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少阳三焦经及其临床常用腧穴总结
- 格式:pdf
- 大小:180.41 KB
- 文档页数:5
老中医介绍一下手少阳三焦经上的重要穴位,它们分别有怎样
的作用?
1、关冲穴。
为手少阳之井穴。
主泻热开窍,清利喉舌,活血通络。
2、液门穴。
为手少阳之荥穴。
主降浊升清、止痛安神。
3、中渚穴。
为手少阳之输穴。
主清热通络,开窍益聪。
4、阳池穴。
为手少阳之原穴。
主止痛安神、开窍聪耳。
5、外关穴。
为手少阳之络穴,八脉交会穴。
主止痛安神、通经活络。
6、支沟穴。
为手少阳之经穴。
主通络止痛、清热安神。
7、会宗穴。
为手少阳之郄穴。
主清利三焦,安神定志。
8、天井穴。
为手少阳之合穴。
主行气散结,安神通络。
手少阳三焦经主要与头面疾患有关,当该经脉发生问题时,往往会反映到耳、鼻、嘴以及肩、肘等部位,产生疼痛等症状。
因此通过针灸等方式刺激三焦经上的腧穴,可以主治头、目、耳、颊、咽喉、胸胁病和热病等等。
《手少阳三焦经的五输穴、原穴及下腧穴》三焦经的经脉,除了常规的五输穴与原穴外,还特别地多了个“下腧穴”!怎么回事?详看经文如下记载:经曰:“三焦者,上合手少阳,出于关冲。
关冲者,手小指次指之端也,为井金。
”这条意思是说,三焦腑之经脉贯穿于胸腹腔上中下三部,其向上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连。
三焦经的脉气,开始于关冲穴;关冲穴的部位在小指外侧的无名指的前端,距离指甲角一分许的地方。
关冲穴也被称作是手少阳三焦经的“井穴”,此穴在五行归类中属金。
三焦经脉继续巡行,“溜于液门。
液门,小指次指之间也,为荥。
”意思是,三焦经的脉气从井穴出发之后,溜于液门穴;液门穴的部位在小指与无名指的歧缝之间;液门穴也被称作是三焦经的“荥穴”。
经脉继续巡行,“注于中渚。
中渚,本节之后陷者中也,为腧。
”说的是,三焦经的脉气由此灌注于中渚穴。
中渚穴部位在本节之后,也就是第四、五掌指关节之后缘、两骨之间的凹陷中。
中渚穴也被称作是三焦经的“输穴”。
三焦经再巡行,“过于阳池。
阳池,在腕上陷者之中也,为原。
”即三焦经的脉气由此通过阳池穴;阳池穴的部位在手腕背侧横纹的凹陷中;还有,阳池穴也被称作是三焦经的“原穴”。
继续巡行,“行于支沟。
支沟,上腕三寸,两骨之间陷者中也,为经。
”意思是说,三焦经的脉气巡行于支沟穴。
此支沟穴位于腕上三寸处的两骨之间凹陷的地方;还有,此支沟穴乃是三焦经的“经穴”。
经脉继续巡行,“入于天井;天井,在肘外大骨之上陷者中也,为合。
屈肘乃得之。
”此条意思是说,三焦经的经脉接着巡行注入天井穴;此天井穴位于肘关节外侧、大骨之上的凹陷处;此天井穴乃是三焦经的“合穴”。
应该注意的是,临床取此天井穴时,需屈后肘才能取到此穴。
这时便引出了所谓的“下腧穴”概念。
经曰:“三焦下腧,在于足大指之前,少阳之后,出于胭中外廉,名曰委阳,是太阳络也。
手少阳经也。
”此条说的是:三焦经的经脉分布虽是由手至头;但有一个和它脉气相通,并由三焦经所主而位于足部的“下腧穴”,也就是“下合穴”!其脉气在足太阳膀胱经之前,上行足少阳胆经之后,别出于膝胭正中外一寸处的两筋之间的凹陷处,此穴叫做“委阳穴”;其实,此委阳穴也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络穴”以及足太阳膀胱经之络脉所别出的地方。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考点必背:手少阳三焦经穴
1.经脉循行
《灵枢·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遍属三焦。
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出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2.主治概要
头、目、耳、颊、咽喉病证,胸胁病证,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
手少阴三焦经腧穴。
《经络汇编》手少阳三焦经(左右共四十六穴)手少阳三焦经(左右共四十六穴)《中藏经》曰∶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
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荣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也。
