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33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人民版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4
人教版高中历史课后习题(含答案)课时规范练33宋明理学一、选择题1.(2023江西名校学术同盟质检,26)欧阳修作《易童子问》,抨击《周易·系辞》;李泰伯和司马光则深讥《孟子》。
他们的做法体现了()A.儒学正统地位严重动摇B.宋朝的学者有疑古之风C.北宋学人完全否定儒学D.司马光开创编年体史书2.(2023辽宁凌源一模,26)宋代理学家所夸大的义理,与汉代董氏的儒学相比,其重点不在政治哲学上,而在伦理道德上;与先秦的元典儒学相比,其对伦理道德的论述,更侧重于哲学的表达。
这说明宋代理学()A.在内容和形式上发展了儒学B.否定了先秦孔孟的元典儒学C.以构建哲学体系为终极目的D.完成了向近代学术体系转型3.(2023湖南长郡中学周考五,26)“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的程颢指出:佛学只是“以生死恐动人”,“佛之学为怕存亡,故只管说不休”,并以天下为虚幻是强肇事。
程颢如此评价佛教的主要原因是()A.三教合流推动佛教渐趋中国化B.佛教的传播直接冲击着儒学地位C.与儒家重世间伦理的理念不符D.儒家思想代表封建统治阶级利益4.(2023河南郑州第三次质量检测,26)北宋《孙明复小集》中记载:儒家学者批判汉唐经学时说“汉魏而下,诸儒纷然四出,争为注解,俾我六经之旨益乱”。
《二程集》认为“汉之经术安用?只是以章句训诂为事”。
由此可知宋代儒学()A.忽视了对先秦儒家经典的传承B.实现了儒学在危机下的复兴C.批判汉唐经学并重建人文信仰D.重视知识系统远离生活实践5.自古以来儒学对人性提出了差别的了解,孟子提出性善论、荀子提出性恶论、朱熹则提出本善习远的主张。
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A.服务于自身的思想主张B.为了提高社会道德水准C.顺应了儒学发展的要求D.探究人类社会发展本原6.(2023湖南衡阳二模,26)理学把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在熔铸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等方面起到了庞大作用。
理学家在创建体系时,大多经历了“泛滥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诸六经而后得之”的过程。
第32讲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0届河南九师联盟高三质量检测,2)下表反映出汉初( ) 皇帝相关记载高祖时令儒生叔孙通制定一套君臣礼仪以加强他的统治和威严。
在其去世的前一年,用太牢(牛、羊、豕三牲具备的祭礼)隆重祭祀孔子。
文帝时学者贾谊的《过秦论》揭示秦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他建议改正历法、变易服色制度、重定官名,提倡礼乐,削弱诸侯的实力。
景帝时研治儒学的晁错提出了“削藩之策”。
B.思想文化呈现出活跃局面C.儒家思想根据现实统治的需要有所变通D.统治思想实现了由百家争鸣到儒家独尊解析:选C 从儒生叔孙通制定君臣礼仪到贾谊主张削弱诸侯再到晁错的“削藩之策”,可见儒家学者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以适应汉初加强君权和中央集权的需要,故选C项;汉初实行休养生息之策,黄老之学居于主导地位,排除A项;汉初对儒家思想的采用,并不代表当时思想文化的活跃,排除B项;儒家思想是在汉武帝时期获得的独尊地位,排除D项。
2.(2019届河北石家庄二模,25)汉代画像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如图所示。
这表明汉代( )A.外儒内法得到推行B.儒家学说影响广泛C.仁政观念深入人心D.儒家思想的官方化解析:选B 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经过西汉董仲舒改造之后,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于是出现了“长袖乐舞”“讲学传经”“养老图”等社会现象,故选B项;题干中的三个图片反映的都是儒家思想的内容,没有体现出“内法”,排除A项;题干中的三个图片反映的是在儒家思想影响之下,出现的一些社会现象,这不是“仁政”思想的体现,排除C项;儒学经董仲舒改造之后,成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的正统思想,而题干所反映的却是一些社会现象,并非儒学官方化的结果,排除D项。
3.(2019届山东德州高三上学期期末)西汉前期,丞相多是功臣或功臣子弟。
西汉后期,丞相则以掾史文吏和经学之士为主,自昭宣时期到西汉末年,历任丞相中齐、鲁、东海人多达11人,人数约占52.38%。
专题11一、选择题1.(2021·河南开封高考模拟)陈独秀认为:“三纲之名词,虽不见经,其学说实质是孔教之本意”;有学者认为“虽不见经”,但见于“子”,在《韩非子·忠孝》一篇中有这样一种说法:“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
这说明( ) A.“三纲”之说来源于法家学派B.陈独秀对孔教理解偏颇C.汉代儒学吸收了其他学派思想D.儒家与法家同源解析: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一书中正式提出“三纲”一词,而据材料可知这种说法最早来自法家代表作《韩非子·忠孝》,说明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儒学家吸收了其他学派思想中的有益成分,故选C项。
答案:C2.(2020·湖北宜昌二模)董仲舒在“五行相胜”中指出,“夫木者农也,农者民也”“土者,君之官也”“君大奢侈,过度失礼,民叛矣,其君穷矣,故曰木胜土”。
这说明董仲舒( ) A.杂糅儒家和道家相关思想B.承袭先秦以来的民本思想C.呼唤周代礼乐制度的回归D.倡导建立中央集权的政府解析:据材料“夫木者农也,农者民也”“土者,君之官也”可知,“木胜土”即为民胜官,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这是对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继承,故选B项;“五行”属于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并非道家,排除A项;周代礼乐制度实质上是一种等级制度,而董仲舒“木胜土”的论述体现的是民本思想,二者并不相同,排除C项;董仲舒针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的是“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理论,而材料中的论述体现的是民本思想,与建立中央集权关系不大,排除D项。
