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
- 格式:doc
- 大小:78.00 KB
- 文档页数:12
辛亥革命的简介_辛亥革命的分析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以及社会上诸多方面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辛亥革命的简介,希望你喜欢。
中文名称:辛亥革命参战部队:革命党人、清军战争结果:清帝退位,民国建立时间:1911年10月10日~1912年2月12日地点:中国人物:孙中山袁世凯辛亥革命的详情保路运动1911年5月,湖北、湖南、广东、四川等省人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
四川保路运动尤为波澜壮阔。
1911年6月中旬,四川保路运动升级,清政府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抽调包括湖北新军在内的多省力量前往四川弹压暴动风潮。
这一事件对湖北影响很大,前往四川的湖北新军部队是革命党人占多数的新军三十二标,但是他们拒绝到四川,准备在进军荆州和宜昌的路上杀掉大臣端方。
被居正阻止。
四川保路运动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线。
武昌首义9月23日,湖北境内最有影响的两个革命组织共进会、文学社宣布合并,大家决定日后不再分彼此,一律统称“武昌革命党人”。
第二天召开干部会议,组建了起义的领导机构;;起义总指挥部。
10月10日晚7时,武昌城外塘角的辎重营和城内工程第八营几乎同时发动,各标营继起,经一夜苦战,11日晨革命军占领总督署,全城光复,首义成功。
汉阳、汉口也先后为革命军占领。
武昌起义的胜利,在全国得到了连锁反应,各省革命党人纷纷行动起来。
至11月底,全国宣告独立、脱离清政府的有14省。
成立政府12月18日,袁世凯的代表唐绍仪和革命军政府的代表伍廷芳在上海开始和谈。
12月2日,江浙联军攻克南京,代表会议决定以南京为中央临时政府所在地,各省代表随即自武汉齐集南京。
1912年元旦,孙中山到南京就职,发布《临时大总统宣言书》、《告全国同胞书》等文件,正式宣告中华民国的诞生。
1月22日,孙中山声明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即向临时参议院推荐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辛亥革命以制度的形式明确规定了对辛亥革命的纪念,此后“辛亥革命”人所共知,遂成流行词汇,以迄于今。
[2]革命背景变革之道1898年原辅仁文社领导人谢缵泰所绘时局图立宪运动是中国清朝政府继自强运动(洋务运动、1861年-1895年)、维新运动(1895年-1898年)之后推动的第三次大型改革,目的在使大清帝国成为君主立宪政体的国家。
1911年5月8日(宣统三年四月十日),清政府废除军机处,发布内阁官制与任命总理、诸大臣。
成员名单中过半数为清宗室(皇族)与满人,被讥嘲为“皇族内阁”。
立宪派、舆论对此多感失望,甚至引起不满,认为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宪政,乃逐渐同情、倾向革命。
清政府遂于是年(1912年)垮台,中华民国就此诞生。
在推翻清朝的斗争中,革命党人曾经先后发动十次武装起义,屡次失败,而又能屡次重起,海外华侨的大量经济支援,实在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对于海外华侨在推翻清朝的革命斗争中的作用,孙中山曾经用这样一句言语表达:华侨是革命之母。
文化军队1900年中国因爆发义和团事件,导致八国联军入侵,朝廷内部顽固保守势力也受到严重打击,在改革势力的呼吁下,慈禧同意开始推行康梁在戊戌变法中所提出的改革方案,是为清末新政。
其中影响最大的政策,是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废除了延续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开末代皇帝与“皇族内阁”(16张)始兴办新式学堂。
到辛亥革命前,全国已经有6万多所新式学堂。
废除科举后,大量以参加科举谋求官职的传统文人失去了出路。
清朝末年,以八旗、绿营为主的旧式军队已失去战斗力。
平定太平天国时倚靠的主要是地方团练武装。
甲午战争后,因旧式军队已落伍,加上为免兵权旁落,清政府于1901年起决定对陆军进行全面改革,计划在全国练新式陆军36镇,以取代八旗、绿营及地方的防营。
当中北洋新军6镇直属朝廷,由袁世凯所编练的“武卫右军”扩编。
其馀各省亦由地方巡抚、总督负责编练新军。
为了培养新军的军官,各地开办了许多新军学堂。
辛亥革命资料背景介绍辛亥革命,又称辛亥革命和辛亥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次革命。
在1911年10月10日至1912年2月12日期间,中国逐渐从封建专制的清朝转向了现代化的共和制度。
这次革命以推翻满清政权为目标,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的变革奠定了基础。
