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瘤分型及“微创”经鼻神经内镜技术解析
- 格式:docx
- 大小:643.19 KB
- 文档页数:6
神经内镜与显微镜手术治疗无功能性垂体腺瘤的应用比较摘要:目的观察在对无功能性垂体腺瘤患者治疗的过程中按照神经内镜、显微镜手术进行治疗的具体效果。
方法结合对比手术治疗观察的方式展开探究,选入在2021年2月至2022年4月所收治患者中的88例为对象,盲选划分为2个治疗小组,即对照组(44例,以显微镜手术治疗)和观察组(44例,神经内镜手术治疗)。
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
结果结合对两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对比,观察组均存在优势,P<0.05。
对比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观察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对无功能性垂体腺瘤患者治疗时以神经内镜手术进行治疗,有助于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助于患者恢复。
关键词:神经内镜;显微镜手术;无功能性垂体腺瘤无功能性垂体腺瘤属于垂体腺瘤中最为常见的类型,在临床一直保持有较高的发生率,在该症的影响下会导致患者出现头痛、视力下降等方面情况,部分患者更可能出现尿崩症,出现激素分泌紊乱的情况,对患者健康所造成的影响较大。
因该肿瘤所处位置的特殊性,在临床治疗上存在有一定的难度。
按照神经内镜与显微镜手术对该部分患者进行治疗在临床均保持有较高的发生率。
本次研究就主要对该两种手术方案的具体效果进行分析,为后续手术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结合对比手术治疗观察的方式展开探究,选入在2021年2月至2022年4月所收治患者中的88例为对象,盲选划分为2个治疗小组,即对照组(44例,以显微镜手术治疗)和观察组(44例,神经内镜手术治疗)。
在患者组成方面,对照组中存在有男性21例,女性23例,年龄分布在24—66岁间,均值为(42.12±1.38)。
而观察组中则存在有男性24例,女性20例,年龄分布在23—67岁间,均值为(43.77±1.57)。
对比以上数据,P>0.05。
本次研究在开展前均告知两组患者本次研究的目的以及手术方案间区别,在患者自愿参与的情况下开展后续手术治疗。
2019年4月临床医学垂体瘤是常见的神经外科良性肿瘤,位于颅脑鞍区,由垂体前叶细胞分化异常导致。
临床中垂体瘤多发于青壮年时期,男性多于女性,患者多表现为垂体前叶功能衰退、激素分泌异常、垂体卒中等,影响患者的生长发育、学习、工作等[1-2]。
临床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放疗、手术治疗或多种方式联合治疗等,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机体适应证及其他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
而临床中,手术仍是垂体瘤主要的治疗方式。
原因在于肿瘤切除之后可有效缓解组织压迫症状,保护垂体功能,改善患者的内分泌[3]。
但是,由于垂体瘤位置的特殊性,其手术风险也是不容忽视的,对手术医生有着较高的要求。
目前,神经内镜与显微镜下经蝶窦切除垂体瘤是神经外科比较成熟的微创术式。
本研究将采用神经内镜下经蝶窦手术治疗的30例患者纳入神经内镜组;将采用显微镜下经蝶窦手术28例患者纳入显微镜组,进行对照研究,具体研究内容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在我院接受经蝶窦手术治疗垂体瘤的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采用神经内镜下手术的30例患者纳入神经内镜组,将采用显微镜下手术的28例患者纳入显微镜组。
神经内镜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45.38±5.07)岁;病程2个月至4年,平均病程(28.27±8.29)个月。
显微镜组:男性16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45.21±5.33)岁;病程4个月至4年,平均病程(28.49±7.91)个月。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 >0.05),可进行分析比较。
本研究通过伦理委员会的审核,且患者均知情。
纳入标准:①患者年龄为20~73岁;②术前经头颅CT 、MRI 扫描诊断,术后经病理学检验确诊为垂体瘤。
排除标准:①术后病理证实为恶性肿瘤的患者;②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DOI :10.19347/ki.2096-1413.201912034作者简介:郭玉涛(1976-),男,汉族,陕西商洛人,副主任医师,学士。
内镜下经鼻蝶微创手术治疗垂体瘤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微创手术治疗垂体瘤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神经内镜下经鼻蝶手术治疗垂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随访1年,术后患者催乳素(PRL)为(27.0±31.4)ng/ml,平均下降幅度为(45.6±92.7)ng/ml。
肿瘤全切17例,次全切3例;术中出血量为(47.3±11.8)ml,住院时间为(6.9±1.1)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0.0%(4/20),复发率为15.0%(3/20)。
结论内镜下经鼻蝶微创手术治疗垂体瘤的临床疗效显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作为垂体瘤的首选疗法。
关键词神经内镜;垂体瘤;经鼻蝶微创手术微侵袭神经外科技术的快速发展,标志着显微神经外科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而神经内镜技术则成为微侵袭技术不可或缺的技术部分[1]。
