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画1
- 格式:ppt
- 大小:9.85 MB
- 文档页数:22
幼儿园小班古诗《画》教案优秀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小班古诗教学,教材为《幼儿古诗精选》中的《画》一诗。
教学内容包括《画》的全文解读,对诗中描绘的景物进行认识,学习诗中的生字词,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古诗《画》的内容,能够描述诗中描绘的景物。
2. 学会诗中的生字词,并能正确朗读古诗。
3. 培养幼儿对自然景物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古诗的意境,正确朗读生字词。
重点:描述诗中的景物,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古诗挂图、《画》的PPT、生字卡片。
学具:幼儿用书、《画》的单页、画笔、彩纸。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带领幼儿观察教室窗外的景色,引导幼儿描述所看到的景物。
(2)引入古诗《画》,告诉幼儿这是一首描绘美景的古诗。
2. 古诗全文解读(10分钟)(1)教师朗读古诗,让幼儿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逐句解读古诗,让幼儿理解诗意,学会生字词。
3. 例题讲解(10分钟)(1)出示古诗挂图,让幼儿观察并说出图中的景物。
(2)教师通过PPT展示生字词,让幼儿跟读并认字。
4. 随堂练习(10分钟)(1)让幼儿用彩纸拼贴出古诗中的景物。
(2)组织幼儿进行朗读比赛,看谁读得最准确、最有感情。
(2)让幼儿相互评价,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古诗《画》全文。
2. 在黑板上展示生字词,标注拼音。
3. 在旁边画出诗中的景物,增强视觉效果。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用彩纸拼贴出古诗《画》中的景物,并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
答案:略。
2. 作业题目:家长协助幼儿朗读古诗《画》,并录制视频。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关注他们在认字、朗读等方面的困难,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让幼儿回家后,观察家附近的景物,尝试用古诗的形式进行创作,培养他们的创作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3. 例题讲解的深入程度4. 随堂练习的互动性和趣味性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创新性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应用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1. 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肢体动作,帮助幼儿理解古诗的意境。
【导语】《画》是宋代佚名诗⼈(⼀说唐代王维或南宋川禅师)创作的⼀⾸五⾔绝句。
此诗描写的是⾃然景物,赞叹的却是⼀幅画。
前两句写其⼭⾊分明,流⽔⽆声;后两句描述其花开四季,鸟不怕⼈。
四句诗构成了⼀幅完整的⼭⽔花鸟图。
以下是整理的(⼩学⼀年级语⽂课⽂《画》原⽂、教案及教学反思),希望帮助到您。
⼩学⼀年级语⽂课⽂《画》原⽂ 画 远看⼭有⾊,近听⽔⽆声。
春去花还在,⼈来鸟不惊。
注释: ⾊:颜⾊,也有景⾊之意。
春去:春天过去。
惊:吃惊,害怕。
这⾥主要是受惊飞起的意思。
译⽂: 在远处可以看见⼭有青翠的颜⾊,在近处却听不到流⽔的声⾳。
春天过去了,但花⼉还是常开不败,⼈⾛近了,枝头上的鸟⼉却没感到害怕。
创作背景: 此诗为诗⼈赞画之作。
关于这⾸诗的作者,有多种说法。
⼀说是唐代王维所作,但在王维的作品,或在《全唐诗》都没有此诗;⼀说是原为南宋僧⼈川禅师为注释佛教经典《⾦刚经》所作的偈颂诗的⼀部分;⼀说为宋代佚名诗⼈所作,如上海市⼀年级⼩学语⽂等教材中编⼊此诗时,作者⼀栏⾥即是“宋·佚名”。
⼩学⼀年级语⽂课⽂《画》教案 教学⽬的: 1、能对照图画⽤⾃⼰地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懂得为什么说谜底是⼀幅画。
2、学会画、远、近、⽆、声、惊七个⽣字,认识⼟字旁,掌握有——⽆,远——近等反义词。
3、会正确朗读、背诵、默写课⽂。
准备教具: ⽣字卡⽚、挂图、录⾳ 教学过程: 共分两课时 第⼀课时 教学⽬标: 1、同上 2、学会七个⽣字 3、能正确朗读课⽂ 教学过程: ⼀、观察图画导⼊新课 (课件) 1、教师范读诗歌猜谜,出⽰挂图,并揭课题。
a、上课之前,⽼师先让⼩朋友们猜个谜语,听仔细了(范读课⽂) b、学⽣动脑筋猜 c、出⽰挂图(课件):好极了,就是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古诗《画》(板书课题)。
2、仔细看这幅画,画上画了些什么? ⼆、初读课⽂,⾃学字词 三、对照图画,再读课⽂ 四、讲读课⽂,理解诗意 (⼀)讲读第⼀、⼆⾏ (⼆)讲读第三、四⾏ 1、想⼀想,春天,许多花都怎么样了?可是课⽂⾥是怎么说的,为什么? 2、要是鸟停在树枝上,⼈来到鸟的⾯前,鸟会怎么样呢? 3、指名扮演诗⼈,⾛近画,做赶鸟的动作。
小学一年级语文古诗《画》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画》。
教材内容为一首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物的古诗,诗中包含了山水、云、鸟等自然元素,以及人物的悠闲自得。
通过学习这首古诗,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感受自然之美,培养对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画》。
2. 学生能够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3. 学生能够通过古诗学习,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画》。
