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B12测定试剂盒
- 格式:docx
- 大小:23.09 KB
- 文档页数:4
食品中维生素B12的检测方法分析作者:何嘉明来源:《现代食品·下》2019年第05期摘要:功能性食品、婴幼儿配方乳粉等食品中添加的维生素B12,一般采用微生物比浊法或者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检测难度较大。
本文归纳了国家标准和AOAC的检测方法,探讨GB 5413.14-2010检测的注意事项,关注试剂盒与国家标准法的效果对比。
关键词:维生素B12;检测方法;试剂盒;国家标准中图分类号:11155.51维生素B12的性状、功能和摄入推荐量维生素B12又名钴胺素,是一类含钴的咕啉类化合物的总称,维生素B12分子中的钴能和-CN、-OH、-CH3或5-脱氧腺苷等基团相连,形成羟基钴胺素(Hydroxycobalamin)、氰基钴胺素(Cyanocobalamin)、脱氧腺苷钴胺素(Deoxyadeno sylcobalamin)和甲基钴胺素(Methylcobalamin)。
其中甲基钴胺参与体内甲基移换反应和叶酸代谢,是N5-甲基四氢叶酶甲基移换酶的辅酶。
5-脱氧腺苷钴胺是甲基丙二酰辅酶A变位酶的辅酶,参与体内丙酸的代谢。
维生素B12缺乏可引起贫血、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神经精神疾病、生育与出生缺陷等。
在新生儿期,维生素B12:缺乏可严重损害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婴儿多表现为生长迟缓和神经系统的缺陷。
婴儿一旦发生维生素B12缺乏,维生素B12的低水平将会至少持续1年。
维生素B12缺乏的常见原因可有:①摄入不足。
②获得性吸收不良,如胰源性、胃源性、肝源性或肠源性疾病等。
③对维生素B12需求量增加,如妊娠、产后、绦虫病等。
④先天性维生素B12代谢步骤的障碍。
⑤药源性缺乏。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中推荐的维生素B12摄入量:14岁以上人群为2.4ug·d-1,1-14岁人群需控制在1.0-24ug·d-1,并随年龄增长;1岁以下为适宜摄入量,半岁前为0.3ug·d-1,半岁后为0.6ug·d-1。
2.性能指标
2.1外观和性状
2.1.1试剂盒各组分应齐全、完整、液体无渗漏;包装标签应清晰,准确、牢固。
2.1.2试剂盒内组分(磁性微球溶液除外) 应为清澈透明的液体,无沉淀、无悬浮物、无絮状物。
2.2净含量
净含量应符合表1的要求。
2.3精密度
2.3.1批内精密度
批内变异系数(CV)应≤10%。
2.3.2批间精密度
批间变异系数(CV)应≤15%。
2.4准确度
相对偏差应在±10%范围内。
2.5空白限
空白限应小于 12.5 pg/mL。
2.6线性
在(50.0-2000.0) pg/mL 浓度范围内,线性相关性系数(r)应大于 0.9800。
2.7质控品准确度
测量结果在质控范围(可接受区间)内。
2.8质控品均一性
瓶间重复性 CV%应≤10%。
1 / 1。
维生素B12(Vitamin B12)测定试剂盒(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组成:试剂盒由预处理试剂1(PT1)、预处理试剂2(PT2)、磁分离试剂(M)、试剂a(Ra)、试剂b(Rb)和定标品(Vitamin B12-Cal)(选配)组成。
组成及含量见下表:预期用途:本试剂盒用于体外定量测定人体血清样本中维生素B12(Vitamin B12)的含量。
2.1 外观2.1.1 试剂盒各组分应齐全、完整、液体无渗漏;2.1.2 磁分离试剂摇匀后应为棕色含固体微粒的均匀悬浊液,无明显凝集、无絮状物;2.1.3 其它液体组分应澄清,无异物,沉淀物或絮状物;2.1.4 包装标签应清晰、无磨损、易识别。
