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打的起源与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3
武术散打知识点总结武术散打是一种以技击为主要手段的中国传统武术,它融合了中国传统武术和现代格斗技巧,具有丰富的技术和高效的实战性。
散打搏击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综合格斗运动,被广泛运用于警察、军队及安保人员的训练,也是一项优秀的防身术和健身运动。
下面我们将对武术散打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散打概述1. 散打的起源散打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搏击术。
散打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各国武术大师相互切磋,将不同的技巧融合形成了散打的雏形。
2. 散打的特点散打技术主要包括准确的打击技巧、快速的动作反应、强大的耐力和灵敏的身体协调能力。
散打是一种技击为主、灵活多变的格斗艺术,注重实战性和实用性,是一种综合搏击技巧的体系,擅长使用腿腕、肘腕等身体各部位的技巧进行打击。
3. 散打的练习方法散打练习方法主要包括基本功、技术训练、对抗训练和实战演练等。
基本功包括基本动作、基本站位、基本拳法和基本腿法等。
技术训练则包括各种技巧的练习,如直拳、勾拳、鞭腿、摆腿等。
对抗训练则是在对手的对抗下进行技巧的练习和提高,而实战演练则是在真实的对抗情境下模拟实战进行训练。
4. 散打的比赛规则散打比赛的规则主要包括打击范围、击打部位、出界规则、比赛时间、积分判定、比赛裁判等。
在散打比赛中,选手可以使用各种打击手段,但需遵守一定的规则,比如不能使用头部、脊椎等重要部位进行打击,否则将被判定为违规。
二、散打技术1. 站位散打的站位主要包括正面站位和侧面站位。
正面站位是指身体正对着对手,侧身站位是指身体侧对着对手。
站位的选择根据对手的特点和技巧的需要进行选择,不同的站位可以起到不同的作用。
2. 进攻技术进攻技术是散打中最基本的技术之一,主要包括直拳、钩拳、鞭腿、摆腿等。
直拳是一种直线向前的冲击技术,钩拳是一种从侧面向前的冲击技术,而鞭腿和摆腿则是使用腿部进行的冲击技术。
3. 防御技术防御技术是散打中的重要技术之一,它主要包括闪躲、招架和格挡等。
健身运动中散打的介绍(一)散打的发展1. 散打含义散打是一种对抗性的运动项目,运动中两人需要按照运动规则通过打、踢、摔等技术方法制胜对方的竞技活动。
它是我国武术中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
2. 散打发展历史散打前身被称为散手,是我国武术的精华,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自古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
它是从远古时代发展而来的,是在长期生存中和野兽搏斗中演练出来的,最初只是一种生存模式。
现在的散打是在传统武术基础上总结归纳后形成的,它把中国武术中各种门派的腿法、拳术糅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在形成过哦成中出现两种运动形式:一种是弧线运动形式,一种是直线运动形式。
拳法中主要以抄、冲、鞭、掼为主;腿法中主要以扫、勾、摆、踹、蹬为主;摔法要把握“无把”和“快摔”的特点,主要注重“抡圈”和“破坏重心”的特点。
同时,也要注重防守,防守主要注重“接触防守”和“远离防守”两种。
散打比赛主要采用传统的打擂比赛,一方倒下或者被打下擂台为胜。
在竞赛方式中采用三局两胜制。
1979年中国武术兴起,散打作为实验比赛在北京体院和武汉体院进行训练,当时的擂台只有80厘米高,8平方米左右。
散手比赛中允许打、摔、踢等各种技术,不允许攻击喉咙,裆等要害部位,不允许使用擒拿手,也根据体重进行级别比赛。
1982年《散打比赛规则》制定,从此,散打开始按照比赛规则进行比赛。
1989年,散打成为正式比赛项目,并设立“个人锦标赛”和“团体锦标赛”。
1993年,散打被正式列入第七届全运会比赛。
2000年,中国武术散打争霸赛在湖南长沙举行,这是我国散打发展史上的一次里程碑。
散打比赛更加专业化,散打选手也层出不穷,那年的散打王是柳海龙。
2001年,中国散打已经发展到了国外,各国参赛选手纷纷来到中国参加散打比赛。
当年有20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赛选手。
随着人数的增加,比赛实施了单循环淘汰赛。
2012年,在陕西西安成立了国家散打对,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成立的国家队。
(二)散打特点散打能够迅速发展,主要是因为它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是由散打自身的特点所决定达到。
散打运动的起源与发展500字散打运动是一项起源于中国的传统武术竞技项目,也被称为中国散打或中国拳击。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武术文化。
