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达公司市场战略及失败原因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3
案例柯达破产原因品牌价值何在在21世纪初期,柯达曾经是全球最大的相机制造商之一。
但是在2007年,这个曾经风光无限的公司却宣布了破产,使得这个品牌的价值也随之大幅度降低。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柯达的破产呢?其中有以下四个方面:1. 技术更新缺乏柯达在1960年代创立之初推出的相机技术一度领先于同行。
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竞争对手开始不断地创新进步。
相比之下,柯达显得有些滞后了。
它没有能够跟上行业的发展步伐,开发新技术,导致产品市场竞争力下降。
2. 经营理念缺陷柯达在商业理念上过于执着于制造产品本身,而忽略了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心理。
比如柯达推出的一款新相机,其功能非常完善,但是价格却远远高于市场的平均价格,让消费者感觉买不起或不值得购买。
这样的做法让柯达与渐渐丧失消费者信任,未能挽回市场劣势。
3. 新兴市场失误在全球西方市场已经几乎饱和的情况下,柯达需要转向新的市场寻找增长机会。
但是,在中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上,柯达没有提供一个差异化的策略,仍然采用了一种“高端相机低端市场”的战略,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的销售业绩目标。
4. 财务管理问题柯达在经济危机期间的债务太重了,而且它的负债与其资产减值的问题也是一大难点。
此外,柯达曾花费大量资金在旧业务上,而没有投资于新市场、新技术或电子商务等增长领域。
除了上述因素外,还有一些外部环境的因素,例如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产品以及运营商合作带来的“影响”都对柯达产生了打击。
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原因,柯达的逆转之路似乎越来越漫长。
尽管柯达相机已经走向没落和失败,但柯达这个品牌在历史上经历了多年的兴衰,凝聚了许多消费者向往和情感。
它曾经是全球领先品牌,也因此早已树立起了大品牌的形象和知名度。
即使柯达已经消失在消费者的视野中,但它的品牌价值仍存,也许可以激发新兴行业的创新和进步。
总之,柯达的故事告诉我们,创造、维护和巩固品牌价值是企业成功的关键。
企业需要保持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洞察和发展动力,不断进行革新和创新,并且对内对外进行良好的经营管理。
柯达破产原因分析柯达破产的原因可以归结为柯达公司的战略失误,具体地说是重大的非技术性战略失误。
下面从市场竞争定位、战略态势选择、市场营销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四个方面阐述柯达破产的原因。
市场竞争中的自我定位,是参与市场竞争的先决条件。
市场竞争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价格和质量的竞争”,“技术和专利的竞争”,“制度和标准的竞争”。
柯达公司一味地信仰技术主义,过分依赖国际制度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以此攫取垄断利润,完全忽视市场的变化,将自己定位于市场竞争的第二个阶段。
然而,其竞争对手却在揣摩消费者的时尚兴趣,把文化作为竞争的主要元素,生产出消费者需要的产品,定位于市场竞争的第三个阶段。
在同一个全球市场环境下,柯达公司将自己定位于市场竞争的第二个阶段,偏离了市场客观竞争事实。
其定位的失误,导致了其发展战略的选择失误,从而难逃破产的命运。
(技术环境的变化是很难预测的,柯达公司早期不生产35mm的照相机,但现在这种照相机已成为产业标准。
因此,企业只有把握技术的发展方向,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抢占先机。
柯达虽然拥有许多先进技术的专利,具有很强的技术实力,但是没有把握住这些技术的发展方向,错失市场,相当遗憾。
终究是柯达公司沉迷技术,而不具备敏锐的嗅觉,不在乎市场的变化。
)选择企业的战略态势,是企业制定业务层战略和职能层战略的基础。
企业战略态势选择的失误对于一个企业的生存发展是致命的杀手。
企业的战略态势可以归结为稳定型战略、增长型战略、紧缩性战略和混合型战略。