2.2 空白限应不大于36.9pmol/L。
2.3 准确度用B12国际标准品(03/178)进行检测,其测量结果的相对偏差应在±10%范围内。
2.4 线性在[50.0,1476.0]pmol/L范围内,线性相关系数(r)应不小于0.9900。
2.5 精密度2.5.1 重复性在试剂盒的线性范围内,检测高、低两个水平的样品,检测结果的变异系数(CV)应不大于8%。
2.5.2 批间差在试剂盒的线性范围内,用3个批号试剂盒分别检测高、低两个水平的样品,检测结果的变异系数(CV)应不大于15%。
2.6 效期末稳定性本产品效期为15个月,试剂盒在2~8℃下保存至有效期末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应符合2.1、2.2、2.3、2.4、2.5.1的要求。
2.7 溯源性依据GB/T 21415-2008《体外诊断医疗器械生物样品中量的测量校准品和控制物质赋值的计量学溯源性》的要求提供维生素B12(Vitamin B12)定标品的来源、赋值过程以及测量不确定度等内容,定标品溯源至B12国际标准品(03/178)。
维生素B12(VB12)检测
维生素B12(Vitamin B12, VB12),又称为钴胺素,为一种含有3价钴的多环系化合物,是唯一含金属元素的维生素,也是唯一含必须矿物质的维生素,因含钴而呈红色,又称红色维生素,是少数有色的维生素。
维生素B12是唯一的一种需要一种肠道分泌物(内源因子)帮助才能被吸收的维生素,参与制造骨髓红细胞,防止恶性贫血,防止大脑神经受到破坏。
迪信泰检测平台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液质联用(LC-MS)、生化法,可高效、精准的检测维生素B12的含量变化。
此外,我们还提供其他维生素检测服务以及维生素检测试剂盒产品,以满足您的不同需求。
样品制备:
1)称取粉末样品20 mg;
2)加入10 mL盐酸溶液,震荡摇匀;
3)加入10 mL水,震荡摇匀;
4)将溶液定容到200 mL;
5)用0.45 μm的微孔滤膜过滤;
6)用HPLC检测。
HPLC和LC-MS测定维生素B12样本要求:
1. 请确保样本量大于0.2g或者0.2mL。
周期:2~3周。
项目结束后迪信泰检测平台将会提供详细中英文双语技术报告,报告包括:
1. 实验步骤(中英文)。
2. 相关质谱参数(中英文)。
3. 质谱图片。
4. 原始数据。
5. 维生素B12含量信息。
迪信泰检测平台可根据需求定制其他物质测定方案,具体可免费咨询技术支持。
维生素B12注射液的含量测定维生素B12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之一,它参与脂肪代谢、细胞DNA合成以及神经系统功能的维持等重要生理功能。
因此,维生素B12在医药、保健品和食品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维生素B12注射液是治疗缺乏维生素B12症状的一种有效途径,适用于恶性贫血、营养不良性贫血、神经系统疾病等疾病的治疗。
维生素B12注射液的主要成分为羟基钴胺素,其品质的好坏对治疗效果十分关键。
因此,对于维生素B12注射液中羟基钴胺素含量的准确测定显得尤为重要。
1.实验仪器和试剂(1)分光光度计(2)枸磺酸和磷酸二氢钾混合液(3)硫酸氢钠溶液(4)含有维生素B12的标准品(5)无水氢氧化钠(6)乙醇2.实验方法(1)标准曲线法准备一系列不同浓度的含有维生素B12的标准品溶液,分别为 2、4、6、8 和 10μg/mL。
取相应浓度的标准品溶液 1.0 mL,加入混合溶液 3.0 mL,用 0.1 mol/L 硫酸氢钠溶液调节溶液 pH 值至 4.2 左右。
最后,用 0.1 mol/L 氢氧化钠溶液稀释至 10 mL,并用分光光度计在 361 nm 波长下测定吸光度。
绘制标准曲线,横坐标为不同浓度的标准品溶液浓度,纵坐标为对应的吸光度值。
利用标准曲线计算样品中维生素B12的含量。
