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山东段)文化带规划范围图
- 格式:pdf
- 大小:611.24 KB
- 文档页数:1
象为遴选出的370项在全国层面具有重要价值的大运河遗产,即“中国大运河遗产”。
规划范围涵盖遗产分布范围及其在文化遗产概念下的背景环境,规模总计7692平方公里。
3、项目成果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工作克服种种困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其中包括规划文本和图纸、分段规划图纸和表格、规划说明、基础资料汇编、以及GIS支持系统等。
规划文本对大运河遗产进行了认定,对遗产价值和现状进行了评估,在此基础上确定了规划的原则、目标与基本策略;明确了保护区划与管理规定;制定了保护措施,提出了遗产的利用与展示以及管理的方案。
同时对遗产的研究和近期的工作也进行了规划。
图1 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文本规划图纸是保规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区位图、大运河遗产分段示意图、历史沿革图、遗产构成总图及分段图、保护等级现状图分段图、遗产年代图、保存现状评估图、河道遗存管理现状图、水资源利用现状图、航运功能现状图、遗产展示现状图、考古工作现状图、规划重要点段分布图、保护区划图、展示规划图和近期规划图等,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将中国大运河分为十个大段,为了更好的对运河遗产进行保护,分省分段的编制了分段规划。
图2 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图纸图4 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GIS支持系统:大运河遗产GIS支持系统建立了准确、完整的大运河遗产数据库,建成大运河遗产数据集成管理系统,对大运河遗产数据进行信息化管理,为政府、文物管理部门、研究人员、社会公众等提供大运河保护管理、利用、研究的基础信息平台。
该系统用户登陆执行“中国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管理规划支持系统”目录下的“大运河保护规划辅助支持系统.exe”文件,就可进入程序启动。
GIS系统界面由系统标题、系统菜单栏、图形显示控制区、图形显示窗口、鹰眼图窗口和动态提示栏构成。
图6 GIS定位测量界面定位测量:单击快捷菜单中的按钮或“地图操作”菜单中的“点位量测”项,系统会自动弹出消息框,显示用户在地图中点击的当前点的坐标值。
《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解读下的大运河聊城段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报告2019年2月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纲要》除前言外,还有10章内容,紧紧围绕“怎样保护”“传承什么”“如何利用”等主题展开,明确要求“建立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协调机制”,要求大运河沿线城市加快制订出台本地区的实施规划。
在此背景下,大运河沿线城市纷纷出台相关规划文件,实施具体办法,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不足。
由于大运河在行政区域上跨越8省(市)35市,时空跨度较大,所以本文仅以大运河聊城段为例,基于对《纲要》的解读,分析其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现状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怎样保护”“传承什么”“如何利用”等问题进行再思考,进而为更好地打造大运河文化带提供参考。
