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少阳三焦经起于关冲穴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6
特定穴及十二经脉中起止穴的记忆技巧在考试中,针灸学部分的十二经脉起止穴及特定穴常是重要的考点,可以说在每年的考试中都是必考的。
下面就把特定穴的相关记忆歌诀及十二经脉中起止穴的记忆技巧分享给大家,希望通过去记忆这些歌诀能帮助大家很好的在考试中去回答这一部分内容的知识点。
十二经脉起止穴记忆技巧:(每条经脉后边对应的标紫色的句子就是其记忆的歌诀)。
(手太阴肺经) ---肺起中府止少商(11穴)起于中府,止于少商。
(手阳明大肠经)---大肠商阳至迎香(20穴)起于商阳,止于迎香。
(足阳明胃经) --- 胃起承泣终厉兑(45穴)起于承泣,止于历兑。
(足太阴脾经) --- 脾起隐白大包乡(21穴)起于隐白,止于大包。
(手少阴心经) ---心起极泉少冲行(9穴)起于极泉,止于少冲。
(手太阳小肠经)---小肠少泽至听宫(19穴)起于少泽,止于听宫。
(足太阳膀胱经)---膀胱睛明至阴止(67穴)起于睛明,止于至阴。
(足少阴肾经) ---肾起涌泉兪府停(27穴)起于涌泉,止于俞府。
(手厥阴心包经)--- 心包天池至中冲(9穴)起于天池,止于中冲。
(手少阳三焦经)---三焦关冲丝竹空(23穴)起于关冲,止于丝竹空。
(足少阳胆经) --- 胆瞳子髎足窍阴(44穴)起于瞳子髎,止于足窍阴。
(足厥阴肝经) --- 肝起大敦止期门(14穴)起于大墩,止于期门。
特定穴穴歌:《五输穴歌》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宜;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索;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
《十二原穴歌》肺渊包陵心神门,大肠合谷焦阳池,小肠之原腕骨穴,足之三阴三原太,胃原冲阳胆丘墟,膀胱之原京骨取。
手少阳三焦经穴位图本经一侧23穴(左右两侧共46穴),其中13穴分布于上肢背面的正中线上,10穴在颈、侧头部。
首穴关冲,末穴丝竹空。
主治胸、心、肺、咽喉病症,某些热性病症和本经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本经穴位:关冲液门中渚阳池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天井清冷渊消泺臑会肩髎天髎天牖翳风瘛脉颅息角孙耳门耳和髎丝竹空(1) 关冲SJ1 Guān chōng[定位]在手环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
[解剖]有指掌固有动、静脉形成的动、静脉网;布有来自尺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主治]头痛,目赤,耳聋,耳鸣,喉痹,舌强,热病,心烦。
[配伍]配内关、人中治中暑、昏厥。
[刺灸法]浅刺0.1寸,或有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附注]三焦经井穴。
(2) 液门SJ2 Yè mén[定位]在手背部,当第4、5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解剖]有来自尺动脉的指背动脉;布有来自尺神经的手背支。
[主治]头痛,目赤,耳痛,耳鸣,耳聋,喉痹,疟疾,手臂痛。
[配伍]配鱼际治喉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附注]三焦经荥穴。
(3) 中渚SJ3 Zhōng zhǔ[定位]在手背部,当环指本节(掌指关节)的后方,第4、5掌骨间凹陷处。
[解剖]有第四骨间肌;皮下有手背静脉网及第四掌背动脉;布有来自尺神经的手背支。
[主治]头痛,目眩,目赤,目痛,耳聋,耳鸣,喉痹,肩背肘臂痠痛,手指不能屈伸,脊膂痛,热病。
[配伍]配角孙治耳鸣耳聋;配太白治大便难;配支沟、内庭治嗌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附注]三焦经输穴。