革命过程清朝的衰落辛亥革命之前的中国,满清政权已经衰落垂危。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及太平天国运动等事件使得清政府的统治受到了严重的动摇。
各种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成为列强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同时,清政府内部腐败严重,国内外压力不断加大,造成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辛亥革命爆发辛亥革命的导火索是辛亥革命爆发当年的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反清起义军占领了武昌城。
起义军得到了卢永祥、黄锦江等军阀的支持,逐渐发展壮大。
起义军的武装力量在国内扩展,占领了一些主要城市,形成了南北对峙的态势。
辛亥革命的发展辛亥革命迅速蔓延到全国各地,各省各界纷纷响应起义的呼声。
辛亥革命的领导人孙中山在广州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并发表了让步宣言,宣布推翻满清政权,建立民主共和国。
此后,孙中山积极扩大同盟会的影响力,争取各界人士的支持。
毛泽东、陈独秀等一些后来的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也在辛亥革命中积极参与。
辛亥革命的胜利辛亥革命的胜利来自于各方面的努力与支持。
革命军的不断扩大壮大,对清政府的进攻日益增强。
而清廷内部也存在着不稳定因素,一部分官员积极参与变法,试图挽救满清政权的命运。
1912年,清政府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被迫宣布了退位,辛亥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
革命的意义与影响开创现代化的道路辛亥革命的胜利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打开了大门。
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的政权,为建立民主共和国奠定了基础。
虽然在革命后的新中国时期,中国仍然经历了内战和动荡的岁月,但辛亥革命启发了一整代的革命者,激发了中国人民追求国家独立、民主与富强的激情。
《辛亥革命》【教学目标】(1)了解辛亥革命爆发前中国的社会状况,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
(2)了解武昌起义后革命迅速发展的形势,分析“南北议和”的原因,理解其影响。
(3)知道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认识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
【导课环节】师:如果我问这样一个问题,中国历史上共有多少个皇帝?出现过多少个王朝?恐怕没有人能回答。
如果我问,中国皇帝制度的结束与近代哪一历史事件有关?同学们能回答吧?生:辛亥革命。
师:对。
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在此后两千多年中,中国共出现大大小小六十多个王朝、近五百个皇帝。
但是不论经历了多少个王朝,出现了多少个皇帝,中国社会专制制度的本质没有改变。
而一百年前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专制制度,改变了中国历史进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场改变中国历史的革命。
在这场革命中,有三个重要角色:孙中山、袁世凯、清政府。
同学们对孙中山、袁世凯和清政府分别有什么认识?生:孙中山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民国,是一个伟人。
生:袁世凯是一个野心家,他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后来还复辟了帝制,是个反动人物。
生:清政府腐败。
师:同学们对孙中山、袁世凯、清政府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这些认识客观吗?如果有人说清政府未必腐朽?同学们会怎么想?如果有人说袁世凯对辛亥革命、对中华民国的建立还是有功劳的,同学们又会怎么想?还有,当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的时候,孙中山远在海外,过了两个多月,孙中山才回国。
所以,有人说,孙中山对辛亥革命的影响并不是很大。
对这个观点,同学们又有何感想?学生思考。
师:要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我们重新走进一百年前的那段历史,看看孙中山、袁世凯和清政府在辛亥革命期间,究竟做过什么?当然我更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历史学习,进一步思考,20世纪初的中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场伟大的社会变革?究竟是哪些力量推动了这场伟大的社会变革?【设计意图:了解学生对孙中山、袁世凯、清政府的认识,提出新的观点和问题,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欲望。
