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蜡烛》导学案
- 格式:wps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2
蜡烛根据你掌握的资料,简单介绍一下作者。
西蒙诺夫,苏联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
1934年开始写作。
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
1942年加入共产党。
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苏联作协副总书记和书记处书记等职。
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
请上网查一下本文的背景,简要地写在下面。
1944年9月中,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
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
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级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到驻希腊的“E”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半岛南部退却。
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通过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学习用动作、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1.查字典,查准字音;2、反复阅读文章,了解内容;3、上网查阅资料。
一、(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烧灼桥头堡地窖匍匐腋下拂晓瓦砾颤巍巍育乞西契科拉耶夫舀鞠躬(2)快速阅读,概括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原因、经过、结果。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原因),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经过),最后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
(结果)。
(3)阅读课文,用一句话说说这篇文章是赞美什么的?(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
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二、研读课文,思考分析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导学案人教版【教学目标】.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语言,着重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3.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激发学生追求和平,消除战争的正义情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探究这篇通讯感人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
【知识链接】.题目解读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把一生中惟一珍爱的东西——结婚蜡烛,献给了一个苏联青年。
这一幕将永远留存在热爱和平的人们的记忆里。
2.作者简介西蒙诺夫(1915-1980),苏联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
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
1942年加入共产党。
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
西蒙诺夫的作品大多描写二战时期的苏联,在战时有很大影响。
他曾多次在苏联的各项文学奖项中获奖,可以堪称苏联文学史上的一代宗师。
3.文体介绍通讯是记叙文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也是报纸常用的样式之一,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
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
通讯注意人和事的典型性,善于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质意义。
通讯运用的表现手法是叙事,也常用描写、抒情、议论,以使人物更加鲜明,事件更加生动。
【自主学习】.给加点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
瓦lì精疲力jié(竭)fú(拂)晓地窖(jiào)揣(chuāi)在怀里颤(chàn)巍巍鞠躬(jū)2.这篇通讯写了一位饱受德国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的老妇人,冒着生命危险掩埋烈士的动人事迹,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3.说说下列加点词语好在哪里。
《蜡烛》导学案学习目标、识记重点字词2、分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思想感情3、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4、体味思想感情,教育学生珍视现在的幸福生活,珍爱世界和平。
学习难点: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探究这篇通讯感人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
知识链接:、背景了解l941年,法西斯德国占领南斯拉夫,建立了“克罗地亚独立国”傀儡政权,对反法西斯人民实行残酷镇压,南斯拉夫政府被迫流亡国外。
与此同时,全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结成了统一联盟。
1945年,南共游击队在苏联红军的帮助下赶走了德军,解放了南斯拉夫全境。
本文是作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随苏联红军到南斯拉夫时所写的一篇战地通讯,写的是苏联红军帮助南斯拉夫人民解放首都贝尔格莱德是发生的一个故事。
2、关于通讯的文学常识通讯也是新闻的一种,又叫通讯报道。
它和消息有相同之处,且都要用事实说话,讲究时效等,但它和消息也有区别:在时效性上,通讯不及消息强;在内容上,通讯比消息更详尽更具体,要对所报道的事实作全方位、多角度、多侧面的描述、报道,要表现出典型事件、典型人物;在篇幅上,通讯较长,而消息则相对较短;在表达方式上,消息以记叙为主,间有议论,而通讯则还可以采用描写、说明、抒情等;在语言上,消息多用概括性的语言,而通讯的语言更详尽、具体、生动、形象,比消息更生动,更具感染力。
预习导学、《蜡烛》一文的作者是___,___(国籍)作家。
本文是一篇___(体裁),它与消息的不同点在于更具有___性和___性。
2、给加点的字注音。
削去()间歇()腋窝()瓦砾()颤巍巍()3、把文中描写战争场面的词语找出来,并写出你积累的描写战争场面的词语。
课内词语:____________;我的积累:____________4、《蜡烛》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它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之间的战斗情谊,说明___,___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
课内探究(一)自主探究、速读课文,复述课文内容,并梳理出的记叙要素。