(4) 阳池SJ4 Yáng chí[定位]在腕背横纹中,当指总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处。
[解剖]皮下有手背静脉网,第四掌背动脉;布有尺神经手背支及前臂背侧皮神经末支。
[主治]腕痛,肩臂痛,耳聋,疟疾,消渴,口干,喉痹。
[配伍]配合谷、尺泽、曲池、中渚治手臂拘挛。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手少阳三焦经起于关冲穴、止于丝竹空穴,左右各23穴。
本经循行路线: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手无名指末端,上行小指与无名指间,沿手背出小臂后侧两骨间上行,过肘尖,沿上臂后侧向上过肩部,交出足少阳胆经后入缺盆,分布于膻中、散络于心包,通过膈肌广泛遍属于上、中、下三焦。
由膻中分出支脉1上行出锁骨上窝向后至后项连系耳后,直上出耳上方,弯下向面颊,至眼下。
由耳后分出支脉2入耳中、出走耳前,经上关穴前,交面颊,至外眼角接足少阳胆经。
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于委阳穴处脉气相通。
本经所主病候:外经——耳聋,外眼角痛,咽喉肿痛,腮、颊部疼痛,耳后、肩及上肢外侧经脉所过部位疼痛。
内脏——腹部胀满,少腹实,小便不通,水肿,遗尿,尿频,尿急。
本经主治病证:头面疾病、神志病、发热。
关冲(手少阳三焦经穴;井穴)位置:手环指末节尺侧,指甲角外展0.1寸。
主治:头痛,目赤,耳鸣,耳聋,喉痹,舌强,热病,心烦,咽喉肿痛,中暑。
液门(手少阳三焦经穴;荥穴)位置:手背,第4指与第5指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头痛,目赤,耳痛,耳鸣,耳聋,喉痹,疟疾,手、臂痛,咽喉肿痛。
中渚(手少阳三焦经穴;俞穴)位置:手背,环指本节(掌指关节)后方,第4掌骨与第5掌骨之间凹陷处。
主治:头痛,目眩,目赤,目痛,耳聋,耳鸣,喉痹,肩、背、肘、臂酸痛,手指不能屈伸,脊膂痛,热病,咽喉肿痛,上肢痛。
阳池(手少阳三焦经穴;原穴)位置:腕背横纹中,指伸肌肌腱尺侧缘凹陷处。
主治:腕痛,肩、臂痛,耳聋,疟疾,消渴,口干,喉痹,目赤,咽喉肿痛。
外关(手少阳三焦经穴;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阳维脉)位置:小臂背侧,阳池穴与肘尖连线上,腕背横纹上展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主治:热病,头痛,颊痛,耳鸣,耳聋,目赤肿痛,胁痛,肩、背痛,肘、臂屈伸不利,手指疼痛,手颤。
支沟(手少阳三焦经穴;经穴)位置:小臂背侧,阳池穴(腕背横纹中,指伸肌肌腱尺侧缘凹陷处)与肘尖连线上,腕背横纹上展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十四经循行路线手太阴肺线:起于胸部外上方的中府穴→上肢内侧前缘→止于拇指桡侧端的少商穴。
(腕后1.5寸→食指端交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上肢外侧前缘→肩→颈→面颊→左右交会于人中穴→止于对侧鼻翼旁的迎香穴。
(交胃经)足子是明胃经:起于眶下缘(承泣穴)→嘴角→下颌角前①沿耳前上行→前额角(头维)。
②由大迎前下行→沿颈前外侧→入缺盆→胸前正中线旁开4寸→腹正中线旁开2寸→下肢外侧前缘→止于第二趾外侧端(厉兑穴)。
足背分出至大趾内侧端交脾经。
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内踝前→小腿内侧中间(内踝上8寸前)→下肢内侧前缘(内踝上8寸后)→腹部前正中线旁开4寸→胸部前正中线旁开6寸→止于腋中线第六肋间(大包穴)。
(在腹部分出流注心中交于心经)。
手少阴心经:起于腋窝的极泉穴→上肢内侧后缘→止于小指桡侧端少冲穴(交小肠经)手太阳小肠经:起于手小指尺侧(少泽穴)→上肢外侧后缘→绕肩胛→颈→面颊→止于耳前(听宫)穴。
分出至目内眦交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旁的睛明穴→头→下项:①沿背腰骶中线旁1.5寸→股外侧后部②沿背腰骶中线旁3寸→股外侧后缘→国窝中→小腿外侧后缘→外踝后→止于足小趾外侧端的至阴穴。
