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森 认知心理学及其启示 绪论
- 格式:ppt
- 大小:1.84 MB
- 文档页数:49
安德森认知目标的六个层次安德森认知目标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达到的六个认知层次。
这六个层次分别是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
这些层次是按照认知难度递增的顺序排列的,每个层次都需要学生具备不同的认知能力和技能。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介绍这六个层次,并探讨如何在教学中帮助学生达到这些目标。
一、记忆记忆是安德森认知目标的第一个层次。
在这个层次中,学生需要能够记住和重复所学的信息。
这包括事实、概念、定义、公式等。
记忆是学习的基础,没有记忆,就无法进行后续的学习。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帮助学生建立有效的记忆策略,例如重复、归纳、分类等。
二、理解理解是安德森认知目标的第二个层次。
在这个层次中,学生需要能够理解所学的信息。
这包括理解概念、原理、规律等。
理解是记忆的延伸,只有理解了所学的知识,才能够更好地应用和分析。
在教学中,我们需要采用多种教学策略,例如解释、比喻、举例等,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
三、应用应用是安德森认知目标的第三个层次。
在这个层次中,学生需要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这包括解决问题、设计方案、制定计划等。
应用是理解的延伸,只有应用了所学的知识,才能够更好地分析和综合。
在教学中,我们需要提供实际的案例和问题,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四、分析分析是安德森认知目标的第四个层次。
在这个层次中,学生需要能够分解和分析问题,找出问题的关键因素和关系。
分析是应用的延伸,只有分析了问题,才能够更好地综合和评价。
在教学中,我们需要提供复杂的问题和案例,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
五、综合综合是安德森认知目标的第五个层次。
在这个层次中,学生需要能够将分析的结果综合起来,形成整体的认识和理解。
综合是分析的延伸,只有综合了分析的结果,才能够更好地评价。
在教学中,我们需要提供综合性的问题和案例,帮助学生综合分析的结果,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六、评价评价是安德森认知目标的第六个层次。
认知心理学重点知识点大全学习指导:第一章:绪论1、认知心理学的定义认知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涵义广义的认知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类内部心理活动过程、个体认知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对人的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动的研究。
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
本书中的内容以狭义为主。
认知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及重要事件:1956年是认知心理学发展史中最为重要的一年。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出版了《认知心理学》的专著,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建立。
1、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一次会议上,乔姆斯基提交了他关于语言学理论的论文。
2、米勒报告了短时记忆容量为7这一重要结果。
3、纽维尔和西蒙讨论了后来极富影响的”通用问题解决者”模型。
4、布鲁纳等从认知加工的观点考察了概念形成的规律。
5、人工智能也在Dartmouth会议上创立3、认知心理学的两种研究取向:认知心理学的两大范式1、符号操作系统范式(信息加工学说):1968年S.Paert的专著《感知器》出版成为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诞生的标志。
完整符号操作系统的六个功能:符号(模式)具有双重属性:一是具有表征外部事物的功能;二是其自身具有物理或形式上的特征,可以标志信息加工的操作。
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应该具有以下六种功能:第一种功能,输入符号(输入)。
第二种功能,存储符号(存储)。
第三种功能,建立符号结构。
第四种功能,条件性迁移(条件传递)。
第五种功能,复制符号(复制)。
第六种功能,输出符号(输出)。
由符号操作系统范式得出三点推论第一个推论,既然人具有智能,它就一定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
第二个推论,既然计算机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它就能够表现出某种智能。
第三个推论,既然人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计算机也是一个符号操作系统,那么,就能够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认知活动过程。
2、联结主义范式(联结主义学说):20世纪80年代,联结主义范式逐渐形成,并对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理论及其相关的元理论提出了许多不同看法。
4B12/2017视点 动态/特别关注◆辽宁师范大学 王 淼安德森认知技能获得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启示作用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认知心理学逐渐兴起,心理学家们开始对认知过程进行解释研究。
