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3
辛亥革命的简介_辛亥革命的分析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以及社会上诸多方面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辛亥革命的简介,希望你喜欢。
中文名称:辛亥革命参战部队:革命党人、清军战争结果:清帝退位,民国建立时间:1911年10月10日~1912年2月12日地点:中国人物:孙中山袁世凯辛亥革命的详情保路运动1911年5月,湖北、湖南、广东、四川等省人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
四川保路运动尤为波澜壮阔。
1911年6月中旬,四川保路运动升级,清政府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抽调包括湖北新军在内的多省力量前往四川弹压暴动风潮。
这一事件对湖北影响很大,前往四川的湖北新军部队是革命党人占多数的新军三十二标,但是他们拒绝到四川,准备在进军荆州和宜昌的路上杀掉大臣端方。
被居正阻止。
四川保路运动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线。
武昌首义9月23日,湖北境内最有影响的两个革命组织共进会、文学社宣布合并,大家决定日后不再分彼此,一律统称“武昌革命党人”。
第二天召开干部会议,组建了起义的领导机构;;起义总指挥部。
10月10日晚7时,武昌城外塘角的辎重营和城内工程第八营几乎同时发动,各标营继起,经一夜苦战,11日晨革命军占领总督署,全城光复,首义成功。
汉阳、汉口也先后为革命军占领。
武昌起义的胜利,在全国得到了连锁反应,各省革命党人纷纷行动起来。
至11月底,全国宣告独立、脱离清政府的有14省。
成立政府12月18日,袁世凯的代表唐绍仪和革命军政府的代表伍廷芳在上海开始和谈。
12月2日,江浙联军攻克南京,代表会议决定以南京为中央临时政府所在地,各省代表随即自武汉齐集南京。
1912年元旦,孙中山到南京就职,发布《临时大总统宣言书》、《告全国同胞书》等文件,正式宣告中华民国的诞生。
1月22日,孙中山声明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即向临时参议院推荐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辛亥革命以制度的形式明确规定了对辛亥革命的纪念,此后“辛亥革命”人所共知,遂成流行词汇,以迄于今。
[2]革命背景变革之道1898年原辅仁文社领导人谢缵泰所绘时局图立宪运动是中国清朝政府继自强运动(洋务运动、1861年-1895年)、维新运动(1895年-1898年)之后推动的第三次大型改革,目的在使大清帝国成为君主立宪政体的国家。
1911年5月8日(宣统三年四月十日),清政府废除军机处,发布内阁官制与任命总理、诸大臣。
成员名单中过半数为清宗室(皇族)与满人,被讥嘲为“皇族内阁”。
立宪派、舆论对此多感失望,甚至引起不满,认为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宪政,乃逐渐同情、倾向革命。
清政府遂于是年(1912年)垮台,中华民国就此诞生。
在推翻清朝的斗争中,革命党人曾经先后发动十次武装起义,屡次失败,而又能屡次重起,海外华侨的大量经济支援,实在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对于海外华侨在推翻清朝的革命斗争中的作用,孙中山曾经用这样一句言语表达:华侨是革命之母。
文化军队1900年中国因爆发义和团事件,导致八国联军入侵,朝廷内部顽固保守势力也受到严重打击,在改革势力的呼吁下,慈禧同意开始推行康梁在戊戌变法中所提出的改革方案,是为清末新政。
其中影响最大的政策,是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废除了延续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开末代皇帝与“皇族内阁”(16张)始兴办新式学堂。
到辛亥革命前,全国已经有6万多所新式学堂。
废除科举后,大量以参加科举谋求官职的传统文人失去了出路。
清朝末年,以八旗、绿营为主的旧式军队已失去战斗力。
平定太平天国时倚靠的主要是地方团练武装。
甲午战争后,因旧式军队已落伍,加上为免兵权旁落,清政府于1901年起决定对陆军进行全面改革,计划在全国练新式陆军36镇,以取代八旗、绿营及地方的防营。
当中北洋新军6镇直属朝廷,由袁世凯所编练的“武卫右军”扩编。
其馀各省亦由地方巡抚、总督负责编练新军。
为了培养新军的军官,各地开办了许多新军学堂。
辛亥革命的背景及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专制统治,结束了中国长达2000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民主革命运动。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辛亥革命的背景及历史意义,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辛亥革命的背景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迅速的发展。
清政府推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在客观上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革命思想的传播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严重威胁,."在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中,知识分子是首先觉悟的成份."1901年至1905年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在此期间翻译出版了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万法精理》书籍,还创办了《国民报》、《游学译编》等进步报刊,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上海和日本的东京成为宣传革命的中心.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是著名的民主革命思想家和宣传家.随着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和革命形势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在国内相继建立起来.辛亥革命的兴起1、组织准备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