一大运河聊城段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现状为深入贯彻落实《纲要》精神,充分挖掘大运河文化资源,聊城市严格执行《山东省大运河遗产山东段保护管理办法》规定,印发了《聊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深化整改方案(2019-2021年)》,确定了六项重点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摸清资源家底,树立正确保护理念聊城段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部分之一,其流经的区域包括阳谷县、东昌府区及临清市,现沿岸保留着十余处水利工程设施及其他重要文化遗存。
据《大运河遗产山东聊城段保护规划》统计,该段物质文化遗产总计45项,包括6段河道、24处航运工程设施、3处古代运河设施和管理机构遗存、7处与运河遗产相关的古建筑、3处运河城镇、1处古遗址、1处运河生态与景观环境。
其中,鳌头矶、临清运河钞关2处遗产点/段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纲要》中,大运河的文化内涵有三种解读,即“遗存承载的文化”“流淌伴生的文化”“历史凝练的文化”,这些都属于大运河文化遗产,被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类。
聊城市结合《纲要》的新要求、新标准,落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深化整改方案,通过运河沿线市县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重新落实大运河文化遗产资源,做到细化分类,摸清资源家底(见表1、表2)。
图解京杭⼤运河,地图上⼈字形的⼀折,折断了天下在隋炀帝众所周知的“暴⾏”当中有⼀条就是劳民伤财,尤其是京杭⼤运河修建,被认为是隋朝崩塌的⼀⼤象征。
《隋书》当中更是评价隋炀帝:“骄怒之兵屡动,⼟⽊之功不息。
”;直指隋炀帝穷兵黩武,劳民伤财。
但历史往往属于胜利者书写,这也不免会丧失很多真相本来的模样,例如⼤运河的修建,在⼀般⾓度看来。
隋炀帝修建⼤运河是为了能满⾜私欲,留恋于江南的富⾜。
可事实运河修建的意义并⾮⽌步于此,《⼤运河⽂化的灵魂》⽂章中就提到:“历朝历代有见识的统治者都⾮常重视运河的修造。
”;可见在运河修建上,京杭⼤运河的出现不但不是隋炀帝⾃掘坟墓的做法,反⽽是有远见的举措。
隋唐⼤运河,呈现“⼈”字形通过上图隋唐时期的京杭⼤运河显⽰,能够进⼀步论证运河的重要性和意义。
如今我们看到的京杭⼤运河已经是南北贯通的直线形状,但在隋唐时期京杭⼤运河却以“⼈”字形展开在淮河流域之间。
在“⼈”字的顶端则是隋朝时期的都城洛阳,两条分⽀的交汇贯通,实现了洛阳通过⽔路抵达各处的⽔路运输⽹络。
那么京杭⼤运河的作⽤能体现在哪些⽅⾯呢?运河修建的根源谈及运河修建的原因,就要说到⼀个影响了中国历史⼏个朝代的问题,那就是门阀制度。
杨⼴虽多有负⾯评价,但在治国理念上并⾮⼀个昏庸君王。
特别是有关于杨⼴私德不佳的评价,评价本⾝也缺乏证据。
若说杨⼴荒淫,但在《南史》、《尧⼭堂外纪》及《隋书》的记载⾥,只有7位确信⽆疑的后宫嫔妃,⽽且杨⼴有史可考的⼦⼥⼤部分出⾃萧皇后,可见杨⼴并⾮沉迷后宫美⾊。
所以杨⼴⾃毁长城可以归咎在其他原因上,⽽不是单纯“荒淫⽆度”四字就可概括的。
隋炀帝出⾏之所以论证杨⼴的私德,是为了体现杨⼴在⾝为君王⽅⾯的过⼈之处。
在隋⽂帝时期就已经认识到了门阀贵族是国家弊端,到了隋炀帝时期,杨⼴则倾向⼀次到位,决定动⽤⼯程来解决问题,这个⼯程便是京杭⼤运河。
那么运河的为什么能起到抑制门阀贵族的作⽤呢?之所以门阀贵族可以牵制皇权,原因在于门阀贵族根深蒂固,在⾃⼰的地盘上更是有着很强的势⼒。
国家文物局关于大运河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内环城东路(陈端路——彩虹大道)及匝道工程设计方案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文物局•【公布日期】2024.03.07•【文号】文物保函〔2024〕289号•【施行日期】2024.03.07•【效力等级】行政许可批复•【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国家文物局关于大运河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内环城东路(陈端路——彩虹大道)及匝道工程设计方案的批复文物保函〔2024〕289号浙江省文物局:《浙江省文物局关于再次报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运河保护区划内环城东路(陈端路——彩虹大道)及匝道工程设计方案的请示》(浙文物〔2023〕275号)收悉。
