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原理第七版
- 格式:docx
- 大小:12.62 KB
- 文档页数:2
《机械原理(第七版)》精选复习题(含答案)《机械原理(第七版)》精选复习题(含答案)《机械原理(第七版)》精选复习题⼀、填空题 01、两构件通过点、线接触⽽构成的运动副称为( ⾼副 );两构件通过⾯接触构成的运动副称为( 低副 )。
02、在其它条件相同时,槽⾯摩擦⼤于平⾯摩擦,其原因是( 正压⼒分布不均 )。
03、设螺纹的升⾓为λ,接触⾯的当量摩擦系数为,则螺旋副⾃锁的条件为( 螺纹升⾓⼩于螺旋副的当量摩擦⾓、 )。
04、对⼼曲柄滑块机构以曲柄为原动件时,其最⼤传动⾓γ为副或副;具有⼀个约束的运动副是副。
16、⼀个采取负变位修正的直齿圆柱齿轮与同样基本参数的标准齿轮相⽐较,其圆及圆变⼩了;⽽圆及圆有⼤⼩则没有变。
17、周转轮系中,若⾃度为2,则称其为,若⾃度为1,则称其为。
18、⼀对⼼曲柄滑块机构中,若改为以曲柄为机架,则将演化为机构。
19、在平⾯四杆机构中,能实现急回运动的机构有、等。
20、蜗轮蜗杆的正确啮合条件是。
21、机构要能动,⾃度必须,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是。
22、相对瞬⼼与绝对瞬⼼的相同点是,不同点是,在有六个构件组成的机构中,有个瞬⼼。
23、刚性回转构件的不平衡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种是,其质量分布特点是;另⼀种是,其质量分布特点是。
24、在曲柄摇杆机构中,当与两次共线位置时出现最⼩传动⾓。
25、移动副的⾃锁条件是,转动副的⾃锁条件是,从效率的观点来看,机构的⾃锁条件是。
26、根据机构的组成原理,任何机构都可以看作是、和组成的。
27、刚性转⼦的静平衡就是要使之和为零。
⽽刚性转⼦的动平衡则要使之和为零以及之和为零。
28、渐开线齿轮的齿廓形状取决于( 基圆 )半径的⼤⼩,其值越⼤齿廓形状越。
29、采⽤( 范成 )法切制渐开线齿廓时发⽣根切的原因是( ⼑具的顶部会过多的切⼊轮齿根部,因⽽将齿根的渐开线切去⼀部分 )。
30、渐开线齿轮在不同圆周上的压⼒⾓也不相同,在( 齿顶 )圆上压⼒⾓最⼤;在( 齿根 )圆上压⼒⾓为00;在( 分度 )圆上压⼒⾓取标准值。
十、机械的稳定运转及其速度波动的调节1.设某机器的等效转动惯量为常数,则该机器作匀速稳定运转的条件是,作变速稳定运转的条件是。
2.机器中安装飞轮的原因,一般是为了,同时还可获得的效果。
3.在机器的稳定运转时期,机器主轴的转速可有两种不同情况,即稳定运转和稳定运转,在前一种情况,机器主轴速度是,在后一种情况,机器主轴速度是。
4.机器中安装飞轮的目的是和。
5.某机器的主轴平均角速度ωm=100rad/s,机器运转的速度不均匀系数δ=0.05,则该机器的最大角速度ωmax等于rad/s,最小角速度ωmin等于rad/s。
6.某机器主轴的最大角速度ωmax=200rad/s,最小角速度ωmin=190rad/s,则该机器的主轴平均角速度ωm等于rad/s,机器运转的速度不均匀系数δ等于。
7.机器等效动力学模型中的等效质量(转动惯量)是根据的原则进行转化的,因而它的数值除了与各构件本身的质量(转动惯量)有关外,还与。
8.机器等效动力学模型中的等效力(矩)是根据的原则进行转化的,等效质量(转动惯量)是根据的原则进行转化的。
9.机器等效动力模型中的等效力(矩)是根据的原则进行转化的,因而它的数值除了与原作用力(矩)的大小有关外,还与有关。
10.若机器处于起动(开车)阶段,则机器的功能关系应是,机器主轴转速的变化情况将是。
11.若机器处于停车阶段,则机器的功能关系应是,机器主轴转速的变化情况将是。
12.用飞轮进行调速时,若其它条件不变,则要求的速度不均匀系数越小,飞轮的转动惯量将越,在满足同样的速度不均匀系数条件下,为了减小飞轮的转动惯量,应将飞轮安装在轴上。
13.当机器运转时,由于负荷发生变化使机器原来的能量平衡关系遭到破坏,引起机器运转速度的变化,称为,为了重新达到稳定运转,需要采用来调节。
14.在机器稳定运转的一个运动循环中,运动构件的重力作功等于,因为。
15.机器运转时的速度波动有速度波动和速度波动两种,前者采用,后者采用进行调节。
机械原理第七版答案1. 引言《机械原理》是一门重要的工程学科,旨在研究机械系统中力学原理的应用。
本文将提供《机械原理第七版》的答案,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学科知识。
2. 答案以下是《机械原理第七版》部分章节的答案。
第一章简介与力学基础1.机械原理的定义:机械原理是研究力学系统中的力学原理及其应用的学科。
2.机械原理的基本思想:机械原理的基本思想是利用物理和数学原理来解释和预测物体的运动及其受力情况。
3.机械原理的应用领域:机械原理的应用范围广泛,包括机械工程、车辆工程、航空航天工程等领域。
4.计算力学和应用力学之间的关系:计算力学是机械原理的一部分,并且被广泛应用于机械系统的设计和分析中。
第二章静力学1.静力学的定义:静力学是研究静止系统中力学平衡的学科。
2.外力和内力的区别:外力是作用于系统外部的力,如重力、压力等;内力是作用于系统内部的力,如物体间的接触力。
3.刚体的定义:刚体是指其内部各点的相对位置不发生变化的物体。