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教师通过播放自然风光的视频,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诗歌讲解: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古诗《画》,解释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3. 诗句解析:教师逐一讲解诗句,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4. 随堂练习:教师给出与古诗相关的练习题目,学生现场作答,教师及时进行点评和指导。
5. 课堂互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6. 朗读与背诵: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和背诵古诗《画》,确保学生能够熟练掌握。
7.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朗读和背诵古诗《画》,并写下自己的感悟。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画山水云鸟人物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回家后朗读和背诵古诗《画》。
2. 请学生写下自己对古诗《画》的感悟,可以是对于诗句的理解,或者是对于自然美景的描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查看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是否有所提高。
同时,教师可以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欣赏更多类似的古代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细节《画》这首古诗的教学内容不仅仅局限于诗句本身,还包括了对古诗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背景的解读。
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古诗《画》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的古诗《画》。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的第一章《美丽的画》,详细内容为欣赏和理解古诗《画》的内容及意境。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古诗《画》的字词、句型和发音。
2. 培养学生对古诗意境的感受力和审美能力。
3. 引导学生了解和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古诗意境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重点:掌握古诗《画》的字词、句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图片、音频。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美丽的画,引发学生对画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内容:详细讲解古诗《画》的字词、句型,让学生跟随课件朗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a. 欣赏画:让学生观察PPT上的画,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中的内容。
b. 朗读古诗:让学生跟随课件朗读古诗,注意字词的发音和句子的停顿。
c. 讲解字词:对古诗中的生字词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含义。
d. 感受意境: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 例题讲解:以古诗《画》为例,讲解如何欣赏和理解古诗。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例题,对其他古诗进行欣赏和分析。
六、板书设计1. 《画》2. 古诗内容: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3. 生字词:山、水、花、鸟4. 意境:美丽、宁静、和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抄写古诗《画》并注音。
b. 选取一幅自己喜欢的画,尝试用古诗的形式表达画的意境。
2. 答案:a. 抄写古诗《画》并注音: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b. 作业二答案示例:山水相依处,花开鸟语间。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欣赏和分析古诗《画》,让学生感受到了古诗的美。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适当调整教学策略。
小学一年级语文《画》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导语】《画》是宋代佚名诗人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此诗描写的是自然景物,赞叹的却是一幅画。
以下是我整理的小学一年级语文《画》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一年级语文《画》原文画(高鼎)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注释:(1)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
(2)惊:吃惊,害怕。
译文:远看高山色彩明亮,走近一听水却没有声音。
春天过去,可是依旧有许多花草争妍斗艳,人走近,可是鸟却依然没有被惊动。
【篇二】小学一年级语文《画》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十一个生字,会写四个字。
认识“辶、忄”两个偏旁。
2、知道“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由读、同桌互读、分小组读等不同的朗读形式,能够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2、利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识记本课生字。
