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测量误差
- 格式:ppt
- 大小:309.50 KB
- 文档页数:16
第六章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1、钢尺量距中,下列几种情况使量得的结果产生误差,试分别判定误差的性质及符号。
(1)尺长不准确 (2)尺不水平 (3)估读不准确 (4)尺垂曲(5)尺端偏离直线方向2、水准测量中,下列几种情况使得水准尺读数带有误差,试分别判定误差的性质及符号。
(1)视准轴与水准轴不平行 (2)仪器下沉 (3)读数不正确 (4)水准尺下沉 (5)水准尺倾斜3、为鉴定经纬仪的精度,对已知精确测定的水平角α=45°00′00″作12次观测,结果为:45°00′06″、44°59′55″、44°59′58″、45°00′04″45°00′03″、45°00′04″、45°00′00″、44°59′58″ 44°59′59″、44°59′59″、45°00′06″、45°00′03″ 试求观测值的中误差。
解:Δ=+6、-5、-2、+4、+3、+4、0、-2、-1、-1、+6、+3[ΔΔ]=36+25+4+16+9+16+0+4+1+1+36+9=157 m=±3.62″4、已知两段距离的长度及其中误差为300.465m ±4.5cm 、660.894m ±4.5cm ,试说明这两个长度的真误差是否相等?(不一定) 它们的最大限差是否相等?(相等) 它们的精度是否相等?(相等) 它们的相对精度是否相等?(不相等)5、已知两独立观测值L 1、L 2的中误差均为m ,设x=2L 1+5,y=L 1-2L 2,Z=L 1L 2,t=x+y ,试求x 、y 、z 、t 的中误差。
6、在已知高程的两水准点A 、B 间布设新的水准点P 1、P 2(如图)。
高差观测值及其中误差为mm m h mm m h P P AP 2.5246.17.3783.3211±-=±=,,若已知点的高程无误差,试求: (1)由A 点计算P 2点高程的中误差 (2)由B 点计算P 2点高程的中误差±6.38mm7、在高级水准点A 、B(其高程无误差)间布设水准路线(如图),路线长度为S 1=2km ,S 2=6km ,S 3=4km ,设每公里高差观测值的中误差为±1mm ,试求:(1)将闭合差按距离分配之后的P 1、P 2点间高差中误差 (2)分配闭合差后P 1点的高程中误差mm m H H h h h H h h h H h f h h mm m H H h h h H h h h H h f h h mmm mmm mmm H h h h H f h BA B A h h BA B A h h h h B A h 3/54361636123625)(61616165)(61122ˆ3441641241)(21212121)(21126ˆ46212321ˆ321321111ˆ321321222321±=⨯+⨯+⨯±=----=-+++-=-=±=⨯+⨯+⨯±=---+-=-+++-=-=±±=±=-+++=8、在水准测量中,每站观测高差中误差均为±1cm ,今要求从已知点推算待定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大于±5cm ,问可以设多少站?(最多25站)9、在水准测量中,已知每100m 观测高差中误差为±3mm ,求下图中AB 、BC 、AC 间观测高差的中误差。
第六章测量误差基本知识【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测量中测量误差的分类,偶然误差的特性,评定误差的标准及其应用。
【重点、难点】1、重点:测量误差的分类;偶然误差的特性;2、难点:观测值及算术平均值中误差。
【教学方法】本章内容理论性较强,讲授时条理清晰,每个基本概念定义均应举测量实例加以推导或说明。
6.1 概述一、测量误差的定义在测量工作中,观测者无论使用多么精良的仪器,操作如何认真,最后仍得不到绝对正确的测量成果,这说明在各观测值之间或在观测值与理论值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差异,我们称这些差异为观测值的测量误差。
二、测量误差的产生测量工作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的,一般来说,外界环境、测量仪器和观测者构成观测条件。
而观测条件不理想或不断变化,是产生测量误差的根本原因。
1 、外界环境主要指观测环境中气温、气压、空气湿度和清晰度、大气折光、风力等因素的不断变化,会导致观测结果中带有误差。
2、仪器误差(1)仪器制造误差(2)检校残余误差3、观测误差观测者的感官的鉴别能力、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态度等也会产生误差。
可见,观测条件不可能完全理想,测量误差的产生不可避免。
但是,在测量工作实践中,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方法来改善乃至控制观测条件,从而能够控制测量误差。
综上所述,观测结果的质量与观测条件的优劣有着密切的关系。
观测条件好,观测误差就可能会小一些,观测质量相应地会高一些;反之,观测结果的质量就会相应降低。
当观测条件相同时,可以认为观测结果的质量是相同的。
