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艺术的欣赏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3
分析苏州园林的艺术特点苏州园林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代表,其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融合苏州园林注重将人与自然进行有机的结合,不以人为中心,而是以自然为根基。
在园林的布局设计中,常见的有山水、湖泊、假山、池子等自然元素,并通过合理的构造使之与建筑、花木、人造景物等相融合。
在园林中,人们可以感受自然的美,同时也能感受到自然对人的熏陶和启发。
二、假山的运用假山是苏州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独特之处。
苏州园林中的假山不仅形象逼真,似乎是从自然山水中剪裁出来的,也具有浓厚的文化意蕴。
假山的制作方式和手法也极为讲究,常常巧妙运用石头的形状、色泽和纹理,以及人工痕迹来构建山体的形态,使得假山更具观赏价值。
三、精巧的布局和细致的构造苏州园林的布局非常精巧,充满对称和谐的美感。
在园林的设计中,考虑到了视觉、听觉以及空间的变化。
园林常使用回字型或中轴线对称的形式,展现出一种平衡和谐的美。
同时,苏州园林中的建筑和花木的摆放也十分精致,每一处都经过精心考虑,强调空间的层次和节奏。
四、文人气息浓厚苏州园林融入了文人精神和审美意识,反映了古代文人对园林的追求。
在园林的设计中,常常可以看到诗词、书法等文学艺术的影子。
园林常常采用意境深远的命名,使人们在游览园林时能够联想到文化中的精神内涵。
五、空间的错落有致苏州园林通常采用小面积的规划设计,空间显得相对狭小,但却给人一种错落有致的感觉。
通过灵活的布局和巧妙的延伸,使得空间看起来更大、更开阔,让人们在有限的区域内体验到丰富的景观。
六、多样的水景水景是苏州园林中不可或缺的元素,通过运用特色的水景元素,如池塘、小溪、喷泉等,实现了园林的平衡和谐之美。
水景在园林中的安排和布置往往非常巧妙,能够给人带来一种舒适和静谧的感觉。
以上就是苏州园林的主要艺术特点。
苏州园林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人与自然和谐融合,运用精巧的布局和细致的构造,体现了文人情怀和审美意识,创造出迷人的空间错落和多样的水景,使得苏州园林成为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精华之作。
对苏州园林的评价
对苏州园林的评价
苏州园林,也称苏州古典园林,是江苏省苏州市的一种古典园林,其历史有600多年的悠久远古。
苏州园林不仅有着绚烂多彩的景观,还有超凡脱俗的艺术美感,特别是来自“四大园林”的精华,为古典园林文化的研究和弘扬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苏州园林以精致细腻的树木和水景而闻名,其中以春、夏、秋、冬四季组成的四大园林“置身古宅,真如仙境”。
其中,夏园最胜石
渠葳蕤,秋园以如诗如画的鱼梁池为其精髓;冬园以宁静的凉亭、琳琅满目的花园林木令人印象深刻;春园则以古典精湛的雅致而著称,令人惊叹不已,苏州园林的四季景色关联性强,充分展示了古代传统园林地貌的精髓。
苏州园林的另一个重要特色是,它的建筑是一种完美的融合,它既展示了古代建筑的特点,又体现了当代建筑艺术的特色,使得苏州园林的建筑更加精致典雅,令人叹为观止。
此外,苏州园林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不仅代表了古代的园林文化,也包含了一定的理念和主旨,至今仍有着沉淀、涵养的价值。
总之,苏州园林是一个集自然美感、古典文化和艺术美学于一体的独特园林,其古典雅致的景观和古朴洒脱的艺术美学令人叹为观止,值得一游。
- 1 -。
苏州园林的造景艺术探析苏州,这座被誉为“人间天堂”的城市,以其独特的园林景观而闻名于世。
其中,苏州园林以其精湛的造景艺术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无数游客。
本文将从造景艺术的特点和运用两个方面,深入探讨苏州园林的魅力所在。
规划布局:苏州园林在规划布局上注重空间感和节奏感。
空间感通过利用远近、高低、虚实等手法进行表现,使游客在游览时感受到步移景异的效果。
节奏感则体现在园林中的景色排列和变化上,使整个游览过程呈现出一种张弛有度的感觉。
山水造型:在苏州园林中,山和水是造景艺术的核心元素。
山峦起伏,湖水清澈,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园林中的山石、湖沼、溪流等也都有着精细入微的造型设计,充分展现了自然之美的同时,也寄托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植物配置:苏州园林中的植物配置注重季节变化和多样性。
春有杨柳依依,夏有荷花翩翩,秋有丹枫如火,冬有翠竹傲雪。
这种四季分明的植物配置,使得苏州园林在不同的季节呈现出不同的风貌,给游客带来丰富的视觉享受。
建筑风格:苏州园林的建筑风格以江南园林的特色为主,注重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园林中的建筑多以灰瓦白墙、飞檐翘角为主,显得古朴典雅。
园林中的门窗设计也独具特色,通过漏窗、门扇等元素,或营造出幽静神秘的环境,或呈现出豁然开朗的视觉效果。
漏窗掩映:苏州园林中常常采用漏窗掩映的手法,既保护了游客的隐私,又营造出一种神秘感。
漏窗是一种装饰性的窗户,通过在厚实的墙面上嵌入一个或多个花格窗,使内外景物相互交融,从而产生一种若隐若现的效果。
这种手法不仅增加了园林的空间感,还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门扇:苏州园林中的门扇是一种极富特色的建筑元素,它们不仅具有分割空间的作用,还可以传递时间信息。
