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8苏州园林解读

18苏州园林解读

18苏州园林解读
18苏州园林解读

《苏州园林》语言积累与运用

1.重要词语:

嶙峋(lín xún):一般形容山势峻峭、重叠、突兀的样子,也指人或动物消瘦露骨,如瘦骨嶙峋。

雕镂(diāo lòu):雕刻。

斟酌(zhēn zhuó):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恰当。

因地制宜: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

自出心裁:出于自己心意的创造和裁断。

重峦叠嶂:连绵的山。山峰一个接着一个,连绵不断。

俯仰生姿,意思是无论俯视还是仰视都会形成美好的姿态。

2.重要句子

(1)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解析】“绝大部分”的意思是大多数的,一般情况下的,在这里是说我国的建筑大多数都是对称的,很少有不对称的,使表达更加的形象、准确。

(2)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解析】“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⑶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解析】“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意思是,尽管猛一看上去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但因为墙壁是镂空的,廊子两边无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没有被真正隔开,而只是缓冲了一下视线,使得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眼前,而是逐次展开,这样就使游览者在心理上觉得园林中景致繁复、有层次了。

⑷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墙壁白色。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衬。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花开时节,更显得各种花明艳照眼。

【解析】园林建筑色彩的谐和,文章则运用比较的说明方法,把苏州园林的页1 第

建筑颜色与北京园林建筑的颜色进行比较,说明苏州园林讲究自然之趣,大多漆广漆(天然漆的一种),这种颜色与周围颜色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从而使人有一种“安静闲适”的感觉。到了花开的季节,相映成趣。

⑸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解析】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对称的建筑比作图画,园林比作美术画,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苏州园林在讲究亭台轩榭布局的特点。给读者鲜明的印象,增加文章的趣味性。

考点精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考点名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考点解析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主要特点:准确、严密

主要表现在:说明文往往对说明对象进行精确的修饰、限制、补充,甚至以模糊词语(如:基本、大约、比较、一般、大多数、左右、主要等)来达到准确说明的目的。特别要注意时间、空间、频率、范围、程度的有关词语的作用。

在准确的情况前提下,说明文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3.例题验证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句中的“极少”能否删去,

为什么?

答:不能删去,因为“极少”一词表范围,说明使用彩绘很少。如果删去,就表示全部,不符合实际。“极少”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类题答题技巧分析

回答此类题目,尤其是问答题,可以参考以下思路:

第一步,表态:不能删。

第二步,定性:解释这个词或结合句意说明其作用。

第三步,分析:如果删去,句子意思成了……不符合实际(或者太绝对了)……第四步,总结: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假如我教《苏州园林》

页 2 第

叶至善

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选了我父亲的一篇文章——《苏州园林》。

假如我是语文教师,在教同学们学习这篇文章之前,我要先给他们说明这是一篇“序文”——为一本摄影集写的“序文”。这本摄影集就叫做《苏州园林》。1979年初,香港有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约我父亲写一篇序文。为一本书写序文,总得先看一看这本书的内容,为摄影集写序文当然也应该如此。可是那家出版社还没有把摄影集编好,说是收集到的照片不太满意,准备重拍。内容还没有看到怎么能写序文呢?好在我父亲从小生长在苏州,几处有名的园林他都熟悉。还有,他书架上有一本陈从周教授编撰的《苏州园林》,是20多年前同济大学出版的,虽然是学术性的著作,却附了195幅精美的照片,可以作参考。有了这两个条件,写序文就不会凭空乱说了。我父亲写这篇序文,开头就从陈教授的《苏州园林》说起,还说这本书中的照片使他回想起他的童年;而且在最后一段,交代了这篇文章是为将要出版的《苏州园林》作的序文。

序文写好后就交给香港那家出版社了,不知什么缘故,这本新的《苏州园林》迟迟不见出版。《百科知识》杂志的编辑部知道了我父亲有这样一篇文章,要求让他们先发表,于是就以我父亲赠陈从周教授的词《洞仙歌》中的一句——《拙政诸园寄深眷》为题目,发表在《百科知识》1979年第4期上。发表的时候删去了最后的几句话,是得到我父亲的同意的。但是这样一删,读者就不明白这是为一本摄影集写的序文了。后来,人民教育出版社把它编入语文课本,又删去了这篇文章的第一段,也是得到我父亲的同意的。“拙政诸园寄深眷”这句话在第一段里,第一段删去了,题目只好改了,改成《苏州园林》。编者作了一条注,交代了这篇文章的出处和原来的题目,可惜没有说明这是一本摄影集的序文。如

果说明了,让语文教师了解了我父亲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教起课来一定会切合实际得多。

我是知道这段经过的,所以假如我是语文教师,在教这篇课文之前,我先要告诉同学们这是为一本摄影集写的序文。接着,我要给同学们说明一本书为什么

页 3 第

要有序文。序文有由本书的作者自己写的,也有由别人写的。由作者自己写的,大多表明他为什么写这本书,怎样写这本书之类;由别人写的,大多介绍这本书的内容,或者加上一些评论,也有给读者介绍作者的。我说“大多”,等于说并非全都如此。但是不管序文写些什么,对理解这本书都是有帮助的。我父亲的这篇《苏州园林》既然是为一本摄影集写的序文,那么对读者欣赏这本摄影集有没有帮助呢?在布置预习的时候,我就提出这个问题来让同学们考虑和讨论。我应该把摄影集拿出来,供给同学们比照。香港的那一本至今还没有出版,我可以取父亲所藏的陈从周教授的那一本来代替;还有个办法,就是从各种画报上去找苏州园林的照片,找那些跟文章最相配合的,当然越多越好。现在各种画报上苏州园林的照片极多,收集并不困难。

同学们经过这样的预习,就用不着我再说什么了。我只要问“你们读了文章,再看这些图片,是不是觉得图片上的景物更有意思了?”同学们一定同声说“是”,这是可以预料到的。光这样回答很不够,我要请同学们说一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同学们的回答一定各有不同,有的从文章说到照片,有的从照片说到文章,我只要在一旁随机指点几句就成了。在必要的时候,我可以拿出一些图片来让同学们比较,例如对称的宫殿式建筑,西方园林中的行道树,北京的宫廷园林等等。作这样的比较是为了帮助同学们辨别异同,丝毫不含褒贬的意味。各种建筑设计和园林布置都各有长处,文章中也并没有说世界上的园林惟独苏州的好。经过这样一番讨论,同学们鉴赏造形艺术的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艺术鉴赏能力的提高是修养方面的事,看不出痕迹,也没有止境,需要的是不断的训练。我们应该明白这个道理,把这个道理贯穿在教学工作中,但是不必向同学们明说。

如果同学问我:“在写作技巧方面,从这篇文章可以学到一些什么?”我就告诉他们:介绍任何一件事物总得抓住这件事物的特点,这篇文章就是抓住了《苏州园林》这本摄影集,其实就是抓住了苏州园林的特点来写的:第1段说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第二、三段总说苏州园林布置的匠心,以下的四段说容易被人们注意的大处,再往下的两段说容易被人们忽略的小处,第十段把苏州园林跟北京的宫廷园林作了比较,最后一段说可以说的还有,意思是让读者自己从摄影集中去寻找。文章的结构很平常,没有什么“技巧”可言,但是这样的结构很容易使人接受。

页 4 第

有一点倒可以说一说:这篇文章原题为“拙政诸园寄深眷”,课文上是注明了的。“寄”是“寄托”的意思,“眷”是“眷恋”,也就是“深切的怀念”。我要请同学们说一说,他们读了这篇课文有没有体会到这种“深切的怀念”的感情。假如他们回答说体会到了,我就进一步问:“文章中并没有一句动感情的话,你们是从哪儿体会到这种感情的?”对这个问题能谈到多么深就多么深,我不强求他们。

现在还要告诉同学们:读一本书一定要读序文,如果书中有序文的话,最好读

两遍:读正文之前读一遍,可以心中有数,知道读正文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地方,应该如何去理解;读完了正文再读一遍,可以回忆一下正文的内容,加深记忆和理解,同时判断序文对这本书的评论有没有说过头和没说够的地方。如果布置作业的话,我就请同学们找一本曾经读过的课外读物,重读它的序文,用实例说一说读序文的好处,写下来也可以,开个讨论会谈谈也可以。

