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洪涛关于“阳化气,阴成形”的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6
基于“阴成形,阳化气”理论探讨肿瘤论治
但汉亮;张海娇;秦凤玲;聂容荣
【期刊名称】《医学综述》
【年(卷),期】2024(30)11
【摘要】“阴成形,阳化气”是对中医阴阳理论属性的高度概括,也是对肿瘤本质和病理机制的高度概括。
通过总结近年国内研究者基于“阴成形,阳化气”理论在不同肿瘤论治方面的经验和成果,从而推断该理论对肿瘤的论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能提高肿瘤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肿瘤形成是机体阳气受损而阴聚成形,是“阳化气”不及导致的“阴成形”太过。
在现代中医临床诊疗中,运用“阴成形,阳化气”原理和理论基础,对肿瘤患者进行辨证施治,往往能取得良好效果。
因此,未来临床上应重视“阴成形,阳化气”理论的运用,以指导肿瘤相关疾病的治疗与机制研究。
【总页数】5页(P1359-1363)
【作者】但汉亮;张海娇;秦凤玲;聂容荣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医务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健康管理中心;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康复治疗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0.5
【相关文献】
1.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探讨从“痰”论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2.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探讨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中医论治
3.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探讨扶阳抑阴法在缓慢型心律失常中的应用
4.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探讨精液不液化不育的中医论治
5.基于《黄帝内经》“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探讨“助阳化气”法防治肠道肿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җ基金项目:山东省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17-056);济南市科技计划(后补助)项目(202019154):张云松,E -m a i l :158********@163.c o m第一作者:葛盛旺,E -m a i l :178********@163.c o m基于 阳化气,阴成形 理论探讨扶阳消积法治疗大肠息肉җ葛盛旺1姜璐2,张云桐2,张云松2(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济南250014)ʌ摘要ɔ 该文基于阳化气,阴成形 理论,认为 阳虚不能化气,阴津凝聚成积,内生息肉 是大肠息肉的根本病机,扶阳消积法作为预防大肠息肉复发的重要治疗方法,贯穿治疗过程始终㊂ʌ关键词ɔ 阳化气;阴成形;扶阳消积法;大肠息肉;积聚中图分类号:R 256.42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19621/j.c n k i .11-3555/r .2024.0803 肠道息肉是指肠道黏膜上皮增生形成向肠腔内突出的息肉状赘生物[1]㊂单纯大肠息肉患者通常无明显临床症状和体征,常于体检时经结肠镜检可以确诊㊂大肠息肉能够通过 腺瘤-癌 的发展模式逐渐演变成为结直肠癌[2]㊂2018年中国癌症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部恶性肿瘤中分别位居第3位和第5位,且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3]㊂肠道息肉属于中医 积聚 范畴㊂年老体虚,加之饮食不节㊁寒温不避等导致阳气渐衰,气化不及,或生寒湿,凝滞于血脉,最终湿邪㊁痰浊㊁瘀血㊁浊毒蕴结于肠腑,发为积聚㊂该文阐释 阳化气,阴成形 的理论内涵,分析肠道息肉病机及治法,并举验案佐证观点㊂1阳化气,阴成形 的理论内涵‘素问㊃阴阳应象大论“用自然界阴阳㊁五行之气的运动比拟人的脏腑㊁阴阳㊁五行之气的变化,提出 阳化气,阴成形 理论,高度概括人体阴阳运动的特性㊂张介宾在‘类经“中注: 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成形㊂ ‘黄帝内经素问译释“言: 阳的运动,可以化生清气和能量;阴的凝聚,可以构成有形的物质㊂[4]刘玉良[5]认为 阳化气,阴成形 的基本含义可以理解为阳具备动和变的特性,凡是表现在气化运动的功能方面而肉眼不见其形质者,或者物质的弥散状态,属于阳(化气)的特性 凡是可见其形质,即物质的凝聚状态,而在气化运动方面不显著,则属于阴成形的特性㊂阳气在人体起着推动㊁激发㊁温煦㊁防御等作用;阴气在人体表现为精㊁血㊁津液等有形物质,对五脏六腑起着滋养濡润的作用㊂‘医理真传“言: 阳者,阴之主也,阳气流通,阴气无滞,阳气不足,稍有阻滞,百病丛生㊂ 许博文等[6]提出 当人年岁已久,真阳渐衰,失其温煦推动之力,则杂病丛生,阳不能化阴,气血津液等壅遏凝聚而成有形之实邪,错生积聚 ㊂陈焯平[7]指出,阳为气化之本,物得气化而能为用,采用温化法能够扶助正气,恢复肿瘤脏腑功能㊂机体阴阳的正常运动使得精㊁血㊁津液等精微物质能够周流于全身,濡养四肢百骸㊁五脏六腑㊂2 阳虚不能化气,阴津凝聚成积,内生息肉2.1 阴阳失衡,机体稳态被破坏 大肠的功能是传导糟粕,小肠消化后传送来的食物残渣及代谢产物(包括有害物质)最终来到大肠,经过大肠吸收水分后,未被消化的物质通过魄门被排出体外㊂中老年人由于年龄增长,阳气渐衰,加之饮食不节,寒暑不避,或药毒损伤,导致阳气不足,气化不及,多数会出现便秘的症状㊂‘杂病源流犀烛“言: 大便秘结,肾病也㊂ 肾阳虚衰,气化不及,大肠传导功能低下,大便艰行,有害物质如湿邪㊁痰浊㊁瘀血㊁浊毒等停滞于肠腑,变生病理产物㊂大肠的正常功能与肺密切相关㊂‘医经精义㊃脏腑之官“曰: 大肠之所以传导者 肺气下达,故能传导㊂ 