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玉米粗缩病品种青农105高产栽培技术
- 格式:pdf
- 大小:360.25 KB
- 文档页数:2
玉米粗缩病的发生与防治摘要介绍玉米粗缩病的发病症状、病原传播、发病条件,并提出综合防治技术,以为玉米粗缩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粗缩病;发病症状;防治技术中图分类号s435.1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2-0115-01玉米粗缩病是由玉米粗缩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病。
该病近些年在高阳县玉米地表现出一定增长趋势,对该县的玉米生产造成了严重阻碍,导致玉米产量难以上升。
1玉米粗缩病的发病症状通常情况下,患有玉米粗缩病的玉米植株会比正常植株表现出明显的矮化趋势,且更加粗壮,其叶僵直且宽度增加,叶色以浓绿色为主,其中顶叶一般为君子兰样的丛生状。
节间会变的异常短粗。
更细微的特征是其叶背、叶鞘或是苞叶等部位出现有蜡白色条状突起,粗细不均,粗糙感明显。
在病情刚发生时一般会在心叶的基部以及中脉的两边出现油浸状的褪绿透明点线,并可随病情的发展缓慢扩散至全叶面。
此类植株一般会不同程度地限制根系的生长,明显的矮化多出现在九至十叶期,其高度几乎不超过正常植株的1/2,多半的病株不能抽穗结实,即使抽有少数的雄穗,但分支也非常少,而且无花粉[1]。
果穗畸形,花丝极少,严重时不能结实。
玉米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粗缩病,但通常会在苗期暴发最严重的疫情。
如果在1叶1心时发病,则可导致心叶难以抽出,即使抽出也会变的更小,在玉米5~6片叶时开始表现症状,症状一旦出现后基本上无药可治。
2病原传播玉米粗缩病的病原是玉米粗缩病毒。
该病毒有着较大范围的寄主,但通常以单子叶的禾本植物居多,同时对玉米、大小麦、高粱以及水稻等农作物均可造成侵染,当然也包括其他的一些杂草类植物。
就玉米来看,灰飞虱通常为其第一大传播媒介动物,而且一旦灰飞虱感染了此类病毒,则可终生带毒地进行持续性传播[2]。
粗缩病毒在灰飞虱体内可增殖和越冬,但不能经卵传给下一代。
灰飞虱成虫和若虫在田埂地边杂草丛中越冬,作为翌年初侵染源。
冬小麦也是病毒的越冬寄主。
在一些地区,传统种植玉米的方法已经落后,跟不上我国整体玉米生产总量,从而拉低了我国粮食作物的经济水平,降低了玉米生产总效率。
要全面提高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加大推广宣传力度。
本文先对玉米的高产栽培技术的重要性进行探讨,结合实际情况从品种的选择到田间管理、合理种植等提高产量的种植技术手段展开讨论,从而落实对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对我国玉米发展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
一、玉米高产栽培的重要性玉米这种产物,原产于美洲地区,属于谷物的一种,与高粱等作物相似,是外来农作物。
玉米是世界产量最高的谷物品种之一,也是世界人民重要的口粮。
玉米在十六世纪时就传入我国,在我国种植业上历史发展久远,从明朝开始就作为我国基本农作物,也是从古到今我国人民常吃的粗粮品种之一。
玉米耐旱耐寒,对生长环境不挑剔,适应能力也比较强,种植成本也比较低,所以也是我国农民常种农作物。
而且玉米的食用价值也比较高,富含维生素,像玉米叶玉米棒玉米杆也有着其他方面的用途。
而且玉米易丰收,不需要过多的打理,可以说是有土即可,所以在我国全国各地均有种植。
玉米除了作为餐桌上的主要食物以外,还对加工饲料养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经济作用,有利于各项产品的开发与利用。
除了加工玉米食物,还可以加工成畜牧业的饲料。
而且玉米所含的成分可以提取,作为工业原料,例如比较环保的乙醇汽油。
但是近两年,由于城市迅速发展崛起,农田被占用,农业田地逐渐变少,随之劳动力数量也在减少,导致种植玉米的农民数量不多,玉米的种植范围和产量也开始降低,给我国农业带来了减产的风险。
二、玉米高产栽培技术1、品种的选择在玉米的高产栽培技术中,玉米选种是关键。
玉米品种直接会影响我国玉米的产量,品种不好的玉米品质产量也比较一般。
在挑选种子时,还要看每年玉米种植现状和目前我国的市场需求,哪种种类需要多,选择哪种。
选种的第一环节,就是选取的种子要考虑是否与当地环境气候相适应。
第二点是要尽量选择土地肥沃,气候适宜的地区。
近几年常发生的几种玉米病害的识别与防治摘要:学会识别玉米病害,及时进行防治。
