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通论二十一古代文化常识三
- 格式:docx
- 大小:48.52 KB
- 文档页数:14
汉字的结构一个国家的文化需要文字对其进行记载,否则很容易丢失。
汉字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标识,也是中华文明的显着标志。
学习汉字的时候,我们需要知道字的本义和引申义,文字学家主要是通过字形来辨别本义。
汉字本身属于表意体系的音节文字,字形和字义有着密切的关系,分析字形有助于对本义的了解。
我们学习古代汉语,有必要了解汉字形体的结构。
汉字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也就是说,现在的汉字有很多是在古代造的。
在造字时,人们是根据一定的字义来造字的,而不是随便或是根据其他的目的来造字的。
我们学习汉字的造字结构,一般也是了解它最初的本义。
例如:“章”字从音,所以它与音乐有关系;它又从十,“十”是什么意思呢?十是表示结束的意思。
所以东东汉时,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在分析“章”的字形结构和字义时说:“章”,从音从十。
十,数之终也”。
这就是说音乐告一段落叫一章。
关于汉字字形的结构,传统就有“六书”的说法。
“六书”之名,始于战国,至西汉末年才有比较详细的论述。
“六书”的名称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则直至东汉出现。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东汉郑众《周礼地官保氏注》: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因为许慎作了具体而详细的解释,并具定义及实例。
详细分析及研究了中国汉字,后世对「六书」一词采用许慎的说法,而排列次序则采用班固的说法。
下面我将简单的从“六书”的角度来分析汉字的结构。
1、象形许慎:“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创造汉字。
描画轮廓的:日、月、鸟、鱼。
描画具有特征部分的:牛、羊2、指事许慎:“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是一种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法。
纯符号的指事字:上、下。
上,《说文解字》:“高也。
此古文‘上’,指事也。
”下,《说文解字》:“底也。
古汉语通论(二十)古代文化常识(二)《古代汉语》王力古汉语通论(二十)古代文化常识(二)地理,职官,科举(一)地理历代地方区域的划分,各有不同。
有时候,同一个区域名称,而涵义大有区别。
有些名称则是上古所没有的。
现在举出一些例子来加以说明。
州--相传尧时禹平洪水,分天下为九州,即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又相传舜时分为十二州,即除了九州外,又从冀州分出并州、幽州,从青州分出营州。
这样,疆域的大小是一样的,只是州的大小稍有不同罢了。
到了汉代,中国的疆土更大了,於是增加了一个交州,一个朔方。
后来朔方并入并州,改雍州为凉州,梁州为益州。
东汉时代,共有十三州,即:司隶(直辖州)、豫州、兗州、徐州、青州、凉州、并州、冀州、幽州、扬州、益州、荆州、交州。
晋初分为十九州,和东汉十三州比较,增加六州。
(1)把梁州分为雍、凉、秦三州;(2)把益州分为梁、益、宁三州;(3)把幽州分为幽、平两州;(4)把交州分为交、广两州。
从汉到南北朝末,州基本上是监察区(注: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分全国为十几个监察区,称为州或部。
每州置刺史(后或称州牧)一人,巡察所属郡国。
后来刺史都掌兵权,不是单纯的监察官了。
),有时也是行政区。
不过从南北朝起,州的范围渐渐地缩小了。
在唐代,全国共有三百多个州,是行政区,宋元所谓州,则与唐代基本上一致。
明清改州为府,所以有“兗州府”、“扬州府”等名称,只留少数直隶州直辖於省,散州隶属於府。
郡--郡是行政区域。
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其中著名的有陇西、颍川、南阳、邯郸、钜鹿、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河东、上党、太原、代郡、雁门、云中、琅琊、汉中、巴郡、蜀郡、长沙、黔中。
后来又增加桂林、象郡、南海、闽中,共为四十郡。
此后历代都有郡,但是区域变小了。
直到隋代才取消了郡。
唐代州郡迭改,都是行政区域。
宋废郡。
国--国是汉代诸侯王的封域,也是行政区。
国的区域略等於郡,所以“郡国”连称。
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国古代语言文学基础》考试大纲一、考试的总体要求中国古代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包含了汉语言文学大学本科的两门主要基础课:古代汉语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语言部分主要考查古代汉语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应用古代汉语阅读和翻译古代文章的能力,文学部分主要是考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能力以及相关知识。
要求学生掌握运用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学作品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考试的内容第一部分古代汉语(一)古汉语通论:汉字学方面的知识1.传统“六书”理论2.汉字的形体演变与结构方式3.古今字、通假字、假借字4.汉字的繁简、异体问题5.汉字形体构造与词的本义问题重点内容:用六书说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六书说的价值及局限;汉字形体的演变规律;异体字问题。
(二)古汉语通论:词汇及词义方面的知识1.古今词义的异同2.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3.词的本义和引申义重点内容:本义的确定;引申的类型;引申序列的确定。