肺气的肃降功能正常,才能保证大肠的传导功能,若阳气不足,肺气下达不利,则影响大肠传导功能,也会导致大便在肠腑内长时间的累积㊂闫思蒙等[8]对200例大肠息肉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和体质与证候类型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大肠息肉患者体质以阳虚质㊁气虚质7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4月第32卷第8期p居多,证型以脾胃虚弱㊁中虚脏寒为主㊂楚永庆等[9]对160例大肠息肉患者中医体质分布进行研究,认为大肠息肉患者以气虚质最多,且腺瘤性息肉患者以气虚质为多㊂由此可见,大肠息肉的病机关键在于阴阳运动的失衡,机体内环境的稳态被破坏,阳虚更易遭受寒邪侵袭,使血脉凝滞,气机不畅,大肠传导失司,肠腑生大肠息肉㊂2.2阳虚为大肠息肉根本病机大肠息肉为有形之物,性质属阴,诸阴为虚㊂‘素问㊃评热病论“言: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㊂ 阳虚则卫外不固,而寒邪又易犯下虚之人,若肠腑感受寒邪,气血津液运行迟缓,凝闭阻滞,阳气温煦和推动能力减弱,则阴津不得温化而凝聚成形,湿邪㊁痰浊㊁瘀血㊁浊毒相互搏结,变生大肠息肉㊂正如‘灵枢㊃百病始生“言: 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而成积也㊂ 谭滢等[10]基于李杰教授提出的肿瘤演变规律,即虚-寒-毒-闭-衰的五期演变辨证体系,认为阳虚是大肠息肉等癌前病变或癌症早期形成的根本原因㊂‘玉楸药解㊃肉桂“言: 血中之温 温气充足,则阳旺而人康,温气衰弱,则阴盛而人病㊂阳复则生,阴盛则死㊂ 可见,机体的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的运化依赖阳气的温煦与推动,阳化气不及,阴邪凝聚,积累到一定程度,成积㊂曹璐畅等[11]强调阳虚与肿瘤的发生㊁发展过程密切相关,在治疗上应该早期扶阳,有助于截断向肿瘤方向发展的进程㊂3临床对大肠息肉的认识现代医家治疗大肠息肉,往往是根据内镜下大肠息肉的生长部位㊁大小㊁形态选择适合的手术方式,将息肉切除㊂术后对切除组织行病理检查,若诊断癌变风险较高的患者,通常建议术后3~6个月复查肠镜㊂对于大肠息肉的及时诊断和治疗能够有效减少结直肠癌的发生㊂临床上有不少患者在内镜治疗后的结肠镜随访监控过程中仍会检查出息肉,患者往往会因此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㊂中医通过辨证施治,能够有效预防大肠息肉的产生和复发,减轻患者反复检查及手术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2]㊂中医药正成为许多患者预防大肠息肉的首选㊂受自然科学发展和条件的限制,古代中医无法直观地了解大肠息肉具体的发病部位,更缺乏对大肠息肉病机的认识,中医古籍中并没有大肠息肉的相关记载,根据大肠息肉的相关病机,可将其归属中医 积聚 的范畴㊂中医目前缺乏对大肠息肉病因病机统一的认识,通常认为,大肠息肉的形成以虚为本,以实为标[13]㊂治疗上以补益脾气为主治其本,以清热化湿㊁化痰降浊㊁活血祛瘀㊁解毒抗癌等治其标[14]㊂一些医家治疗大肠息肉时,喜以健脾化湿㊁清热解毒为法,往往初治有效,久则不效甚至缠绵难愈,原因在于患有大肠息肉者多属阳虚体质㊂阳气不足以抵抗邪气,外邪因而侵入机体,耗伤阳气,久之阳愈虚而阴愈盛,聚痰血等阴物而成形,发为本病㊂治疗大肠息肉应当调整患者体质,及时补充阳气,温化阴邪㊂正如‘脾胃论㊃调理脾胃治验“所言: 用淡渗之剂除之,病虽即已,是降之又降,是复益其阴,而重竭其阳气矣,是阳气愈削,而精神愈短矣,是阴重强而阳重衰矣,反助其邪之谓也㊂4扶阳消积法是治疗大肠息肉的根本大法4.1扶阳法贯穿治疗全程大肠息肉的病机是在阳虚的基础上,内外寒邪杂至,气血凝滞,湿邪㊁痰浊㊁瘀血㊁浊毒等形成有形的病理产物,积聚于肠道㊂‘素问㊃阴阳应象大论“言: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㊂ 治疗大肠息肉首先应当辨明机体阴阳之多寡,从而决定治疗的方向㊂黄元御在‘玉楸药解“中提出: 凡经络堙瘀㊁脏腑癥结 无非温气衰损,血分寒冱之故 悉宜肉桂,余药不能㊂ 清㊃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㊃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中记载: 感伤寒冷成积,宜干姜㊁柴胡㊁丁香㊁肉桂㊁附子,方用附子理中汤㊂ ‘王旭高医案㊃积聚门“言: 积聚之证,大抵寒多热少,虚多实少,桂枝㊁肉桂㊁吴茱萸为积聚之要药㊂ 申静[15]认为大肠息肉的核心病机为脾阳不足,用药以附子㊁桂枝㊁细辛㊁花椒等温热药为主㊂这些论述均指出扶阳对于治疗大肠息肉具有重要意义㊂扶阳法以补脾阳为主㊂脾位于中焦,主运化,升清降浊,与肺㊁肾密切相关㊂在治疗时可通过肺脾同调㊁补益脾肾以扶阳固本㊂在肺脾同调方面,可选择干姜㊁白术㊁黄芪㊁党参㊁肉苁蓉㊁补骨脂㊁鹿衔草等补脾益肺;在补益脾肾方面,可选择淫羊藿㊁补骨脂㊁附子等药物,以及参附汤㊁阳和汤㊁四逆汤等方剂[15]㊂总之,扶阳法能增强机体免疫力,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对于癌前病变的治疗十分有利㊂4.2多法消积,辨证施治‘素问㊃至真要大论“言: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㊂ 治疗大肠息肉应当8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4月第32卷第8期在扶阳的基础上结合阴邪偏盛的不同,灵活选用祛湿化痰㊁祛瘀降浊㊁通腑行气㊁解毒抗癌等方法消积[17]㊂①祛湿化痰㊂‘丹溪心法“云: 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㊂ 痰湿凝聚是大肠息肉的一个重要病因,临床可用藿香㊁佩兰㊁黄连㊁薏苡仁㊁茯苓㊁炒白术㊁半夏㊁陈皮㊁厚朴等药化痰祛湿㊂张凤敏等[18]研究发现,白术㊁茯苓㊁薏苡仁㊁山药㊁白扁豆等中药可有效降低大肠息肉复发率㊂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白术有效成分能够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19]㊂②祛瘀降浊㊂叶天士认为: 久病必治络 谓病久气血推行不利,血络之中必有瘀凝㊂ 大肠息肉往往病程较长,凝滞血络,故在扶阳的同时,也应重视祛瘀降浊之法,临床可选用当归㊁莪术㊁三棱㊁三七㊁白及㊁桃仁等药物㊂名老中医谢晶日治疗大肠息肉重视从瘀论治,常用三棱㊁莪术㊁红花㊁丹参㊁赤芍等品祛瘀通络[20]㊂③通腑行气㊂大肠主传导,糟粕不能及时从魄门排出,蓄积于肠腑,容易生变,凡肠积之证,以通畅肠腑为要,使邪有出路㊂夏旭婷等[21]研究发现,枳实能够通过提高血清钙离子浓度以有效促进胃肠蠕动㊂曹强等[22]研究发现,大黄能够减轻炎性反应,促进胃肠功能恢复,选用槟榔㊁枳实㊁厚朴㊁大黄等药以促进大肠蠕动㊂④解毒抗癌㊂为预防大肠息肉向癌症的方向发展,应及时截断转变的进程㊂阮善明等[23]研究发现,中医解毒法协同化疗能够上调结肠癌小鼠瘤体中C