关键词:玉米病害;识别;防治中图分类号:s43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8—0065—1病害是制约玉米稳产、高产的重要因素,要学会识别这些病害,进行及时防治。
下面就介绍几种常发生病害的识别及防治方法:1 玉米粗缩病病原物:玉米粗缩病毒,一种球状病毒,属于呼肠孤病毒属。
症状:幼苗5~6片叶发病,在心叶基部和中脉两侧出现透明的退绿条点,或断或续连成虚线状,后逐渐发展到整个叶片,成细线条状,病株上部节间缩短粗肿,叶片对生,顶部叶片簇生,株高不及健株的一半,叶色浓绿、僵直,叶片宽短肥厚,多数不能抽穗结实,有的雄穗虽然能抽出,但分支少,雄花发育不良,花粉少,雌穗畸形,花丝少不结实或籽粒很少,病株叶背、叶鞘、苞叶的叶脉上有长短不等的蜡白色突起,病株的根系短而少,易拔出。
玉米粗缩病是毁灭性病害。
防治方法:种植抗病品种;适期播种,加强田间管理,及时中耕除草,清除田边地头杂草,早间苗,晚定苗,拔出病株带出田间深埋。
苗期喷施吗啉胍铜、氮苷硫酸铜等。
2 玉米苗枯病病原物:主要为串珠镰刀菌,其次是禾谷镰刀菌,都属于半知菌亚门,还和腐霉菌、丝核菌、蠕孢菌等混合发生。
症状:从种子萌发到3~5叶期多发,发病种子根变褐腐烂,严重时幼芽烂死,幼苗初生根皮层坏死,黑褐色,根毛减少,无次生根或很少,茎基部水浸状腐烂,可使茎基部节间整齐断裂,叶鞘变褐、撕裂,叶片变黄,叶缘枯焦,心叶卷曲易折,枯死苗近地面处产生白色或粉红色霉状物。
病苗发育迟缓,生长衰弱,严重时各层叶片黄枯或青枯。
发生规律:苗期低温多雨发病重;连作、偏施氮肥缺磷钾肥、密度大、通风透光差、地势低洼湿度大的地块发病重。
防治方法:种植抗病品种;种子处理,50%多菌灵种子重的0.2%~0.3%拌种,20%福克种衣剂拌种;初发期用多菌灵、恶霉灵、春雷霉素喷施;施用有机肥,增施磷钾肥、微肥,及时中耕。
玉米新品种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措施作者:余新春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20年第9期余新春玉米是河南省新蔡县的主要粮食作物,在该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随着河南省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适合玉米种植的土地逐渐缩小。
怎样在这一背景下更好的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就成为现阶段农业工作者需要重点解决的难题。
通过加快玉米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有利于调整本地区的玉米品种结构,保证高产稳产的玉米品种在广大基层地区得以推广应用,进一步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满足粮食生产要求。
一、滑玉12选育1、品种特性该品种由种业五十强企业滑丰种业有限公司选育,宏瑞种业生产、经营。
该品种具有脱水快,高抗倒伏、耐旱、高产稳产、不秃尖、活秆成熟,品质优质等特点。
是河北省和河南省重点推广高产玉米新品种。
该品种株高250cm,穗位高95cm,果穗筒型,穗长22~24cm左右。
穗行数16~18行,行粒数36,出籽率可达90%左右,千粒重400克。
籽粒黄色,马齿型,角质,粒深1.34cm。
株型紧凑,叶片上挺,根系发达,茎秆粗壮。
生育期夏播95天左右,春播125天左右。
抗大、小斑病、青枯病、丝黑穗病、矮花叶病。
抗倒性好,耐阴雨能力强,活秆成熟。
2、产量表现该品种在结实性,无秃顶,抗病,抗倒方面尤为突出。
一般亩产750kg左右,在高水肥地种植,超高产栽培具有亩产1000kg以上的生产潜力。
适宜于河北、河南玉米春播、夏播种植区域和相似生态区域。
多年多区多点引种示范表明:一般种植郑单958、浚单20、先玉335等品种区域均可种植。
二、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措施1、玉米适用能力较强在各种土壤环境下均能够增长,但为了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通常应该选择地势平坦,土壤层深厚,土质疏松,多孔通透性较好,肥力中等以上,保水保肥能力较强的种植地,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高产稳产。
选地结束之后应该及时进行整地,整地深度控制在20~25cm,以打破犁底层为主。
