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少阳三焦经穴
- 格式:ppt
- 大小:2.02 MB
- 文档页数:13
十、手少阳三焦经经穴歌(一)手少阳三焦经经穴总歌1.手少阳三焦经经穴穴名歌三焦有穴二十三,关冲液门中渚涵;阳池外关支沟续,会宗三阳络四渎;天井清冷渊消烁,臑会肩髎天髎合;斜上天牖到翳风,瘼脉颅息角孙从;耳门再上耳和醪,丝竹空与胆经交。
2.手少阳三焦经经穴分寸歌三焦四指侧关冲,液门小指缝陷中;往后一寸为中渚,腕背横纹陷阳池;上二外关三支沟,沟边尺侧会宗留;腕上四寸阳络续,肘下五寸是四渎;肘上一寸是天井,井上一寸冷渊定;渊上三寸寻消泺,三角肌下蠕会确;肩峰后下找肩髎,天髎肩胛骨上角;乳突后方为天牖,耳垂下缘陷翳风;瘈脉耳后乳突中,颅息耳后青络从;耳尖对发是角孙,耳屏切迹近耳门;鬓发后缘耳和髎,丝竹空穴入眉梢。
(二)手少阳三焦经经穴各歌1.关冲关冲四指甲之根,清热疏风效卓勋;目赤耳鸣喉舌肿,心烦头痛并晕昏。
取穴:在手环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1寸。
针灸法:浅刺0.1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功用:清心开窍,泻热解表。
主治:头痛,目赤,耳聋,耳鸣,喉痹,疟疾,手臂痛。
临床运用:①配大横治疗小儿热病、反张。
②配哑门治疗舌强不语。
③配人中、内关、合谷治疗晕厥、中暑、休克。
④配少泽、少商治疗咽喉肿痛。
⑤配颊车、合谷治疗痄腮。
文献报道:点刺关冲、印堂、大椎治疗多发性毛囊炎有较好的疗效。
2.液门液门四五指之间,通络能祛痹痛艰;目赤耳聋头痛疟,咽喉红肿臂抬难。
取穴:在手背部,当第四、第五指之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针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功用:清三焦热邪,疏经络气滞。
主治:头痛,目赤,耳聋,耳鸣,喉痹,疟疾,手臂痛。
临床运用:①配鱼际治疗喉痛。
②配前谷治疗臂痛不得举。
③配人中、大陵、百会治疗精神病。
④配外关、听宫、耳门治疗头痛、耳鸣、耳聋。
文献报道:针刺液门,行泻法治疗落枕;针刺液门治疗牙痛(先刺患侧,效差再刺对侧)都有较好的疗效。
3.中渚四五掌骨凹中渚,清热疏风热病宜;目赤耳呜咽痛肿,指麻头痛疟同施。
最完整的经络笔记,“手少阳三焦经”寄语:学好中医,是自己的福报,也是身边朋友的福气,喜欢的可以跟着一起,从最基础的穴位和经络开始。
三焦经我们也算是比较熟悉了,八段锦的第一式就是要拉到三焦,名称是双手托天理三焦。
其神奇之处在哪里呢?手少阳三焦经“口诀”无名至肩三焦经,手臂外侧属阳经分泌循环掌控中,免疫下降忧郁症疲倦易得慢性病循行部位: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尺侧末端(关冲穴),沿无名指尺侧缘,上过手背,出于第四、五掌骨间,沿前臂伸侧两骨(尺骨、桡骨)之间,直上穿过肘部,向上臂外侧,上行至肩部,交出足少阳经的后面,进入缺盆,于任脉的膻中穴处散络于心包,向下通过横膈,从胸至腹,属上、中、下三焦。
其支脉,从胸中向上,出缺盆,上走项部,沿耳后直上,抵于额角,再屈而下行面颊部,到眼眶下。
另一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与前脉交汇于面颊部,到达目外眦,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三焦经的经脉分布于上肢外侧中间、肩颈和头面,其络脉、经别分别与之内外相连,经筋大体分布于经脉的外部,本经首穴是关冲,末穴是丝竹空,左右各23穴\。
穴名:关冲穴、液门穴、中渚穴、阳池穴、外关穴、支沟穴、会宗穴、三阳络穴、四渎穴、天井穴、清冷渊穴、消泺穴、臑会穴、肩髎穴、天髎穴、天牖穴、翳风穴、瘈脉穴、颅息穴、角孙穴、耳门穴、耳和髎穴、丝竹空穴。
手少阳三焦经,第一个穴位,关冲穴:关,指出入的要道。
穴为手少阳之井,少阳乃出入之枢纽。
穴承手厥阴脉气,手少阳经气由此而出,且在少冲、中冲之间,故而得名。
关冲。
关,关卡也。
冲,冲射之状也。