(2)内标法计算维生素B12含量的公式为:维生素B12含量=(样品吸光度-双内标吸光度)/标准曲线斜率。
3.实验注意事项(1)所有试剂应使用纯化和高质量的试剂。
(2)稀释过程要求温度稳定不变,否则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3)为确保测定结果准确,对于同一种方法应进行多次实验并取平均值。
总之,维生素B12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维生素B12注射液的含量准确测定对于治疗效果的提高至关重要。
在实验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实验基质环境和检测仪器的精准性,以保证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实验十一 维生素B 12注射液的定性鉴别及含量测定实验者:李丽贝 合作者:倪佳琴一、实验目的1.1掌握722G 型分光光度计的操作方法1.2熟悉定性鉴别及定量测定方法二、实验原理维生素B 12注射液为含钴的有机药物,为粉红色至红色的澄明液体,用于治疗贫血等疾病。
维生素B 12在278±1mm 、361±1mm 与550±1mm 波长处最大吸收,根据其吸收光谱的形状和最大吸收波长下吸光度比值,可进行定性鉴定。
测量最大吸收波长下吸光度,可算出供试品浓度。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仪器 722G 型分光光度计,玻璃洗手池,容量瓶(10ml ),吸量管(1ml ) 试剂 维生素B 12注射液(1ml :0.5mg )四 、操作步骤4.1定性鉴别 根据中国药典(1995年版)规定,取含量测定项下的溶液,在361±1nm 与550±1nm 处测得的吸光光度比值应为3.15~3.45,即为合格。
4.2定量分析 精密量取本品适量,加水定量稀释成1ml 含维生素B 1225ug 的溶液,在361±1nm 处测得吸光度,维生素B 12的吸光系数(E 1%1cm )按207计算,即得可求得样品的含量五、实验结果1.(1)定性鉴别(吸光度比值)结果=3.357(规定为3.15~3.45)1% E 1cm 1% E 1cm 361nm 361nm = A 361nm A 550nm(2)定量分析(吸光系数法)A/E1%1cm x1/100x稀释因子标示量%= x100% =90.821标示量(g/ml)(规定为90.0~110.0)六、实验体会这个实验要求我们能正确使用分光光度计,所以还得提前捉摸一下,在这个实验过程中出现了与实际不符合的情况,应该是由于我们的操作失误,又因为数据与数据之间相差很小,所以更加需要细心,在老师的帮助下,顺利的得到了较为准确的数据,体会到自己仍应该更用心地去学习。
维生素B12标准操作规程1.【实验目的】为了保证维生素B12可测定结果的准确性,以及可靠性。
2.【职责】2.1实验室工作人员均应熟知并严格遵守本SOP,室负责人监督落实。
2.2本SOP的改动,可由任一使用本SOP的工作人员提出,并报经下述人员批准签字:室负责人、科主任。
3.【样品类型及实验前准备】3.1样本准备:血清和血浆,人血清(包括采集在血清分离管内的人血清)、人血浆,采集于以下抗凝管:EDTA钾肝素铵肝素锂氟化钠/草酸钾肝素钠血浆分离管(肝素锂)3.2患者准备:实验前正常饮食,晨起空腹,安静状态下抽取静脉血,条件特殊情况下可空腹抽血检测。
3.3容器,添加剂类型:血清(包括在血清分离器管中采集的血清),血浆(EDTA三钾、肝素锂、肝素钠),使用玻璃管或塑料管分离样本。
3.4仪器设备:雅培ARCHITECT i10SR,低速离心机3.5实验试剂:3.5.1 ARCHITECT B12 试剂盒(7K61)微粒子:1瓶(6.6 mL/1测试瓶;27.0 mL/5测试瓶)内因子(猪)包被微粒子,储存于含蛋白(牛)稳定剂的硼酸盐缓冲液中。
最低浓度:0.1%固体物质。
防腐剂:抗菌剂。
结合物:1瓶(5.9 mL/1测试瓶;26.3 mL/5测试瓶)吖啶酯标记的B12结合物,储存于MES缓冲液中。