答案:B3.(2020·河南郑州二模)《后汉书·顺帝纪》记载的一道诏书中说:“间者以来,吏政不勤,故灾咎屡臻,盗贼多有。
退省所由,皆以选举不实,官非其人,是以天心未得,人情多怨。
”这反映了当时( )A.儒家思想成为正统B.皇帝勤政重视吏治C.天人观念影响政治D.九品中正制的混乱解析:“间者以来,吏政不勤,故灾咎屡臻,盗贼多有。
课时作业33 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时间:30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汉初极力削弱秦代遗留下来的酷吏传统,其推崇的理想治国者既不同于“法治”之能吏,也不同于“礼治”之君子,而是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
这说明当时理想的治国理念是 ( )A.外儒内法,大一统 B.无为而无不为C.仁为本,为政以德 D.礼法并施解析:“外儒内法,大一统”思想是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的,属于汉朝中期,题干中的时间为汉初,故A项错误;题干中“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再结合所学,汉初实行“黄老无为”思想,故B项正确;“仁为本,为政以德”为孔子的政治思想,未得到统治者重用,故C项错误;“礼法并施”是荀子的政治理念,故D项错误。
答案:B2.董仲舒《春秋繁露》载:“《春秋》之义,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古代帝王在郊外祭祀天地的典礼),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
”该主张旨在 ( ) A.说明天地君权之尊贵 B.强调遵从纲常伦理C.提升儒学的独尊地位 D.废弃郡国并行体制解析:“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古代帝王在郊外祭祀天地的典礼),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表明是对皇权的神化,故A项正确;材料的内容是神化皇权,B、C、D三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
答案:A3.吕思勉先生说:“诸(子百家)学之未尝废绝,弥可见矣。
安得谓一经汉武之表彰罢黜,而百家之学遂微不足道邪?”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表彰儒学之后诸学皆绝 B.学识佳者皆成为官员C.儒学由此得以发扬光大 D.百家争鸣从此时结束解析:“诸学皆绝”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太学生员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并非“皆成为”,故B项错误;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与材料中“经汉武之表彰罢黜”相符,故C项正确;D项与材料中“诸(子百家)学之未尝废绝,弥可见矣”不符,故D项错误。
汉代儒学、宋明理学和明清儒家思想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背景(1)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但也面临许多问题,汉初奉行的黄老之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①政治:王国问题依然存在并不利于中央集权统治;②民族关系:北方匈奴势力强大,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③经济: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激化。
(2)董仲舒改造儒家学说,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天人感应”的主张,适应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
2、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儒、法、道三者有互补性,汉武帝时,董仲舒继承儒家“仁政”学说,又吸收法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兼采道家、阴阳家的合理观点,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建议得到采纳。
奠定了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
(1)重要内容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②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③针对土地兼并现实,发挥仁政思想,提出““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④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2)积极可取和需要扬弃的有:①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的主张。
虽然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充满了唯心的色彩,但是大一统确实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
所要扬弃的是其中唯心主义成分。
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②“天人感应”学说,源于原始巫术,为君权神授服务,但是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却是有利于专制统治长久的。
③“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虽然是从维护统治秩序着想,但是确实有利于中国小农经济的发展,也对今天中国减轻农民负担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至于“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因为古今时代背景不同,社会发展不同,就需要区别对待。
今天,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小农经济必将向大农业经济迈进,正确引导这种发展是十分必要的,而不能一概套用“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的主张。