该穴名意指三焦经体内经脉的温热水气由此外冲体表经脉,阴性水液被关卡于内。
本穴物质为来自三焦经体内经脉外冲而出的温热水气,而液态物由于压力不足不能外出体表,如被关卡一般,故名。
《针灸大成》:主喉痹喉闭,舌卷口干,头痛,霍乱,胸中气噎,不嗜食,臂肘痛不可举,目生翳膜,视物不明。
程氏针灸,推荐此穴用刺血法醒酒。
用拇指指尖掐按关冲穴1~3分钟,可缓解更年期症状,如心慌气短、性欲减退等。
十、手少阳三焦经1.关冲(井穴)(金)作用:疏风清热,醒神开窍。
主治:头痛,目赤,耳鸣,耳聋,咽喉肿痛,口干唇焦,舌强难言,热病,心烦,中暑,中风,昏迷。
取法:在手环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
解剖:有指掌侧固有动、静脉形成的动、静脉网;布有来自尺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刺灸法:斜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
艾炷灸1~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别名:作用:清热泻火。
清利咽喉,疏经活络。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耳聋,耳鸣,咽肿齿痛,疟疾,热病汗不出,手背红肿疼痛,指臂挛痛。
取法:在手背部,当第4、5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解剖:有来自尺动脉的指背动脉;布有来自尺神经的指背神经。
刺灸法:直刺0.3~0.5寸。
艾炷灸1~3壮,或艾条灸3~5分钟。
别名:掖门、腋门。
作用:散风清热,疏经活络,开窍聪耳。
主治:头痛,目眩,目赤肿痛,耳聋,耳鸣,咽喉肿痛,热病,肩背肘臂疼痛,手指不能屈伸。
取法:在手背部,当环指本节(掌指关节)的后方,在第4、5掌骨凹陷处。
解剖:有第四骨间肌;皮下有手背静脉网及第四掌背动脉;布有来自尺神经的掌背神经。
刺灸法:直刺0.3~0.5寸。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别名:下都。
4.阳池(原穴)作用:散风清热,疏经活络。
主治:热病无汗,疟疾,目赤肿痛,耳聋,咽喉肿痛,消渴,腕痛乏力,肘臂疼痛。
取法:在腕背横纹中,当指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处。
解剖:在尺骨与腕骨的关节部,在指总伸肌腱与小指固有伸肌腱之间;皮下有腕背静脉网,腕背动脉;布有尺神经手背支和前臂侧皮神经末支。
刺灸法:直刺0.3~0.5寸。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别名:别阳。
5.外关作用:祛风清热,疏经活络。
主治:热病,头痛,颊肿,目赤肿痛,鼻衄,齿痛,二米,耳聋,胁肋痛,瘰疬,肘臂屈伸不利,上肢痿痹,肘、臂、手指疼痛,手颤。
取法: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手少阳三焦经的五输穴、原穴及下腧穴》三焦经的经脉,除了常规的五输穴与原穴外,还特别地多了个“下腧穴”!怎么回事?详看经文如下记载:经曰:“三焦者,上合手少阳,出于关冲。
关冲者,手小指次指之端也,为井金。
”这条意思是说,三焦腑之经脉贯穿于胸腹腔上中下三部,其向上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连。
三焦经的脉气,开始于关冲穴;关冲穴的部位在小指外侧的无名指的前端,距离指甲角一分许的地方。
关冲穴也被称作是手少阳三焦经的“井穴”,此穴在五行归类中属金。
三焦经脉继续巡行,“溜于液门。
液门,小指次指之间也,为荥。
”意思是,三焦经的脉气从井穴出发之后,溜于液门穴;液门穴的部位在小指与无名指的歧缝之间;液门穴也被称作是三焦经的“荥穴”。
经脉继续巡行,“注于中渚。
中渚,本节之后陷者中也,为腧。
”说的是,三焦经的脉气由此灌注于中渚穴。
中渚穴部位在本节之后,也就是第四、五掌指关节之后缘、两骨之间的凹陷中。
中渚穴也被称作是三焦经的“输穴”。
