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画
- 格式:ppt
- 大小:177.50 KB
- 文档页数:43
古诗《画》课文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一、解析。
1. 整体感知。
- 这首诗就像是一个谜语,谜底是画。
你看啊,诗人从看、听、季节变化和人物活动这几个方面来描写这个“画”。
2. 逐句解析。
- “远看山有色”:当我们远远地看一幅画里的山的时候,山是有颜色的呢。
正常情况下,我们在现实中看远处的山也是有色的,诗人这么写,就先给我们一种好像在看真实景色的感觉。
- “近听水无声”:可是当我们走近了去听画里的水呢,却听不到声音。
这就很有趣啦,在现实里,靠近流水肯定能听到哗哗的声音,但是画里的水不管你怎么靠近,它就是没声音,这一下子就点出了这是一幅画,不是真的山水哦。
- “春去花还在”:春天过去了,现实中的花早就凋谢了。
但是在画里呢,花还是盛开的样子,就像时间在画里静止了一样。
这就更能让我们确定这是一幅画,画里的东西不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
- “人来鸟不惊”:要是在真实的世界里,人一靠近,鸟儿就会飞走啦。
可是画里的鸟呢,人来了它也不害怕,不会飞走。
这也是画的奇妙之处,里面的东西都是静止的、不受外界干扰的。
二、赏析。
1. 巧妙的构思。
- 这首诗特别巧妙,它用一种对比的手法。
把我们对真实世界的认知和画里的世界进行对比。
就像在跟我们玩一个“找不同”的游戏,通过远看、近听、看季节变化、看人和动物的互动这些方面,一点点地揭示出这不是真实的场景,而是一幅画。
2. 简洁的语言。
- 整首诗每句才五个字,总共二十个字,却把画的特点说得清清楚楚。
没有一个多余的字,就像一个小巧玲珑的工艺品。
用这么简洁的语言来描述这么有趣的内容,真的很厉害。
而且这些字都很通俗易懂,小朋友也能轻松读懂呢。
3. 独特的意境。
- 诗里营造出一种很安静、很奇妙的意境。
画里的山水、花鸟好像都有自己的小世界,它们不受外界的影响。
这种意境让人感觉很神秘,又很美好,就像我们走进了一个静止的、充满色彩和生机的小天地。
古诗《画》译文及注释
以下是古诗《画》的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远处可以看见山有青翠的颜色,在近处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
春天过去了,但花儿还是常开不败,人走近了,枝头上的鸟儿却没感到害怕。
注释:
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
春去:春天过去。
惊:吃惊,害怕。
这里主要是受惊飞起的意思。
《画》全诗原文: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画》是宋代佚名诗人 一说唐代王维或南宋川禅师)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此诗描写的是自然景物,赞叹的却是一幅画。
前两句写其山色分明,流水无声;后两句描述其花开四季,鸟不怕人,四句诗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山水花鸟图。
全诗对
仗工整,尤其是诗中多组反义词的运用,使其节奏清晰,平仄分明,韵味十足,读着琅琅上口。
古诗《画》的古诗唐太宗李世民统治下的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文化最发达的时期之一。
唐朝鼎盛时期出现了大量的著名画家们,他们擅长于描绘人物、山水、花鸟等,画面中表现出优美的色彩和精致的细节,可以说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瑰宝。
白居易《画》《画》是一首著名的诗歌,被称为“画家的笔调”,是白居易的作品。
他对于唐式画景的赞美,可谓称得上是一部经典:“雨里芳菲今何在?泣涩几时到眼来?清秋容色苦却好,孤山林里萧疏开。
古松疏影把翠翘,清溪岸边野花攒。
一阵玉露带清香,明月高悬清空尊。
天际松杉苍暝暝,长空流星落横挂。
雪乍绽,风乍起,秋色落尽入小槛。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白居易把唐朝的山水画叙述得清晰生动,并着重强调了画里的美好的氛围,把山水画描绘得栩栩如生,如同身临其境一般。
顾恺之《山水画》顾恺之是唐朝著名的画家,他擅长描绘山水画,他精湛的画技对当时的唐朝艺术发展有重要贡献。
他创作的《山水画》,是他艺术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其中首次用西方技法独特地描绘了唐朝山水景象:“青山拱映汀洲绿,白云贴溪涧翠飞。
若有渔歌小桥上,古往今来有何谓。
”这幅画描绘了美丽的山水景象,体现了顾恺之的画技的高超,也引人回味无穷。
王维《登高》王维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著名的诗人之一。