4.力矩的计算公式:力矩等于力的大小与力臂的乘积。
5.平衡条件的描述:一个系统处于力学平衡的必要条件是合外力和合外力矩等于零。
第三章力的分析与计算1.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2.力的合成:将多个力的效果合成为一个力。
3.力的分解:将一个力分解为多个力的合力。
4.零力的定义:零力是指大小为零的力,不对物体产生任何作用。
5.夹角的计算方法:使用三角函数来计算夹角。
第四章平面结构分析1.结构的定义:结构是由构件组成的有机整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始终保持平衡的系统。
2.静定结构与非静定结构的区别:静定结构是指其内部构件数目等于其内力数目的结构;非静定结构是指其内部构件数目大于其内力数目的结构。
3.阻力的作用:阻力是指对物体运动的阻碍力,常见的阻力有摩擦力和空气阻力。
4.结构分析方法的选择: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是分析结构的关键,常见的方法有力学平衡法、力法和位移法。
3. 总结本文提供了《机械原理第七版》部分章节的答案,包括机械原理的定义和基本思想、静力学、力的分析与计算以及平面结构分析等内容。
0-1机械原理的研究对象0-2机械原理的内容及其地位,任务和培养人才的作用0-3机械原理学科的发展趋势第1章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1-1研究根据机构结构的目的1-2运动对,运动链和机构1-3平面机械结构运动草图1-4平面机构的自由度1-5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和结构分析第二章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2-1机构运动分析的目的和方法2-2速度瞬时中心法及其在机构速度分析中的应用2-3使用相对运动图法计算机构2-4的速度和加速度。
通过分析方法求出机构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
第三章平面连杆机构3-1及其设计的特征和基本问题3-2平面四连杆机构的基本类型和演变3-3主要工作特征平面四连杆机构的设计3-4实现连杆在给定位置的平面四连杆机构的运动设计3-5实现已知运动规律的平面四连杆机构的运动设计3-6平面四连杆机构的运动设计具有已知运动轨迹的第四章:凸轮机构的应用和分类及其设计4-1应用和分类4-2从动件的运动规则4-3根据给定的运动定律绘制方法设计凸轮轮廓曲线4-4设计平面根据给定运动规律的凸轮轮廓曲线-分析方法4-5凸轮机构基本尺寸的确定4-6高速凸轮机构简介第5章齿轮机构和传动机构5-1齿轮机构的设计应用和分类5-2齿廓啮合的基本规律5-3渐开线和渐开线轮廓5-4渐开线齿轮名称和标准齿轮尺寸5-5渐开线正齿轮啮合传动装置5-6渐开线轮廓显影加工和咬边现象5-7变速齿轮5-8变速齿轮箱5-9平行轴斜齿轮机构5-10交错轴斜齿轮机构5-11蜗杆机构5-12锥齿轮机构5-13其他齿轮机构曲线轮廓简介第六章齿轮系统及其设计6-1齿轮系统及其分类6-2固定轴齿轮系统的传动比和应用6-3循环流道系统的组成和传动比6-4复合齿轮系统和应用6- 5行星齿轮系统的齿轮数和行星齿轮数的选择6-6渐开线和小齿差行星减速器,摆线针轮行星减速器和谐波齿轮传动介绍ch第7章其他常见机构7-1万向联轴器7-2螺旋机构7-3棘轮机构7-4凹槽轮机构7-5不完全齿轮机构7-6凸轮间歇运动机构7-7非圆齿轮机构第8章位置机械设计中8-1机械运动计划的内容和内容,结合8-2机构和相关的设计方法8-3机构选择8-4机构致动器的协调和运动循环图8-5示例机构运动方案制定示例的介绍第9章平面机构的力分析9-1机构的目的和方法9-2部件的惯性力的确定9-3运动对中摩擦力的确定9-4无摩擦的机构力分析9 -5速度多边形杠杆方法9-6考虑摩擦的机构力分析第10章平衡平面机构的目的10-1平衡和刚性旋转零件的平衡10-2平衡在机架上第11章机器的机械效率11-1机器的运动和功能关系11-2机器的机械效率和自锁11-3瞬时效率计算和自锁分析示例第12章机器的运行和速度波动调节12-1机器操作和速度波动调节的目的12-2机器等效动力学模型12-3机器运动方程的建立和求解13-4调节方法和周期性速度波动的设计指标12-4飞轮设计12-6 12-6机非周期性速度波动的调整方法第13章机构分析和综合中的计算机应用平面机构的综合实例13-6机构优化设计简介:思考题和练习时间表5-1至5-6;附表10-1附表10-1主要参数。
机械原理第七版课后答案
1. 机械原理是工程学中的重要基础课程,它涉及到机械结构、运动学、动力学等方面的知识,对于理解和设计各种机械系统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学习机械原理的过程中,课后习题是检验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
因此,以下是机械原理第七版课后答案,供大家参考。
2. 第一章机械原理基础知识。
1. 什么是机械原理?
答,机械原理是研究机械运动规律和机械结构工作原理的科学。