门扇上的图案和雕刻精细入微,寓意深远,为游客提供了极高的艺术享受。
通过门扇的开合,可以展现出园林不同空间之间的转换,使游客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园林的空间层次和深远意境。
躺椅:苏州园林中的躺椅是一种舒适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造景艺术。
苏州园林美学分析
苏州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象征,是文人墨客游览的名胜。
它的出现与南宋朱元璋时期有关,宋代苏州园林融汇了江南园林的精华、中国全局的艺术文化特色和私家园林的准则,兼收并蓄,形成苏州特色的庭园艺术形式,被誉为“江南园林之最”。
从哲学思想角度考究,苏州园林以其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的哲学思想作为基础,把哲学思想融入设计中,将自然、自然和人类相结合,以创造出一种秩序性、和谐性、平衡性的空间体系,象征着上天下地之间的统一和和谐。
从审美角度,苏州园林的审美特色展现在它的设计结构中,古典园林讲究的是精致清雅的空间结构,它把一条小溪、一池水、一片山坡、一片坡地、一排树木、一栋建筑物等放置在一起,建筑物之间的空间布局和树木的落叶情调,都体现了古典园林独特的美学理念。
此外,苏州园林还有其独特的自然形象。
它不仅结合了自然风景,而且结合了视觉艺术设计,把构造紧凑的花郁之下,组成不规则的空间,以及以诗意的景观结合建筑的美学,无不体现苏州园林独有的美学感受。
总之。
苏州园林:精致典雅的艺术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苏州园林以其独特的设计和精美的装饰,成为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
这些园林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展现了精湛的建筑技艺和艺术审美。
本文将带您走进苏州园林,领略其精致典雅的艺术魅力。
一、布局与规划苏州园林的布局和规划独具匠心,每一座园林都如同一个微型的城市,既有各自的特色,又相互呼应。
园内的建筑、山水、花木等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园内的建筑多以粉墙黛瓦的样式为主,与周围的景色相得益彰。
同时,园林内的水景也是一大特色,无论是蜿蜒曲折的溪流,还是清澈见底的池塘,都给人以宁静致远的感觉。
二、建筑风格苏州园林的建筑风格以明清时期为主,兼具南方建筑的秀美和北方建筑的雄伟。
园林内的建筑多以木质结构为主,屋顶坡度陡峭,给人一种轻盈灵动的感觉。
建筑的门窗设计独具匠心,常以镂空、雕刻等工艺来点缀,增加了建筑的审美价值。
此外,园林内的亭台楼阁、水榭轩廊等建筑形式各具特色,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装饰艺术苏州园林的装饰艺术堪称一绝,无论是雕刻、绘画、书法还是彩绘,都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价值。
园林内的石雕、木雕、砖雕等工艺品琳琅满目,形态逼真,令人叹为观止。
这些装饰品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为园林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
此外,园林内的绘画也独具特色,常以山水、花鸟、人物等为主题,运用写意的手法,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观念。
四、文化内涵苏州园林不仅是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这些园林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
通过游览苏州园林,我们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想。
此外,园林内的楹联、匾额等文化符号也传递着深刻的意义,让我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总之,苏州园林以其精致典雅的艺术魅力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访。
在这里,我们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建筑技艺和艺术审美的精华,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苏州园林》美点赏析一、语言美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苏州园林》的语言不仅准确简练,而且优美耐人寻味。
如“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中的“蔓延”、“补”字,表示了匠师们的细心,善于化静为动、化单调为多彩。
“重峦叠嶂”一词写出假山在玲珑小巧的园林中,从平地突兀而起,层层叠叠的景象。
“高低屈曲”状写了池沼河道的边沿很少有砌得整齐的石岸,总是任其自然的特色。
“俯仰生姿”又写出了高树与低树种植在一起,上下相望的风姿,描绘出对各类树木错落有致的精心安排。
“盘曲嶙峋”形容古老藤萝枝条的弯曲枯干,满眼的“珠光宝气”又写出藤萝花的典雅风韵,构成了生意盎然的画面。
二、动态美“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恰当的引用勾勒出一个情趣横溢的意境:夏秋季节,眼前一片碧绿的荷塘,鲜艳的荷花,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嬉戏、玩耍。