本院从2013年初开展了神经内镜下经单鼻孔蝶窦垂体腺瘤切除术,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0月年本院收治的20例垂体瘤患者,其中男7 例,女13 例;年龄21~69岁,平均年龄(40±12)岁;病程6 d~10年,平均病程(26.88±31.04)个月。
头痛病史者16 例,视力、视野异常者15 例,激素分泌异常者19 例。
肿瘤体积为(2.48±0.67)cm,Hardy 分型中,Ⅱ型5例,Ⅲ型12例,Ⅳ型3例,术前PRL为(72.68±108.43)ng/ml。
1. 2 手术方法患者全身麻醉后仰卧位,头部平卧后仰使鼻尖与颧弓中点位于同一直线且垂直地面。
常规术野消毒,铺单,一般选右侧鼻腔,于内镜下应用0.1%肾上腺素的棉条多次填塞到蝶筛隐窝。
0℃内镜于中鼻甲、上鼻甲根部及鼻中隔连接处的蝶筛隐窝中寻找蝶窦开口,切开蝶窦前下壁黏膜,彻底止血,把黏膜瓣翻至下鼻甲,充分显露蝶窦骨质,显微高速磨钻磨除蝶窦前下壁,蝶窦开窗1.5 cm ×1.5 cm,磨掉蝶窦分离,刮掉蝶窦黏膜,露出鞍底,借助显微高速磨钻磨掉鞍底骨质,产生1 cm ×1 cm 的小窗口,双极电凝烧灼硬膜,X 形切开鞍底硬膜,有灰白色肿瘤流出,取瘤钳取出标本后及时送检,用刮圈自肿瘤下部、两侧及上方逐步清理鞍中肿瘤,发现鞍隔坍塌,说明肿瘤已完全切掉。
· 调查分析 ·2422020年 第28期垂体瘤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激素分泌异常等因素有关,在上述因素的影响下,腺垂体、神经垂体代谢异常增生,垂体瘤的形成可致使患者出现头痛、视力减退等症状,同时对患者正常生长发育造成影响,目前临床首选治疗方案为垂体瘤手术摘除[1]。
本次研究比较我院2019年6月-2020年6月60例经鼻蝶显微镜垂体瘤切除术以及经鼻蝶神经内镜垂体瘤切除术垂体瘤患者手术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实验组经鼻蝶神经内镜垂体瘤切除术的患者中男(n=15)、女(n=15),年龄区间为:28岁~48岁、平均(38.82±1.62)岁,病程/平均病程为:0.45年~3.98年,(1.82±0.11)年。
对照组经鼻蝶显微镜垂体瘤切除术的患者中男(n=16)、女(n=14),年龄区间为:26岁~45岁、平均(37.58±1.65)岁,病程/平均病程为:0.41年~4.18年,(1.81±0.15)年。
两组患者平均年龄、平均病程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检验,未呈现出统计学差异(P >0.05)。
1.2病例选择标准纳入标准:(1)参考《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2012版)》[2]中垂体瘤临床诊断标准,结合患者颅脑X 线检查以及CT 检查结果显示脑组织低于垂体密度,且结合患者临床症状确诊垂体瘤。
(2)本次研究征得患者、患者家属以及医学伦理会批准。
排除标准:(1)伴其他脑系疾病患者。
(2)术前确诊神经系统功能异常患者。
1.3方法两组患者均术中取全身麻醉,术中体位为仰卧位。
1.3.1对照组(经鼻蝶显微镜垂体瘤切除术),在显微镜下扩张鼻腔,经鼻中隔置入鼻内窥镜,于蝶窦做手术切口以剥离犁状骨与鼻中隔,应用咬骨钳咬除犁骨喙突以充分暴露蝶窦前壁,同时应用咬骨钳咬除适量蝶窦前壁、蝶窦间隔骨质以充分暴露鞍底。
应用环状刮匙刮除鞍上、鞍内肿瘤组织,在彻底刮除肿瘤组织的情况下局部电凝止血并用油纱条将患者鼻腔填塞。
doi :10.3969/j.issn.1002-7386.2022.16.008·论著·神经内镜与显微镜经鼻蝶手术治疗复发垂体腺瘤效果比较胡长伟 王希瑞 李亚斌 韩晓勇 任宝文 尹港峰项目来源:河北省卫健委青年科技课题(编号:20200339)作者单位:061000 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通讯作者:王希瑞 E⁃mail:xirui851012@ 【摘要】 目的 比较神经内镜与显微镜不同手术方式在经鼻蝶手术治疗复发垂体腺瘤中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至2019年经鼻蝶入路手术治疗的复发垂体腺瘤患者48例。
显微镜手术组23例,神经内镜手术组25例。
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肿瘤切除程度,平均住院时间,术后症状缓解,术后并发症(脑脊液鼻漏、垂体功能低下、术区出血),术后2年再复发率。
结果 显微镜治疗组手术时间(99.78±26.26)min ,较神经内镜治疗组(172.40±43.83)min 用时短(P <0.05);术后症状缓解与术后并发症比较,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显微镜治疗组肿瘤切除程度明显低于神经内镜治疗组(Z =-2.14,P =0.03);神经内镜治疗组平均住院时间(12.12±0.88)d 和术后2年复发率(16%)明显低于显微镜治疗组的(15.83±1.20)d 和43.48%(t =2.54,P =0.01;χ2=4.38,P =0.04)。
结论 在经鼻蝶入路手术治疗复发垂体腺瘤方面,应用神经内镜虽然比显微镜手术时间长,但神经内镜可在不升高术后并发症率和不减少术后症状缓解率的同时,减少住院时间,增加肿瘤切除率,降低术后2年肿瘤复发率。
【关键词】 复发垂体腺瘤;神经内镜;显微镜;疗效【中图分类号】 R 73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7386(2022)16-2439-04Comparison of the clinical effects between neuroendoscopy and microscopic transsphenoidal surgery in treatment of recurrent pituitary adenomas HU Changwei ,WANG Xirui ,LI Yabin ,et al.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Cangzhou Central Hospital ,Hebei ,Cangzhou 061000,China【Abstract 】 Objective To compre the clinical effects between neuroendoscopy and microscopic transsphenoidal surgery in treatment of recurrent pituitary adenomas.