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复习:中国古代史知识体系
- 格式:doc
- 大小:73.50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古代史知识结构图:1)农业:①木石骨器、耒耜 ②土地制度:井田制 2)手工业:①青铜 ②丝织 ③官营 3)商业:职业商人出现经济: 3.西周(镐京) 政治: 1)分封制:①含义 ②对象③义务 ④等级序列 ⑤作用 2)宗法制:①目的 ②核心 ③大小宗 ④作用 3)礼乐制:①作用 4)三者关系: 一:夏商西周 1.夏:公元前2070年,国家,公共权力,阳城2.商:神权色彩,占卜,甲骨文,殷 总体特征 二:春秋战国洛邑 经济: 1.农业:1)工具:铁犁牛耕 2)水利:都江堰 3)土地制度:私有 2.手工业:私营,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3.商业:1)私商兴起 2)重农抑商 时代特征1.思想:百家争鸣文化:1)背景:①政治 ②经济 ③文化2)流派:3)意义:①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②道家:老子、庄子③法家:韩非子④墨家:墨子 2.科技:①司南②日食、彗星、《石氏星表》③九九乘法表 3.文艺:①甲骨文②楚辞《离骚》③绘画《人物龙凤图》魏国,李悝 秦国,商鞅 政治: ①背景: ②措施:政治;经济; 文化 ③结果: ④影响: 1.变革背景: 1)直接原因 2)根本原因 区别 1)春秋:齐国,管仲 2.改革: 2)战国:五:魏晋南北朝1)背景:1.中央官制的变化:三省制2.北魏孝文帝改革政治:2)措施作用:(见表格)3)影响:4)成功原因:前期后期经济:1.农业:1)水利:翻车2)土地制度:均田制3)税收:租调制2.手工业:1)灌钢法2)白瓷文化:1.思想:佛道思想冲击着儒学:1)原因2)内容3)作用2.科技: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3.艺术:1)东晋,书圣,王羲之2)东晋,“以形写神”,顾恺之,时代特征经济:1.农业、手工业进一步发展,经济中心完成南移2.商业的发展1)纸币出现:交子2)市的变化:时空限制被打破 3)城市功能的变化:经济功能增强4)外贸兴盛于港口城市的繁盛:广州、泉州七.两宋东京、临安 2.社会危机:三冗两积 1.中央集权的加强:1)中央削相权:中书门下、枢密院、 三司 行政 军事 财政2)地方收实权:兵、权、钱3)影响:利、弊政治:3.改革1)庆历新政:①主持 ②中心内容 ③结局2)王安石变法:①主持 ②核心 ③措施作用 ④结局(见表格)文化:1.思想: 1)儒、释、道三教合一,儒学产生新的变化 2)程朱理学:①代表 ②思想 ③影响 3)陆九渊的心学:①代表 ②思想区别2.科技: 1)活字印刷术2)火药的广泛使用3)指南针用于航海时代特征六:隋唐大兴、长安 政治:1.中央:三省六部制 1)确立 2)内容 3)作用 2.地方:藩镇割据 节度使3.唐太宗与贞观之治:1)玄武门之变 2)贞观之治 ①表现②措施(政经文族外) ③晚期3)评价唐太宗经济: 1.农业:1)工具:曲辕犁 2)水利:筒车2.手工业:1)制瓷: 2)丝织3.商业与城市的发展:1)原因 2)表现①市②行③大都会④外贸文化: 1.思想: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2.科技:1)雕版印刷术 2)唐末火药用于战争3.文艺:1)诗歌①李②杜③白 2)传奇 3)书法:楷、草 4)绘画时代特征1.中央:中书省,一省制,宰相专权2.地方:行省制,中国省制的开端 1.农业:棉花种植普及,由南向北推广2.手工业:1)棉纺织业:①黄道婆②松江③新兴产业主要衣料 2)制瓷业:彩瓷时代,青花瓷,釉里红 3.商业:1)大都 2)泉州 1.思想:儒学受到冲击2.科技:1)天文:郭守敬,简仪,《授时历》 2)农学:王祯,《农书》3.文艺:1)元曲:①杂剧②散曲③关汉卿、马致远2)绘画:山水画,文人画1)原因:太祖废宰相,直统六部,政务繁忙,无力应付 2)过程:①太祖,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②成祖,设内阁,讨论军国大事 ③后来,获票拟权,权力增大 3)职责:皇帝的内侍咨询机构,不是行政、决策机构1)原因:皇权受到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的限制2)设立:雍正,军务,皇宫内,初始暂设军事机构,后为中枢机构 3)职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4)特点:简、速、密 5)作用: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了君主专制 1)利:加强了君主专制,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2)弊:极大妨碍着社会的进步,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了被动挨打的祸根 1)平定三藩叛乱 2)收复台湾3)平定准准噶尔叛乱和多伦会盟 4)中俄雅克萨之战和《尼布楚条约》2)评价:1. 手工业发展:1)私营占主导 2)明代斗彩,五彩瓷3)清代珐琅彩2. 商业:1)商业市镇兴起 2)农产品进入市场 3)商帮:徽商,晋商3.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2)海禁与闭关政策:4.资本主义萌芽:1)特点:雇佣关系 2)受阻原因 3)影响 1.思想:1)更新理学:王阳明心学: 八:元朝大都 政治 经济 文化 时代特征九:明清应天京师政治 经济 明内阁清军机处 影响 11.中央集权的强化 2.康熙帝 1)巩固统一措施 时代特征2)批判思想:①李贽的异端思想②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文化2.科技:1)医学:明李时珍《本草纲目》 2)农学:明王祯《农书》 3.文艺:1)小说 2)绘画 3)书法 4)京剧。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的系统分类与逻辑中国古代史是一门庞大而复杂的学科,它覆盖了数千年的历史时期和各个方面的内容。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门学科,我们可以将中国古代史的知识点进行系统分类和逻辑整理。
下面是一份关于中国古代史知识点的系统分类与逻辑的简要介绍。
一、时间段分类中国古代史的时间跨度非常广泛,可以根据历史时期将其分为以下几个主要阶段:1. 夏商周时期: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开端和基础,包括了各个朝代的建立和更迭过程。
2. 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重要的分水岭之一,也是各国争霸和思想文化繁荣的时期。
3. 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国的第一个中央集权帝国,汉朝则是中国历史上最长久的一个朝代。
4.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频繁的时期,也是佛教传入中国并兴盛的时期。
5. 隋唐五代时期:隋唐两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政权最统一和繁荣的时期。
6. 宋辽金元时期:南宋和北宋分别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政权南北分立的时期。