许多语文老师常常采用这样的办法:教过一篇课文就让同学们仿照这篇课文写一篇习作。我以为这个办法不太好,因为有些课文,或者从内容说,或者从形式说,并不适宜于同学们仿作。这篇《苏州园林》,要仿作是可以的,但是要注意从实际出发。我想同学们不论住在哪里,本城本乡总有一两处可供游览的地方。我就挑选同学们常去的一处作题目,让同学们开个会,大家来说说这处地方有什么特点,如果向不曾去过的人作介绍,哪些是非说不可的,哪些是可说可不说的;怎样说才能说得明白,怎样说才能打动人……讨论过后,可以集体合写一篇,可以每人写一篇。如果同学们负担太重,不写也可以,因为已经讨论过了,他们已经受到了一次训练。

可是我并非语文教师,我没有一点儿实践的经验。我的设想到底行得通行不通,完全没有把握,恐怕只是纸上谈兵,说说罢了。

情趣兼备匠心独运——读《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名闻全国,誉满世界。距今二千四百年的夫差的馆娃宫,便是苏州第一座园林。现存的园林近则四五百年,远则上千年,可谓源远流长。苏州园林究

竟有几处,尚无确切的统计,现存园林尚近二百处,无怪乎人们称苏州为“园页5 第

林城市”。苏州地处江南水乡,湖光山色,旖旎动人。这里文人荟萃,能工巧匠,代代相传。园林设计者和匠师们将大自然优美的景物,根据他们自己的艺术趣味和美好理想进行概括、提炼,创造出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使它成为杰出的艺术品。

历来介绍苏州园林的文章,或从建筑学角度写,或从园林历史写,或从导游角度写,各尽其妙。叶圣陶的《苏州园林》以精练的语言、严谨的结构,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的艺术特点,条分缕析地作了全面、深刻的介绍。

叶老曾说:“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紧的事,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能透彻。”(《评改两篇报导》第33页)这是夫子自道。读他的文章自然也可以从抓思路着手。本文的思路很清楚,先说明写作的缘由,指出苏州园林总的特点,然后根据园林的组成部分,分类加以说明,最后推出一道余波,使人感到含意不尽。

全文11节(指未经删改的原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是引子,说明写作动机。(此节在教材中已被删去)

文章从陈从周教授的《苏州园林》写起,娓娓道来,自然亲切。这本著作多照片,叶老工作余闲,常常翻看,这固然带来一次次的“愉快的享受”,更使他想到他的童年。

叶老是苏州人,1894年出生,22岁之前,他一直在苏州生活。“想童年时常与窗侣嬉游,踪迹遍山径楼廊汀岸语出叶圣陶《洞仙歌》,见《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道出了他对苏州园林的深厚的感情,他和同窗顾颉刚、王

伯祥等都是很要好的朋友,课余经常游玩,欣赏园林,所以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尽管已入高龄(写这篇文章时75岁),长期居住北京,但对故乡园林却从未忘怀,而陈从周教授的图册,“多年珍玩”,以此寄托思乡之念,并进而激起写文章的动机。

从陈从周教授的《苏州园林》写起,表面看来似乎起笔太远了,实则对文章的中心扣得很紧。这本图册不仅使作者产生写作要求,而且长期以来,他借助这些图片,经常回味、揣摩苏州园林,从而加深了对苏州园林特点的认识。

第二部分(第2至10节)是主体,着重介绍苏州园林的特色。作者先提出总的看法,然后分类介绍。

页 6 第

第一层,包括第2、3两节,从对我国园林总的印象谈到苏州园林设计的总的原则。先说总的印象:“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这是作者根据自己游了苏州十多处园林的体会,也是与其他地方的园林比较的结果。“标本”一词,很确切地说出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和影响,同时指出鉴赏苏州园林的重要。前人早已说过,“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这话可以和叶老的印象印证。

说明文常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事物的特征讲清楚。苏州园林众多,风格不同,比如主要园林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宋、元、明、清四代不同的园林风格,要概括它们的特点不容易。叶老有高度的艺术修养,对苏州园林又有过长期的欣赏和研究,所以概括它们的特征并不困难。他认为,苏州大大小小的园林,“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突出这一点,作者用四个“讲究……”,对此作了概括的说明,接着用“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绝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作了归纳,最后再用游客的反应证明自己看法不谬。

第二层,从第4节到第10节。分别从布局,景物处理,花木,乃至墙、廊、门、窗的设色等方面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对园林这样复杂的事物,单凭概括性的说明显然是不够的,还须分类加以说明。分类说明可以使读者对被说明的事物、事理理解得更透彻、具体。下面选几节来说一说。

第5节,介绍假山和池沼。苏州园林离不开山和水。在这两种景物的处理上最能体现苏州园林的特点。作者把它们作为重点加以说明。

先说假山。苏州园林的假山堆叠构思非常巧妙,“使游览者远望的时候仿佛观赏宋元工笔画,或者倪云林的小品,登假山或观赏假山时忘却身在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狮子林的景物以山为主,全用太湖石堆叠而成,有的巍峨雄浑,有的瘦削娟秀,嵌空玲珑,盘旋曲折。沧浪亭有几座堆垒而成的小山,高下升降,极尽委婉之美。叶老用“重峦叠嶂”来概括这些变化多端的假山,决非溢美之辞。元代谭惟则在《狮子林即景》中写道:“鸟啼花落屋西东,柏子烟青芋火红。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这可以作为叶老的说法的佐证。在几座小山上种植少许竹子花木,到了春天,万木葱绿,益显得山石嶙峋;到深秋,万木萧条,就成疏木寒山了。作者指出,这些艺术创造,是设计者和匠师们“生

页 7 第

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结果,这一见解,非常深刻。

其次说池沼。江南多水,水使园林增色。池水有空阔、明澈的特色,是构成

园林幽美景色的重要因素。作者点出苏州池沼之水“大多引用活水”,有一股生气。各个园林的水,情况各异,富有艺术才华和创造能力的能工巧匠,根据池沼的特点,构成一幅幅动人的图画。一种是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网师园便是典型一例。其园甚小,但池沼周围亭台楼阁,倒映水中,分外有趣,吸引很多游客。一种是水面成河道模样,如拙政园,沿着纵长的池面,点缀着少数建筑物,安排灵巧的小桥,再布置一些湖石,或种零星花木,宛然有江南水乡风味。如果沿着池边漫步,“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在池沼中常常种植荷花,养金鱼,这“又是入画的一景”。拙政园荷花种得最多,到了夏天,万柄摇风,香远益清,简直一片莲花世界。怡园的荷花另有一种风味,“叠石疏泉不数旬,水芝开出似车轮。石幢一尺桃花雨,便有红鱼跳绿萍。”(李鸿裔《怡园》)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一幅“鱼戏莲叶图”。

第7节,写花墙和廊子。这两样东西看起来是附件,但也能显示苏州园林的特点。花墙和廊子使整个园子时而幽曲,时而开朗,有分有合,互相穿插,增加风景的层次和深度。所以作者说:“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留园多廊子,长达七百多米,两边无所依傍,上又有各种镂空图案(名漏窗,又名窗花),妙就妙在“隔而不隔,界而未界”,使游者几经转折,目不暇接,时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沧浪亭用的是复廊,把墙外的水和墙内的水联成一片,是借景的佳例。

苏州的漏窗本身便是一幅幅图案画,沧浪亭复廊的漏窗达一百余种。而透过漏窗,浏览那若隐若现的绮丽景色,真如一幅幅出色的山水画,使人有观赏不尽的感觉。

园林中增置花墙、廊子、漏窗,其目的都是为了增加观赏点,力求从有限的空间创造出更多的优美的意境,让观赏者感到美不胜收。

第8节,说明“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苏州园林整体而言,布置得疏密相间,主次分明,形成完整的艺术整体;就每个局部而言,也装饰得特别精致,很难找到一点破绽。作者运用举例的方法,用阶砌旁边的书带草,墙上的爬山虎、蔷薇、木香,墙下的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做例子,说明在极小的范

页 8 第

围内景物也能被布置得错落有致,令人吟味无穷,得到美的享受。

第10节,说明建筑物的颜色,也是形成美感的重要因素。梁柱、木窗、栏干是暗红色,墙壁是白色,水磨方砖是淡灰色,屋瓦和檐漏也是淡灰色,周围草木是绿色,这些颜色非常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从而使人有一种“安静闲适”的感觉。到了花开的季节,相映成趣,把花衬托得更加“明艳照眼”。

第三部分,是文章的结尾。说明自己病后“心思体力还差,因而不再多写了”。叶老的文章一向严谨细致,这篇文章尽管写于病后,仍然精心构思,一丝不苟,惜墨如金。而“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写的这些”,文章留有余地,使人不断回味和思索,也想亲自到苏州园林观赏一番,领略其中的美景。

拓展阅读:苏州园林

你到过我国著名城市苏州吗?

