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之文意理解
- 格式:pptx
- 大小:4.97 MB
- 文档页数:8
文言文文意理解题答题技巧
1. 一定要多读几遍文章呀!就像你交朋友,不多相处几次怎么能了解呢?比如《劝学》这篇,多读几遍,文意不就清楚多了嘛!
2. 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人物呀,去感受他们的处境和情感!就好像你就是那个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将军,那对于描写战争的文言文,是不是理解起来更容易了呢?像《曹刿论战》里的曹刿,去体会他当时的心境。
3. 注意文中的关键词语哦!这可像在一堆宝藏中找到最闪亮的那颗宝石一样重要呢。
比如“之”“而”等常见的字词,在《陋室铭》中关注这些关键词,理解起来可就顺溜多啦。
4. 遇到不懂的地方别死磕呀,先跳过去嘛!就像走路遇到个小坑,先绕过去,说不定后面就明白啦。
比如读《岳阳楼记》时,有些地方不明白,先不管它,继续往下读。
5. 结合注释来理解呀,这可是个好帮手呢!好比有个小导游在旁边给你讲解。
像学习《小石潭记》,注释能帮你好多呢。
6. 用自己的话把文意讲出来呀,这就像给别人讲故事一样。
试试把《桃花源记》讲给朋友听,讲得顺不顺不就知道自己理解透没。
7. 了解一些古代的文化常识很有必要呀!不然怎么能理解古人的想法呢。
就如同你要了解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才能更好交流一样。
好比了解古人的礼仪,对于理解相关文言文超有用呢。
8. 把相似的文章放在一起比较呀,那可有意思了。
就像对比不同风格的画一样,会有新发现哦。
《出师表》和《陈情表》就可以对比着看。
9. 多做练习题呀,实践出真知嘛!这不就跟运动员要多训练一样嘛。
做几道文言文文意理解题,你肯定会进步的!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这些技巧真的超有用,只要你认真去用,文言文文意理解题肯定能拿下!。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文意理解专项练习题一、专项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14分)丁巳,叔文以母丧去位。
王伾请起叔文为相既不获则请以为威远军使平章事又不得。
其党皆忧悸不自保。
明年,赐叔文死。
己卯,贬柳宗元为永州司马,刘禹锡为朗州司马,凡十年不量移,执政有怜其才欲渐进之者,悉召至京师。
谏官争言其不可,上亦恶之,皆以为远州刺史。
柳宗元为柳州刺史,刘禹锡为播州刺史。
宗元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万无母子俱往理。
”欲请于朝,愿以柳易播。
会中丞裴度亦为禹锡言曰:“禹锡诚有罪,然母老,与其子死别,良可伤。
”上曰:“为人子尤当自谨,勿贻亲忧,此则禹锡重可责也。
”度曰:“陛下方侍太后,恐禹锡在所宜矜。
”上良久乃曰:“朕所言以责为人子者耳,然不欲伤其亲心。
”明日,禹锡改连州刺史。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伾文用事》)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写出正确的序号()(3分)王伾请起叔文A为相B既不获C则请D以为威远军使E平章事F又不得。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凡十年不量移,执政有怜其才欲渐进之者,悉召至京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禹锡诚有罪,然母老,与其子死别,良可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原因概括题)为什么皇上最终决定将刘禹锡改任连州刺史?(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积累文化常识1.宫市,宫廷内所设的市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与人论谏书》[唐]杜牧某疏愚于惰,不识机括,独好读书,读之多矣。
每见君臣治乱之间,谏诤之道,遐想其人,舐笔和墨,冀人君一悟而至于治平,不悟则烹身灭族,唯此二者,不思中道。
自秦、汉以来,凡千百辈,不可悉数。
然怒谏而激乱生祸者,累累皆是:纳谏而悔过行道者,不能百一。
何者?皆以辞语迂险,指射丑恶,致使然也。
夫迂险之言,近于诞妄;指射丑恶,足以激怒。
夫以诞妄之说,激怒之辞,以卑凌尊,以下干上。
是以谏杀人者,杀人愈多;谏畋猎者,畋猎愈甚;谏治宫室者,宫室愈崇;谏任小人者,小人愈宠。
观其旨意,且欲与谏者一斗是非,一决怒气耳,不论其他。
今有两人,甲谓乙曰:“汝好食某物,果食之,必死。
”乙必曰:“我食之久矣,汝谓我死,必倍食之。
”甲若谓乙曰汝好食某物第一少食苟多食必生病乙必因而谢之减食。
何者?迂险之言,则欲反之;循常之说,则必信之。
此乃常人之情。
是以因谏而生乱者,累累皆是也。
汉成帝欲御楼船过渭水,御史大夫薛广德谏曰:“宜从桥,陛下不听,臣自刎以血污车轮,陛下不庙矣。
”上不说。
张猛曰:“臣闻主圣臣直,乘船危,就桥安,圣主不乘危,御史大夫言可听。
”上曰:“晓人不当如是邪?”乃从桥。
近者宝历中,敬宗皇帝欲幸骊山,时谏者至多,上意不决。
拾遗张权輿伏紫宸殿下,叩头谏曰:“昔周幽王幸骊山,为犬戎所杀;秦始皇葬骊山,国亡;玄宗皇帝宫骊山,而禄山乱;先皇帝幸骊山,而享年不长。