在中国古代,武术是一种重要的军事技能和自我防卫技巧,而散打则是其中一种最基本的格斗术之一。
散打最早的形式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战争频繁,各个国家的武术家为了增强自己的战斗能力,开始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与切磋。
这些交流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竞技活动,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称的散打。
随着时间的推移,散打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竞技项目,并吸收了不同地区的文化和技巧。
在唐朝时期,散打开始在宫廷中得到广泛的推广,成为贵族们进行身体训练和娱乐的方式之一。
到了宋朝时期,散打逐渐走向民间,并开始在一些武术学校和道场中传授。
然而,散打的发展在清朝时期经历了一段低谷。
由于清朝对武术的限制和压制,散打这一传统文化遭到了破坏和禁止。
直到20世纪初,随着中国的社会变革和武术文化的复兴,散打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
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开始重视武术的发展,并将其纳入国家体育项目之中。
散打也因此成为中国国家体育总局认定的正式竞技项目,并且开始参加国内外的比赛和交流。
1978年,中国散打协会正式成立,标志着散打运动的组织和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散打运动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中国的散打选手在世界各大比赛中屡获佳绩,并在1990年代获得了国际散打联合会世界冠军。
散打的比赛规则也逐渐趋于完善,包括攻击技巧、防守技巧以及裁判规则等方面都有了明确的规定。
如今,散打运动已经成为中国最受欢迎的竞技项目之一,吸引了大量的爱好者和参与者。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国际上,散打运动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推广。
不仅是一种体育竞技项目,散打也成为了一种传统文化的代表,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勇气、智慧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总之,散打运动起源于中国古代武术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并且在现代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推广。
它不仅是一项竞技项目,更是一种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式。
散打知识总结什么是散打散打是一种以徒手搏击为主的综合格斗运动,其特点是可以使用拳击、踢腿、摔跤、地面格斗等多种技巧。
散打起源于中国,也被称为中国散手。
散打比赛通常在封闭的场地中进行,运动员通过击打对方来得分,比赛中允许使用拳头、手肘、膝盖、脚、腿等各种部位进行攻击。
散打起源和发展散打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武术,是古代战场格斗技巧的延续和发展。
在20世纪初,散打开始出现在中国的各种传统武术比赛中。
后来,为了更好地推广散打,并为运动员提供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中国散手协会成立并开始组织散打比赛。
20世纪80年代,散打开始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关注,并逐渐发展成一项国际化的运动。
散打的技术特点散打技术的特点是多样性和综合性。
散打运动员需要掌握各种拳法、踢腿技巧以及摔跤和地面格斗技巧。
散打技术注重实用性,强调技术的简洁和有效,运动员需要在比赛中快速作出反应,并灵活运用各种技术来击败对手。
拳法技巧在散打中,运动员使用拳法来进行攻击。
拳法技巧包括直拳、钩拳、勾拳、肘击等。
拳法技巧的训练主要包括拳法的基本动作、姿势和配合等方面。
踢腿技巧踢腿是散打中常见的攻击技巧之一。
运动员可以使用直踢、搅拿踢、侧踢等踢腿技巧来打击对手。
踢腿技巧的训练包括腿部力量的提升、腿法的练习以及灵活性的培养。
摔跤和地面格斗技巧摔跤和地面格斗技巧是散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运动员需要掌握扭摔、抱摔、摔跤技巧以及在地面格斗中的技巧和策略。
摔跤和地面格斗技巧的训练包括体能的提升、摔跤动作的练习以及对手控制和反制的技巧。
散打比赛规则散打比赛的规则包括比赛时间、得分规则和裁判判罚等方面。