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about 48patients with recurrent pituitary adenoma who were treated by transnasal transsphenoidal approach surgery in our hospital from 2014to 2019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of whom ,there were 23cases in microscope operation group and 25cases in neuroendoscopic operation group.The operation time ,tumor resection degree ,average hospital stay ,postoperative symptom relie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cerebrospinal fluid rhinorrhea ,hypophysis ,bleeding in the operation area )and recurrence rate at 2years after operation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 The operation time in microscope operation group was (99.78±26.26)min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at [(172.40±43.83)min ]in neuroendoscopic operation group (P <0.05).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ostoperative symptom relief an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0.05).The degree of tumor resection in microscope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neuroendoscopic treatment group (P <0.05).The average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12.12±0.88)days and 2⁃year recurrence rate (16%)in neuroendoscopic treatment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15.83±1.20)days and (43.48%)in microscopic treatment group (P <0.05).Conclusion In the treatment of recurrent pituitary adenomas by transnasal transsphenoidal approach ,the application of neuroendoscopy can reduce the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increase the tumor resection rate and reduce the 2⁃year recurrence rate without increasing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reducing the postoperative symptom relief rate.【Key words 】 recurrent pituitary adenoma ;neuroendoscopy ;microscope ;curative effect 垂体腺瘤是较常见的颅内肿瘤之一,约占颅内肿瘤15%,人口发病率为8.2%~14.7%[1]。
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切除垂体腺瘤67例分析梁磊陈来照(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太原030001)神经内镜技术作为微创神经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近10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神经外科领域应用日趋广泛。
随着神经内镜技术的发展,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下垂体瘤切除术也得到不断发展与完善,现已发展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手术方式。
我科自2007年1月至2011年3月,对67例垂体腺瘤患者采用经鼻蝶神经内镜下垂体瘤切除术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2007年1月至2011年3月,我科共收治垂体腺瘤患者141例,其中74例行显微镜下垂体瘤切除术,67例行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下垂体瘤切除术。
67例神经内镜下治疗的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40例,年龄20-76岁,平均年龄X岁。
视力减退、视野缺损40例,头痛23例,闭经、泌乳23例,肢端肥大12例,无症状者3例。
术后病理诊断证实无功能垂体腺瘤22例,泌乳素(PRL) 腺瘤17例,多激素垂体腺瘤14例,生长激素(GH) 分泌性腺瘤12例,促甲状腺激素(TSH)腺瘤1例,促性腺激素腺瘤1例。
1.2 术前准备垂体功能低下者术前3天开始给予激素治疗;所有患者术前3天开始用氯霉素眼药水滴双鼻;所有患者均于手术前一天剪鼻毛。
1.3 手术方法1.3.1手术设备STORZ神经内窥镜及配套光源、视频采集系统等设备,SONY公司显示器,西山DK-2000A2手术动力装置。
