理念,在不同方向,最大化的改善环境的质量,提高居住区环境的活力。尽管人们不同的年龄、性别、和身份对环境的要求是不同的,也随着社会的发展,提出了不同的行为模式,但居住区景观设计的指导原则不会改变,那就是“居民和他们的户外活动”。 居住区环境景观元素是精神文化包括环境,历史背景,特点等景观元素之间的联系互动,

环境心理学调研报告

环 境 心 理 学 调 研 报 告 园林111 城市外部公共空间活动研究在丽阳门公园的应用一.调研内容 1.调查对象:丽阳门公园及游人 2.调查方法:目测法,现场拍照、文字记录

3.调查内容:公园特定空间场所的的利用情况和游人的行为表现 4.调查目的:从空间场所的利用情况和行为表现来看游人的行为心理,对丽阳门公园空间设 计给出评价并提出对外部空间设计的一些思考 5.调查时间:2013年6月8号-6月10号 二.丽阳门公园现状及公园环境分析 (一)公园简介及周围环境 丽阳门公园地处浙江省丽水市商业区,西临丽水市最繁华的中山街,北临丽水市主干道丽阳街,南边是步行街,东边是城东路,是一块大约有15000平方米不规则四边形街头绿地。 该公园平常游人流量很大,每逢节庆日活动、赠花赏花活动这里热闹非凡,是市民们集会、游憩、散步、运动、安静凝思、陪伴家人、人际交往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场所。 丽阳门公园平面地图 (二)公园景观环境分析 1)硬质景观空间场所分析 由丽阳门公园卫星地图可以看出,中山街旁边就是处州古城墙,经历沧海桑田,见证了丽水的发展,是逝去的保家卫国的祖先们的智慧和劳动的结晶,但站在城墙上,视线多被植物和园外高大建筑所遮挡,观景效果不佳。城墙北面是公园西入口,没有大门,很开阔,外围是排列有序的石墩,阻止外来车辆的进入;南面是步行街入口,由这个小入口进入就可以看到公园内唯一的凉亭,凉亭所在周围地形平坦,植物低矮,视线较为开敞,抬头就可以看到中央公馆,而扭头钟楼就进入眼帘,这两个建筑被巧妙地借用,极大丰富了园内空间。凉亭东面是20多米长的时光隧道,这个隧道是由多个石砌菱形框架结合表面凹凸不平的石块构成。中山街入口和步行街入口,极大地承载了来自中山街行人的分流。 步行街中间还有一个半圆环形小广场结合休息长廊。对应的在丽阳街上也有一个半圆形入口,但面积较小,游人由此进入,紧接着就进入下沉式广场。中间面积最大的就是中心广场,是市民主要的活动场所,它中心的雕塑是丽水市市标:银灰色的市标是由丽水拼音首字母“L”和“S”抽象组合而成。L像是两把利剑,直刺云霄,S就成了那温柔而美丽的彩带,环绕着利剑,代表着朝气,象征着腾飞。雕塑下面是莲花基座配有水池喷泉,外围装饰着繁花色块。中心广场和下沉式广场地势上形成对比,其地面铺装一个精细光滑,一个粗糙不平。城东路入口是比较正式的大门,入口有体量较大的置石,还有石砌的弧形门廊,也是接着小广场。主要道路设置分明,但小道路在林间多而乱。 园内灯光主要有路灯、近地灯。不同场所路灯的高低和数量不同,也影响着空间的利用和游人的行为。比如,竹林间地上照明较多,主要园路边球形路灯较多,中心广场路灯较多,而下沉广场几乎没有路灯。儿童活动区照明较多,而城东路入口广场没有路灯,照明依靠城东路街边的黄色钠灯。 以上就是主要空间场所的情况。(见下图) 丽阳门公园卫星地图 2)植物空间分析 由卫星图(结合下图)可以看出,古城墙下面植物密集主要是高大乔木结合小灌木,由中山街入口进来往公园中心走就是成片的竹林参杂着高大乔木,一直延续到城东路入口广场。中心广场的北面以及儿童活动区栽植的都是高大乔木和灌木,而中心广场南面紧接竹林,其内较大面积内没有植物隐蔽,白天光照强烈。而凉亭和时光隧道一带链接的是宽敞平坦的草坪条状绿篱带,其颜色丰富。每一个绿地块都有边界围合:西面灌木区主要是竹篱、北面主要是1米高的花池围台,而草坪地带是绿色的丝带围合。 主要硬质空间标示图 三、空间利用情况和游人的活动行为记录