战略态势的选择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企业过去的战略,管理者对风险的态度,企业对外部环境的依赖性,企业文化和内部权势关系,时期性和竞争者反应。
柯达公司的选择战略态势的时候,受到各种因素的阻碍,使战略选择失误成为必然。
首先,柯达公司盲目自信,深受其过去战略的影响。
曾经胶卷业务带来的成功,使得管理层对于过去的战略深信不疑。
其次,柯达公司的管理者倾向于规避风险,保守发展。
最后,柯达公司对外依赖性太强。
品牌失败案例柯达(Kodak)是一家拍照相机和相关产品的制造商,成立于1888年,曾经是全球最大的照相机生产商和照片处理公司。
然而,由于未能适应数字摄影和一系列管理错误,柯达陷入了深度危机,并于2012年申请破产保护。
柯达的品牌失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错误的战略决策:在数字摄影时代来临之前,柯达在胶片和照片打印业务上处于垄断地位。
然而,柯达没有看到数字摄影的潜力,并坚持继续生产胶片和传统照片产品。
与此同时,竞争对手如尼康(Nikon)和佳能(Canon)转向了数字摄影领域,迅速抢占市场份额。
2. 技术落后:柯达在数字摄影技术方面缺乏创新,未能推出具有竞争力的数码相机产品。
它的数字相机产品质量不佳,功能有限,价格昂贵,无法抵挡竞争对手的竞争压力。
3. 没有适应市场需求:随着数码相机的兴起,人们对照片打印的需求逐渐下降。
而柯达仍然依赖传统的照片处理业务来获取收入,这使得该公司陷入了困境。
柯达没有意识到市场需求的变化,也没有及时调整自己的业务模式。
4. 管理失误:柯达在管理层上也出现了一系列错误。
公司过于保守,缺乏创新精神,对新技术和市场变化的应对速度过慢。
同时,柯达也没有及时调整自己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未能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
5. 品牌形象受损:由于长期以来在胶片和照片处理市场上的领导地位,柯达的品牌形象逐渐耗损。
人们认为柯达是一个保守的老旧品牌,无法与时俱进。
尽管柯达尝试通过广告和品牌推广来改变这种形象,但已经为时过晚。
柯达的品牌失败是由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管理层的错误决策和缺乏创新意识导致了柯达在数字摄影领域的失去竞争力。
同时,柯达也没有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忽视了顾客对数码相机和在线照片共享的需求。
由于这些原因,柯达的品牌逐渐瓦解,并最终导致了该公司的破产。
柯达破产原因分析:
1、过于迷恋技术主义(庞大的技术投入以及割舍不掉的胶片销售市场,已经成为企业沉重负担)
2、在注重个性化的时代,批量生产的公司注定会被时代所淘汰
3、美国爆发严重金融危机,柯达公司受到严重拖累
4、企业不了解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没有把技术优势转化为文化优势,企业缺乏生命力
5、对抗时代,只重视产品本身,而忽视对消费者利益的服务,犯了“市场营销近视症”失去市场
6、盲目自信,公司陷入长期麻木状态,这种失败的端倪,在公司极盛的时代便隐约可见
7、动作迟缓,相应数码产品比竞争对手晚了近10年
8、责任缺失,缺乏经营忧患观念,更缺乏社会责任感(为了转移压力,大规模裁员,收缩市场,新产品推出缓慢,导致失业人口增加,相应的商业和制造业损失惨重)
诺基亚衰败分析:
1、广告活动分散,弱化品牌印象
2、模糊定位,不利于品排忠诚(5300学生一族;7500时尚少女;7380都市白领;E71商务人士;8800成功人士)。
柯达公司破产前后的内外部环境分析柯达公司,作为影像领域的先驱和领军企业,曾经拥有着极高的市场份额和全球认知度。
然而,在2012年,这个拥有131年历史的公司宣布破产保护,这无疑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
以下是对柯达公司破产前后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一、内部环境分析1.创新能力不足:在数码时代,柯达公司的传统业务受到了严重冲击。
尽管公司意识到了这个趋势,并尝试向数码业务转型,但是其创新能力不足,无法跟上市场的快速变化。
2.战略决策失误:柯达公司在转型过程中,过于依赖其传统的胶卷业务,无法下定决心进行彻底的改革。
此外,公司在数码相机市场的定位不准确,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导致市场份额逐渐被竞争对手占据。
3.高额债务压力:柯达公司在2005年收购了数字成像公司并因此背负了高额的债务。