1.3.2手术操作插管全麻,病人取仰卧位,头后仰15-30度。
用碘伏消毒颜面部及双侧鼻腔,铺无菌手术单,只暴露双侧鼻孔。
通常选右侧鼻腔进行操作。
用吸引器吸除鼻腔内碘伏后,将盐水肾上腺素棉条(肾上腺素5mg+生理盐水50ml)填塞于中鼻甲和鼻中隔之间,收缩鼻粘膜,扩大鼻腔操作空间。
取出棉条后,辨认后鼻孔,一般在其上方约1.5cm处为蝶窦开口。
双极电凝器电凝蝶窦开口鼻中隔粘膜后,用尖刀切开鼻中隔粘膜,用鼻中隔粘膜剥离子或刀柄分离鼻中隔粘膜、暴露骨性鼻中隔,用吸引器折断骨性鼻中隔,显露蝶嘴。
神经内镜与显微镜下经鼻蝶窦入路手术切除垂体腺瘤的疗效比较发表时间:2017-07-06T16:38:30.177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7期作者:杨升吉[导读] 垂体腺瘤源自于腺垂体,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习惯发生较大的变化,垂体腺瘤发病率有不断提升的趋势。
山东大学医学院山东济南 250012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与显微镜下经鼻蝶窦入路手术切除垂体腺瘤两种方式的效果优劣。
方法:选择从2014年3月到2017年3月期间在我院经鼻蝶窦入路进行手术切除垂体腺癌的患者共682例。
依据辅助工具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采用显微镜经鼻蝶窦入路手术切除,而观察组采用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手术切除。
对照组患者人数为400例,观察组282例。
对比两组患者垂体腺瘤切除程度、住院时间、手术时间以及视力改善情况。
结果:对于巨大腺瘤及微腺瘤来说,两组患者手术切除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大腺瘤患者,观察组手术切除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根据Knosp分级,在0、1、2、4级两组患者切除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在3级观察组切除程度明显由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为(81.2±40.2)min,(6.1±2.4)d,对照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95.6±88.2)min ,住院时间为(8.5±3.4)d,可见,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方面均短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视力视野改善方面,观察组患者明显由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采用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手术切除垂体腺瘤,能够有效的缩短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能够更好的提升肿瘤切除程度,帮助患者视力与视野恢复,在临床中值得大力推广。
关键词:神经内镜;显微镜;经鼻蝶窦;垂体腺瘤;切除手术垂体腺瘤源自于腺垂体,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习惯发生较大的变化,垂体腺瘤发病率有不断提升的趋势。
经鼻蝶神经内镜和显微镜垂体瘤切除术的疗效对比分析摘要:目的分析探讨神经内镜与显微镜下经鼻碟入路垂体切除术治疗垂体瘤的治疗效果。
方法对于2017年2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垂体瘤患者进行信息收集,选取其中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将100例患者以随机方式进行分组。
分为神经内镜组与显微镜组两组,一组使用进行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另一组进行显微镜手术治疗,每组50人。
分别对其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此次研究中,两组患者在经过不同方式的治疗后,均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治疗效果。
使用神经内镜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和显微镜经鼻蝶瘤切除术均能产生不错的治疗效果,但是相比之下,神经内镜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和住院时间上要显著少于显微镜组。
两组患者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虽然神经内镜组患者的并发症率和肿瘤全切率要稍高于显微镜组,但是存在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对垂体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时,使用神经内镜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和显微镜经鼻蝶瘤切除术均能产生不错的治疗效果,但是相比之下,神经内镜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和住院时间上要显著少于显微镜组。
因此在对患者选择手术方式时,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操作,避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情况。
关键词:经鼻蝶;神经内镜;显微镜;垂体瘤切除术;疗效垂体瘤作为一种从垂体前叶、后叶与颅咽管上皮残余细胞所引起的肿瘤,对于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有着极大的影响[1]。
一般来说,主要患病人群为青壮年。