此时此景构成了一幅生动感人的动态画面,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美感。
三、谐和美所谓谐和美,就是指布局、配合得适当、匀称的美。
它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比如布局上的谐和。
苏州园林的布局是不讲究对称的,要求自然之趣,符合“美术画”的要求。
至于假山的堆叠和配合,则使人忘却了苏州城市,给人置身山间的实感。
至于园林建筑色彩的谐和,文章则运用比较的说明方法,把苏州园林的建筑颜色与北京园林建筑的颜色进行比较,说明苏州园林讲究自然之趣,大多漆广漆(天然漆的一种),这种颜色与周围颜色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从而使人有一种“安静闲适”的感觉。
到了花开的季节,相映成趣,把花衬托得更加“明艳照眼”。
四、映衬美映衬美称为陪衬、衬托。
园林中花草树木的映衬也着眼于画意:“高树与低树……”两个“……相间”从而使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远景和近景层次的映衬,园林中设置花墙、廊子和漏窗,其目的都是为增加观赏点,力求从有限的空间创造出更多的优美的意境,让游览者感到美不胜收。
五、结构美精巧的结构给人以美的感觉。
中国园林鉴赏——从苏州古典园林谈开去1997年12月,江苏苏州古典园林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苏州城历史悠久,私家园林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至明代建园之风尤盛,清末时城内外有园林170多处。
为苏州赢得了“园林之城”的称号。
现存名园十余处,闻名遐尔的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网狮园、怡园等。
苏州园林战地面积小,采用变换无穷、不拘一格的艺术手法,以中国山水花鸟的情趣,寓唐诗宋词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假山、树木,安排亭台楼阁、池塘小桥,使苏州园林以景取胜,景因园异,给人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
拙政园享有“江南名园精华”的盛誉。
宋、元、明、清历代园林各具自然的、历史的、文化的、艺术的特色。
苏州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重点风景旅游城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古以来被人们誉为“园林之城”,其盛名享誉海内外。
苏州古典园林历史绵延2000余年,在世界造园史上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她以写意山水的高超艺术手法,蕴含浓厚的传统思想文化内涵,展示东方文明的造园艺术典范。
实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
与“苏州园林”并驾齐名的苏州风景名胜虎丘、天平山、石湖等风景区也是古往今来海内外游客向往的游览胜地。
明清时期,苏州封建经济文化发展达到鼎盛阶段,造园艺术也趋于成熟,出现了一批园林艺术家,使造园活动达到高潮。
最盛时期,苏州的私家园林和庭院达到280余处,至今保存完好并开放的有,始建于宋代的沧浪亭、网师园,元代的狮子林,明代的拙政园、艺圃,清代的留园、耦园、怡园、曲园、听枫园等。
其中,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因其精美卓绝的造园艺术和个性鲜明的艺术特点于97年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苏州园林是城市中充满自然意趣的“城市山林”,身居闹市的人们一进入园林,便可享受到大自然的“山水林泉之乐”。
在这个浓缩的“自然界”,“一勺代水,一拳代山”,园内的四季晨错变化和春秋草木枯荣以及山水花木的季相变化,使人们可以“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乐”。
赏析苏州古典园林花窗形神之美【摘要】苏州古典园林以其精致的设计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闻名于世。
花窗作为园林建筑中重要的装饰元素,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首先介绍了苏州古典园林的特点,以及花窗在其中的重要性。
接着详细探讨了花窗的起源与发展、制作工艺、造型美感、神韵和气质,以及与园林景观的完美融合。
通过赏析苏州古典园林中的花窗,揭示了其独特魅力和形神之美的意义。
提出了对苏州古典园林花窗形神之美的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呼吁人们共同珍视这一传统文化遗产,传承其美丽与价值。
【关键词】苏州古典园林、花窗、形神之美、起源、发展、制作工艺、造型美感、神韵、气质、景观、融合、独特魅力、意义、保护、传承。
1. 引言1.1 介绍苏州古典园林的特点苏州古典园林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苏州古典园林以精巧雅致的设计著称,常以小巧精致的布局展现出大自然的美景。
园林中常常有小桥流水、亭台楼阁、假山湖泊等元素,营造出一种迷人的意境。
苏州古典园林注重景观的变化和转换,通过巧妙的布局和植物的搭配展现出不同的景致,让游客在园林中流连忘返。
苏州古典园林还注重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常常在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寓意深远。