”帝曰:“骊山若此之凶邪?我宜一往,以验彼言。
”后数日,自骊山回,语亲幸曰:“叩头者之言,安足信哉!”今人平居无事,朋友骨肉切磋规诲之间,尚宜旁引曲释,使人乐去其不善而乐行其善。
况于君臣尊卑之间,欲因激切之言而望道行事治者乎?故《礼》称五谏,而直谏为下。
(有删减)1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凡千百辈,不可悉数数:计算,查点B. 以卑凌尊,以下干上干:冒犯,干犯C. 晓人不当如是邪晓:知道,明白D. 敬宗皇帝欲幸骊山幸:君王到某地游玩1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 纳谏而悔过行道者渔父莞尔而笑B. 是以谏杀人者,杀人愈多退论书策以舒其愤C. 此乃常人之情而后乃今将图南D. 况于君臣尊卑之间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院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作者认为历史上进谏的人多,而纳谏的人少,原因是进谏者给人以“以卑凌尊,以下干上”之感,不仅被谏者难以接受,进谏者也往往遭受不幸。
沈复《童趣》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文言文阅读。
童趣(清代沈复)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
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
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
鞭数十,驱之别院。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项为之强(通“僵”,僵硬)B.徐喷以烟(慢慢地)C.为之怡然称快(快速)D.鞭数十(用鞭子打)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4.一种平常的景象或事物,通过想象和联想,会变成美丽而又奇特的东西。
结合文本,谈谈沈复的“物外之趣”。
【答案】1.C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3.我看见细小的东西,一定会去仔细观察它的纹理,因此常有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4.第一层:作者写了自己在童年时期敏锐、细致观察事物的经历,夏天观察蚊飞的乐趣,用夸张和比喻写出蚊群的声音像闷雷的声音,写出观察的“物外之趣”;第二层:同时创造性地联想出“群鹤飞舞”的景观,“为之怡然称快”,更进一步体现了物外之趣。
第三层:本文反映了知识丰富却只有狭小活动范围的作者以想象为乐,天真可爱。
【解析】1.C“快”这里是快乐,高兴的意思。
故选C。
2.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结构。
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2)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时要分开;(3)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4)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5)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6)句首语气词之后要要停顿;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句末语气词前,要停顿。
重难点06文言文阅读之内容理解(建议用时:30分钟)命题趋势1.以发掘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为导向,引导考生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色,追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增强文化自信,在进一步强化立德树人教育导向的同时,突出了对学生语文关键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的考查,凸显出命题者对于国家教育发展目标的深刻领会,体现出了作为选拔性考试命题的思想性和科学性。
思想内容上“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学习内容上“将知识与能力紧密结合”,形式内容上“将鉴赏与评价紧密结合”。
2.选文来源呈多元化态势,材料选择更加广泛,由过去基本取材于二十四史,扩大到其他各类文本,尤其是纪事本末体史书。
涉及政绩、谏诤、廉洁、经济、民本、治学、读书、孝道、修身等方面,具有鲜明的重视传统文化的倾向。
3.题型注重对文本内容理解、对作者写作目的把握相关内容的考查。
满分技巧一、阅读技巧1.先通读全文,由选择题协助,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
2.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进行推导。
4.需要读懂材料,并审清题干要求,立足文本内容,从文中找出信息。
二、归纳要点,概括中心。