经研究,我局原则同意该项目。
一、所报方案尚需作以下必要的修改和完善:(一)深化拟建项目文物影响评估,进一步明确桩基施工以及道路、桥梁、匝道、管道等施工对大运河风貌的影响。
(二)完善拟建桥梁方案,桥墩选址应避让保护范围,并尽可能加大与萧绍运河、古纤道及海塘分布范围的距离。
(三)补充萧绍运河、古纤道及海塘保护范围内景观方案,适当设置上述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价值展示设施。
(四)完善拟建项目施工和运营期间的文物本体监测措施和应急预案,避免施工对文物本体安全造成影响。
(五)加强施工管理,大型机械施工区域应避让保护范围,做好施工结束后的场地清理与景观风貌修复工作。
二、请你局指导相关单位,全面落实《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要求,并根据以上意见对所报项目方案进行修改、完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有关规定,履行相应审批程序后实施。
三、请你局会同相关部门加强对项目实施过程的全程监管,组织专业机构参与指导,确保文物安全。
项目实施过程中如有文物遗存等重要发现,应立即停止施工并研提保护措施。
此复。
国家文物局2024年3月7日。
运河历史运河是人们因政治、经济需要而人工开凿的地表河道。
中国修建运河的历史非常悠久,是世界上最早开凿运河的国家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一些强大的诸侯国出于战争、运输与增强国力的目的,开始大规模兴建交通设施。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运河就出现于这一时期。
这期间修筑的运河规模相对较小,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春秋末期吴国开凿的邗沟和战国时期魏国开凿的鸿沟。
邗沟沟通长江与淮河,而鸿沟则沟通了淮河与黄河。
鸿沟位置示意图先秦时期运河示意图两汉、三国时期运河示意图秦朝统一后,为进一步平定岭南,于公元前214年开凿灵渠,沟通了长江与珠江水系。
西汉时,因西北用兵需要,又于关中平原开凿漕渠,从而形成了一条由鸿沟、黄河和漕渠组成的东西运河系统。
东汉末年,曹操(155—220)因北征乌桓,开白沟、平虏、泉州三渠,从而又形成了一条由邗沟、汴渠、白沟、平虏渠、泉州渠连接起来的南北运河系统。
隋永济渠示意图北宋汴渠示意图隋炀帝统治时期(604—617),开通济渠、永济渠,同时拓宽和整修了古代的刊沟及江南运河,构筑了举世闻名的大运河。
北宋定都开封,以汴渠东通江淮,西通黄河,再由黄河北接永济渠。
开封东北有广济河通今山东半岛,西南有惠民河通豫南,东南有蔡河通淮水支流。
元代时,汴渠已淤成平地,遂先后开凿会通河和通惠河,从而将隋的南北大运河裁弯取直,形成我们今天看到的京杭大运河。
战场系列之鸿沟(上)--鸿沟最早是条运粮河和虎牢关相比,鸿沟遭受的战争磨难要少的多,但它的名气却一点也不比虎牢关小。
因为在这里进行过的一场战争,曾经成就了刘邦的汉王朝,也曾让一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项羽一步步走向末路。
就因为刘邦和项羽在这里中分了天下,在中国象棋上才有了“楚河”、“汉界”,在人们的心目中,鸿沟才成了一条无法逾越的障碍。
如今走在鸿沟两侧的汉霸二王城上,一低头也许就能发现古代的兵器铜镞、铁镞,站在黄河岸边,一抬头又会很容易地看到那匹仰天长嘶的战马,仿佛又进入到那个左冲右突、互相撕杀的年代。
大运河都经过哪些省和市中国的大运河与万里长城一样,被列为世界最宏伟的四大古代工程之一,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线路最长的人工大运河。
大运河都经过哪些省和市呢?接下来就和店铺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大运河都经过哪些省和市,欢迎阅读!大运河都经过哪些省和市京杭大运河流经北京市通州区,天津市武清区,河北省廊坊市、沧州市、衡水市、邢台市,山东省德州市、临清市、聊城市、济宁市、滕州市、微山县,江苏省徐州市、宿迁市、淮安市、扬州市、镇江市、常州市、无锡市、苏州市,浙江省嘉兴市、湖州市、杭州市20个市区。