a s p a s e-3表达,下调瘤体中R O C K2㊁m T O R表达,表明解毒药物在延长生存期与促进肿瘤细胞凋亡㊁抑制肿瘤细胞增殖㊁抑制肿瘤侵袭转移等方面有重要作用㊂因此,治疗大肠息肉可酌加牡蛎㊁夏枯草㊁皂角刺等软坚消积,白花蛇舌草㊁山慈菇㊁龙葵㊁重楼等解毒邪,以防病情进展㊂在治疗时,还应注重调理气机㊂‘素灵微蕴㊃噎膈解“云: 肺与大肠表里同气,肺气化津,滋灌大肠㊂ 王少墨等[17]总结王庆其教授治疗大肠息肉的经验,指出枳实与桔梗合用可调节肠胃气机升降㊂此外,为避免过用扶阳药伤阴,可酌加石斛㊁沙参㊁麦冬㊁玉竹㊂5验案举隅患者,男,59岁,2021年4月20日初诊㊂主诉:便溏2年余㊂患者2019年7月饮食不适后出现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4次,便溏,行电子结肠镜检查示结肠息肉,病理回示直乙交界低级别管状腺瘤㊂其先后因大便次数增多于我院行电子结肠镜检查,均诊断为结肠息肉;病理检查回报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㊂患者为求中医诊疗,遂来我院消化内镜科门诊就诊㊂5d前患者于我院行电子结肠镜检查示结肠息肉㊂患者为求中医诊疗,遂来消化内镜科门诊就诊㊂刻诊:患者2~3d 排便1次,便溏,质黏,饮食不节后加重,饭后腹痛,泻后痛减,脐周有凉感,体倦乏力,头身困重,口干口苦,纳一般,眠差,眠浅易醒,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腻,边有齿痕,脉虚缓㊂既往患者无其他基础病㊂电子结肠镜检查示:结肠息肉㊂病理检查回报:横结肠低级别管状腺瘤,部分高级别管状腺瘤,切缘阴性㊂西医诊断:结肠息肉㊂中医诊断:泄泻(脾虚湿盛证)㊂治法:温补脾阳,健脾化湿㊂处方:炙黄芪12g,桂枝9g,麸炒白术9g,陈皮6g,麸炒薏苡仁9g,麸炒山药9g,煨木香6 g,莲子肉6g,荷叶9g,黄连片6g,黄柏9g,炙甘草6 g㊂水煎,每日1剂,早晚温服㊂忌食肥甘厚腻之物,嘱患者调畅情志㊂2021年5月20日二诊:服上方后患者1~2d排便1次,较前成形,质黏,脐周凉感较前缓解,体力较前稍增,头身困重感减轻,仍饭后腹痛,泻后痛减,伴口苦,矢气少,舌淡,苔薄白,齿痕较前减少,脉虚缓㊂在初诊方基础上,加用延胡索9g,茵陈9g,枳壳9g㊂煎服法如前㊂2021年6月24日三诊:服上方后患者1~2d排便1次,质可,脐周凉感㊁口干口苦等症状消失,体倦乏力㊁头身困重等症状较二诊减轻,舌淡,苔薄白,脉缓㊂二诊方去延胡索㊁枳壳,炙黄芪用量改为15g,麸炒山药用量改为12g㊂煎服法如前㊂之后在三诊方基础上加减治疗3个月,其间嘱患者戒酒,禁食生冷油腻之物,忌饮食不节,饮食以七分饱为宜,适当锻炼,并充分开导患者不要过分担忧息肉的复发㊂半年后,患者复查电子结肠镜,结果示:结直肠黏膜未见明显异常㊂按语:本案患者属于中老年人,2年前因泄泻行电子结肠镜检查发现结肠息肉,病理检查结果提示癌前病变,患者切除息肉后并未按医嘱戒酒,合理饮食,调畅情志㊂随后几年多次复查电子结肠镜均显示有息肉,部分息肉病理检查提示癌前病变程度较高,患者心理负担较大㊂患者结肠息肉日久,湿邪㊁痰浊㊁瘀血㊁浊毒相互搏结,变生大肠息肉㊂单纯内镜下切除息肉不能有效预防息肉复发㊂因此,在治疗上,桂枝㊁炙黄芪9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4月第32卷第8期p作为君药,贯穿治疗始终㊂‘医方考“言: 以桂㊁附之辛热而治湿,犹之淖潦之地,得太阳曝之,不终朝而湿去㊂ 本方中,桂枝温阳化气;炙黄芪补脾益气;麸炒白术㊁麸炒薏苡仁㊁煨木香㊁陈皮健脾化湿,燥湿止泻;麸炒山药㊁莲子肉㊁炙甘草甘温补中,同时能佐助炙黄芪㊁桂枝补脾益气;荷叶能升发清阳,与春季相应,升阳止泻;黄连㊁黄柏燥湿止泻㊂患者大肠息肉病史较长,因此诸药剂量较小,便于久服㊂二诊时,患者因情志不畅,气机不通,出现腹痛㊁口苦等症,又恰逢春季,故在初诊方基础上,加用茵陈清肝㊁调畅情志,延胡索行气活血止痛,枳壳行气通腑㊂治疗后,患者腑气通畅,矢气也逐渐正常㊂三诊时,患者仍体倦乏力,头身稍困重,稍增加黄芪㊁山药的剂量㊂服药后,患者阳气逐渐充足,五脏六腑功能恢复正常,阴邪难以凝聚,故复查结肠镜未见明显异常㊂6小结本文基于 阳化气,阴成形 理论,分析大肠息肉的病机为阳虚气化不足㊁阴津凝聚成积,强调在治疗上首先辨别阴阳,在扶阳的基础上,结合阴邪偏盛的不同,选用燥湿化痰㊁祛瘀降浊㊁通腑行气㊁积毒抗癌等方法消积,达到 六腑以通为用 的目的,阻止阴邪凝聚,截断大肠息肉向肠癌方向发展的道路㊂扶阳消积法的根本目的在于恢复脏腑正常的生理功能,祛除病邪,调节肠道内环境,使其不适合息肉的发生和发展,符合中医治未病的思路㊂参考文献[1]谢建兴.外科学[M].3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6:7.[2]覃弦,宋军,侯晓华.结直肠息肉内镜下诊断及治疗进展[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21,38(12):7.[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0年版)[J].中华外科杂志,2020,58(8):561-585.[4]孟景春,王新华.黄帝内经素问译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5]刘玉良.感悟‘黄帝内经“ 阳化气,阴成形 [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12):5185-5187.[6]许博文,李杰,曹璐畅,等.基于 阳化气,阴成形 理论探讨扶阳消阴法在肿瘤临证中的应用[J].中医杂志,2020,61(9): 772-775,780.[7]陈焯平.论晚期肿瘤扶正治疗中的 温化 与 疏通 [J].中医杂志,2020,61(16):1452-1455.[8]闫思蒙,刘杨,麻树人,等.200例大肠息肉患者中医体质与证候类型及其关系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 20(6):760-761,772.[9]楚永庆,陈霞,李力,等.160例大肠息肉患者中医证型与中医体质分布规律研究[J].中医杂志,2021,62(11):966-970.[10]谭滢,朱广辉,李杰,等.基于五期演变规律探讨 气阳郁闭 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核心作用与临床辨治[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45(9):960-964.