患者在患病后。
临床上会出现肢端肥大症、头痛、恶心、闭经、不育视力减退等不良症状,对于患者生理、心理产生危害[2]。
临床上对此种疾病的治疗方法主要为神经内镜与显微镜下经鼻碟入路垂体切除术。
为进一步探究两种治疗方式的效果,我院就对100例垂体瘤患者进行了相关研究,以下是具体研究过程。
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数据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及同意,选取100例2017年2月到2018年2月医院接收的垂体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
神经内镜在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中的疗效分析发布时间:2022-07-27T02:17:33.271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4月7期作者:闫齐齐申强通讯作者[导读]神经内镜在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中的疗效分析闫齐齐申强通讯作者(延边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吉林延吉133000)【摘要】目的:分析神经内镜在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中的作用。
方法:选出2020.12——2021.12临床收诊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治疗者共计50名,以随机分组法分出常规组、实验组,每组25名。
常规组应用显微镜手术治疗、实验组应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手术指标、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实验组临床手术指标均低于常规组,P<0.05。
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
结论: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下神经内镜应用效果更佳,可保障术式安全性提升,建议推广使用。
【关键词】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神经内镜;显微镜;效果垂体腺作为常见的良性肿瘤,其发病机制为垂体前叶细胞的异常分化,发病率约为10%。
患者发病后常见临床症状为垂体激素、垂体等分泌亢进,针对此病临床多选择手术治疗。
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是近年来常用的一种微创技术,相较于传统开颅手术治疗创伤低、术中出血量可控,能促使患者术后快速恢复,手术操作入口于鼻内不会破坏患者面部美观度,可彻底清除肿瘤组织,依据神经内镜辅助施以治疗可最大化控制脑组织损伤,术式时间短、并发症少,相较于显微镜下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视野更良好,可为医生构建术野立体性,操作简单[1]。
在神经导航发展良好当下术式定位精准。
基于此,本统计围绕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中神经内镜使用成效进行统计,详情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2020.12——2021.12选择鼻蝶垂体瘤切除术治疗患者50名,随机分组法下分为两组,分别应用显微镜、神经内镜。
常规组:男13名、女12名,年龄30-72岁。
实验组男14名、女11名,年龄30-70岁。
·新技术与临床·神经内镜下单鼻孔经蝶窦入路手术治疗垂体瘤的临床分析刘文广陈中俊左建东管伟郑金玉罗书引【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单鼻孔经蝶窦入路手术治疗垂体瘤的疗效。
方法收集2012年9月至2015年9月于本科室就诊的垂体瘤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蝶窦组和常规治疗组,每组60例。
常规治疗组患者给予常规经颅切除手术治疗,蝶窦组患者给予神经内镜下单鼻孔经蝶窦入路切除手术治疗。
术前和术后3个月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查两组患者血清催乳素(PRL)、生长激素(G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
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蝶窦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均P<0.05)。
两组患者术后血清PRL、GH、ACTH水平较术前均显著下降(均P<0.05);术前、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血清PRL、GH、ACTH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蝶窦组和常规治疗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3%(5/60)和21.7%(13/60),蝶窦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χ2=4.183,P<0.05)。
结论神经内镜下单鼻孔经蝶窦入路手术治疗垂体瘤疗效较好,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并改善垂体功能。