一场散打比赛通常分为多个回合,每个回合的时间通常为2至3分钟。
比赛中,运动员可以通过对对手进行有效的攻击来得分,得分多的一方将获得比赛的胜利。
得分规则在散打比赛中,运动员可以使用拳击、踢腿、摔跤和地面格斗等技巧进行攻击。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得分规则:•击倒对手:如果一方运动员成功地击倒对手,可以得到较高的得分。
中国散打历史与发展散打是一项源自中国的综合性格斗运动,也被称为中国散打、八极拳等。
它独特的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其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关注和喜爱。
散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战争时期。
战士们在战斗中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并将战斗技巧与拳法相结合,形成了散打的雏形。
在古代武术发展的历程中,散打逐渐形成独立的技击系统。
随着时间的推移,散打逐渐发展成为一项独立的竞技项目。
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开始倡导散打的普及与发展,并成立了国家散打队。
散打队的成立为散打运动的推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平台。
中国散打逐渐在国际赛场上崭露头角。
1993年,散打首次亮相了全球最大的综合格斗赛事——UFC(综合格斗锦标赛),并成功获得了冠军。
这一成绩使得散打在国际格斗界赢得了声誉和认可。
随后,散打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和普及度急剧增加。
中国散打的发展也得益于国内外的散打比赛和交流活动。
每年举办的中国散打锦标赛、亚洲散打锦标赛以及世界散打锦标赛等赛事为散打爱好者提供了展示自己实力和学习交流的机会。
同时,中国散打选手也积极参加国际比赛,提高了中国散打在国际格斗舞台上的竞争力。
中国散打的发展离不开对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散打强调技击技巧的实用性与效果,同时也注重训练者的人格修养和道德观念。
中国散打继承了中华传统武术的精髓,注重强身健体、强化意志力和培养自信心。
总的来说,中国散打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凝聚了丰富的武术精华和文化内涵。
其独特的技击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它成为中国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关注。
武术散打知识点总结大全一、散打的起源散打起源于中国,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武术练习方式。
散打在唐代就已经形成,并在隋唐时期得到了相当的发展。
散打一词最早出现于宋代。
在宋代的一部兵书中首次被提及,可以说宋代是散打兴起的一个阶段。
到了明清时期,散打经历了较大发展,成为了一种具有一定规模和内容的武术流派。
在明朝期间,著名将领戚继光曾经使用散打技巧进行军事训练。
后来,散打技术逐渐传入了东南亚其他国家,从而产生了与中国本土不同的发展方式。
二、基本技术要领1. 姿势散打的姿势非常重要,正确的姿势是散打技术的基础。
在散打的比赛中,选手需要保持一个稳定的姿势,能够灵活地进行移动和变换。
合适的姿势能够保证选手在比赛中有更大的机会获胜。
2. 击打技术散打的击打技术包括拳、腿、肘、膝、甩手、拉手等多种技术。
拳腿技术是散打技术中最基本的技术之一,拳技术主要有直拳、钩拳、肘拳等;而腿技术主要有正踢、侧踢、后踢等。
这些技术在比赛中都会被广泛运用,是选手在比赛中取胜的关键。
3. 防守技术在散打比赛中,防守技术同样十分重要。
选手需要善于利用自己的身体进行防守,可以采取闪避、格挡等方式来避免对手的进攻。
正确的防守技巧能够有效地降低受伤的概率,并且给自己争取更多的机会。
4. 体位技术散打比赛中,选手需要比较灵活的运用自己的体位技术,包括变换体位、转身、跳跃等。
体位技术是散打技术中比较难掌握的一部分,需要选手在日常训练中多加训练,才能熟练运用。
5. 擒拿技术擒拿技术是散打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各种擒拿、掐、摔、劈等技术。
这些技术是散打技术中最具有破坏性的技术。
在比赛中,擒拿技术往往能够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6. 其他除了以上列举的技术要领外,散打技术中还有许多其他的技术,如:步法、躲闪、绷力、呼吸等方面的技术,这些技术上的要领同样对选手在比赛中发挥出色有很大的帮助。
三、训练方法1. 基本功训练散打的基本功训练主要包括站桩、走桩、击打目标、距离感掌握、独立技术练习等。
试述散打运动发展历程和目前现状散打运动是一种以中国武术为基础,融合了拳击、摔跤、踢腿等多种技术的全接触搏击运动。
