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重点图示
- 格式:docx
- 大小:314.24 KB
- 文档页数:4
第一章从宇宙看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地点天系统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4)太阳系银河系其余行星系总星系总星系其余恒星世界河外星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一般行星(课本P6)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挨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小行星带)、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8)分类特色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由(课本P9)外面条件安全稳固的宇宙环境——各行其道,互不扰乱自己条件适合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适于呼吸的大气——体积、质量适中液态的水——来自地球内部一、为地球供给能量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假如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根源是核聚变反响。
其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释放出来。
太阳辐射能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太阳辐射能丰富区:青藏高原区,西北内地,典型城市拉萨,太阳辐射能困穷区:四川盆地,典型城市成都。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⑴供给光热资源;⑵保持地表温度,是促使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期间生物固定此后累积下来的太阳能;⑷平时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根源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层太阳活动的主要种类光球层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记色球层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日冕层太阳风(太阳结构P6)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⑴世界很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11 年)有必定的有关性(课本P11 活动);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信衰减或中止;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祸、地震等自然灾祸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二节,第三节,地球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地球公转图示运动方式环绕地轴转动在椭圆轨道上环绕太阳转动运动方向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上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第一章从宇宙看地球第一节、地球宇宙环境一、地球在宇宙中位置天体系统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4)太阳系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河外星系二、太阳系中一颗一般行星(课本P6)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小行星带)、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三、存在生命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缘由(课本P9)一、为地球供应能量1.太阳大气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其能量以电磁波形式释放出来。
太阳辐射能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太阳辐射能丰富区:青藏高原区,西北内陆,典型城市拉萨,太阳辐射能贫乏区:四川盆地,典型城市成都。
2.太阳辐射对地球影响:(课本P8图1.7)⑴供应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主要能量来源(太阳结构P6)2.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⑴世界很多地区降水量年际变更和黑子变更周期(11年)有肯定相关性(课本P11活动);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难、地震等自然灾难发生及太阳活动有关。
其次节,第三节,地球自转和公转★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推断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冬至点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更推断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1.⑴昼夜现象产生缘由——地球不透亮、不发光; ⑵昼夜交替产生缘由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
一、太阳系八大行星图:
二、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
三、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图示:
四、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
五、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
六、背斜谷和向斜山的示意图:
七、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关系示意图:
八、热力环流示意图和三圈环流示意图:
九、全球的气压带、风带示意图:
十、冷锋、暖锋和北半球的气旋、反气旋示意图:
十一、北半球的锋面气旋示意图:
十二、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和太平洋的基本洋流示意图:十三、北印度洋的夏季和冬季洋流示意图:。
第一单元重点图示图一:太阳系模式图读图要点:按照距离太阳由远及近的顺序,八大行星排列为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其中地球位于从内向外的第三条轨道上,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