这些债务不仅增加了公司的财务压力,而且限制了公司在数码时代的投资能力。
4.内部员工阻力:柯达公司的内部员工对于变革持保守态度,他们更倾向于维护现有的业务模式,而不是接受新的技术和业务模式。
这无疑阻碍了公司在数码时代的转型。
二、外部环境分析1.市场变化:随着数码时代的到来,消费者对于传统胶卷的需求逐渐减少,而对于数码产品的需求则不断增加。
这个市场变化对于柯达公司的传统业务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2.竞争压力:数码相机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不仅有来自佳能的、尼康的、索尼等专业的相机制造商的竞争,还有来自诸如华为、小米等新兴科技企业的竞争。
这种竞争压力使得柯达公司在市场上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3.技术进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消费者对于数码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新的技术和产品不断涌现,而柯达公司因为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和决策失误,无法跟上这个步伐。
4.全球经济形势:在柯达公司破产前后,全球经济正经历着一场严重的危机。
这使得柯达公司的处境更加困难,因为它的主要竞争对手都在经历着类似的困境,这使得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三、总结柯达公司的破产前后内外部环境分析可以看出,其破产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内部创新能力的不足、战略决策的失误、高额债务压力以及内部员工的阻力等因素。
柯达破产之谜案例分析(总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达破产之谜的思考】**大学MBA2012-9-15问题1:柯达所在行业及相关行业的过去、现在发展情况及未来发展趋势影像行业过去:传统摄像方式和胶卷冲印(胶片机)现在:数码成像为主(数码相机)未来:数码影像天下问题2:柯达破产原因(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战略定位有误(未大力发展数字业务,将重点放在传统相机/胶卷上)战略转型失败(2003及2007年两次转型,均因传统胶片市场的巨额投资成了包袱,第二次又遇金融危机)外部因素:时代变化(市场变化)。
从胶片时代转向数码时代,数码成像技术得到普遍推广,而手机与数码相机的合一,更是现代技术的一个绝妙结合,故而价格昂贵、使用不便的传统摄像方式和胶卷冲印逐渐遭到淘汰。
外部市场竞争激烈。
富士、索尼、惠普、佳能、爱普生等国际大公司在数码相机、可拍照手机、数字冲印、数字打印机等各个细分市场均对柯达构成致命威胁。
内部因素:①盲目自信。
柯达公司在摄影行业中长期居于霸主地位,因此高层们极度自信,认为他们在感光工业上的龙头老大地位不可能被任何对手撼动,公司陷入了长期麻木的状态。
一度提出战略转型的建议,却因股东的强烈反对而无果而终。
缺乏创新。
专利技术不能转化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实现真正市场化。
管理失误。
柯达公司与其他大公司一样面临着尾大不掉、多层管理、效率低下、人事冗杂等诸多问题,如频繁更换CEO导致公司整体战略不稳定,决策层缺乏长远战略性规划,缺少市场敏锐感、作风保守等等。
④负担沉重。
柯达公司经营百年,曾经为它工作过的人遍布全球,因而有大量退休人员要供养,而且群体越来越大。
这些人中很多人曾是柯达的有功之臣,可是当公司收入下降的时候,流动资金的匮乏日益严重,而巨额的养老金支出无疑是拖垮柯达的另一只手。
问题3:柯达案例启示破产带来的启示纵观柯达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柯达在80%的时间里一直是领先者,直到最近的20多年才被甩到了后面。
柯达为什么没有及早调整营销战略3篇精选(最新)造成柯达危机产生有各方面的原因:首先,柯达长期依赖相对落后的传统胶片部门,而对于数字科技给予传统影像部门的冲击,反应迟钝。
其次,管理层作风偏于保守,满足于传统胶片产品的市场份额和垄断地位,缺乏对市场的前瞻性分析,没有及时调整公司经营战略重心和部门结构,决策犹豫不决,错失良机。
豪华巨轮泰坦尼克号上的瞭望手在浓雾中看见冰山时船头离冰山只有400米远,从发现冰山到撞击只用了37秒数码代替胶卷的过程实在过于迅速,90年代还是胶片的天下,到了2010年时几乎所有人都开始拿着手机拍照,连单反都开始自危,胶片的市场更是比自己的片基还薄。