(三)古汉语通论:古代汉语语法方面的知识1.古代汉语的一些基本句式2.古代汉语的特殊语法重点内容:宾语前置句的类型与条件;被动句的发展。
(四)古汉语通论:文史类工具书的知识重点内容;文史类基本工具书的概况;相关工具书的使用方法。
(五)古汉语通论:古书的传承与古代的注疏1.古书版本的基本知识【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育明教育官方网站:12.古代注疏的基本体例(六)古汉语通论:古代文化常识1.古人的衣食住行2.古人的姓氏名号3.古代官职及天文地理知识4.古代的婚丧嫁娶重点内容:古代名物制度;古人姓氏名字的关系及反映的精神观念。
(七)古汉语通论:汉语音韵学知识1.反切2.四声(八)古汉语通论:文体、修辞与声律1.赋的构成2.古汉语的修辞3.诗的格律问题4.词牌及词律问题5.曲律与元杂剧问题重点内容:诗律;词律;元曲曲律;元曲用词特色。
说明:古代汉语考试内容详参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81.第二部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先秦部分(一)诗歌《诗经》(四首)氓[卫风]七月[豳风]采薇[小雅]何草不黄[小雅](二)文1.历史散文尚书(一篇)无逸左传(三篇)宫之奇谏假道秦晋肴之战【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育明教育官方网站:2郑子产相国国语(一篇)邵公谏弭谤战国策(三篇)苏秦始将连横冯谖客孟尝君鲁仲连义不帝秦2.诸子散文论语(两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长沮桀溺耦而耕章孟子(二章)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鱼我所欲也章荀子(一篇)劝学篇庄子(一篇)养生主[节录]韩非子(二篇)内储上[节录]说难[节录]3.辞赋楚辞(三篇)湘君湘夫人哀郢秦汉部分(一)辞赋贾谊赋(一篇)鵩鸟赋(二)诗歌乐府民歌(五首)战城南【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育明教育官方网站:3有所思陌上桑十五从军征焦仲卿妻[并序]古诗十九首(录三首)行行重行行涉江采芙蓉明月何皎皎(三)文司马迁文(二篇)魏其武安侯列传李将军列传[节录]班固文(一篇)苏武传三国两晋南北朝部分(一)辞赋王粲赋(一篇)登楼赋陶渊明辞(一篇)归去来兮辞[并序]鲍照赋(一篇)芜城赋(二)诗歌曹操诗(三首)短歌行步出夏门行[东临碣石][神龟虽寿]蔡琰诗(一首)悲愤诗曹植诗(三首)送应氏[步登北邙阪]赠白马王彪野田黄雀行【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育明教育官方网站:4阮籍诗(三首)咏怀诗[夜中不能寐][嘉树下成蹊][洪生资制度]左思诗(二首)咏史[郁郁涧底松][皓天舒白日]陶渊明诗(五首)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饮酒[结庐在人境][清晨闻叩门]杂诗[白日沦西阿]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谢灵运诗(一首)石壁精舍还湖中作鲍照诗(三首)梅花落拟行路难[写水置平地][对案不能食]谢脁诗(二首)玉阶怨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庾信诗(二首)寄王琳重别周尚书[阳关万里道]乐府民歌(七首)子夜歌[始欲识郎时][今夕已欢别]读曲歌[打杀长鸣鸡]西洲曲企喻歌辞[放马大泽中]琅琊王歌辞[新买五尺刀][敕勒歌](三)文【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育明教育官方网站:5诸葛亮文(一篇)出师表孔稚珪文(一篇)北山移文郦道元文(一篇)江水[三峡](四)小说干宝《搜神记》(一则)李寄刘义庆《世说新语》(四则)过江诸人周处王子猷居山阴石崇要客燕集唐五代部分(一)诗歌王维诗(二首)渭川田家山居秋暝高适诗(一首)燕歌行岑参诗(一首)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李白诗(四首)蜀道难峨眉山月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诗(四首)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新安吏登高【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育明教育官方网站:6韩愈诗(一首)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柳宗元(一首)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刘禹锡诗(一首)西塞山怀古白居易诗(二首)上阳白发人琵琶行李贺诗(一首)雁门太守行杜牧诗(二首)过华清宫泊秦淮李商隐诗(一首)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杜荀鹤诗(一首)山中寡妇(二)文王勃文(一篇)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韩愈文(四篇)师说进学解张中丞传后叙柳子厚墓志铭柳宗元文封建论种树郭橐驼传三戒[并序]钴鉧潭西小丘记陆龟蒙文(一篇)野庙碑[并诗](三)传奇【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育明教育官方网站:7李朝威传奇(一篇)柳毅传(四)词李白词(一首)菩萨蛮[平林漠漠]温庭筠词(一首)菩萨蛮[小山重叠]冯延巳词(一首)谒金门[风乍起]李煜词(二首)浪淘沙[往事只堪哀]虞美人[春花秋月]宋金部分(一)词范仲淹词(一首)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晏殊词(一首)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欧阳修词(一首)踏莎行[候馆梅残]柳永词(二首)雨霖铃[寒蝉凄切]望海潮[东南形胜]王安石词(一首)桂枝香[登临送目]苏轼词(四首)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大江东去]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秦观词(二首)鹊桥仙[纤云弄巧]踏莎行[雾失楼台]【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育明