[11]曹璐畅,王新苗,朱广辉,等.基于 阳虚毒结 论胃肠道肿瘤治阳五法[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2,28(8): 1359-1362.[12]梁国英,秦肆辉,李庆伟.大肠息肉术后复发中西医研究概况[J].医学研究杂志,2022,51(9):179-181. [13]杨文革,陈峭,张志杰,等.大肠息肉中医药研究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2019,11(32):4.[14]刘访,史仁杰,曹波.结直肠腺瘤的中医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29(27):5.[15]申静.乌梅丸治疗大肠息肉优势探讨[J].中国民间疗法, 2022,30(21):14-16.[16]张晓迪,李湧健.温阳法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6):3.[17]王少墨,王秀薇,姚怡,等.王庆其治疗大肠息肉经验[J].中医杂志,2016,57(15):1278-1280.[18]张凤敏,黄广文,胡庆昌,等.培土生金法防治腺瘤性大肠息肉的临床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4(5): 650-654.[19]赵雪莲,王立柱,万新焕,等.白术的化学成分及其在大肠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2,31(18): 2613-2618.[20]梁国英,秦肆辉,李庆伟.谢晶日教授从瘀论治大肠息肉的经验[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46(8):845-848.[21]夏旭婷,刘富林,王文凤,等.枳术丸对慢传输型便秘脾虚证模型小鼠肠道传导功能的影响[J].中医杂志,2020,61(19): 1725-1730.[22]曹强,郭亚菲,叶蕾蕾,等.大黄及其活性成分抗炎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草药,2022,53(22):7285-7294.[23]阮善明,沈敏鹤,王益,等.中医解毒法优化干预对B A L B/c 结肠癌小鼠总生存期及C a s p a s e-3㊁R O C K2㊁m T O R表达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6):1714-1718.(收稿日期:2023-01-29)[编辑:周荣荣]01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4月第32卷第8期。
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探讨IgG4相关性疾病的中医论治作者:何青蔓赵美付康华高永翔来源:《风湿病与关节炎》2022年第05期【摘要】 IgG4相关性疾病是一种免疫性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命健康。
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结合IgG4相关性疾病的西医学研究以及临床症状,探讨本病的中医发病机制及论治思路。
认为“阳化气”不足致“阴成形”太过为本病病机,确立温阳化气为IgG4相关性疾病的中医治疗原则,以期指导临床治疗。
【关键词】 IgG4相关性疾病;阳化气,阴成形;温阳化气;病因病机;理论探讨IgG4相关性疾病(immunoglobulin G4-realated disease,IgG4-RD)是一种较罕见的免疫性疾病,以组织器官慢性、进行性炎症伴纤维化为特征。
随着病情进展,本病可累及多器官同时发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针对IgG4-RD的治疗,西医学主要以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为主,其最优治疗方案仍颇受争议;中医学对本病的相关治疗论述较少。
因此,本文试从“阳化气,阴成形”角度探讨IgG4-RD的病机,并提出温阳化气法为本病的中医治疗方法,以期为IgG4-RD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1 对IgG4-RD的认识及治疗IgG4-RD可累及全身多器官,如淋巴结、唾液腺、泪腺、胰腺、肝胆、肺脏、腹膜后组织,主要表现为受累组织器官肿大、异常肿块、结节,以及纤维化病变,以血清IgG4升高及受累组织器官大量IgG4+浆细胞浸润为主要特点[1-2]。
流行病学显示,IgG4-RD的发病率为0.28/10万~1.08/10万,确诊年龄多在50~70岁,中老年男性多见[3]。
其病理特征为IgG4+淋巴浆细胞浸润、席纹状纤维化和闭塞性静脉炎[4],组织活检为明确诊断的金标准。
当前IgG4-RD的治疗主要基于专家共识及临床经验,公认的活动性IgG4的一线治疗药物是糖皮质激素[5],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霉酚酸酯,以及生物制剂利妥昔单抗等也常联合糖皮质激素使用。
程丑夫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经验作者:张杼惠刘建和曹蛟程丑夫来源:《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年第10期〔摘要〕程丑夫教授认为,“阳化气,阴成形”功能失调是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阳化气”功能不足是构成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之本,“阴成形”功能太过所形成的水饮、瘀血、痰浊停滞于心脏,构成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之标,其治疗总体原则以温阳抑阴、温阳化气为主,以化饮消瘀为辅,恢复机体“阳化气,阴成形”动态平衡,创立温阳化饮泻肺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
