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有哪些共19页
- 格式:ppt
- 大小:2.12 MB
- 文档页数:40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自然地理环境是地球上生物和非生物元素的综合体,其组成要素涵盖了许多方面。
以下是关于自然地理环境组成要素的详细介绍:气候条件气候条件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重要的组成要素之一。
它包括气温、降雨、风暴、日照时间等因素,对生物生长和生态平衡有着深远的影响。
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差异很大,如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极地气候等。
地形地貌地形地貌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山地、高原、盆地、河流等各种地形特征,以及地貌的形成原因和演变过程。
地形地貌对生物分布和资源利用有着重要影响,如山地的森林生态系统和平原的草原生态系统在生物种类和分布上存在明显差异。
水文条件水文条件是指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循环和特性等。
水是生命的基础,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水文条件包括河流、湖泊、地下水等水源的分布和特点,以及水循环和水质等。
不同地区的水文条件差异很大,如沙漠地区的地下水含量丰富,而海洋地区的海水资源则是重要的水资源之一。
土壤条件土壤条件是自然地理环境中影响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
土壤包括不同质地、结构、肥力等特点的土壤类型,如沙质土壤、黏土土壤、腐殖质土壤等。
土壤条件对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有着重要影响,同时也对生态平衡和环境质量有着重要作用。
生物资源生物资源是自然地理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各种生物种类和分布情况。
生物资源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有着重要作用。
资源条件资源条件是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因素,包括各种自然资源的分布、储量和开发利用情况。
自然资源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等,它们的开发和利用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重要作用。
然而,过度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会导致环境破坏和生态失衡等问题,因此需要采取可持续发展的策略进行管理。
总之,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是复杂多样的,它们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球上独特的自然环境。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知识梳理】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
2.物质与能量交换(1)类型: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
(2)意义: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地球圈层之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是地理环境整体发展演化的基础,也是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
在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中,气候是主导性因素,植被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要素,土壤为各要素的中心环节。
三大循环简图3.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1)生物循环: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迁移运动,能量不断流动,把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2)根本作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3)主要体现。
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些新功能,如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如下表:生产功能平衡功能性质指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自然地理环境拥有各个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的保持环境稳定的功能形成过程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地理要素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二氧化碳的平衡:在海洋生物作用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钙,加速形成碳酸钙沉淀;氧气的平衡: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生物呼吸作用和燃烧消耗氧气举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生长发育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衡、大气中氧气的平衡、一定范围内各物种数量基本稳定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1.特点(1)变化性: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
(2)统一性①含义: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②表现:某一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演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2.意义: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2020-2021学年新教材地理湘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教师用书:第5章第1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含解析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1.能够结合实例,说出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
(地理实践力)2。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综合思维)3。
能够运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认识区域的自然环境。
(区域认知)4.能够运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知识,说明综合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人地协调观)一、自然环境的组成1.物质组成: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2.主要环境能量:地球内能和太阳能。
3.组成要素: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
二、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1)整体性的含义:指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以及各组成部分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性。
(2)自然环境的内在联系:各组成要素或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
(3)表现:某一要素或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其他要素或部分甚至整体的改变,可形象地比喻为“牵一发而动全身”。
2.自然地理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1)表现:自然地理系统具有组成要素不具备的统一的结构和功能,产生整体性效应。
(2)强弱:取决于各组分的完备性和功能的协调性。
3.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当演变强度超过稳定阈限时,系统结构就会遭到破坏,重新建立起新的系统结构,产生新的功能,形成新的平衡。
三、自然环境整体性与人类活动1.整体性的意义错误!2.人类对资源综合利用的理论依据[图表点拨]教材第105页图5-3和图5-4,两图展示出不同空间尺度上自然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一般来说,全球尺度、全海洋尺度和全大陆尺度等属于大尺度范围,而局部地区则属于小尺度范围。
(1)阳光不属于地理环境要素。
()(2)自然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3)生产功能是生物圈中各种生物独立完成的. () (4)在河流中上游砍伐森林不会对下游地区产生影响。
课前案课标要求运用图标并结合实例,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核心素养目标1.能够结合实例,说出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
(地理实践力)2.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综合思维)。
3.能够运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认识区域的自然环境(区域认知)。
4.能够运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知识,说明综合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人地协调观)知识清单一、自然地理要素及其相互关系1.自然地理要素自然地理环境由、、水文、和生物等要素组成,每种自然地理要素都有各自的结构和功能,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2.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关系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或各组成部分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