教育官方网站:8周邦彦词(二首)六丑[正单衣试酒]苏幕遮[燎沉香]李清照词(二首)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声声慢[寻寻觅觅]张元干词(一首)贺新郎[梦绕神州路]陆游词(一首)清商怨[江头日暮痛饮]辛弃疾词(四首)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永遇乐[千古江山]姜夔词(一首)扬州慢[淮左名都]张炎词解连环[楚江空晚](二)诗歌梅尧臣诗(二首)田家语汝坟贫女王安石诗(二首)河北民泊船瓜洲苏轼诗(三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吴中田妇叹题西林壁黄庭坚诗(二首)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投荒万死鬓毛斑][满川风雨独凭栏]范成大诗(二首)【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育明教育官方网站:9后催租行四时田园杂兴[新筑场泥镜面平]杨万里诗(二首)插秧歌初入淮河[船离洪泽岸头沙]陆游诗(四首)剑门道中遇微雨书愤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示儿文天祥诗(一首)正气歌元好问诗(一首)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惨淡龙蛇日斗争](三)文范仲淹文(一篇)岳阳楼记欧阳修文(三篇)五代史伶官传序醉翁亭记秋声赋王安石文(一篇)答司马谏议书苏轼文(三篇)留侯论喜雨亭记前赤壁赋(四)话本碾玉观音元代部分(一)诗歌刘因诗(一首)白沟【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育明教育官方网站:10岳鄂王墓萨都剌诗(一首)早发黄河即事杨维桢诗(一首)题苏武牧羊图(二)文吴澄文(一篇)送何太虚北游序李孝光文(一篇)雁山十记[大龙湫记](三)戏曲关汉卿杂剧(一种)感天动地窦娥冤[第三折]马致远杂剧(一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第三折]王实甫杂剧(一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高明戏文(一种)琵琶记(糟糠自厌)(四)散曲马致远散曲(一首)天净沙[秋思]张养浩散曲(一首)山坡羊[潼关怀古]睢景臣散曲(一首)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明代部份(一)诗歌高启诗(一首)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李梦阳诗(一诗)秋望【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育明教育官方网站:11鲥鱼王世贞诗(一首)登太白楼陈子龙诗(一首)易水歌夏完淳诗(一首)别云间(二)文宋濂文(一篇)送东阳马生序刘基文(一篇)卖柑者言归有光文(一篇)项脊轩志宗臣文(一篇)报刘一丈书袁宏道文(一篇)徐文长传徐弘祖文(一篇)游黄山后记张岱文(一篇)柳敬亭说书张溥文(一篇)五人墓碑记(三)小说冯梦龙小说(一篇)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四)戏曲汤显祖传奇(一种)牡丹亭[惊梦]李玉传奇(一种)清忠谱(五)散曲【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育明教育官方网站:12朝天子[咏喇叭]陈铎散曲(一首)水仙子[瓦匠]冯惟敏散曲(一首)玉芙蓉[喜雨]薛论道散曲(一首)黄莺儿[塞上重阳]清代部份(一)诗歌吴伟业诗(一首)捉船行顾炎武诗(一首)流转吴嘉纪诗(三首)海潮叹船中曲[侬是船中生][断梗不怨风]王士禛诗(三首)秦淮杂诗[年来肠断秣陵舟]真州绝句[晓上江楼是上层][江干多是钓人居]郑燮诗(一首)渔家袁枚诗(二首)马嵬[莫唱当年长恨歌]渡江大风蒋士铨诗(一首)岁暮到家汪中诗(一首)白门感旧黄景仁诗(一诗)圈虎行【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育明教育官方网站:13苏堤春晓(二)词陈维崧词(二首)点绛唇[晴髻离离]醉落魄[寒山几堵]朱彝尊词(二首)桂殿秋[思往事]解佩令[十年磨剑]顾贞观词(二首)金缕曲[季子平安否][我亦飘零久]纳兰性德词(二首)长相思[山一程]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张惠言词(二首)木兰花慢[尽飘零尽了]水调歌头[今日非昨日](三)小说蒲松龄小说(三篇)青凤窦氏黄英(四)戏曲洪昇传奇(一种)长生殿[惊变]孔尚任传奇(一种)桃花扇[馀韵]本部分考试内容详参朱东润主编六卷本《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修订版。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
一、中古汉语史
1、中叴汉语是汉语从西汉时期开始,到宋代的一个发展阶段;
2、中古汉语的发展是汉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汉语的积极影
响至今仍在。
3、中古汉语的词汇脱胎于西汉语,但与现代汉语的词汇存在很大不同。
4、中古汉语的发音差别也比较大,属于变调语言,声调改变词义的
方式也有很多,与现代汉语有很大不同。
二、中古汉语的文字
1、中古汉语使用的文字有两种:秦汉文字(即甲骨文)和隶书,前
者一般用于官用文书,后者用于普通百姓书写。
2、秦汉文字又称甲骨文,指从西汉到明朝之间出现的一种古老的汉
字文字,它是汉字的始祖,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古文字。
3、隶书则是汉字书写技法之一,它是中古汉语使用的官方文字之一,是中国经典的文字,它的灵活性强,可以表现汉字的特殊形态。
三、中古汉语的语法
1、中叴汉语的语法又分为句法和句式两部分。
2、句法指的是语成语法规则,汉语的句法主要有动、不动、状语、
定语等。
3、句式指的是组成句子的形式和结构,中古汉语的句式有主谓宾结构、主宾状补结构、主谓补宾结构等。
四、中古汉语的文类
1、中古汉语的文类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有礼仪文章、礼记、汉书、史记、世说新语等。
2、礼仪文章是对礼乐仪礼。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集锦(二十一)
古代【纪年法】有几种,你都了解吗?