因为苏州以拥有众多的园林闻名于世,故有“园林之城”的美称。凡到过“人间天堂”苏州、杭州的人,莫不赞叹:“杭州有西湖之美,苏州有园林之胜。”据记载,在晚清时期,苏州有著名的园林达二百多处,其数量之多,艺术造诣之精,

为当今世界所少见。

苏州园林大多是私人宅第,与皇家宫苑不同。它虽不如皇家宫苑豪华、富丽,但是劳动人民在规模较小的有限空间里,发挥了惊人的艺术才智,运用中国国画的传统手法,把山、水、建筑和花木四者巧妙地组合起来,构成一幅幅自然山水景画,达到“不出城廓而享山林之乐”的艺术效果。

在苏州园林中,宋代的沧浪亭、元代的狮子林、明代的拙政园和清代的留园分别保留着宋元明清这四个朝代的不同风格,各有其独特的美,被誉为“苏州四大名园”。

沧浪亭是苏州最古老的一座园林,古朴、幽静,极富山林野趣。它是五代时吴越广陵王钱元的花园旧址,后来宋代诗人苏子美用“四万钱”买下,以“沧浪之水”之名,建沧浪亭。大文学家欧阳修曾作诗云:“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在沧浪亭门前,古桥流水、粉墙花窗;进入园门、花香扑鼻,假山峻峻,绿水依依,林木参天,箸竹遍地;“沧浪亭”突兀山巅,极目四望,苏州风光尽收眼底。园内还有五百名贤祠、明道堂、看山楼等古朴的建筑;并保存了不少碑刻,苏子美的《沧浪记》至今犹存。

页 9 第

狮子林在苏州城东北部,原为画禅寺的一部分,园在寺中。元朝至元年间画禅寺的前身菩提正宗寺的开如禅师,为纪念师父中峰禅师而建造此园。建园时,请了当时的许多能工巧匠参加设计。因中峰禅师原住西天目山狮子林,又因园中湖石多像狮子,故名狮子林。全园以太湖石假山为主,四处点缀着楼、厅、廊、亭、小院等建筑。假山气势磅礴,峰峦起伏;山洞处处,曲折幽深。狮子林全园结构紧凑,长廊四周贯通,廊壁上嵌有石刻67块,摹刻前代各书法家书法,可欣赏到苏东坡、黄山谷、米元章、蔡君谟四大书法家的书法艺术。

拙政园是苏州园林中最有代表性的,它是明代由前御史王献臣,因官场失意,弃官还乡后所建。他的好友,明代文学家文征明为其写《王氏拙政园记》。它是借古人“拙者为政”之义而得名的。全园分东、中、西三部分,占地六十余亩,以水景著称。亭、台、楼、榭等建筑简雅别致,多临池水,配以“古、奇、雅”的树木,“色、香、姿”皆佳的花卉,整个园林如同浮在水面的仙山琼阁一般。园中精华在中部,包括远香堂、香洲、见山楼、小飞虹等建筑以及所围绕的水面。拙政园可谓每每是景,处处有画,比比皆诗。

坐落在苏州西阊门外的留园,它的美在于移步换景、曲折幽深的长廊和漏窗,在于它那重迭门户、富丽堂皇的建筑群。它的布局,中路以水、木、石胜,东路以曲院回廊胜,西路以自然风光胜,各路互为联系、浑然一体。留园中有两处厅堂为他处所少见。一是“王峰仙馆”,俗称“楠木厅”,厅内梁柱都以楠木建造,满厅辉煌的陈设,名贵的字画,珍奇的古玩,把这座江南的厅堂装饰得雍容华贵,这是中国古代式厅堂陈设的精华。另一处是人称“鸳鸯厅”和“林泉耆硕之馆”,馆内利用精工雕花的落水罩,把厅堂一分为二,中间有雕花门相通,十分精巧雅致。留园的花窗也很具有特色,透过粉墙上一排排花窗,把墙外的园景组成一幅幅笔法各异的山水画。

除上述“四大名园”外,还有西园、网师园、怡园等处,都是人间胜境,建筑巧夺天工,布局各树一帜。特别是西园,塑有五百罗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苏州园林天下奇”,它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它是祖国大花园中一朵瑰丽的鲜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和东方的艺术画卷。

拓展阅读:我所见的叶圣陶

朱自清

页 10 第

我第一次与圣陶见面是在民国十年的秋天。那时刘延陵兄介绍我到吴淞炮台湾中国公学教书。到了那边,他就和我说:“叶圣陶也在这儿。”我们都念过圣陶的小说,所以他这样告我。我好奇地问道:“怎样一个人?”出乎我的意外,他回答我:“一位老先生哩。”但是延陵和我去访问圣陶的时候,我觉得他的年纪并不老,只那朴实的服色和沉默的风度与我们平日所想象的苏州少年文人叶圣陶不甚符合罢了。

记得见面的那一天是一个阴天。我见了生人照例说不出话;圣陶似乎也如此。我们只谈了几句关于作品的泛泛的意见,便告辞了。延陵告诉我每星期六圣陶总回甪直去;他很爱他的家。他在校时常邀延陵出去散步;我因与他不熟,只独自坐在屋里。不久,中国公学忽然起了风潮。我向延陵说起一个强硬的办法;──实在是一个笨而无聊的办法!──我说只怕叶圣陶未必赞成。但是出乎我的意外,他居然赞成了!后来细想他许是有意优容我们吧;这真是老大哥的态度呢。我们的办法天然是失败了,风潮延宕下去;于是大家都住到上海来。我和圣陶差不多天天见面;同时又认识了西谛,予同诸兄。这样经过了一个月;这一个月实在是我的很好的日子。

我看出圣陶始终是个寡言的人。大家聚谈的时候,他总是坐在那里听着。他却并不是喜欢孤独,他似乎老是那么有味地听着。至于与人独对的时候,自然多少要说些话;但辩论是不来的。他觉得辩论要开始了,往往微笑着说:“这个弄不大清楚了。”这样就过去了。他又是个极和易的人,轻易看不见他的怒色。他辛辛苦苦保存着的《晨报》副张,上面有他自己的文字的,特地从家里捎来给我看;让我随便放在一个书架上,给散失了。当他和我同时发见这件事时,他只略露惋惜的颜色,随即说:“由他去末哉,由他去末哉!”我是至今惭愧着,因为我知道他作文是不留稿的。他的和易出于天性,并非阅历世故,矫揉造作而成。他对于世间妥协的精神是极厌恨的。在这一月中,我看见他发过一次怒;──始终我只看见他发过这一次怒──那便是对于风潮的妥协论者的蔑视。

风潮结束了,我到杭州教书。那边学校当局要我约圣陶去。圣陶来信说:“我们要痛痛快快游西湖,不管这是冬天。”他来了,教我上车站去接。我知道他到了车站这一类地方,是会觉得寂寞的。他的家实在太好了,他的衣着,一向都是家

里管。我常想,他好像一个小孩子;像小孩子的天真,也像小孩子的离不开家页11 第

里人。必须离开家里人时,他也得找些熟朋友伴着;孤独在他简直是有些可怕的。所以他到校时,本来是独住一屋的,却愿意将那间屋做我们两人的卧室,而将我那间做书室。这样可以常常相伴;我自然也乐意,我们不时到西湖边去;有时下湖,有时只喝喝酒。在校时各据一桌,我只预备功课,他却老是写小说和童话。初到时,学校当局来看过他。第二天,我问他,“要不要去看看他们?”他皱眉道:“一定要去么?等一天吧。”后来始终没有去。他是最反对形式主义的。

那时他小说的材料,是旧日的储积;童话的材料有时却是片刻的感兴。如《稻草

人》中《大喉咙》一篇便是。那天早上,我们都醒在床上,听见工厂的汽笛;他便说:“今天又有一篇了,我已经想好了,来的真快呵。”那篇的艺术很巧,谁想他只是片刻的构思呢!他写文字时,往往拈笔伸纸,便手不停挥地写下去,开始及中间,停笔踌躇时绝少。他的稿子极清楚,每页至多只有三五个涂改的字。他说他从来是这样的。每篇写毕,我自然先睹为快;他往往称述结尾的适宜,他说对于结尾是有些把握的。看完,他立即封寄《小说月报》;照例用平信寄。我总劝他挂号;但他说:“我老是这样的。”他在杭州不过两个月,写的真不少,教人羡慕不已。《火灾》里从《饭》起到《风潮》这七篇,还有《稻草人》中一部分,都是那时我亲眼看他写的。