1、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
2、抓中心句、找关键句。
3、在把握要点和中心的基础上,分析判断细节。
4、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加深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
5、回文查对,将选项中现代文叙述文字与文言原文对应文字比照判断。
限时检测一、【河南省南阳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测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智伯请地于韩康子,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又求地于魏桓子,复与之万家之邑: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
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
赵襄子乃走晋阳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沈灶产蛙民无叛意。
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
文言文文意理解知识集结知识元文言文文意理解知识讲解※文言文文意理解技巧1. 巧用已知,把握中心读文前阅读信息筛选题和分析归纳题(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除外)。
筛选信息的试题,在题干中都规定了筛选信息所围绕的中心,这“中心”往往是阅读材料的中心,或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分析和概括题四个选项的排列顺序与阅读材料的行文顺序大体一致。
这样的题目一般一错三对。
利用这些“已知条件”再去读文章,就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 关注事件,理清思路近几年的高考文言文大多为“一人多事”型,结构一般可以概括为:人物简历—性格特点—事件①、②、③—作者的议论。
阅读时我们边读边用序号标出文中记叙的事件,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3. 结合语境,关注细节不懂的词句不可忽视,可以用“?”标出来,先读下文,联系上下文和学过的有关知识进行推导。
高考文言文多是传记文章,人物多是清官廉吏、民族英雄。
阅读时要注意分清文中人物的议论和作者的议论。
•文意理解题错项设计的6种方法1. 曲解词义命题人在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时,对某些文言词语的含义故意地加以曲解,从而导致了分析和概括的错误。
2. 对象错位将有些“人物”与“事件”故意地进行错位搭配,巧妙地设计出“移花接木”的错误项。
3. 时序倒置故意地倒置事情的时序,从而造成了叙述的混乱。
4. 事件杂糅将文段叙述的几件事情或事情的细节进行有意识地杂糅混编,让考生难以分辨正误,难以理解头绪。
5. 无中生有故意编造一些文段中没有的事实,强加到文段中当事人的身上,以此来干扰考生的思维。
6. 表述失度对事件的叙述有详略之分,对原因的分析有主次之分,对人物的行事有缓急之分,对人物的评价有轻重之分,而命题人在错项设计时常常故意颠倒其详略、主次、缓急、轻重,这就犯了表述失度的错误。
例题精讲文言文文意理解例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袁枚《所好轩记》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所好轩记[清]袁枚所好轩者,袁子藏书处也。
袁子之好众矣,而胡以书名?盖与群好敌而书胜也。
其胜群好奈何?曰:袁子好味,好茸屋,好游,好友,好花竹泉石,好珪璋彝尊①、名人字画,又好书。
书之好无以异于群好也,而又何以书独名?曰:色宜少年,食宜饥,友宜同志,游宜清明,宫室花石古玩宜初购,过是欲少味矣。
书之为物,少壮、老病、饥寒、风雨,无勿宜也。
而其事又无尽,故胜也。
虽然,谢众好而昵焉,此如辞狎友②”而就严师也,好之伪者也。
毕众好而从焉,如宾客散而故人尚存也,好之独者也。
昔曾晳③嗜羊枣,非不嗜脍炙也④”,然谓之嗜脍炙,曾晳所不受也。
何也?从人所同也。
余之他好从同,而好书从独,则以所好归书也固宜。
余幼爱书,得之苦无力。
今老矣以俸易书凡清秘之本约十得六七。
患得之,又患失之。
苟患失之,则以“所好”名轩也更宜。
《小仓山房续文集》[注释] ①珪璋彝尊:珪璋(guī zhāng):古代两种贵重的礼器。
彝(yí)尊:古代祭祀用的青铜酒器。
②狎友:关系密切而行为不庄重的朋友。
③曾晳(xī):名点,孔子的学生,曾参的父亲。
④脍炙(kuài zhì):切细的肉和烤热的肉。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盖与群好敌.而书胜也( )(2)过是.欲少味矣( )(3)患.得之( )(4)则以所好归书也固.宜(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以”字与例句中的“以”字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袁子之好众矣,而胡以.书名?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C.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D.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3.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3处)今老矣以俸易书凡清秘之本约十得六七。
