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书欣赏与临摹共25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4.82 MB
- 文档页数:25
篆书书法欣赏篆书书法作品欣赏
篆字,中国古代的字体之一,它见证了周到秦汉时期中国文字的发展
变迁。
篆书字体整齐,线条匀称,笔画鲜明,字形古拙,是研究中国历史
和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章太炎先生是近代的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国学大师,他在书法上也
有一定的研究。
章太炎先生的书法以篆书见长,讲求“无一字无出处”,
特别注重对《说文解字》及秦汉时期金石碑帖的研读,篆书风格沿袭了秦
朝书法家李斯、唐朝书法家李阳冰及宋朝初年的书法家徐铉、徐锴兄弟的
风格,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韵味,沙孟海先生评价说,章太炎先生的书法
“笔法自然近古,自成一家面目”。
章太炎先生对篆书的重视也源自他保存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
从本源上来说,章太炎先生的书法来自于其对文字学、金石学的深入研究,他在近代中国民族危机深重的时代,以“保存国粹”为手段,试图以“用
国粹激励种姓,增进爱国热肠”。
章太炎尤其重视语言文字的作用,他说“夫国于天地,必有与立,所不与他国同者,历史也,语言文字也,二者
国之特性,不可失坠者也”。
所以他认为在民族危机关头,尤其要重视传
承发扬国家的语言文字,他认为,学习古代的文字、历史,可以增加中华
民族的自豪感,进而“激励种性”,图存救亡。
今年是章太炎先生逝世80周年,本次展览将是纪念章太炎逝世80周
年活动的开始,希望能借助展览展示章太炎先生篆书书法的独特之美,让
更多人来体会国学大师博古缀遗,传扬文化的精神。
篆书书法欣赏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篆书书法是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中的一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
篆书书法起源于古代中国商朝时期,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篆书书法的特点是字体古朴方正,笔画浑厚有力,线条流畅优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
篆书书法在中国书法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书法之祖"。
篆书书法是古代印章上的文字,起初是一种工具性文字,用来刻印印章。
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一种艺术形式,成为了一种独特的书法风格。
篆书书法的字体古朴方正,笔画浑厚有力。
篆书书法的字形多为方形,直线条条,圆矩边分明,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和艺术性。
篆书书法的笔法独特,每一个笔画都要经过精心构思和细致揣摩,展现出一种深沉厚重的艺术魅力。
篆书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书法之鼻祖",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篆书书法是中国书法传统的产物,是书法艺术的一种最高形式,对后代书法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篆书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珍贵遗产。
篆书书法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篆书书法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对于后人学习和研究书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篆书书法的欣赏是一种深入领略中国传统书法艺术魅力的体验。
每一幅篆书书法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展现出书法家极高的艺术功底和情感表达能力。
欣赏篆书书法作品,可以让人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领略中国书法艺术的深厚积淀和独特韵味。
第二篇示例:篆书书法是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中的一种,起源于甲骨文和金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形式之一。
篆书书法是中国书法中最具有浓厚历史气息和独特风貌的一种书体,是中国汉字书法艺术中的一颗明珠。
篆书书法具有古拙隽秀、浑厚雄浑的特点,是中国书法艺术中的经典之作。
篆书书法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艺术形式,起源于中国古代刻石时期。
经典篆书字体集锦篆书是中国书法史上最早出现的字体之一,也是历代书法家们最为钟爱的字体之一。
篆书包括了商周金文、秦代小篆和汉代篆书等不同时期的篆书风格,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经典的篆书字体吧。
商周金文商周金文是指商周时期在青铜器上刻制的铭文,其风格古朴、典雅,具有浓厚的历史气息。
商周金文的笔画粗细对比不大,线条圆润流畅,给人一种沉稳、庄重的感觉。
例如商代的《司母戊鼎》铭文,笔画粗壮有力,线条之间有明显的弧度变化,给人一种古朴、庄重的感觉。