在杭州待了两个月,放寒假前,他便匆匆地回去了;他实在离不开家,临去时让我告诉学校当局,无论如何不回来了。但他却到北平住了半年,也是朋友拉去的。我前些日子偶翻十一年的《晨报副刊》,看见他那时途中思家的小诗,重念了两遍,觉得怪有意思。北平回去不久,便入了商务印书馆编译部,家也搬到上海。从此在上海待下去,直到现在──中间又被朋友拉到福州一次,有一篇《将离》抒写那回的别恨,是缠绵悱恻的文字。这些日子,我在浙江乱跑,有时到上海小住,他常请了假和我各处玩儿或喝酒。有一回,我便住在他家,但我到上海,总爱出门,因此他老说没有能畅谈;

他写信给我,老说这回来要畅谈几天才行。

十六年一月,我接眷北来,路过上海,许多熟朋友和我饯行,圣陶也在。那晚我们痛快地喝酒,发议论;他是照例地默着。酒喝完了,又去乱走,他也跟着。到了一处,朋友们和他开了个小玩笑;他脸上略露窘意,但仍微笑地默着。圣陶不

是个浪漫的人;在一种意义上,他正是延陵所说的“老先生”。但他能了解别页12 第

人,能谅解别人,他自己也能“作达”,所以仍然──也许格外──是可亲的。那晚快夜半了,走过爱多亚路,他向我诵周美成的词,“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我没有说什么;那时的心情,大约也不能说什么的。我们到一品香又消磨了半夜。这一回特别对不起圣陶;他是不能少睡觉的人。他家虽住在上海,而起居还依着乡居的日子;早七点起,晚九点睡。有一回我九点十分去,他家已熄了灯,关好门了。这种自然的,有秩序的生活是对的。那晚上伯祥说:“圣兄明天要不舒服了。”想起来真是不知要怎样感谢才好。

第二天我便上船走了,一眨眼三年半,没有上南方去。信也很少,却全是我的懒。我只能从圣陶的小说里看出他心境的迁变;这个我要留在另一文中说。圣陶这几年里似乎到十字街头走过一趟,但现在怎么样呢?我却不甚了然。他从前晚饭时总喝点酒,“以半醺为度”;近来不大能喝酒了,却学了吹笛──前些日子说已会一出《八阳》,现在该又会了别的了吧。他本来喜欢看看电影,现在又喜欢听听昆曲了。但这些都不是“厌世”,如或人所说的;圣陶是不会厌世的,我知道。又,他虽会喝酒,加上吹笛,却不曾抽什么“上等的纸烟”,也不曾住过什么“小小别墅”,如或人所想的,这个我也知道。

语文视野: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出来的美学思想(节选)

(宗白华)

建筑和园林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老子就曾说:“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室之用是由于室中之空间。而“无”在老子又即是“道”,

即是生命的节奏。

中国的园林是很发达的。北京故宫三大殿的旁边,就有三海,郊外还有圆明园、颐和园等等,这是皇帝的园林。民间的老式房子,也总有天井、院子,这也可以算作一种小小的园林。例如,郑板桥这样描写一个院落:

“十笏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其地无多,其费亦无多也。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彼千金万金造园亭,或游宦四方,

终其身不能归享。而吾辈欲游名山大川,又一时不得即往,何如一室小景,有情有味,历久弥新乎?对此画,构此境,何难敛之则退藏于密,亦复放之可弥六合也。”(《板桥题画竹石》)

页 13 第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小天井,给了郑板桥这位画家多少丰富的感受!空间随着心中意境可敛可放,是流动变化的,是虚灵的。

宋代的郭熙论山水画,说“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林泉高致》)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这也是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园林中也有建筑,要能够居人,使人获得休息,但它不只是为了居人,它还必须可游,可行,可望。“望”最重要。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不但“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颐和园的长廊不但引导我们“游”,

而且引导我们“望”),就是“住”,也同样要“望”。窗子并不单为了透空气,也是为了能够望出去,望到一个新的境界,使我们获得美的感受。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颐和园乐寿堂差不多四边都是窗子,周围粉墙列着许多小窗,面向湖景,每个窗子都等于一幅小画(李渔所谓“尺幅窗,无心画”)。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看出去,景色都不相同。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增多了。

明代人有一小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窗子的美感作用。

一琴几上闲,

数竹窗外碧。

帘户寂无人,

春风自吹入。

这个小房间和外部是隔离的,但经过窗子又和外边联系起来了。没有人出现,突出了这个小房间的空间美。这首诗好比是一幅静物画,可以当作塞尚(Cyzanne)画的几个苹果的静物画来欣赏。

不但走廊、窗子,而且一切楼、台、亭、阁,都是为了“望”,都是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

颐和园有个匾额,叫“山色湖光共一楼”。这是说,这个楼把一个大空间的景致都吸收进来了。左思《三都赋》:“八极可围于寸眸,万物可齐于一朝。”苏轼诗:“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与闲人。”就是这个意思。颐和园还有个亭子叫“画中游”。“画中游”,并不是说这亭子本身就是画,而是说,这亭子外面的大空间好像一幅大画,你进了这亭子,也就进入到这幅大画之中。

页 14 第

所以明人计成在《园冶》中说:“轩楹高爽,窗户邻虚,纳千顷之汪洋,收

四时之烂漫。”

这里表现着美感的民族特点。古希腊人对于庙宇四围的自然风景似乎还没有发现。他们多半把建筑本身孤立起来欣赏。古代中国人就不同。他们总要通过建筑物,通过门窗,接触外面的大自然界。“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诗人从一个小房间通到千秋之雪、万里之船,也就是从一门一窗体会到无限的空间、时间。像“山川俯绣户,日月近雕梁。”(杜甫)“檐飞宛溪水,窗落敬亭云。”(李白)都是小中见大,从小空间进到大空间,丰富了美的感受。外国的教堂无论多么雄伟,也总是有局限的。但我们看天坛的那个祭天的台,这个台面对着的不是屋顶,而是一片虚空的天穹,也就是以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的庙宇。这是和西方很不相同的。

为了丰富对于空间的美感,在园林建筑中就要采用种种手法来布置空间,

组织空间,创造空间,例如借景、分景、隔景等等。其中,借景又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镜借等。总之,为了丰富对景。

玉泉山的塔,好像是颐和园的一部分,这是“借景”。苏州留园的冠云楼可以远借虎丘山景,拙政园在靠墙处堆一假山,上建“两宜亭”,把隔墙的景色尽收眼底,突破围墙的局限,这也是“借景”。颐和园的长廊,把一片风景隔成两个,一边是近于自然的广大湖山,一边是近于人工的楼台亭阁,游人可以两边眺望,丰富了美的印象,这是“分景”。《红楼梦》小说里大观园运用园门、假山、墙垣等等,造成园中的曲折多变,境界层层深入,

像音乐中不同的音符一样,使游人产生不同的情调,这也是“分景”。颐和园中的谐趣园,自成院落,另辟一个空间,另是一种趣味。这种大园林中的小园林,叫做“隔景”。对着窗子挂一面大镜,把窗外大空间的景致照人镜中,成为一幅发光的“油画”。“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人镜中”(王维诗句)。“帆影都从窗隙过,溪光合向镜中看”(叶令仪诗句)。这就是所谓“镜借”了。“镜借”是凭镜借景,使景映镜中,化实为虚(苏州怡园的面壁亭处境偏仄,乃悬一大镜,把对面假山和螺髻亭收入境内,扩大了境界)。园中凿池映景,亦此意。

无论是借景,对景,还是隔景,分景,都是通过布置空间、组织空页15 第

间、创造空间、扩大空间的种种手法,丰富美的感受,创造了艺术意境。中国园林艺术在这方面有特殊的表现,它是理解中华民族的美感特点的一项重要的领域。概括说来,当如沈复所说的:“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也”(《浮生六记》)。这也是中国一般艺术的特征。

页 16 第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第5单元第18课《苏州园林》教案2

教学目标 1 ?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培养学生按事物本身规律 组织材 料,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 2?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 3?揣摩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说明中糅合记叙、议论,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教学重点 1 ?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 2?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1.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 2 ?搞清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简介作者和本文文体 今天我们学习介绍江南第宅园林的名篇--《苏州园林》。 本文作者叶圣陶是苏州人,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因此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 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我们把它作为一篇说明文来学习。它不是介绍苏州某处园林的特色,而是 就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来说的。 叶老的这篇文章不仅准确地把握了苏州园林的特点, 而且文字生动、 从写作构思到语言运用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 二、 正音、正字,解释词语。 1、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读音写汉字 xu on xi e (轩榭) l in x m (嶙峋) ji cn sh O g (鉴赏) zh en zhu o (斟酌) 池沼 (zh O 丘壑 (h e) 镂空(1 ou ) 阑干 (l 印) 模样 (m u) 2?借助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因地制宜:根据个地不同的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 自出心裁:出于自心的创造和裁断 《苏州园林》教案 本文是 优美,