他的《登高》是唐朝的一首诗歌,此作也显示出王维对自然美景的深情表达:“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从这首诗中也可以感受到王维对自然的情感,他表达的山水风光更是那么的优美精致,令人叹为观止。
总结唐朝创作的众多山水画、诗歌,反映出中国文化中优美的画家之调,令人倾倒。
以白居易的《画》、顾恺之的《山水画》、王维的《登高》等为例,可以看到,唐朝文人画家们表达的自然风光,尽情展示着他们对美景的赞美,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文化中的美感和优雅。
古诗《画》的解析
原诗文:
《画》
唐·王维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画》这首诗的解析如下:
王维的《画》以简洁明快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自然画面。
首句“远看山有色”描绘了远处的山峦,色彩斑斓,层次分明,给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感觉。
次句“近听水无声”则写近处的流水,静谧无声,与前一句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大自然的静谧之美。
第三句“春去花还在”描绘了春天过去后,花依旧盛开的景象。
这一句以花为媒介,传达出诗人对自然恒常之美的赞叹。
最后一句“人来鸟不惊”则写人与鸟的关系,表达了诗人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
在春天盛开的花,随着春天的逝去就凋谢了。
而画上的花,不管在什么季节,它都盛开着。
人走近停在枝头上的鸟,它就会受惊飞走。
但画上的鸟,即使你走近了,它也不会惊飞。
全诗读起来似乎行行违反自然规律,其实正是暗中设谜,写出了画的特点。
这就好比是阳春白雪,一开始就将下里巴人给赶出了艺术空间。
取消了浮躁者的欣赏
美的资格。
在这里,任何的浮躁都不行,有的只是心静如水,但不是死水而是活水。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自然画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
同时,也体现了王维山水诗的独特风格,即以静态的描绘表现出动态的美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古诗《画》基础知识1.熟读古诗《画》《画》【南宋】道川禅师远观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犹在,人来鸟不惊。
头头皆显露,物物体元平。
如何言不会,祗为太分明。
2、《画》生词注释了解①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
②惊:吃惊,害怕。
3、古诗《画》译文远远望去,高山色彩明亮,走近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
春天已经过去了,但百花盛开的景象却并未消逝,人走近,可是枝头上的鸟儿却依然没有被惊动。
头头是道,处处都显露着自性妙明,事事物物的本性都一样,本来平等无二。
可是为什么,无论怎样说,您都不明白呢?只是因为啊,您已经从自性的本来明了,转变成了念头的分别明了了。
4、古诗《画》诗文赏析关于这首诗的作者,有多种版本。
但是根据后四句阐述禅理的意境来看,这首诗是南宋僧人道川禅师为注释佛教经典《金刚经》所作的偈颂诗这种说法更加可信。
全诗描绘的是清净自性,以及清净自性对于一切显现的观察。
自性见山,虽然有色相,有也是无,幻相而已;自性听水声,声声不实,有声也是无声;自性观春花,没有取舍,当下即是自性,所以春天虽然过去了,自性之花却并未凋谢;人来了,鸟因为妄想心的缘故而惊飞。
万事万物,本性都是清净自性,本来平等。
不明白只是因为,人们陷入了分别思维当中,把自性的当下妙明,转变成了思维心的分别而明了。
5、古诗《画》作者简介冶父(安徽地名)道川禅师,南宋时期高僧。
生卒年不详。
俗家姓狄,人称狄三,昆山(今山东省诸城市)人。
二、古诗《画》进阶知识1.掌握古诗《画》生字水【shuǐ】部首:水笔画:4 笔画顺序:竖钩、横撇/横钩、撇、捺组词:跳水去【qù】部首:厶笔画:5 笔画顺序:横、竖、横、撇折、点组词:回去来【lái 】部首:木笔画:7 笔画顺序:横、点、撇、横、竖、撇、捺组词:原来不【bù】部首:一笔画:4 笔画顺序:横、撇、竖、点组词:不合远【yuǎn 】部首:辶笔画:7 笔画顺序:横、横、撇、竖弯钩、点、横折折撇、捺组词:远方近【jìn】部首:辶笔画:7 笔画顺序:撇、撇、横、竖、点、横折折撇、捺组词:远近色【sè】部首:色笔画:6 笔画顺序:撇、横撇/横钩、横折、竖、横、竖弯钩组词:景色声【shēng】部首:士笔画:7 笔画顺序:横、竖、横、横折、竖、横、撇组词:声音听【tīng】部首:口笔画:7 笔画顺序:竖、横折、横、撇、撇、横、竖组词:听写无【wú】部首:一笔画:4 笔画顺序:横、横、撇、竖弯钩组词:无边2、古诗《画》反义词的掌握及一年级反义词汇总来-去多-少上-下有-无里-外前-后进-出粗-细开-关冷-热黑-白对-错左-右问-答快-慢大-小好-坏亮-暗晚-早笑-哭高-低3、古诗《画》一年级必背段落,生字填写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6《画》相关学习资料古诗《画》如下: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据查,古诗《画》的作者不是王维,因为翻遍《全唐诗》,在王维的名下,没有这首诗;而且整个《全唐诗》里,也没有这首诗。