最低浓度:0.7 ng/mL。
抗菌剂:ProClin。
项目稀释液:1瓶(10.0 mL/1测试瓶;51.0 mL/5测试瓶)B12项目稀释液,由含EDTA的硼酸盐缓冲液组成。
防腐剂:抗菌剂。
预处理液1: 1瓶(27.0 mL/1测试瓶;50.4 mL/5测试瓶)B12预处理液1,含1.0 N氢氧化钠和0.5%氯化钾。
预处理液2: 1瓶(5.5 mL/1测试瓶;25.9 mL/5测试瓶)B12预处理液2,含a-硫代甘油和EDTA。
预处理液3: 1瓶(5.5 mL/1测试瓶;25.9 mL/5测试瓶)B12预处理液3,含在硼酸盐缓冲液中配制的双氯钻胺,缓冲液含蛋白(鸟)稳定剂。
也会对人心理引起恐慌,其本身也具有较大的污染和中毒风险。
因此,以氰化钠和氰化钾作为前处理液大量使用,其操作性和可控性很差。
为了寻找能够在维生素B12前处理过程中替代氰化物的替代品,本发明人经过了大量的实验摸索和尝试后发现,按照常规思路,如果要提供足够多的氰根离子与待测样本中的维生素B12完全反应,需保证溶液中的氰根离子达到一定的浓度,如选择氰根离子解离程度较小的物质作为供体,则需要大量的供体化合物,以维持溶液中氰根离子的高浓度,提供足够多的氰根离子与维生素B12反应,但这样的方式一方面提高了使用毒性,另一方面由于高浓度前处理剂的存在,有可能对样品产生一些不良影响,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是难以实现的。
但在实验中,本发明人惊奇的发现,在实际应用中,如选用具有氰根离子的络合物作为氰根离子的供体,即使以少量的络合物作为供体,即便溶液中氰根离子的浓度并不非常高,也能具有较好的结合效果,能够与样本中的维生素B12完全结合,形成稳定的氰钴胺素供测定,从而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而该类具有氰根离子的络合物,虽然含有氰根离子,但其很难解离,因此,该类络合物毒性很低,不属于国家管制类物质。
购买,运输,储存和使用都较为方便安全。
并且,本发明人在实验中还发现,限定所用络合物在水溶液中氰根离子的总稳定常数β为10 10~10 45,其解离出的氰根离子既能满足样本处理要求,达到充分处理样本的目的,又不至于产生较大毒性,具有较好的实际应用前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络合物的加入量为每毫升待测样本溶液加入0.5mg~5mg的络合物。
优选加入1.5mg-5mg的络合物。
以上述使用量加入络合物结合维生素B12,具有较好的前处理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络合物包括:六氰合钴酸盐,六氰合铁酸盐,六氰合铬酸盐,四氰合镍酸盐,四氰合铜酸盐,氰合金酸盐,氰合锌酸盐,氰合汞盐,氰合铅酸盐,或氰合锰酸盐。
上述六氰合钴酸盐,六氰合铁酸盐,六氰合铬酸盐,四氰合镍酸盐,四氰合铜酸盐,氰合金酸盐,氰合锌酸盐、氰合铅酸盐及氰合锰酸盐中的金属离子包括各种可能的化合价的形态。
实验四维生素B12含量的测定目的要求1、掌握紫外分光光度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2、熟悉吸光系数法定量分析方法的应用。
重点1、比吸光系数的概念和定量测定方法。
2、比吸光系数与摩尔吸光系数的关系。
难点比吸光系数的定义与定量测定方法及应用。
仪器设备紫外分光光度计、石英比色皿、容量瓶、移液管、纸镜头等。
内容提要1、维生素B12标准溶液的配制(或用标准品)。
3、购置维生素B12注射液或片剂等样品。
4、1%浓度标准品维生素吸光度的测定(1cm比色皿)。
5、1%浓度样品维生素吸光度的测定。
6、分别求得样品和标准品的比吸光系数。
7、将样品的比吸光系数与标准品的比吸光系数值比较,计算出样品的质量百分数。
操作要点1、仪器的准备(校准、预热)2、仪器的操作步骤(讲解示范)。
3、设置波长(361nm)、调零、调满度。
4、测定。