知识链接:为什么说地球具有普通性;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图二: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分布读图要点:(1)注意横为纬度,纵坐标为年太阳总辐射量。
(2)通过读图能够得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的规律。
知识链接:年太阳总辐射量纬度分布与生物量纬度分布的关系。
图三:太阳大气层的结构读图要点:(1)掌握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日冕三层。
(2)光球层的太阳活动为黑子,色球层的太阳活动为耀斑,日冕层的太阳活动为太阳风。
(3)黑子是太阳活动的标志,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太阳活动的周期为11年。
知识链接:太阳活动对地球造成的影响。
图四: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读图要点:(1)地球自转角速度全球相同,为每小时15°。
(2)通地球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60°纬度自转线速度为赤道的一半。
(3)极点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为零。
知识链接:由于地球自转使得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并且纬度越高地转偏向力越大。
日冕色球光球图五:地球公转的轨道(1)地球公转轨道为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2)近日点为1月初,地球公转速度快,远日点为7月初,地球公转速度慢。
知识链接:准确判断五一节、建军节、中秋节、元旦节等节日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
图六:黄赤交角读图要点:(1)能够辨认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
(2)通过读图获得地轴与黄道平面的交角为66°34′。
(3)黄赤交角的度数目前为23°26′。
知识链接:当黄赤交角变化大时,太阳直射点的范围变大,热带和寒带的范围都将变大,温带范围变小;当黄赤交角变小时,太阳直射点的范围变小,热带和寒带的范围变小,温带范围变大。
地理必修一必须掌握的图1.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移动方向;在推断全球昼夜长短及变化、正午太阳高度角、日出日落方位、正午太阳方位、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时均用到)2.二分二至日地球光照图(侧视图、俯视图,注意太阳入射光线与晨昏线所在平面垂直,注意二至日时晨昏圈与极圈相切)3.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P34(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大气的削弱和保温的作用,影响到了昼夜的温差)4.常见的几种热力环流(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热岛效应;分清昼夜热源冷源,然后热上升冷下沉,闭合环流)大气环流重难点突破5.全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P38(分布规律:0 3 6 9,风压相间;高压低压相间插,北丿南㇏向低压;气压带风带性质:低上湿、高下干、西凤酒;注意在图外侧画出三圈环流)6.东亚季风、南亚季风形成示意图P41(主要形成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但是南亚季风夏季西南风是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转形成的;南亚季风风向变换影响北印度洋海区大洋环流冬逆夏顺)7.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左图标清气候类型名称、气压带风带名称,右图标清自然带名称;熟记气候特点、成因、分布规律)8.全球气候类型分布图(写出各图例代表的气候类型名称,看看这些气候在全球的分布,注意一些非地带性现象(非地带性受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影响);并在图中画出世界著名洋流(用不同的线区别开暖流寒流),大致标出四大洋、四大渔场的位置)L9.比较冷暖锋、气旋反气旋(注意冷暖气团的位置及运动状况、气旋反气旋中水平气流和气压中心气流的运动状况;以及天气系统过境带来的天气)10.锋面气旋(找出图中的高低压中心,判断甲乙丙丁四处是否有锋面及锋面性质;方法:①找低压槽②判断冷暖气团③看水平气流旋转方向判断冷暖锋)11.画出水循环示意图P47(明确各个环节的名称,影响这些环节的因素,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12.板块构造运动P55(写出六大板块的名称,找到两大火山地震带,说出板块边界类型及代表性的宏观地形)。
高中地理必修一思维导图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知识梳理(一)地球的自转1.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
(2)产生时差,经度不同,地方时不同,时间上东早西晚。
(3)水平运动物体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不偏转。
2.判断晨昏线的三大技法(1)利用自转方向判断:顺自转方向将要进入白天的为晨线,将要进入黑夜的为昏线。
(2)利用地方时判断:赤道上地方时为6时的点所在为晨线,为18时的点所在为昏线。
(3)利用昼夜半球位置判断:昼半球西侧为晨线,东侧为昏线;夜半球则相反。
(二)地球的公转1.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1)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2)速度:近日点(1月初)附近公转速度快,远日点(7月初)附近公转速度慢。
2.正午太阳高度(1)判断正午太阳高度的两大技巧:①“来增去减”:太阳直射点向某地所在方向移来,则正午太阳高度增大,移去则减小。
②“远小近大”:距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反之越大。
(2)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90°-两点纬度差。
其中,当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时,该纬度差即为所求点与直射点纬度差的绝对值;不在同一半球时,该纬度差为二者纬度数之和。
3.日出、日落方位的判定(1)当太阳直射赤道时(春分日、秋分日),南、北极点除外,全球各地正东日出、正西日落。
(2)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除极昼、极夜地区外,全球各地东北日出、西北日落;且太阳直射纬度越高,太阳升落的方位越偏北。