它具有激烈的比赛形式和广泛的普及度,是中国体育界的一颗璀璨明珠。
本文将从历史发展、比赛规则以及目前现状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我们来看一下散打运动的历史发展。
散打起源于中国的传统武术,古代的中国武术是为了自卫和战斗而存在的,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武术逐渐演变为一种强身健体的运动方式,而散打正是在这个背景下诞生的。
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推进,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搏击运动进入中国。
中国武术界意识到了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性,于是开始积极探索武术与搏击运动的结合。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探索,散打运动逐渐成为一项独具特色的运动项目,并在1993年成立了中国散打协会,正式确立了散打的地位。
我们来了解一下散打运动的比赛规则。
散打比赛分为男子组和女子组,按照体重划分不同的级别。
比赛采用全接触的形式,选手允许使用拳、脚、肘、膝等多种技术进行攻击,并且可以进行摔跤和地面格斗。
比赛分为三个回合,每个回合时间为三分钟,选手可以通过击倒对手或者获得更多的得分来赢得比赛。
裁判根据选手的技术、进攻和防守能力、意志品质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判,最终决定比赛的结果。
我们来了解一下散打运动的目前现状。
散打运动在中国具有广泛的普及度和影响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与其中。
中国散打协会每年都会举办全国性的散打比赛,吸引了众多的选手和观众。
此外,散打运动也在国际上得到了认可和关注。
散打选手在国际比赛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为中国争得了荣誉。
与此同时,散打运动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近年来,随着搏击格斗的盛行,越来越多的散打选手开始参与到职业搏击比赛中,展示了散打运动的魅力和实力。
散打运动作为一项以中国武术为基础的全接触搏击运动,在历史发展和比赛规则方面具有独特的特点。
它在中国具有广泛的普及度和影响力,并在国际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武术散打知识点归纳总结一、起源与发展武术散打源于中国古代的搏击技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各种武术理论和技巧,并形成了独特的格斗方式。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中国各地都有不同的搏击技术,如少林寺的拳法、峨眉山的刀术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技术逐渐演化成为了武术散打。
在近代,武术散打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如将传统的拳法、腿法、擒拿、摔打等技术进行了整合和提升,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格斗体系。
同时还引进了西方的拳击、摔跤等技术,丰富了武术散打的技术内涵,使其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二、基本技术武术散打的基本技术包括拳法、腿法、擒拿、摔打等,通过这些技术的结合和运用,可以有效地完成对手的制服和击败。
下面就这些技术进行简要的介绍。
1. 拳法拳法是武术散打的基本技术之一,其原理是以手为主要武器,通过快速、灵活的拳击技术来打击对手。
常见的拳法有直拳、钩拳、勾拳、直拳等,这些拳法都注重节奏感和力量的发挥,能够快速有效地打击对手。
2. 腿法腿法是武术散打中的重要技术之一,其原理是以腿为主要武器,通过快速、有力的踢腿技术来攻击对手。
常见的腿法有前踢、侧踢、后踢等,这些腿法能够有效地制止对手,达到制服、击败对手的目的。
3. 擒拿擒拿是武术散打的另一种重要技术,其原理是利用对手的力量和动作来进行制服和控制。
擒拿技术主要包括抓、扭、扳等动作,通过这些技术可以有效地控制对手,让对手无法还手。
4. 摔打摔打是武术散打的另一种重要技术,其原理是利用对手的重心和平衡来进行抓摔和地面压制。
摔打技术主要包括摔技、倒技、控制技等,通过这些技术可以将对手摔倒在地,达到制服、击败对手的目的。
以上就是武术散打的基本技术,这些技术都需要通过反复练习和实战来掌握,才能够熟练地运用于实际的比赛和应用中。
三、训练方法武术散打的训练方法主要包括基本功训练、技术训练、体能训练等,通过这些训练方法可以使运动员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和身体素质。