(交于肾经)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底涌泉穴→绕内踝后→下肢内侧后缘→腹正中线旁开0.5寸→胸正中线旁开2寸→止于锁骨下缘的俞府穴(分支从肺中分出交心包经)手厥阴心包经:起于乳头外侧天池穴→上肢内侧正中→掌中→止于中指尖端的中冲穴。
从劳宫分出至无名指端交三焦经。
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穴→手背→上肢外侧正中→肩→颈→耳后→耳前→止于眉梢的丝竹穴→目外眦交胆经。
足少阳胆经:起于止目外眦旁瞳子寥→绕耳前后→头侧→颈、胸、腹侧面→下肢外侧正中→外踝前→止于第四趾外侧端足窍阴穴。
足背分出至足大趾交肢经。
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的大敦穴→下肢内侧前缘上踝8寸→交出足太阴之前→大腿内侧→止于胁肋部的期门穴。
1.腧穴的医治作用近治作用,远治作用,特别作用。
①近治作用: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的和最根本的特点,如眼区周围的晴明,承泣,攒竹,瞳子髎等经穴均能医治眼疾;②远治作用:十四经穴,尤其是十二经脉中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经穴,远治作用尤为突出,如合谷不仅能医治手部的局部病症,还能医治所过处的颈部和头面部病症;③特别作用: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的特异医治作用,如内关可医治心动过速,又可医治心动过缓,大椎可以退热。
2.特定穴定义及包含内容十四经穴中具有特别性能和医治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称为特定穴,根据其不同的分布特点,含义和医治作用,将特定穴分为“五输穴〞“原穴〞“络穴〞“郗穴〞“下合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等10 类。
3.什么叫五输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
古人把经气在经脉中的运行比作自然界之水流,认为具有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特点。
五输穴从四肢末端向肘膝部方向依次排列。
井穴分布在指或趾末端,为经气初出。
荥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为经气开始流动。
输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为经气渐盛。
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之前臂,胫部,其经气壮大流行。
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其经气充盛且入合于脏腑。
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4.什么是奇穴是指既有肯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脉系统的腧穴。
这类腧穴的主治范围比拟单纯,多数对某些病症有特别疗效。
5.什么叫郗穴,临床运用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的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称为郗穴。
共有16个,阴郗医治血症,阳郗治疼痛。
6.下合穴定义,临床运用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称为“下合穴〞。
共6个。
六腑胃,大肠,小肠,胆,膀胱,三焦的下合穴依次分别为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阳陵泉,委中,委阳。
督脉:起于尾骨端长强穴,上行骶腰背项头正中线上,止于上唇系带龈交穴。