老实说,也许有人能够想到数码有一天能够代替胶片,但是没有人能够想到这个过程居然如此之快。
即使是索尼三星这样在数码领域发展了十几年的公司,也只是把数码当做副业在做,尼康佳能能够在数码时代立足的一大原因其实是几十年积淀的光学水平已经到了无可替代的地步。
但是如果回到90年代,没有人会把数码这种定位只能达到家用,成像远逊于数码,储存格式混乱,并且在大多数地方找不到一台电脑冲洗照片的玩意儿当做企业的未来。
大家都想不到自己玩的副业有一天居然比主业还要挣钱,最后居然成了自己唯一的饭碗更不要说柯达这艘胶片时代的泰坦尼克号了,即使已经发现了冰山,想要在几年里把世界上最优秀的化学研发部门转为成熟的物理实验室,实在难以做到,最后只能由自己一百多年的惯性推着,死死的撞在冰山上柯达公司近日宣布,因其平均收盘价连续30日跌破1美元,公司已收到来自纽交所的警告,如果股价在未来6个月内仍无起色,将面临摘牌、退市。
柯达公司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是如雷贯耳。
在鼎盛时期,该公司的冲印店遍布全球,占据全球三分之二的市场份额,那时候柯达就是摄影的代名词。
导致往昔摄影业霸主迅速破败的原因,难道是故步自封、因循守旧?表面上看是。
柯达得以成就霸主地位的是胶片业,而从2000年以后,互联网促进数字技术大发展,传统的胶片摄影逐渐被数字摄影取代,因此以胶片立足的摄影技术及其公司必然失去基础。
柯达公司战略及其失败分析公司简介:柯达公司由发明家乔治·伊士曼始创于1880年,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市。
柯达是“信息影像”行业的主要参与者之一,这个行业的市场价值达3850亿美元,包括设备(如数码相机和掌上电脑)、基础设施(如在线网络和影像冲印系统)以及服务和媒介(如访问、分析和打印影像的软件、胶卷和相纸)。
柯达利用先进的技术、广阔的市场覆盖面和一系列的行业合作伙伴关系来为客户提供不断创新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他们对影像中所蕴含的丰富信息的需求。
2012年1月,130多年历史的柯达公司宣布破产保护。
柯达从未停止过创新的步伐,一心要做大做强,但是日新月异的数码市场现状对柯达公司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柯达原有的胶片业务大幅萎缩……针对其破产,战略方面的原因是必不可少的:一.对抗时代回顾往昔,柯达公司用产品说话,他们选择的经典广告词虽言简意赅却深入人心。
“分享此刻,分享生活”和“你只需按动快门,剩下的交给我们来做”,这是公司创始人乔治·伊斯特曼发明第一台照相机后使用的绝佳推销语。
可是现在,柯达公司面临困境,原因是已经没有多少“剩下的”工作要交给他们来做了。
人们不再需要冲洗胶卷,人们不再需要胶卷本身,甚至连照相机也可以不用了。
我们只要掏出手机,就能随时随地拍照,哪怕图片质量上相差很多。
柯达公司昔日的成功和崛起,源于掌握了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摄像胶卷技术。
上世纪70年代中叶,柯达垄断了美国90%的胶卷市场以及85%的相机市场份额。
鼎盛时期该公司的业务遍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资产市值曾高达310亿美元。
尽管1975年柯达公司就研发并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可是他们却固执地坚守着传统相机和胶卷的地盘,拒绝改变。
可悲的是,此后的数十年间,数码相机迅速地被人们所接受。
另外手机与数码相机的合一,更是现代技术的一个绝妙结合。
实际上,从数码成像技术推广的时候开始,传统摄像方式和胶卷冲印技术就显示出落后性——价格昂贵、使用不便,逐渐遭到消费者的冷淡并不令人意外。
柯达公司市场战略及失败原因(精选五篇)第一篇:柯达公司市场战略及失败原因柯达公司在中国的市场营销战略分析2011年10月1日,拥有131年历史的相机制造商伊斯曼-柯达公司提交破产保护申请。
这一消息无不令人震惊!人们怎么也不会想到那样一个大企业也会倒闭。
曾今的柯达给了我们许多美好的记忆,翻看以前的旧照片,可以看到每张照片后面的Kodak标志,而现在柯达却落得个破产的局面。
柯达公司业务范围曾遍布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何柯达公司在中国的营销战略会失败呢?回忆柯达公司在中国胶卷市场的营销手段(1)多元化的产品组合策略:柯达的民用摄影产品和服务很丰富,包括柯达彩色胶卷、相机、相纸和冲印服务。
这样的产品组合给柯达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2)独特的销售渠道:柯达金典的广告语“柯达串起每一刻”深入人心。