它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20世纪初,又出现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较有影响力革命团体,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
但这些革命团体地域性很强,力量分散,容易被清政府各个击破,于是为了加强革命力量的联合,1905年在东京成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同盟会的纲领同盟会并不是革命团体的组合而是由那些革命团体的主要成员与部分留日学生组成的。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这十六个字,这是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后来孙中山先生将它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比较完备的民主革命纲领。
“驱除挞虏,恢复中华”对应的是民族主义,指的是反对民族压迫,推翻清朝政府的统治,建立近代民族国家。
辛亥革命资料概述辛亥革命,即辛亥中国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次革命运动。
它发生在1911年10月10日至1912年2月12日的时间段内,推翻了中国清朝的封建帝制,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共和国——中华民国的诞生。
背景•清朝的衰落:清朝自康熙统治以来就陷入了衰落的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朝政权腐败,社会不稳定,外国列强入侵,民众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
•早期改良运动:自洋务运动以来,中国就有了一系列改良运动,试图通过借鉴西方文化和科学技术来振兴国家。
然而,这些改良运动进展缓慢,改变不了清朝政权的腐败局面。
事件经过1. 甲午战争甲午战争,又称中日甲午战争,发生于1894年至1895年的中日之间,成为了清朝腐败统治的又一次打击。
清朝军队的溃败和对外国列强的割地赔款,使中国人民对清朝愈加失望。
2. 辛亥起义辛亥起义是辛亥革命的起点。
它发生在1911年10月10日,起义军首先在南京发动武装起义,接着在全国各地蔓延开来。
辛亥起义后,辛亥革命迅速成为一场全国性的革命运动。
3. 皇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清朝皇帝宣统退位。
中国自古以来的封建帝制从此结束,中华民国成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
辛亥革命的影响1.进步思想的传播:辛亥革命前后,现代化的思想和观念迅速传播到中国。
许多留学生回国,带回了先进的理念和科学知识。
2.新式教育的发展:辛亥革命后,新式的学校和教育体系兴起。
不再只有传统的经书教育,人们开始学习现代科学和世界历史。
3.妇女地位的提升:辛亥革命后,妇女地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妇女也开始积极参与社会和政治活动。
4.土地改革:辛亥革命后,土地问题成为一个重要议题。
一些地方政府开始进行土地改革,以减轻农民的负担。
总结辛亥革命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结束了中国封建帝制的统治,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辛亥革命促使中国人民意识到自己能够改变命运,激发了他们对自由、平等和民主的渴望。
辛亥革命一、简介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
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
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点深入人心。
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二、背景辛亥革命暴发的背景:根本: 近代以来社会矛盾激化和人民抗争探索的必然结果国际: 列强以华治华、加紧资本的输出、日俄战争、两大集团、亚洲的觉醒、西方思想的传播。
国内:民族危机、民族资本发展、两大矛盾的汇流、改良之路失败、革命运动兴起。
直接:新政与宪政客观促进、抗捐抗税、保路运动、湖北新军特殊作用。
三、意义首先,辛亥革武昌起义门(20张)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
它推翻了统治中国近代长达270多年的腐败屈辱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辛亥革命前后的一系列事件对此后中国宪政与法治发展,中央及地方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等都起到了关键的影响,对中国的外交,中国的边防形势都有重大影响。
辛亥革命后,南北议和后,产生的北洋政府,在坚定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在取消不平等条约和提高国家地位方面的取得巨大成就,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辛亥革命博物馆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第三,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辛亥革命资料背景介绍辛亥革命,又称辛亥革命和辛亥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次革命。
在1911年10月10日至1912年2月12日期间,中国逐渐从封建专制的清朝转向了现代化的共和制度。
这次革命以推翻满清政权为目标,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的变革奠定了基础。
革命过程清朝的衰落辛亥革命之前的中国,满清政权已经衰落垂危。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及太平天国运动等事件使得清政府的统治受到了严重的动摇。