共24穴任脉:起于前后阴之间的会阴穴,上行腹胸前正中线上,止于颏唇沟正中承浆穴。
共28穴。
手太阴肺经:起于胸部外上方的中府穴,走上肢内侧前缘,止于拇指桡侧端少商穴。
共11穴。
手厥阴心包经::起于乳头外侧天池穴,走上肢内侧中间,入掌中,止于中指尖端中冲穴。
共9穴。
手少阴心经:起于腋窝中央极泉穴,走上肢内侧后缘,止于小指桡侧端少冲穴。
共9穴。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走上肢外侧前缘,过肩上颈,经过面颊,左右交会于人中穴,止于对侧鼻翼旁迎香穴。
共20穴。
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穴,走上肢外侧正中,上肩过颈,绕耳后,止于眉梢的丝竹空穴。
共23穴。
手太阳小肠经:起于手小指尺侧端少泽穴,走上肢外侧后缘,上肩过颈,经过面颊,止于耳前听宫穴。
共19穴。
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经内踝前,走小腿内侧中间(内踝上8寸前)下肢内侧前缘(内踝上8寸后),上腹走胸,止于胁部大包穴。
共21穴。
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外侧端大敦穴,经内踝前走小腿内侧前缘(内踝上八寸前),下肢内侧中间(内踝上八寸后),环阴器,上胁止于乳下第六肋的期门穴。
共14穴。
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底涌泉穴,绕内踝后,走下肢内侧后缘,上胸腹第一侧线(腹正中线旁开0.5寸,胸正中线旁开2寸),止于锁骨下缘的俞府穴。
共27穴。
足阳明胃经:起于眶下缘承泣穴,下嘴角,下颌角前,分支沿耳前上行止于前额角头维穴,主干由大迎下行,沿颈前内侧入缺盆,走胸腹第二侧线(胸正中线旁开4寸,腹正中线旁开2寸),下股外侧前缘,止于第二脚趾外侧端历兑穴。
共45穴。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此旁的睛明穴,上头下项,分出一支走背腰骶旁开1.5寸下股外侧后部,一支走背腰骶旁开3寸下股外侧后缘,两支合于腘中,下下肢外侧后缘,止于足小趾外侧端至阴穴。
共67穴。
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此瞳子寥,绕耳前后、头侧,下颈、胸、腹侧面,走下肢外侧正中,经外踝前,止于足第四趾外侧端足窍阴穴。
手少阳三焦经图高清版人体穴位图关键字手少阳三焦经简介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三焦所成立的。
手少阳三焦经上焦由脖子根部开始直通心窝处包含主要的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
中焦由心窝开始至肚脐为止包含消化系统。
下焦由肚脐至耻骨终止包含泌尿排泄系统。
保持胸部及腹部的机能运转正常是三焦经的主要任务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末端关冲穴上行小指与无名指之间液门穴沿着手背中渚穴、阳池穴出于前臂伸侧两骨尺骨穴、桡骨穴之间外关穴、支沟穴、会宗穴、三阳络穴、四渎穴向上通过肘尖天井穴沿上臂外侧清冷渊穴、消泺穴向上通过肩部臑会穴、肩髎穴交出足少阳经的后面天髎穴会秉风穴、肩井穴、大椎穴进入缺盆锁骨上窝分布于膻中纵隔中穴散络于心包通过膈肌广泛遍属于上、中、下三焦。
它的支脉从膻中上行出锁骨上窝上向后项连系耳后天牖穴、翳风穴、颅息穴直上出耳上方角孙穴会颔厌穴、悬厘穴、上关穴弯下向面颊至眼下颧髎穴。
它的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和髎穴、耳门穴会听会穴经过上关前交面颊到外眼角丝竹空穴会瞳子髎穴接足少阳胆经。
此外三焦与足太阳膀胱经的委阳脉气相通。
本经一侧穴左右两侧共穴其中穴分布于上肢背面的正中线上穴在颈、侧头部。
首穴关冲末穴丝竹空。
主治胸、心、肺、咽喉病症某些热性病症和本经所经过部位之病症本经穴位关冲穴、液门穴、中渚穴、阳池穴、外关穴、支沟穴、会宗穴、三阳络穴、四渎穴、天井穴、清冷渊穴、消泺穴、臑会穴、肩髎穴、天髎穴、天牖穴、翳风穴、瘛脉穴、颅息穴、角孙穴、耳门穴、耳和髎穴、丝竹空穴(1)关冲穴SJ1Guān chōng 定位在手环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