【关键词】神经内窥镜;垂体肿瘤;治疗结果;并发症Single nostril transsphenoidal approach in treatment of pituitary adenoma under neuroendoscopy:aclinical analysis Liu Wenguang,Chen Zhongjun,Zuo Jiandong,Guan Wei,Zheng Jinyu,Luo Shuyin.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Huai’an Municipal Second People’s Hospital,Huai’an Jiangsu223002,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Liu Wenguang,Email:321816389@【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of single nostril transsphenoidal approach in treatment of pituitary adenoma under neuroendoscopy.Methods A total of120patients with pituitary adenoma,who were hospitalized in our department between September2012to September2015,wereincluded in the study,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sphenoid sinus group and the conventional treatmentgroup(n=60each).The conventional treatment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transcranial resection.Thesphenoid sinus group was given resection via single nostril transsphenoidal approach under neuroendoscopy.Before and at3months after the operation,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was used to examine thelevels of serum prolactin(PRL),growth hormone(GH),and 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in thetwo groups.The operation time,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time to ambulation,length of hospital stay,an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were recorded.Results The operation time,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time to ambulation,and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in the sphenoid sinus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ose in the conventional treatment group(all P<0.05).The postoperative levels of serum PRL,GH and ACTH in the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at the baseline(all P<0.05).Before and at3months after the treatment,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levels of serum PRL,GH and ACTHbetween the two groups(all P>0.05).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n the sphenoid sinusgroup and conventional treatment group was8.3%(5/60)and21.7%(13/60),respectively.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n the sphenoid sinus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ventionalDOI:10.3760/cma.j.issn.1674⁃1927.2016.04.011作者单位:223002江苏淮安,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通信作者:刘文广,Email:321816389@treatment group(χ2=4.183,P<0.05).Conclusion Single nostril transsphenoidal approach in the treatment of pituitary adenoma under neuroendoscopy is effective,which can effectively reduc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improve pituitary function.【Key words】Neuroendoscopes;Pituitary neoplasms;Treatment outcome;Complications垂体瘤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肿瘤,常发生于青壮年时期,为一组由垂体前叶、后叶或颅咽管上皮残余细胞发生的肿瘤,临床表现为激素分泌异常、肿瘤压迫垂体周围组织和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等,可影响患者生长发育、生育功能、学习和工作能力[1]。
神经内镜和显微镜经鼻腔蝶窦入路治疗GH 型垂体腺瘤患者的效果对比作者:孙炜李然王俊文雷霆来源:《中国医学创新》2022年第21期【摘要】目的:對比神经内镜和显微镜经鼻腔蝶窦入路治疗生长激素(GH)型垂体腺瘤患者的效果。