(3)南半球刚刚结束极夜的地点,其日出、日落方位均为正北;北半球刚刚结束极夜的地点,其日出、日落方位均为正南。
4.昼夜长短(1)季节变化规律图示(以北半球为例):(2)纬度分布规律: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另一半球相反。
干货丨高中地理必修一思维导图,附重要知识点详细梳理!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知识梳理(一)地球的自转1.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
(2)产生时差,经度不同,地方时不同,时间上东早西晚。
(3)水平运动物体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不偏转。
2.判断晨昏线的三大技法(1)利用自转方向判断:顺自转方向将要进入白天的为晨线,将要进入黑夜的为昏线。
(2)利用地方时判断:赤道上地方时为6时的点所在为晨线,为18时的点所在为昏线。
(3)利用昼夜半球位置判断:昼半球西侧为晨线,东侧为昏线;夜半球则相反。
(二)地球的公转1.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1)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2)速度:近日点(1月初)附近公转速度快,远日点(7月初)附近公转速度慢。
2.正午太阳高度(1)判断正午太阳高度的两大技巧:①“来增去减”:太阳直射点向某地所在方向移来,则正午太阳高度增大,移去则减小。
②“远小近大”:距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反之越大。
(2)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90°-两点纬度差。
其中,当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时,该纬度差即为所求点与直射点纬度差的绝对值;不在同一半球时,该纬度差为二者纬度数之和。
3.日出、日落方位的判定(1)当太阳直射赤道时(春分日、秋分日),南、北极点除外,全球各地正东日出、正西日落。
(2)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除极昼、极夜地区外,全球各地东北日出、西北日落;且太阳直射纬度越高,太阳升落的方位越偏北。
(3)南半球刚刚结束极夜的地点,其日出、日落方位均为正北;北半球刚刚结束极夜的地点,其日出、日落方位均为正南。
4.昼夜长短(1)季节变化规律图示(以北半球为例):(2)纬度分布规律: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另一半球相反。
宇宙:是时间、空间和万事万物的总称宇宙基本天体:星云和恒星,是构成宇宙的主要物质形态天体天体系统:分为总星系、星系、恒星系统、行星系统四个层次地球在宇宙中河外星系地月系总星系太阳系银河系其他行星系其他恒星系中心天体:太阳,其质量占整个太阳系的99%以上。
太阳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八颗行星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稳定太阳光照小行星带:火星轨道、木星轨道之间外安全星际环境特殊性: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
原因日地距离适中——温度地球内液态水普通性:对比八颗行星物理性质,地球不特殊地球体积、质量适中——大气炽热气体球,主要成分氢和氦,核聚变反应释放巨大能量太阳基以电磁波形式释放太阳辐射,22亿分之一到达地球本情况太阳辐射电磁波包括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第太阳辐射影响一影响②维持地表温度,为水循环、大气运动、生物活动提供能量,章影响地理环境基本特征。
太阳对地太阳大气层外部结构:自内而外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宇球的影响活动基黑子光球层;并不黑;常有,但大小和多少变化周期约11年;宙本情况大小和多少变化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中耀斑:色球层;不常有,爆发周期约11年;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的太阳活动影响地影响影响电离层:耀斑电磁波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通信球方向:自西向东(南顺北逆)地轴:假想的地球自转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自转周期:23时56分4秒——1恒星日速度角速度:两极点为0,其余地表为15度/小时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0方向:自西向东(南顺北逆) 1月初公转至近日点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地球运动公转周期:365日6时9分10秒——1恒星年 7月初公转至远日点速度角速度:约1度/天线速度:近日点快,远日点慢自转与公转的关系:黄赤交角→使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南北回归线之间做回归运动(周期为365日5时48分46秒)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地方时、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方向偏移、地球形状椭球体自转、公转共同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四季更替地壳:地表与莫霍面之间;厚度不一地壳和上地幔内部结构地幔: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上地幔上部有软流层顶部→岩石圈地核:铁、镍组成;外核熔融状态;内核固态金属球地球的圈层结构大气圈:低层大气组成、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外部结构水圈:生物圈:存在于大气圈下层、整个水圈、地壳上层。
第一单元重点图示
图一:太阳系模式图
读图要点:
按照距离太阳由远及近的顺序,八大行星排列为水、金、地、火、
木、土、天、海,其中地球位于从内向外的第三条轨道上,小行星
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
知识链接:
为什么说地球具有普通性;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图二: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分布
读图要点:
(1)注意横为纬度,纵坐标为年太阳总辐射量。
(2)通过读图能够得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由低纬向高纬递
减的规律。
知识链接:
年太阳总辐射量纬度分布与生物量纬度分布的关系。
图三:太阳大气层的结构
读图要点:
(1)掌握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日冕三层。
(2)光球层的太阳活动为黑子,色球层的太阳活动为耀斑,日冕
层的太阳活动为太阳风。
(3)黑子是太阳活动的标志,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太阳活动的周期为11年。