2. 机械原理的研究对象包括哪些方面?
答,机械原理的研究对象包括机械结构、运动学、动力学等方面的知识。
3. 第二章机械结构。
1. 什么是机械结构?
答,机械结构是由零件和零件之间的连接构成的整体。
2. 机械结构的作用是什么?
答,机械结构的作用是传递和转换力、运动和能量。
4. 第三章运动学。
1. 什么是运动学?
答,运动学是研究物体运动状态、运动轨迹和运动规律的学科。
2. 运动学的研。
机械原理(第七版)孙桓主编第10章六、齿轮机构设计1.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主要优点为和2.渐开线齿廓上K点的压力角应是所夹的锐角,齿廓上各点的压力角都不相等,在基圆上的压力角等于3.满足正确啮合条件的一对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当其传动比不等于1时,它们的齿形是的。
4.一对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无齿侧间隙的条件是5.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正确啮合条件是6.为了使一对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能连续定传动比工作,应使实际啮合线段大于或等于7.一对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啮合传动时,两轮的圆总是相切并相互作纯滚动的,而两轮的中心距不一定总等于两轮的圆半径之和。
8.当一对外啮合渐开线直齿圆柱标准齿轮传动的啮合角在数值上与分度圆的压力角相等时,这对齿轮的中心距为9.一对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传动,其啮合角的数值与圆上的压力角总是相等。
10.按标准中心距安装的渐开线直齿圆柱标准齿轮,节圆与重合,啮合角在数值上等于上的压力角。
11.相啮合的一对直齿圆柱齿轮的渐开线齿廓,其接触点的轨迹是一条线。
12.齿轮分度圆是指的圆;节圆是指的圆。
13.渐开线上任意点的法线必定与基圆,直线齿廓的基圆半径为14.渐开线齿轮的可分性是指渐开线齿轮中心距安装略有误差时,15.共轭齿廓是指一对的齿廓。
16.标准齿轮除模数和压力角为标准值外,还应当满足的条件是17.决定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尺寸的参数有;写出用参数表示的齿轮尺寸公式:r=;rb=;ra=;rf=18.渐开线齿廓上任一点的法线必定切于圆,渐开线外齿轮齿廓曲线在齿轮的圆上的压力角为最大值。
19.用范成法加工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发生根切的原因是20.齿条刀具与普通齿条的区别是21.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不发生根切的最少齿数为22.当直齿圆柱齿轮的齿数少于zmin时,可采用变位的办法来避免根切。
23.齿廓啮合基本定律为:互相啮合的一对齿廓,其角速度之比与成反比。
如要求两角速度之比为定值,则这对齿廓在任何一点接触时,应使两齿廓在接触点的公法线24.决定单个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几何尺寸的五个基本参数是,其中参数是标准值。
机械原理(第七版)孙桓主编第2章一、平面机构结构分析1.组成机构的要素是和;构件是机构中的单元体。
2.具有、、等三个特征的构件组合体称为机器。
3.机器是由、、所组成的。
4.机器和机构的主要区别在于。
5.从机构结构观点来看,任何机构是由三部分组成。
6.运动副元素是指。
7.构件的自由度是指;机构的自由度是指。
8.两构件之间以线接触所组成的平面运动副,称为副,它产生个约束,而保留个自由度。
9.机构中的运动副是指。
10.机构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条件是原动件数机构的自由度。
11.在平面机构中若引入一个高副将引入______个约束,而引入一个低副将引入_____个约束,构件数、约束数与机构自由度的关系是。
12.平面运动副的最大约束数为,最小约束数为。
13.当两构件构成运动副后,仍需保证能产生一定的相对运动,故在平面机构中,每个运动副引入的约束至多为,至少为。
15.计算机机构自由度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16.在平面机构中,具有两个约束的运动副是副,具有一个约束的运动副是副。
17.计算平面机构自由度的公式为F= ,应用此公式时应注意判断:(A) 铰链,(B) 自由度,(C) 约束。
18.机构中的复合铰链是指;局部自由度是指;虚约束是指。
19.划分机构的杆组时应先按的杆组级别考虑,机构的级别按杆组中的级别确定。
20.机构运动简图是的简单图形。
31.任何具有确定运动的机构都是由机架加原动件再加自由度为零的杆组组成的。
----------------------( )32.一种相同的机构组成不同的机器。