秦代小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巩固国家的统一,推行“书同文”的政策,由李斯等人创制了一种新的字体——小篆。
小篆是一种圆润、匀称、流畅的字体,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
小篆的笔画线条呈现出一种流畅、优美的弧线之美,同时其结构严谨、规整,给人一种端庄、典雅的感觉。
例如《泰山石刻》的文字,笔划粗细变化不大,给人一种平和、沉稳的感觉。
汉代篆书汉代篆书在秦代小篆的基础上,逐渐演变而来。
汉代篆书在笔画上更加圆润流畅,结构上也更加灵活多变,具有更加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汉代篆书在笔画上呈现出一种柔和、优美的弧线之美,同时其结构更加灵活多变,给人一种古朴、典雅的感觉。
例如《张迁碑》的文字,笔画粗细对比明显,给人一种生动、活泼的感觉。
不同时期的篆书风格各有特点,但是它们都共同展现出了篆书独特的艺术魅力。
篆书以其独特的书写方式,表达着古人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观念。
同时,篆书也是我们了解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学习篆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字的演变过程和历史背景,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总之,篆书作为中国书法史上最为重要的字体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无论是欣赏还是学习篆书,我们都应该保持一颗敬畏之心,认真体会和学习篆书的精髓和内涵。
同时,我们也要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让篆书这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汉代篆书完整版,建议收藏!汉(前206年~公元220年)继秦而兴,西东汉之间有一个短暂的新莽时期,历时400年,经三个时期:西汉(前206年~公元8年,刘玄又于23年~25年一度为帝)、新莽(8年~23年)、东汉(25年~220年)。
汉初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发展经济,后来统一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国力强盛。
汉承秦制,初用篆书,后来篆书呈现出衰落的趋势,隶书得到蓬勃的发展,并在东汉进入鼎盛时期;草书(章草)在汉代发展成为比较成熟的一种字体;楷书和行书也开始萌芽。
石刻和简帛为汉代书法的主要载体。
更重要的是,社会的进步,使人们对文字的需求进一步扩大。
两汉时期的人们,充分利用这种种有利的因素,对文字本身的美和书写中可能获得的美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使书法艺术呈现出繁荣昌盛的形势,创造了大批经典作品;同时,汉末时期理论家们的思考,也成为保留至今的最早的书论著作,在书论史上影响深远。
一、汉篆汉承秦制,小篆是重要的应用文字之一,东汉以后才逐渐被隶书取代,但在许多特殊的重要场合仍然被使用着,因而两汉对小篆书来说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时期。
其书迹遗存主要有:碑刻、碑额、铜器铭文、砖文和瓦当、墨迹等。
1、碑刻严格意义上的碑刻,在西汉时还没有出现,因此西汉时期的篆书石刻,都不以“碑”称名,如《鲁北陛石题字》、《况其卿坟坛刻石》、《上谷府卿坟坛刻石》、《郁平大尹冯君孺人墓画像石题记》、《群臣上寿刻石》、《霍去病墓刻石》、《中殿刻石》等,数量不少,但形制比较简单,不过风格也较为多样。
前三种体势较开阔,但还是相对典型的小篆;第四种出于新莽,瘦硬而不失婉转,具有独特的意味;后面几种则间或夹杂着隶书的形意,显然受到了隶书流行的影响。
东汉以后,碑刻大兴,而小篆的地位已经被隶书取代,因而小篆碑刻并不多。
代表性的有三类:《开母庙石阙铭》、《少室石阙铭》,体势方正茂密,笔划圆劲;《袁安碑》、《袁敞碑》,体势宽博,与秦小篆的严正不同,用笔浑厚,与秦小篆的婉转不同,一般认为,这两碑是小篆的新开创,代表了汉代小篆的新风格。
篆刻学习----历代篆刻赏析展开全文【历代篆刻赏析之一】清代流派印之“疁城一日长”、“江流有声断岸千尺”、“真水无香”、“下里巴人”疁城一日长邓石如此五字印作“二三”排列,“疁城”两字右半以汉碑篆额笔意书写,绸缪曲折,尤得其趣。
“城”字左疏右密,让出土部留红,恰成全印之眼,设若此处填满,则全印朱白比例失当,顿失精彩矣。
左边三字以横笔为主,线条舒展而带波折。
记得赏印会时,多位赏者将“日”字左竖下部出头处隐去。
竟使全印大为逊色。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邓石如此为苏东坡《赤壁赋》中的名句,边款记录了邓刻此印的由来,邓石如偶命书童将此石置于炉上烘烤,石纹幻现出赤壁之图,“恍若见苏髯先生泛于苍茫烟水间”,于是就在印面上刻下苏东坡的名句。
此印的疏密处理堪称经典,左行一疏三密,右行一密三疏,作者“宽可走马,密不容针”的创作理念在此发挥到极致,呈现疏者更疏,密者更密的效果。
邓石如刻完此印,叹“化工之妙如斯夫”,一方普通印石的石纹图案竟能激发作者如此绝妙的创作灵感,使之留下如此精彩的传世名作,也真是天意巧合了。
真水无香蒋仁“真水无香”为蒋仁42岁时所刻,为其朱文代表作之一。
此印四面边款,为蒋仁典型的颜体楷书款,密密麻麻布满四周。
为了章法的需要,四字作回文排列,“香”字采用减省法缩小地盘;“无”字向上占据“水”字领地,恰成对角的呼应。
此印边款记载了创作缘由、时间,也记载了蒋仁对丁敬的推崇:“叹服丁居士之印,犹浣花诗、昌黎笔,拔萃出群,不可思议。
当其得意,超秦汉而之上,归、李、文、何未足比拟。
”下里巴人巴慰祖巴慰祖(1744-1793),传世作品不多,这方“下里巴人”为其元朱文代表作。