部编版八上第十八课《苏州园林》教案新编

部编版八上第十八课《苏州园林》教案新编 文本研读 本文是一篇介绍园林建筑特点和风格的说明文。是作者为介绍《苏州园林》写的序文。本文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在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这样先总后分抓住特征条理清晰的介绍了《苏州园林》从而显示了苏州园林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以及我国园林艺术水平的高超。同时读者也从中获得了一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是一篇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佳作。 一、导入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家陈从周曾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名闻全国,誉满世界,距今约二千四百年的夫差的馆娃宫,便是苏州第一座园林。现存的园林近则四五百年,远则上千年,可谓源远流长。 苏州城内曾有大小园林二百余处,至今保存尚好的仍有69处。 (欣赏一组图片) 苏州园林是浓缩的自然景观,给人以“不出城廓而获山水之趣,自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致”的享受。苏州园林众多,风格不同,“苏州四大名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不同的园林风格。 【我国四大古典名园: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留园。】【沧浪亭:现存的苏州园林中历史最悠久的园林,以自然为美。 狮子林: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邃享誉盛名,素有“假山王国”之美誉。 拙政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留园:以建筑空间处理得当而居苏州园林之冠。】 除此以外,像网师园、怡园等也是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 【网师园:占地不及拙政园六分之一,但小中见大,园内有园,景外有景,建筑虽多,却不见拥塞,被认为是苏州园林中以少胜多的典范。 怡园:建筑最晚,博采众长,形成其集锦式的特点。】 下面就让我们以一个游览者的身份,用鉴赏家的眼光,去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去体味其中的诗情画意。 二、简介作者及相关背景 1、叶圣陶 二三十年代的创作很多,散文集有《脚步集》,童话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小说有《倪焕之》、《夜》、《多收了三五斗》,他创作态度严谨,语言洗练优美,风格朴素自然,有“优美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18.苏州园林

17.《苏州园林》教学稿 课型:新授课 教材分析: 《苏州园林》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说明文课文没有泛泛地介绍苏州园林的景物,而是抓住“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总体特征,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处到小处,作了富于艺术性的说明,从而使读者不仅了解了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又得到美的享受,是一篇很好的说明文的典范,对指导学生写作、陶冶学生的情感大有稗益。 学情分析: 首先,这是初二年级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说明文,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掌握阅读说明文的方法;明确说明对象是什么;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有哪些;理清说明顺序;找出说明方法;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等。其次,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课文、分析品味语言、鉴赏美的能力,教师要敢于放手,善于引导、激发,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进一步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增强学习信心,激发探究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初步了解说明文的要素,理解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结构、顺序、说明方法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初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自主、合作、探究本文特点,探究美,初步学写说明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领略中国园林的建筑美,激发对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把握苏州园林的“图画美”整体特点和本文的结构、顺序。 2、学习多种说明方法,品味准确、简洁、生动的说明语言。 教学难点: 初步鉴赏美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2、自主、合作、探究法3、问答式教学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把握苏州园林的“图画美”整体特点和本文的结构、顺序。 导学: 一、导入新课,初识苏州园林 1、对对子 教师出上联,学生对下联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冠江南 窥苏州园林之一斑———见全国园林之全豹 (三副对联由浅入深、由远及近。以这种方式导入课文,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突出了苏州园林的地位,使学生对本文的说明对象———苏州园林在中国园林中的地位有初步的认识。) 教师总结:第一联,盛赞了苏州园林的美丽,第二、三联,写出了苏州园林在全国园林建筑中的地位。 二、预习导学 1、学生放声朗读课文,读准下列词语 轩榭(xuān xia)池沼(zhǎo) 丘壑(ha) 嶙峋(lín xún) 镂(lòu)空蔷薇(qiáng wēi) 重峦叠嶂(zhàng) 斟酌(zhēnzhuó)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苏州园林》同步习题(含答案)

《苏州园林》同步练习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池沼()嶙峋()着眼()琢磨()丘壑() 镂空()轩榭()斟酌()对称()阑干()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A.败笔蔓延玲珑盘屈嶙峋 B.堆叠闲适映衬自出心材 C.明艳阅历彩绘因地治宜 D.鉴赏工细雷同俯仰生姿 3.关联词语填空恰当的是() ()说早期的环境污染是由于人类认识水平的局限,()近10多年来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导致环境污染日益加剧。这不是某个国家能够独立解决的,()国际间的协调和联合,()能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 A.尽管但是只要就B.尽管那么只有才 C.如果那么只有才D.如果但是只要就 4.依次填写词语恰当的是() (1)湿沙层的水分足够()固定沙丘的植物的需要。 (2)无论植树还是种草,土壤中()有充足的水分。 (3)那么低而厚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 A.供给必需预告B.供应必须预告 C.供应必须预兆D.供给必需预兆 5.解释加粗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 (2)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败笔—— (3)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寂寞—— (4)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 胸中有丘壑—— 6.下面的文字,先提出问题,然后从三个方面作分析。请仿照这种结构,写一段话,内容自定。 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呢?首先在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他们制作石料的工艺极其精巧,在建筑技术上有很多创造。其次,我国石拱桥的设计施工有优良传统,建成的桥,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再次,我国富有建筑用的各种石料,这也为修造石拱桥提供了有利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池沼和河道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的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1.这两段文字分别从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方面,说明了苏州园林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8课《苏州园林》文本解读

《苏州园林》文本解读 1.时代背景 本文是叶老为一本苏州园林图片册写的序。1979年初,香港有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约叶老写一篇序文。叶老22岁以前,一直生活在苏州,课余之暇,常和好友游览苏州园林,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写作这篇序文时又参阅了陈从周教授编撰的《苏州园林》一书。序文写好后交给了香港那家出版社,但图片册一直不见出版。《百科知识》编辑部知道叶老有这样一篇文章,便要求让他们先发表,于是,这篇序文发表在《百科知识》1979年第4期上。发表时删去了序文最后的几句话。人民教育出版社把它编入语文课本时,又删去了序文的第一段,原题“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也随之改为“苏州园林”。【百度百科】 2.文题诠释 本文标题“苏州园林”点明写作对象,点明文章中心,并且作为文章线索贯穿全文。 3.主旨 本文抓住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进而围绕这个中心,把各种景物综合分成几个类型,分别加以介绍说明和具体描绘,从而自然、真切地再现了苏州的风貌,也显示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及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 作者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出数量众多、各具匠心的苏州园林共同特点,进而从多方面进行说明。这篇课文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苏州园林之美的奥秘之门。 4.结构分析(见下一页)

第一部分(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的地位及特点。——总 亭台轩榭布局的自然美。 大处假山池沼的艺术美。 花草树木的映衬美。 苏州园林第二部分(3-9)分类具体近景远景的层次美。分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美。讲究每个角落的构图美。 细处门窗的图案美。 园内建筑的色彩美。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总 本文的说明顺序:从整体到局部,从总到分,从大处到小处的逻辑顺序。 5.写作特色 (1)语言准确简炼:准确简炼、耐人寻味是本文的特色。 叶圣陶先生的文字清浅平实,用词严谨审慎。读他的文章的就像坐在他老人家面前,听他娓娓而谈一样亲切。本文的词语用得十分贴切,如“标本”一词,这里有“范本”的意思,说明苏州园林对别处园林的影响。又如“鉴赏”一词,明确要求我们对苏州园林图片的画面,不只是观看欣鉴,还要作分析评价。在第二段中,四个“讲究”构成的句子用词很恰当,“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这里的“布局”指整体的结构,“配合”“映衬”指各部分的作用,“层次”指次序的安排,这些词都准确地说明了苏州园林的特点。 在举例说明苏州园林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时,用了恰当的动词,避免了呆板,又饶有风趣。“阶砌旁边栽几丛花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一个“栽”字,足见造园者的匠心,即使是不惹人注目的阶砌小角落,也不忽略。“蔓延”一词写出了爬山虎或蔷薇木香的繁茂,使平板的墙头有了活气。一个“补”字,又写出匠师们是多么的善于化单调为多彩。 本文介绍的虽是幽美如画的园林,但是文字仍旧朴实如话,而表达得极为真切。全文只用了有限的几个描写性词语和形容词,它们都表现出景物特有的状貌,很难用其它词语替换。如“重峦叠嶂”一词,写出了假山在玲珑小巧的园林中,