园林中的建筑和景观体现出中国传统的审美理念,如“虚静、虚幻、虚无”等,展现出一种经典之美。
苏州古典园林被誉为“天下园林之都”,吸引了无数游客和艺术爱好者前来欣赏和留恋。
苏州古典园林不仅是一种景观,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传承着千年的园林艺术传统,展示了中国人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1.2 花窗在苏州古典园林中的重要性在苏州古典园林中,花窗是一种重要的景观元素,扮演着连接内外空间、引导视线、增添美感的重要角色。
花窗不仅是园林建筑装饰的一种形式,更是展示园林主人审美品味和文化修养的重要标志。
在苏州古典园林中,花窗的位置通常设计在主建筑的重要位置,如门厅、议事厅等处,其位置高低、大小、图案纹样都与整个园林的布局和风格相互呼应,形成一种和谐统一的整体美感。
赏析苏州古典园林花窗形神之美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苏州古典园林是中国园林艺术的杰作,其独特的花窗形式更是展现了古典园林的神韵之美。
花窗作为古典园林中的重要景观元素,既有实用功能,又有装饰意义,其精湛的制作工艺和丰富的寓意内涵令人叹为观止。
本文将对苏州古典园林花窗的形态、寓意和制作工艺进行赏析,以揭示其独特的美学魅力。
苏州古典园林的花窗形态多样,常见的有砖雕花窗、木雕花窗、石雕花窗等。
这些花窗以不同的材料和工艺制作而成,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艺术表现力。
最具代表性的要属“砖雕花窗”了。
这种花窗常见于园林的亭台楼阁、长廊走廊等建筑物上,其结构精美,雕刻细腻,线条流畅,给人以优美的视觉享受。
木雕花窗也是苏州古典园林的亮点之一。
木雕花窗常见于园林的斗拱、扇门、廊柱上,其复杂的几何图案和精美的雕刻工艺展现出中国传统木雕的精髓,散发着古典园林独特的韵味。
石雕花窗也是苏州古典园林的一大特色。
石雕花窗多见于圆形月台、小桥栏杆等地方,其雕工娴熟,造型新颖,给人以古朴典雅之感。
这些花窗形态各异,但都展现了古典园林的神韵之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苏州古典园林花窗不仅在形态上美轮美奂,在寓意上也令人叹为观止。
古代园林设计师常以花窗为载体,通过精美的雕刻和布局,表达园主的情感和理想。
在苏州园林中常见的“莲花花窗”寓意悟道成佛,象征着园主对修身养性的追求和向往。
而“蝙蝠花窗”则是代表吉利和喜庆的象征,寓意着园主对家庭幸福安康的美好愿望。
“蟠龙花窗”代表着权力和贵族的象征,寓意着园主的地位和威严。
这些寓意丰富的花窗不仅为古典园林增添了神秘的色彩,也丰富了人们对园林文化内涵的理解。
古典园林花窗的制作工艺也是其独特美学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州古典园林花窗的制作工艺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
这些花窗的制作采用了木雕、石雕、砖雕等多种工艺,经过雕刻、拼接、打磨、上色等多道工序完成。
砖雕花窗通常选用精选的黄砂砖或青砖进行雕刻制作,工艺复杂,需经过数月甚至数年方能完成。
《苏州园林》美学分析首先,布局是《苏州园林》的核心之一、园林的布局是通过对空间的划分和组织来实现的。
苏州园林的布局十分精致,巧妙地利用有限的空间打造出丰富的景观。
例如,园林通过设置回廊、廊桥和水面等元素,将整个园林分为多个景区,每个景区都有独特的主题和氛围。
同时,园林还通过设置转角、弯曲和虚实结合等手法,增加了游览者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使游览者在园林中能够获得不同的视角和感受。
布局的精心设计使游览者能够在有限的空间中体验到更多的景观和情感。
其次,景观是《苏州园林》吸引人的重要因素。
景观是园林中的重要元素,它包括了建筑、植物和水景等。
苏州园林的景观以其纯净、雅致和恬静的特点而著名。
园林中的建筑采用了传统的中国建筑风格,如亭、楼、榭等,这些建筑与周围的植物和水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景观。
同时,园林中的植物布置也很考究,如常见的假山、花坛和草木等,它们通过精心的摆放和修剪,将园林打造成一个颇具诗意的世界。
水景也是园林的重要景观之一,它包括了池塘、湖泊和溪流等。
这些水景通过设置石桥、石阶和石舫等元素,增加了景观的层次感和动态感,使游览者在欣赏景观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水的流动以及与周围环境的交融。
景观的多样性和和谐性是《苏州园林》的重要特点。
最后,建筑是《苏州园林》的精华所在。
园林中的建筑是园林美学的核心,它既是景观的一部分,也是游览者停歇、欣赏景色的场所。
苏州园林的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细的雕刻技艺而闻名。
建筑采用了红墙、翘角等传统的中国建筑元素,它们既凸显了建筑的庄重和典雅,又使整个园林显得更加和谐统一、建筑的精致雕刻和造型也给人一种艺术的享受,游览者可以在建筑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建筑的精心设计和材料选择也让园林充满了历史和文化的厚重感。
总之,苏州园林以其精致的布局、多样的景观和精美的建筑成为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杰作。
它通过布局的巧妙设计、景观的多样性和建筑的精致雕刻,吸引了众多游览者的注目和赞叹。
江苏苏州园林古典园林艺术的精髓古典园林艺术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江苏苏州的园林更是被誉为古典园林的瑰宝。