四字两疏两密,恰成对角分布。
“下”字下点右撇,“人”字撇划向左;“下”字竖笔向内弯曲,“人”字竖笔与之相背。
而“里”“巴”两字横笔均密,略向左右扩张,占据相邻空间,四字则相互嵌合,亲密无间。
尤其是“巴”字的末笔略作弯曲,填充了“人”的上部空间。
篆书书法欣赏篆字,中国古代的字体之一,它见证了周到秦汉时期中国文字的发展变迁。
篆书字体整齐,线条匀称,笔画鲜明,字形古拙,是研究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下面小编带给大家的是篆书书法欣赏,希望你们喜欢。
篆书书法欣赏章太炎先生篆书书法的独特之美篆字,中国古代的字体之一,它见证了周到秦汉时期中国文字的发展变迁。
篆书字体整齐,线条匀称,笔画鲜明,字形古拙,是研究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章太炎先生是近代的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国学大师,他在书法上也有一定的研究。
章太炎先生的书法以篆书见长,讲求“无一字无出处”,特别注重对《说文解字》及秦汉时期金石碑帖的研读,篆书风格沿袭了秦朝书法家李斯、唐朝书法家李阳冰及宋朝初年的书法家徐铉、徐锴兄弟的风格,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韵味,沙孟海先生评价说,章太炎先生的书法“笔法自然近古,自成一家面目”。
章太炎先生对篆书的重视也源自他保存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
从本源上来说,章太炎先生的书法来自于其对文字学、金石学的深入研究,他在近代中国民族危机深重的时代,以“保存国粹”为手段,试图以“用国粹激励种姓,增进爱国热肠”。
章太炎尤其重视语言文字的作用,他说“夫国于天地,必有与立,所不与他国同者,历史也,语言文字也,二者国之特性,不可失坠者也”。
所以他认为在民族危机关头,尤其要重视传承发扬国家的语言文字,他认为,学习古代的文字、历史,可以增加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进而“激励种性”,图存救亡。
章太炎先生的篆字书法笔画结构严谨,笔法瘦劲挺拔,笔风浑厚朴茂,线条圆转流畅,结字疏松古拙,自然有古意,体现了篆字的独特之美。
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欣赏章太炎先生的篆字书法,不但能获得精神上的陶冶,也能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本次展览就是要以章太炎收藏的金石拓本和书法作品作为支撑,用“物”来说明章太炎书法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找寻章太炎书法背后的思想根源、文化根源和社会根源,从而用展览的形式传达给观众。
篆书历代名作欣赏篆书历代名作欣赏一甲骨文甲骨文是商代王室进行占卜活动时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其特征主要是刀制痕迹(也有朱墨迹)。
由于它是汉文字的初创阶段,因而线条劲挺简率,字形结构随体诘屈,章法布白疏密错落,自然天真,妙有天趣,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它使近代书家在艺术创作的形式方面获得了新的营养。
二散盘铭散盘,亦称“散氏盘”、“夨人盘”,系西周晚期的青铜器,清乾隆中期在陕西凤翔县出土。
铭文357字,记载了夨、散两氏的和平条约,即分田之事。
此盘铭文气势雄强,风格独特,其线条稚拙苍劲,字形横势多妙趣;章法自然而灵动。
奇诡多变,古穆高华,被称为金文中的“尚意”典型,备受书法、考古界的重视。
三虢季子白盘铭周宣王时代的虢季子白盘,于清道光年间在陕西宝鸡虢川司出土。
此器铭文结体竖长优美,形态舒展,书写摇曳从容,布白疏朗宽阔,别具一格,历来受到专家、学者的青睐。
四侯马盟书“盟书”,史称“载书”,是我国春秋晚期各诸侯国或卿大夫之间相互订立的盟辞誓言,用以信守所规定的约束,来维护国内的安定。
盟书以玉、石片为载体,用笔蘸朱砂或墨写成。
其书法熟练奔放,用笔有轻有重,劲利自然,结体着意润饰,多有趣味,给人以轻快、自由之感。
盟书在我国字形演变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启迪书法创作、丰富用笔方面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五战国楚帛书帛书主要指“长沙子弹库战果楚帛书”,也称“楚缯书”或“楚绢书”,是写在丝织绢缯上的文字。
帛书在整个篆书体系中独具一格。
这一遗迹因受长江地域楚文化滋养,在篆书结构中趋向于纤丽、奇肆、灵动、洒脱,具有非常鲜明的个性。
其结体呈扁状,左右飞扬,纵横交错,用笔快捷爽利,因势生形。
这种向隶书过度的篆书,为篆书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六中山王()鼎铭此器为战果中期中山国(今河北平山县)墓葬里出土的铜器。
其铭文最多,满布器表,排列工整,气韵通达。
修长优美的文字造型,装饰趣味浓厚的结体,收笔尖锐的垂脚,构成了春秋战国时代金文绚丽多彩的局面,同时也体现出当时刻凿技巧的高超。
欣赏精美篆书作品
杨沂孙(1812-1881) 篆书节录《说文解字叙》四屏
纸本立轴 1865年作
释文: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虽以仓颉为名,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录说文解字叙一则。
款识:同治乙丑年,虞椒杨沂孙在濠州书。
钤印:泳春、吉祥之室
作者简介:杨沂孙(1812-1881),清代书法家。
字子舆,一作子与,号泳春,晚号濠叟,江苏常熟人。
道光二十三年(一八四三)举人,官至凤阳知府。
工钟鼎、石鼓、篆杨沂孙、隶与邓石如颉颃。
气魄不及,而丰神过之。
偶刻印,亦彬雅迈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