中文名称:京杭大运河别名:京杭运河所属地区:北京、天津、山东、江苏、浙江地理位置:中国东部主要港口:天津港、临清港、济宁港、滕州港主要港口:徐州港、扬州港、镇江港、杭州港大运河的主要河道通济渠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开凿了鸿沟,又名蒗宕渠(即浪荡渠),亦曰汴渠。
汉魏时期又开凿了阳渠、疏浚整修了汴渠。
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征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
隋朝通济渠是将汴渠、阳渠疏浚而成的。
汴渠(蒗宕渠)是通济渠的主要渠身。
通济渠自洛阳西苑引谷、洛二水绕道今洛阳城南及城东,经偃师县和巩县之洛口而入于黄河,此段河道是旧有的阳渠道。
通济渠的上段是疏浚东汉所开凿的阳渠故道而通到黄河的,然后再沿黄河的自然河道至板渚引黄河水入汴渠而达于淮。
邗沟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下令开凿了连通长江和淮河之间的运河。
因途经邗城,故得名“邗沟”。
吴邗沟自今扬州市东南边的古邗城之下起,城下掘深沟,引长江水北流,运河向北穿行于武广湖(今武安湖)和陆阳湖(今洋湖)之间,东北入博芝湖,继而入射阳湖,最后由射阳湖入今淮安东北五里的北神堰合淮水。
邗沟沟通了长江、淮河两大河流,成为隋唐大运河最早修建的一段。
东汉顺帝时期,陈敏修理邗沟,另开新道,由江都经樊良湖改道津湖,再由津湖直接由末口入淮,避免了射阳湖的风涛之险,给漕运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所开邗沟(山阳渎),正是利用之前王朝开凿留下的邗沟疏浚而成的。
淮安市古运河文化长廊(东段)_总体城市设计规划任务:总体城市设计设计范围:10.84平方公里,15.6公里长的里运河滨水区段总体城市设计。
北起清江大闸口、南至淮安区堂子巷。
研究范围:里运河两岸涉及500-1000米不等的区域,共计45平方公里。
项目工作历程:前后历经7次市委、政府有关领导汇报、10次专家教授讨论、20余次部门沟通及专家访谈。
项目组织框架:里运河的规划建设是非常综合的系统工程,我院组织了8个设计单位及研究机构,聘请各领域的专家全过程参与规划,形成城市设计组,旅游规划组、产业研究组、运河文化研究、桥梁美化设计组、建筑方案组等6个专业设计团队。
总体发展定位:借助运河申遗的重大机遇,进一步加强淮安的国际影响力,以提升长三角北部重要中心城市品质为导向,以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抓手,通过理水、营城、聚人、兴文四大策略。
将里运河文化长廊打造成集高端论坛、文化旅游、生态养生、商务休闲以及特色主题乐园等多功能为一体的“运河文化国际交流经典空间”。
规划建设目标:将里运河打造成为:展示运河文化的国际交流平台文创旅游产业的发展聚集高地市民共享的休闲游憩公园智慧创新的生态文明廊道规划分析框架:以人为出发点、文为战略点、水为支撑点、城为回归点。
人,即以人文本,本区域规划定位服务三大类人群,包括淮安城市居民、精英企业、外来旅游者,为其提供优质的生态环境、完善的设施配套、多元的功能服务以及更多的创业发展机遇。
文,即文化创新,汲取淮安文化、运河漕运文化的精髓,结合现代人的需求,创新文化展示手段、结合文化体验、旅游休闲活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丰富和发展新时代淮安精神。
水,即以河为脉,引领城市生态发展,通过污水整治与水体净化,还原洁净之水,结合市民休闲活动城市滨水景观游憩场所建设、生态绿色建筑示范与引领。
城,即城河互动,通过生态、文化、亲水活动、商业服务多元触媒,激发滨水城区活力。
实现运河两岸由“界线—到廊道—到纽带—到片区”的互动、渗透、扩散,带动周边城区的发展。