各种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成为列强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同时,清政府内部腐败严重,国内外压力不断加大,造成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辛亥革命爆发辛亥革命的导火索是辛亥革命爆发当年的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反清起义军占领了武昌城。
起义军得到了卢永祥、黄锦江等军阀的支持,逐渐发展壮大。
起义军的武装力量在国内扩展,占领了一些主要城市,形成了南北对峙的态势。
辛亥革命的发展辛亥革命迅速蔓延到全国各地,各省各界纷纷响应起义的呼声。
辛亥革命的领导人孙中山在广州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并发表了让步宣言,宣布推翻满清政权,建立民主共和国。
此后,孙中山积极扩大同盟会的影响力,争取各界人士的支持。
毛泽东、陈独秀等一些后来的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也在辛亥革命中积极参与。
辛亥革命的胜利辛亥革命的胜利来自于各方面的努力与支持。
革命军的不断扩大壮大,对清政府的进攻日益增强。
而清廷内部也存在着不稳定因素,一部分官员积极参与变法,试图挽救满清政权的命运。
1912年,清政府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被迫宣布了退位,辛亥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
革命的意义与影响开创现代化的道路辛亥革命的胜利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打开了大门。
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的政权,为建立民主共和国奠定了基础。
虽然在革命后的新中国时期,中国仍然经历了内战和动荡的岁月,但辛亥革命启发了一整代的革命者,激发了中国人民追求国家独立、民主与富强的激情。
§4.15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概念:(1)广义:指一场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
(2)狭义:指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是广义的辛亥革命的高潮。
一、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和维新派的改良思想实际上都是在甲午战争之后同时出现的,只不过维新派先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然而戊戌变法仅仅是昙花一现。
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的农民再一次掀起了反抗侵略的高潮,然而最终没有逃脱失败的命运,革命的接力棒传到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手中。
在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的历史背景下,他们掀起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
1、民族危机的加深: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订立,中国已经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①经济上:帝国主义加紧对华经济侵略,掠夺通商、路矿权利。
1901―1903年间,外国商品输入中国达到47300万元,中国入超16200万元。
在投资方面,到1902年,各帝国主义在华投资总额为15亿美元,是甲午战前各国在华投资总额的5~7倍半。
1895~1903年的18年间,各国在中国开设的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厂矿136家,投资总额达到10315.3万元,为甲午战前50多年间外国投资总额的13倍多。
这个时期,中国矿山、铁路利权是帝国主义掠夺的重要目标,外国对华矿山、铁路的投资较为突出。
铁路方面:到1911年中国自主的铁路仅仅665公里,只占中国全部铁路的6.9%。
帝国主义把持中国的铁路,且夺取铁路沿线的开矿、伐木,甚至驻军的权利。
矿山方面:到1912年,外国资本控制中国机煤总产量的91.9%。
日本、沙俄分占了东北的矿产;德国控制了山东、英国控制华北地区还和法国一起控制长江流域和西南各省。
开设银行:为了便于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外国在华开设的银行也越来越多。
继英国的麦加利和汇丰,法国的东方汇理,俄国的华俄道胜,德国的德华,日本的横滨正金,美国的花旗之后,1895年到1913年外国在中国设立的银行有13家,分支机构达85处。
辛亥革命简介: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王朝、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
1911年清政府出卖铁路修筑权,激起中国人民的反抗,四川等地爆发保路运动。
1911年10月10日,武汉地区的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发动武昌起义,接着各省纷纷响应,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
广义上亦可指自19世纪末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廷统治在中国出现的连场革命运动。
辛亥革命的时间发展过程:(1894年11月24~1912年1月其中只是略写只挑重要的事情)1894年11月24日中国第一个资产阶段革命小团体兴中会在檀香山成立。
1895年2月21日孙中山与杨衢云等在香港组建兴中会总部。
随即在广州设立兴中会分会。
1895年 10月10日兴中会在香港开会,决定重阳节(10月26日) 在广州发动反清武装起义。
1895年 10月26日广州起义未及发动即告失败。
1896年 10月11日清政府驻英公使馆绑架孙中山于伦敦,23日被迫释放。
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等在北京领导发动“百日维新”。
1900年 6月清政府利用义和团运动对外“宣战”。
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1900年10月史坚如在广州谋炸两广总督德寿,事败被捕,次月遇害1900年留日学生在东京建立励志会。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与德、英、俄等十一国签订《辛丑条约》。