柯达除广告之外还经常举办或赞助一些摄影大赛或文体活动。
例如1996年在中国举办的“柯达杯”奥运摄影比赛,2000年柯达公司与新浪网共同报道悉尼奥运盛会是其最近的一次。
此外柯达公开它的“傻瓜相机”的技术专利,让更多的厂家生产此种相机,以促进胶卷的销售。
(3)采取质量战略:柯达的质量很好用起来很方便,做到了令顾客满意,实现“人人都会用”的宗旨。
(4)发展好的品牌形象:柯达早期广告画面有孩子、狗和朋友的家庭场景。
这些镜头就是生活的场景,柯达正是通过这些亲切的画面来打动消费者的心弦。
“这就是柯达一刻,别让它溜走”、“柯达串起每一刻”,从而将这些广告语映入了消费者的脑海,使消费者很自然地把享受快乐时光与“柯达”这一名字联系在一起。
此外柯达还采取了本地化战略。
1998年3月23日,柯达公司在中国投资逾10亿美元,采用先进技术拓展在中国的产品生产和销售。
至2001年底,柯达公司在中国内地有6000家特许专营商店,并在厦门的海沧开发区兴建工业园,使之成为柯达胶卷的主要生产基地。
1997年,柯达公司在中国销售额达2亿美元,1998年在中国的新的投资,使已处于困境之中的柯达公司取得新的庞大的市场。
2023我想生成一个标题为《柯达失败的原因与启示》的ppt大纲•柯达的背景与历史•柯达失败的原因•从柯达失败中得到的启示目录01柯达的背景与历史1柯达的创立和发展231881年,乔治·伊斯曼在美国创立柯达公司19世纪末,柯达推出了第一台便携式相机20世纪初,柯达成为了全球领先的相机和胶卷制造商1900年,柯达推出了第一台彩色胶卷1936年,柯达推出了第一台单反相机1988年,柯达推出了数字相机D C S 100柯达的重要成就20世纪初,柯达成为了全球领先的相机和胶卷制造商,占有市场份额高达2/3在数字时代来临前,柯达一直是摄影行业的领导者柯达在历史上的地位02柯达失败的原因全球数码相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手机的普及,导致传统的胶卷相机市场迅速萎缩。
柯达在数字技术方面反应迟缓,没有及时调整战略,错失了转型的机遇。
没有跟上数字化转型的步伐柯达在胶卷业务上过于保守,没有意识到数字技术的冲击,也没有进行必要的业务多元化。
对新兴市场的开拓不够,过度依赖欧美市场,导致在全球经济危机中遭受重创。
过于依赖传统胶卷业务柯达在研发投入方面一直较低,缺乏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能力。
对专利技术的掌控不足,导致公司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缺乏创新和研发投入柯达公司经历多位CEO的更迭,战略方向不清晰,决策失误频发。
公司内部组织架构混乱,无法有效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
管理层频繁变动和战略失误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导致市场需求大幅下降。
竞争对手的崛起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对柯达公司构成了巨大压力。
外部环境变化和竞争压力03从柯达失败中得到的启示柯达公司在胶卷时代的成功使其忽视了数字技术的发展,导致在数字相机领域的研发和创新方面滞后。
缺乏创新和研发投入导致柯达失去了在数字相机技术上的领先地位,无法跟上市场趋势。
必须注重创新和研发投入柯达公司在20世纪末仍然固守着传统胶卷市场,没有意识到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
缺乏前瞻性和忧患意识使柯达错失了转型的良机,当数字相机成为市场主流时,柯达的胶卷业务开始下滑。
柯达破产的外部因素
柯达破产的外部因素包括:
1. 技术进步:相机市场的快速技术变革,特别是数字相机的繁荣,对柯达等传统胶片相机制造商产生了巨大冲击,使其难以跟上市场需求和竞争对手的步伐。
2. 电子商务的兴起: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兴起,传统相机的销售模式受到了冲击。
消费者可以方便地通过在线购物等方式购买相机和相关产品,减少了对实体店铺的需求,使得传统相机制造商的销售额下降。
3. 手机相机的发展:随着手机相机的技术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使用手机进行拍摄和分享照片,减少了对传统相机的需求。
柯达等传统相机制造商未能及时应对手机相机的竞争,导致市场份额大幅下降。
4. 市场竞争加剧:相机市场竞争激烈,一些亚洲制造商以低廉的价格和新颖的技术迅速蚕食了柯达等传统相机制造商的市场份额。