京杭运河山东段的历史变迁及其对临清市发展的影响研究王敏;惠洪宽;管永梅【摘要】京杭大运河开通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其形态和功能均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文章以运河水道及功能变迁为切入点,以临清市为个案,分析运河变迁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山东运河的变迁可分为早期形成、初具规模、繁荣发展、淤积衰退及重新利用五个阶段;运河的各项功能相继而生,互为结果,其中航运功能,决定了早期临清市的兴起和繁荣;运河的河道及功能变迁影响了临清市的城市规模、城市格局及城市产业.通过总结运河的历史变迁对临清城市发展的影响,为运河城市的开发和建设提供理论支持.【期刊名称】《齐鲁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3)003【总页数】6页(P94-99)【关键词】京杭运河;功能变迁;城市发展;临清市【作者】王敏;惠洪宽;管永梅【作者单位】齐鲁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250200;齐鲁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250200;齐鲁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250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928.6引言京杭运河又称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纵贯京、津、冀、鲁、苏、浙6省市,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5大水系,全长1797公里,是我国南北水运的大动脉,也是世界上开凿历史最悠久,长度最长的人工运河。
[1]山东运河被称之为“鲁运河”,是京杭大运河中海拔最高,船闸密度最大,水利工程成就最集中的河段,经近千年的历史积淀,沿线的枣庄、济宁、东平、聊城、德州等城市均留下了独具特色的漕运、水利、商业、民俗等历史文化遗址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出深厚的历史底蕴,是整个大运河历史文化遗存保留最好的河段。
运河开通至今,其形态和功能均发生了明显的改变,目前一些专家、学者对京杭大运河与沿线城市进行了研究,傅崇兰所著的《中国运河城市发展史》是第一本关于运河城市的通论著作,该书从城市选址、环境、人口、经济、文化五个方面对运河沿线城市的发展过程进行了分析,是早期关于运河城市研究的代表作。
补山水之形胜,展古都之新韵——“运河5期”环境景观规划设计说明1、项目概况(1)、位置:运河跨高速公路段。
南起双力路,北至铁路以北。
(2)、范围与面积:以运河为中心两侧控制一定的宽度,窄处约150米,宽处约350米。
河道宽度控制在35米左右,高速公路两侧适当加宽。
项目总面积约65公顷。
2、整体功能定位根据对运河前四期建设情况的分析以及项目所处城市中的位置,我们给出了该项目的五个基本功能定位:(1)、聊城运河文化长廊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运河优雅旋律中的一段重音节。
(2)、从历史生活场景来看,它是聊城运河的北大门,重要关口之一,我们先前分析的“运河五津”之一,是迎来送往、宴饮亲友、重逢、话别的重要场所。
(3)、向过客展示聊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江北水城、运河古都”形象的重要窗口。
(4)、市民踏青、登高、休闲、游憩的北郊公园。
(5)、附近居民享受运河生活的滨水绿带。
3、功能与景观分区根据功能与景观特点,共划分出5个景区,自南向北分别是:(1)、景观引导与协调区主要是协调与“运河4期”的景观。
规划采用了与4期相似的布局形式,并且通过一定的景观处理,引导游人进入到“运河5期”。
主要的景点和设施有:休闲广场、建筑小品以及游船码头等。
(2)、运河生活雕塑区主要是采用“雕塑园”的形式,再现古运河沿岸的市井生活场景,也为下一景区做引子和铺垫。
该区主要的处理手法是设置了林荫广场、茶座、垂钓台等场景,然后在各场景中布置生活化雕塑。
主要的景点有:铁牛广场、童趣雕塑群、健身雕塑群、垂钓雕塑群等。
(3)运河古都风情区。
这个区位于财干路北侧,已经进入到从高速公路向南看运河的视域范围内,主要是通过将运河两侧的用地范围加宽,将一部分原本属于两侧居住区中的公共服务建筑,在运河岸边以仿古商业街区的形式表现出来,着力展现聊城作为“运河古都”的古都古韵。
在这一场景中,错落有致地分布着酒楼、茶肆、书馆、画廊等建筑,形成一个街区片段,建筑以二三层为主的仿古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