环境心理学(人际交往的4个距离)

环境心理学之噪音、拥挤、空气质量、温度、建筑设计、个人空间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又称人类生态学或生态心理学。这里所说的环境虽然也包括社会环境,但主要是指物理环境,包括噪音、拥挤、空气质量、温度、建筑设计、个人空间等等。 环境心理学是从工程心理学或工效学发展而来的。工程心理学是研究人与工作、人与工具之间的关系,把这种关系推而广之,即成为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环境心理学之所以成为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应用研究领域,是因为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环境中的人的行为,而从系统论的观点看,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统一的,二者都对行为发生重要影响。虽然有关环境的研究很早就引起人们的重视,但环境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还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事情。 噪音是许多学科所研究的课题,也是环境心理学的主要课题,主要研究噪音与心理和行为的关系问题。从心理学观点看,噪音是使人感到不愉快的声音。对噪音的体验往往因人而异,有些声音被某些人体验为音乐,却被另外一些人体验为噪音。研究表明,与强噪音有关的生理唤起会干扰工作,但是人们也能很快适应不致引起身体损害的噪音,一旦适应了,噪音就不再干扰工作。 噪音是否可控,是噪音影响的一个因素,如果人们认为噪音是他们所能控制的,那么噪音对其工作的破坏性影响就较小;反之,就较大。 人们习惯于噪音工作条件,并不意味着噪音对他们不起作用了。适应于噪音的儿童可能会丧失某些辨别声音的能力,从而导致阅读能力受损。适应于噪音环境也可能使人的注意力狭窄,对他人需要不敏感。噪音被消除后的较长时间内仍对认识功能发生不良影响,尤其是不可控制的噪音,影响更明显。 从心理学角度看,拥挤与密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拥挤是主观体验,密度则是指一定空间内的客观人数。密度大并非总是不愉快的,而拥挤却总是令人不快的。 社会心理学家对拥挤提出各种解释。感觉超负荷理论认为,人们处于过多刺激下会体验到感觉超负荷,人的感觉负荷量有个别差异;密度-强化理论认为,高密度可强化社会行为,不管行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如观众观看幽默电影,在高密度下比在低密度下鼓掌的人数多;失控理论认为,高密度使人感到对其行为失去控制,从而引起拥挤感。 处于同样密度条件下的人,如果使他感到他能对环境加以控制,则他的拥挤感会下降。一般说来,拥挤不一定造成消极结果,这与一系列其他条件有关。社会心理学家还研究诸如城市人口密度以及家庭、学校、监狱等种种拥挤带来的影响和社会问题。 建筑结构和布局不仅影响生活和工作在其中的人,也影响外来访问的人。不同的住房设计引起不同的交往和友谊模式。高层公寓式建筑和四合院布局产生了不同的人际关系,这已引起人们的注意。国外关于居住距离对于友谊模式的影响已有过不少的研究。通常居住近的人交往频率高,容易建立友谊。 房间内部的安排和布置也影响人们的知觉和行为。颜色可使人产生冷暖的感觉,家具安排