1.干支纪年法
东汉时开始通行的纪年法。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
用天干和地支循环搭配,单数对单数,双数对双数,组成甲子、乙丑、丙寅……癸亥,配出六十对,通常叫六十花甲子。
循环使用,周而复始。
如“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林觉民《与妻书》)。
近代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
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
2.帝王纪年法
我国最早的纪年法是用王公即位的年次表示。
以“元,二,三……”为序数,至去世为止。
如:鲁僖公元年,鲁庄公十年。
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如:“庆历四年春”(《(岳阳楼记》)指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
3.帝王纪年和干支纪年兼用法
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
如“永和九年,岁在癸丑”(《兰亭集序》)
古人把纪月,除了用序数,还有些特殊的称谓。
以“孟”“仲”“季”来区分每个季节中的三个月份。
用“朔”“望”“晦”分别表示每月的初一、十五、月末。
如“戊申晦”(《登泰山记》),“晦”表明看日出是在月末。
纪时法
古人纪时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
从现代时间夜十一点
至夜一点,依次递推,这样就将一昼夜十二个时辰分成二十四小时。
《古代汉语》王力中华书局1997 03目录王力简介--------------------------------------------------------------------------------◇绪论◇古汉语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古汉语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古汉语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古汉语通论(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汉语通论(五)汉字的构造◇古汉语通论(六)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古汉语通论(七)判断句◇古汉语通论(八)叙述句◇古汉语通论(九)否定句,否定词◇古汉语通论(十)疑问句,疑问词◇古汉语通论(十一)词类的活用◇古汉语通论(十二)人称代词◇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古汉语通论(十五)《诗经》的用韵◇古汉语通论(十六)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古汉语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上)◇古汉语通论(十八)古书的注解(下)◇古汉语通论(十九)古代文化常识(一)◇古汉语通论(二十)古代文化常识(二)◇古汉语通论(二十一)古代文化常识(三)◇古汉语通论(二十二)古代文化常识(四)◇古汉语通论(二十三)古文的文体及其特点◇古汉语通论(二十四)古书的句读◇古汉语通论(二十五)骈体文的构成(上)◇古汉语通论(二十六)骈体文的构成(下)◇古汉语通论(二十七)◇古汉语通论(二十八)◇古汉语通论(二十九)诗律(上)◇古汉语通论(三十)诗律(下)◇古汉语通论(三十一)词律◇古汉语通论(三十二)曲律◇第一单元文选(左传)◇第二单元文选(战国策)◇第三单元文选(论语)◇第四单元文选(孟子)◇第五单元文选(墨子)◇第六单元文选(诗经)◇第七单元文选(楚辞)◇第八单元文选(史记)◇第九单元文选(贾谊)◇第十单元文选(韩愈)◇第十一单元文选(沈约)◇第十二单元文选(贾谊)◇第十三单元文选(两汉乐府民歌)◇唐宋五言古体诗◇第十四单元文选(词)◇次韵章质夫杨花词[1]◇曲·小令◇常用词(一)60字◇常用词(二)62字◇常用词(三)65字◇常用词(四)65字◇常用词(五)63字◇常用词(六)66字◇常用词(七)71字◇常用词(八)93字◇常用词(九)91字◇常用词(十)95字◇常用词(十一)89字◇常用词(十二)88字◇常用词(十三)96字◇常用词(十四)82字◇〔附录一〕简化字与繁体字对照表◇〔附录二〕汉字部首举例◇〔附录三〕上古韵部及常用字归部表◇〔附录四〕上古声母常用字归类表◇〔附录五〕词谱◇〔附录六〕曲谱◇〔附录七〕曲韵常用字表◇〔附录八〕常用词音序检字总表◇〔附录九〕常用词笔画检字总表◇编后记关注楼主收藏转发至天涯微博作者:秋闲提交日期:2010-01-28 11:17:04 1楼自从部落改了版,编辑文字都会出现乱码,怎么办呢?作者:秋闲提交日期:2010-01-28 15:57:12 2楼王力简介王力先生(1900-1986)字了一,广西博白人。
天文,历法,乐律(一)天文在上古时代,人们把自然看得很神秘,认为整个宇宙有一个至高无上的主宰,就是帝或上帝。
在上古文献里,天和帝常常成为同义词。
古人又认为各种自然现象都有它的主持者,人们把它们人格化了,并赋予一定的名字,例如风师谓之飞廉,雨师谓之荓翳(屏翳),云师谓之丰隆,日御谓之义和,月御谓之望舒(注:这里是举例性质,见《广雅·释天》。
),等等,就是这种观念的反映。
这些带有神话色彩的名字,为古代作家所沿用,成了古典诗歌辞赋中的辞藻。