5、数据记录与结果处理。
6、将比色皿洗净装盒,关机。
7、填写仪器使用记录和实验周志。
注意事项1、开启电源,使仪器预热20分钟。
2、开机前,先确认仪器样品室内是否有东西档在光路上(以免影响仪器自检)。
3、若无标准品可采用文献的吸收系数,但不一定可靠,因测定条件不同。
思考题1、本实验是否可用玻璃比色皿?在紫外分光光度计上,还有其它方法能测其含量吗?2、维生素B12在361nm和550nm波长处与最大吸收,其在361nm的吸光度与550nm处的吸光度的比值为3.15-3.45(中国药典),如果要对维生素B12进行定性鉴别,如何操作?3、《中国药典》规定,维生素B12注射液的正常含量应为表示量的90.0%-110%,根据本实验结果判断是否符合要求?并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
维生素B12测定试剂盒(磁微粒化学发光法)适用范围:本试剂用于体外定量测定人血清中维生素B的浓度。
121.1 规格100人份/盒1.2 规格划分说明根据测试人份数划分。
1.3 主要组成成分试剂1(R1):0.1M Tris(pH7.4)缓冲液稀释的山羊抗小鼠IgG磁性微粒-小鼠单克隆抗内因子复合物,6.5mL。
试剂2(R2):1.0M(pH8.5)硼酸盐缓冲液,含0.001%钴啉醇酰胺,18mL。
试剂3(R3):0.1M Tris(pH7.4)缓冲液稀释的猪内因子-碱性磷酸酶结合物,7.5mL。
试剂4(R4):0.4M氢氧化钠溶液,6mL。
试剂5(R5):含0.02%二硫代苏糖醇的乙酸溶液(pH5.5),6mL。
2.1 外观2.1.1试剂盒应组分齐全,标签清晰,液体组分无渗漏,外包装完整无破损。
2.1.2试剂1(R1)摇匀后,应为均匀悬浊液,无明显凝集。
2.1.3试剂2(R2)应为淡黄绿色澄清溶液。
2.1.4试剂3(R3)应为无色澄清溶液。
2.1.5试剂4(R4) 应为无色澄清溶液。
2.1.6试剂5(R5) 应为无色澄清溶液。
2.2 准确度测定标准溶液,回收率(R)应在85%~115%范围内。
2.3 最低检测限将零浓度校准品作为样本检测,应不大于50pg/mL。
2.4 线性范围在[100~1200]pg/mL范围内,线性相关系数(r)应≥0.9900。
2.5 重复性重复测定高、低浓度样本,变异系数(CV)应≤15%。
2.6 批间差测定同一样本,变异系数(CV)应≤15%。
2.7 稳定性原包装试剂盒在2℃~8℃避光贮存,有效期为12个月。
试剂有效期满后3个月以内,试剂性能应符合2.1、2.2、2.3、2.4、2.5的要求。
维生素b12ph值测定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测定维生素B12样品的pH值,了解维生素B12的化学性质及其在生物体内的作用。
实验原理:维生素B12是一种协同作用的辅酶,参与体内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代谢。
维生素B12具有特殊的化学结构,其分子中含有一种金属原子钴,并与一种特殊的质子转移辅酶结合在一起。
维生素B12的化学结构特殊,有着较强的稳定性,在经过多次加热及酸碱处理后,仍可保持其特殊的结构及生物活性。
实验步骤:1、取维生素B12标准物质1g,在50mL容量瓶中溶解。
2、取上述维生素B12溶液1mL,加150mL蒸馏水,摇匀,分别记录其浓度为C1。
3、取另外标定的氢氧化钠(NaOH)溶液,分别调整不同浓度的溶液,分别测得其pH值。
4、将上述不同pH值的氢氧化钠溶液加入维生素B12溶液中,摇匀后分别记录其pH值为C2。
5、分别计算出不同pH值下维生素B12分子的离解度,绘制维生素B12的离解曲线。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测定,得出不同pH值下维生素B12离解度的曲线如下所示:离解度 | pH值0.20 | 4.00.50 | 4.30.80 | 4.51.00 | 4.61.00 | 5.01.00 | 5.50.90 | 6.00.70 | 6.50.50 | 7.00.30 | 7.50.10 | 8.0实验结论: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维生素B12在不同的pH值下离解度不同。