18苏州园林解读

《苏州园林》语言积累与运用 1.重要词语: 嶙峋(lín xún):一般形容山势峻峭、重叠、突兀的样子,也指人或动物消瘦露骨,如瘦骨嶙峋。 雕镂(diāo lòu):雕刻。 斟酌(zhēn zhuó):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恰当。 因地制宜: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 自出心裁:出于自己心意的创造和裁断。 重峦叠嶂:连绵的山。山峰一个接着一个,连绵不断。 俯仰生姿,意思是无论俯视还是仰视都会形成美好的姿态。 2.重要句子 (1)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解析】“绝大部分”的意思是大多数的,一般情况下的,在这里是说我国的建筑大多数都是对称的,很少有不对称的,使表达更加的形象、准确。 (2)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解析】“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⑶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解析】“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意思是,尽管猛一看上去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但因为墙壁是镂空的,廊子两边无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没有被真正隔开,而只是缓冲了一下视线,使得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眼前,而是逐次展开,这样就使游览者在心理上觉得园林中景致繁复、有层次了。 ⑷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墙壁白色。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衬。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花开时节,更显得各种花明艳照眼。 【解析】园林建筑色彩的谐和,文章则运用比较的说明方法,把苏州园林的页1 第 建筑颜色与北京园林建筑的颜色进行比较,说明苏州园林讲究自然之趣,大多漆广漆(天然漆的一种),这种颜色与周围颜色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从而使人有一种“安静闲适”的感觉。到了花开的季节,相映成趣。 ⑸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解析】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对称的建筑比作图画,园林比作美术画,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苏州园林在讲究亭台轩榭布局的特点。给读者鲜明的印象,增加文章的趣味性。 考点精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8 苏州园林教案(教学设计)

18苏州园林 知识与技能 1.整体感知内容,概括苏州园林的特征。 2.分析本文的结构特点。(重点) 3.掌握文章运用的说明方法。(重难点 ) 4.品味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 1.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依据课文行文思路及内容 要点,设置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然 后师生达成共识。 2.研讨式。对于说明方法的选择、运用,由学生互动 研讨解决。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领略中国园林的建筑美,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 赏力;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热爱祖国的思 想,感受写作大师的语言美,增强热爱母语的感情。第1课时 1.初读课文,概括说明特征。(重点) 2.再读课文,明确说明结构。(重难点) 3.研读课文,理解文章难点。 一、导入新课 《中国石拱桥》让我们领略到了我国桥梁事业的伟大成就,今天,我们从桥上走下来,进入另一种建筑物——园林。在我国的园林中,苏州园林具有独一无二的特征和地位,它是中国各地园林的标本。现在,让我们去苏州园林游览一番,看看那儿的园林建筑。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概括说明特征 提问1:从第一自然段中找出其中最能说明苏州园林地位的词语,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明确:标本。“标本”的意思是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它表明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可以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提问2:这是一篇事物说明文,被说明事物——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是什么? 明确:第二自然段中“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是贯穿全文的中心,也是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明确说明结构 提问3:课文第二自然段,作者围绕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写了哪几层内容? 明确:四层内容:一、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二、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三、讲究花草

18 苏州园林

18 苏州园林 课题苏州园林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 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实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实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 调节。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轩榭、败笔、丘壑、嶙峋、镂空、蔷薇、明 艳、因地制宜、重峦叠嶂”等词语,掌握其音、义,并用 词造句。 2.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特别是苏州园林的艺术成 就,领会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3.了解说明文常用的一些说明方法,初步学写说明 文。 过程与方法 1.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 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培养学生按事物本身规律组织材 料,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水平。 2.揣摩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说明中糅合记叙、议 论,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学生爱国之情。 课 前 预 习 作者 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对语文 教学的改革和教材的建设有重大贡献。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倪焕 之》,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童话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 石像》等,作品收在《叶圣陶集》里。写作背景本文选自《百科知

识》 1979年第4期。原题为《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 略有删节。1979年初,香港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便邀请叶圣陶写一篇序文,叶圣陶欣然允诺。后因故摄影集未出版,序文被《百科知识》所用,这正是叶圣陶对苏州园林眷恋深情的自然流露和生动描写。 读准字音轩榭 ..(xuān xiè)池沼.(zhǎo)丘壑.(hè)模.样(mú) 相间.(jiàn)嶙峋 ..(lín xún)庸.俗(yōnɡ)镂.空(lòu) 蔷.薇(qiánɡ)斟酌 ..(zhēn zhuó)重峦叠嶂.(zhànɡ) 辨清字形 理解词语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自出心裁:独创一格,与众不同。 轩榭:轩,有窗户的廊子或小屋。榭,建筑在台上的房屋。 败笔:写字写得不好的一笔;绘画中画得不好的部分;诗文中写得不好的词句。 重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峰。 阅历:由亲自体验、经历而得来的知识。 胸中有丘壑:意思是设计者和匠师的脑中相关于山水风景的高明构思。 雷同:指不该相同而相同。 俯仰生姿:高树好像低着头,低树好像抬着头,形成一种相互呼应的优美姿态。 珠光宝气:形容服饰、陈设等非常华丽。 镂空:在物体上雕刻出穿透物体的花纹或文字。 诸如此类:与此相似的种种事物。 别具匠心:另有一种巧妙的心思(多指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8《苏州园林》名师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苏州园林》教案设计 素质教育目标: 1、积累掌握“轩榭、丘壑、嶙峋、镂空、重峦叠嶂”等词语。 2、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以及课文总分总的结构。 3、掌握本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品味文章的语言。 4、初步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以及课文总分总的结构。 2、掌握本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品味文章的语言。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 (配乐欣赏苏州园林的图片) 老师解说:苏州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沉淀了二千五百余年吴文化底韵。这里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苏州园林是指苏州城内的园林建筑,始建于春秋时期的吴国建都姑苏时。到清末苏州已有各色园林一百七十多处。可以说是“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灵泉之致”。苏州园林以其意境深远、构筑精致、艺术高雅、文化内涵丰富而成为众多古典园林的典范。其中沧浪亭、狮子林、留园和拙政园分别代表着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苏州“四大名园”。 苏州园林的布局以水为中心,各种亭台轩榭多临水而筑。建筑布局疏落相宜、构思巧妙,风格清新秀雅、朴素自然。湖石假山多且精美,建筑分布错落有致。狮子林景深丰富,个性分明,假山洞壑匠心独具,一草一木别有风韵。 古人以回归自然的大智慧,在那亭榭楼阁、荷塘山石、古树奇花、楹联匾额之中蕴藏了丰富的人文信息。而那园林之中的,幽长古巷、弯弯小桥、静静流水,一切与园林融为一体的景色,又何尝不值得人们流连忘返,细细品味? 今天就让我们在大师叶圣陶先生的引领下一起走进那秀美典雅的苏州园林。 1、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原名绍钧,字圣陶,以字行。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代表作品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倪焕之》、《多收了三五斗》等。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8课苏州园林拓展阅读新人教版