认知技能获得是教学的目标之一,体现学生的认知监控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因此,了解认知过程,对于教学过程中目标设置、课程规划和教学方法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
对认知技能获得的研究,早期集中于问题解决的过程,后期学者们开始关注某一领域知识的获得过程。
这其中,安德森从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角度出发,试图用简单的理论来描述认知过程以及认知技能获得的过程,提出了思维的“适应性控制理论”(简称为ACT 理论)。
ACT 理论涵盖了认知过程的很多方面,最主要的就是对认知技能获得和学习过程的解释。
一、安德森认知技能获得理论(一)ACT 理论ACT 理论的核心是对知识的区分。
安德森明确地划分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反映的是可以进行描述的、静态的事实信息,用于回答“是什么”,其呈现方式通常是显性的。
ACT 理论指出,陈述性知识与经验有关,但理解一个概念不仅需要我们有足够的知识,还需要我们可以灵活地解决相关问题。
程序性知识用于回答“怎么办”,其呈现方式通常是隐性的。
程序性知识,如解决数学问题的技能,指的是大量的规则单元,称为“产生式”。
“产生式”规则是用于解决各种具体问题、采取具体认知操作的“条件—行动”的组合。
ACT 理论主要解释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的过程:所有知识最初都是以陈述性知识的方式进入陈述性记忆;然后通过“编辑”而形成产生式规则。
“编辑”包括 “程序化”和“合成”两种认知过程;最后形成程序性知识。
ACT 理论强调陈述性知识是获得程序性知识的必要条件。
(二)ACT-R 理论1994年,安德森和其同事在ACT 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得出了ACT-R 理论。
主要对ACT 理论做了以下两点改动:其一, ACT-R 理论强调在陈述性知识获得过程中样例的必要性。
知识及其学习与运用的过程——安德森的思维适应性控制理论评述波瑞特安德森(B.F.Skinner)提出了思维适应性控制理论,这是一种重点讨论“知识学习和运用的过程”的理论,它将学习看作是一个主动的、调节性的行为过程,它突出了人们在学习中所扮演的角色。
它认为,教育过程中的诸多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都可以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运用形成和完善,从而促进学习者的个性发展和自我调节能力的全面建立。
安德森的思维适应性控制理论认为,实现知识学习的过程,包括以下三个步骤:第一,知识的学习,即知识的获取和组织;其次,知识的保存,即将获取的知识存储在记忆中;最后,知识的运用,即通过不断的练习来完善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首先,安德森认为,知识的学习是实现学习目标的基础,它涉及到教育者的给予,学习者的接受,即涉及到传授者和学习者双方。
第二,知识的保存是知识学习和实施的重要步骤,这也是学习者造就自己能力的重要因素。
此外,安德森认为,知识的运用也是一个重要的步骤,此外,还应当注意实践知识学习的方法,以及实践中能否发挥出知识学习的实际效果。
此外,安德森还注意到了学习者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和自我调节性,他坚信,学习者并不是一个被动的受指挥的“小伞”,而是一个主动的、有能力的参与者,他有能力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
安德森认为,学习者的思维和学习的发展应是依据不断变化的环境及教育者提供的学习任务来进行变化、调节和改变的。
这样,学习者就可以根据环境变化而变化,进行适应性学习,这也就是安德森思维适应控制理论的核心内容。
最后,安德森认为,教育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利用学习者的思维发展程度,采取调节和改变策略,以增强学习者的自学能力。
并倡导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的效果。
安德森的思维适应性控制理论对在实践中实现知识及其学习和运用的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安德森思维适应性控制理论是以教育实践为基础,以学习环境为依据,以知识学习和运用的有效性为目标的。
浅谈认知心理学理论及其对教育教学的启示论文浅谈认知心理学理论及其对教育教学的启示论文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浅谈认知心理学理论及其对教育教学的启示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浅谈认知心理学理论及其对教育教学的启示论文一、对认知心理学理论的初浅认识认知心理学理论是基于认知结构的理论。
这种理论并不是由某一位心理学家单独提出并详加阐述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它散见于许多心理学理论特别是认知心理学理论之中。
许多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了独特的理解和阐述,因此它丰富而不统一。
这种理论以认知结构为研究核心,而不是仅仅研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重视。
基于以上两点认识,对其进行历史的梳理、纵向抽取和综合概括,挖掘其内在的科学性,将有助于人们对其认知结构有完整而全面的认识,有助于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贯彻科学的方法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1.认知结构具有建构的性质几乎所有的认知结构理论都认为学习过程就是认知结构不断变化和重新组织的过程,存在于人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始终处于变动与建构之中。
其中,环境和学习者的个体特征是两个决定性因素。
完善的环境应包括真实的问题情境、先进的物质设备环境、经过精心组织的教材环境和教师创造的和谐的心理环境。
它们共同为学习者的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促进。