】一、辛亥革命前的中国1.天灾与谣言并存师:我想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辛亥革命前的中国:天灾与谣言并存。
(1)天灾的年代师:请同学们看当时的一些文字记载(学生读):中国长江流域各省的前景非常暗淡。
……人民将会成千上万地死去,难民营里出现霍乱和斑疹伤寒。
一位不知名的中国人昨天对我说,前景从来没有这样糟糕,因为中国从来没有受过这样大的水灾和饥馑的威胁。
——英国《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谷物歉收威胁大半个中国,扬子江流域到处充满了无家可归和嗷嗷待哺的人群。
——英国驻中国公使朱尔典师:这些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生:中国长江流域出现严重灾荒,人民生活艰难。
师:从1910到1911年,长江、淮河流域大雨成灾,农田被淹,粮食歉收,米价暴涨。
其中湖北、湖南已经是连续七年的水灾,全国各地也都有不懂程度的灾情。
在灾荒严重的形势下,最盛产米的湖南长沙发生了抢米风潮。
武昌起义后革命军曾发布布告称:“全国饥民,数逾千万,迫饥寒而死者,道路相望……乃反观清政府,从未闻有一粟一粒之施”。
这份布告说明了说明问题?生:清政府对人民的死活不管不问,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
师:对。
面对严重的灾荒,清政府缺乏有效的措施。
人民生活艰难,社会不满情绪在积累,社会矛盾在积累,这是大规模社会变动的基础。
(2)谣言的时代师:辛亥革命前后,社会上充斥着各类谣言。
谣言大多为革命党人在某某地方造反、暴动之类,我选了两个,请同学们看一下:10月10日礼拜二自是外面风声谣言大起,谓都署已获革命党名册,学堂、营盘中今日一一按名捕之。
——朱峙三日记朱峙三的这则日记,记载了武昌起义前的形势。
日记中说清政府的湖北当局准备按照缴获的花名册抓革命党人,这是一个谣言。
实际情况是,当时的湖广总督为了避免局势失控,决定烧毁缴获的革命党花名册,以安抚人心,防止发生激烈的暴动。
但更多人还是相信谣言。
谣言愈传愈烈,终于使参加革命党的新军士兵发动了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是“谣言点燃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把火”。
同学们再看一个叫吴宓的人的日记,其中有这样一段记载:“闻天津已陷,并闻北京非常惶惑。
革军已有照会给各国使馆,言令于五日内,将一切预备停妥。
五日后,即进兵来攻北京矣。
”这篇日记的时间是1911年11月6日,此时清政府还牢牢控制着北京,革命军怎么可能攻到北京呢?明显是一个谣言。
但很多人还是相信了。
辛亥革命期间的很多谣言都经不住推敲。
面对谣言,清政府也不断辟谣,但人们还是相信谣言。
同学们如何看这个现象?生:清政府已失去了人心。
师:如果从广大民众相信谣言这个角度思考,说明了什么问题?生:人们对社会失去的信心,人民对现实不满,人心思变。
师:很好,人心思变。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辛亥革命前的中国,一方面,天灾不断,民生艰难;另一方面,谣言盛行,人心思变,社会形势极不稳定。
辛亥革命能够从一场士兵起义演变为全国性革命,是有基础的。
2.改良与革命赛跑师:还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辛亥革命前的中国:改良与革命赛跑。
(1)改良运动激荡全国师:1901年,中国带着巨大的民族耻辱进入二十世纪。
这一年,《辛丑条约》签订,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也面临着深刻的统治危机。
为了维护统治,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施“新政”,开始了艰难的改革。
同学们看“新政”的主要内容:“训练新兵、奖励实业、废除科举,兴办新学、派留学生出国、改革官制等。
”同学们怎么看“新政”措施?生:“训练新兵、奖励实业”有利于富国强兵;“废除科举,兴办新学、派留学生出国”有利于思想解放。
师:分析的很好。
清末“新政”固然是清政府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但从客观上讲,清末“新政”是有一定积极影响的,如废除科举、兴办新学、派遣留学生这些措施,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在客观上有利于民主进步思想的传播;奖励实业,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队伍,为中国社会变革积蓄了力量。
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危机,清政府加快政治改革进程,宣布预备“立宪”。