苏州古典园林以其独特的布局、精致的设计和细腻的构造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介绍江苏苏州园林古典园林艺术的精髓,探讨其特点与价值。
一、宜人的自然景观苏州古典园林的精髓之一在于宜人的自然景观。
这些园林经过精心的规划和设计,将天然的山水、湖泊、池塘等元素巧妙地融入其中。
园林中常见的青山、石桥、流水和花草树木等元素都在营造一种恬静而美丽的自然景观。
游人在园中漫步,仿佛进入了一幅意境深远的山水画中。
二、精致优雅的建筑风格苏州古典园林的建筑风格精致优雅,独具特色。
园林中的建筑物往往由精心挑选的材料建造,如白墙、青瓦、红柱等,这些元素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得益彰。
园林内的建筑多采用精巧的木雕、石雕和彩绘等装饰,使其更加富有艺术氛围。
每个建筑物的布局、结构和细节都经过精雕细琢,展现着古人对美的无尽追求。
三、隐逸僻静的空间布局苏州古典园林具有独特的空间布局,以营造隐逸僻静的氛围。
园林内的景观和建筑物被巧妙地分隔和组合,形成了多个空间区域。
每个区域都有独特的主题和特点,游人可以在其中寻找一片宁静并倾听自己的内心。
同时,园林中的假山、水池和雕塑等也起到了一定的屏障作用,使得游客可以在相对隐蔽的空间中欣赏景观和感受宁静。
四、诗意的意境表达苏州古典园林能够以景观和建筑物来表达诗意的意境,是其精髓之一。
园林中常常出现一些诗句、对联和书法作品等,这些作品与园林的布局和景观相得益彰,相互映衬。
游客可以在欣赏园林之余,领略到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诗意境界。
这种以诗意表达的园林艺术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精神寄托,也是古典园林的独特之处。
总结起来,江苏苏州园林古典园林艺术的精髓体现在宜人的自然景观、精致优雅的建筑风格、隐逸僻静的空间布局和诗意的意境表达等方面。
这些特点使得苏州园林成为了古代园林艺术瑰宝。
今天,苏州园林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拙政园园林艺术赏析拙政园径缘池转,廊引人随,与“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的瘦西湖相仿佛,妙在移步换影,这是动观。
园有静观、动观之分,这一点我们在造园之先,首要考虑。
何谓静观,就是园中予游者多驻足的观赏点;动观就是要有较长的游览线。
二者说来,小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
庭院专主静观。
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
前者如苏州网师园,后者则苏州拙政园差可似之。
人们进入网师园宜坐宜留之建筑多,绕池一周,有槛前细数游鱼,有亭中待月迎风,而轩外花影移墙,峰峦当窗,宛然如画,静中生趣。
至于拙政园径缘池转,廊引人随,与“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的瘦西湖相仿佛,妙在移步换影,这是动观。
立意在先,文循意出。
动静之分,有关园林性质与园林面积大小。
像上海正在建造的盆景园,则宜以静观为主,即为一例。
1.障景就是“一步一景、移步换景”,最典型的应用是苏州园林,采用布局层次和构筑木石达到遮障、分割景物,使人不能一览无余。
古代讲究的是景深,层次感,所谓“曲径通幽”,层层叠叠,人在景中。
中园之门原来就是拙政园的正门,可惜今已封闭。
进入砖雕门楼,一座小小天井,深仅几步而已,但那株文征明手植巨藤,已届五百岁高龄,枝干蟠曲如龙,绿叶遮天蔽日,有“蒙茸一架自成林”之说。
天井之北为卧虬堂,然后一路向北均为拙政园的住宅区。
行至最底,得一门,门内咫尺之远即有一座高大的黄石假山耸立眼前,山有东、西两峰,视线越过中间低处,可见主厅远香堂飞檐翘角隐现其间,这种半遮半露的处理激起游人更大的兴趣。
以山障景是古典园林中最为传统的手法,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述的大观园也是采用此种手法。
2.框景框景也是有意识的设置框洞式结构,引导观者在特定位置通过框洞赏景的造景手法。
利用门框、窗框、门洞、窗洞、山洞以及树木等作为框架,有选择地摄取空间景色,易于产生绘画般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2】比如这一幅漏窗。
墙上连着一个又一个都被造出画框样子的漏窗,每一个漏窗图案均不相同,透过漏窗看到的外面的景色也各不相同,犹如在廊墙镶嵌着一幅又一幅精美的画。
浅析苏州园林的设计之美苏州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代表之一,其在庭院、景观、植物、建筑等方面的设计和布局都展现出了独特的美感。
苏州园林的设计之美可以从多个方面来分析,包括布局规划、建筑风格、植物景观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这些方面来浅析苏州园林的设计之美。
苏州园林的设计之美首先体现在其布局规划上。
苏州园林在空间的布局上讲究“小天地”和“多变化”,即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错落有致、曲径通幽的景观。
苏州园林的设计追求景致的变化,步移景异,每一步都能发现不同的美景,让人置身其中仿佛进入了一个奇妙的世界。
布局上更加注重体验的层次感,让游人不仅仅是观赏,更是享受其中的心境。
苏州园林的建筑风格也是其设计之美的重要方面。
苏州园林的建筑多采用了江南水乡特有的建筑风格,即“小桥流水、人家舟楫”,建筑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浑然一体。