手少阳经三焦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上焦在胃上口,其治在膻中;中焦在中脘,其治在脐旁,下焦在膀胱之上,其治在脐下一寸。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虽有上、中、下,其实彻上、彻下皆肾间真阳之气也。
膈膜脂膏之内,五脏六腑之隙,水谷流化之关,其气融会于其间,薰蒸膈膜,腐化水谷,发达皮肤分肉,营运四旁,实元气之别使也。
为元气之别使者,以元气赖其导引,潜行默运于一身之中,所以谓活命之根也。
曰上、中、下者,各随所属之部分,而脏腑脂膜之空处皆是也。
是故虽无其形,倚内外之形而得名,虽无其实,合内外之实而为位者也。
所谓借形以为形者也,是此经本有名有形,后世以为无状有名者,非也。
其经多气而少血,与手厥阴为表里,亥时气血注此。
其见证也,耳聋浑浑,咽痛喉痹,目锐角痛,耳后、肩、时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为用。
其经之脉,受手厥阴心包络经之交,起于小指次指之端关冲穴,上出次指之间,历液门、中渚,循手表腕之阳池,出臂外两骨之间;循外关、支沟、会宗、三阳、四渎,上贯肘,抵天井穴;从天井上行,循臂之外,历清冷渊、消泺,行手太阳之里、手阳明之外,上肩,循会、肩、天,交出足少阳之后,过手太阳之秉风、足少阳之肩井,下入阳明之缺盆,复由足阳明之外,而交会于膻中,散布络绕于心包络,下膈,当胃上口,以属上焦;于中脘,以属中焦;于下脘,以属下焦,其支者,从任之膻中而出缺盆,上项挟耳后,过督之大椎,循天牖上抵耳后,经翳风、螈脉、颅息,直上出耳上角之角孙,过足少阳之悬厘、颔厌、阳白,及太阳睛明之分,屈曲下颊至,会手太阳颧,其又支者,自翳风入耳之分中,过手太阳之听宫,历耳门行禾,却出至目锐,会足少阳之瞳子,循丝竹空,而交于足少阳之胆经,自瞳子、听会而下行也。
手少阳三焦经的最佳按摩时间是21~23时,这时不管是工作还是休息的人都会犯困,所以选择这个时段对全身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按摩手少阳三焦经不仅能促进全身体液循环、增强免疫力,而且能刺激大脑皮层,放松神经,改善头痛、目痛、咽喉肿痛等身体不适症状。
对女性来说,常按摩三焦经,尤其是按摩丝竹空穴可以预防长斑,并减少鱼尾纹。
[附注]三焦经井穴。
2精确取穴:在手背部,第4、第5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疾病:1 头痛、目赤、耳聋、耳鸣、咽喉肿痛。
2 手臂痛。
3疟疾。
[配伍]配鱼际治喉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附注]三焦经荥穴。
3精确取穴:在手背部,无名指本节(掌指关节)的后方,第4、第5掌骨间凹陷处。
主治疾病:1 头痛、耳鸣、耳聋、目赤、咽喉肿痛。
2 手指屈伸不利、肘臂肩背胁痛、脊膂痛。
[配伍]配角孙治耳鸣耳聋;配太白治大便难;配支沟、内庭治嗌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附注]三焦经输穴。
4精确取穴:在腕背横纹中,指总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处。
主治疾病:1 耳聋、目赤肿痛、咽喉肿痛、口干、喉痹。
2 腕痛、肩臂痛。
3 疟疾、消渴。
[配伍]配合谷、尺泽、曲池、中渚治手臂拘挛。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附注]三焦经原穴。
5精确取穴:在前臂背侧,阳池穴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主治疾病:1 上肢痿痹、肩背痛、手指疼痛、手颤。
2 热病、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
[配伍]配足临泣治颈项强痛、肩背痛;配大椎、曲池治外感热病;配阳陵泉治胁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附注]三焦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阳维脉。
6精确取穴:在前臂背侧,阳池穴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主治疾病:1 肩背酸痛、落枕、胸胁痛。