当pH值小于4.0时,其离解度较低,随着pH值的升高,其离解度逐渐增加。
当pH值大于8.0时,其离解度急剧下降。
综合来看,维生素B12在pH 4.5 - 5.5之间的离解度最高,这也就是维生素B12最稳定的范围。
因此,在生产及贮存过程中,需要将其保持在适当的pH值范围内,以保持其生物活性。
维生素B12试剂盒开封后存放时间对维生素B12 测定结果的影响研究作者:易子真知,陈敏婷,蔡双福来源:《现代食品》 2019年第3期维生素B12 又叫氰钴氨素,是人体必需的唯一含有金属离子的水溶性维生素。
人类自身不能合成维生素B12,需从食物中获得。
维生素B12 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参与制造骨髓红细胞,防止恶性贫血;防止大脑神经受损[1]。
但过量的维生素B12 会产生副作用,导致叶酸缺乏,但缺乏维生素B12 会使叶酸的利用受影响,导致人体周围神经炎[2],因此准确测量食品中的维生素B12 含量非常重要。
目前国内测定维生素的方法有高效液相法、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微生物法3 种[3-4],其中微生物法灵敏度和准确性高,国家标准中的微生物法[5] 测定周期长,操作步骤繁琐,而且对菌活力和器具要求严格,用试剂盒法测定维生素,耗时短,操作简便,能快速准确地测定出食品中的维生素含量[6-7]。
但试剂盒开封后的存放时间可能会对测定结果有影响。
本文采用不同开封时间的同一品牌的维生素B12 试剂盒进行试验,通过标准曲线、回收率、样品稳定性的测定,对比不同开封时间的试剂盒对测定效果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市面销售的某品牌维生素B12 试剂盒,市场出售的某品牌婴幼儿奶粉(1 号样品)、保健品(2 号样品)和保健品(3 号样品)。
1.2 仪器设备T-6000 酶标仪(德国IFP 公司);AC2-4S1 生物安全柜(ESCO 公司);MJ-250- Ⅱ恒温恒湿培养箱(上海一恒)。
1.3 实验方法1.3.1 样品制备称取约1 g 样品,将其加入50 mL 无菌离心管中,加入约30 mL 无菌水,振荡混匀,并用无菌水补至40 mL。
在95 ℃水浴中提取30 min,然后快速冷却至30 ℃以下,并离心。
在1.5 mL 无菌离心管中对上清液进一步稀释。
1.3.2 标准曲线的制备将2 mL 试剂盒提供的无菌水加入标准品瓶中,盖上瓶盖,振荡使标准品充分溶解,取出1.5 mL的无菌管,按照说明书上的表格,使用无菌水稀释标准品浓缩液。
维生素B12检测步骤用ACCESS® 免疫分析系统对人血清或血浆中维生素B12的定量检测内容表原理 2 标本采集 3 试剂和必须品 3 定标 6 质控 6 步骤 6 检测结果 6 开始检测7 检测注意事项7 参考文献9Beckman Instruments, Inc. • Chaska, MN 55318原理检测原理Access 维生素B12检测采用竞争结合的酶免疫分析原理,样品与碱性氰化钾和dithiothreitol 单独加入反应管进行处理使得与B12结合的蛋白降解并使维生素B12所有的形式转化为氰化维生素形式。
经中和后加入标记有内因子的碱性磷酸酶酶结合物、包被了羊抗大鼠IgG 的磁性颗粒和大鼠单抗,样品中的维生素B12与内因子标记的酶结合物抗体竞争结合磁性颗粒上的结合位点。
在磁性分离区域进行分离和冲洗以去除未和固相结合的游离成分。
化学发光底物,Lumi-Phos* 530加入到反应管中,与反应体系中的内因子标记的碱性磷酸酶进行反应,发出的光量子被光电倍增管检测,光量子的强度与标本中的维生素B12含量成反比,对照仪器中储存的多点定标曲线即可得知样品中叶酸的含量。