2.良好的认知结构是学习的核心认知结构的核心地位来自于它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在有关专家和新手的解决问题的比较研究中发现,专家之所以能迅速的解决问题,就在于专家头脑中有某类知识的大约5~20万个知识组块,这些知识组块按层次网络的方式排列,在解决问题时能更注意问题的结构。
而新手却相反,他们有关的知识较少,知识之间是零散和孤立水平排列状态,在解决问题时更多的注意问题的细节。
对学习落后学生的研究表明,特定知识与技能的缺陷是导致学习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
认知心理学对教育的启示教育是人类社会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塑造着我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观。
然而,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一些问题已经显露出来,如教育成果不尽如人意,教育方式过于单一,学生自主能力欠缺等。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近年来认知心理学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认知心理学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成为一种新的教育改革思路。
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感知和记忆等认知过程的学科,其理论和方法为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认知心理学中,人的思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可以被分为三个层面:输入、处理和输出。
输入是指外界的各种信息通过感官器官(如眼睛、耳朵等)被传输到大脑;处理是指大脑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和组织,从而形成一些特定的知识结构、知识体系、概念等;输出就是指人们通过各种渠道,如语言、行动等表达出这些组织好的知识。
在认知心理学中,一些概念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研究,如“认知负荷”、“个体差异”、“元认知能力”等。
其中“认知负荷”指的是人在学习中要处理的信息量过大,超过了其认知能力的负荷,造成学习效果不佳的现象。
在教育中,应该注意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使学生不至于面临“认知负荷”的状态。
“个体差异”也是教育领域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即每个人的认知能力、兴趣爱好、学习方式不同。
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且灵活地调整教学方式将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同时,认知心理学强调每个人有其独特的“元认知能力”,即人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觉和理解能力。
教师应该教育学生,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元认知能力,以便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学习过程。
在认知心理学中,还有一些教育领域需要关注的重要理论,如“斯金纳的操作可塑性理论”、“基于重复学习的知识学习理论”等。
斯金纳的操作可塑性理论认为,人们的行为可以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塑造,教学者应为学生提供恰当的奖励和避免使用不合适的惩罚,以达到有效的教育目的。
基于重复学习的知识学习理论则强调,重复是学习知识的必要条件之一,教学者和学生应该学会管理和利用重复,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认知心理学及其启示》读书笔记(1)作者是谁?作者约翰-安德森是美国心理学界的大牛,曾经当过美国认知心理学和心理学的主席。
他最擅长的是认知心理知识的整合,从1980年第一版起,认知心理学已经修订到目前的第7版。
他的专业特长是对“记忆”的研究从2000年起,他系统开展了用fMRI(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探讨人体认知体系结构的神经基础研究,还开拓了BOLD(血氧水平依赖效应)研究方法本书不仅提供了最新的理论知识,同时还指导读者在实践中如何去应用。
(2)认知心理学的学科地位怎么样?如果说物理学是物质世界的最基本的的物质运行规律,那认知心理学就是精神世界的最基本的物质运行规律认知心理学是所有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近年来众多社会学科的解读和研究都是以心理学或认知心理学作为基础,包括经济学,行为学,政治学,语言学等等,甚至包括最热门的人工智能(3)本书阐述的认知心理学有哪些主线?1950年开始认知革命,1980年以来认知心理学有两个发展纬度1:人类认知的各个领域的更加精细和更加深入的理解2:认知神经科学通过研究人脑来理解心理能力的快速进展(4)本书的重点内容有哪些?本书的六个专题1:知觉和注意;2:知识表征;3:记忆;4:问题解决;5:推理和决策;6:语言。
(5)认知心理学定义和研究方法论?探讨心理是如何被组织产生智能思维,以及心理是如何在脑中实现的科学。
占据支配地位的是信息加工法,将认知过程分解成一系列步骤,将“信息”的抽象实体进行加工。
必须记住的两个大咖:1.诺姆-乔姆斯基通过语言学的研究发起了对行为主义的挑战,开启认知革命;2.乌尔里克-奈塞儿1967年出版了《认知心理学》,提出认知心理学(6)为何要研究认知心理学?随着我们对自身大脑机制越来越了解,很多问题的答案正越来越清晰。
这是现在人工智能及很多科学指数发展的源动力。
(7)脑中的细胞是如何加工信息的?认知神经科学是理解认知的神经物质基础方法.人体神经系统:脑仅仅是神经系统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