3、找、读、了解反义词的意思,能够记住古诗中的反义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插图和学习课文,感受诗中所描绘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认识十一个生字,会写四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
三、教学策略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想象法、自主识字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想象画面并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有滋有味地循图读文,激发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由地学文识字。
1、通过朗读、看图完成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知。
2、自主识字,交流识记方法,重点字教师给予适时的点拨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充分联系生活实际,以此获得情感体验,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
四、教学过程(一)猜谜导入1、教师请学生猜字谜:空山之中一亩田。
(谜底是“画”字)2、教师再请学生猜谜语: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谜底还是“画”)3、导语:刚才我们猜的谜语,就是一位古代诗人以画作为谜底写的一首诗。
6《画》相关学习资料古诗《画》如下: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据查,古诗《画》的作者不是王维,因为翻遍《全唐诗》,在王维的名下,没有这首诗;而且整个《全唐诗》里,也没有这首诗。
此诗是题在王维的画作上,题诗人已不可考,但这首诗本身是从别人的诗改来的。
原诗是唐代大川禅师的作品,全诗如下:?远观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犹在,人来鸟不惊。
头头皆显露,物物体元平。
如何言不会,只为转分明。
不知您是不是需要这么完整的。
王维观画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先写王维赞画,再写王维解画,最后写乐工演奏证实王维的话。
关于王维《画》的故事王维是唐代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绘画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画家。
宋代诗人苏轼就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两句话确切地概括了王维的诗歌、绘画创作的主要特色。
由于王维诗画都很精妙,民间就有不少关于他的传说。
其中有一个传说是这样的:王维曾经给岐王画过一幅《巨石》的画,那画画成以后,非常生动,就跟真的一样,岐王因而十分珍爱。
岐王在闲暇的时候,经常坐在画的对面,凝神观赏这块巨石,渐渐地便产生一种置身深山幽谷中的幻觉。
有一天,岐王从外边回来。
快到家门口时,突然风雨齐来,雷电大作,天崩地裂一声巨响,只见一块大石头,冲天而起,把房屋都给撞坏了。
岐王与侍从赶紧到房中查看。
只见壁上挂的《巨石》画幅只剩下了空轴,才知道画石已飞腾而去了,不禁哑然失色。
后来到了宪宗时,高丽(今朝鲜)遣使臣来中国,说是在他们国的神崇山上,某一日突然从空中飞来一块奇石。
人们争相围观时,发现上面有“王维”的字印,知道是中国的东西,就连忙呈报国王。
国王不敢留,就派使者前来奉献。
宪宗听了很惊奇,命群臣将王维的手迹拿来比较一下,分毫不差,这才深信不疑。
由此,宪宗发现了王维的画可以“通神”,是宝物,便命人在各地专门搜寻王维的画,藏入宫中。
这个传说,生动地说明了民间对王维绘画艺术的精妙,是多么热情地赞颂与钦佩。
画唐代:王维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译文及注释译文:远看高山色彩明亮,走到近处却听不到水的声音。
春天过去,可是依旧有许多花草争奇斗艳,人走近,可是鸟却依然没有被惊动。
注释: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
惊:吃惊,害怕。
赏析此诗描写的是自然景物,赞叹的却是一幅画。
前两句写其山色分明,流水无声;后两句描述其花开四季,鸟不怕人。
四句诗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山水花鸟图。
全诗对仗工整,尤其是诗中多组反义词的运用,使其节奏清晰,平仄分明,韵味十足,读着琅琅上口。
全诗读起来似乎行行违反自然规律,其实正是暗中设谜,写出了画的特点。
“远看山有色”远山含笑,有色便是好山,何为有色?清秀俊朗红湿绿垂是色,寒色苍苍亦是佳色,奇傀峭拔也是异色,只因其距离而产生美感,让人觉其有无限的风光。
此乃是“静境”,静境之美出乎首句,在于有静心者能品之。
这就好比是阳春白雪,一开始就将下里巴人给赶出了艺术空间。
取消了浮躁者的欣赏美的资格。
在这里,任何的浮躁都不行,有的只是心静如水.但不是死水而是活水.你看画中有水呢?一汪春水有着挡不住的盛情倾泻而出,一种流动之美跳跃于诗人的眼中。
“近听水无声”源头活水本是“动境”,而无声二字又进入静境,宁静致远.和首句并无矛盾之处.动静的取舍上诗人可以说是能够做到游刃有余.是什么如此神奇?静的如此让人难以放弃去一探究竟,这样,我们就会接近此诗此画,这样心神和山水便靠近了。
一切的妙处只是因为“无声”,无声是一种美。
王羲之的诗中有“在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便也是这种美。
有声无声都溶在一起,完美的天籁之声!庄子所提的“天籁”之声就是如此,当“天籁”与“人籁”“地籁”一起时,便共同构成一个常人无法言语的自然之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花儿在那个最美的季节里尽情的开放,并最终将自己的生命燃烧般的开到最美。
美到极致后,飘然而去。
但此中花儿不谢,只因在画中。
不仅仅是如此,写的近近是画中的花,是春尽之时,花儿尽逝,无处得美而伤怀的感触在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