课时规范练34 汉代儒学1.(2021四川攀枝花一模)“夏无道而殷伐之,殷无道而周伐之……秦无道而汉伐之,有道伐无道,此天理也,所从来久矣!”这一论述的主要意图是( )A.宣扬“天人感应”的思想B.希望君主实行“仁政”C.探讨历代王朝兴盛原因D.维护百姓的基本利益,他列举前朝的暴政所带来的后果,是希望君主实行“仁政”,故B 项符合题意;A、C、D三项都不能反映题干材料的主旨,均排除。
2.(2020贵州贵阳二模)“王天下”是儒家对王朝兴替的解释和概括。
从早期经典到先秦儒家再到西汉诸儒,“王天下”的解释经历了从“天命”到“人事”再回归“天命”的历程。
这一历程体现了儒家( )A.正统地位不断加强B.哲学体系日益完整C.神学色彩逐渐浓厚D.因时而变创新突破‘人事’再回归‘天命’的历程”,可知这一历程体现了儒家因时而变创新突破的特点,故选D项;汉武帝尊崇儒术后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A项;宋明理学是儒学哲学化的表现,排除B项;儒家学者主张积极入世,与神学无关,排除C项。
3.(2020云南昆明模拟)董仲舒完善了“天人感应”的灾异说。
从理论上来看,它能够让官员利用灾异来限制皇权。
但从现实运用上看,结果却背离了理论设计的初衷,沦为儒生官员政治斗争的工具,而人主往往成为灾异解读的裁判者。
这主要是因为( )A.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B.理论设计存在先天不足C.灾异解释缺乏权威性D.官僚集团内部斗争尖锐,可知“天人感应”学说在实际上并没有起到限制皇权的作用,反而统治者可以随意解释,这是皇权不断加强的结果,故选A项;“天人感应”的灾异说在理论设计上可以限制皇权,只是实际运用过程中出现问题,排除B项;受皇权不断增强的影响,人主对灾异的解读具有权威性,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出官僚集团内部斗争尖锐,排除D项。
4.(2021广西玉林期中)李英华、武玉鹏在《董学特性新论》中指出:“正如周桂钿先生在其所著《春秋思想史》中所说,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决定于统治者的性质。
第33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知识点一董仲舒的新儒学1.背景(1)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为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物质基础。
(2)政治: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3)思想:汉初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内容(1)为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2)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
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3.特点: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的儒学体系。
汉代儒学成为主流汉武帝的“独尊儒术”采取了“综合的办法”,“吸收了各种学派的思想,甚至包括对立派的思想中的有用的东西,收罗进‘儒术’这个思想体系之中,然后要人们去‘独尊’,同时,对于思想上的各派别,既不‘焚’,也不‘坑’,而是让其存在”。
——郭志坤《评议武帝的“独尊儒术”》核心论点: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不是独崇儒学排斥其他各学派思想,是以儒术为核心,吸收和杂糅其他各派学说的综合。
知识点二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1)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2)规定儒家经典为国家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3)兴办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4)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构图解史】汉代思想“大一统”的背景信息提取:汉武帝时期,黄老之学不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吸收诸子百家思想,改造儒学,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维护了君主专制统治。
【构图解史】董仲舒的新儒学信息提取:董仲舒的“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适应了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实质是文化专制。
课时作业33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0·广东湛江调研)董仲舒提出,“立义以明尊卑之分,强干弱枝以明大小之职”,“强干弱枝,大本小末,一指也”。
这表明董仲舒主张( B )A.以纲常名教为指导思想B.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C.文化“大一统”的重要性D.延续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解析:材料信息“尊卑之分”“强干弱枝”等反映了董仲舒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君主的最高权威,故选B项。
2.(2020·四川广元调研)“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
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董仲舒上述主张( D ) A.再现了先秦儒家学派的主张B.将儒家伦理提升到天理的高度C.有利于巩固儒家学说的独尊地位D.适应了君主维护统治秩序的需要解析:汉武帝独尊儒术,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发展为“君为臣纲”等“三纲”。
董仲舒将君臣、父子、夫妇三种政治伦理关系纳入了“阳尊阴卑”的思想构架,作为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王道之纲”,故选D项。
3.(2020·广东惠州调研)下图反映了汉朝太学博士人数的增长情况。
据该图可知西汉时期( A )A.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巩固B.完善的教学体系已经形成C.太学教学质量得到较大的提升D.法家、墨家等思想已经消失解析:西汉时期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巩固,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后,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主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察标准,故A项正确;图片信息没有涉及其他教育机构,无法说明太学的教学质量得到较大提升,也没有法家、墨家等学派的相关信息,故B、C、D三项错误。