4.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意思。
书之好无以异于群好也,而又何以书独名?5.众多的爱好中,袁枚为什么把读书的爱好置于其他的爱好之上?6.上文中,袁枚说道:“书之为物,少壮、老病、饥寒、风雨,无勿宜也。
专题06文言文阅读之文意理解、文言翻译【高考真题演练】1.[2021·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帝以问寇准,准曰:“不知谁为陛下画此二策?”帝曰:“卿姑断其可否,勿问其人也。
”准曰:“臣欲得献策之人,斩以衅鼓..,然后北伐耳!陛下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敌当自遁;不然,出奇以挠其谋,坚守以老其师,劳佚之势,我得胜算矣。
奈何弃庙社..,欲幸楚、蜀,所在人心崩溃,敌乘胜深入,天下可复保耶?”帝意乃决,因问准曰:“今虏骑驰突,而天雄军实为重镇,万一陷没,则河朔皆虏境也。
轨为可守?”准以王钦若荐,且曰:“宜速召面谕,授敕俾行。
”钦若至,未及有言,准遽曰:“主上亲征,非臣子辞难之日,参政为国柄臣,当体此意。
”钦若惊惧不敢辞。
闰月..乙亥,以参知政事王钦若判天雄军兼都部署。
契丹主隆绪同其母萧氏遣其统军顺国王萧挞览攻威虏、顺安军,三路都部署击败之,斩偏将,获其辎重..。
又攻北平砦及保州,复为州砦兵所败。
挞览与契丹主及其母合众攻定州,宋兵拒于唐河,击其游骑。
契丹遂驻兵阳城淀,号二十万,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志。
是时,故将王继忠为契丹言和好之利,契丹以为然,遣李兴议和。
帝曰:“朕岂欲穷兵,惟思息战。
如许通和,即当遣使。
”冬十月,遣曹利用诣契丹军。
十二月庚辰,契丹使韩杞持书与曹利用俱来,请盟。
利用言契丹欲得关南地。
帝曰:“所言归地事极无名,若必邀求,朕当决战!若欲货财,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宜许之。
”契丹犹觊关南,遣其监门卫大将军姚东之持书复议,帝不许而去。
利用竟以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成约而还。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契丹军队南侵宋朝,面对强致,寇准坚决反对退避内地,提出应当严惩主张避战的大臣,并力促皇上御驾亲征。
郑澍若《扬州郭猫儿》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阅读文言短文《扬州郭猫儿》,完成下面小题。
扬州郭猫儿,善口技。
庚申(清康熙十九年)中,余在扬州,一友挟猫儿同至寓。
比晚酒酣,郭起请奏薄技,于席右设围屏,不置灯烛,郭坐屏后,主客静听。
久之,无声。
少之,群鸡乱鸣,其声之种种各别。
俄闻父呼其子曰:“天将明,可以宰猪矣。
”其子起至猪圈中饲猪,则闻群猪争食声,吃食声,其父烧汤声,进火倾水声。
其子遂缚一猪,猪被缚声,磨刀声,杀猪声,猪被杀声,出血声,燖①剥声,历历不爽也。
父又谓子:“天已明,可卖矣。
”闻肉上案声,即闻有卖肉数钱声,有买猪首者,有买腹脏者,有买肉者。
正在纷纷争闻不已,砉②然一声,四座俱寂。
(节选自《虞初续志•郭猫儿》) 【注】①燖(xún):褪毛的声音。
②砉(huā):拟声词,哗的一声,常用形容破裂声、折断声、开启声、高呼声等。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一友挟.猫儿同至寓( )①于席右设.围屏( )①其子遂缚.一猪( )①历历..不爽也(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的“其”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俄闻父呼其子曰A.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活板》)B.其真无马邪(《马说》)C.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记》) D.其人视端容寂(《核舟记》)2.按要求,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一友挟猫儿同至寓3.翻译下列句子。
(1)正在纷纷争闻不已,砉然一声,四座俱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核舟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选文和《口技》都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二者描写方法有何不同点?【答案】1.邀请,偕同摆设捆、绑清清楚楚C2.一友∕ 挟猫儿∕ 同至寓3.正当大家纷纷争论不停的时候,突然“啪”一声,四周都安静下来。
《西门豹治邺》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西门豹治邺魏文侯时,西门豹为邺令。