解剖有指掌固有动、静脉形成的动、静脉网布有来自尺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主治头痛目赤耳聋耳鸣喉痹舌强热病心烦。
配伍配内关、人xx中暑、昏厥。
刺灸法浅刺.0.1寸或有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附注三焦经井穴。
(2)液门穴SJ2 Yâmãn 定位在手背部当第4、5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手少阳三焦经各经穴位置及作用手少阳三焦经是十二经脉之一,简称三焦经,统属于上、中、下三焦。
本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耳聋,耳鸣,咽喉肿痛,外三焦经眼角痛,汗出,腮肿,耳后、肩、肘、臂部本经脉过处疼痛等。
《灵枢·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遍属三焦。
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出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本经腧(shu 四声)穴:关冲,液门,中渚,阳池,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天井,清冷渊,消泺,臑会,肩髎,天髎,天牖,翳风,瘈脉,颅息,角孙,耳门,耳和髎,丝竹空。
本经一侧23穴(左右两侧共46穴),其中13穴分布于上肢背面的正中线上,10穴在颈、侧头部。
首穴关冲,末穴丝竹空。
主治胸、心、肺、咽喉病症,某些热性病症和本经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1】关冲,经穴名。
出《灵枢·本输》。
属手少阳三焦经。
井(金)穴。
在手无名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1寸处。
布有来自尺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和指掌侧固有动、静脉形成的动、静脉网。
主治昏厥,热病,头痛,目赤痛,咽喉肿痛等。
斜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
【名词释义】:(1)关冲。
关,关卡也。
冲,冲射之状也。
该穴名意指三焦经体内经脉的温热水气由此外冲体表经脉,阴性水液被关卡于内。
本穴物质为来自三焦经体内经脉外冲而出的温热水气,而液态物由于压力不足不能外出体表,如被关卡一般,故名。
(2)三焦经井。
井地部孔隙也。
本穴为三焦经体内与体表经脉的交接处,气血物质是由本穴的地部孔隙而连通,故为三焦经井。
(3)本穴属金。
属金,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
本穴物质为三焦经体内经脉外出的温热水气,此气出体表后散热而变为凉性水气,表现出肺金的凉冷特性,故其属金。
【功能作用】:散热生气。
1.循行部位: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穴),沿无名指尺侧缘,上过手背,出于前臂伸侧两骨(尺骨、桡骨)之间,直上穿过肘部,沿上臂外侧,上行至肩部,交出足少阳经的后面,进入缺盆,于任脉的膻中穴处散络于心包,向下通过横膈广泛遍属三焦。
2.分支胸中分支:从膻中穴分出,向上走出缺盆,至项后与督脉的大椎穴交会,上走至项部,沿耳后(翳风穴)上行至耳上方,再屈曲向下走向面颊部,至眼眶下(颧醪穴)。
耳部分支:从耳后(翳风穴)分出,进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听宫、耳门等穴),经过上关穴前,在面颊部与前一分支相交。
上行至眼外角,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3.联系脏腑:属三焦,络心包。
