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公共政策讲义:中国的发展困境(大师原创珍藏版)9
- 格式:ppt
- 大小:1.24 MB
- 文档页数:66
发展中国家的困境与对策1990年前,全球进入实施阶段的自由贸易区(FTA)仅27个,而到2009年1月,向WTO 通报的区域贸易安排达385项,其中197项已实施,且后者中约60%于2000年以后实施。
1990年前后兴起的新一轮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其中,并探索创新,呈现出新特点新趋势。
总结发展中国家参与区域一体化的经验及做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区域经济新浪潮的趋势。
与在第一轮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中相比,当前,发展中国家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呈现出新特点新趋势:1.从“南南型一体化”转向“南北型一体化”。
由于冷战结束、经济全球化、发达国家的示范和推动等,不少发展中国家转而实行开放政策,积极寻求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合作、参与南北型一体化。
而在第一轮区域化浪潮中,发展中国家基本上只参与和组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南南型一体化。
2.由单一的关税同盟形式转向自由贸易区、双边贸易协定和轴辐结构FTA等多种形式。
当前,发展中国家参与区域化的形式以自由贸易区居多,区域贸易协议RTA (RegionalTradeAgreemen,t RTA)的双边协定和轴辐结构协定也大量增加。
而在第一轮区域化浪潮中,受当时欧共体的影响,发展中国家致力于建立关税同盟,且最终基本都未建成。
①3.由相对封闭的区域化转而奉行“开放的区域主义”(Open Regionalism)。
②当前,发展中国家普遍实行开放政策,国内经济战略多以出口导向为主,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也在开放原则指导下不断吸纳新成员。
而在第一轮区域化浪潮中,发展中国家的开放一般局限于南南型一体化组织内部,国内经济发展战略多以内向型的进口替代战略为主,形成封闭的小地区市场。
4.从主要追求贸易利益转向多重利益诉求。
当前,发展中国家在追求贸易利益的基础上有多重诉求,包括对非经济收益的谋求,体现出明显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而在以往,发展中国家往往把实现进口替代、发展民族工业作为直接经济目标,将区域化视为谋求本国经济发展、实行南南合作的重要途径。
当代中国的发展困境武坚1:当代中国的发展自主性困境1-1:经济自主性困境的表现与根源1-1-1:本土企业弱化与自主创新能力缺失1-1-2:对外贸、外资的依赖1-1-3:政府的产业政策与全球化定位1-2:管治自主性困境的表现与后果2:当代中国的发展可持续性困境2-1:可持续性困境的表现与根源2-1-1: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制约2-1-2:经济增长方式的制约2-1-3:技术能力与人力资源的制约2-1-4:政府管治的制约2-2:可持续性困境的后果2-2-1:在经济层面的体现2-2-2:在社会层面的体现3:对近几年中国经济现象的解读[内容提要]:在本文章中,将当代中国的发展困境归结为“发展的自主性困境”和“发展的可持续性困境”,并围绕着第一章中所提出的影响当代中国发展的四个基本因素,分别论述这两个困境的表现、根源及其可能的后果。
作为第1节和第2节分析的应用,在第3节中提出了我们“对近几年中国经济现象的解读”。
本章的主要内容完成于2004年2-3月(其中第一节《发展的自主性困境》、第二节《发展的可持续性困境》完成于2004年2月-3月,第三节《对近几年中国经济现象的解读》完成于2005年12月-2006年1月,2007年4月对上述各节略作修改),现在(2007年)看来,有些情况已经发生变化。
但是就总体而言,我们依然认为: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面临着自主性困境和可持续性困境——最近几年(2004-2007年)在自主性困境方面有所改善(至少政府决策层已经意识到此问题的严重性)、但是并没有完全缓解;在可持续性困境方面则处于继续恶化的过程中。
1:当代中国的发展自主性困境[附注:我们认为,对于自主性困境的判断可以采用如下三个证否性标准:1.中国政府是否有能力在外资撤离的极端情况下组织生产、维持经济运转、保障民众的基本生活?2.中国政府是否拥有替代措施以应对外资的威胁、降低可能的冲击,特别是能够维持就业人口的稳定?3.在事关国家安全的领域、特别是在无法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领域,中国政府是否有能力组织本国企业实施技术跟踪和产品升级?]坦率地说,我们曾经对“中国正在陷入自主性困境”这一结论感到非常疑惑。
破解中国发展困局十策一、前言:金融危机实质自我国加入WTO后,中国经济彻底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
中国充分发挥廉价劳动力资源优势,以牺牲消耗大量资源和污染环境的代价成为“世界工厂”,为西方发达国家源源不断的输入廉价商品来满足其民众充满贪欲透支未来的生活方式。
但是,“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西方发达国家这种透支未来的发展模式终究会破灭和还债。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逐渐演变为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中国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彻底寿终正寝,外汇储备大量被套牢,资产价格暴跌的情形即将获已经发生。
说白了,当今世界经济危机是大自然向充满贪欲的人类的疯狂报复,是对工业文明的一种自我否定。
人类要满足自己挥霍,就要消费大量商品,消耗大量资源和污染整个生物界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照此发展下去,地球已不堪重负。
据测算,石油资源只供人类挥霍30年,而日益加剧的环境污染使得“地球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决不是危言耸听。
二、中国发展遇到的主要困境1.粗放型发展使得中国面临严重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