豹往到邺,(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
长老曰:“苦为河伯娶妇,以故渐贫。
”豹问其故,对曰:“邺三老、廷掾常岁赋敛百姓,收取其钱得数百万,用其二三十万为河伯娶妇,与祝巫共分其余钱持归。
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女好者,云‘是当为河伯妇。
’即娉取。
洗沐之,为治新缯绮縠衣,闲居斋戒;为治斋宫河上,张缇绛帷,女居其中,为具牛酒饭食,行十余日。
共粉饰之,如嫁女床席,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
始浮,行数十里乃没。
其人家有好女者,恐大巫祝为河伯取之,以故多持女远逃亡。
以故城中益空无人,又困贫,所从来久远矣。
民人俗语曰:‘即不为河伯娶妇,水来漂没,溺其人民’云。
”西门豹曰:“至为河伯娶妇时,愿三老、巫祝、父老送女河上,幸来告语之,吾亦往送女。
”皆曰:“诺。
”至其时,西门豹往会之河上。
三老、官属、豪长者、里父老皆会,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
其巫,老女子也,已年七十。
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
西门豹曰:“呼河伯妇来,视其好丑。
”即将女出帷中,来至前。
豹视之,顾谓三老,巫祝、父老曰:“是女子不好,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得更求好女,后日送之。
”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之河中。
有顷,曰:“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复以弟子一人投河中。
有顷,曰:“弟子何久也?复使一人趣之!”复投一弟子河中。
凡投三弟子。
西门豹曰:“巫妪、弟子,是女子也,不能白事。
烦三老为入(白)之。
”复投三老河中。
西门豹簪笔磬折,向河立待良久。
长老、吏傍观者皆惊恐。
西门豹曰:“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欲复使廷掾与豪长者一人入趣之。
皆叩头,叩头且破,额血流地,色如死灰。
西门豹曰:“诺,且留待之须臾。
”须臾,豹曰:“廷掾起矣,状河伯留客之久,若皆罢去归矣。
”邺吏民大惊恐,从是以后,不敢复言为河伯娶妇。
西门豹即发民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田皆溉。
当其时,民治渠少烦苦,不欲也。
张岱《庞公池》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文言文阅读庞公池(明)张岱庞公池岁不得船,况夜船,况看月而船。
自余读书山艇子辄留小舟于池中月夜夜夜出,缘城至北海坂,往返可五里,盘旋其中。
山后人家,闭门高卧,不见灯火,悄悄冥冥,意颇凄恻。
余设①凉簟,卧舟中看月,②小傒船头唱曲,醉梦相杂,声声渐远,月亦渐淡,③嗒然睡去。
歌终忽寤,④㖤㗅赞之,寻复鼾齁。
小傒亦呵欠歪斜,互相枕藉。
舟子回船到岸,篙啄丁丁,促起就寝。
此时胸中浩浩落落,并无芥蒂,一枕⑤黑甜,⑥高舂始起,不晓世间何物谓之忧愁。
【注释】①凉簟(diàn):凉席。
①小傒:奴仆。
①嗒(dā)然:悄悄地。
①㖤㗅:同“含糊”。
①黑甜:黑甜香,即睡梦。
①高舂(chōng):指太阳升起。
1.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缘.城至北海坂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B.往返可.五里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C.寻.复鼾齁寻.十余里(《河中石兽》)D.不晓世间何物谓.之忧愁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自余读书山艇子辄留小舟于池中月夜夜夜出3.本文多用叠词和四字句,意蕴丰富。
参考示例,为文中画横线句作批注。
示例:舟子回船到岸,篙啄丁丁,促起就寝。
批注:“丁丁”指像鸟啄食般的敲击竹篙的声音,清亮短促,写舟子催促他们回去就寝的急切,极富画面感。
4.张岱在庞公池赏月,在湖心亭看雪,结合具体内容简析两次“夜游”的不同心境。
【答案】1.C2.自余读书山艇子/辄留小舟于池中/月夜/夜夜出。
3.示例:“悄悄冥冥”这一四字叠句体现了山后人家入睡后静谧、幽暗的环境特点,给人以凄清之感。
四字短语(叠音词)读来富有音律美、节奏美。
4.游庞公池时,读书时代的张岱因心中没有世事的纷扰,不知何为忧愁,在有月之夜,夜夜与仆人出去乘船赏月,听曲饮酒,互相嬉戏,可见其随性痛快与洒脱率真。
后来张岱经历国破家亡,家族衰变,夜晚“独”去湖心亭看雪时,内心充满无人可解的孤独寂寞和淡淡的愁绪。
王守仁《何陋轩记》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完成下列小题。
何陋轩记【明】王守仁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
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以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①之外。
人皆以予自上国②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