4.(2020·湖北荆州调研)西汉海昏侯墓西室考古发现一组漆器屏风,屏风表面上隶书撰有孔子生平的文字,并绘有孔子画像。
考古专家表示,这可能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孔子画像。
该材料说明( C )A.孔子的画像与真实情况不符B.西汉建立后有统一文字的举措C.侧面反映出汉代尊儒的史实D.为研究孔子思想提供实物史料解析:孔子的画像与真实情况的比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B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材料“这可能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孔子画像”可从侧面反映出汉代尊儒的史实,故C项正确;材料提及孔子生平,没有涉及其言论,故D项错误。
汉代儒学、宋明理学和明清儒家思想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背景(1)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但也面临很多问题,汉初奉行的黄老之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①政治:王国问题依旧存在并不利于中心集权统治;②民族关系:北方匈奴势力强大,对中心集权构成威逼;③经济:土地兼并严峻,阶级冲突激化。
(2)董仲舒改造儒家学说,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天人感应”的主见,适应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中心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的须要。
2、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儒、法、道三者有互补性,汉武帝时,董仲舒继承儒家“仁政”学说,又吸取法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心集权思想,兼采道家、阴阳家的合理观点,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心集权的须要,其建议得到接受。
奠定了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
(1)重要内容①针对中心集权须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见;②针对加强君权须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③针对土地兼并现实,发挥仁政思想,提出““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④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2)主动可取和须要扬弃的有:①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须要的主见。
虽然董仲舒的大一统主见充溢了唯心的色调,但是大一统的确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日祖国统一的须要。
所要扬弃的是其中唯心主义成分。
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是不行取的,应当激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②“天人感应”学说,源于原始巫术,为君权神授服务,但是要求统治者爱惜百姓,却是有利于专制统治许久的。
③“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虽然是从维护统治秩序着想,但是的确有利于中国小农经济的发展,也对今日中国减轻农夫负担有确定的借鉴意义。
至于“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因为古今时代背景不同,社会发展不同,就须要区分对待。
今日,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小农经济必将向大农业经济迈进,正确引导这种发展是非常必要的,而不能一概套用“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的主见。
第33讲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一、选择题1.(2018·黑龙江哈九中模拟)汉初极力削弱秦代遗留下来的酷吏传统,其推崇的理想治国者既不同于“法治”之能吏,也不同于“礼治”之君子,而是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
这说明当时理想的治国理念是( )A.外儒内法,大一统B.无为而无不为C.仁为本,为政以德D.礼法并施答案 B解析外儒内法和大一统思想是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的,属于汉朝中期,故A项错误;题干中时间为汉初,题干中“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再结合所学,汉初实行黄老无为思想,故B项正确;仁为本,为政以德为孔子的政治思想,未得到统治者采用,故C项错误;礼法并施是荀子的政治理念,故D项错误。
2.(2019·蚌埠模拟)“罪己诏”是古代帝王在面对灾异发生或政治失误等情况下,所下的自责悔过反省文书。
正式的“罪己诏”最早出现在汉代,且数量较多。
这主要是因为汉代( )A.皇帝善于检讨反省B.统治思想发生变化C.君相矛盾趋于尖锐D.封建迷信思想泛滥答案 B解析罪己诏是汉朝维护政治统治的一种手段,不能作为汉代所有皇帝善于检讨反思的依据,故A项错误;汉代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天人感应思想一定程度上对皇帝作为有制衡作用,故B项正确;汉代通过设中朝等措施进一步增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故C项错误;罪己诏一定程度上反映封建迷信思想在汉代传播,故D项错误。
3.(2018·大庆模拟)西汉末年,一些方士儒生宣扬“汉运将终,应更受命”。
汉哀帝决定“再受命”改年号为“太初元将”,以应天命。