【关键字】八年级三蜡烛【教学目标】1、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语言,着重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3、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激发学生追求和平,消除战争的正义情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探究这篇通讯感人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把一生中惟一珍爱的东西——结婚蜡烛,献给了一个苏联青年。
这一幕将永远留存在热爱和平的人们的记忆里。
2、作者简介:西蒙诺夫(1915-1980),苏联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
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
1942年加入共产党。
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
西蒙诺夫的作品大多描写二战时期的苏联,在战时有很大影响。
他曾多次在苏联的各项文学奖项中获奖,可以堪称苏联文学史上的一代宗师!3、背景介绍:1941年6月,纳粹党控制西欧后,德军侵略苏联,破坏了双方1939年签定的条约。
德军长驱直入苏联,围攻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
苏联损失惨重,百姓生活困苦。
德国以为胜利在即,但俄罗斯人坚决抵抗。
俄罗斯寒冷的冬天冻死了很多毫无准备的德国士兵。
1943年1月,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败,90000多名德国士兵成为俘虏。
虽然战争仍然持续两年,但这是纳粹党末日的开端。
同年,苏联红军迫使德军退回边境,最后把他们逼到柏林。
接着在1944年6月,随着同盟军度过地中海,攻入意大利,期待已久的“第二战场”终于开辟。
1945年5月,德国投降。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损失非常惨重。
国民受到德军残酷对待,约有几百万平民伤亡。
【自主学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
瓦lì( ) 精疲力jié()fú晓()揣在怀里()颤巍巍()鞠躬()2、下面两个句子中,填入空白处的最恰当的词语是( )。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导学案人教版【教学目标】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语言,着重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3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激发学生追求和平,消除战争的正义情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探究这篇通讯感人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
【知识链接】题目解读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把一生中惟一珍爱的东西——结婚蜡烛,献给了一个苏联青年。
这一幕将永远留存在热爱和平的人们的记忆里。
2作者简介西蒙诺夫(191-1980),苏联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
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
1942年加入共产党。
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
西蒙诺夫的作品大多描写二战时期的苏联,在战时有很大影响。
他曾多次在苏联的各项文学奖项中获奖,可以堪称苏联文学史上的一代宗师。
3文体介绍通讯是记叙文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也是报纸常用的样式之一,包括人物通讯、事通讯等。
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
通讯注意人和事的典型性,善于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的本质意义。
通讯运用的表现手法是叙事,也常用描写、抒情、议论,以使人物更加鲜明,事更加生动。
【自主学习】给加点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
瓦lì精疲力ié(竭)fú(拂)晓地窖(ià)揣(huāi)在怀里颤(hàn)巍巍鞠躬(ū)2这篇通讯写了一位饱受德国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的老妇人,冒着生命危险掩埋烈士的动人事迹,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3说说下列加点词语好在哪里。
(1)方场上散布着几辆烧毁了的坦克和铁甲车,有德国人的,也有我们的。
《蜡烛》导学案时间:主备:组长审核:班级:姓名:评价: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老妇人这一人物形象。
2、揣摩语言,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和表达作用。
3、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重点难点1、把握老妇人这一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体会反法西斯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知识链接一、走近作者西蒙诺夫,苏联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
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
1942年加入苏联共产党。
创作以战争题材为主。
长篇小说《日日夜夜》,诗集《友与敌》获斯大林奖金。
1959年至1971年发表的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获1974年度列宁奖金。
1949年访问中国,于次年出版了描写中国人民进行解放战争的《战斗的中国》一书。
二、时代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全球大战,六十一个国家和地区,二十多亿人口被卷入其中。
参战兵力超过一亿人,大约九千万士兵和平民伤亡,三千万人流离失所。
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由欧洲战场反德、意大利法西斯的战争和我国及太平洋地区反日本军国主义法西斯的斗争组成。
1944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的一年。
1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
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
贝尔格莱德战役目的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积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切断前往驻希腊的“Ε”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岛南部退却。
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局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文体常识1、通讯的概念:通讯是一种比较详细、生动、形象地报道客观事物或典型人物的新闻写作体裁。
2、通讯的特点:(1)严格的真实性(真实性)。