(A) 可以; (B) 不能33.机构中的构件是由一个或多个零件所组成,这些零件间产生任何相对运动。
机械原理第七版孙恒机械原理是机械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也是理工科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
它是研究物体在外力作用下的平衡条件和运动规律的一门学科。
机械原理的学习对于理解和掌握机械工程学科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的重要途径。
本书《机械原理第七版》由孙恒教授编著,是一本系统介绍机械原理基本理论和应用的教材。
全书内容涵盖了静力学、运动学、动力学等方面的内容,内容丰富、深入浅出,适合作为机械原理课程的教材使用。
在静力学部分,本书首先介绍了力的概念和作用原理,引出了平衡条件的概念,然后系统介绍了平面力系的分解、合成和运用,通过大量的例题和习题,帮助学生掌握了力的平衡条件和计算方法。
在运动学部分,本书介绍了刚体的运动规律和运动参数的计算方法,通过生动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了刚体的运动规律和运动参数的计算方法。
在动力学部分,本书介绍了力的作用下物体的运动规律和动力学参数的计算方法,通过大量的实例,帮助学生掌握了力的作用下物体的运动规律和动力学参数的计算方法。
本书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通过大量的习题和实例,帮助学生巩固和提高了对机械原理基本理论和应用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本书还介绍了一些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实例,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问题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总之,本书《机械原理第七版》内容丰富、深入浅出,适合作为机械原理课程的教材使用。
它不仅系统介绍了机械原理基本理论和应用,而且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具有很高的教学和应用价值。
希望广大学生能够认真学习本书,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理论和应用,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机械原理第七版郑文纬机械原理第七版郑文纬。
机械原理是机械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是研究机械运动和力学性能的基础理论。
本书《机械原理第七版》由著名机械工程专家郑文纬教授编著,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科研积累,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系统地阐述了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本书内容全面、深入,适合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生和从业人员使用。
本书主要分为五个部分,静力学、动力学、能量原理、振动和稳定性、机械系统动力学。
每个部分都包括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实际案例和习题,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机械原理的知识。
在静力学部分,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力的作用点、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平衡、结构的稳定性等内容,通过丰富的实例和图表,帮助读者理解和掌握静力学的基本原理。
在动力学部分,本书详细讲解了质点运动学、刚体运动学、牛顿运动定律等内容,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图示,帮助读者理解和掌握动力学的基本原理。
在能量原理部分,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动能、势能、机械能守恒定律等内容,通过案例分析和数学推导,帮助读者理解和掌握能量原理的基本原理。
在振动和稳定性部分,本书详细讲解了单自由度系统的振动、多自由度系统的振动、稳定性分析等内容,通过实际工程案例和计算实例,帮助读者理解和掌握振动和稳定性的基本原理。
在机械系统动力学部分,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机械系统的动力学建模、机械系统的动力学分析、机械系统的动力学优化等内容,通过工程实例和仿真计算,帮助读者理解和掌握机械系统动力学的基本原理。