这反映了( )A.儒学神学化的影响B.道教神仙观念渗透C.君主专制遭到削弱D.方士儒生宣传理学答案 A解析从材料“汉哀帝决定‘再受命’改年号为‘太初元将’,以应天命”,可知反映了汉代儒学思想增加了君权神授的内容,出现了儒学神学化色彩,故A项正确;从材料“一些方士儒生宣扬‘汉运将终,应更受命’”,可知反映的是儒家思想,不是道教观念,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君主改年号顺应天命,与君主专制削弱不符,故C项错误;理学出现在宋代,故D项错误。
第34讲宋明理学一、理学的创立1.背景(1)魏晋时期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播,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
儒学的统治地位进一步被削弱。
(2)唐代的韩愈、李翱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北宋士大夫们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
(3)儒学自身的缺陷:儒学自孔子以来主要探求人间的道德和秩序,注重人间世界,而忽视了对天地万物本原和宇宙规律的探讨。
2.概念: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又称新儒学。
3.代表(1)周敦颐: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从而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2)周敦颐和邵雍:率先运用系统的思辨,自觉地将宇宙的自然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融合起来,寻找其统一的本原,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3)张载:开创“气学”一派,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
(4)程颢、程颐: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其核心是“仁”。
二、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1.朱熹的理学体系(1)理气论:理先于气,理比气更根本。
(2)修养论: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即“慎思明辨,格物致知”;强调“仁”是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强调要有社会责任感。
(3)政治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
2.朱熹地位及影响(1)注解《四书》,使之成为理学的主要经典。
(2)作为一代儒学宗师,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3)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理学的特点及影响(理学)是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内核,吸纳佛、道思辨哲学、宇宙生成、万物化生等理论及精神修养方法,而最终形成的一种既有精巧的思辨形态,又有极为现实的纲常伦理内容的哲学体系。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核心论点:宋明理学吸收了佛道思想,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实现了儒学的进一步思辨化,标志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课时规范练33 宋明理学一、选择题1.(2024吉林三模)唐代,儒学家韩愈激烈地批判佛学,提出对于佛教应当“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
到了北宋,以程颐、程颢为代表的学者,却基本上都“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对佛学进行了长期、深化的探讨。
这一变更( )A.体现了政府对外来文化的开明政策B.反映了大一统时代的恢弘气度C.有助于儒学在这一时期的新发展D.表明弃儒从佛的现象已相当普遍2.(2024广东惠州模拟)在君臣关系上,北宋程颐、程颢主见君臣一体,应相互依靠,相互扶持,共治天下;南宋朱熹提倡君臣共享治权,臣子应“格君心之非”,主动参加治理天下。
二者的思想( )A.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B.体现了剧烈的社会责任感C.减弱了君主专制统治D.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3.(2024广东二模)据《宋史纪事本末》记载,宋宁宗即位初科举取士“稍涉义理者悉皆黜落”,后期却追谥朱熹曰“文”,周敦颐曰“元”,程颢曰“纯”,程颐曰“正”,张载曰“明”。
这一变更说明宋宁宗后期( )A.理学迎合了统治须要B.科举制逐步走向僵化C.加强了思想文化专制D.理学有重大理论创新4.(2024云南一模)两宋时期新建的书院分布状况表(单位:所)由上表可见,两宋相比( )A.经济实力旗鼓相当B.文化发展各有特色C.教化制度差异明显D.书院性质根本变更5.(2024河北唐山一模)朱熹同吕祖谦、湖湘学派的张栻、陆九渊商榷、辩论;特殊是淳熙二年鹅湖之会,朱熹与陆九渊辩论。
这些活动( )A.促成理学的统治地位的确立B.沉重打击了心学思想的发展C.说明当时民族冲突异样尖锐D.促进了朱子理学体系的发展6.陆九渊家族每日早晨有专人击鼓唱歌,训诫家人要勤劳、节俭、孝悌等,食后饮茶时也要击磬唱训词,教化家人“须有省,照自心,察前境”。
当时这类“家礼”较为普遍。
材料反映出当时( )A.家训借助艺术方式传播B.科举制度促进家风改进C.儒家道德观念影响广泛D.统治阶层生活奢侈腐化7.(2024安徽蚌埠三模)宋元以来的理学思想形态中,从人到天,从家到国,从圣到王,即从人文到自然,从伦理到政治,从修养到行为,都有四平八稳的支配,而这些支配都是由“理”所主宰的结果。
第33讲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课时精练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湖北名校大联考高三阶段测评一)汉武帝时,董仲舒建议汉武帝“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地方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
这说明他()A.注重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B.主张治国应外儒内法C.继承了儒家重教化的传统D.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答案』 C『解析』材料不涉及汉代教育与秦代的关联性,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强调仁和礼,带有鲜明的儒家色彩,不体现法家信息,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以教于国……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体现了儒家的教化特色,故C项正确;同理,材料突出教育的教化作用,故D项错误。