建筑的设计更注重于与自然景观相融合,形成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
建筑的风格多样化,有的呈现出古朴典雅的风格,有的则是精致华丽的风格,不同的建筑呈现了不同的美感,使得整个园林更加丰富多彩。
除了布局和建筑,苏州园林的植物景观也是其设计之美的体现之一。
苏州园林中常见的植物有盆景、假山、楠竹、台杉等,这些植物都经过精心的布置,既有自然生长的特点,又显现出人为的美感。
苏州园林的观赏植物注重于四季景色的变化,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雪,四季不同的植物景观带来不同的美感,使人在赏心悦目之余更能感受到自然的生命力和韵律美。
苏州园林的设计之美还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苏州园林的设计融合了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和审美意识,如诗词歌赋、绘画、人文历史等元素,融入到园林的各个角落。
园林艺术家们运用儒家、道家、佛家的文化理念,通过园林的布局和构造,营造出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精神意境,使得苏州园林不仅是景观的堆砌,更是文化的传承。
通过游人的观赏和体验,苏州园林的文化内涵能够给人以深沉的情感体验,使得游人更加亲近和理解传统文化。
苏州园林艺术赏析苏州园林是浓缩的自然景观,使人“不出城廓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趣”;那么你有对苏州园林艺术赏析过吗?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苏州园林艺术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苏州园林艺术赏析俗语说:“江南园林甲全国,苏州园林甲江南。
”苏州园林从总体上说,具有三个特点,一是造园图景摹仿自然:以自然山水为主题,因地制宜地利用人工去仿造自然景致,沿阜垒山,洼地建池,巧建亭榭,点缀树木,讲求诗情画意。
二是造园注重淡雅幽静:...《苏州园林》是叶圣陶老先生的一篇经典的范文,是给学生进行学习的优秀典范。
历来的人们的观点都认为这是一篇结构精巧严谨的典范说明文。
所以一般执教者在进行教学时,也默认了这样一种规律,先定位为说明文,然后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在了...第一部分(第1节)是引子,说明写作动机。
文章从陈从周教授的《苏州园林》写起,娓娓道来,自然亲切。
这本著作多照片,叶老工作余闲,常常翻看,这固然带来一次次的“愉快的享受”,更使他想到他的童年。
叶老是苏州人,1894年出生,22岁之前,他...最为土著加景观狗加园林爱好者,两字:艺圃看那花,那草,美的叫人心醉。
那湖,那亭,让人一种寂静的感觉1、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说明文,总要运用一定的方法对事物进行说明。
在这篇序文中就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⑴比较说明。
作者常常在与其它地方的园林的比较中来说明苏州园林的特色。
这是指导我们提高鉴赏能力审美和观点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介...一、从感觉,视觉,嗅觉,听觉四方面去赏园; 二、从比较的角度赏园:拙政园给人的印象是水域布置适宜,借景处理。
还有那小飞虹、宜两亭,堪称结构奇巧;留园给人的印象是“十二峰”,特别是冠云峰是园中精粹,厅堂精致,布局抑扬称奇,等等。
三...苏州园林的古建筑都是徽派建筑的特色白墙黑瓦,其次苏州园林的古建筑多数都是木头建筑,古建筑都修的特别精美句中“据说” 表示没有全部落实,但用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来部分确认,说明表达的很有分寸,体现了用词的准确性。
苏州园林的艺术风格与特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成分,园林建筑在我国历史上留下了许多辉煌的篇章。
其中,苏州园林被誉为“园林之天下”,融合了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展示了中国园林建筑内涵丰富的艺术风格,是中国园林建筑的代表之一。
下面就让我们一一解析苏州园林的艺术风格与特点。
一、特点1、绝妙奇巧、工匠精神苏州园林的奇巧之处在于它的设计与构造以及各种建筑物和景观的协调配合。
在苏州园林的建筑之中,有拱桥、假山、水池、荷花、廊,还有不同形态的亭、斋、楼,每一座建筑物都能够在自然中完美融合、构成具有特色的景观,这需要设计师和工匠们的巧妙创意和专业技能。
2、假山取势,天然简洁苏州园林里的很多山石都是人工塑造而成,但是假山并不是乱搭乱建,设计师通过对风景的模仿,打造出了非常逼真的景观。
苏州园林中的假山非常天然,有时会在山的一侧放一张桌椅,或者在山的上方假以高位,达到收纳天地之灵气的作用。
3、水池清幽、古韵悠长苏州园林中的水池通常被布置在园林的正中央,宽阔而清澈。
园林中的水池多以静水为主,充满古韵悠长的气息,让人感受到了时间和空间的穿梭,是苏州园林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法。
4、以小见大,反模翻样苏州园林中,你会发现许多景点的设计十分巧妙,很多地方都有把小景点安排在重要地位的特点。
当你坐在一座仿古花坛前,你会发现它或者是经营者家的小小花园(大约几平米的大小),但这座花坛却以它的设计、绿化、喷泉等方面所具有的效果再现出了江南园林的特色。
二、艺术风格苏州园林的艺术风格主要代表了江南园林文化,在这个文化中,对于自然、人文的结合有极高的追求,同时,也十分重视细节体现。