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生活的国家之一,农业生产要求有准确的农事季节,所以古人观测天象非常精勤,这就促进了古代天文知识的发展。
根据现有可信的史料来看,殷商时代的甲骨刻辞早就有了某些星名和日食、月食的记载,《尚书》《诗经》《春秋》《左传》《国语》《尔雅》等书有许多关於星宿的叙述和丰富的天象记录,《史记》有《天官书》,《汉书》有《天文志》。
我们可以说远在汉代我国的天文知识就已经相当丰富了。
古人的天文知识也相当普及。
明末清初的学者顾炎武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
“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
“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
“月离於毕”,戍卒之作也。
“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
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注:见《日知录》卷三十“天文”条。
“七月流火”见《诗经·豳风·七月》,“三星在户”见《诗经·唐风·绸缪》,“月离於毕”见《诗经·小雅·渐渐之石》,“龙尾伏辰”见《左传僖公五年》。
)。
我们现在学习古代汉语当然不是系统学习我国古代的天文学,但是了解古书中一些常见的天文基本概念,对於提高阅读古书能力无疑是有帮助的。
现在就七政、二十八宿、四象、三垣、十二次、分野等分别加以叙述。
古人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合起来称为七政或七曜。
金木水火土五星是古人实际观测到的五个行星,它们又合起来称为五纬。
金星古曰明星,又名太白,因为它光色银白,亮度特强。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古代汉语知识点11.押韵:把两个以上的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放在诗句的同一位置上,使声音和谐悦耳。
2.声调:贯穿整个音节的语音的高低升降变化,是整个汉语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其性质主要取决于音高,又叫字调。
3.调值:是声音高低升降曲直长短的变化,也就是声调的实际读法。
4.调类:就是声调的分类,是按照声调的实际读法归纳出来的,调值相同的归为一个调类。
/声调的种类,就是把调值相同的字归纳在一起所建立的类。
5.音变:连音变化,在动态的语言序列中有些音节的结构受前后其他音节的影响而产生的变化,它通常是由前后的音节结构和音素间的相互影响而引起的。
6.轻声:在语音序列中有许多音节常常失去原有的声调,而读成一个又轻又短的调子,它不是四声之外的第五种声调,而是四声的一种特殊音变,在物理上表现为音长变短,音强变弱。
7.儿化:后缀“儿”与它前一个音节的韵母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音节,并使这个音节带上卷舌音色的特殊音变现象。
8.口音:软腭和小舌上升时鼻腔闭塞,口腔通畅,这时发出的音在口腔中共鸣,叫做口音。
9.鼻音:软腭和小舌下垂时,口腔成阻,气流只能从鼻腔中呼出,这时发出的音主要在鼻腔中共鸣,叫鼻音。
10.鼻化音:口腔无阻碍,气流同时从口腔和鼻腔中呼出,发出的音在口腔和鼻腔中共鸣,叫鼻化音。
11.声母:音节中语音前头的那部分,大多是音节开头的辅音,有的声母不以辅音开头,元音前头那部分是零,习惯上叫零声母。
/ 韵母:音节中声母后面的部分。
12.语音:人类说话是发音器官发出来的表达一定意义的声音,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语言的交际只能得以实现的物质手段,语言必须凭借语音才能表达出来。
13.音质音位:由音素成分构成的音位叫音质音位,又因为音质音位出现在固定的音段上,所以又叫音段音位。
14.音段音位:声调音位主要是由音高特征构成的,音高不是音质,属于非音质音位,因非音质音位不受音段的局限,所以叫非音段音位。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王力知识点我国古代文化常识王力知识点一、我国古代文化的多样性我国古代文化是世界上最悠久、最璀璨的文化之一,它包含了丰富多彩的元素,涵盖了各个方面的社会生活。
我国古代文化的多样性体现在语言文字、宗教信仰、艺术表现、思想观念等方面。
在了解我国古代文化时,我们不仅需要了解其整体性和共性,还要深入挖掘和理解其中的多样性。
王力先生在其著作中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多样性有着深刻的见解,他指出,我国古代文化是一个综合性、开放性和包容性极强的文化体系。
在我国古代文化中,语言文字是一大特色。
在王力先生的著作中,他多次提到了古代汉字的发展和变迁,以及文字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汉字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还影响着我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
通过研究汉字的形体、结构和内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国古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二、我国古代文化的价值观念我国古代文化的价值观念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它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生活方式。