本文对程教授辨治慢性心力衰竭的临证思路进行总结,以期对临床诊治慢性心力衰竭提供新的治疗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阳化气,阴成形;温阳化饮泻肺汤;名医经验;程丑夫〔中图分类号〕R256.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doi:10.3969/j.issn.1674-070X.2021.10.023Cheng Choufu's Experience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Yang Transforming Qi, Yin Constituting the Body"ZHANG Zhuhui1,2, LIU Jianhe2*, CAO Jiao1,2, CHENG Choufu2(1.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Hunan 410208, China;2.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Hunan 410007, China)〔Abstract〕 Professor Cheng Choufu believes that "Yang transforming Qi, Yin constituting the body" dysfunction is the pathogenesis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 "Yang transforming Qi" deficiency is the root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 excessive function of the "Yin constituting the body" formed water retention, blood stasis, phlegm stagnation in the heart to form the treetop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 The general principle of its treatment is to warm Yang and suppress Yin, warm Yang and transforming Qi, supplemented by dissolving blood stasis and water retention. In addition, it can restore the dynamic balance of the body's "Yang transforming Qi, Yin constituting the body",and professor Cheng creates the Wenyang Huayin Xiefei Decoction to treat chronic heart failure. This paper summarizes professor Cheng's clinical thinking of treating chronic heart failure in order to enlighten th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Keywords〕 chronic heart failure; Yang transforming Qi, Yin constituting the body; Wenyang Huayin Xiefei Decoction; experience of famous doctor; Cheng Choufu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 CHF)是各種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和(或)射血功能受损,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组织代谢需要,以肺循环和(或)体循环瘀血,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为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1]。
“阳化气,阴成形”与养生保健
“阳化气,阴成形”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观点,主要涉及到人体的阴阳平衡和养生保健。
根据这个观点,阳主动,可以化气,促进人体正常功能的发挥;阴主静,可以成形,维持人体的形态和结构。
在养生保健方面,这个理论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要保持阴阳平衡。
人体内的阴阳平衡是保持健康的关键,只有当阴阳平衡时,人体的生理功能才能正常发挥。
因此,在养生保健中,要注意调节饮食、运动、睡眠等方面,保持身体的阴阳平衡。
例如,适当锻炼可以促进阳气的生发,有助于增强身体免疫力;而适当的休息则可以促进阴气的收敛,有助于身体的修复和恢复。
其次,要注重养阳气。
阳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只有当阳气充足时,人体的生理功能才能正常发挥。
因此,在养生保健中,要注重养阳气。
例如,多食用温性食物、适当晒太阳、保持心情愉快等都有助于养阳气。
此外,一些中医治疗方法如艾灸、拔罐等也可以起到温阳散寒、扶正祛邪的作用。
最后,要注重调养五脏。
五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五脏的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到人体的健康。
因此,在养生保健中,要注重调养五脏。
例如,适当食用五色食物可以调养五脏,保持身体健康;适当的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等可以调和气血、平衡阴阳,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总之,“阳化气,阴成形”的中医理论在养生保健方面有着重
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保持阴阳平衡、注重养阳气、调养五脏等方法,可以有效地维护身体健康、预防疾病。
同时也要注意不要过度追求补阳而忽略养阴的重要性,阴阳平衡才是养生保健的关键。
《内经》“阳化气,阴成形”含义探讨《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一,其中“阳化气,阴成形”被视为中医理论中的重要基石之一。
它是中医学诊断和治疗理论的基础性概念。
本文旨在通过对“阳化气,阴成形”的深入探讨,从医学、哲学、自然科学等多个角度对其进行解读和阐释,并探究其在中医理论中的实际应用和意义。
一、“阳化气,阴成形”概述“阳化气,阴成形”是中医理论中一个基础性概念。
它是医家对生命本质的一种认识和表述。