中外“从头到脚”养生哲学发布: 2008-12-13 10:52 | 作者: 整理/王珊珊部分图片提供/长江文艺出版社| 来源: Staffers现在养生类的电视节目不少,但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广泛影响力的却凤毛麟角。
不过由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曲黎敏主讲的《从头到脚说健康》在北京五台《城市》栏目开播后,却在短时间里创下了其自开办以来“播出时间最长、收视率最高”两项纪录。
它到底有多受欢迎?你看看满大街的盗版光碟就知道了。
说到这个话题,与曲黎敏对应的还有一位:美国医学社会学家琼·利布曼-史密斯(Liebmann-Smith),她写的《从头到脚的健康信号》基本上摆明了西方人对待此话题的立场,本期将一并为你奉上两种文化的“从头到脚养生大法”。
眼睛篇眼睛的主要疾病有几种:眼泪汪汪,是由于肺气不足和肝的收敛功能不足所致,而肺主通调水道,肝也主水道,那么肝肺功能虚,输布和肃降的能力就弱,导致水气总是壅在上面,或者水道老收不住,这种人就会总眼泪汪汪的。
眼干,眼睛发干是肝血不足同时阳气虚的象。
这种人在平时的生活中很容易发脾气,爱发无名火。
眼袋,这其实是一种水肿。
眼下这个地方是小肠经所经过的,它跟三焦、小肠、肾都有关。
如果这里出了问题,基本都是因为阳气不足化不开水,水液代谢不掉,这属于寒邪造成的疾病。
中医十二经经特效穴治疗疾病详解十二经经特效穴位一、手xx肺经:肺属金,开窍于鼻,主体为皮,其华在毛,情志为悲,忧伤肺。
肺与大肠相表里,由胸走手,起于中府,始于少商。
在手内侧前。
主治咳嗽、心烦、手心热等症。
1、中府穴:腋横纹上三指。
是脾肺之气汇聚之处,可兼治脾肺两脏之病。
主治气不足、腹胀、消化不良、水肿等症。
2、天府穴:腋横纹下四指,或手臂平申,用鼻尖触手臂处。
主治过敏性鼻炎。
3、尺泽穴:肘横纹外侧一拇指宽的凹陷处。
肺经属金,本穴属水,金生水,是补肾的要穴。
降逆气、泻热,主治高血压、肺经热引起的咳嗽气喘、哮喘、胸部胀痛,肘关节痉挛。
4、孔最穴:肘横纹下三指。
是肺经的郗穴,郗治急症(急性咳嗽、咽喉痛)。
主治鼻出血、痔疮、发汗。
5、列缺穴:两手虎口相对,食指下凹陷处。
头项寻列缺。
主治小儿遗尿、偏头痛、外感风寒引起的头痛、落枕。
6、经渠穴:腕横纹外侧铙骨边缘。
主治咳嗽。
7、太渊穴:腕横纹外侧凹陷处。
肺经的原穴,补气穴,脉之会穴。
主治静脉曲张、心血管病。
8、鱼际穴:手掌鱼肚边缘。
主治热咳、心中烦热。
9、少商穴:大拇指指甲根边缘。
主治咽喉肿痛、扁桃体炎。
常用于治疗咳嗽、感冒发热、肺炎。
针刺放血效果最佳。
二、手厥阴心包经:从胸走手,起于天池,始于中冲。
在手内侧正中线上。
刺激左侧效果更佳。
1、天泉穴:腋横纹下三指处。
治疗胸痛、心悸、突然害怕。
2、曲泽穴:肘横纹上。
调节心血的供应,治疗胸闷、憋气。
是针刺放血点。
3、郗门穴:腕横纹上5寸。
急救穴,治突然心绞痛。
用大拇指按住,然后转动手腕。
4、内关穴:腕横纹上三指。
救命穴、心脏穴。
宁心安神、理气和胃、舒经活络。
治疗心理压力引起的失眠,可调节心律的快或慢。
5、大陵穴:腕横纹上。
治疗因压力引起的头痛,预防口臭。
6、劳宫穴:掌心凹陷处。
大补穴,可使心情放松,治心慌气短。
7、中冲穴:中指指甲根旁。
泻心火的要穴。
治口疮。
8、在天泉穴下四指处有个痛点,不是穴位,但经常揉可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病、心肌梗塞、冠心病。
经络循行口诀及主治规律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中脘穴),下络大肠,环循胃口(幽门),过膈属肺。
从喉部横出(中府穴),沿上臂伸侧前沿,过肘窝入寸口,经大鱼际边缘,出拇指内侧端(少商穴)。
分支:从手腕后方(列缺穴)分出,一直走向食指内侧端(商阳穴)交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末端(商阳穴),沿食指桡侧上行,(过合谷穴)入一、二掌骨两筋之间凹陷处,沿前臂前方至肘外侧(曲池穴),沿上臂外侧前缘到肩端(肩髃穴),向上出颈椎(大椎穴)向下入缺盆(锁骨窝),络肺过膈属大肠。