《蜡烛》(一课时)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蜡烛》(一课时)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蜡烛》(一课时)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节目单:1.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观看相关视频,加深对故事人物形象的理解。
3.小组合作,探讨寓意。
4.演讲,表达自己对故事的理解。
5.总结,写下自己的思考。
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作品的不同寓意及表达方式。
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与演讲,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4.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读书。
教学过程:一、阅读课文1.老师先介绍《蜡烛》的作者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及作品的背景。
2.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课后,可有讨论或问答环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故事情节。
二、观看相关视频1.播放《蜡烛》相关的视频或动画。
2.学生观看后,分享自己对主人公的理解。
比较故事情节与视频的差异。
三、小组合作,探讨寓意1.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自行讨论、思考故事中寓意的可能性。
2.引导学生针对以下问题进行思考:a.故事中蜡烛的寓意是什么?b.主人公慈爱的行为对自己有何启示?c.你对这个故事还有哪些思考或疑问?四、演讲,表达对故事的理解1.让每个小组派代表,综合小组讨论内容,做一分钟左右的演讲,表达各自对故事的理解。
2.同时,其他学生必须认真聆听,并提出自己的问题或看法。
五、总结,写下自己的思考1.教师可以出示A4纸,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思考总结下来,形成一篇小文章。
2.让学生享受写作的过程,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思维能力。
教学反思:《蜡烛》是一篇充满寓意的小品文。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力求达到了让学生理解、感悟文学作品的目的。
阅读是学习、锻炼、表达和思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一定的文学知识,还培养了自己的阅读习惯和思考能力。
平时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通过阅读来丰富自己的内涵通过教学《蜡烛》,我们可以发现只有单一的教学形式是远远不够的。
蜡烛【学习目标】1. 把握记叙的要素,概括并理解文章主旨。
2. 品析老妇人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 揣摩细节描写,品味其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介绍二次世界大战,导入新课。
二、预习检查1. 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 检查学生收集的作者、作品情况。
(1)作者简介西蒙诺夫:(2)有关通讯3. 检查字词和课文诵读情况。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这篇战地通讯,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快速阅读(全文约3000字)概括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原因、经过、结果。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2. 说说你对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
四、品读课文、认识人物1. 自读课文后,划出最令你感动的片段,并说说你感动的原因,然后怀着感动读这一片段。
教你几招:文章感人至深,你知道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吗?2. 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
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地反复描写?3. 小组分工合作,分别找出对炮火、蜡烛、黑围巾、对老妇人动作的描写之处,谈谈你的感受。
4. 找出文中对炮火描写(环境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5. 对蜡烛的描写有哪些?找出来,并体会其作用。
6.反复描写黑色的大围巾对表现主旨,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7. 对老妇人动作的描写有哪些?找出来,并体会其作用。
8. 看文中还有其他动作描写吗?找出来,并体会其作用。
五、归纳概括1. 南斯拉夫老妇人是怎样一个人?2. 文中烛光有何象征意义?3. 你怎么理解文章最后这两句话?六、拓展延伸揣磨文章倒数第四段(即41段),设想一下当时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写成一段话。
不少于一百字。
思考提示:1. 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心里是怎么想的?2. 老妇人为什么对“他们”深深一鞠躬?她又心里是怎么想的?七、达标检测八、作业阅读莱蒙托夫的其他文章,体会其写作特色。
3 蜡烛
【学习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梳理故事情节,掌握复述故事的方式。
2.过程和方法目标:
进一步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品味本文语言,感悟字里行间真挚的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南斯拉夫妈妈的形象,体味文中流露出来的跨越国界的浓浓母子情。
【学习重点】
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蜡烛的象征意义。
【自主学习】
(一)、给划线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
瓦lì( ) 精疲力jié() fú晓()揣.在怀里()颤.巍巍()鞠.躬()地窖()
(二)梳理故事情节
请一位同学告诉大家,《蜡烛》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注意:复述故事的时候,注意将清楚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合作探究】
(一)精读课文,感悟老妇人的形象,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为什么说这个故事很感人呢?(环境、人、物三者考虑)
A.环境(衬托)
a.故事发生再二战,文中不乏对枪林炮火的描写,找找看,哪些地方对环境进行描写?
b.思考下作者设置这样一个典型环境,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B.人物——南斯拉夫妈妈育乞西
故事的主角南斯拉夫妈妈育乞西的刻画,采用什么方法呢?(有的划勾)并在文找出相应句子加以简单的分析。
心理()语言()肖像()神态()动作()
C.物——蜡烛
文中多次提到蜡烛,有哪些地方提到蜡烛了?找出蜡烛的来历呢?为什么多次提到蜡烛呢?
【能力提升】
文章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来表现。
试揣摩文章倒数第四段,设想一下段中表现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并用一二百字写下来。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