7. 明清时期:明朝和清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两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顶峰和衰退时期。
二、内容分类除了根据时间段分类之外,我们还可以根据中国古代史的内容将其分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1. 政治史:描述了中国古代政权的建立、统治机制、文官武将、国家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2. 经济史:探讨了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水利工程等方面的经济活动和发展状况。
3. 文化史:包括了中国古代文学、音乐、绘画、建筑、服饰、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
4. 社会史:研究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阶级结构、家庭关系、礼仪风俗、教育制度、科举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5. 外交史:介绍了中国古代与周边国家和其他文明之间的交流、对外战争、外交政策等方面的内容。
三、逻辑整理在学习中国古代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按照时间段和内容分类的原则来进行学习和理解。
首先,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时间段进行深入研究,了解该时期的历史事件、人物和制度等方面的知识。
中国古代史知识结构整理一、原始社会与奴隶社会时期(公元前约2100年至公元前221年)1.人类原始社会:人类最早的社会形态,在这一阶段,人类还没有形成固定的居住地和农业经济,生活方式以狩猎和采集为主。
2.夏朝:传说中的中国第一个朝代,人们开始定居下来,农业生产逐渐发展,社会逐渐出现等级制度。
3.商朝: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实际记载的朝代,奴隶制逐渐形成,农业和手工业逐渐发展。
4.西周:周朝的前期,中原地区的统一,封建制度初步确立。
5.春秋战国:中国历史上分裂最为严重的时期,各国割据,诸侯争霸,思想也开始多样化。
二、封建社会时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1840年)1.秦朝:统一中国的第一个中央集权王朝,实行郡县制,推行统一的文字、尺度和度量衡。
2.西汉:中央集权逐渐形成,设立郡国制,推行科举制度,开创了前期正史的编纂。
3.东汉:后期封建制度逐渐衰败,中央集权逐渐瓦解,地方割据明显。
4.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割据,建立了三个独立的政权,经济开始衰退。
5.隋朝:统一了中国,推行科举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经济,但统治时间较短。
三、封建社会与帝国时期(公元618年至公元1840年)1.唐朝:统一中国的中央集权王朝,经济、文化达到顶峰,是中国古代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2.宋朝: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南北朝时期的统一,科举制度开始完善,宋代科技、商业等方面有了很大发展。
3.元朝: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外族政权,实行蒙古族的政治制度,封建制度逐渐衰败,同时由于蒙古族的统治,促进了不同民族的交流。
4.明朝:封建制度的巅峰时期,海外贸易和文化交流兴盛,农业生产逐渐完善,科技进步显著,但朝政腐败导致朝代的衰落。
5.清朝: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实行满族的政治制度,与外界保持相对封闭,国内经济衰退,封建社会开始走向末路。
以上是中国古代史知识结构的一个简要整理,其中涉及了重要的时期、朝代以及对中国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迁和发展进行了概括和总结。
高三历史通史模式复习纲要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总体特征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包括两大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即实行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的制度。
第二阶段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开创中央集权制度;汉朝地方推行“推恩令”、中央实行内外朝制度;隋唐推行三省六部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中央集权制度延续两千多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两条基本线索。
2.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情况和主要特点。
(1)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状况。
中国古代农业由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发展到后来的铁犁牛耕,并长期精耕细作,因此获得长足发展,小农经济长期成为我国经济的基本模式。
(2)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状况。
中国古代手工业包括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发展水平高,并长期领先于世界,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状况。
商业自产生以来总体趋势是不断发展,市场不断繁荣,出现了大量的商业城市,但多数封建政府实行抑商政策,阻碍了商业的发展。
(4)中国古代重要的经济政策。
中国古代长期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发展,成为显学,与其他学派形成了“百家争鸣”。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得以确立。
魏晋南北朝时,儒学受到佛教、道教思想冲击。
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局面。
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心学新阶段,成为官方哲学。
明清之际出现否定传统观念、提倡经世致用、批判君主专制的新思想,传统儒学焕发生机。
第一单元先秦时期【知识整合】一、远古时代1.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
2.原始农业的耕作形式是刀耕火种。
3.已经学会养蚕缫丝织绸。