2.(2019·河南天一大联考高中毕业班阶段测试)下图为汉武帝初年和汉宣帝末年法家或法吏与儒家或儒者出身的公卿所占可考公卿总数比重的变化情况示意图。
此图可用于研究,汉代()A.非儒家各学派的消亡B.察举制度的日益完善C.国家教育体系的健全D.社会主流文化的转型『答案』 D『解析』由图表信息可知武帝初年法家或法吏出身的公卿比重高于儒家或儒者的比重,而宣帝末年则儒家或儒者的比重高于法家或法吏的比重,联系史实可知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因为汉代儒学逐渐成为统治思想,选官制度也以儒学为考查内容和标准,因而材料中变化体现了社会主流文化的转型,故选D项。
3.(2019·德州高三上学期期末)西汉前期,丞相多是功臣或功臣子弟。
西汉后期,丞相则以掾史文吏和经学之士为主,自昭宣时期到西汉末年,历任丞相中齐、鲁、东海人多达11人,人数约占52.38%。
这说明()A.汉代统治者重文轻武B.儒学政治影响日益增强C.皇帝打击权贵以强化专制D.齐鲁地区成为政治中心『答案』 B『解析』材料反映了西汉后期丞相“以掾史文吏和经学之士为主”和丞相中以齐、鲁、东海人居多,说明当时儒学在国家政治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故选B项;材料中并未说明汉代统治者轻武,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重视儒士,不是打击权贵,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说明当时受儒学影响较大的地区担任丞相者较多,不是说明齐鲁地区成为政治中心,排除D项。
夯基练习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一、选择题1.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论述理学时说:“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又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己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
”材料说明宋代理学( )A.实现世俗化、生活化B.教诲民众遵循“三纲五常”C.强调“存天理,灭人欲”D.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2.王守仁认为“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
”“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
”在此他强调了( )A.信仰儒学的正当性和必然性B.伦理道德的自觉性和主宰性C.认知天理的渐进性和深刻性D.三纲五常的合理性和永恒性3. “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
与此观点最接近的思想家是( )A.朱熹B.陆九渊C.李贽D.顾炎武4.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
他最可能选择的依据分别是( )A.风俗画和文人画B.话本和小说C.汉赋和唐诗D.元曲和徽戏5.中唐时,韩愈以卫道者自居,发出“尊孔孟、排异端”的口号,高举复兴儒学的旗帜,以恢复儒家思想正统的统治地位为己任。
这说明当时( )A.三教合一局面出现B.儒学正统地位丧失C.社会深受佛道影响D.民众受到异族统治6. “无农则无食,无工则无用,无商则不给,三者缺一,则人莫能生也”。
中国古代持此观点的思想家是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黄宗羲7. “明清之际,旧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与新的先进的价值理念发生了激烈的冲击和碰撞,社会面临着一系列令人瞩目的价值冲突和社会转向。
”导致材料中“碰撞”“转向”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黄宗羲等人对君主专制的抨击B.理学思想日益走向僵化C.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空前加强D.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8.自汉文帝、景帝时起,汉代诏令一改汉高祖时期“既无典故,也不讲究对仗之美,直自道来,几近口述”的风格,开始注重文辞的修饰和句式的工整,且在措辞中称引儒家经传成为常态。
课时规范练35 宋明理学1.南朝道士张融临死时遗命入殓“左手执《孝经》《老子》,右手执《小品》《法华经》”。
这反映了( )A.南朝人热衷研究中外文化典籍B.进士集儒、释、道三教于一身C.儒、释、道三教出现调合之势D.佛教已与儒学、道教鼎足而立2.从儒学自身发展来看,理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潮或者儒学复兴运动,它所强调的义理之学,是对汉唐儒学的一种反动。
理学的“反动”是指( )A.强化三纲五常教化作用B.从神学政治转向伦理道德C.注重强化谶纬神学思想D.束缚人的思想和压制人性3.历史学家钱穆曾说:“若从现代观念言,朱子言格物,其精神所在,可谓既是属于伦理的,亦可谓是属于科学的。
”其“科学”主要表现在( )A.属于唯物主义的范畴B.通过实践方式探求理C.用伦理纲常维护统治D.强调人具有正当私欲4.周太王(周王朝的奠基人)长子泰伯为让位给弟弟季历而出走,《论语》称赞泰伯品德高尚,而朱熹却称泰伯出走是因为不赞成太王灭商的意图。
由此可见,朱熹( )A.重视君臣之义B.重视心性修养C.强调知先行后D.认同宗法秩序5.(2019湖南长沙模拟)“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的程颢指出:“佛学只是以生死恐动人”,“佛之学为怕生死,故只管说不休”,并以世界为虚幻是强生事。
程颢如此评价佛教的主要原因是( )A.三教合流推动佛教渐趋中国化B.佛教的传播直接冲击着儒学地位C.与儒家重世间伦理的理念不符D.儒家思想代表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6.明朝理学家王艮认为“百姓日用即道”。
“愚夫愚妇”都“能知能行”,“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之条理处”,“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凡有用者,皆谓之异端”。