概述维生素B12是指钴胺素群中的任何一种,他们是由一个四吡咯环围绕以钴原子为中心的结构组成,不同之处在于和钴原子连接的其它结构。
血清中主要的形式是甲基钴胺素,主要的分子形式是5’-脱氧腺苷钴胺素(1)。
氰钴胺(分子量1355)是最稳定的,通常用于测定血清钴胺素浓度的参考组分。
钴胺素可从动物制品,如肉类、鸡蛋、牛奶和其它乳制品中得到,摄入过程中,钴胺素与一种在胃液内被称为内因子的蛋白质相结合,随后在回肠内被吸收。
内因子是吸收过程中所必须的。
一旦进入循环,钴胺素被吸收储存在肝脏,将视需要而通过B12结合蛋白(钴胺素转运蛋白)被释放入血浆中(1)。
维生素B12是一种参与正常细胞生长和DNA合成过程中重要代谢功能,起到至关作用的辅酶: 1) 合成蛋氨酸,以及 2) 将甲基丙二酸单酰辅酶A转化为琥珀酰辅酶A。
维生素B12测定试剂盒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人维生素B12定量标记免疫分析试剂盒的分类、要求、试验方法、标识、标签、使用说明书、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体外定量检测人血清或血浆中维生素B12的含量的免疫分析试剂盒。
本标准不适用于:
a)用胶体金或其它方法标记的定性或半定量测定人维生素B12的试剂(如:试纸条、生物芯片等);
b)拟用于单独销售的维生素B12校准品和维生素B12质控品。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 21415 体外诊断医疗器械生物样品中量的测量校准品和控制物质赋值的计量学溯源性GB/T 29791.2 体外诊断医疗器械制造商提供的信息(标示)第2部分:专业用体外诊断试剂
3 要求
3.1 外观
外观应符合如下要求:
a)试剂盒各组份应齐全、完整,液体无渗漏;
b)标识应清晰,易识别。
3.2 溯源性
生产企业应根据GB/T 21415及有关规定提供所用校准品的来源、赋值过程以及不确定度等内容。
3.3 准确度
可选用以下方法之一进行验证(如适用,优先采用相对偏差的方法):
a) 相对偏差:使用可用于评价常规方法的有证参考物质(CRM)或其他公认的参考物质进行测定,
实测值与标示值的相对偏差应在±15%范围内;
b)回收试验: 回收率应在[85%~115%]范围内。
3.4 检出限
检出限应≤145 pg/mL。
3.5 线性
3.6 重复性
利用同一批试剂盒对浓度在≤250 pg/mL 和[400~700] pg/mL 的样本各重复检测10次,其变异系数应不大于10%。
3.7 批间差
用三个批号试剂盒检测同一份样本,则三个批号试剂盒之间的批间变异系数CV≤15%。
3.8 稳定性
可对效期稳定性和热稳定性进行验证。
a) 效期稳定性: 生产企业应规定试剂盒的有效期。
取效期末的试剂盒检测其试剂准确度、检出限、线性和重复性等,应符合3. 3~3. 6的要求。
b) 热稳定性试验:取有效期内的试剂盒根据生产企业所声称的热稳定性条件,检测其试剂准确度、检出限、线性和重复性等,应符合3. 3~3. 6的要求。
注1:热稳定性试验不能用于推导产品有效期,除非是采用基于大量的稳定性研究数据建立的推导公式;
注2:一般地,效期为1年时选择不超过1个月的产品,效期为半年时选择不超过半个月的产品,以此类推。
但如超过规定时间,产品符合要求时也可以接受;
注3:根据产品特性可选择3.8 a)、 3.8 b)方法的任意组合,但所选用方法宜能验证产品的稳定性,以保证在效
期内产品性能符合标准要求。
4 试验方法
4.1 外观
在自然光下以正常视力或矫正视力目视检查,应符合3.1的要求。
4.2 溯源性
生产企业提供的溯源性资料应符合3.2的要求。
4.3 准确度
4.3.1 总则
可采用相对偏差和回收试验之一测试试剂盒的准确度,应符合3.3的要求。
4.3.2 相对偏差
根据生产企业提供的试剂盒线性区间,将能用于评价常规方法的有证参考物质作为样本,按照待测试剂盒说明书的步骤进行检测,每个样品重复测定3次,测试结果记为(X i ),按公式(1)分别计算相对偏差(B i ),如果3次结果都符合3.3 a) 要求,即判为合格。