一、中国古代史通史结构(一)总特征:(1840年以前)政治: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手工业、商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二)中国古代史核心知识突破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历程2、中国古代三大地方行政制度比较二、中国近代史通史结构时间范围: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兴起到胜利的历史,共近110年。
【阶段划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中国近代化:晚清时期,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社会转型时期。
一方面,西方列强逐步侵华,使中国社会不断地半殖民地化;另一方面,中华民族不屈求索,中国发展艰难地步入近代化(亦即现代化)。
具体表现:①政治上:一是列强发动侵华战争,中国陷入灾难深渊;二是中国奋起抗争求索,帝制受到致命冲击。
(法制化、民主化);②经济上:一是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卷入世界市场;二是近代工业蹒跚起步,民族资本艰难成长。
(工业化、市场化);③思想文化上:西学东中国近代史核心知识突破(一)、近代与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整理1、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及其附件(1843年)。
——鸦片战争(1840—1842)主要内容危害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革命任务发生了变化:中国人民从此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
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主要内容危害《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侵华方式转变)。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1、变动的原因:2、变动的表现:变动一:变动二:变动三:变动四:3、变动的趋势:4、写出右图所代表的经济形态A: B: C: D: E:5、变动的影响:(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曲折发展的历程特征时间原因影响19世纪六七十年代经济结构变化;阶级结构变化;早期维新思想甲午战争后民资登舞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中国的近代化由器物层面开始提升到制度层面1912—1919(一战期间)(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快) 促进了资、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通史体系整理——中国古代史夏、商、西周时期(公元前2070—公元前771年)(一)政治1、早期国家制度王位世袭制: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其子启破坏禅让制,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王位在家族传承(家天下取代公天下),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行政管理:商在中央设相、卿士,地方封侯和伯。
2、分封制:分封制的推行: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
他和其弟周公旦先后两次实行分封。
目的:拱卫王室,建立有效统治。
受封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后代。
受封爵士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分封制的作用:加强统治,拓展疆土。
3、宗法制:概述:以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作用:和分封制互为表里,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部的稳定和团结。
(二)经济:1、农业:①原始农业:时间:距今一万年左右作物:水稻和粟。
耕作方法:刀耕火种②商周时代的农业:农具:耒、耜、石锄、石犁,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用于生产。
技术:排水、除草、培土、制肥、治虫作物:西周时期有稻、粟、黍、稷、麦、桑、麻。
2、手工业:①冶铸业:商周时代青铜器铸造繁荣,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为代表;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
②制瓷业: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③丝织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
距今四五千年已开始养蚕并有丝织品。
商朝时有织机,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3、商业: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因此后人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商周时期政府曾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发展。
4、经济制度:井田制夏、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度,土地属于国家,国王将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并向国王交纳贡赋。
因耕地规整,形同井字,故称“井田”,该制度即为“井田制”。
(三)文化:1、历法:夏朝时有《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
中国古代通史知识体系概览当前,高中新课改的历史课本体例是按照政治、经济、文化模块编写的专题史,有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25个专题构成,时间和可见的跳跃性很大,没有清晰的时序性知识脉络,给中学师生带来较大挑战。
特别是高中学生的初中历史学习相对薄弱,缺乏扎实的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基础,进入高中后直接学习这种大跨度的专题史,在知识上很容易出现张冠李戴和支离破碎的弊端。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起相对完整的时序概念,加强各模块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中有必要进行横向整合,勾勒出各个大的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