这种园林艺术的特色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1、注重艺术效果苏州园林的艺术性非常突出,设计师以山水为中心,硬性要求各种景观与建筑相融合,形成一个美丽、和谐的自然景观画面,不同的景点互相呼应,一气呵成。
2、突出环境意境苏州园林很重视景境的环境氛围、文化底蕴和历史传统,通过不同的景观元素,将自然与人文相结合,使人们在趣味和审美的愉悦中,亲身体验到环境中包含的历史、地域、文化等方面。
苏州园林艺术的欣赏江苏省泰兴中学徐晶秀曼妙的江南景致,孕育了柔媚多情的江南文化,也缔造了风姿绰约的江南园林艺术。
各具特色的园林建筑、“宛自天开”的建园理念、移步换景、曲径通幽、从有限的空间变出无限美景,这些“匠心”都值得每一个人细细的体会、品味。
儒家、道家学说影响中华传统深远,其中道家崇尚自然,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无论松、柏、柳、梅、竹、樟、槐等都按它们自己生长之姿态植之;几乎不加修饰把树木自然而然的散植于园中,表现着大自然之林木状态,这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共处”的思想在园林中的体现。
所以欣赏苏州园林艺术至少要从两个方面:①、感受自然之美(山石、树木、湖水的美);②、感受古人创造自然的智慧(文学之美与造园的手法)。
一、自然之美。
1、树木花草之美:娇美、苍劲、袅娜、秀雅……树木花草本身各具姿态,或妩媚、或苍劲、或婉约、或婀娜,在欣赏树木花卉形态美的同时,中国古人往往借客观事物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即借物抒情。
也是说,在品味花草之美的同时,一定要与隐寓联系,才能更好的体会中国文化,品味其中意韵。
比如欣赏荷花,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荷花袅娜、羞涩的美,荷叶如舞女的裙,以及随风起舞时婆娑婀娜的美妙身姿,只是荷花“外表”的美,由此延伸的清白、高洁的高贵品格,“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性,是荷花“内在”的美。
在欣赏时,我们不但要欣赏“外表”美,更不能放过“内在”美。
再如梅花,娇嫩透明的花瓣与花蕊,“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浪漫,远远敌不过它的优秀品质。
梅花,迎雪吐艳,凌寒飘香,象征铁骨冰心的崇高品质和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奋勇当先、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
松,古朴苍劲。
千百年来,饱经风霜,顽强斗争,才具有这种姿态,所谓参差虺结,屈曲蟠龙,令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
如果从美学的比兴法则来说,这也是一种与命运斗争之美,或者悲剧之美。
有人说,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与具有坚强生命力之感的松树有同样的审美意境。
2、山石之美:雄、秀、险、奇……“山不在高,贵有意境”。
同样是山,却千姿百态。
“泰山天下雄”、“华山天下险”、“庐山天下秀”、“黄山天下奇”,假山也同样分这些审美特征不同,造山者须选一种审美倾向,然后刻意追求之。
艺术中的层次之美,在于掩映,在于含蓄。
堆山要堆出层次感,最关键的是峰恋要有立体布局。
产生前后掩映,表现出“崇山峻岭”之感。
后面的被前面的遮住一部分,含蓄之美自生。
假山仿真山,仿得是气质,不是做真山的模型。
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真山之美,一在巍峨雄健,二在险峻挺拔。
假山虽小,但其姿态气质不亚于真山之雄伟和奇险。
要做到险峻之势,有一个办法是其下部宜小不宜大,宜空透不宜闭实。
堆山不好看,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山的下部太肥太闷,缺乏险峻之感。
特别是立峰、单石、更须重视险峻之美。
假山是一种艺术,其意境应当是山,而不要去做似龙、似虎之类。
做成这种具象,不免俗气。
3、湖水之美:静止、含蓄……。
园林山水,看起来似乎山的视觉形象胜过水;但水却更有欣赏内涵。
中国园林之水,宜静不宜动。
水静,水不见了,但水面上有岸边物体的倒影,水下可见游鱼、水藻等物。
在这种现象的背后,还有其哲理内涵。
《老子》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庄子》中说“水静犹明”,这种深邃的内涵,对于赏园者来说,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可是现在有些人不懂得这个道理,总觉得静水似乎太平淡无奇,便要搞点喷泉之类。
殊不知这与中国传统园林格格不入。
拙政园西部园,有长长的水廊,水伸入廊底,令人悟出水乡意境。
全园之水,好似书法中的一帖狂草,逶迤萦流,妙不可言。
4、建筑之美:秀美、空灵、小巧、自由、精致、典雅、……。
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在世界园林建筑艺术史上占据极高的地位。
有些人可能会把园林建筑和其它的建筑混为一谈,事实上它们无论在情趣、构图原则、与环境的关系、空间处理以及立体造型上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和彼此独特的风格。
建筑的形体美本身也创造了园林美,园林建筑形式多样,有桥、亭、榭、轩、曲廊等,也是游人直接的审美对象。
园林建筑一般上有以下几个特征:①、多曲。
建筑造型除方形外还有六角、八角、圆型、扇型等,屋顶的外形、屋角起翘、檐口滴水、檐下挂落以及梁架部件也呈现出很协调的曲线。
②、具有雅朴的风格。
苍翠芦竹、舒展的芭蕉掩映下,粉墙黛瓦,各种建筑在园林里显得那么宁静和安详。
