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质资源保存
- 格式:ppt
- 大小:6.96 MB
- 文档页数:19
主题:种质资源的全面收集、妥善保存与应用一、种质资源的重要性种质资源是农作物和家畜的遗传物质,是农业生产和科研的基础。
种质资源的获取和利用对于提高农作物和家畜品种的产量和品质,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适应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种质资源的全面收集1. 挖掘地方品种地方品种通常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具有重要的遗传背景。
挖掘和收集地方品种对于丰富种质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引进外来品种通过国际交流合作、科学考察等途径,引进外来品种,丰富国内的种质资源。
针对引进的外来品种,应进行必要的鉴定和评价,确保其安全性和适应性。
三、种质资源的妥善保存1. 建立种质资源库建立多样化的种质资源库,包括种子库、基因库等,以妥善保存各类种质资源。
建立科学的管理和保护体系,确保种质资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2. 制定保存政策针对不同类型的种质资源,制定相应的保存政策和措施,包括人工保存、冷冻保存、冷藏保存等方式,确保种质资源的长期保存和利用。
四、种质资源的应用1. 遗传改良利用种质资源进行遗传改良,培育出适应性强、产量高、品质优良的新品种,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
2. 科学研究种质资源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材料,通过对种质资源的分析和利用,可以深入了解遗传变异规律,推动生物学、遗传学等领域的研究和发展。
3. 生物多样性保护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濒危物种,维护生态平衡。
五、加强管理与合作1. 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的种质资源管理制度,确保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符合法律法规,保障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
2. 开展国际合作加大对国际种质资源的开放与合作,促进种质资源的共享与交流,提升我国种质资源的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六、结语全面收集、妥善保存和应用种质资源是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
加强对种质资源的管理与合作,将为我国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积极贡献。
希望全社会共同重视种质资源的重要性,共同努力推动种质资源的全面收集、妥善保存和应用。
种质资源的保存方法
种质资源的保存方法有以下几种:
1. 冷冻保存:将种子、胚胎、胚乳、芽等种质资源放入低温环境中进行保存,常见的冷冻保存方法包括液氮冷冻、超低温冷冻等。
2. 冷谷保存:将种质资源放入干燥的低温环境中保存,例如在干燥剂中保存。
3. 真空保存:将种质资源放入真空中进行保存,可以减少氧气的作用,减缓种质资源的老化和分解。
4. 无菌保存:将种质资源置于无菌条件下进行保存,防止微生物的污染和传播。
5. 酶处理保存:通过添加酶来保护种质资源,例如添加抗氧化酶来延缓氧化反应,添加脱水酶来抑制水分的作用等。
6. 组织培养保存:将种质资源进行组织培养,使其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和繁殖,以便长期保存。
7. 动物胚胎冻存:将种质资源保存在胚胎的形态中,通过冷冻来延长胚胎的存活时间,从而保存种质资源。
以上是常见的种质资源保存方法,不同的种质资源和保存目的可以选择适合的方法进行保存。
种质资源库的保存方法植物种质资源保存主要有原地保存、异地保存和设施保存3种方式。
设施保存的场所又称种质资源库,英文意译为”种质银行“,是当前最有效、最安全的保存方式,它包括种子低温保存、超低温保存及种质离体保存等方法。
种质库保存以种子为主体的作物种质资源及其近缘野生植物,这些材料可随时提供给科研、教学及育种单位研究利用及其国际交换。
种质库在接纳到种子后,需对种子进行清选、生活力检测、干燥脱水等入库保存前处理,然后密封包装存入-18℃冷库。
入库保存种子的初始发芽率一般要求高于85%,种子含水量降至5%~6%。
根据科学家估算,在上述贮藏条件下,一般作物种子寿命可保存50年以上。
型号:TPZY-C林木种质资源保存主要有原地保存、异地保存和设施保存3种方式。
设施保存的场所又称林木种质资源库或林木种子标准样品库,英文意译为”种质银行“,是当前最有效、最安全的保存方式,它包括种子低温保存、超低温保存及种质离体保存等方法。
种质库保存以种子为主体的作物种质资源及其近缘野生植物,这些材料可随时提供给科研、教学及育种单位研究利用及其国际交换。
种质库在接纳到种子后,需对种子进行清选、生活力检测、干燥脱水等入库保存前处理,然后密封包装存入-18℃冷库。
托普仪器已为广大科研院校、教育及育种单位研发建设的林木种质资源库,助力种质资源保存工作。
托普林木种质资源库主控系统功能:1.全新动态恒温恒湿控制系统,响应快,精度高。
2.任意设定的温度、湿度控制参数,自动构成局部的微气候环境。
触摸屏尺寸不小于5.7英寸,所有的参数显示和设定均可在触摸屏上进行,在全彩色触摸屏上进行参数设置等操作的功能,可根据种子种类的不同选择最佳制冷或除湿的运行模式,可在触摸屏上直接设置温度,湿度,时间,模式等参数, 具有实时温湿度,历史温湿度数据曲线,设备运行状态显示,故障图形代码显示等专用功能。
3.整个控制系统具有计算机通讯接口,如有需要可以安装上位机软件对整个控制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对库房的的温湿度数据进行电脑数据显示、曲线显示、数据记录以及打印等。
林木育种中的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林木育种是提高林木产量、质量以及抗逆性等性状的重要手段,而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是林木育种的基础。
种质资源是指包含在林木遗传多样性中的所有遗传信息,包括种内遗传变异和种间遗传差异。
在我国,林木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
种质资源的收集种质资源的收集是林木育种工作的首要任务,其目的是为了获取具有优良遗传特性的个体。
种质资源的收集应遵循以下原则:1.广泛收集:在收集种质资源时,应尽可能地覆盖我国现有的林木遗传资源,包括野生种、栽培种以及珍稀濒危种。
2.重点收集:根据林木育种的目标,有针对性地收集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
例如,针对抗病、抗旱、抗寒等抗逆性强的性状,应优先收集相关种质资源。
3.科学收集:在收集种质资源时,应采用科学的方法,确保所收集的个体具有较高的遗传稳定性和遗传多样性。
4.依法收集:在收集种质资源时,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保护野生种质资源和农民的合法权益。
种质资源的保存种质资源的保存是为了确保收集到的遗传资源长期稳定地保存下去,以便于育种学家进行遗传研究和育种工作。
种质资源的保存方法主要包括原地保存和异地保存:1.原地保存:是指在自然分布区或栽培区域内,对具有遗传价值的个体进行保护,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遗传资源原地保存基地等。
2.异地保存:是指将收集到的种质资源转移到基因库、植物园、树木园等场所进行保存。
异地保存具有以下优点:•避免了因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等原因导致的遗传资源丧失;•便于进行遗传资源的调查、研究和利用;•有利于提高遗传资源的利用效率,为林木育种提供丰富的遗传材料。
种质资源的利用种质资源的利用是林木育种工作的核心,通过对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可以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种质资源的利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遗传资源评价:对收集到的种质资源进行生物学、生态学、遗传学等方面的评价,了解其性状稳定性、适应性、抗逆性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