小区环境心理学分析

从环境心理学角度解析居住区景观设计 学院:建筑学院 姓名:申超 学号:201005806 指导老师:程麟

【摘要】应用环境心理学学科理论对居住小区进行调研、分析,解析户外环境与人群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年龄层次之间人们行为模式的差异与联系,探寻不同年龄阶段人群对户外空间的需求,寻求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人群心理需求的途径。 【关键词】环境心理;年龄层次;行为模式;公共空间 从环境心理学角度解析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 近年来,景观设计项目中越来越重视对人的行为习惯与心理感受的考虑,“以人为本”成为首要设计思想。如何将环境心理学的有关理论有效地应用在居住小区景观实践设计中的研究正迅速发展。本文通过对普罗旺世小区进行针对性的调查与研究,探寻创造符合现代生活模式、适合各种人群行为及心理需求的室外休闲活动场所和交往空间的方法。 1 环境心理学基本理论 环境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在公共空间设计中有广泛的应用,尤其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场所带给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受,产生不同的行为模式这一方面。应用最多的五条理论依次为:环境感知理论、私密性需求、领域性特征、个人空间尺度理论和不同年龄段人群相互交往的需求。 1.1 环境感知理论 人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器官感觉来接收环境信息。从环境获取的这些信息,经过感知者自身的经验,把知觉对象的前后关系和背景参与进来,形成人对环境的感知。人通过环境感知来感受和评价公共景观。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年龄段人群对环境的感知又有所不同。 1.2 私密性需求 私密性即人们(个体或群体)设法控制自己对别人开放或封闭的程度。私密性包括四种类型:独处、亲密、匿名和保留。它是一种能动的过程,重要的是要给使用者提供选择的机会。环境的设计是尽可能提供私密性调整的机制。所谓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中考虑使用者的私密性,就是对空间进行合理的安排,使陌生人之间的接触平静和有效。 1.3 领域性特征 领域性指个体或团体暂时或永久地控制一个领域,可以是一个场所或物体。领域有三种类型:首属领域、次级领域和公共领域。其中的次级领域与我们园林设计中常用的半私密空间较为相似。领域性行为有两个作用:认同感和安定、家的感觉。领域的建立可以使人们增进对环境的控制感。在景观设计中的意义在于可以提高秩序感和安全感。故在景观设计中应包括增进领域感和设计可防卫空间等多种设计手法。 1.4 个人空间尺度理论 个人空间是人们周围看不见的界限范围内的空间,主要指的是人际距离,与人的生理和心理有关。包括:亲密距离(范围为0~0.45m)、个人距离(0.45~1.20m)、社交距离(1.20~3.60m)和公共距离(3.6m以上)。在景观设计中主要给人提供不同空间功能下的舒适距离。 1.5 不同年龄段人群相互交往的需求 根据生物学的交叉圆理论,不同年龄段人群之间相互交往的场所,即活动领

环境心理学调查报告

环境心理学调查报告——太原龙潭公园调查报告

环境心理学调查报告 ——太原龙潭公园调查报告 一调研内容 1.调查对象:太原市龙潭公园 2.调查方法:现场记录 3.调查内容:游人在公园特定环境下的行为 4.调查目的:人们喜欢怎样的公园环境,进而从人们的喜好,提出改进公园的设计和设施 5.调查时间:2009.8.20和2009.8.22 二公园现状及周边环境分析 1、公园地理位置及简介

龙潭公园地处太原市城坊街28号,位于新建路与旱西关交叉口处,属城市中心区,地理位置优 越,环境优美。是集园林自然风光,市民休闲旅游, 社会公共活动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公园。整个公园包 括黑龙潭南北湖及周边地区,南北长1000余米,东 西宽520米,占地约40公顷, 18.74公顷的宽阔水 面,更是增添了这一园林的灵秀之气。 龙潭公园的前身是太原动物园,现在的龙潭公园 是2003年初动物园搬迁到东山卧虎山公园,在其旧 址上新建的。为免费开放的开放式文化生态公园。 图1 太原龙潭公园总图 2、公园的基本设施 作为龙潭公园最主要景观的龙潭广场,中心放置着为纪念太原建城2500周年而铸造的标志性建筑春秋大鼎。这尊大鼎,体现的不仅在三晋的包含的“一言九鼎”,诚信经营的特有气质,更是为这一大型园林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春秋大鼎是以1988年出土于太原市南郊金胜村的春秋时期第一大鼎附耳牛头螭纹蹄足铜镬鼎为原形,按比例扩为鼎口直径6.25米,高5.497米,重20.03吨的大鼎。其在形象及体量上充分反映着龙城太原2500年的历史文化及地位,表达了太原在新世纪开拓发展的精神。 配合春秋大鼎而建的龙潭广场占地8000余平方米,由中心鼎台、南北漫步道等组成。鼎台总高2.5米,象征太原古城2500年的历史,采用外方内圆设计,取天圆地方之意,其中内圆由年轮记事的方式构成,24条轮辐镶嵌24块铜板,分别记载着晋阳城自公元前497年建城以来发生的24个重大历史事件,也象征着一年有24个节气。鼎台分三层,分别上三、六、九步台阶,取步步升高之意,蕴含着太原未来的美好前景。 “湖不在深,有水则灵。” 凝重的春秋大鼎在这大片的黑龙潭湖水映照下,使龙潭公园的气质更显得浑然鼎立,刚柔有加。