夷之人其好言恶詈③,直情率遂。
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④也;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
予尝圃于丛棘之右,民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
予因而翳之桧竹,莳⑤之以卉药,琴编图史,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
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
因名之曰“何陋”,以信⑥孔子之言。
(选自《王文成公全书》,有删节)[注释]①蔡:周代古国。
①上国:国都。
①詈:骂。
①郁:阻滞。
①莳:栽种。
①信:通“伸”,伸张。
1.请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
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守仁以.罪谪龙场( )(2)就.石穴而居之( )(3)安而乐.之( )(4)因名.之曰“何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2)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
4.作者为什么能在龙场“安而乐之”?【答案】1.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2.(1)以:因为(2)就:靠近,临近(3)乐:以……为乐,感到快乐(4)名:命名3.(1)孔子说:“君子居住在那里,有什么简陋的呢?”(2)在此之后到我轩中的人,好像来到了四通八达的都市,而我也忘记了我是住在远夷之地。
4.①夷人好骂人,说粗话但性情率真,淳朴;①夷民砍伐木材,就着地搭建一座轩房让作者居住;①许多文人学士来作者轩房中交流。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
作答此类试题,先对句子做简单翻译,了解句子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注意特殊句式。
句读时不能出现“破句”现象。
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榭间,以红粉笙歌②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
又今年春中,与.无际⑤偕访仲和于此。
夜半月出无人,相与趺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
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注)①虎丘:苏州名胜。
①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
①钓月矶:在虎丘山顶。
①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①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未复有能与.其奇者B.时闻.风铎闻.鸡起舞C.独.往会心天下独.绝D.然.终不若山空人静欣然.起行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相与趺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3.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说说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两篇短文各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情感?【答案】1.B2.相与趺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3.【甲】文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与【乙】文中“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都写出了月色的美好;【甲】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与【乙】文中“夜半月出无人”“以静意对之,觉悠然欲与清景俱往也”都突出了夜色的幽静。
【甲】文既流露出作者赏月的悠闲和欣喜之情,又含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以及自我排遣的达观之情。
【乙】文表达了作者悠闲的心境,以及对“静美”夜色的喜爱之情。
【解析】1.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
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
A.连词,和/动词,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B.动词,听到/动词,听到;C.副词,独自/独一无二;D.连词,但是/用在词尾,意思是“……的样子”;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