散打运动的由来与发展随着北京申奥成功,竞技武术也随之崭露头角,武术散打是竞技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竞技武术的整体发展。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散打运动的由来与发展。
散打运动的由来原始社会时期,人们为了生活资料的获得,逐渐学会了使用拳打、脚踢、绊搏、擒拿等动作“手擒猛兽”。
(包括:鸡、鸭、牛、羊等)尤其是私有制萌发后,部落间的战争使人与人相斗的技术不断。
西汉时期的储具圆雕(格斗)就生动地层现了徒手搏的场景。
考古化石表明,当时猛兽极多,特别是剑齿虎,十分凶猛。
在云南的沧源原始岩画上就有一人与野兽搏斗的描绘,画面上有两人双臂展开与兽搏斗,另有一人两手各持短棒似赴援者。
《毛记》说:“暴虎,空手以搏之。
”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人类为了生存和获取食物,除制造和使用简单的工具外,还必须依靠自身的徒手技能与大自然斗争。
有时人与人之间为了获取生产资料也要进行搏斗,而人与人的搏斗为武术徒手搏击的萌生奠定了基础。
据史料记载,早在原始部落时,发生大规模战争之前,原始先民之间便为争夺头领地位和领地而迸行争斗了。
到了氏族公社时代,由于物质利欲,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
而使用武力就成为他们掠夺财富的一种最主要的手段。
在这些战争中,除器械的拼杀之外,徒手搏击也不可避免。
掌握一定的搏击实战技能和经验就成为当时人们保护自己消灭敌人的有效手段。
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了武术徒手搏击的萌芽。
到了奴隶社会,即夏、商、周时期,作为具有独立形态的武术徒手搏击,即“手搏”形成了,并成为当时奴隶主欣赏的一项活动。
据《殷本纪》记载:“帝纣……材力过人,手擒猛兽。
”可见这种“搏兽”已非生产技能,而是服务于奴隶主、贵族狩猎活动的搏斗技能。
《礼记•王制》记载“凡执技论力,适四方,贏股肱,决射御”表明当时已经有了用“执技论力”,“臝股肱”来决定胜的相搏之技。
《释名》称:“相搏将谓广搏以击之也。
然举手去要,终在扑也。
”《谷梁传》记载:周朝有两个高手叫秦廑文与梁纥(孔子之父)“以力相高”。
散打运动的起源和发展
散打是一项徒手搏击格斗的技术。
它的母体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瑰宝——武术运动。
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散打是武术运动的对抗性形式,更是武术运动的最高表现形式,是武术的精髓之所在。
(一)散打运动的起源
武术自原始社会萌芽以来,即伴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军事技术的发展而演进,至秦汉已趋成型。
到两宋时期,发展迅速,套路武术初步形成;明、清时期是武术的大发展时期,拳术流派多,风格各异;民国时期,武术曾兴盛一时,在民间出现了许多拳社、武士会、武术会、体育会等武术组织。
如:1910年以上海成立的“精武体育会”最为庞大;1927年6月,国民党政府在南京建立了“中央国术馆”,并于1928年和1933年在南京举办过两届国术国考。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其内在思想和外在的表现形式无不渗透着儒家、道家和释家的精神。
新中国成立以后,于1958年正式出版了第一部《武术竞赛规则》,1984年,国务院批准设立了武术硕士学位,1996年,批准设立了武术博士学位。
1990年10月3日,国际武术联合会在北京成立,现在国际武术联合会在五大洲拥有77个会员协会,每两年举办一次世界武术锦标赛。
由于中国武术文化历史渊源流畅,中华民族地域广阔,民族繁多,因此,产生了很多的武术派别及团体,具统计,2004年,在册的武术团体大约有一百九十多个;由此可见,中国古代武术文化是处于一种广博、渊源且无法统一规则的阶段,传统封闭的思想和道德观念导致散打长期处于没有具体的比赛模式和具体规则。
中国武术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套路演练形式,一种是格斗对抗形式;散打就是格斗对抗形式的一种。
散打又称为散手,在中国历代有许多种称谓,如相搏、手搏、白打、对拆、技击等。
由于多种对抗都采用擂台的形式,因此在中国民间还有“打擂台”之称。
然而,现在的散打与传统的散打有着本质的区别。
现在的散打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运用武术中的踢、打、摔和防守等方法,进行徒手对抗的现代体育竞技项目,它是中国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散打是以踢、打、摔等技法为基本素材,按照规定的场地、时间、条件进行徒手对拨格斗的一项运动。
是一项较劲、斗智、都勇的激烈项目,其基本技术包括实战姿势、
步法、进攻技术、防守技术、连环技术等五部分。
1979年,随着中国武术热的再度兴起,3月中国体委按照竞技体育模式,首先在浙江省体委、北京体育学院和武汉体育学院进行了武术对抗性项目的试点训练,并于同年5月在广西南宁举行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做了首次汇报表演。