三焦经再巡行,“过于阳池。
阳池,在腕上陷者之中也,为原。
”即三焦经的脉气由此通过阳池穴;阳池穴的部位在手腕背侧横纹的凹陷中;还有,阳池穴也被称作是三焦经的“原穴”。
继续巡行,“行于支沟。
支沟,上腕三寸,两骨之间陷者中也,为经。
”意思是说,三焦经的脉气巡行于支沟穴。
此支沟穴位于腕上三寸处的两骨之间凹陷的地方;还有,此支沟穴乃是三焦经的“经穴”。
经脉继续巡行,“入于天井;天井,在肘外大骨之上陷者中也,为合。
屈肘乃得之。
”此条意思是说,三焦经的经脉接着巡行注入天井穴;此天井穴位于肘关节外侧、大骨之上的凹陷处;此天井穴乃是三焦经的“合穴”。
应该注意的是,临床取此天井穴时,需屈后肘才能取到此穴。
这时便引出了所谓的“下腧穴”概念。
经曰:“三焦下腧,在于足大指之前,少阳之后,出于胭中外廉,名曰委阳,是太阳络也。
手少阳经也。
”此条说的是:三焦经的经脉分布虽是由手至头;但有一个和它脉气相通,并由三焦经所主而位于足部的“下腧穴”,也就是“下合穴”!其脉气在足太阳膀胱经之前,上行足少阳胆经之后,别出于膝胭正中外一寸处的两筋之间的凹陷处,此穴叫做“委阳穴”;其实,此委阳穴也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络穴”以及足太阳膀胱经之络脉所别出的地方。
轻松学习手少阳三焦经循行路线及重点穴位手少阳三焦经循行路线,沿着上肢外侧的中间上行头面部,具体的循行路线如下:体表段:起于无名指的尺侧段,沿着上肢外侧正中上行,经肩、颈,绕耳,止于眉梢,在目外眦和足少阳胆经相交接。
体内:布膻中,络心包,属三焦。
手少阳三焦经的循行和耳联系密切,《内经》原文记载说,“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
所以本经常用来治疗耳疾,比如耳鸣耳聋。
本经还可以主治下列的病症,头面五官的疾病,偏头痛,目赤肿痛,咽喉痛等,以及经脉循行所过的病症,臂、肘臂、肩背、颈项的疼痛等不适症状。
手少阳三焦经我们重点学习外关、肩髎和翳风穴。
•外关【位置】在尺桡两骨之间,指伸肌和小指伸肌之间,腕关节上2寸左右。
【取穴方法】循摸时,患者前臂的体位非常重要,不要旋前或旋后,避免尺桡骨重叠。
先从阳池循摸到腕关节,从腕关节往上可触及伸肌支持带,越过后沿着手少阳经的缝隙往上会感触到一个较大的凹陷。
此凹陷位于尺桡骨之间,在指伸肌和小指伸肌之间就是外关的缝隙。
【功效】清热解毒,行气开窍,活络止痛【主治】近治作用-上肢痿痹远治作用−耳鸣耳聋、目赤肿痛、头痛、落枕。
特殊作用−感冒发热等外感表症;腰扭伤、踝关节扭伤。
【考证】《标幽赋》曰:阳跷阳维并督带,主肩背腰腰腿在表之病。
•肩髎【位置】肩峰后下方,上臂外展时肩髃穴后方寸许的凹陷中。
【取穴方法】上臂外展平举,肩关节部即可出现两个凹陷窝,后面一个凹陷窝即肩髎穴。
【功效】祛风湿,通经络。
【主治】肩臂痛,上肢麻痹或瘫痪、肩关节周围炎等【考证】《针灸甲乙经》:肩重不举,臂痛,肩髎穴主之。
《千金方》:臂痛,肩髎穴、天宗穴,阳谷穴。
•翳风【位置】在耳垂后方,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
【取穴方法】取正坐位或者侧卧位,在耳垂后方可以触摸到一个凹陷,张口时此凹陷更明显,就是翳风穴。
【功效】聪耳通窍,散内泄热【主治】翳风穴主要用于治疗口眼歪斜,牙关紧闭,面颊肿,牙痛,耳鸣,耳聋,腮腺炎,也可以用于膈肌痉挛。
手少阳三焦经各经穴位置及作用手少阳三焦经是十二经脉之一,简称三焦经,统属于上、中、下三焦。
本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耳聋,耳鸣,咽喉肿痛,外三焦经眼角痛,汗出,腮肿,耳后、肩、肘、臂部本经脉过处疼痛等。
《灵枢·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遍属三焦。
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出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本经腧(shu 四声)穴:关冲,液门,中渚,阳池,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天井,清冷渊,消泺,臑会,肩髎,天髎,天牖,翳风,瘈脉,颅息,角孙,耳门,耳和髎,丝竹空。