此理论中,“阳”是指气的热性,代表着物质增长和向外发展的趋势;“阴”是指气的凉性,代表着物质固定和向内发展的趋势。
总的来说,“阳化气,阴成形”是强调了动态与静态的关系,侧重于阐释生命以气为基础,并以形态为基础在运动中生存和发展的本质特性和规律。
二、“阳化气,阴成形”的哲学思考“阳化气,阴成形”涵盖了许多哲学思考。
其中,它突显了逆向思维的重要性。
传统中医中,往往采用的是“逆向思维”,即从现象反向思考分析问题。
这种思维方式是中医理论形成的基础。
比如,在体质虚弱的情况下,中医会通过补充营养,加强体质,长全血脉和强化气血从而达到调节身体平衡的目的。
这种方式是典型的“逆向思维”的例子。
三、“阳化气,阴成形”的生物科学基础生物学角度看,“阳化气,阴成形”是人体生命的基本特点。
其中,阳質即为气,是人体内最轻、最活的物质,是维持人体生命的基本物质之一。
阳气是因身体诸多代谢过程产生的能量,它代表了推动生命运动和发展的能力。
而阴質则是指形,是物质的一种呈现,是由阴液和阴血所构成的物质,它是以阳气为基础,通过内部的合并、融会,最后形成最基本的组织和器官。
四、“阳化气,阴成形”在中医实践中的应用中医理论广泛应用于实际的诊断和治疗中。
临床应用中,“阳化气,阴成形”在中医的诊断和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配合实际治疗中,“阳化气,阴成形”可以帮助中医师深入思考患者的身体状况,对于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预后都具有重要意义。
五、结论“阳化气,阴成形”是中医学永不过时的核心理论,它强调了人体在整个生命过程中的“基础”角色。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2017 V ol.(9) No.5 -20-试分析“阴成形,阳化气”理论对临床的指导An analysis of the Yin-yang theory来建明(内黄县人民医院,河南安阳,456300)中图分类号:R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860(2017)05-0020-【摘要】“阴成形,阳化气”是古代对于阳气和阴气的阐述,对疾病的发生、诊治和治疗具有明显的指导作用。
现详细阐述“阴成形,阳化气”在具体疾病中的运用,并对其理论与现代医学结合进行思考。
【关键词】“阴成形,阳化气”;发生;诊治;治疗【Abstract】The Ying-yang theory is the elaboration of Yangqi and Yinqi in the ancient times, and plays its role in guiding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n the paper, the Ying-yang theory was explored in the diseases, and showed some opinoins with modern medicine.【Keywords】The Ying-yang theory; Suffering from; Diagnosis; Treatingdoi:10.3969/j.issn.1674-7860.2017.05.009“阴成形,阳化气”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本意为从阴阳两方面分析人体的气机、功能的关系。
但有人提出“阴成形,阳化气”是指阳气具有化气(狭义之气)的功能,阴气具有成形的功能;具体地说,“阳化气”是指当气作升、出运动时,弥散而为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的过程,是属阳的功能状态(过程),“阴成形”是指当气作降、入运动时,凝聚而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形质的过程,是属阴的功能状态(过程)[1]。
2278 环球中医药2023年11月第16卷第11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October 2023,Vol.16,No.11㊃学术论坛㊃基金项目:北京市科技计划(Z161100000516138);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项目(2019⁃JYB⁃JS⁃151)作者单位:100029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马姝楠(硕士研究生)㊁叶冠成(硕士研究生)],第一临床医学院[常悦(博士研究生)];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风湿科(张春艳㊁韦尼㊁马卫国㊁张宏);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风湿病科(刘春平)作者简介:马姝楠(1997-),2020级在读硕士研究生㊂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风湿免疫疾病㊂E⁃mail:151****7877@通信作者:张宏(1983-),博士,副主任医师㊂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风湿免疫疾病㊂E⁃mail:zhanghong213win@基于 阳化气,阴成形”理论辨治系统性硬化症马姝楠 张春艳 刘春平 韦尼 马卫国 常悦 叶冠成 张宏【摘要】 阳化气,阴成形”是对阴阳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阳推动有形阴精弥散为无形之气以实现脏腑功能,阴凝聚无形之气为有形阴精而滋润周身内外,二者在相互制约中维持动态平衡,其中阳化气在该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㊂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SSc)属于中医 皮痹”范畴,全程分为水肿期㊁硬化期和萎缩期,病程中常易累及心㊁肺㊁肾㊁胃肠道等脏腑㊂阳化气不足是SSc 发病的根本原因,以肺脾肾三脏阳气亏虚为主,脏腑功能减退,有形阴邪凝聚过多,阴成形太过是SSc 发展的必经环节㊂治疗以温阳化气㊁化痰祛瘀为原则,温补与温通共施,促进气化,振奋脏腑机能,助阴翳消散;祛瘀化痰治其标证,助阳气通达㊂扶阳㊁抑阴二法贯穿疾病始终,相辅相成㊂又因疾病分期中存在脏腑㊁虚实等主次之别而各有侧重,同时兼顾养阴以荣润肌肤㊁阴中求阳㊂病理上阳化气不足促使阴成形过度,阴成形太过又阻碍阳化气过程,二者形成恶性循环,导致SSc 的发生发展㊂治疗上扶阳为主导,打破恶性循环,兼能抑阴,抑阴又能扶阳,二法形成正向循环,使得阳气复㊁阴凝散,改善患者症状㊁延缓病情进展㊂【关键词】 