分支:从缺盆部分出,走颈部(扶突穴喉结旁开3寸)经面颊入下齿龈,回绕至上唇(人中穴)入对侧鼻翼旁(迎香穴),交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迎香穴),上鼻根再沿鼻外侧(承泣穴)入上齿龈,回出环绕口唇(地仓穴),向下走颌唇沟(承浆穴),再回走下颌角(颊车穴),向上行耳前沿发际到达前额(头维穴)。
分支:从下颌角前向下沿喉咙入缺盆,过膈属胃络脾。
分支:出缺盆直行经乳头,距正中线旁开2寸,到耻骨下缘(气冲穴)。
分支:腹中胃下口内行与气冲穴交汇,沿髂前上棘与髌骨的连线下至膝盖(犊鼻穴),再沿胫骨外侧前缘到足跗部(解溪穴)进入第二趾外侧端(厉兑穴)。
分支:从膝下三寸足三里分出,进入足中趾外侧。
分支:从足背最高点(冲阳穴)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交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末端(隐白穴),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上行内踝前胫骨后,交足厥阴之前面,经膝、股部内侧前沿,入腹属脾脏络胃;过膈上行,夹咽两旁连舌根散舌下。
胃部支脉:向上过膈流注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属心系(心与其它脏器相连部位),过膈络小肠。
心系向上脉:夹食管上头,连于目系(眼球连于脑的部位)。
心系直行脉:上行于肺再向下出于腋窝部(极泉穴),沿上臂内侧后缘,行于手太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后面,达肘窝,沿前臂内侧后缘,至掌后豌豆骨,入四五掌骨间沿小指内侧至末端(少冲),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
手少阳三焦经起于关冲穴、止于丝竹空穴,左右各23穴。
本经循行路线: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手无名指末端,上行小指与无名指间,沿手背出小臂后侧两骨间上行,过肘尖,沿上臂后侧向上过肩部,交出足少阳胆经后入缺盆,分布于膻中、散络于心包,通过膈肌广泛遍属于上、中、下三焦。
由膻中分出支脉1上行出锁骨上窝向后至后项连系耳后,直上出耳上方,弯下向面颊,至眼下。
由耳后分出支脉2入耳中、出走耳前,经上关穴前,交面颊,至外眼角接足少阳胆经。
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于委阳穴处脉气相通。
本经所主病候:外经——耳聋,外眼角痛,咽喉肿痛,腮、颊部疼痛,耳后、肩及上肢外侧经脉所过部位疼痛。
内脏——腹部胀满,少腹实,小便不通,水肿,遗尿,尿频,尿急。
本经主治病证:头面疾病、神志病、发热。
关冲(手少阳三焦经穴;井穴)
位置:手环指末节尺侧,指甲角外展0.1寸。
主治:头痛,目赤,耳鸣,耳聋,喉痹,舌强,热病,心烦,咽喉肿痛,中暑。
液门(手少阳三焦经穴;荥穴)
位置:手背,第4指与第5指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头痛,目赤,耳痛,耳鸣,耳聋,喉痹,疟疾,手、臂痛,咽喉肿痛。
中渚(手少阳三焦经穴;俞穴)
位置:手背,环指本节(掌指关节)后方,第4掌骨与第5掌骨之间凹陷处。
主治:头痛,目眩,目赤,目痛,耳聋,耳鸣,喉痹,肩、背、肘、臂酸痛,手指不能屈伸,脊膂痛,热病,咽喉肿痛,上肢痛。
阳池(手少阳三焦经穴;原穴)
位置:腕背横纹中,指伸肌肌腱尺侧缘凹陷处。
主治:腕痛,肩、臂痛,耳聋,疟疾,消渴,口干,喉痹,目赤,咽喉肿痛。
外关(手少阳三焦经穴;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阳维脉)
位置:小臂背侧,阳池穴与肘尖连线上,腕背横纹上展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主治:热病,头痛,颊痛,耳鸣,耳聋,目赤肿痛,胁痛,肩、背痛,肘、臂屈伸不利,手指疼痛,手颤。
支沟(手少阳三焦经穴;经穴)
位置:小臂背侧,阳池穴(腕背横纹中,指伸肌肌腱尺侧缘凹陷处)与肘尖连线上,腕背横纹上展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主治:暴喑,耳聋,耳鸣,肩、背酸痛,胁肋痛,呕吐,便秘,热病,头痛,胸、胁痛,肘、臂痛,落枕。