建筑环境心理学作业

建筑环境心理学 ——基于环境心理学的 政府办公建筑设计 班级建筑xxxx 学号xx 姓名xxx

研究标题:不同建筑功能布局对人群的流线及心理的影响摘要:通过对一幢政府办公建筑的调查分析,指出在改造设计中应用环境心理分析法,以适应老百姓的环境行为要求,并在今后的设计中有意识地应用环境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从而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的设计思想。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环境设计,以人为本 引言 办公楼作为21世纪城市中“信息的集散、加工与再创造的场所”,是城市 社会、科技、财政、经济活力的显著索引,城市的核心“象征”。纽约曼哈顿 作为世界经济中心,办公楼的大量集聚以及形成的景观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办公 楼越来越成为城市“经济权力”中心场所。世界贸易中心办公大楼的被攻击,是对这一经济权力场所的反抗,从另一侧面也反应了办公楼在当代城市中的地位。 随着我国发展方式的转变,出现了聚集起来办公的需要。建设和谐社会在 逐步的深化,办公建筑的设计也将面临新的发展趋势。办公建筑的建设规模和 数量都在日益扩大,现今在办公空间设计上要求多元化和个性化,注重塑造出 公司的精神,有文化气息的融入,富于企业文化内涵与精神层次,以及强调高 科技等不同特点的个性化风格设计,使企业特点更鲜明,更有品味,也更具凝 聚力及亲和力。 如今我国的中小企业几乎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办公空间设计缺乏创新,几乎是千篇一律的,而每一个企业的实际情况却不相同的,这就要求在办 公空间的设计上要有创新意识,使办公空间成为企业竞争和成长的不可或缺的 优势。 一、环境心理学的概念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个体行为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主要是 研究环境和心理的相互关系,即用心理学的方法分析人类经验、活动与其社会——环境(尤其是物理环境)各方面的互相作用和相互影响,揭示各种环境条 件下的心里发生发展的规律。环境心理学是对行为与构造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 互关系进行研究的科学。环境心理学从研究噪声入手,分别个人空间、拥挤和 人类的关系、城市和城市设计等问题进行研究。其目的是了解各体是如何和环 境相互作用,进而利用和改造环境,以解决各种因环境而产生的人类行为问题。 环境心理学将环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有较其他心理学分支 更侧重于应用研究,这两个特征使环境心理学在方法论上体现了多样性、灵活 性和首创性。环境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法、观察法、测验法、相 关法、实验法、现场研究等。作为一门边缘性和综合性学科,环境心理学具有 多学科性的特点,它要从许多其他学科中汲取某些知识。 二、研究对象及目的 专业课程设计中的政府办公楼设计,将我设计的办公楼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 它的解剖分析,功能布局与人群之间的关系,环境心理学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及如何处理建筑空间设计与人行为习惯之间的关系,对办公建筑有一个大的了解,对办公建筑设计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具有一定的借鉴性。