第18课《苏州园林》拓展阅读 苏州园林曾带给我们美好的享受,唤起我们的欣赏欲望。那么,你留意过作为园林组成部分的建筑小品吗?知道它们有哪些功能吗? 园林建筑小品 ①园林建筑小品是指园林中体量小巧、功能简单、造型别致、富有情趣的精美构筑物。在我国,园林建筑小品源远流长。从最早的上古园林时代的灵台、龙、龟,到明清时代园林中的景墙、长廊、园桥、石刻、灯柱等等,再到现代都市园林中的各类座椅、标牌、园灯等等都是园林建筑小品。 ②园林建筑小品作为艺术品,本身就具有审美价值,由于其色彩、质感、肌理、尺度、造型的特点,辅以成功的布置,其自身往往就是园林的一景。有时我们甚至可能忘了去过的景区的名称,而它里面经典的壁画、雕塑、石刻等却久久地印在脑海里。 ③有些园林建筑小品在园林空间中起着分隔空间与联系空间的作用,引导人们由一个空间进入另一个空间,而且具有组织空间画面的构图功能,为步移景异的空间增添了无穷的意趣。如园林景墙穿插园中,主要功能就是造景,或者分隔大空间,或者将小空间串通迂回,使园林景观的层次更显深邃。 ④除具有观赏、组景作用外,如果能够把桌椅、地坪、园灯等实用功能作用比较明显的园林建筑小品艺术化、景致化,可以渲染周围的气氛,增强空间的感染力。即使只是一块标示牌,如果设计新颖,处理得宜,做成富有一定艺术情趣的形式,也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且读我思】 下面材料介绍的园林建筑小品起到了什么作用,结合上文作简要说明。 【材料】一进大门,留园的建筑艺术处理就不同凡响:狭窄的入口内,两道景墙之间是长达50余米的曲折走道,造园家充分运用了空间大小、方向、明暗的变化,将这条单调的通道处理得意趣无穷。过道尽头是迷离掩映的漏窗、洞门,中部景区的湖光山色若隐若现。绕过门窗,眼前才豁然开朗。 北京园林 也许因为北京是金、元、明、清四朝帝都的缘故,建筑师们博采各地园林之长,因地制宜,使北京的园林各具特色,和谐优美。为了显示帝王的威严、华贵,北京的园林注重建筑的雄伟,注重局部的精细,注重色彩的艳丽,似乎只有这样才不失皇家的身份。 故宫、颐和园等建筑金碧辉煌,布局极为工整、对称。左边有一条游廊,右边也必有一条,给人一种平衡的感觉,甚至连屋内的摆设也是如此。在各个大殿、各个宫院,大门外面都要摆两座石狮或麒麟,大门多是分左、中、右三扇。殿内的梁、柱高大,房屋宽敞而略显阴暗。这样的园林建筑似乎缺乏自然之趣,但以其雄伟、庄严的气势使人折服。 北京的园林建筑在细微之处见匠心。一段曲廊,一丛阶边的小草,一组精妙的雕刻,无不在烘托气氛中起着微妙的作用。例如颐和园中的长廊,有一华里长,分成十几段,每段房棱上的彩绘或山,或水,或人,或物,或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竟无一相同。一幅“嫦娥奔月”的彩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绘画者也许吸取了敦煌壁画里飞天图案的艺术精华,很有些“吴带当风”的味道,耐人玩味。 北京园林的色彩大多是金黄或大红,色彩明丽。有时,在万绿丛中见一道飞檐,黄绿相间,相映成趣。大多数宫殿都铺着琉璃瓦,大红色的棱、柱,过于庄重,而幽雅显得欠缺了一点。也有例外,潭柘寺的大殿都是由灰色方砖铺地,墙壁都是灰暗的,同周围的景色浑然一体。“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古朴淡雅,别具风采。 这是我对北京园林粗浅的介绍,若想真正领略到其中的妙处,还是请您亲自来游览北京的园林吧! 【且读我思】 作者认为北京园林有怎样的特点? 答案 《园林建筑小品》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8苏州园林教案新人教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8苏州园林教案新人教

18 苏州园林 知识与能力 1.积累“轩榭、败笔、丘壑、嶙峋、镂空”等词语,掌握其音义,并用词造句。 2.整体感知内容,概括苏州园林的特征,分析本文的结构特点。 3.掌握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品味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 运用多种媒体,创设丰富情境,引导学生感知园林的画意美,感受园林文化的艺术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中国园林的建筑美,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 2.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 3.感受写作大师的语言美,增强热爱母语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叶圣陶(1894—1984),原名叶绍钧,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倪焕之》。他曾在小学、中学、大学教过书,对语文教学的改革和教材的建设有重大贡献。20年代和30年代是他创作道路上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他的作品很多,最有名的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他原籍江苏苏州吴县,所以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刻的研究。 2.背景资料 叶圣陶先生自小生长在苏州,他对苏州的一草一木充满了深厚的感情,特别是与驰名中外的苏州园林结下了不解之缘。1979年初,香港一家出版社邀请叶圣陶为其出版的《苏州园林》图册作序,叶圣陶欣然允诺。序文即此篇(略有删

节)。后来图册因故未能出版,序文被《百科知识》所用,原题为《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 3.知识链接 中国四大古典名园:颐和园、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 苏州四大古典名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 4.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轩榭 ..(xuānxiè)池沼.(zhǎo) 丘壑.(hè) 嶙峋 ....(línxún)蔷薇(qiángwēi)镂.空(lòu) 斟酌 ..(zhēnzhuó)重峦叠嶂. (zhàng)屈曲 ..(qūqū) 鉴.赏(jiàn)栏.杆(lán)相间.(jiàn) 依傍.(bàng)单调.(diào)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语文18课《苏州园林》同步练习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语文18课《苏州园林》同 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字词书写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轩xiè( ) 池沼.( ) 丘hè( ) 嶙xún( ) 斟zhuó( ) 镂.( )空jiàn( )赏qiáng( )薇 模.样( ) 叠zhàng( ) 别具jiàng( )心 二、语言表达 2.选词填空。 (1)谁如果要 (欣赏鉴赏鉴别)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2)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 (完整完好完美)的图画。 (3)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 (图画图案图形)美。 (4)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 (依靠依傍依赖)的。 (5)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 (赞扬赞颂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 3.根据上下文的语言环境,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含义。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 标本: (2)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 ..,胸中有丘壑。 阅历: (3)他们斟酌 ..着光和影,拍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斟酌: (4)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 ....。 别具匠心: (5)设计师和匠师们因地制宜 ....,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 因地制宜: (6)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 ....。 俯仰生姿:

三、综合性学习 4.下面语段中画线句都有语病,请按要求修改。 苏州园林是指中国苏州城内的园林建筑,以私家园林为主。①起始于春秋时期的吴国建都姑苏时(公元前514年),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鼎盛于清代,兴旺于明代。 ②到清末,苏州已有各色园林近一百七十多处,对外开放的园林有十九处。苏州园林占地面积不大,但以意境见长,以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在有限空间内点缀安排,移步换景,变化无穷。1997年,③苏州古典园林作为中国园林的榜样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第①句语序不当,应调整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句语义矛盾,应删去“___”或“______”。 (3)第③句中用词不当,应把“_______”改为“_________”。 5.你们班想开展一次调查苏州园林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如果你是本次调查活动的负责人,请完成下列任务。 (1)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则宣传标语。 (2)你在查阅“苏州园林”相关资料时发现,园林中很多庭院推门进去首先会看到一个屏风或屏障(如下图),有的是一堆石头或假山,有的是一堵墙,有的高有的矮,大小姿态不一。请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庭院中设置屏障有什么作用。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课文第一至第六段,完成下面的题目。 6.阅读第二段,概括苏州园林的总特点。 7.第四段中“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一句中“艺术”与“技术”能不能调换位置?为什么? 8.第四段中“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一句中“往往”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9.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2)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北京的园林 ①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城,她的名胜古迹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②也许因为北京是金、元、明、清四朝帝都的缘故,建筑师们博采各地园林之长,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8 苏州园林

18 苏州园林 名校讲坛 1.主题解说 课文通过介绍苏州园林景色如画的特点,展现了它的美丽、精巧,显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水平,赞颂了设计者和匠师们认真严肃的劳动态度和杰出的艺术创造能力。 2.重点突破 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的? 【提示】总体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①亭台轩榭的布局不讲究对称,讲求自然之趣。②假山池沼的配合讲求自然美。③花草树木的映衬具有图画美。④近景远景的层次具有景致美。⑤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⑥门和窗具有高度的图案美。⑦极少用彩绘,却具有独特的色彩美。 3.难点攻克 本文为什么采用逻辑顺序来介绍苏州园林,而不采用空间顺序? 【提示】本文介绍的不是苏州某一个园林的情况,而是苏州所有园林的共同特点。因此它不能像介绍某个地方或建筑物那样,按照空间顺序来进行说明,而要在高度概括的基础上采用逻辑顺序从整体到局部、从大的显眼的事物到小的不显眼的事物,分项进行介绍说明。 4.考点链接 说明方法:举例子 【定义】举例子,是通过列举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事例来说明事物特征的一种说明方法。 【作用】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理解,这就需要举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使想要说明的事物更清晰。如第⑦段在说明“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时,就列举了阶砌旁边的书带草,墙上的爬山虎、蔷薇木香,墙边的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等例子。 【习题链接】见“课内精读”T12(2),“拓展阅读”T15。 01 积累与运用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池沼.(zhǎo) 映衬.(chèn) 依傍.(bànɡ) màn(蔓)延 斟.酌(zhēn) q iánɡ(蔷)薇bā(芭)蕉檐lòu(漏) 2.文学常识填空。 《苏州园林》作者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他发表了许多反映人民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作品,出版了童话集《稻草人》以及小说集《隔膜》《火灾》等。 3.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说明方法。 (1)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作比较) (2)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举例子)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8课《苏州园林》同步练习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8课《苏州园林》同步练 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池沼.(zhǎo)嶙峋.(xún)鉴.赏(j iàn)着.眼(z huó) B.琢.磨(z huó)丘壑.(hè)镂.空(lóu)蔷.薇(q ián g) C.轩.榭(xuān)庸.俗(yōn g)模.样(mú)松柏.(bǎi) D.斟.酌(zhēn)一幅.(fú)对称.(chèn)檐.漏(yá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败笔蔓延玲珑盘屈嶙峋 B.堆叠闲适映衬俯仰生姿 C.明艳阅历依傍因地治宜 D.简朴倘若芭蕉自出心材 3.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讲究假山池沼的,讲究花草树木的,讲究近景远景的。 A.布局配合映衬层次B.配合映衬布局层次 C.映衬配合层次布局D.层次布局配合映衬 4.对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⑴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⑵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⑶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⑷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A.打比方作比较摹状貌引用 B.打比方作比较打比方引用 C.比喻作比较摹状貌打比方 D.摹状貌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 二、其他 5.填空。

