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章节总结 1.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3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与哲学根本问题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开展的观点看世界,开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做的。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开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那么。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3坚持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表达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之一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根底。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社会的物质性表达在: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局部。
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做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开展的根底,集中表达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一〕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1.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2.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表达了自觉的能动性 3.实践使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实践的根本形式多样化: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1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2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社会性3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1.实践是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根底。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局部,实践的观点必然会导致唯物主义。
马概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简版)马概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简版)学习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着重把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与基本规律,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和解决问题,不断增强思维能力。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物质决定意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增强思维能力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它提供了对于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全面而深刻的思考。
世界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人类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精神谁是第一性的问题。
(一)物质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所谓物质范畴,就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物质的存在形态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它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以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三)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人的实践形成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区别。
一方面,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另一方面,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世界的物质性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人生活在世界上,需要对世界有一个总体的看法和把握,这就是人的世界观问题从哲学上看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的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一)物质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对物质的正确理解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世界本质和规律的前提。
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路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三)实践是自然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从实际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把握一下两个大的方面一方面,时间是15至19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有事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他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时在新的自然基础。
仍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一下和制约证件,不断改变自然界。
另一方面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一)物质决定意识一是世人闹的技能和属性,是客观实际的主观印象二,一是对物质的反作用物质决定意识一是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是活动区有目的性和句话训,第二也是活动需要创造性,第三一是具有知道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一十句我知道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三、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马克思主义原理是一门具有深厚内涵和广泛应用的学科,下面为您总结其各章的知识点。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一、物质及其存在方式1、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二、物质的统一性世界是物质的统一体,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三、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1、联系的特点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2、发展的实质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四、对立统一规律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主要矛盾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
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次要方面对事物的发展有影响。
五、质量互变规律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六、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辩证否定实现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一、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1、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2、实践的基本结构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和实践中介构成了实践的基本结构。
二、认识的本质与过程1、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认识的过程认识的过程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哲学上的二元论和多元论根本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它们认为,世界有着互相平行,各自独立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本原。
哲学上的一元论则坚持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万事万物有着共同的本原。
在一元论中,又存在着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对立。
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第一,列宁的物质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第二,这一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可知论和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这一定义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是一般的变化。
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从哲学上讲,静止就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它有二种基本情形:一是指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
二是指没有发生质变。
静止和运动的关系:①、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②、绝对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存在着绝对运动。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第一,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了解静止,也就无法了解运动。
第二,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
第三,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利用事物。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是指物体的位置、规模和体积。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参考答案: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一块基石。
从古到今,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把握,经历了一个从素朴到科学、从片面到比较全面的认识过程。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哲学,虽然在人类对物质的认识史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它终究未对世界的物质性、对物质范畴做出科学的解释。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吸收了其物质观中的正确论点和思想,对具体科学关于物质世界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了哲学的概括和总结,形成了科学的物质观。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集中体现在列宁的经典论述中,即“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这一种物质观的确立,具有重大的意义:首先,它指出“物质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明确了物质对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和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本原则,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其次,它指出物质“是通过人的感觉感知的”,能“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界限。
第三,它指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突出了“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阐明了哲学物质范畴与具体物质形态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克服了古代唯物主义的朴素性、直观性,以及近代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从物质和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本质的观点的根本特点。
列宁对物质做出了最本质的规定,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论基础。
重点: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3、对立统一规律4、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难点:1、哲学物质概念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问题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学时安排:6学时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问题导入:“给我物质,我就用它造出一个宇宙来!”这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的名言。
就康德整个一生来说,它不是唯物主义者,但是,他在1755年发表《宇宙发展史》概论时却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喊出这样一个响亮的口号。
物质是整个宇宙的内容,它充斥于宇宙的每一个角落,存在于宇宙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马克思主义用科学的实践观点,论证了世界的物质性,提出了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科学世界观,这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本节的知识点有:世界观和哲学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等等。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人与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这是人们在实践中不能不回答的问题,也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必须回答的问题。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以前一些哲学家对哲学基本问题进行了探讨。
早在远古时期,由于生产力极为低下,科学知识极度贫乏,对自然和人类自身的特性、构造和规律等的了解都极其有限,人类赋予大自然以神奇超人的力量,从而形成万物有灵论、“物活论”等原始宗教观念,并把人自身的精神活动看作是一种可自由寄居游离于肉体的灵魂的活动。
这样,远古人类对神和世界的关系、灵魂和肉体的关系等问题的思考,就成了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史前形态。
总结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前三章要点复习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一、物质及其存在方式(一)哲学的物质范畴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客观实在性的意义:1.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2.坚持能动的反映论(意识的反作用)和可知论3.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4.自然论与历史观的统一(二)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的基本存在形式。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一)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从起源来看:1.意识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2.意识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1.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的作用4.意识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要处理好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1.尊重客观规律性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2.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四)意识与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特殊表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现实化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