本经一侧23穴(左右两侧共46穴),其中13穴分布于上肢背面的正中线上,10穴在颈、侧头部。
首穴关冲,末穴丝竹空。
主治胸、心、肺、咽喉病症,某些热性病症和本经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1】关冲,经穴名。
出《灵枢·本输》。
属手少阳三焦经。
井(金)穴。
在手无名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1寸处。
布有来自尺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和指掌侧固有动、静脉形成的动、静脉网。
主治昏厥,热病,头痛,目赤痛,咽喉肿痛等。
斜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
【名词释义】:(1)关冲。
关,关卡也。
冲,冲射之状也。
该穴名意指三焦经体内经脉的温热水气由此外冲体表经脉,阴性水液被关卡于内。
本穴物质为来自三焦经体内经脉外冲而出的温热水气,而液态物由于压力不足不能外出体表,如被关卡一般,故名。
(2)三焦经井。
井地部孔隙也。
本穴为三焦经体内与体表经脉的交接处,气血物质是由本穴的地部孔隙而连通,故为三焦经井。
(3)本穴属金。
属金,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
本穴物质为三焦经体内经脉外出的温热水气,此气出体表后散热而变为凉性水气,表现出肺金的凉冷特性,故其属金。
【功能作用】:散热生气。
手少阳三焦经穴位图本经一侧2 3穴(左右两侧共4 6穴),其中13穴分布于上肢背面的正中线上,10穴在颈、侧头部。
首穴关冲,末穴丝竹空。
主治胸、心、肺、咽喉病症,某些热性病症和本经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本经穴位:关冲液门中渚阳池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天井清冷渊消泺臑会肩髅天髅天牖翳风瘛脉颅息角孙耳门耳和髅丝竹空(1)关冲 SJ1 Guan chong[定位]在手环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
[解剖]有指掌固有动、静脉形成的动、静脉网;布有来自尺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主治]头痛,目赤,耳聋,耳鸣,喉痹,舌强,热病,心烦。
[配伍]配内关、人中治中暑、昏厥。
[刺灸法]浅刺0.1寸,或有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附注]三焦经井穴。
(2)液门 SJ2 Ye men[定位]在手背部,当第4、5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解剖]有来自尺动脉的指背动脉;布有来自尺神经的手背支。
[主治]头痛,目赤,耳痛,耳鸣,耳聋,喉痹,疟疾,手臂痛。
[配伍]配鱼际治喉痛。
[刺灸法]直刺0. 3 — 0.5寸;可灸。
[附注]三焦经荥穴。
(3)中渚 SJ3 Zhong zhu[定位]在手背部,当环指本节(掌指关节)的后方,第4、5掌骨间凹陷处。
[解剖]有第四骨间肌;皮下有手背静脉网及第四掌背动脉;布有来自尺神经的手背支。
[主治]头痛,目眩,目赤,目痛,耳聋,耳鸣,喉痹,肩背肘臂痿痛,手指不能屈伸,脊膂痛,热病。
[配伍]配角孙治耳鸣耳聋;配太白治大便难;配支沟、内庭治嗌痛。
[刺灸法]直刺o. 3 — 0.5寸;可灸。
[附注]三焦经输穴。
(4)阳池 SJ4 Yang chi[定位]在腕背横纹中,当指总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处。
[解剖]皮下有手背静脉网,第四掌背动脉;布有尺神经手背支及前臂背侧皮神经末支。
[主治]腕痛,肩臂痛,耳聋,疟疾,消渴,口干,喉痹。
[配伍]配合谷、尺泽、曲池、中渚治手臂拘挛。