此诗是题在王维的画作上,题诗人已不可考,但这首诗本身是从别人的诗改来的。
原诗是唐代大川禅师的作品,全诗如下:?远观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犹在,人来鸟不惊。
头头皆显露,物物体元平。
如何言不会,只为转分明。
不知您是不是需要这么完整的。
王维观画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先写王维赞画,再写王维解画,最后写乐工演奏证实王维的话。
关于王维《画》的故事王维是唐代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绘画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画家。
宋代诗人苏轼就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两句话确切地概括了王维的诗歌、绘画创作的主要特色。
由于王维诗画都很精妙,民间就有不少关于他的传说。
其中有一个传说是这样的:王维曾经给岐王画过一幅《巨石》的画,那画画成以后,非常生动,就跟真的一样,岐王因而十分珍爱。
岐王在闲暇的时候,经常坐在画的对面,凝神观赏这块巨石,渐渐地便产生一种置身深山幽谷中的幻觉。
有一天,岐王从外边回来。
快到家门口时,突然风雨齐来,雷电大作,天崩地裂一声巨响,只见一块大石头,冲天而起,把房屋都给撞坏了。
岐王与侍从赶紧到房中查看。
只见壁上挂的《巨石》画幅只剩下了空轴,才知道画石已飞腾而去了,不禁哑然失色。
后来到了宪宗时,高丽(今朝鲜)遣使臣来中国,说是在他们国的神崇山上,某一日突然从空中飞来一块奇石。
人们争相围观时,发现上面有“王维”的字印,知道是中国的东西,就连忙呈报国王。
国王不敢留,就派使者前来奉献。
宪宗听了很惊奇,命群臣将王维的手迹拿来比较一下,分毫不差,这才深信不疑。
由此,宪宗发现了王维的画可以“通神”,是宝物,便命人在各地专门搜寻王维的画,藏入宫中。
这个传说,生动地说明了民间对王维绘画艺术的精妙,是多么热情地赞颂与钦佩。
画唐代:王维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译文及注释译文:远看高山色彩明亮,走到近处却听不到水的声音。
春天过去,可是依旧有许多花草争奇斗艳,人走近,可是鸟却依然没有被惊动。
注释: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
惊:吃惊,害怕。
赏析此诗描写的是自然景物,赞叹的却是一幅画。
前两句写其山色分明,流水无声;后两句描述其花开四季,鸟不怕人。
四句诗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山水花鸟图。
全诗对仗工整,尤其是诗中多组反义词的运用,使其节奏清晰,平仄分明,韵味十足,读着琅琅上口。
全诗读起来似乎行行违反自然规律,其实正是暗中设谜,写出了画的特点。
“远看山有色”远山含笑,有色便是好山,何为有色?清秀俊朗红湿绿垂是色,寒色苍苍亦是佳色,奇傀峭拔也是异色,只因其距离而产生美感,让人觉其有无限的风光。
此乃是“静境”,静境之美出乎首句,在于有静心者能品之。
这就好比是阳春白雪,一开始就将下里巴人给赶出了艺术空间。
取消了浮躁者的欣赏美的资格。
在这里,任何的浮躁都不行,有的只是心静如水.但不是死水而是活水.你看画中有水呢?一汪春水有着挡不住的盛情倾泻而出,一种流动之美跳跃于诗人的眼中。
“近听水无声”源头活水本是“动境”,而无声二字又进入静境,宁静致远.和首句并无矛盾之处.动静的取舍上诗人可以说是能够做到游刃有余.是什么如此神奇?静的如此让人难以放弃去一探究竟,这样,我们就会接近此诗此画,这样心神和山水便靠近了。
一切的妙处只是因为“无声”,无声是一种美。
王羲之的诗中有“在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便也是这种美。
有声无声都溶在一起,完美的天籁之声!庄子所提的“天籁”之声就是如此,当“天籁”与“人籁”“地籁”一起时,便共同构成一个常人无法言语的自然之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花儿在那个最美的季节里尽情的开放,并最终将自己的生命燃烧般的开到最美。
美到极致后,飘然而去。
但此中花儿不谢,只因在画中。
不仅仅是如此,写的近近是画中的花,是春尽之时,花儿尽逝,无处得美而伤怀的感触在里面。
王维古诗《画》导读:《画》一诗对仗工整,尤其是诗中多组反义词的运用,使其节奏清晰,平仄分明,韵味十足,读着琅琅上口。