下面,对中国古代史的六个历史时期进行简要分析:一、社会大转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欧洲继爱琴文明之后,以雅典为代表的希腊半岛进入经济文化繁荣时,我国正处于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争鸣的文化昌盛时代,希腊和中国逐渐形成欧亚两大文明中心。
1、经济:该时期政局动荡,但是经济发展出现高潮,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逐步定型。
⑴铁器牛耕开始使用并逐步推广,农业生产力革命;私田出现,井田制瓦解,改革变法承认土地私有,个体小农经济普遍产生;都江堰、芍陂、郑国渠等水利灌溉工程修建;⑵冶铁技术提高;煮盐、酿酒、青铜业发达;⑶商业繁荣: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工商业空前繁荣,私商崛起、货币丰富,很多诸侯国的国都成为繁荣的商业中心。
2、政治:⑴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争频繁,分封制瓦解;⑵改革变法和卿大夫夺权政变频繁;⑶国家逐渐由分裂走向统一;⑷出现第一次民族融合高潮。
3、文化:⑴春秋出现老子、孔子和孙子等思想家和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⑵战国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二、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公元前220——公元220年)当秦汉王朝屹立于东亚的时候,地中海和西亚雄距者罗马帝国和安息帝国。
古罗马是当时欧洲的文明中心,秦汉王朝是东方的文明中心。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两大文明中心开始直接交往。
1、经济:⑴农业发展迅速:政府重视农业发展;汉代农具得到改进,铁器和牛耕广泛推广,耕地的犁壁和畜力播种工具耧车发明使用;水利事业发展,黄河流域修建六辅娶和白渠,东汉灌溉工具毕岚发明翻车,东汉王景治理黄河,农耕区域扩大;南稻北麦格局形成;耕作和管理技术进步较快。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Ⅰ、知识结构:皇帝制度形成:秦朝中央三公九卿地方:推行郡县制君权不断加强演进与强化:从汉到元中央: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地方权力不断削弱明:废丞相,设内阁清:设军机处——顶峰Ⅱ、课程标准:1.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Ⅲ、知识要点: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分封制的内容:周天子将子弟、功臣和先代贵族的后裔分封于各地,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
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作用:西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后来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从而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2.宗法制的内容: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与次子庶子血缘上兄弟关系,政治上是君臣关系。
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由宗法关系决定的等级。
作用: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与家密切结合在一起。
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具体体现。
它们互为表里,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西周王朝统治政治支柱。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始皇帝”的来历: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以后二世、三世直至万世,并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2.郡县制建立:背景:秦统一后,为维护统治,经讨论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确定以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实现了地方权力向中央的集中。
高考通史知识点框架一、古代史1. 先秦时期- 夏商周三代- 春秋战国时期- 儒家、道家、法家、兵家思想的兴起与发展2. 秦汉时期- 秦朝的统一与王莽新政- 汉朝的兴起与后期的分裂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鼎立与统一- 北朝与南朝的分裂与统一4. 唐宋元明清时期- 唐朝的盛世与衰落- 宋朝的科技与文化繁荣- 元朝的统一与蒙古文化影响- 明朝的海外探险与文化交流- 清朝的统一与封建主义体制二、现代史1. 近代中国的变革与困局- 鸦片战争与不平等条约- 辛亥革命与民主共和- 北洋政府与军阀混战2. 中国共产党的兴起与中国革命-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与早期革命- 中共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中共夺取政权与建设社会主义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与改革开放- 新中国成立与初期建设- 文化大革命与十年动乱- 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4. 当代中国的挑战与机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实践-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三、世界史1. 世界古代文明的兴起与衰落- 早期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古代帝国的崛起与灭亡2. 欧洲的中世纪与近代- 封建体制与教会的统治- 文艺复兴与科学革命3. 西方列强对亚洲的殖民与侵略- 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 法国对东南亚的殖民统治- 日本对亚洲国家的侵略战争4. 世界两大战争与冷战时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秩序的重构- 冷战时期的两极对立与冷战结束后的变局以上是高考通史知识点的简要框架,涵盖了古代史、现代史和世界史的重要内容。
考生可以结合教材和历年试题进行深入学习和复习,加强对各个历史时期的了解和理解,提升历史学科的应试能力。
希望考生能够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