[刺灸法]直刺0. 3 — 0.5寸;可灸。
手少阳三焦经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手少阳三焦经介绍
手少阳三焦经又可称为“耳脉”,是耳朵的忠实守护者,它分布于人体体侧,就像一扇门的门轴,起始于无名指末端的关冲穴,上行小指与无名指之间,沿手背出于前臂伸侧两骨之间,向上通过肘尖,沿上臂外侧,向上通过肩部,进入缺盆穴,分布于膻中。
手少阳三焦经经络穴位
关冲穴液门穴中渚穴阳池穴外关穴支沟穴会宗穴三阳络穴四渎穴天井穴清冷渊穴消泺穴臑会穴肩髎穴天髎穴天牖穴翳风穴瘈脉穴颅息穴角孙穴耳门穴耳和髎穴丝竹空穴
手少阳三焦经运行时间
亥时(21:00~23:00)
手少阳三焦经作用和功能
本经穴主治“气”方面所发生病症:自汗出,眼睛外眦痛,面颊肿,耳后、肩部、上臂、肘弯、前臂外侧发生病痛等。
手少阳三焦经相关疾病
脏腑症:三焦发生病变时,上焦容易心烦胸闷、心悸咳嗽;中焦病变易脾胃胀痛、食欲不振;下焦病变,会出现水肿、遗尿、便秘等。
经络症:三焦经不畅时,容易出现胃脘痛、腹胀、嗳气、食不下、呕恶、小便不利、烦心、心痛、失眠等病症。
日常如何养护手少阳三焦经
作为六腑中最大的腑——三焦,有主持诸气、疏通水道的作用。
亥时三焦通百脉,在这时睡眠,百脉可休养生息,对身体十分有益,因此此时要保持心平气和。
不生气,不狂喜,不大悲。
如果赌气、怄气、发脾气,夜里11点气都还没消,那么第二天一定精神萎靡不振。
三焦经主要集中在人体头部、颈部和手臂外侧,在亥时入睡前,看电视或者听音乐的时候,轻轻拍打三焦经,对水谷、水液、元气的运行非常有利。
第三节手少阳三焦经穴Points of Sanjiao Meri dian of Hand-Shaoyang,SJ.经脉循行从无名指末端开始,沿上肢外侧中线上行至肩,在第七颈椎处交会,向前进入缺盆,络于心包,通过膈肌,属上、中、下三焦。
其支脉从胸上行,出于缺盆,上走颈外侧,从耳下绕耳后,经耳上角,然后屈曲向下达面颊,直达眶下部。
另一支脉,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与前脉交叉于面部,到达目外眦。
联系脏腑器官三焦、心包、耳、眼、膈。
本经腧穴,起于关冲,止于丝竹空,左右各23个穴位(图4—3—1)。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侧头、耳、目、胸胁、咽喉病,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1.关冲SJ1 井穴[定位] 正坐或仰卧俯掌。
在手环指末节尺侧,距指甲根角0.1(指寸)(图4—3—2)。
[局部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指甲根。
皮下组织内有尺神经指掌侧固有神经的指背支的分支,指掌侧固有动、静脉指背支的动、静脉网。
[刺灸法}浅刺0.1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主治] 头痛,目赤,咽喉肿痛;热病,中暑。
喉炎,眼结膜炎,扁桃体炎,流行性腮腺炎。
[配伍]1.配少商、少泽,有泄热利咽的作用,主治咽喉肿痛。
2.配人中,劳宫,有泄热开窍的作用,主治中暑。
3.配风池、商阳,有退热解表的作用,主治热病无汗。
{文献摘要]1《甲乙经》:肘痛不能自带衣,起头眩颔痛,面黑,风肩背痛不可顾,关冲主之。
2.《千金方》,关冲、窍阴、少泽,主喉痹,舌卷口干。
3.《大成》:主喉痹喉闭,舌卷口干,头痛,霍乱,胸中气噎,不嗜食,臂肘痛不可举,目生翳膜,视物不明。
2.液门SJ2 荥穴{定位] 正坐或仰卧,俯掌。
在手背部,当第四、五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图4—3—2)。
[局部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第四与第五指近节指骨基底部之间-第四骨间背侧肌和第四引状肌。
浅层布有尺神经的指背神经,手背静脉网。
深层有指背动、静脉。
{刺灸法] 直刺0.3-0.5寸;可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