知识链接:
太阳活动对地球造成的影响。
图四: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
读图要点:
(1)地球自转角速度全球相同,为每小时15°。
(2)通地球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60°纬度自转线速度为赤道的
一半。
(3)极点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为零。
知识链接:
由于地球自转使得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地转偏向
力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并且纬度越高地转偏向力越
大。
日冕
色球 光球
图五:地球公转的轨道
读图要点
(1)地球公转轨道为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2)近日点为1月初,地球公转速度快,远日点为7月初,地球公转
速度慢。
知识链接:
准确判断五一节、建军节、中秋节、元旦节等节日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
图六:黄赤交角
读图要点:
(1)能够辨认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
(2)通过读图获得地轴与黄道平面的交角为66°34′。
(3)黄赤交角的度数目前为23°26′。
知识链接:
当黄赤交角变化大时,太阳直射点的范围变大,热带和寒带的范围都
将变大,温带范围变小;当黄赤交角变小时,太阳直射点的范围变小,
热带和寒带的范围变小,温带范围变大。
图七: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读图要点: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二分日太阳直射赤道;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知识链接:
通过太阳光线结合晨昏线来判断节气。
图八: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读图要点:
(1)一年当中没有太阳直射的地方为回归线以外的地区,一年中有一次太阳直射的地区为回归线上,一年中有两次太阳直射的地区为回归线之间的地区。
(2)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之后向北移;夏至
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之后向南移。
秋分日太
阳直射赤道,之后向南移,春分日经夏至日到
秋分日期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
冬至日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之后向北移;次年春分日
太阳直射赤道。
从秋分日经冬至日到次年春分
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
图九:晨昏线
读图要点:
(1)自西向东,又夜变昼为晨线;自西
向东,由昼变夜为昏线。
(2)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极圈
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南极圈及其南
的地区出现极夜。
二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极圈及其
以南的地区出现极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
地区出现极夜。
知识链接:晨昏线的变式图
始终把握晨昏线永远与太阳光线垂直。
在
判断节气时注意判断北极圈和南极圈的
昼夜状况。
当北极圈及其以北是极昼而南
极圈及其以南是极夜,则为夏至;当北极
圈及其以北是极夜而南极圈及其以南是
极昼,则为冬至。
图十:昼夜长短
读图要点:
(1)二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夏至日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夜,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冬至日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昼,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南半球夜最短昼最长
(2)北半球夏半年(春分经夏至到秋分),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北半球冬半年(秋分经冬至到春分),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
(3)赤
道上全
年昼夜
平分。
图十一: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分布
读图要点:
(1)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极递减。
北极圈上太阳终日不落,正午太阳高度为23°26′,南极圈及其以内终日不见太阳。
此时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
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正午太
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
(2)二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
南北两极递减。
(3)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
线向南北两极递减。
南极圈上太阳终
日不落,正午太阳高度为23°26′,
北极圈圈及其以内终日不见太阳。
此
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的地区正午太阳
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正午
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
图十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读图要点:
通过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我们发现地球内部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幔又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在上地幔有一个软流层,通常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其中软流层以上部分与地壳共同组成岩石圈。
知识链接:
地球的外部圈层有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各个圈层
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