这表明王艮的思想( )A.有利于形成思想解放的潮流B.体现出浓厚的民本主义色彩C.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D.形成了鲜明的实用主义特征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代浦江郑氏家规(部分)第12条每旦,令未冠子弟朗诵“居家则孝悌,处事则仁恕,凡所以济人者皆是也”。
第33讲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一、选择题1.(2018·全国卷高考临考冲刺押题卷,26)《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中写道:“始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动机都一样。
”文中的“动机”主要指()A.统一思想,巩固中央集权制度B.唯我独尊,树立皇帝的权威C.消灭异端学说D.繁荣学术文化『答案』 A『解析』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的思想文化政策,汉武帝时期在思想文化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本质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加强思想文化的专制(统一思想,巩固中央集权制度),故A项正确。
2.(2017·潍坊二模,24)儒学在孔子之后有性善性恶之争。
两汉时期,董仲舒相继批判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主张的性恶论,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
其用意在于()A.建立大一统的官学体系B.提高社会道德水平C.神化儒学并为君权服务D.探究人性发展本原『答案』 A『解析』董仲舒生活的汉武帝时代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为了实现官学体系的“大一统”,董仲舒相继批判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主张的性恶论,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故A项正确;提高社会道德水平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神化儒学的信息,故C项错误;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这不是在探究人性发展本原,故D项错误。
3.(2018·湖北高三调研,25)自昭宣时期到西汉末年,丞相计21人,22人次,考其出身地域,其中齐鲁人合计7人,8人次。
这段材料客观上反映出了()A.地方豪强地主势力不断壮大B.儒学的政治影响力显著增加C.察举成为人才选拔主要途径D.黄河下游成为政治文化中心『答案』 B『解析』丞相为百官之长,是中央官员,并非地方豪强,故A项错误;齐鲁地区儒学昌盛,丞相中齐鲁人占了三分之一左右,说明儒学的政治影响力增加,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察举制,故C项错误;西汉时期政治中心在黄河中游,故D项错误。
4.(2017·咸阳三模,24)先秦儒家在社会道德伦理层面强调的父子关系应是“父慈子孝”;但汉代以后“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变成了一种法定义务。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33 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
时间:30分钟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汉初极力削弱秦代遗留下来的酷吏传统,其推崇的理想治国者既不同于“法治”之能吏,也不同于“礼治”之君子,而是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
这说明当时理想的治国理念是 ( )
A.外儒内法,大一统 B.无为而无不为
C.仁为本,为政以德 D.礼法并施
解析:“外儒内法,大一统”思想是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的,属于汉朝中期,题干中的时间为汉初,故A项错误;题干中“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再结合所学,汉初实行“黄老无为”思想,故B项正确;“仁为本,为政以德”为孔子的政治思想,未得到统治者重用,故C项错误;“礼法并施”是荀子的政治理念,故D项错误。
答案:B
2.董仲舒《春秋繁露》载:“《春秋》之义,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古代帝王在郊外祭祀天地的典礼),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
”该主张旨在 ( ) A.说明天地君权之尊贵 B.强调遵从纲常伦理
C.提升儒学的独尊地位 D.废弃郡国并行体制
解析:“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古代帝王在郊外祭祀天地的典礼),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表明是对皇权的神化,故A项正确;材料的内容是神化皇权,B、C、D三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
答案:A
3.吕思勉先生说:“诸(子百家)学之未尝废绝,弥可见矣。
安得谓一经汉武之表彰罢黜,而百家之学遂微不足道邪?”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表彰儒学之后诸学皆绝 B.学识佳者皆成为官员
C.儒学由此得以发扬光大 D.百家争鸣从此时结束
解析:“诸学皆绝”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太学生员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
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并非“皆成为”,故B项错误;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与材料中“经汉武之表彰罢黜”相符,故C 项正确;D项与材料中“诸(子百家)学之未尝废绝,弥可见矣”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C
4.汉朝在出现自然灾异时,帝王常常公布“罪己诏”(自省或自我检讨),此现象在古代中国历朝中次数最多。
这表明当时 ( )
A.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B.儒学影响治国理政
C.皇帝普遍虚怀纳谏 D.皇权受到制度约束