阳化气,阴成形; 系统性硬化症; 温阳化气; 化痰祛瘀; 扶阳抑阴【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23.11.020 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SSc)是一种自身免疫性弥漫性结缔组织病,皮肤和内脏器官纤维化㊁微血管病变及自身抗体的出现是本病的基本特征,其中以皮肤增厚变硬为突出表现,内脏损害的潜在发生风险很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年限[1]㊂目前西医治疗以免疫抑制㊁抗纤维化㊁扩张血管等为主,研究证明中西医联合治疗有助于改善临床症状㊁提高生活质量㊁减轻不良反应[2]㊂本文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阐述对SSc 的认识理解,以期为SSc 中医辨证和治疗提供新的临床思路㊂1摇 阳化气,阴成形”理论应用于多种疾病的辨证和治疗阴阳是气对立统一的两面,兼具物质和功能的双重内涵㊂ 阳化气,阴成形”概括了机体物质代谢的两个基本过程㊂‘类经“注解: 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成形㊂”阳温煦通达,促使有形阴精弥散为无形之气,维持脏腑百骸功能,推动气血津液运行,即 阳化气”;阴凉润聚敛,凝聚无形之气化为有形阴精,濡润滋养五脏六腑㊁四肢百骸,即 阴成形”㊂二者相互制约,处于动态平衡,共同推动机体生长壮老的生命活动,达到 阴平阳秘”的整体协调状态㊂病理状态下阴阳失去平衡,若阳化气不足㊁阴成形太过,阳气温煦推动减弱,聚生痰湿瘀血甚或癥瘕积聚;若阳化气太过㊁阴成形不足,气化亢盛, 气有余便是火”,暗耗精血津液㊂ 阳化气,阴成形”理论应用于冠心病㊁肿瘤㊁痛风等多种疾病的辨证和治疗,开拓了新的辨治思路㊂一方面诸脏阳化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本质,张宜帆等[3]指出冠心病以胸阳不足为本,和莹等[4]认为肾虚阳亏是类风湿关节炎阴寒流注的根源㊂另一方面阴成形太过使有形邪气蓄积,现代医家往往将疾病病理改变与阴成形太过相联系,姜泉教授[5]认为单钠尿酸盐结晶和痛风石形成是阴成形太过㊁湿浊痰瘀凝聚的结果,繆曦迪等[6]提出肿瘤是阴性病理产物的积聚㊂现代医家从 阳化气,阴成形”理论出发,将阳气与阴邪视作循环无端的统一体,治疗遵循扶阳抑阴之总则,强调助气化㊁祛实邪并举㊂SSc 在古籍中多有近似记载,‘素问㊃痹论篇“言: 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 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㊂”吴彦夔‘传信适用方“所描述的 人发寒热不止,经数日后四肢坚如石,以物击之似钟磐,日渐瘦恶”状似SSc 皮肤硬化和萎缩的表现㊂SSc 于外累及皮肤,于内牵涉脏腑,临床表现符合诸脏阳气不足㊁阴邪积聚内生的病机特点㊂现代医家辨治SSc 总不离阳虚㊁阴寒㊁痰浊㊁瘀血和肺脾肾三脏,而应用 阳化气,阴成形”这一理论解释SSc 病理机制㊁指导辨证治疗,在于强调阴阳同为一体㊁此消环球中医药2023年11月第16卷第11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October2023,Vol.16,No.112279彼长㊁互相影响的动态改变㊂2 阳化气,阴成形”功能失调是SSc核心病机2.1 阳化气不足是SSc发生的根本原因‘类经附翼㊃求证录“言: 可见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㊂” 阳化气”在 阳化气,阴成形”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原因在于阳性温而主动,是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㊂‘医学真传“有云: 阳气不伤,百病不作,阳气一伤,群阴即起㊂”阳化气不足,温煦㊁推动无力,精血津液不能转化为无形之气,脏腑机能减弱,阴成形相对亢进,有形物质凝聚过多㊂阳化气”不足是SSc的发病基础㊂SSc患者首发症状常为雷诺现象,遇寒冷或情绪应激所诱发的发作性指(趾)末端苍白㊁青紫伴皮温下降,肢端苍白提示动脉痉挛,青紫提示静脉血流淤滞而缺氧㊂SSc雷诺现象的出现正是由于患者素体阳虚,化气不足,阳气不达于四末,又不能御寒于外,寒凝血瘀㊂SSc患者最为突出的临床表现是皮肤病变,分为水肿期㊁硬化期和萎缩期,各分期之间不存在明显界限,绝大多数SSc患者会有皮肤增厚㊁硬化表现[7]㊂不同时期的皮肤病变其病机有所差别,但始终与阳化气不足这一发病基础密切相关㊂SSc水肿期受累部位皮肤肿胀绷急,肤温下降,甚则毛发生长受限㊁汗腺消失,皮肤干燥无汗㊂病期在初,病位在皮,肺气不足㊁营卫失调㊁反复感寒是其主要原因㊂SSc与肺脏关联紧密,咳嗽㊁气喘是其常伴有的症状,约有57%的SSc 患者因肺部疾病死亡[8]㊂肺气属阳,其化气之功可以布散卫气㊁水谷精微于体表及温化水液,肺气虚馁则皮毛失于润泽㊁水湿内蕴㊂卫阳根于肾, 温分肉㊁充皮肤㊁肥腠理㊁司开阖”,卫气在营卫失调中具有主导地位[9]㊂SSc患者素体肾阳亏虚,卫阳不固,风寒湿邪客于分肉之间,皮络痹阻,水湿泛溢而皮肿㊂SSc硬化期皮肤增厚硬化,肤色暗沉,麻木不仁,面部因皮肤纤维化而导致张口受限㊁口周放射性条纹;疾病迁延至萎缩期,皮肤菲薄萎缩,关节挛缩㊂硬化期和萎缩期以皮肤失养表现为主,乃气血羸亏或邪阻而气血不至所致,其根本原因在于脾肾阳虚,气血乏源,温煦力弱,津血运行不畅,卫表固护失常,而致痰瘀阴寒阻于皮肉之间,皮肤失养㊂SSc 病情进展出现不欲饮食㊁反酸等消化系统症状,严重者出现硬皮病肾危象㊂2.2 阴成形太过是SSc发展的必经环节阳化气不足,无力制衡阴成形,湿㊁痰㊁瘀等浊阴之邪凝聚过多,又阻碍阳气气化,形成恶性循环㊂肺脾肾三脏阳气不足,水液失于温煦,阴成形太过,津液不归正化,SSc初期与外湿相合,泛溢肌肤,皮肤肿胀㊁皮温下降㊂水湿蓄而成痰,痰随气行,无处不到,客于经络,凝于皮肤,伏于脏腑,‘类证治裁㊃痰饮“曰: 痰则随气升降,遍身皆到 在肺则咳,在胃则呕 在经络则肿,在四肢则痹”,致使SSc症状多变,涉及皮肤㊁肺㊁肾㊁心㊁胃肠道等多个部位,受累部位病理表现为过量胶原和其他细胞外物质沉积,组织发生纤维化[7]㊂SSc以血管病变为其特征之一,存在血栓形成㊁收缩舒张功能不全㊁组织缺血缺氧等病理改变,恰与中医瘀血理论相通㊂瘀血生成与 阳化气不足,阴成形太过”有关,阳虚阴寒凝聚,肺脾肾运血无力,痰浊阻滞经络,共同推动瘀血形成㊂痰瘀互为因果㊁胶结难解,是SSc病变部位广泛㊁病情迁延难愈的根源[10]㊂痰瘀阻于经络,气血不能畅达,皮肤失荣则增厚硬化㊁肤色暗沉甚或萎缩,更有肌肤甲错㊁顽麻不仁㊁自觉刺痛的瘀血阻络表现㊂雷诺现象以及后期与之并存的肢端缺血同样和瘀血相关,表现为肢端青紫㊁麻木疼痛,甚或壅遏血脉㊁热盛肉腐致指端溃破流脓㊂痰瘀随经络循行,阻于关节则关节肿痛㊁活动不利乃至关节挛缩㊁骨面破坏;阻于肺脏则咳嗽咳痰甚或喘促,肺间质纤维化㊁肺动脉高压是SSc常见并发症[11];阻于胃肠道则吞咽困难㊁腹泻便秘,从轻度胃食管反流到严重肠道功能障碍均可出现[12]㊂3 