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1课
- 格式:ppt
- 大小:6.14 MB
- 文档页数:1
21《智取生辰纲》教案、优质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智取生辰纲》是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1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明朝末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通过智取生辰纲,成功打破官军的围剿,从而揭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
本课内容丰富,既有历史背景的介绍,也有具体战役的描述,对于学生了解我国封建社会的矛盾和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具有重要价值。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一些著名的农民起义。
但对于《智取生辰纲》这一战役的具体情况,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了解战役的背景、过程和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智取生辰纲》战役的背景、过程和意义,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农民起义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智取生辰纲》战役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战役中的战略战术。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了解战役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战役中的战略战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景模拟:学生进行战役情景模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读文本,了解战役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学生准备:预习文本,了解战役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问题引导: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封建社会中的农民起义吗?它们在我国历史发展中起到了什么作用?2.呈现(10分钟)文本阅读:学生自主阅读文本,了解《智取生辰纲》战役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战役中的关键信息。
3.操练(15分钟)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战役中的战略战术,教师巡回指导。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清朝前期文学艺术的特点和发展历程;2.能够理解和阐释文学艺术对社会的影响;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评价该时期的典型作品。
【教学重点】1.清朝前期文学艺术的特点;2.较为具有代表性的文学艺术作品。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文学艺术对社会的影响。
【教学方法】1.讲授法;2.情景演绎法;3.小组讨论法;4.案例分析法。
【教学手段】1.教学PPT;2.多媒体设备;3.课件。
【教学过程】一、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多媒体设备以及教学资料;2.学生做好听讲、笔记和讨论的准备。
二、知识导入1.利用PPT播放清朝前期绘画作品,让学生通过图片来猜测清朝前期文学艺术的特点;2.通过学生的发言来导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三、内容讲解1.清朝前期文学艺术的特点:1.1 概述: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代王朝,文学艺术在此时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清朝前期文学艺术的基本特点是继承和发展元明时期文学艺术的传统,同时又受到机制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1.2 顺应时势,体现思想觉悟。
清初时期是思想解放和变革的时期,文学艺术往往是政治、社会、文化生活的反映,折射出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和情感,显示出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
1.3 体裁多样,创作活跃。
除了继承元明时期的文学艺术传统,清初文学家又在其基础上自然演化出了各种不同的文学体裁,例如:小说、诗歌、杂文、坊体文等等。
1.4 民间艺术的兴盛。
清朝前期民间艺术被激活,表现为艺术家们对民间生活、民间风俗、民间习惯的关注和创作。
2.清朝前期文学艺术的代表作品、代表人物和成就:2.1 文学的成就:清朝前期的文学成就是深厚的,影响广泛。
2.2 代表作品:清朝前期在文学方面的代表作品有:《金瓶梅》、《红楼梦》、《聊斋志异》、《东周列国志》等等。
2.3 代表人物: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代表人物有:曹雪芹、吴敬梓、蒲松龄、凌蒙初等等。
四、案例分析案例一:《金瓶梅》1.简介:《金瓶梅》是中国明清小说连续体小说之一,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1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与世俗文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1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与世俗文化》,主要介绍了明清时期进步思潮的兴起和世俗文化的发展。
内容包括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清代小说和戏剧的繁荣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明清时期进步思潮和世俗文化的发展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明清时期的历史背景,对于文化、科技、艺术等方面的进步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和世俗文化的具体内容及其影响还需进一步深入学习。
此外,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清时期进步思潮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掌握清代小说和戏剧的繁荣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明清时期进步思潮和世俗文化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及其影响,清代小说和戏剧的繁荣情况。
2.教学难点: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思想内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明清时期进步思潮和世俗文化的发展。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明清时期进步思潮和世俗文化的影响。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深入理解明清时期进步思潮和世俗文化的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文献、小说、戏剧等资料。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明清时期进步思潮和世俗文化的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和清代小说、戏剧的繁荣情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明清时期进步思潮和世俗文化的影响。
造纸术初中课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1课“时代特点与历史人物”中的第一子目“造纸术的发明”。
详细内容将围绕蔡伦改进造纸术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展开。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造纸术的发展历程,理解蔡伦改进造纸术的历史意义。
2.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到科技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蔡伦改进造纸术的过程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教学重点:我国古代造纸术的发展历程,蔡伦改进造纸术的历史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历史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蔡伦造纸的图片,引发学生对造纸术发明的好奇心,导入新课。
2. 讲解新课:(1)介绍我国古代造纸术的发展历程。
(2)详细讲解蔡伦改进造纸术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动手体验造纸过程,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4. 例题讲解:例题1:蔡伦改进造纸术的过程是怎样的?例题2: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1)我国古代造纸术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2)蔡伦改进造纸术的历史意义是什么?六、板书设计1. 课题:造纸术的发明2. 板书内容:(1)我国古代造纸术发展历程(2)蔡伦改进造纸术背景:东汉时期,书写材料昂贵且不便保存过程:利用树皮、破布、麻头等便宜易得的原料制成纸张(3)造纸术发明的历史意义对我国:推动文化发展,促进科技进步对世界:促进文化交流,推动世界文明发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我国古代造纸术的发展历程。
(2)蔡伦是如何改进造纸术的?这一改进的历史意义是什么?2. 答案:(1)我国古代造纸术经历了从西汉时期的植物纤维纸到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的过程。
(2)蔡伦利用树皮、破布、麻头等便宜易得的原料制成纸张,这一改进降低了造纸成本,提高了纸张质量,为我国文化发展和科技进步提供了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