在王力先生的著作中,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价值观念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指出了其在我国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王力先生认为,我国古代文化的价值观念蕴含着深厚的民族传统和历史积淀,它展现了我国人民对于生命、自然、道德等问题的理解和思考。
我国古代文化的价值观念包括仁爱、孝道、忠诚、礼仪等多个方面,在王力先生的著作中,这些价值观念都得到了详细的阐释和解读。
这些价值观念不仅是我国古代社会的行为规范,还体现了我国人民对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和反思。
通过深入了解我国古代文化的价值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迪。
三、我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我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我国文化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我国古代文化持续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
在王力先生的著作中,他多次提到了我国古代文化的传统与革新,以及我国古代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第9章古汉语通论(21~22)9.1复习笔记二十一、古代文化常识(三)——姓名,礼俗,宗法(一)姓名1.“姓”和“氏”的定义上古有姓有氏。
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
不少古姓如姜姬姚嬴姒等都加女旁,这暗示先民曾经经历过母权社会。
后来由於子孙繁衍,一族分为若干分支散居各地,每支有一个特殊的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
《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可见姓和氏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2.上古时期“姓”、“氏”的作用周代的姓氏制度和封建制度、宗法制度有密切联系。
贵族有姓氏,一般平民没有姓氏。
贵族中女子称姓,男子称氏,这是因为氏是用来“明贵贱”的,姓是用来“别婚姻”的,二者的作用不同。
3.上古“姓”如何产生周王室及其同姓封国如鲁晋郑卫虞虢吴燕等国都是姬姓;异姓封国如齐是姜姓,秦是嬴姓,楚是芈(mǐ)姓,宋是子姓,越是姒姓,等等。
(1)上古同姓不婚,贵族妇女的姓比名更为重要,待嫁的女子如果要加以区别,则在姓上冠以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
例如:孟.姜伯.姬仲.子叔.姬季.芈(2)女子出嫁以后如果要加以区别,就采用下列几种方法①在姓上冠以所自出的国名或氏。
例如:齐.姜晋.姬秦.嬴陈.妫国.姜(国,氏。
)②嫁给别国的国君,在姓上冠以配偶受封的国名。
例如:秦.姬芮.姜息.妫江.芈③嫁给别国的卿大夫,在姓上冠以配偶的氏或邑名。
例如:赵.姬(赵衰妻)孔.姬(孔圉妻)秦.姬(秦遄妻)棠.姜(棠公妻;棠,邑名。
)④死后在姓上冠以配偶或本人的谥号。
例如:武.姜(郑武公妻)昭.姬(齐昭公妻)共.姬(宋共公妻)敬.嬴(鲁文公妃)文.姜(鲁桓公妻)齐.归(鲁昭公母)4.上古“氏”的确定氏的情况比较复杂。
(1)诸侯诸侯以受封的国名为氏(此从旧说。
顾炎武《亭林文集》卷一《原姓》篇认为国君无氏,不称氏,称国)。
例如:郑.捷(郑文公)蔡.甲午(蔡庄公)齐.环(齐灵公)宋.王臣(宋成公)(2)卿大夫及其后裔①以受封的邑名为氏。
古汉语通论(二十一)古代文化常识(三)姓名,礼俗,宗法(一)姓名上古有姓有氏。
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
不少古姓如姜姬姚嬴姒等都加女旁,这暗示先民曾经经历过母权社会。
后来由於子孙繁衍,一族分为若干分支散居各地,每支有一个特殊的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
例如旧说商人的祖先是子姓,后来分为殷、时、来、宋、空同等氏。
这样,姓就成了旧有的族号,氏就成了后起的族号了。
《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可见姓和氏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周代的姓氏制度和封建制度、宗法制度有密切联系。
贵族有姓氏,一般平民没有姓氏。
贵族中女子称姓,男子称氏,这是因为氏是用来“明贵贱”的,姓是用来“别婚姻”的,二者的作用不同。
周王室及其同姓封国如鲁晋郑卫虞虢吴燕等国都是姬姓;异姓封国如齐是姜姓,秦是嬴姓,楚是芈(mǐ)姓,宋是子姓,越是姒姓,等等。
上古同姓不婚,贵族妇女的姓比名更为重要,待嫁的女子如果要加以区别,则在姓上冠以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
