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哲学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 格式:ppt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12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哲学上的二元论和多元论根本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它们认为,世界有着互相平行,各自独立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本原。
哲学上的一元论则坚持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万事万物有着共同的本原。
在一元论中,又存在着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对立。
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第一,列宁的物质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第二,这一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可知论和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这一定义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是一般的变化。
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从哲学上讲,静止就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它有二种基本情形:一是指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
二是指没有发生质变。
静止和运动的关系:①、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②、绝对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存在着绝对运动。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第一,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了解静止,也就无法了解运动。
第二,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
第三,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利用事物。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是指物体的位置、规模和体积。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物质性,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第一部分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和哲学基本问题一、哲学(系统化理论化世界观)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②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对于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思维能否认识或反应存在的问题。
哲学史上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有神论和无神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联系孤立、发展静止、内部矛盾)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有何意义?答: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将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去思考和理解并且解决问题。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
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这也就是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意识从本质上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本章逻辑结构]茌章共三节,分别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通过学习,学生应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以及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论基础,、[本章重要知识点]1.世界的物质性。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4.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5.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
6.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7.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本节逻辑结构]本节是全书的理论基础,重点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和实践的观点。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哲学基本问题,它的产生和解决都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直接相关。
它提出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从属于哲学基本问题。
2.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确立划清了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二元论的界限;划清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界限;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时间和空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3.社会的物质性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第二,劳动实践是任何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第三,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实践是历史的第一个前提;第四,人类社会既是物质活动的结果,又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特殊形态。
4.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应该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本节重要知识点]1.哲学基本问题。
2.物质定义。
3.意识。
4.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时间与空间的辩证关系。
5.实践的定义、要素、特点、基本形式。
6.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单项选择1.承认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
A.是西方哲学的一贯风格B.是唯心主义的观点C.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D.是一切哲学的共同主张2.爱因斯坦指出:“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同世界观是统一的。
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
(世界本质的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内容:1、谁是世界本原,即物质和精神谁是第一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
(可知论;不可知论)“我们关于文明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反映现实?”(恩格斯)世界是怎样存在的?辩证法:联系、发展形而上学:孤立、静止(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恩格斯“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从共性与个性关系)——恩格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列宁意识的本质特点:1、自然属性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2、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本质: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马克思理论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物质性,广泛联系和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第一部分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和哲学基本问题一、哲学(系统化理论化世界观)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整体见解和根本看法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依据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系统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基本问题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意识和物质、思想和存在,终究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②我们对四周世界的认识关于这个世界自己的关系是如何的?思想可否定识或反响存在的问题。
哲学史上的基本门派: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
可知论和不行知论;有神论和无神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联系孤立、发展静止、内部矛盾)社会存在和社会心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坚持世界的物质一致性原理有何意义?答:物质是不依靠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应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独一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久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坚持世界的物质一致性原理的意义:坚持世界的物质一致性原理将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去思虑和理解而且解决问题。
世界的来源是物质,不单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拥有物质性,世界的真切一致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世界的来源,物质,运动,时间,空间拥有内在的统一性。
人的实践活动依靠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限制着人的实践活动。
我们经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经过必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
人们要获得实践的成功和成功,就一定正确认识客观本质的发展规律,依据客观规律做事。
这也就是坚持世界的物质一致性原理。
因此世界的物质一致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全部从本质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意识从本质上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