总之,本书《机械原理第七版》是一本权威、全面、深入的机械原理教材,适合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生、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使用。
它不仅可以作为机械原理课程的教学用书,还可以作为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机械工艺等专业的参考书。
希望本书能够帮助广大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促进机械工程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机械原理第七版习题答案机械原理是一门研究机械系统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学科,它涉及到机械设计、制造和运行的基本原理。
第七版的《机械原理》习题答案涵盖了从基础概念到复杂应用的一系列问题,以下是一些习题的解答示例:1. 习题一:描述平面四杆机构的运动学分析。
解答:平面四杆机构的运动学分析通常包括确定机构的运动范围、速度和加速度。
首先,需要确定机构的类型,如双曲柄机构或曲柄摇杆机构。
然后,根据机构的几何参数,如杆长和连杆长度,使用运动学方程来计算各个杆件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
2. 习题二:计算一个简单齿轮传动系统的传动比。
解答:传动比是输入齿轮和输出齿轮转速的比值。
对于简单的齿轮传动系统,传动比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text{传动比} =\frac{\text{输入齿轮齿数}}{\text{输出齿轮齿数}} \]。
3. 习题三:说明如何确定一个机械系统中的惯性力和惯性力矩。
解答:在机械系统中,当系统加速或减速时,会产生惯性力。
惯性力可以通过牛顿第二定律计算:\[ F = m \cdot a \],其中\( m \)是质量,\( a \)是加速度。
惯性力矩则由以下公式给出:\[ \tau =r \cdot F \],其中\( r \)是从旋转轴到力作用点的距离。
4. 习题四:描述如何使用图解法来分析凸轮-从动件系统。
解答:图解法是分析凸轮-从动件系统的一种直观方法。
首先,绘制凸轮的轮廓曲线,然后根据凸轮的旋转角度确定从动件的位置。
通过凸轮轮廓曲线和从动件的位移关系,可以绘制出从动件的位移-时间图,进而分析系统的动态特性。
5. 习题五:解释静平衡和动平衡的区别。
解答:静平衡是指在没有运动的情况下,机械系统中所有力的矢量和为零,所有力矩的矢量和也为零。
而动平衡是指在机械系统运动时,通过调整质量分布或使用平衡装置,使得旋转部件产生的力和力矩在任何位置都相互抵消,从而减少振动。
6. 习题六:计算一个带有弹簧的机械系统的自然频率。
机械原理:
机械原理(theory of machines and mechanisms)研究机构和机器的学科,其主要组成部分为机构学与机械动力学。
一般把机构和机器合称为机械,因而机械原理研究的对象为机械。
机械原理第七版:
《机械原理第七版》是1997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图书简介:
ISBN:9787040059663 [十位:7040059665]
页数:591 重约:0.518KG
定价:¥23.50
内容提要:
《机械原理》是在前六版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的《高等工业学校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1995年修订版)》进行全面修订的。
《机械原理》除绪论外共十三章,包括机构的结构分析、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凸轮机构及其设计、齿轮机构及其设计、轮系及其设计、其他常用机构、机械运动方案的拟定、平面机构的力分析、平面机构的平衡、机器的机械效率、机器的运转及其速度波动的调节、计算机在机构分析和综合中的应用。
此外,书末还附有各章思考题和习题以及常用的图表。
图书目录:
绪论
§0—1 机械原理的研究对象
§0—2 机械原理课程的内容及在培养人才中的地位、任务和作用
§0—3 机械原理学科的发展趋势
第—章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
§1—1 研究机构结构的目的
§1—2 运动副、运动链和机构
§1—3 平面机构运动简图
§1—4 平面机构的自由度
§1—5 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和结构分析
第二章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
§2—1 研究机构运动分析的目的和方法
§2—2 速度瞬心法及其在机构速度分析上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