如果大于等于2次的结果不符合,即判为不合格。
如果有1次结果不符合要求,则应重新连续测试20次,并分别按照公式(1)计算相对偏差,如果大于等于19次测试的结果符合3.3 a)的要求,即判为合格,准确度符合3.3 a)要求。
%100/-i i ⨯=T T X B )( (1)
式中: B i —相对偏差;
X i —测量浓度;
T —标定浓度。
4.3.3 回收试验
将已知浓度的高水平待测物(A )加入到低浓度的血清(或其它体液成分)B 中,所加待测物A 与血清(或其它体液成分)B 之间的体积比例为不大于1:9,各重复检测3次,取平均值,根据公式(2)计算出回收率,结果应符合3.3 b)要求。
%100)(00s 0⨯⨯⨯-+⨯=s
s C V V C V V C R ............................................................... (2) 式中: R —回收率;
V S —A 液体积; C S —A 液浓度;
V 0—B 液体积;
C 0—B 液浓度的平均值;
C —向B 液中加入A 液后的检测浓度的平均值。
4.4 检出限
制造商应提供维生素B12试剂盒的空白限、检出限及参考区间等相关信息。
根据制造商提供的信息,对5份浓度近似检出限的低值样本进行检测,每份样本检测5次,对检测结果按大小进行排序,符合如下条件,即可认为制造商提供的空白限和检出限的设置基本合理,结果应符合3.4要求。
a)低于制造商提供的空白限数值的检测结果的数量应小于等于3个;
b)无高于制造商提供的参考区间下限的检测结果的数值。
4.5 线性
用接近分析范围上限的高浓度样本,以一定比例稀释至分析范围下限附近,至少为5个浓度(x i )样本,分别用维生素B12试剂盒测试,每个浓度至少重复测试3次,计算平均值,将结果平均值和稀释比例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线性拟合,并计算线性相关系数r ,结果应符合3.5的要求。
4.6 重复性
利用同一批试剂盒对浓度在≤250 pg/mL 和[400~700] pg/mL 的样本各重复检测10次,计算10次测量浓度结果的平均值M 和标准差SD ,根据公式(3)得出变异系数CV ,结果应符合3.6的要求。
CV =SD /M ×100% (3)
式中:
CV —变异系数;
SD —10次测量结果的标准差;
M — 10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
4.7 批间差
用三个批号的试剂盒分别检测同一份浓度为[400~700] pg/mL样本,各重复10次,计算30次测量浓度值结果的平均值M和标准差SD,根据公式(4)得出变异系数CV,结果应符合3.7的要求。
CV=SD/M×100% (4) 式中:
CV—变异系数;
SD—30次测量结果的标准差;
M—30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
4.8 稳定性
4.8.1 效期稳定性
取失效期的试剂盒按照3.3~3.6方法进行检测,应符合3.8 a)的要求;
4.8.2 热稳定性试验
取有效期内试剂盒根据生产企业所声称的热稳定性条件,按照3.3~3.6方法进行检测,应符合3.8 b)的要求。
5 标识、标签和使用说明书
应符合GB/T 29791.2的相关规定。
6 包装、运输和贮存
6.1 包装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应符合GB/T 191的规定。
包装容器应保证密封性良好,完整,无泄露,无破损。
6.2 运输
试剂盒应按生产企业的要求运输。
在运输过程中,应防潮,应防止重物堆压,避免阳光直射和雨雪浸淋,防止与酸碱物质接触,防止内外包装破损。
6.3 贮存
试剂盒应在生产企业规定条件下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