1902年4月27日蔡元培等倡议组织的中国教育会在上海成立。
11月创办爱国学会社。
1903年8月孙中山在东京青山创设革命军事学校。
在誓词中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宗旨。
1905年5月10日上海总商会发起抵制美货,反美爱国运动随即在中国展开。
1905年7月30日孙中山、黄兴等约集各省倾向革命的同学生及华侨七十余人,在东京举行成立中国同盟会的筹备会,确定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
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
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1,是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2,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3,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4,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5,辛亥革命在亚洲打响了民主的第一枪,鼓舞了近代亚洲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6,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的几大原因。
1、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不适合中国国情。
中国的基本国情方面,中国是帝国主义的半殖民地,是帝国主义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帝国主义不希望中国摆脱其控制而成为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并变成它的竞争对手。
在西方国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对象是封建势力。
在中国,这个革命的对象除了封建势力外,还有帝国主义。
这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帝国主义列强来到中国的目的,不是为了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为了掠夺中国来发展自己的资本主义。
他们扶植自己的代理人——清政府、北洋军阀和国民党政权,通过这些带有浓厚封建性和买办性的反动阶级的统治,把中国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殖民体系内。
因此,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帝国主义所不允许的。
但是,民族资产阶级并不能正确地认识帝国主义列强的真实面目。
他们从一开始就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而没有制定一个彻底的反帝纲领。
革命开始时,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就天真地认为中国革命不以排外为目的,不会招致列强的干涉,帝国主义是支持的。
辛亥革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是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2.方法与过程:运用多媒体,播放视频材料,并与教师提问相结合。
使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基础知识,运用挂图,是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形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意义。
2.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投影出上节课的提纲,指着大屏幕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指出重点。
给学生三分钟时间复习,然后提问,总的时间不超过十分钟。
2.导入新课:
这一单元我们主要讲的是各个阶层对救国道路的探索,可是封建统治者自救的洋务运动失败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变法也失败了,这就表明他们的救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那么,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呢?这时,从维新派分化而来的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采用革命的方法来挽救民族危亡,发动了辛亥革命。
那辛亥革命到底能不能找到中国的出路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九课《辛亥革命》。
3.讲授新课:
(1)投影第九课提纲,指出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然后给学生3—5分钟按照提纲通览教材。
要求学生在通览教材的时候,对一些明显的知识点,如时间、地点、人物等随手做标记,养成勤动手的好习惯。
(2)讲解:
师:辛亥革命是谁发动的?
生:孙中山
师:孙中山先生被称为“国父”,指导学生看课本导入框的内容,归纳为,孙中山先生一生为国为民,从青年时代就下定决心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为了完成这一宏图伟业,他首先从创建革命政党开始,他首先创建了什么革命团体?
生:兴中会
师:什么时间,在哪里?
生:1894年,在檀香山
师:檀香山是在今天美国的夏威夷,也就是说兴中会是在国外成立的,后来,国内也出现了很多革命团体,孙中山先生认识到:要想壮大我们的革命力量,必须将这些革命团体团结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革命组织,这样,就成立了同盟会,关于同盟会的情况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个视频,大家在看视频的时候,要注意这几方面的信息,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地点,它的革命纲领和机关刊物各是什么?