环境心理学调研报告

环境心理学调研报告 调研内容:西单商业区算是人们最爱去也是最常去的商业去了,主要的原因就是这里的东西适合各个年龄层和消费层,位于西单大街西侧的大悦城,君太百货和位于西单大街东侧的中友百货就很适合各个年龄段,消费层属于中上等,而位于西单大街东侧的明珠商场,新一代商场则就适合年轻人去,价格也是较为便宜的,像初中高中生就比较喜欢来这里了,西单商场1—3层属于中等消费层,4—7层则属于比较低等的消费层,但也要比明珠,新一代这样的商场价位稍高些。 在五一节假日期间来西单的人要比平时多很多,不过还是年轻人比较多。年龄大概在30岁以下,女生较多,基本都是以公共交通为主,他们来这的目的大概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主要为了购物,有很明确想买的东西,顺带看一下别的,这些人经常去的就是明珠,新一代和西单商场,如果是消费水平较高的就更愿意去大悦城,君太,中友。第二种是主要为了和朋友小聚,顺带逛一下,这些人喜欢去的地方与第一种相同。因为是假期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比平时也多了很多,而且大多以家庭为单位一起来,以开私家车为主要的交通工具,他们来这的目的大概都是为了有目的性的购物,这些人更青睐于大悦城,君太和中友,这些商场不仅有地下停车位,而且凭当日当日消费小票还可以免停车费。在西单,到了吃饭点可以说每家餐馆都是爆满,但个人认为大家最喜欢去的还是像麦当劳,肯德基,吉野家这样的快餐,方便快捷又实惠。

调研结果分析:通过这一天的观察我发现来西单的人大多都很开心,但是大多也都很浮躁。我认为导致这一不和谐因素的原因之一就是环境,因为是商业区,所以环境必然嘈杂,根据时间的不同(节假日和非节假日)来这里的人多少也不同,人多时就会拥挤,而人少时也只能说不拥挤,在这么大人口密度的环境下,人们的心情肯定会不同程度的受到影响。从心理学角度看,拥挤与密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拥挤是主观体验,密度则是指一定空间内的客观人数。密度大并非总是不愉快的,而拥挤却总是令人不快的。 而使人不悦的另外一个因素就是硬件环境,西单商业区并不算大,但是建筑密度却很高,无论是十几层的大商场还是小片平房商业街都给人楼挨楼,房挨房的感觉,如果只是来这里购物或短时间逛的话就还好,但在这里待时间长了人就会感觉到烦躁。研究表明建筑结构和布局不仅影响生活和工作在其中的人,也影响外来访问的人。不同的住房设计引起不同的交往和友谊模式。高层公寓式建筑和四合院布局产生了不同的人际关系,这已引起人们的注意。国外关于居住距离对于友谊模式的影响已有过不少的研究。通常居住近的人交往频率高,容易建立友谊。 建议:像商业街这种人口密度比较大的开放式空间应该将楼间距适当的加大,或在两高人口密度区域之间留出一块小广场,已达到舒散人群的作用。 环境心理学调研报告(二)