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1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63例GH型垂体腺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31)和观察组(n=32)。
对照组采用显微镜经鼻腔蝶窦入路,观察组采用神经内镜经鼻腔蝶窦入路。
两组均随访3个月。
比较两组手术情况、肿瘤切除程度、激素变化情况、视觉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肿瘤切除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随访结束后,两组GH、泌乳素(PRL)、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视野平均缺损(MD)、模式标准差(PSD)、加权视野指数(VF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相较于显微镜经鼻腔蝶窦入路治疗GH型垂体腺瘤患者,神经内镜经鼻腔蝶窦入路更能有效切除肿瘤,控制术中出血量,且不影响手术时间、视觉功能、激素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
【关键词】神经内镜经鼻腔蝶窦入路显微镜经鼻腔蝶窦入路垂体腺瘤Comparison of the Effect of Neuroendoscope and Microscope Approach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GH-type Pituitary Adenoma through the Nasal Sphenoid Sinus/SUN Wei, LI Ran,WANG Junwen, LEI Ting.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 2022, 19(21): 0-014[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ect of neuroendoscopy and microscopy approach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growth hormone (GH) type pituitary adenoma through the nasal sphenoid sinus. Method: A total of 63 patients with GH type pituitary adenoma admitted to Tongji Hospital, Tongji Medical College,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rom January 2019 to November 2021 were selecte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n=31) and observation group (n=32)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microscope approach through the nasal sphenoid sinus,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neuroendoscope approach through the nasal sphenoid sinus. Both groups were followed up for 3 months. Surgical index, tumor resection degree, hormone changes, visual function and complica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urgical tim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The amount of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ess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degree of tumor resect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After follow-up,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GH, prolactin (PRL), adrenal corticotropic hormone (ACTH),mean visual field defect (MD), mode standard deviation (PSD) and weighted visual field index (VFI)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Conclusion:Compared with the microscope approach through the nasal sphenoid sinus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GH-type pituitary adenomas, the neuroendoscope approach through the nasal sphenoid sinus is more effective in tumor resection, controls the amount of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and does not affect the surgical time, visual function, hormone levels and complication rates.[Key words] Neuroendoscope approach through the nasal sphenoid sinus Microscope approach through the nasal sphenoid sinus Pituitary adenomaFirst-author’s address: Tongji Hospital, Tongji Medical College,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30, Chinadoi:10.3969/j.issn.1674-4985.2022.21.003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型垂体腺瘤是因GH大量释放导致全身骨组织过度生长,引起肢端肥大、垂体功能低下等一系列表现的功能性垂体腺瘤,经鼻腔蝶窦入路为其主要手术方式,但受蝶窦解剖结构的影响,术中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损伤,增加手术难度[1]。