例如:孟姜伯姬仲子叔姬季芈出嫁以后如果要加以区别,就采用下列几种方法:1.在姓上冠以所自出的国名或氏。
例如:齐姜晋姬秦嬴陈妫国姜(国,氏。
)2.嫁给别国的国君,在姓上冠以配偶受封的国名。
例如:秦姬芮姜息妫江芈3.嫁给别国的卿大夫,在姓上冠以配偶的氏或邑名。
例如:赵姬(赵衰妻)孔姬(孔圉妻)秦姬(秦遄妻)棠姜(棠公妻;棠,邑名。
)4.死后在姓上冠以配偶或本人的谥号(注:谥号,下文就要讲到。
)。
例如:武姜(郑武公妻)昭姬(齐昭公妻)共姬(宋共公妻)敬嬴(鲁文公妃)文姜(鲁桓公妻)齐归(鲁昭公母)氏的情况比较复杂。
诸侯以受封的国名为氏(注:此从旧说。
顾炎武《亭林文集》卷一《原姓》篇认为国君无氏,不称氏,称国。
)。
例如:郑捷(郑文公)蔡甲午(蔡庄公)齐环(齐灵公)宋王臣(宋成公)卿大夫及其后裔则以受封的邑名为氏。
例如:屈完知罃羊舌赤解狐或以所居的地名为氏。
例如:东门襄仲北郭佐南宫敬叔百里孟明视或以官名为氏。
例如:卜偃祝司马牛乐正克古人还有以祖先的字或谥号为氏的。
例如:孔丘(宋公孙嘉之后,嘉字孔父)仲孙阅(鲁公子庆父之后,庆父字仲)叔孙得臣(鲁公子牙之后,牙字叔)季孙肥(鲁公子友之后,友字季)庄辛(楚庄王之后)此外还有以技为氏的,如巫陶甄等。
关於姓氏,有几点需要提出来说一说。
第一,上古称呼妇女可以在姓下加“氏”字。
例如武姜被称为姜氏,敬嬴被称为嬴氏,骊姬被称为姬氏,等等。
第二,在某些情况下,族和氏是同义词。
《春秋成公十四年》:“叔孙侨如如齐逆女”,《左传》说:“称族,尊君命也。
”《春秋》在下文说:“侨如以夫人妇姜氏至自齐”,《左传》说:“舍族,尊夫人也。
”这里所谓称族,舍族,指的是称叔孙,不称叔孙,可见族就是氏。
《战国策·秦策》:“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这里的族也就是氏的意思。
第三,战国以后,人们以氏为姓,姓氏逐渐合而为一,汉代则通谓之姓(注:参看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三。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十二“姓氏”条则认为“盖三代以前,姓与氏分;汉魏以后,姓与氏合”。
),并且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就都能有姓了。
第四,后世有非汉族的复姓。
例如长孙、万俟、宇文、慕容、贺兰、独孤、拓跋、尉迟、呼延、秃发、乞伏、仆固、哥舒,等等。
古人有名有字。
旧说上古婴儿出生三月后由父亲命名。
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结发加笄)时取字。
名和字有意义上的联系。
例如屈原,名平,字原。
(《尔雅·释地》:“广平曰原。
”)又如颜回,字子渊。
(《说文》:“渊,回水也。
”回是旋转的意思。
)有的名和字是同义词,例如宰予,字子我;樊须,字子迟。
(须和迟都有待的意思。
)有的名和字是反义词,例如曾点,字晰。
(说文:“点,小黑也。
”引申为污的意思。
又:“晰,人色白也。
”)有时候我们看不出名和字的联系,这主要是因为语义变迁的缘故。
周代贵族男子字的前面加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性别,这样构成男子字的全称。
例如:伯禽父仲山甫仲尼父叔兴父有时候省去“父”(甫)字,例如:伯禽仲尼叔向季路有时候省去排行,例如:禽父尼父羽父有时候以排行为字,例如管夷吾字仲,范睢字叔,鲁公子友字季,不过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周代贵族女子字的前面加姓,姓的前面加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母”或“女”字表示性别,这样构成女子字的全称。
例如孟妊车母(注:见《铸公簠》。
),中姞义母(注:见《仲姞匜》,中即仲字。
),等等。
有时候省去“母”字,例如季姬牙(注:见《鲁大宰原父盘》。
);有时候省去排行,例如姬原母(注:见《应侯簋》。
);有时候单称“某母”或“某女”,例如寿母(注:见《鲁生鼎》。
),帛女(注:见《帛女鬲》。
)。
但是最常见的是在姓上冠以排行,例如孟姜、叔姬、季芈,等等(见前)。
春秋时男子取字最普通的方式是在字的前面加上“子”字,这是因为“子”是男子的尊称。
例如:子产(公孙侨)子犯(狐偃)子胥(伍员)子渊(颜回)子有(冉求)子夏(卜商)子我(宰予)子贡(端木赐)这个“子”字常常省去,直接称颜渊、冉有、宰我,等等。
附带说一说,古人名字连着说的时候,通常是先称字,后称名。
例如孟明(字)视(名)、孔父(字)嘉(名)、叔梁(字)纥(名),等等。
古人尊对卑称名,卑自称也称名;对平辈或尊辈则称字(注:称字不是最尊敬的方式,最尊敬的方式是不称名也不称字。
例如孔子,在《论语》二十篇中只有《子张》篇称孔子为仲尼。
)。
试以《论语》为例。
孔子自称为丘,这是谦称。
孔子对弟子称名,例如:求,尔何如?(论语·先进)赤,尔何如?(同上)弟子自称也称名,例如:由也为之,比及三年,......(论语·先进)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同上)弟子当着老师称呼其他弟子也称名,例如:夫子何哂由也?(论语·先进)记录《论语》的人对孔门弟子一般都称字,例如:颜渊、季路侍。
(论语·公冶长)子路、曾晰、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先进)只有对曾子称子不称字,对有若也有一次称子不称字,所以有人推想《论语》是曾子和有若的门人所记的。
直到后代称名、称字基本上还是依照这个标准。
后人通常用两个字为字,例如诸葛亮字孔明,陆机字士衡,鲍照字明远,等等。
除名和字外,还有别号(别字)。