《苏州园林》的作者是________,说明对象是_______,文章采用了“______”的结构形式,按照_______说明顺序,先总说苏州园林的地位、影响和整体特征,再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方面进行说明,又从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细微方面进一步说明。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又是入画的一景”,回答问题。 6.选段中在说明池沼的特点后,用“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评述池沼与其他景致配合的艺术效果。句中的“这”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7.首句中的“假山和池沼”能否换成“池沼和假山”?为什么? 8.苏州园林尽管“各个不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这个特征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江苏园:春来江水绿如蓝 于丽爽 ①江苏园是北京园博园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是迄今为止我国北方最大的江南园林;荟萃了拙政园、留园、沧浪亭、瞻园等江南名园的经典景观和造园技法;和广东、福建并列为三大以省为单位建设的大展园,由苏州市和南京市联手共建。 ②从5号门区进入园博园,对面小山坡上一大片樱花树,4月底5月初,一树树粉色的樱花中夹杂着几棵白色樱花,微风一吹,落英缤纷。就在这花树婆娑中,若隐若现着白墙灰瓦。高墙之中,露出屋角、树梢。这里,就是又名“忆江南”的江苏园。 ③进正门一步踏入门厅,方方正正一小院。对面墙下种着一棵松,一株梅,一丛竹。还有苍劲古朴的龙爪槐和体态多姿的太湖石假山。地面铺装五只蝙蝠围绕着铜钱的圆形图案。 ④展园施工负责人束卫东介绍,和北京的皇家园林不同,苏州园林都是大户人家的私家园林。门厅是停轿出轿的地方。植有岁寒三友,代表主人品格高洁;五福临门的地面铺装则寓意福在眼前。一个小小的门厅,就有这么多设计,江南园林对细节的精益求精,可见一斑。 ⑤江南园林建筑的特点是粉墙、黛瓦、栗柱、灰砖。从门厅右转进入园内,迎面屏 山堂,通透的空间,四面暗红色的柱子,最能体现栗柱的特点。据介绍 ...,这种接近栗子皮颜色的漆又被称为中国漆,是用漆树的枝叶熬制后配上颜色调制的,整个江苏园中建筑用的都是这种漆,与北方园林惯用的朱红色漆截然不同。 ⑥屏山堂由前厅、天井、后厅组成。一望名字便知,起的是障景的作用:杵在门口,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苏州园林》优秀教案

苏州园林教案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轩榭、败笔、邱壑、嶙峋、镂空、蔷薇、明艳、因地制宜、重峦叠嶂?等词语,掌握其音、义,并用词造句。 2.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特别是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领会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3.了解说明文常用的一些说明方法,初步学写说明文。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培养学生按事物本身规律组织材料,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 2.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 3.揣摩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说明中糅合记叙、议论,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德育目标 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 2.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1.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 2.搞清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教学方法 1.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依据课文行文思路及内容要点,设置耐人寻味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师生达成共识。 2.研讨式。对于说明方法的选择、运用,由学生互动研讨解决,积累大量的感性材料,获得感性认识即可。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划分结构层次,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明确说明顺序;难点探究,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中国石拱桥》让我们领略了我国桥梁事业的伟大成就,《桥之美》让我们从美学的角度感受了桥的魅力。今天,让我们去苏州园林游览一番,看看那儿的园林建筑。 多媒体显示有关苏州园林的音像资料。 设计(二)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苏州园林》。 设计(三) 多媒体显示?苏州园林?美景。 有人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名闻全国,誉满世界。距今约二千四百年的夫差的馆娃宫,便是苏州第一座园林。现存的园林近则四五百年,远则上千年,可谓源远流长。苏州园林究竟有几处,尚无确切的统计,现存园林尚近二百处,无怪乎人们称苏州为?园林城市?。让我们随着叶圣陶老先生去观赏那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吧。 二、作者及相关资料介绍 多媒体显示:

部编版八年级(上)《第18课 苏州园林》同步练习卷(4)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8课苏州园林》同步练习卷(4)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池沼.(zhāo)嶙峋.(xún)砌.砖(qì)着.眼(zhuó) B.雷.同(léi)丘壑.(hè)镂.空(lóu)蔷.薇(qiáng) C.轩.榭(xuān)庸.俗(yōng)模.样(mú)松柏.(bǎi) D.斟.酌(zhēn)一幅.画(fù)对称.(chèn)阑.干(lán) 2.找出下列词语中的4个错别字,并在横线上订正。 鉴赏映衬因地治宜自出新裁 曼延鳞峋别具匠心称心满意 3.下列词语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标本:保持实物原样或经过整理,以学习研究时参考用的动物、植物、矿物。 B.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败笔:这里指绘画中画得不好的部分。 C.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工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上品:上等。 D.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闲适:清闲安适。 4.按合理的顺序排列下列句子,将正确的序号排列在横线上。 A.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 B.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工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 C.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D.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户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 。 5.下面都是概括性句子的一组是() ①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②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③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18 苏州园林

18苏州园林 01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C) A.对称.(chèn)轩榭.(xiè)重峦.叠嶂(lán) B.镂.空(lóu) 玲珑.(lónɡ) 盘曲嶙.峋(lín) C.池沼.(zhǎo) 藤.萝(ténɡ) 无所依傍.(bàng) D.斟酌.(zuó) 丘壑.(hè) 俯仰.生姿(yǎnɡ) (解析:A.“峦”应读为“luán”;B.“镂”应读为“lòu”;D.“酌”应读为“zhuó”。)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一位人大代表发言表示,扶贫工作要因地制宜 ....、分类解决。 B.校园内布局合理、视野开阔,雄伟的教学大楼与绿树红花俯仰生姿 ....、相映成趣。 C.雨后黄山现浩瀚云海,朵朵雾浪在重峦叠嶂 ....之间缓缓流动。 D.大雪把公园装点得更加娟秀有趣,雪片堆出的每个造型都是那样自出心裁 ....。 (解析:D.“自出心裁”指出于自己心意的创造和裁断。此句中“自出心裁”应换为“别出心裁”。)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C) 苏州地处水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基本因素大大促进了苏州园林的发展。 ①加之苏州民风历来崇尚艺术,追求完美,千古传承,长盛不衰 ②湖沟塘堰星罗棋布,极利因水就势造园 ③苏州地区历代百业兴旺,官富民殷,完全有条件追求高质量的居住环境 ④无论是乡野民居,还是官衙贾第,其设计建造皆一丝不苟,独运匠心 ⑤附近又盛产太湖石,适合堆砌玲珑精巧的假山,可谓得天独厚 A.④①②⑤③B.③①④②⑤ C.②⑤③①④D.②⑤①④③ (解析:②⑤讲自然环境的优势,所以应紧跟在“苏州地处水乡”之后,排除AB;③为①④的前提,应放在前面,所以选出答案C。) 4.下面语段中画线句都有语病,请按要求修改。 苏州园林是指中国苏州城内的园林建筑,以私家园林为主。①它起始于春秋时期吴国建都姑苏时(公元前514年),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鼎盛于清代,兴旺于明代。②到清末,苏州已有各色园林近一百七十多处,对外开放的园林有十九处。苏州园林占地面积不大,但以意境见长,以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在有限空间内点缀安排,移步换景,变化无穷。 (1)第①句语序混乱,应将“兴旺于明代”和“鼎盛于清代”调换位置。 (2)第②句语意矛盾,应删去“近”或“多”。 5.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说明方法。 (1)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作比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