解析:作为农业大国,历代自然灾害一直不少,只是材料中“罪己诏”的客观因素,故A项错误;自汉武帝时起,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与材料中“在出现自然灾异时,帝王常常公布‘罪己诏’”“历朝中次数最多”相符,故B项正确;C项说法绝对,故C项错误;“皇权受到制度约束”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B
5.[2020·淮南联考]有日本学者指出,朱子学体系的主要构成具有鲜明的古希腊哲学中的自然学性质;李约瑟认为,朱熹的理气二元论像是依照爱因斯坦的理论而架构出的世界观。
据此可知,朱子学 ( )
A.正确揭示了宇宙的本原 B.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C.蕴含着自然科学的理念 D.与西方科学具有一致性
解析:无论是日本学者的观点,还是李约瑟的观点,都指出了朱子学中蕴含着自然科学理念,故C项正确。
答案:C
6.宋室南渡之后,内忧外患的政治局势加强了文人士大夫的“庙堂”情怀,使他们的忠君爱国意识及社会责任意识在文学创作中表现为一种强烈的“义理”倾向。
这一文学特色( )
A.反映了宋代加强君主专制的统治
B.推动理学确立官方哲学的地位
C.表明文学创作深受传统思想的影响
D.体现了市民阶层的政治需求
解析:材料中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发展在文学创作中的影响,不是君主专制,故A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理学的影响,B项因果倒置,故B项错误;材料中文人士大夫的“庙
堂”情怀说明了其责任感,文学创作注重“义理”说明文学创作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故C 项正确;材料中反映的是文人士大夫的“庙堂”情怀,不是市民阶层,故D项错误。
答案:C
7.陆九渊说:“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他认为做学问假如想求得根本、就不要拘泥于对古代经书的追根究底。
这说明陆九渊( )
A.强调自身的修习与领悟
B.反对儒家思想对人的束缚
C.主张自由阐释儒家经典
D.否定了“六经”的权威地位
解析:根据材料“六经皆我注脚”,结合所学,意指陆九渊“心即理也”,强调内心的作用,故A项正确;宋明理学,主张“理”在社会的体现是“三纲五常”等级秩序,并不反对儒家的束缚,故B项错误;“心即理也”,并不是强调随意性,而是“良知”,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故C项错误;题干意在借用儒家经典的内容,与“本心”处处相通,并非否定经典的地位,故D项错误。
答案:A
8.1368年,明太祖发布诏令:“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制,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除免本家差役。
”这表明当时( )
A.主流价值观渗入政府政策B.农民差役负担沉重
C.妇女社会地位得到了提升 D.政府注重扶贫济困
解析:程朱理学在南宋以后逐渐成为社会的官方哲学,这样一定会影响到政府政策的制定,故A项正确;题干主要述及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制,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除免本家差役”,不是单指农民,故B项错误;题干主要表明如果寡妇能够恪守从一而终,可以免除差役,这不能反映出妇女社会地位的提升,故C项错误;题干主要表明政府对寡妇从一而终的精神鼓励,不是扶贫济困,故D项错误。
答案: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0分)
9.[2020·开封市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卓越地贯通了伦理学和形而上学的内容。
孟子早已说过,他相信孔子在编订这部编年史时把支配万物的上天的准则运用于人类历史的进程。
由于董仲舒,孔子博得了处于历史中心的圣人—素王—的位置,他(董仲舒)从这些不变的准则出发,以微而婉的
方式简洁地表达了对人们的行为的褒贬。
伦理学和形而上学的结合关乎对他们的品质的评判,这一点很可能给当时的统治者留下了强烈的印象。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秦汉史》
材料二当近代知识分子第一次从全球的范围内审视中国时,他们看到的是一个被理学统治的中国。
近人所理解的儒学,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理学,要求被理学统治了一千年的中国的知识分子不以理学的眼光看待儒学,几乎是不可能的。
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这店里的东西恐怕很难有哪一件是真正属于孔子的,“孔家店”实际上是没落的封建意识形态的代表,“孔家店”实际上是理学店。
——摘编自刘孟骧《中国儒学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思想的特点及其成因。
(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和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学地位变化的相同之处,并对此进行简要评价。
(10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董仲舒的思想既继承了孔孟思想,又与当时其他思想相结合,糅合了法家、道家等思想;第二小问,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特征,与当时的汉武帝要求大一统的现实密切相关,同时他也与儒家、法家、阴阳五行家和道家思想的发展以及融合特征有关系。
第(2)问第一小问,汉代和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家思想地位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人们对儒学的看法,发生了很大的逆转;第二小问,从汉代兴起的儒学,贯穿整个封建社会,我们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蕴含了中华思想文化的精华,当然,其糟粕成分也逐渐阻碍社会的进步,导致了近代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所以思想应该不断适应时代的要求而改变。
答案:(1)特点:重视传承与借鉴孔孟之道;思想体系具有杂糅性;辩证分析人的行为和神化君主。
成因:董仲舒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学思想之中;孔孟思想有利于维护专制统治;迎合了汉武帝大一统,提升了君主地位。
(2)相同之处:促使儒学地位发生巨变;社会对儒学的看法发生逆转。
评价:儒学地位的变化,既能说明儒学具有顽强生命力,也说明其糟粕部分阻碍了社会进步;其思想应该不断适应时代的要求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