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培训课程PPT(61张)
- 格式:ppt
- 大小:8.02 MB
- 文档页数:1
向40分钟要质量我们都意识到质量是学校的生命,而短短40分钟的课堂就是我们教师的生命,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让我们想方设法地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方法;一次又一次反复调整着教学的进度和内容的安排;挖空心思地设计着适合各层次学生的练习;到处搜寻着生动有趣的课件,这都是为了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心理学家认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大脑处于活跃状态,增强人的观察能力、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还可以抑制学习中的疲劳和困苦,保持旺盛的精力与敏捷的思维。
在这个方面我是这样做的:首先在每节课上设计一个让学生可以适当放松的学习游戏,来吸引学生下半节课的兴趣,在每节课上尽量对有进步的同学进行表扬,对个别非常不自觉的学生,我会投其所好,在表扬的课后,适当奖励小礼物,以此来刺激强化。
当然这并非最好的方法,尤其是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如果有更好的方法,可否也与我分享一下。
教师的教态也是影响学生兴趣的主要原因,教师的压力是沉重的,教学任务是极其紧张的。
但请小心,不要把沉重和紧张带给学生。
面对学生教师的态度应当是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沉着冷静。
教师的情感态度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先导。
当教师精神抖擞、满脸笑容地走进课堂时,把关心、爱护和理解带给了学生,使学生轻松、愉快。
由于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这时学生将会聚精会神,积极思维,此时教态显示出神奇的教育力量。
此外,一节课40分钟是最合理,最有效的学习时段,这是经过许多教育家心理学家科学论证了的。
40分钟后,有十分钟的间隙,用作休息和调整,这是科学。
可我们老师包括我自己,总觉得40分钟不够用。
下课铃声响了,依然在传授着,看吧:走廊里人来人往,下了课的同学在跑着,跳着,闹着,这时候学生是否还能静下心来听课呢?下节课来上课的老师感受又如何?近日,我看了一篇文章,一位老师在给学生上《设计与工艺》时,他问学生最想设计什么,一位学生脱口而出:“设计一种装置,下课铃声一响,黑板上的字自动消失,喇叭里音乐响起,机器手友好地把老师请出教室,若老师不出去,机器手把他推出去。
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课堂教学效率是衡量课堂教学实效的一个重要指标。
例如,第一册教学认识0这个知识点时,所需时间如果是15分,结果一位教师花15分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认识了0;另一位教师花20分,学生也认识了0。
显然这两位教师的教学效果相同,学生都认识了0这个知识点,但从教学效率这个角度看,前者好于后者。
所以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新课标下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意义。
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呢?我在教学实践中,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深入了解学生,透彻钻研教材,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避免课堂教学中教与学脱节的现象;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可以引起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共鸣;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深入了解学生目前状态的基础上,应透彻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重点和难点,寻找一种最容易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的方法,以保证教学活动中高效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时候,就必须先让学生分别掌握上下、前后、左右各个面的面积计算方法再来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这样才能在实际中解决诸如鱼缸要多大玻璃、空调罩要用多少布等问题。
二、确保良好的课堂纪律,创设一个最佳的教学环境著名的加拿大华裔心理学教授江绍伦曾经说过:“教师必须把纪律作为他进行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教给学生。
可以肯定,其重要性不低于所规定的课程的学科内容。
”可见,课堂纪律管理不仅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更是组织教学的重要环节,又是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的途径和方法。
课堂纪律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教师施教时每一个关节的衔接。
好的课堂纪律管理可以保证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让学生能在短短40分钟高效地学习知识,激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起到一个良性循环的作用。
三、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在小学,使学生学好数学,培养起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向四十分钟要质量新一轮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几年,对这场改革的看法褒贬不一,特别是目前,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一线教师,都从“狂热”进入了冷静反思阶段,尤其对课堂教学这一块,正在不断追求“有效课堂教学”。
那么相对“有效”而言自然也就是对目前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的一种反思和回应。
每一位教师都清楚,学生的学情是教学的起点,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落点。
我校目前高一生源差,90%的学生中考成绩在中山市排位都是在六、七千名以后,面对这样一个“基础差、习惯差、好玩又无学习目标”的学生群体,结合教学实践,就个人以为,教学的低效主要源自两个方面:首先是认识层面的问题,包括教材解读不深刻、学生把握不到位、目标定位不准确等,这是制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面;其次是课堂实施的低效运作,教师不能在预设和生成之间求得平衡;或者“预设”味过重,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这些都是我们在追求有效课堂过程中所应竭力避免的。
那么在具体的操作中我们又应怎么操作或是又该注意些什么呢?一、认识层面上的追求1 对教材的解读要深刻。
其实就是我们平常备课中常谈到的对教材的分析、理解。
要注意的是我们一直倡导的“深入浅出”,“深入”是“浅出”的前提,把教材钻研得越深,课上起来就越简单、越得心应手。
有老师常把复杂的内容教得很简单,也有教师却会把简单的课越上越复杂,原因就在这里。
只有真正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吃透教材的精神,也才能实现对教材的必要超越,有效教学也才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2 对学生的把握要到位。
目前的一些教学出现了“虚目标”的现象,无疑是把学生的发展放在了次要位置,课堂教学的价值转向了体现教师个人的才、艺展示。
这种教学很大程度上只是在精心演绎教师个人的“钻研所得”,而离学生实际相去甚远,学生在教师设计的圈子里“学习”,而不清楚为什么学和为什么要这么学。
因此,在教学之前,我们必须“把握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依据课程标准、年级要求,深入、认真研究学生实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教师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才能真正体现因学定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