2008年初,国际资本疯炒石油等大宗商品造成中国经济的恶性通胀就是明证。
而国内大量不可再生资源的无序开采是在干“吃子孙饭喝子孙血”的事情,同时,日益加剧的环境污染根本引不起人们的足够重视,许多沿河沿岸出现了“癌症村”现象,而许多大城市的空气污染使得人们戏称“一天不吃不喝也吸了两盒烟”。
2.面临比经济危机更严重的粮食危机。
作为13亿人口的大国,没有比粮食更重要的事情了。
尽管中国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但最近几年不切实际的城镇化运动已经毁坏了大量良田。
有人调查和推测,由于目前粮价过低于国际价格,粮库70%是空的。
2008年的大丰收造成大量粮食卖不出去,粮食价格暴跌,出现了“谷贱伤农”现象,如若不引起警惕,日后将引发粮食危机决不是危言耸听。
3.失业率统计严重失真,没有反应大批人员已经或即将失业情况。
目前的失业率统计只涵盖城镇户口享受失业金或失业登记人员,而大批真实的劳动力失业没有纳入失业率。
中国人口未来发展态势、问题和对策发表日期:2009年1月28日作者:张纯元【编辑录入:mba】演讲人简介:张纯元,男,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学术委员,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委员会委员。
专业特长:人口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演讲正文:一、计划生育工作已有成就的社会、经济意义计划生育工作已取得了巨大成就,近30年来由于开展计划生育工作而少生3.38亿人口(参见表1),其意义是巨大的:1.节约了大量抚养成本。
按历年当年价格计算,少生3.38亿人口,就为家庭和社会节约7.4万亿元的抚养成本,相当于1997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
2.节约了少增加这部分人口的物资技术装备费用。
少增加这部分人口成长为劳动力,社会要为每一个人提供具有社会平均水平的物资技术装备,否则,他无法生存下去。
按1998年标准,少生3.38亿人口又为国家和社会节约6.99万亿物资技术装备费用,相当于1996年全国的国内生产总值。
3.节约了少增加这部分人口的社会福利费用。
其中包括具有原有人口平均水平的社会福利费用、社会救济费用、文教卫生费用、非生产性基本建设费用和社会后备基金。
4.节约了大量的消费基金。
中国劳动力过剩,新增人口只会扩大失业队伍,增加消费基金,而现在少生了3.38亿人口,就为社会节约了大量的消费基金,可提高原有人口的生活水平。
5.有利于提高人均资源占有量。
我国资源总量不少,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很低,绝大部分资源人均占有量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少增加3.38亿人口,对于提高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接近世界平均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6.有利于减轻社会公共设施的压力。
70年代城乡到处都存在人满为患的现象,就业难、乘车难、住宿难、看病难、就餐难、上学难、购物难、打电话难等等随处可见,控制人口快速增长,少生3.38亿人口,有利于缓解这些难点,明显地提高了社会公共设施的人均占有水平。
7. 有利于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增进身心健康和改善就业条件。
中国经济的开展与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内容提要:2021年,中国经济面临全球化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中国经济将进入大考验大转折时期,面对这场金融危机的影响,只凭个人的认识和理解,对中国现在的经济开展做出不一定正确的分析和判断,供大家批判和参考。
一、中国经济开展的回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主义阶级,建立了新中国。
在此根底上,中国实行了全面工业化,推进改革开放,实践也证明了中国也只能改革开放才能开展中国,到现在已取得显著成果,成为世界经济开展史上的一大“奇迹〞。
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改革开放日新月异,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开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到现在国民经济保持了年均9.5%的高速增长速度,如果我国能够克服一切金融危机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我国国民经济能够按此增长速度维持下去,到本世纪40年代,中国将超越美国、俄罗斯两国成为世界上第一经济大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面对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这一成就举世瞩目。
1.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重大成就。
其中也经历了几次周期波动,但是与改革前相比,中国经济波动的周期拉长了,峰位,谷位落差降低了。
这充分反映了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不断提高,由过去追求高速度逐步转向兼顾开展与稳定、兼顾速度与效益。
追求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开展。
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个建立,宏观调控中经济作用增强、使我国的经济运行摆脱了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恶性循环。
面对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风暴的冲击,我国实行软着陆成功,这充分说明我国的经济体制建立健全,国家宏观调控能力增强。
当然面对当前的世界性金融危机,中国有能力有信心把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降到最低,也相信这次的金融危机并不阻止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沪市深市一季度的增长也充分证明了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