2 暴喑、耳鸣、耳聋。
3 便秘、热病。
[配伍]配天枢治大便秘结;配双侧支沟治急性腰扭伤、胁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手少阳三焦经各经穴位置及作用手少阳三焦经是十二经脉之一,简称三焦经,统属于上、中、下三焦。
本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耳聋,耳鸣,咽喉肿痛,外三焦经眼角痛,汗出,腮肿,耳后、肩、肘、臂部本经脉过处疼痛等。
《灵枢·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遍属三焦。
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出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本经腧(shu 四声)穴:关冲,液门,中渚,阳池,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天井,清冷渊,消泺,臑会,肩髎,天髎,天牖,翳风,瘈脉,颅息,角孙,耳门,耳和髎,丝竹空。
本经一侧23穴(左右两侧共46穴),其中13穴分布于上肢背面的正中线上,10穴在颈、侧头部。
首穴关冲,末穴丝竹空。
主治胸、心、肺、咽喉病症,某些热性病症和本经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1】关冲,经穴名。
出《灵枢·本输》。
属手少阳三焦经。
井(金)穴。
在手无名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1寸处。
布有来自尺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和指掌侧固有动、静脉形成的动、静脉网。
主治昏厥,热病,头痛,目赤痛,咽喉肿痛等。
斜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
【名词释义】:(1)关冲。
关,关卡也。
冲,冲射之状也。
该穴名意指三焦经体内经脉的温热水气由此外冲体表经脉,阴性水液被关卡于内。
本穴物质为来自三焦经体内经脉外冲而出的温热水气,而液态物由于压力不足不能外出体表,如被关卡一般,故名。
(2)三焦经井。
井地部孔隙也。
本穴为三焦经体内与体表经脉的交接处,气血物质是由本穴的地部孔隙而连通,故为三焦经井。
(3)本穴属金。
属金,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
本穴物质为三焦经体内经脉外出的温热水气,此气出体表后散热而变为凉性水气,表现出肺金的凉冷特性,故其属金。
【功能作用】:散热生气。
手少阳三焦经及其临床常用腧穴总结
手少阳三焦经及其临床常用腧穴1.经脉循行
2.主治概要
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
关冲、中渚、阳池、外关、支沟、肩髎、翳风、角孙、耳门、丝竹空
一、经脉循行
体表循行: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穴――手背――上肢外侧正中――肩――颈――耳后――耳前――止于眉梢的丝竹空穴
体内分布:属三焦,络心包。
连接下经:在目外眦与胆经相交
二、主治概要
1.头面五官病:头、目、耳、颊、咽喉病等。
2.热病。
3.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胁肋痛肩臂外侧痛,上肢挛急、麻木、不遂等。
三、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
1.关冲井穴
【定位】在手指,第4指末节尺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指寸)。
【主治】①头痛、目赤、耳鸣、耳聋、喉痹、舌强等头面五官病证;②热病,心烦。
2.中渚输穴
【定位】在手背,第4、5掌骨间,第4掌指关节近端凹陷中。
【主治】①头痛、耳鸣、耳聋、目赤、喉痹等头面五官病证;②热病,消渴,疟疾;③肩背肘臂酸痛,手指不能屈伸。
3.阳池原穴
【定位】在腕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中,指伸肌腱尺侧缘凹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