同学们看一下清政府政治改革进程:1905年,清政府派五大臣出国考察各国宪政。
1906年,清政府下诏“仿行宪政”。
1907年,清政府下令成立资政院。
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第一个宪法性文件。
同学们看这个宪法的主要规定(学生读):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
二、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三、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
凡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
四、召集、开闭、停展及解散议院之权。
解散之时,即令国民重行选举新议员,其被解散之旧员,即与齐民无异,倘有抗违,量其情节以相当之法律处治。
五、设官制禄及黜陟百司之权。
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预。
六、统率陆海军及编定军制之权。
君上调遣全国军队,制定常备兵额,得以全权执行。
凡一切军事,皆非议院所得干预。
师:读了这部“宪法”后,你对这部“宪法”有什么认识?生:这部“宪法”还是要维护清政府的专制统治的。
师:总结的很好。
《钦定宪法大纲》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规定君权神圣尊严不可侵犯,君权几乎独断一切,专制色彩非常明显。
可以说清政府借“立宪”之名,继续维护满洲贵族专制统治。
1910年,在全国各地立宪党人的强烈要求下,清政府同意将预备立宪期限缩短为五年,“立宪”步伐加快。
1911年,清政府的第一届内阁宣告成立。
同学们看清政府第一届内阁成员名单:内阁总理大臣:庆亲王奕劻(皇族)内阁协理大臣:那桐(满族)、徐世昌(汉族)外务大臣:梁敦彦(汉族)民政大臣:善耆(皇族)度支大臣:载泽(皇族)学务大臣:唐景崇(汉族)陆军大臣:荫昌(满族)海军大臣:载洵(皇族)司法大臣:绍昌(皇族)农工商大臣:溥伦(皇族)邮传大臣:盛宣怀(汉族)理藩大臣:寿耆(皇族)师:这个内阁有什么特点?生:满族占绝对多数。
师:对。
所以有人称这个内阁为“皇族内阁”。
这说明了什么?生:说明清王朝坚持维护满洲贵族利益,它的改革是假的。
师:对。
从《钦定宪法大纲》的出台,到“皇族内阁”的成立,清楚的表明,“立宪”只不过清政府维护其统治的一种手段。
在最敏感的政权问题上,清政府不愿意做出妥协和让步。
清王朝在政治上的顽固与僵化,对权力过度的贪婪,使原本支持它的立宪派大失所望,他们看清了清王朝的专制本质,与清王朝分道扬镳。
清王朝成了孤家寡人,统治危机进一步加深。
清政府“立宪”运动从根本上讲是为了维护其专制统治,但是,“立宪”运动本身,在客观上对中国近代政治也产生了一些积极的影响。
请同学们再看《钦定宪法大纲》内容,思考一下,这部《钦定宪法大纲》有何积极意义?生:阅读思考。
师:同学们想一想,皇帝制度最本质的特征是什么?生:皇权至上,皇权独尊。
师:对,皇权至上,皇权独尊,皇权受不受约束?受不受限制?生:不受。
使:那么《钦定宪法大纲》对皇权有规定吗?生:有。
师:对。
皇权是受到宪法规定的。
那么这一点有什么意义?生:思考。
师:原来皇权不受任何限制,也不受任何规定,皇权是无限的。
而现在,《钦定宪法大纲》以成文“宪法”的形式,规定皇帝必须在宪法的框架内进行活动,这实际上是对皇权做出的某种规定,将皇帝不受任何约束的无限权力有限化了。
这是对“皇权至上”观念的颠覆,是一个重大进步。
同学们再看这个宪法文件,《钦定宪法大纲》提出要设立议会,同学们思考一下,这有意义吗?生:有。
师:有什么意义?生:原来没有议会,皇帝独揽一切。
现在设立了议会,对皇权有约束。
师:但是从《宪法大纲》中,好像看不到议会对皇权有约束呀?生:思考。
师:在君主专制制度下,皇帝总揽一切行政、司法大权,权力是高度集中的。
而现在要设立了议会,虽然这个议会没有真正的权力,但毕竟体现了行政权和司法权要分离的原则,这是不是对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否定?生:是。
师:从原来皇帝总揽一切权力的“集权”到行政权、司法权形式上分离的“分权”,是对皇权独揽一切的集权政治的否定,是中国政治制度的一大变化。
所以说,清政府的“立宪”是为了维护其专制统治,但“立宪”的一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主政治的趋势,也为民主政治的发展做了一些准备。
还有,在“立宪”运动中建立的地方议会——咨议局,很多资产阶级纷纷加入,表达自己的政治愿望,这也为民主政治做了一些准备。
对清末“立宪”运动,我们不能全盘否定。
(2)革命形势不断发展师:20世纪初,当清政府主导的“立宪”运动日渐高涨之际,也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领导的武装起义不断发生之时。
同学们初中学习过这段历史,有一定的认识,我们一起来回顾这段历史:1905年,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这是资产阶级革命力量的一次大集结。
同盟会制订了怎样的革命纲领?生:“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