同年10月,在第四届全运会上又进行了公开表演。
1980年5月,在山西太原举行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进行表演的省市越采越多。
同年10月,国家体委调集有关人员,开始制定散打比赛规则(意见稿)。
1981年在沈阳举行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北京体院与武汉体院进行一次公开表演比赛。
1982年,国家体委又调集有关人员制定了《武术散手(散打)竞赛规则》(初稿),并按这一规则在北京举行了全国十单位武术散打邀请赛。
自此,武术散打本着“积极稳妥”的精神,每年都举行一次全国性的武术对抗项目(散打)表演赛,不断总结经验,并在1987年采用了设台的办法,确定了以擂台为民族特色的竞赛形式,散打被国家体委批准为正式比赛项目,并设“团体锦标赛”和“个人锦标赛”赛制。
1988年,在由中国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协会主办的,国际武术节上首次举办了国际武术邀请赛,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近60名运动员进行了角逐,这标志着武术散打已经走向现代体育竞技的舞台。
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散打”与“散手”一词相混用的现象,经过反复讨论没能达成一致意见,直到今天这种现象仍然存在。
现在武术散打对传统技击术进行归纳、整理,舍弃它们的具体形态,找出其中带有共性的规律,即把中国各拳种门派的拳法、腿法通过规整,总结出它们的基本运动形式,经过高度抽象,确立进攻技术具有两种运动形式:一种是直线型方法,另一种是弧线型方法。
拳法以冲、掼、抄、鞭,腿法以蹬、踹、扫、摆、勾为内容,摔法则根据“快摔”的要求和“无把”的特点,主要把握“破坏重心”和“抡圈”的要点,创造出“接招摔”和“夹打摔”的方法。
同时,防守技术也划分为“接触式防守”和“不接触式防守”两种。
通过1979-1988年这十年的实验总结研究,散打项目竞赛训练裁判规则日趋完善。
1989年,国家体委将武术散打确定为国家正式竞赛项目,同年10月在江西宜春市举行了第一届全国武术散打擂台赛。
1990年正式出版了《武术散手(散打)竞赛规则》,同年批准了14名武英级运动员和第一批国家级武术散打裁判员,同时比赛的评分也采用了电子记分器,标志着散打从表演进入了正规化的武术散打比赛时代,这为散打的发展开创了新的历程。
1991年,全国武术散打比赛分为上半年举行的全国武术散打锦标赛(团
体赛)和下半年举行的全国武术散打锦标赛(个人赛)。
1993年,在第7届全国运动会上,散打首次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设团体金牌1块;1997年的第8届全国运动会上,散打项目金牌增加到3块。
各省市及行业体协先后成立了散打专业队和集训队,并在国家体委直属六大体院开设武术散打专业,各地方武术馆、体育学校习练散打的学员层出不穷,散打运动在群众中已有广泛、深厚的基础。
1998年,散打比赛被列为在泰国曼谷举行的第12届亚洲运动会竞赛项目。
(二)散打的发展
现代散打是武术筐架内应该是一个新型产物,从1979年的初步尝试和1982年《散打比赛规则》的制订,这个新型产物迅速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
2000年首届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在湖南长沙市举行,这是中国武术散打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中国武术散打进入了专业赛制的时期。
2001年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在竞赛组织方面的最大突破是邀请外国选手正式组队参加常规比赛。
这标志着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的国际化理念将由设想变成为现实。
同年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将分为资格晋级赛、八强赛、半决赛、决赛(各级别冠军赛)、总决赛(王者争霸赛)、超级散打王争霸赛等六个阶段进行比赛。
目前,散打和世界各地许多拳术,如:台拳道、泰拳、拳击等都有着广泛的交流,并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深受大家喜欢。
散手运动经过近20年的总结、改进和发展,目前,不仅在国内,而且在世界五大洲的7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和普及。
散手之所以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生命力,是由它本身的特点和作用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