垂体瘤分型及“微创”经鼻神经内镜技术解析
垂体瘤是一组从垂体前叶和后叶及颅咽管上皮残余细胞发生的肿瘤。
大多脑垂体和蝶鞍上方区域的肿瘤为垂体腺瘤。
少数垂体肿瘤为癌。
垂体瘤非常常见,人群中一般患病率约为16.7%。
垂体瘤起病隐匿,病情发展缓慢,其早期并无颅内压升高和神经系统阳性体征,临床症状不典型,极易漏诊、误诊,增加了病残率和致死率。
症状和体征:
有些人在临床上是没有症状的,有些则由于一种或多种原因使患者表现出内分泌或神经系统后遗症:
1.头痛(即使颅内压力没有增高)。
2.垂体正上方为视神经、视交叉,与垂体相距约1厘米。
垂体腺瘤较大时极易
压迫相邻的视神经、视交叉,从而导致视力和视野障碍,如双颞侧偏盲、单侧视神经萎缩和对侧偏盲。
3. 由激素缺乏或过多所致的内分泌异常
1)如果下丘脑受压引起血管升压素释放减少,可出现尿崩症。
2)泌乳素分泌过多可导致妇女闭经和溢乳,或少见的男性勃起功能障碍和男性乳房发育。
3)生长激素过度产生,发生在青春期前,可导致巨人症,而在青春期后可导致肢端肥大症。
分类:
大多数的垂体肿瘤是垂体腺瘤(PA),根据大小,传统上垂体腺瘤被分类为微腺瘤(最大直径<1 cm)或大腺瘤(最大直径>1 cm)。
它们既可能是激素型(即功能型)也可能是无功能型(NFPA)。
常见的功能性肿瘤又分类为:
●分泌催乳素(PRL-催乳素瘤)
●生长激素(GH-生长激素瘤-肢端肥大症)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库欣病)
●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
●生物活性卵泡刺激素(FSH)和/或黄体生成素(LH)
诊断:
垂体瘤的诊断依赖于仔细的病史及临床体征检查,针对性的内分泌水平检测,影像学检查(CT/MR)及手术后的病理学结果。
治疗方法:
1.手术切除——越高的切除率代表着越高的生存率
部分患者(如垂体泌乳素瘤、垂体生长激素瘤)已可以采用适当的药物治疗来控制病情。
但对于不适合进行药物治疗、或是药物治疗无效的病人来说,及时采取手术治疗是非常必要的。
对于分泌ACTH、生长激素或促甲状腺激素的垂体肿瘤,需行手术切除,通常采用经蝶窦入路。
目前比较常见的垂体瘤手术包括显微外科手术以及近几年新兴的神经内镜技术。
2. 放疗——手术以外的第二治疗方案
放疗有时会作为治疗垂体肿瘤的第二选择或手术后的辅助治疗。
放疗的目的是减少或控制肿瘤的大小。
不过,这可能需要几个月或更长的时间,治疗的效果才能引起激素水平或MR影像的变化。
3. 药物治疗内分泌病变——抑制垂体瘤症状
外科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药物通常不作为治疗垂体肿瘤的方案。
如果手术和放疗都无效的话,也有一些药物用来治疗垂体瘤带来的症状。
这些药物包括生长抑素或生长抑素类似物、生长激素拮抗剂、多巴胺激动剂等。
4、持续跟踪——监控肿瘤生长及复发情况
开始治疗或手术/放疗后,医生会确定影像检查及内分泌检查周期,用于检测治疗的有效性,确保激素水平的稳定,也随时监控肿瘤的生长及复发情况。
虽然多数垂体肿瘤是良性的,但也有复发的风险,因此需要定期跟踪MR监控。
垂体瘤国际前沿技术——不开颅的经鼻微创神经内镜手术自20世纪初首次进行垂体手术以来,这100年间随着手术器械的改进以及对解剖学更深的理解,到达鞍区、垂体的经蝶入路手术发生了彻底改变。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显微手术一直作为标准的可视手术方法已经超过30年,但在过去的15年中,手术内窥镜逐渐成为神经外科医生优选的治疗方法。
1997年,两位神经外科专家描述了完全使用微创神经内镜经蝶窦入路治疗垂体瘤患者的案例。
自此,很多神经外科医生已从使用传统显微镜手术(一个鼻孔)转变为内窥镜辅助或完全内窥镜(两侧鼻孔)来治疗垂体腺瘤。
通常,该手术由两个外科医生,使用三只或四只手一起操作,以固定神经内镜和其他手术器械。
优势1:能通过狭小的通道到达深处的病变组织,不用开颅,出血量少,极大程度避免了对于鼻腔内结构的骚扰,使传统经鼻蝶入路的创伤降低到极低程度,从而实现了真正的“微创”。
优势2:可以近距离抵达,且术中视野良好、立体感强,能靠近肿瘤去观察肿瘤及周边血管、神经、脑组织等,使得解剖位置更精确,不易误入术区周围正常间隙,同时避免对正常脑组织的牵拉,也避免盲目穿刺导致的出血。
优势3:神经内镜还可在术中提供实时图像,将内镜置入瘤腔中检查有无肿瘤残余, 从而更精细地控制深部肿瘤的切除范围避免术后复发,这是显微镜无法做到的。
神经内镜手术手法的飞跃——“筷子手法”
INC国际成员、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WFNS)颅底委员会主席法国Sebastien Froelich教授团队为更好的改善手术效果,还开发了一种新的手术技术——“筷子手法”,内窥镜和可伸展的旋转抽吸器由一位外科医生的双手持握。
这种手法技术增加了鼻内手术区域的暴露,为医生提供了额外的操作空间并减少了内窥镜和其他仪器的冲突,提高了手术效率,有助于保留完整的鼻内结构和实现手术目标。
图片来自:The Chopsticks Technique for Endoscopic Endonasal Surgery-Improving Surgical Efficiency and Reducing the Surgical Footprint
此外,为使手术更加安全,现代的垂体瘤神经内镜技术还专注寻找提高手术质量的各种技术及方案,具体包括术中神经导航系统、高清晰度的内窥镜及可变角度镜片、多普勒超声颈动脉定位、脑脊液漏的分级修复方案、术后耳鼻喉科医生协同护理等都正在让垂体瘤患者大有受益。
文章编者:INC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