苏州园林建筑追求的是一种宁静自然、简洁淡泊、朴实无华、风韵清新。
③、空透。
园林建筑的墙很少是实墙;为了泄景的需要,墙上要开花窗,厅堂也多开落地窗。
有的亭、轩、榭甚至完全没有墙,或者只有一面墙,几根柱子顶着屋顶,内外完全通透,打成一片,使建筑形象富有空灵感。
[1] 园林建筑与山水、植物要素相结合而构成园林中的许多风景画面,有适宜就近观赏的,也有适宜远处观赏的。
在一般情况下,园林建筑通常作为这些风景画面的重点和主景,甚至是整座园林的构景中心。
拙政园的中部主景区,其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榭皆临水而建,形体不一、高低错落、主次分明,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
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别有情趣。
山、水、亭台楼榭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由《与谁同座轩》感受园林中的文学之美。
拙政园里每一座亭台楼榭,都有雅致的名字:兰雪堂、涵青亭、听雨軒、雪香云蔚亭、待霜亭、倚玉轩、小沧浪、留听阁、远香堂等。
每一个名字都有出处,“小沧浪”出于《孟子》:“沧浪之水清兮,能够……”。
这些名字处处体现着建筑与文化的融合,感受到拙政园深厚的文化底蕴。
拙政园中的《与谁同座轩》,该轩题额为清姚孟起的隶书,取意宋苏轼《点绛唇·闲倚胡床》词:“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苏轼的时代是诗意的,知己好友,飘然而至,把酒言欢,吟诗作对,谈古论今,何等惬意!抬头明月,清风徐来,物我两忘!人的情感得以升华,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寄托。
苏轼词的原意是标榜清高不群,这里只借以写景,使意境更为丰富。
把自己内心的精神世界,物化成一个精神绿洲,生活淡泊和谐又富有文化情趣。
你确确实实在人群之中,可又游离于人群之外。
有限的景致有了文化的加入,变得无限。
题额者把答案藏匿起来,非常耐人寻味。
原词反映了苏轼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
他优游林泉,流连山水,希求超脱。
故孤芳自赏,只与明月清风为伍,表现出孤高的气质。
与谁同坐一句反问,拨动了游客的心琴,使之与山水共响。
人们要去捕捉,去聆听清风明月下的天籁之音,去咀嚼醇美的诗意,去眺望举目入画的景色,真是美不胜收。
轩内扇形窗洞两旁悬挂着诗句联“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为清何绍基题写,意为“美好的江山正等待着人们再度登临,花柳无私地呈现出它的色彩风姿”。
江山、花柳,含情脉脉,期待着人们尽情观赏,这里作者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江山、花柳等自然景物以人的思想情感,极富人情味。
联语唤起人们热爱大自然的情趣,召唤人们去尽情地捕捉自然美,欣赏自然美,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和陶冶。
自从文人参与园林设计以来,追求诗的涵义和画的构图就成为中国园林的主要特征。
王维、白居易等著名诗人都曾自己经营园林。
历代诗词歌赋中咏唱园林景物的佳句多不胜数园林的品题多采自著名的诗作,因而增加了它们的内涵力量;依画本设计布局,就使得园林的空间构图既富有自然趣味,也符合形式美的法度。
观赏者的文化素养越高,对园林美的领会越深。
三、造园的手法。
1、曲折的布局。
园林的布局强调自由曲折。
要想在有限的空间创造出无限的景致,路的形态起着重要的作用。
园中之路,宜曲不宜直,直则无趣。
因为路的曲折,所以看景物的角度不同,景物随之变化。
景物变化,看景物的情怀也随之发生变化,所以中国园林有移步换景,情随景迁之说。
造园者在园中设置许多景点,就是用路将其连起来。
路的总体安排属园林总体布局所要考虑的问题,先游什么,后游什么,由何处入,通向何处等,都有讲究,好像写文章、小说一样。
诗情画意的美学内涵在园林中表现为某种连续委婉的曲线流动,因此必须运用曲折、断续、对比、烘托、遮挡、透漏、疏密、虚实等手法,取得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无穷效果。
2、组景方法。
古人总结组景有18种方法,即:对景、借景、夹景、框景、泄景、藏景等,特别强调借景。
组景包含借入与屏出两个部分,俗则屏之,嘉则收之。
组景的方法,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力与智慧。
借景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种种手法。
远借山峦、仰借天空星云、俯借池水游鱼、应时而借是指秋借红叶、冬借雪景等。
这种传统的造园手法,突破了空间局限、极大的丰富了园景。
中国园林运用借景手法创造了许多著名的画面,如江苏无锡寄畅园借锡山宝塔,拙政园借北寺塔等,都是这方面最成功的例子。
有人把建筑被称为凝固的音乐,无言的纪念碑,城市的历史发展的一个载体。
我想,苏州的园林更是如此。
苏州在中国历史上曾经非常辉煌,有几千年的历史,从春秋的时候干将、莫邪在那里铸剑,到吴越之争,它是吴国吴王阖闾、夫差建的国都。
所以从试剑石等,你能感到历史的深厚力量,感受文字的飘逸与霸气,那时你的游玩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在感受风景的同时,惊叹于人类的智慧,也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参考文献:[1]细说中国园林/余志超著——北京,光明出版社2005.12,P17、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