下面是关于王维古诗《画》的内容,欢迎阅读!画作者:王维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注释1.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
2.春去:春天过去。
3.惊:吃惊,害怕。
这里主要是受惊飞起的意思。
译文在远处可以看见山有青翠的颜色,在近处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
春天过去了,但花儿还是常开不败,人走近了,枝头上的鸟儿却没感到害怕。
赏析这首诗写出了一幅山水花鸟画的特点。
画面上的任何事物都是有颜色的,都是静止的.,不会有任何活动,也不会发出任何声响。
这首诗写得相当恰切,也较有趣。
首先此诗以简洁浅显的文字,非常巧妙地把画面上的形象叙述出来。
每一句诗的第三字,依次序为“山”、“水”、“花”、“鸟”。
青山耸立,水流其间,鲜花盛开鸟嘻枝头,构成了一派生意盎然的、优美的整体境界。
首句“远看山有色”,写的是直观的客观物象。
此乃“静境”,因其距离而产生美感,让人觉得其有无限的风光。
此色含义无穷,可是清秀俊朗红湿绿垂的美色,也可以是寒色苍苍的绝美佳色,更可以是奇傀峭拔的异色,唯有静心者能品之。
第二句“近听水无声”,有“动境”,因为源头活水来。
而无声二字又进入静境,宁静致远,和首句并无矛盾之处。
在动静的取舍上诗人可以说是能够做到游刃有余。
而且诗之所咏既然是画,则所画之物自然是无声的,与“近听”、“远听”有应无关,然而按逻辑说来,“反”包含有“正”,否定命题总先假设着肯定命题。
“水无声”写的既是作为画这个客观事实,但同时又表示着画上的水本来应该有声而此刻也仿佛有声似的,因此才使得观者欲“近听”之,这即是高超的绘画艺术所起的移情作用之故。
第三、四句的“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说的是花儿尽管在那个最美的季节里尽情地开放,但燃烧般的开到最美的极致后还是要飘然而去,而只有在画中,花儿美而不谢同样,画中的鸟,永远是那么可爱动人。
《画》古诗全文
《画》为初唐诗人王维所做的一首五言绝句。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画中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现实的忧伤。
全诗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无穷,历来为人传诵。
画的古诗及译文如下:
一、《画》的全文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二、《画》的出处
画》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三、《画》的译文
远看高山色彩明亮,走近一听水却没有声音。
春天过去,可是依旧有许多花草争奇斗艳,人走近,可是鸟却依然没有被惊动。
四、《画》的解析
这首诗所描述的是一幅自然风光图,其中“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诗人通过描绘远处的山峰色彩斑斓和近处的水流平静无声,表现了自然景色的美丽和宁静。
“春去花还在”则展示了生命的持久和永恒。
虽然春天已经过去,但是花朵仍然在绽放,表达了生命的不断延续和自然的美好。
“人来鸟不惊”则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人们靠近鸟类时,鸟不会感到惊恐,这表达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画》这首诗表现了自然风光的美丽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它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意象的组合,使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生命的美好。
同时,它也提醒人们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1。
《画》的古诗词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唐代王维《画》。
色:颜色,在本诗中也有景色的意思。
无声:没有声音。
惊:本诗中指受惊、害怕。
在远处可以看见山有青翠的颜色,在近处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
春天过去了,但花儿还是常开不败,人走近了,枝头上的鸟儿却没感到害怕。
前两句,写画中山水之美:自然之美,美在有山有水,美在山水相依。
而山之美,美在静穆峭拔;水之美,美在轻灵流动。
画家以无声之画,展现动静结合之美;诗人以优美的诗句,展现动静结合的美。
后两句,描述画中花鸟:花开四季,鸟不避人。
画中鲜花盛开,给人带来无限春光,即使春天过去,也花开不败;鸟儿悠然,活灵活现,即使观者靠近,也不惊不避。
画中花鸟,形象逼真,令人叹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