环境心理学资料讲课教案

49. 人体工程学、环境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人体工程学和环境心理学都是近数十年发展起来的新兴综合性学科。过去人们研究探讨问题,经常会把人和物、人和环境割裂开来,孤立地对待,认为人就是人,物就是物,环境也就是环境,或者是单纯地以人去适应物和环境对人们提出要求。而现代室内环境设计日益重视人与物和环境间,以人为主体的具有科学依据的协调。因此,室内环境设计除了依然十分重视视觉环境的设计外,对物理环境、生理环境以及心理环境的研究和设计也已予以高度重视,并开始运用到设计实践中去。 第一节人体工程学的含义和发展 人体工程学(Human Engineering),也称人类工程学、人间工学或工效学(Ergonomics)。工效学Ergonomis 原出希腊文“Ergo”,即“工作、劳动”和“nomos”即“规律、效果”,也即探讨人们劳动、工作效果、效能的规律性。 人体工程学起源于欧美,原先是在工业社会中,开始大量生产和使用机械设施的情况下,探求人与机械之间的协调关系,作为独立学科有40多年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军事科学技术,开始运用人体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在坦克、飞机的内舱设计中,如何使人在舱内有效地操作和战斗,并尽可能使人长时间地在小空间内减少疲劳,即处理好:人—机—环境的协调关系。及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把人体工程学的实践和研究成果,迅速有效地运用到空间技术、工业生产、建筑及室内设计中去,1960年创建了国际人体工程学协会。 及至当今,社会发展向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过渡,重视“以人为本”,为人服务,人体工程学强调从人自身出发,在以人为主体的前提下研究人们衣、食、住、行以及一切生活、生产活动中综合分析的新思路。 日本千叶大学小原教授认为:人体工程学是探知人体的工作能力及其极限,从而使人们所从事的工作趋向适应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的各种特征。” 其实人—物—环境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一个系统,今后“可望运用人体工程学主动地、高效率地支配生活环境”。 人体工程学联系到室内设计,其含义为:以人为主体,运用人体计测、生理、心理计测等手段和方法,研究人体结构功能、心理、力学等方面与室内环境之间的合理协调关系,以适合人的身心活动要求,取得最佳的使用效能,其目标应是安全、健康、高效能和舒适。人体工程学与有关学科以及人体工程学中人、室内环境和设施的相互关系。 第二节人体工程学的基础数据和计测手段 一、人体基础数据 人体基础数据主要有下列三个方面,即有关人体构造、人体尺度以及人体的动作域等的有关数据。 1、人体构造 与人体工程学关系最紧密的是运动系统中的骨骼、关节和肌肉,这三部分在神经系统支配下,使人体各部分完成一系列的运动。骨骼由颅骨、躯干骨、四肢骨三部分组成,脊柱可完成多种运动,是人体的支柱,关节起骨间连接且能活动的作用,肌肉中的骨骼肌受神经系统指挥收缩或舒张,使人体各部分协调动作。 2、人体尺度 人体尺度是人体工程学研究的最基本的数据之一。 3、人体动作域 人们在室内各种工作和生活活动范围的大小,即动作域,它是确定室内空间尺度的重要依据因素之一。以各种计测方法测定的人体动作域,也是人体工程学研究的基础数据。如果说人体尺度是静态的、相对固定的数据,人体动作域的尺度则为动态的,其动态尺度与活动情景状态有关。 室内设计时人体尺度具体数据尺寸的选用,应考虑在不同空间与围护的状态下,人们动作和活动的安全,以及对大多数人的适宜尺寸,并强调其中以安全为前提。 例如:对门洞高度、楼梯通行净高、栏杆扶手高度等,应取男性人体高度的上限,并适当加以人体动态时

《环境心理学》

一、单选题 1.由布伦斯维克提出的()理论更重视在真实环境中的实验所得出的结论,更重视后天知识、经验和学习的作用。D A.格式塔知觉理论 B.生态知觉理论 C.环境知觉理论 D.概率知觉理论 2.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城市的旧仓库经装修改成艺术家工作室,这一现象可以用()理论加以解释。C A.唤醒理论 B.环境负荷理论 C.行为场景理论 D.行为约束理论 3、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在记忆中重现的形象称“意象”或“表象”,具体空间环境的意象称()。A A.认知地图 B.评价地图 C.格式塔心理学 D.公共意象 4、()是由行为、心理变化和主观体验组成的非常复杂的概念。A A.情绪 B.激动 C .唤醒行为 D.兴奋 5. 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在记忆中重现的形象称“意象”或“表象”,具体空间环境的意象称()。A A.认知地图 B.评价地图 C.格式塔心理学 D.公共意象 6.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称之为()。B A.评价成图 B.认知成图 C.评价地图 D.认知行为 7.()包括生理反应、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这些反应是相互关联并同时发生的。C A.警戒 B.激动 C.应激 D.衰竭 8.直接支持使用活动和使用者工作绩效的建筑因素通常称为()。B A.建筑的协调因素 B.建筑的功能因素 C.建筑的形制因素 D.建筑的社会性 9.研究空间与行为之间关系的领域称为()。A A.空间行为 B.人人空间 C.私密性 D.领域性 10.私密性可以概括为行为倾向和心理状态两方面,即()和信息控制。B A.前进 B.退缩 C.懦弱 D.勇敢 11.()反映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而不是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B A.触觉 B.感觉 C.知觉 D.认知 12.下列四个人中,()不属于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C A.惠太海默 B.考夫卡 C.林奇 D.苛勒 13.林奇认为,城市意象有五种要素组成,其中包含三方面内容,()不属于其中所包含内容。D A.同一性 B.结构 C.意义 D.方法 14.()就是研究人们怎样在头脑中凭记忆判断距离的长短,也有人称为“主观距离”。A