(增加一个学法指导:要求学生在看视频时,随手讲时间、地点等小知识点记录下来,以便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
生:同盟会成立于1905年,在日本东京:革命纲领是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
建立民主共和政府,改革土地制度。
师:分析革命纲领:通过前两句,可以得出结论,革命派将斗争矛头直接指向谁?
生:清政府
师:推翻清政府后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政府?
生:民主共和政府,并且要进行土地改革。
师:同盟会创建不久就有了自己的机关刊物,是什么?
生:《民报》
师: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先生将同盟会革命纲领阐发为什么?
生:“民族”“民权”“民生”,合称为“三民主义”。
师:“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是由同盟会革命纲领阐发而来的,下面我们就将他们的内容作一下比较,看有无实质性的变化,先看民族主义方面,三民主义比同盟会革命纲领多了一句什么内容?
生:解除民族压迫
师:在这里,民族压迫是指什么?是谁对谁的压迫?
生: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压迫
师:既然民族压迫是指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压迫,那么,三民主义提出解放民族压迫,说明他们把矛头也对准了谁?
生:帝国主义
师:这样,革命派有几个革命目标?
生:两个,一个是反帝,一个是反封
师:在民权和民生两方面都没有太大的变化,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三民主义和同盟会革命纲领有没有实质性的不同?
生:没有,三民主义是同盟会革命纲领的完善
师:就是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武昌起义爆发,并且取得了成功。
关于武昌起义的情况,给大家准备了一个视频,大家在看视频的时候要注意提取这几方面的信息,武昌起义爆发的时间及武昌起义胜利后对全国的影响。
播放视频
生:武昌起义爆发于1911年10月10日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武昌起义后全国形势图,武昌起义胜利后,湖北首先宣布独立,接着,革命力量在南方迅速发展,这些粉红色的地区,都是被革命党控制的地区。
通过地图,大家能够看到,革命党已经掌握了清政府的半壁江山了。
这么大的地方,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政府管理是不行的,在这种情况下,中华民国成立了。
中华民国成立于什么时间?
生:1912年元旦
师:课本上写的是第二年,也就是1912年。
大家把第二年改为1912年,清楚的标记出时间。
什么事件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生: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
师;当然,孙中山德高望重,众望所归,成为中华民国大总统。
可是,好景不长,孙中山的大总统的位置就让袁世凯给占了,他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这就是辛亥革命整个过程的概括。
那么,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他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下面给大家几分钟时间前后桌讨论一下。
5分钟后,学生起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的看法无外乎三种,要么成功,要么失败,或者既有成功又有失败。
在同学各抒己见的基础上,肯定同学们的观点从某种角度来说都是有道理的。
但是结果只有一个,给学生一个提示:衡量革命的成败,关键在于这场革命的成果是否达到它的革命目标。
然后具体到辛亥革命这一事件上来。
就拿辛亥革命来说,它的革命目标是反帝反封,也就是说,辛亥革命成败的关键就是它的反帝反封的目标又没有达到。
师:先引导学生分析反封的情况:袁世凯上任后,它使用的是儒家思想来控制人们,后来,他还称帝,对中国来说是走了一个皇帝,又有一个皇帝,中国的封建制度并没被根除,从这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
在引导学生分析反帝的情况: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是依靠帝国主义的支持,也就是说,袁世凯是帝国主义在中国统治的工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依然没有改变,从这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反帝的任务也没有完成。
辛亥革命反帝反封两个任务都没有完成,说明辛亥革命最终的结果是失败了。
总结:对于辛亥革命的意义,我们可以这样说,他有成功的一面,因为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补充小知识点:封建帝制从什么时间开始有的?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2000多年的时间),使民主和共和深入人心。
他又有失败的一面,因为它的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但是最终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辛亥革命失败了,因为它的反帝反封的革命目标没有完成,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并没有变。
4.巩固小结
给学生2分钟时间快速巩固这节课知识,然后当堂作练习,复习巩固知识.习题从练习册精选出来,以便能突出这节课的重难点。
5.板书设计
一、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1、兴中会:1894年檀香山
2、同盟会:1905年南京
革命纲领、机关刊物、指导思想
二、武昌起义
1、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
2、辛亥革命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