柯达的传统产品线无法与这些竞争对手的产品相媲美,导致销售额和利润下降。
5. 经济衰退:全球金融危机等经济衰退导致消费者购买力下降,对高价相机等奢侈品的需求减少,对柯达等传统相机制造商造成了重大冲击。
这些外部因素的结合使得柯达等传统相机制造商难以应对市场的变化和满足消
费者的需求,最终导致了破产。
过分沉溺于品牌以往依附的产品,品牌就会成为一种负担,成为一种负资产。
公司骄傲自满错失转型时机衰落:1、投资方向单一由于对于现有技术带来的现实利润和新技术带来的未来利润之间的过渡和切换时机把握不当,造成柯达大量资金用于传统胶片工厂生产线和冲印店设备的低水平简单重复投资,挤占了对数字技术和市场的投资,增大了退出/更新成本,使公司陷于“知错难改”,“船大难掉头”的窘境。
2、决策层迷恋既有优势过去柯达的管理层都是传统行业出身。
在市场应用和保持领先地位方面,传统产业领导忽视了替代技术的持续开发,从而失掉了新产品市场应有的领导份额。
3、短视的战略联盟技术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被短期市场行为所左右,竞争者与合作者的战略定位和战略角色模糊。
破产:1、柯达长期依赖相对落后的传统胶片部门,而对于数字科技给予传统影像部门的冲击,反应迟钝。
2、管理层作风偏于保守,满足于传统胶片产品的市场份额和垄断地位,缺乏对市场的前瞻性分析,没有及时调整公司经营战略重心和部门结构,决策犹豫不决,错失良机Ø indulging in departeddependent product, and thus the brand will become a burden and a kind of negative assets.Øcompany`s complacency leads to lose theof opportunity of transformationDecline:1,single investment directionFailing to solv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realistic profits and future profitcaused a lot of money for a conventional Kodak film printing shop equipment factory production lines and the low levels of simple repeated investment, diverted to the digital technology and market of the investment, and increase the update cost, sothe company is in an awkward situation.2, decision-making infatuated with existing advantagesThe past of Kodak management are traditional industry background.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arket and maintain leading position, the traditional industry leaders igno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lternative technologies, which lost new products market share due leadership.3, shortsighted strategic allianceTechnology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relations, be short-term market behavior or so, the strategic positioning of competitors and partners and fuzzy strategic role.Bankruptcy:1, Kodak has long relied on comparatively backward traditional film department, and being unresponsive to the impactsbrought by digital technology to the traditional imagedepartment.2, the management tends to be conservative style, being satisfied with the film the product's market share and monopoly position, lackingmarket prospective analysis, and fail to adjust company operation strategy and department structure.。