别号和名不一定有意义上的联系。
这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三个字以上的别号,例如葛洪自号抱朴子,陶潜自号五柳先生,苏轼自号东坡居士;第二类是两个字的别号,例如王安石字介甫,别号半山,陆游字务观,别号放翁。
两个字的别号和字在应用上没有什么显着的区别,甚至不大称字,反而以称号为常(如陆放翁)。
三个字以上的别号有时候也可以压缩为两个字,例如苏东坡。
后来有人以为称字称号还不够尊敬,於是称官爵,称地望(出生地或住地),例如杜甫被称为杜工部,王安石被称为王临川。
此外,唐代诗文还常常见到以排行相称,或以排行和官职连称,例如白居易被称为白二十二,李绅被称为李二十侍郎。
唐代女子也有被称为廿几娘的。
这种排行是按照同曾祖兄弟的长幼次序来排算的,并不是同父所生的兄弟排行,这是值得注意的。
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据说谥号是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其实,这往往是虚伪的,不符合事实的。
但是一个人有了谥,就等於在名字之外又多了一个别名了。
谥法是给予谥号的标准。
谥号是固定的一些字,这些字被赋予特定的涵义,用来指称死者的美德、恶德等。
谥号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表扬的,例如:经纬天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威强睿德曰武柔质慈民曰惠圣闻周达曰昭圣善闻周曰宣行义悦民曰元安民立政曰成布纲治纪曰平照临四方曰明辟土服远曰桓聪明睿知曰献温柔好乐曰康布德执义曰穆2.批评的,例如:乱而不损曰灵(注:“灵”是无道昏君的谥号,所谓“乱而不损”,只是带着隐讳的说法。
晋灵公不君,所以谥为灵公。
)好内远礼曰炀杀戮无辜曰厉3.同情的,例如:恭仁短折曰哀在国遭忧曰愍慈仁短折曰怀上古谥号多用一个字,也有用两三个字的,例如:周平王郑武公齐桓公秦穆公魏安厘王赵孝成王贞惠文子后世谥号除皇帝外,大多用两个字,例如:宣成侯(霍光)忠武侯(诸葛亮)文忠公(欧阳修)武穆王(岳飞)此外还有私谥,这是有名望的学者死后其亲友门人所加的谥号。
例如东汉时陈实死后,海内赴吊者三万余人,谥为文范先生;晋代陶渊明死后,颜延年为他作诔,谥为靖节徵士;宋代张载死后,门人谥为明诚夫子。
封建皇帝在谥号前面还有庙号。
从汉代起,每个朝代的第一个皇帝一般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后的嗣君则称为太宗、世宗等等(注:嗣君也有称世祖、太祖的,这有别的原因,这里没有必要叙述。
又,汉代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庙号的,要“有功”“有德”的才被称为“祖”“宗”。
南北朝时称“宗”已滥,到唐代就无帝不“宗”了。
)。
举例来说,汉高祖的全号是太祖高皇帝,汉文帝的全号是太宗孝文皇帝(注:汉惠帝以后一律加一个“孝”字,算是谥号的一部分。
),汉武帝的全号是世宗孝武皇帝,魏文帝的全号是世祖文皇帝,隋文帝的全号是高祖文皇帝,等等。
从唐代起,皇帝还有尊号,这是生前奉上的(注:尊号起於唐武后中宗之世。
见司马光《司马文正集》二十六,《请不受尊号札子》。
)。
例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宋太祖乾德元年(公元963年)受尊号为应天广运仁圣文武至德皇帝。
尊号可以上好几次,都是尊崇褒美之词,实际上是阿谀奉承(注:帝后也有尊号,后来称为徽号。
例如清代同治尊自己的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曰慈禧。
徽号可以每逢庆典累加,所以那拉氏的徽号积累有慈禧等十六个字。
)。
也有死后上尊号的,例如唐高宗死后,到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上尊号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这种死后所加的尊号也可以说是谥号,这样,谥号的字数就加多了。
唐以前对殁世的皇帝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不称庙号;唐以后由於谥号加长,不便称呼,所以改称庙号(如唐玄宗、宋太祖)。
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
年号是从汉武帝开始有的,汉武帝即位的一年(公元前140年)称为建元元年,第二年称为建元二年,等等。
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称为“改元”。
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例如汉武帝曾经改元为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注:有人说征和当作延和,形近而误。
)等。
明清两代的皇帝基本上不改元,因此有可能用年号来称谓皇帝,例如明世宗被称为嘉靖皇帝,清高宗被称为乾隆皇帝,等等。
最后简单地谈谈避讳的问题。
所谓避讳就是不直称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凡遇到和君主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面,则用改字、缺笔等办法来回避,其结果往往造成语文上的若干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