会宗(手少阳三焦经穴;郄穴)
位置:小臂背侧,腕背横纹上展3寸,支沟穴尺侧,尺骨桡侧缘。
主治:耳聋,痫症,上肢肌肤痛,耳鸣,上肢痹痛。
三阳络(手少阳三焦经穴)
位置:小臂背侧,腕背横纹上展4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主治:暴喑,耳聋,手臂痛,龋齿痛,耳鸣,热病。
四渎(手少阳三焦经穴)
位置:小臂背侧,阳池穴与肘尖连线上,肘尖下展5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主治:暴喑,暴聋,齿痛,呼吸气短,咽阻如梗,小臂痛,耳鸣,耳聋。
天井(手少阳三焦经穴;合穴)
位置:臂外侧,屈肘,肘尖直上1寸凹陷处。
主治:偏头痛,胁肋痛,颈项痛,肩、臂痛,瘰疠,瘿气,癫痫,肘、臂痛,耳鸣,耳聋。
清冷渊(手少阳三焦经穴)
位置:臂外侧,屈肘,肘尖直上2寸,天井穴展上1寸。
主治:头痛,目黄,肩、臂痛不能举,目痛,胁痛,黄疸。
消泺(手少阳三焦经穴)
位置:臂外侧,清冷渊穴与臑会穴连线中点处。
主治:头痛,颈项强痛,臂痛,齿痛,癫疾,癫痫,肩胛肿痛,肩、臂痛。
臑会(手少阳三焦经穴)
位置:臂外侧,肘尖与肩髎连线上,肩髎穴下展3寸,三角肌后下缘。
主治:肩、臂痛,瘿气,瘰疠,目疾,肩胛、背肿痛。
肩髎(手少阳三焦经穴)
位置:肩部,肩髃穴后方,臂外展时肩峰下凹陷处。
主治:肩、臂痛,肩重不能举,中风瘫痪,风疹。
天髎(手少阳三焦经穴;手少阳三焦经、阳维脉交会穴)
位置:肩胛部,肩井穴与曲垣穴中间,肩胛骨上角。
主治:肩、臂痛,颈项强痛,胸中烦满。
天牖(手少阳三焦经穴)
位置:颈侧部,乳突后方直下,胸锁乳突肌后缘,平下颌角。
主治:头晕,头痛,面肿,目昏,暴聋,项强,瘰疠。
翳风(手少阳三焦经穴)
位置:耳垂后方,乳突与下颌角之间凹陷处。
主治:耳鸣,耳聋,口、眼歪斜,牙关紧闭,颊肿,瘰疠。
瘈脉(手少阳三焦经穴)
位置:头部,耳后乳突中央,角孙穴与翳风穴之间,沿耳轮连线中下1/3交点处。
主治:头痛,耳聋,耳鸣,小儿惊风,呕吐,泄痢。
颅息(手少阳三焦经穴)
位置:头部,角孙穴与翳风穴之间,沿耳轮连线上中1/3交点处。
主治:头痛,耳鸣,耳痛,小儿惊风,呕吐涎沫。
角孙(手少阳三焦经穴)
位置:头部,折耳廓向前,耳尖直上入发际处。
主治:耳部肿痛,目赤肿痛,目翳,齿痛,唇燥,项强,偏头痛。
耳门(手少阳三焦经穴)
位置:面部,耳屏上切迹前方,下颌角髁突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主治:耳聋,耳鸣,聤耳,齿痛,颈、颔痛,唇吻强,目赤肿痛,眼睑动,癫痫。
耳和髎(手少阳三焦经穴)
位置:头侧,鬓发后缘,平耳廓根前方,颞浅动脉后缘。
主治:头重、痛,耳鸣,牙关拘急,颔颌肿,鼻准肿痛,口歪。
丝竹空(手少阳三焦经穴)
位置:面部,眉梢凹陷处。
主治:头痛,目眩,目赤肿痛,眼睑动,齿痛,癫痫。
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阳三焦经】十二经脉之一。
它的循行路线是:在体
内,属三焦,络心包络,并与耳、眼相连。
在体表,起于无名指端,沿上肢伸侧正中线,经过肩部、侧颈部、侧头部、耳部,止于眼部。
本经有病时,主要有耳病、咽喉病、眼痛、颊肿、出汗等症状和病症,以及本经循行部位的局部症状。
面瘫与手少阳三焦经经脉有关吗?
手少阳三焦经面部循行是:其支者,从膻中(胸中),上出缺盆(锁骨上窝),上项(颈后)系耳后直上(联系耳后,沿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上行额角),以屈(弯曲)下颊至出页(眼眶下)。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上关穴)前,交颊(与前脉交于面颊),至目锐眦(外眼角)。
经脉所行,主治所及。
三焦经循行与耳、眼肌、颊肌、颞肌关系非常密切,且面瘫发生时,常是阳明、少阳两经同时受邪。
故面瘫发生的症状常兼有耳鸣、耳后乳突痛、重听、听觉过敏及耳部带状疱疹等。
因此,面瘫发生时,有耳后疼痛,听觉异常,面肌运动障碍,眼部不适,均可取本经穴(如翳风、外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