其表现为:1.自然界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本质上是物质的3.人的意识统一于物质第一章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马克思:实践物质概念恩格斯:物的总和列宁:客观实在——客观实在的意义物及其存在方式运动是绝对的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静止是相对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物质与意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意识与人工智能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统一于物质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普遍联系引起事物的运动发展。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集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一)事物的普遍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以下特点:1.客观性2.普遍性3.多样性4.条件性(二)事物的变化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1.新事物适应了环境变化2.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消极腐朽的因素,保留了旧事物合理的、适应新条件的因素二、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唯物辩证法的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根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第三节客观规律性鱼主观能动性一、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定义)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的发展规律的学说;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一)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1.世界观:也叫宇宙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
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⑴联系:都是对客观世界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
⑵区别:世界观是自发的、分散的、不系统的,哲学则是自觉的、系统的理论形式;世界观人人都有,哲学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
这就是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
所以说,哲学必须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或者说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而不是随随便便的零散观点或一时半会儿的突发奇想。
(二)哲学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的发展规律的学说。
★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概括来说就是普遍和特殊的关系,或者说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具体来说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哲学研究的对象是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而具体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世界的某一方面或某一过程的特殊规律。
联系: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从具体科学中总结、概括出一般的结论和原则;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三)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1.方法论:是指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根本方法的学说。
2.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包含和体现世界观。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不可分割的。
总之,无论是过去的、现在的和将来的哲学;还是外国的、中国的哲学,都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或说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都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都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只不过有正误之分、对错之别罢了!但是要注意: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唯一正确和科学的理论,所以,我们一定要学好它。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物质性,广泛联系和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第一部分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和哲学基本问题一、哲学(系统化理论化世界观)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整体见解和根本看法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依据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系统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基本问题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意识和物质、思想和存在,终究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②我们对四周世界的认识关于这个世界自己的关系是如何的?思想可否定识或反响存在的问题。
哲学史上的基本门派: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
可知论和不行知论;有神论和无神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联系孤立、发展静止、内部矛盾)社会存在和社会心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坚持世界的物质一致性原理有何意义?答:物质是不依靠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应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独一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久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坚持世界的物质一致性原理的意义:坚持世界的物质一致性原理将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去思虑和理解而且解决问题。
世界的来源是物质,不单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拥有物质性,世界的真切一致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世界的来源,物质,运动,时间,空间拥有内在的统一性。
人的实践活动依靠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限制着人的实践活动。
我们经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经过必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
人们要获得实践的成功和成功,就一定正确认识客观本质的发展规律,依据客观规律做事。
这也就是坚持世界的物质一致性原理。
因此世界的物质一致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全部从本质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意识从本质上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一致。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做的。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3坚持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之一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社会的物质性体现在: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做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1.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2.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3.实践使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实践的基本形式多样化: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1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2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社会性3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1.实践是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的观点必然会导致唯物主义。
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社会的实践性体现在: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1联系具有客观性(唯物辩证法同唯心辩证法,诡辩法的重要区别)2联系具有普遍性。
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是相互联系的。
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联系具有多样性(直接与间接,内部与外部,本质与非本质,必然与偶然)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发展的观点):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事物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是一个过程。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唯物辩证法体系的核心,原因: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
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双方互相依存,互为贯通的性质和趋势1.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2.矛盾着对立面之间互相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同一性是事物发展和存在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2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益自身的因素,在互相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3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的作用:1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为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个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斗争性和统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特殊性:1不同事物的矛盾各自有特点2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自有特点3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统一: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
(马克意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及两点论与重点论关系
两点论和重点论:两点论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法。
在研究复杂事物矛盾发展过程中,既要研究主要矛盾,又要研究次要矛盾,既要研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研究矛盾的次要方面,二者不可偏废。
重点论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法,与均衡论相对立。
旨在研究复杂的发展进程时要着重地把握它的主要矛盾。
在研究任何人和一种具体的矛盾时,要着重把握主要方面。
(三)事物发展过程中质变和量变的及其相互转化
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四)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辩证否定观的内容: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4实质是“扬弃”。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向新高潮;每一周期都是开放的。
曲折性体现:有暂时的停顿红倒退,但是经过曲折,终将为食物的发展开辟道路。
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要采取科学分析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一)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本质上统一,表现形式不同)
(二)是科学的认识方法(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地位,是根本认识方法。
矛盾特殊性,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抓关键看主流)。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相,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
(三)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归纳与演义,分析和综合,抽象与具体(辩证思维的高级形式),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一)规律及其客观性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稳定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二)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自然规律是自然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二者按其作用范围不同分为一般、特殊、个别规律。
联系: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区别:自然规律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规律起作用,社会规律则通过抱有一定的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存在着客观制约主观,又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一)意识的作用
(唯物主义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概念: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各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3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二)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1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应注意:1 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2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3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