于是,我们称在相同条件下所进行的一组观测为等精度观测,而称在不同条件下所进行的一组观测为非等精度观测。
三、误差的种类(按性质划分)1、系统误差:在相同观测条件下,对某量进行一系列观测,若误差的数值和正负号按一定规律变化或保持不变(或者误差数值虽有变化而正负号不变),具有这种性质的误差称为系统误差。
例如,用一支名义长度为30m,而经检定后,其实际长度为29.99m的钢尺来量距,则每量30m的距离,就会产生1cm的误差,丈量60m的距离,就会产生2cm的误差。
第六章测量误差的基本理论1、在角度测量中采用正倒镜观测、水准测量中前后视距相等,这些规定都是为了消除什么误差?答:在角度测量中采用正倒镜观测、水准测量中前后视距相等,这些规定都是为了消除仪器误差以及外界环境的影响。
2、在水准测量中,有下列各种情况使水准尺读数带有误差,试判别误差的性质:①视准轴与水准管轴不平行;②仪器下沉;③读数不正确;④水准尺下沉。
答:①视准轴与水准管轴不平行;仪器误差。
②仪器下沉;外界条件的影响。
③读数不正确;人为误差。
④水准尺下沉。
外界条件的影响。
3、偶然误差和系统误差有什么不同?偶然误差具有哪些特性?答:系统误差是指: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对某量进行的一系列观测中,数值大小和正负符号固定不变或按一定规律变化的误差。
偶然误差是指: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对某量进行的一系列观测中,单个误差的出现没有一定的规律性,其数值的大小和符号都不固定,表现出偶然性的误差。
偶然误差具有以下统计特性(1)有界性(2)单峰性(3)对称性(4)补偿性4、什么是中误差?为什么中误差能作为衡量精度的指标?答:中误差是指同一组中的每一个观测值都具有这个值的精度5、函数z=z1+z2,其中z1=x+2y,z2=2x-y,x和y相互独立,其m x=m y=m,求m z。
m m m m yx y x y x z z z y x z 1093222221=+±=+=-++=+=6、进行三角高程测量,按h=Dtan α计算高差,已知α=20°,m α=±1′,D=250m ,m D =±0.13m ,求高差中误差m h 。
m m D m m D h 094.0)20626560()20sec 250(13.0)20(tan )sec ()(tan 2222222222±=⨯⨯+⨯±=+±=ααα 7、用经纬仪观测某角共8个测回,结果如下:56°32′13″,56°32′21″,56°32′17″,56°32′14″,56°32′19″,56°32′23″,56°32′21″,56°32′18″,试求该角最或是值及其中误差。
程测曰亠量理论教案授课教师:谢艳使用班级:13-1、13-2、13-3、13-4、13-教师授课教案课程名称:公路工程测量2013年至2014年第二学期第 _ 次课班级:13-1、13-2、13-3、13-4、13-5 编制日期:20丄年________ 月________ 日教学单元(章节)第六章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目的要求1、了解测量误差的概念。
2、掌握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3、了解测量误差的分类及其相应的处理方式。
4、掌握评定观测精度的标准及其相应的计算方式。
知识要点1、测量误差概念2、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3、测量误差的分类4、评定观测精度的标准技能要点分析问题能力教学步骤介绍测量误差的概念,了解测量误差的产生的原因、测量误差的分类。
介绍评定观测精度的标准。
练习中误差、容许误差、相对误差的计算方法。
教具及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
作业布置情况3题教学反思授课教师: ________ 谢艳_____________________ 授课日期:2014年____________________ 月_____ 日教学内容第六章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一、情境导入用PPT播放工程实例图片及其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让学生对测量误差有一个微观上的了解。
讲解测量误差的来源:每一个物理量都是客观存在,在一定的条件下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大小,人们将它称为该物理量的真值。
进行测量是想要获得待测量的真值。
然而测量要依据一定的理论或方法,使用一定的仪器,在一定的环境中,由具体的人进行。
由于实验理论上存在着近似性,方法上难以很完善,实验仪器灵敏度和分辨能力有局限性,周围环境不稳定等因素的影响,待测量的真值是不可能测得的,测量结果和被测量真值之间总会存在或多或少的偏差,这种偏差就叫做测量值的误差二、新课教学第一节概述1、测量误差概念:真值与观测值之差2、测量误差(△)=真值-观测值女口:测量工作中的大量实践表明,当对某一客官存在的量进行多次贯彻时,不论测量仪器多么的精密,贯彻进行的多么的细致,所得到的各观测值质检总是存在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