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作者: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7年第01期近年来,玉米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玉米病虫害普遍发生,严重影响玉米产量与品质。
要做好玉米生产,就要防治好玉米病虫害。
根据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趋势及消长规律,现将其防治技术总结如下。
一、玉米病毒病玉米病毒病主要有玉米矮花叶病和玉米粗缩病。
(1)症状。
玉米矮花叶病在整个玉米生育期都能感病,从出苗至七叶期为易感染期。
苗期自心叶基部出现褪绿条点状花叶,逐渐扩展到全叶,叶肉组织失绿变黄,形成明显的黄绿相间条纹症状。
重病株不能抽雄结穗或提前枯死。
玉米粗缩病的典型症状是植株矮化,被侵染玉米呈暗绿色,叶肉粗厚僵直,呈弓状弯曲。
叶背面、叶鞘和苞叶的叶脉上发生隆起的短条纹,病株高度不到健株的一半,不能抽雄结穗。
(2)发病规律。
玉米矮花叶病可以汁液摩擦接种。
主要由蚜虫传播,蚜虫除传播病毒外,对玉米的危害亦很严重。
蚜虫刺吸的同时吐出一种唾液,影响生长和扬花授粉,造成空苞和秃顶。
玉米粗缩病毒主要由灰飞虱传播,为持久性传毒。
该病毒可在灰飞虱的若虫体内越冬,也可以在冬前受侵染的小麦苗中越冬。
(3)防治方法。
①选用抗、耐病品种。
②早期用药剂把蚜虫和灰飞虱消灭在迁飞至玉米田之前。
用40%氧化快乐果3 0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25~300g/hm2对水750~1 125kg/hm2喷雾。
③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二、玉米青枯病玉米青枯病主要发生在灌浆末期,是一种暴发性、毁灭性病害,易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
(1)症状。
玉米灌浆末期常表现为突然青枯萎蔫,整株叶片呈水烫状干枯褪色;果穗下垂,苞叶枯死;茎基部初为水浸状,后逐渐变为淡褐色,手握有空心感,常导致倒伏。
(2)发病规律。
由镰刀菌、腐霉菌侵染引起。
灌浆至乳熟期的大雨,对病害的发生有重要影响;土壤含水量高是青枯病发生的重要条件。
(3)防治方法。
①选用抗病品种。
②在栽培措施上应注意排水。
③用金雷多米尔、康正雷或盖克1 000倍液灌根。
玉米粗缩病的发病条件玉米粗缩病的症状与防治-种植技术玉米粗缩病是是玉米极易感染的病毒危害之一,严重影响玉米的生长,降低玉米产量。
粗缩病的主要特征:玉米苗期感染此病后,叶片浓绿,根系少,植株矮化,不往高长;成株期感染此病,上部节间缩短,雄穗花轴缩短,果穗短小,结果少,此病害从玉米苗期到抽穗期间均可感染此病,发病后极难根治,早期预防是根本出路。
粗缩病毒不能通过土壤和接触传播,只能由灰飞虱传播病毒。
如果冬季气温高,早春温度回升早,便有利于灰飞虱的越冬和繁殖。
是我国北方玉米生产区流行的重要病害之一。
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玉米粗缩病的发病条件玉米粗缩病的症状与防治。
一、症状玉米粗缩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的具有毁灭性的病毒病害。
在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感染发病,以苗期受害最重,5至6片叶即可显症。
幼叶中脉两侧的细脉间出现透明的褪绿虚线小点,以后透明线点增多,叶背主脉上生出长短不等的蜡泪状突起。
病株叶片变宽变厚,叶色浓绿。
病株矮化,高度常不及健株的一半,节间缩短,叶色浓绿,整株或顶部簇生,多数不能抽穗结实,发病晚的植株也可抽穗结实,但果穗少畸形。
重病株雄穗不能抽出或无花粉。
雌穗畸形不实或籽粒减少。
病株根系少而短,不及健株的一半。
另有一些病株嫩叶卷曲呈弓形或牛尾巴状,心叶有缺刻,喇叭口朝向一侧或叶缘变红到全叶变红。
二、形态特征病毒粒体为球状。
钝化温度为80℃。
20℃可存活37天。
病毒借昆虫传播,主要传毒昆虫为灰飞虱,属持久性传毒。
潜育期15~20天。
还可侵染小麦(引起兰矮病)、燕麦、谷子、高粱、稗草等。
三、发病条件1、毒源量。
多种禾本科作物和杂草是玉米粗缩病的寄主植物。
杂草多、管理粗放的玉米田比管理精细、杂草少的发病重。
2.、玉米播种期。
早春播种(4月上、中旬)和麦茬玉米(6月中旬后播种)发病田少,且发病轻;5月中旬前后播种发病重。
主要原因是5月中旬至6月上旬为灰飞虱第一代成虫传毒盛期。
此时,田间嫩绿植物少,可造成灰飞虱集中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