柯达公司在中国的市场营销战略分析2011年10月1日,拥有131年历史的相机制造商伊斯曼-柯达公司提交破产保护申请。
这一消息无不令人震惊!人们怎么也不会想到那样一个大企业也会倒闭。
曾今的柯达给了我们许多美好的记忆,翻看以前的旧照片,可以看到每张照片后面的Kodak标志,而现在柯达却落得个破产的局面。
柯达公司业务范围曾遍布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何柯达公司在中国的营销战略会失败呢
回忆柯达公司在中国胶卷市场的营销手段
(1)多元化的产品组合策略:柯达的民用摄影产品和服务很丰富,包括柯达彩色胶卷、相机、相纸和冲印服务。
这样的产品组合给柯达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2)独特的销售渠道:柯达金典的广告语“柯达串起每一刻”深入人心。
柯达除广告之外还经常举办或赞助一些摄影大赛或文体活动。
例如1996年在中国举办的“柯达杯”奥运摄影比赛,2000年柯达公司与新浪网共同报道悉尼奥运盛会是其最近的一次。
此外柯达公开它的“傻瓜相机”的技术专利,让更多的厂家生产此种相机,以促进胶卷的销售。
(3)采取质量战略:柯达的质量很好用起来很方便,做到了令顾客满意,实现“人人都会用”的宗旨。
(4)发展好的品牌形象:柯达早期广告画面有孩子、狗和朋友的家庭场景。
这些镜头就是生活的场景,柯达正是通过这些亲切的画面来打动消费者的心弦。
"这就是柯达一刻,别让它溜走"、"柯达串起
每一刻",从而将这些广告语映入了消费者的脑海,使消费者很自然地把享受快乐时光与"柯达"这一名字联系在一起。
此外柯达还采取了本地化战略。
1998年3月23日,柯达公司在中国投资逾10亿美元,采用先进技术拓展在中国的产品生产和销售。
至2001年底,柯达公司在中国内地有6000家特许专营商店,并在厦门的海沧开发区兴建工业园,使之成为柯达胶卷的主要生产基地。
1997年,柯达公司在中国销售额达2亿美元,1998年在中国的新的投资,使已处于困境之中的柯达公司取得新的庞大的市场。
柯达在中国如此成功的营销模式下,成功打开了中国市场,可为何会在1997年开始出现连续十年亏损以及后来到后来的破产呢我认为原因有如下几点:
首先是停滞不前,转型难。
柯达错误的认为,人们在拍摄完照片后还会继续将其打印出来,但是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人们会把照片保存在电脑中不再打印出出来了。
还有柯达的管理层缺乏对市场的前瞻性分析,没有及时调整公司经营战略重心和部门结构,错失了转型的大好机会。
当柯达公司也顺应潮流,推出了自己的数码相机,但是已经太晚了。
柯达的竞争对手已经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正所谓“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这句话在柯达的身上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检验。
其次投资方向单一,创新失败。
柯达把大量资金用于传统胶片生产线,挤占了对数字技术和市场的投资,投资方向太单一了。
创新能力不行,适应不了科技的发展注定会失败。
在这一点上,小日本的“富士”就显得精明多了。
当“菲林”遭遇“数码”的冲击时,富士公司及其
它日本同类行业高层能看到远景并及时转型,以极小的代价夺取了世界“数码”的老大地位。
富士敢于挑战老大地位的柯达,并开发生产数码技术态度坚决,虽然比柯达推出首台民用数码相机晚22年,却力顶数码走自己的路。
仅经只5年,已达60% 数码产品就把只占25%的柯达远远甩在后头,成了世界尤其是深受我国欢迎的摄影新产品。
最后是短视的战略联盟。
技术市场竞争激烈,国际级竞争对手增加,柯达对手建立了大量战略联盟,但是就核心技术而言形成的战略联盟却寥寥无几,大部分是服务项目的联盟。
而现在的数字时代,没有核心技术,企业的经营就会随时处于危险的状态,过去的一切都会在瞬间贬值。
启示与教训:柯达承载了我们的回忆,这样的一个企业的失败让我们痛心,在其失败中一些启示与教训也值得值得我们企业借鉴和反思。
科技发展迅猛,企业必须与时俱进,加强创新意识,采取创新营销策略,该转型的时候不要犹豫不决,在创新和转型中发展壮大。
此外还要注意市场营销策略,跟随市场环境变化采取相应的营销策略,对于不同的消费者采取不同的产品策略。
在市场竞争中,没有经久不衰的企业,没有经久不衰的产品,只有经久不衰的创新和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