九寨沟自然观光地旅游者地方感特征分析

地理学报ACTAGEOGRAPHICASINICA第62卷第6期 2007年6月Vol.62,No.6June,2007 九寨沟自然观光地旅游者地方感特征分析 唐文跃1,2,张捷1,罗浩1,杨效忠1,3,李东和1,4 (1.南京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系,南京210093; 2.江西财经大学旅游学院,南昌330013; 3.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芜湖241000; 4.安徽大学旅游管理系,合肥230039) 摘要:地方感是人文主义地理学“人—地”关系研究中的重要内容。旅游是人们感知和认识 环境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旅游者地方感是旅游者与旅游地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构建旅 游者地方感模型,以九寨沟为案例研究发现,①九寨沟旅游者的地方感在自然风景维度、社 会人文维度、旅游功能维度和情感依恋维度等四个维度上存在一定差异;②九寨沟的自然风 景与环境得到了旅游者较高的感知评价和普遍认同,是旅游者对九寨沟产生情感依恋的主要 因素;③旅游者对九寨沟的社会人文环境的感知评价相对较低,并影响到对九寨沟旅游环境 与功能的感知评价;④旅游者赋予九寨沟更多的是自然观光的意义和审美价值,九寨沟蕴涵 的民俗文化体验的意义和历史价值并未能被旅游者所充分感知和认识,“藏族村寨”的地方 特质没有得到旅游者的足够认同;⑤不同类型旅游者之间的感知评价差异集中在九寨沟的藏 族风情、地方文化、旅游服务、游览秩序和旅游氛围等方面。旅游者地方感研究为自然资源 和旅游地规划与管理提供了依据,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自然观光地;旅游者;地方感;四川九寨沟 1引言 人文主义地理学运用主观的、非经验的和直接感受描述的方法研究空间(Space)和地 方(Place)的意义和价值,对“ 人—地”关系作人文主义的阐释,为人文地理学的“人—地”关系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方法。地方感是人文主义地理学研究较为深入的领域,尤其在地方的主导意义和地理体验质量的探索等方面[1]。Steele认为地方感是人与地方相互作用的产物,是由地方产生的并由人赋予的一种体验,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人创造了地方,地方不能脱离人而独立存在[2]。Hummon提出了4种地方感:根植性(Rootedness)、异地性(Alienation)、亲缘性(Relativity)、无地方性(Placelessness),和三个层次的社区情 感:依恋(Attachment)、满意(Satisfaction)、认同(Identification)[3]。Prohansky等探讨了“ 地方认同”的概念,认为人通过对地理意义上的“ 地方”的依恋而获得一种归属感[4]。人与地方相互作用产生的情感联结关系———地方依恋(Placeattachment)是地方感研究的重要内容,近十多年来一直是国外游憩地理学和环境心理学的研究热点。Williams等最先提出了地方依恋的理论框架,指出地方依恋由地方认同(Placeidentity)和地方依赖(Placedependence)两个维度构成,并设计了地方依恋量表用于测量个人与户外游憩地的情感联结关系[5]。随后的理论研究主要涉及地方依恋的维度[6]、研究方法[7]、影响因素[8]等方面。现象学是人文主义地理学的重要哲学基础,认为现象环境的每个要素由个人经过意识作用而赋予意义,不能脱离意义而存在。现象学把地方看作是一种基于景观、活动及其意收稿日期:2006-12-04;修订日期:2007-02-2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371030)[Foundation:NationalNaturalScienceFoundationofChina.No.40371030]作者简介:唐文跃(1973-),男,江西安远人,博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研究。E-mail:twy@263.net 599-608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