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概念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系统内任何一个要素发生变化,都可能会对整个系统产生深远影响,这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自然地理环境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制约的,某一自然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甚至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会产生单个自然地理要素所不具备的新功能,如生产功能和。
(1)生产功能①含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②光合作用:植物:提供______;大气:提供______;土壤、水圈、岩石圈:提供________及________。
(2)平衡功能含义: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性质:自然地理环境拥有各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的平衡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意义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自然地理环境变化的预测、自然区划、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开发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课中案要点精析要点一:自然地理要素“牵一发而动全身”。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知识点1自然地理环境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人类圈组成的有机整体。
自然地理环境五要素:气候、地貌(地形、水文、土壤、生物(植被。
2整体性: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牵一发而动全身表现:①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发展的,每一个要素都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②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②某一要素的变化,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3土壤: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陆地疏松表层。
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
成土母质:成土母质是指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后形成的风化物,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
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均有重要影响(继承关系。
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和强度。
如:中等水热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积累最多。
(温带半湿润环境下的黑土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通过影响岩石的风化过程、地貌形态以及生物的活动,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如:湿热条件下风化壳最厚,土壤层厚度大。
干旱或者寒冷条件下,风化壳薄,土壤层也薄。
生物: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有机质含量的多少。
没有生物的参与(生物循环,就不会有土壤的形成。
(成土母质→低等植物生长→原始土壤→高等植物生长→成熟土壤。
一般而言,森林土壤有机质含量要低于草地土壤。
地形: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作用于土壤。
如土壤的垂直地带分布。
陡峭的山坡:地表物质迁移速度快,难发育深厚的土壤。
平坦的地方:地表物质的侵蚀速度慢,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发育深厚的土壤。
阳坡:温度条件好,但蒸发旺,水分较差,阴坡反之。
人类活动:积极影响—改造自然土壤为各种耕作土壤;如水稻土消极影响—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等3环境的整体性要求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
自然地理包括以下内容:
1. 地球结构与地貌:介绍地球的结构、地表形态、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地貌特征。
2. 气候与气象:描述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气温、降水、风力、日照等气象要素的变化规律。
3. 自然灾害:讲解地震、洪水、干旱、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原因、危害及预防方法。
4. 自然资源与利用:介绍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等方面的分布特点、利用现状及前景。
5. 生态环境与保护:探讨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的原因、影响及应对措施。
6.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分析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城市化、工业化、农业化等对土地、水源、空气等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7. 区域地理:介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地理特征、经济发展状况、人口分布、文化习俗等。
8. 地理科学研究方法:介绍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模型,如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等。
9. 地理教育与地理文化:阐述地理教育的意义、目的和方法,介绍世界各地的地理文化及其特色。
知识点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生物循环: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
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
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3、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
(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
大气中的氧主要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大气中的氮也有一部分来自生物的作用。
(2)生物生命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3)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4)生物多次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进行加工。
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生产功能: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大气本身不具备减缓co2 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中通过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却能消除部分新增的co2)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时刻在演化(气候变化、地貌变化)2、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
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要素的演化。
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1、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综合自然地理学资料名词解释1. 自然地理环境:由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的地理环境部分。
2. 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自然地理环境中化学元素由一种存在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存在形式,并伴随着一定的空间位移的运动过程。
3. 自然地理环境的节律性:自然地理过程(及其现象)随时间重复出现的变化规律。
4. 纬度地带性:各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纬线延伸,按纬度发生有规律的排列,而产生南北向的分化。
5. 土地评价:根据具体的生产目的,对各种土地类型在该种利用下的潜在能力进行评价,划分出不同的等级,以便充分而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满足生产要求,保持环境质量。
6. 地带段性:在一定的非地带性单位内的地带性分异,自然地带大多不能横贯大陆,是地带性因素在非地带性因素作用下的变型。
1. 环境:那些围绕主体、占据一定空间、构成主体存在条件的诸种物质实体或社会因素,就是该主体事物的环境。
2. 耗散结构:这种在远离平衡情况下形成的有序结构依靠不断地耗散外界的物质和能量才能维持,这种结构称为耗散结构。
3. 周期性节律:自然地理过程按严格的时间间隔重复的变化规律。
4. 干湿度地带性: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经线方向延伸,按经度由海向陆发生有规律的东西向分化。
5. 土地分等:土地分等即土地评价。
根据具体的生产目的,对各种土地类型在该种利用下的潜在能力进行评价,划分出不同的等级,以便充分而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满足生产要求,保持环境质量。
6. 地区性:在一定的地带性单位内的非地带性分异,是非地带性因素叠加了地带性因素的影响。
1. 经济环境: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由人类社会形成的地理环境部分,主要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的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和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
3. 旋回性节律:以不等长的时间间隔为重复周期的自然演化规律。
4. 地域分异: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或自然综合体沿地表按确定方向有规律地发生分化所引起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