温阳抑阴法指导SSc治疗治病当提纲挈领㊁把握关键㊂‘素问㊃阴阳应象大论篇“有云: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㊂”阴阳乃事物消亡变化的本源,亦是辨证施治的纲领㊂SSc是一个阴阳失衡的过程,追本溯源,阳化气不足为其根本,故以温通阳气为治疗原则,通补共施,阳气旺盛而流通,促进机体气化,振奋脏腑机能,助阴翳消散;辅以祛瘀化痰,治其标证㊂扶阳抑阴相辅相成,恢复 阳化气,阴成形”功能㊂3.1 通补共施,温阳化气3.1.1 温补元阳而助气化 SSc发病因素与基因易感性有关,同时存在免疫紊乱现象,可以并发轻度不明原因的蛋白尿甚或SSc肾危象㊁肾功能不全等肾脏损害[13]㊂‘医门法律“有云: 相火居下,为原泉之温,以生养万物,故于人也属肾,而元阳蓄焉㊂”现代研究认为中医肾与遗传及免疫功能关系密切[14⁃15]㊂临证治疗SSc应注重温补肾阳,一则温养周身内外以治SSc畏寒乏力㊁肤冷肢凉㊁腰膝酸软等阳虚之象;二则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元阳旺则气化足,阴寒㊁湿痰㊁瘀血得以消散;三则助脾肺阳气;四则治肾虚兼痰瘀痹阻之肾实质损害㊂温肾阳以金匮肾气丸为底方,加入鹿角胶㊁淫羊藿㊁巴戟天㊁补骨脂㊁杜仲之类㊂鹿角胶温补气血㊁阴阳双补㊁通行督脉;淫羊藿㊁巴戟天补肾阳兼能散风寒湿邪,淫羊藿入肾经气分强筋骨,而巴戟天入肾经血分通督脉;补骨脂温肾暖脾㊁固肠止泻;杜仲温肾阳而强壮筋骨㊁入气分而燥化湿邪㊂温补肾阳药各具特点,或祛外邪或补他脏,或入气分或入血分,依疾病特点做出合适选择㊂3.1.2 温补脾肺而化痰湿 培土建中法则有二,一在于温补脾阳,一在于健运脾气,同时克伐邪气易伤及脾胃,又当时时顾护㊂治疗SSc当温脾阳㊁健脾气,使气机调达㊁清浊复位,患者出现胃肠道症状时更应重视调补脾胃㊂2280 环球中医药2023年11月第16卷第11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October2023,Vol.16,No.11SSc病变部位主要在皮毛,肺部并发症多见,肺气阳虚衰同样是SSc病机之一㊂肺气虚者当补益肺气,病久气虚及阳或脾肾阳气不能温暖肺阳,肺阳虚者当温补肺阳㊂洪广祥教授[16]认为 治肺不远温”,无论是肺气虚亦或肺阳虚,治之不离温法㊂温肺阳,补肺气,能实卫气㊁化痰浊,助水湿瘀血运行,皮痹迁延不愈㊁内舍于肺而成肺痹,更应从肺论治,同时脾肾双补以培土生金㊁金水相生㊂四君子汤㊁理中汤治疗肺脾往往有多效并举的特点㊂SSc患者内有正虚不足为本,外有风寒湿邪痹阻为标,正虚则无力祛邪外出,扶正之法标本兼治,正如黄芪甘温,补益肺脾,既能祛邪外达,又能御邪于外,‘本草纲目“言黄芪 治伤寒尺脉不至,补肾脏元气,是里药”,大量黄芪温补肾阳,可谓一举多得㊂党参肺脾双补,专注于里,效速力强㊂白术为后天资生要药,补脾兼能健脾,张锡纯[17]认为白术与凉润药同用又善补肺气,乃培土生金之意㊂茯苓健脾又能渗湿,扶正祛邪并举㊂冯兴华教授[18]常用四君子汤加黄芪治疗痹证,他认为是方补气而不虚里㊁扶正又能祛邪㊂干姜为脏寒要药,助上中二焦阳气,温中散寒,温助肺阳,又能引附子入肾而祛散肾中寒邪,张仲景所创甘草干姜汤治疗肺中虚冷,甘草甘缓助干姜热力绵长而不至过热,二药辛甘化阳,为温补肺阳常用经方[19]㊂3.1.3 散结通脉而消阴翳 ‘医理真传“云: 阳者,阴之主也,阳气流通,阴气无滞,阳气不足,稍有阻滞,百病丛生㊂”阳气补中有通方具气化之效,故温补阳气基础上应注重通达阳气㊂邪实者祛邪即为通,痰瘀因阳化气不足而生,又作为新生病理因素留而不去㊁壅滞脉道㊁阻遏阳气,形成阴阳失衡的恶性循环,除痰㊁化瘀等散结祛邪之法,具有直接消散阴邪和间接促进阳气畅通的双重作用,常选用辛散温通㊁温化逐痰㊁活血破血之品,与治标之法不谋而合㊂温通经脉能开通闭阻之经络,畅达气血之道路,助阳气化,除脉中痰瘀留滞㊂桂枝是通脉要药,入血脉温通阳气,入气分宣通卫阳㊁辛开玄府㊁祛散寒邪㊂SSc早期或以雷诺现象为主证时常用桂枝汤㊁当归四逆汤等方,方中芍药破血中阴气结,细辛发越肾气而提散肝肾血分风寒,通草通利九窍而行气于卫,共助桂枝通脉[20]㊂‘本草正义“载: 附子为通行十二经纯阳之要药㊂”‘本草求真“又言: 附子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为补先天命门真火第一要剂”,将附子通经作为其补命火的前提条件之一,足证其扶阳不可脱离通脉之功㊂附子大辛大热,走而不守,既可复已损之阳,又能激发阳气运行,是治疗周身表里阳虚阴盛病证的第一品药㊂3.2 化痰祛瘀,抑阴散凝痰瘀等有形病理产物贯穿SSc疾病始终,痰瘀互结,抑遏阳气升发,痹阻皮肤脏腑,皮肤失养㊁脏腑受损,加重病情,延长病程㊂化痰祛瘀之法应长期应用,一为治 阴成形太过”之标,二为祛邪散结而通阳㊂SSc病程中早期使用旨在未病先防㊁防病渐进,当SSc患者出现皮肤板硬㊁难以捏起㊁肌肤黧黑之象以及损伤脏腑时,更应加强化痰祛瘀之力㊂古语有云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瘀血为阴邪,非温不散”,消散阴邪当温燥化痰㊁温经活血,选用半夏㊁陈皮㊁白芥子㊁川芎㊁当归㊁延胡索之类,取二陈汤㊁少腹逐瘀汤之意㊂其中半夏㊁陈皮燥化痰湿㊁健运脾胃;白芥子行于皮里膜外,善行而豁痰;当归辛润,其性温主动,养血活血㊂SSc皮肤病变乃气血不足之过,又言瘀久必虚,故常以四物汤补养气血㊂当然化痰㊁活血药并不因此囿于温性药,亦可温凉并用,取其性而去其味,比如失笑散中五灵脂偏温散㊁生蒲黄偏凉血㊂胡荫奇教授[21]善用白芥子㊁胆南星配伍治疗SSc,认为二药配伍善治经络及皮里膜外之痰㊂SSc病程长,血瘀重,久病入络,用三棱㊁莪术㊁鬼箭羽等破血之品除络中瘀滞,加入虫类药搜剔经络㊁直达病灶㊁效佳力强㊂此外,积雪草㊁鸡血藤是多位医家治疗SSc常用药[22⁃23]㊂现代药理学研究认为积雪草能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和合成胶原,从而发挥抗纤维化作用[24];禤国维教授[25]认为鸡血藤补血而不壅滞,行血而不破血,又能调节免疫㊁改善造血功能㊂3.3 兼顾养阴,阴阳双补SSc治疗仍需兼顾养阴,其意有五:一因病久必阳损及阴,尤其疾病后期皮肤萎缩变薄㊁毛孔萎缩㊁干燥无汗㊁毛发脱落,有肺肾阴虚之故;二因‘景岳全书“中言: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补阳勿忘养阴;三因SSc阴成形太过,正常的阴精阴血相应减少;四因肺熏肤泽毛功能的实现需要肺阴濡润;五因温燥药久用易伤阴液㊂故SSc应注意补肾养阴生精㊁滋养肺阴脾阴㊂熟地黄㊁鹿角胶甘温滋润,肉苁蓉㊁菟丝子阴阳双补,生地㊁女贞子㊁墨旱莲滋阴不敛邪,酌情选用,共奏养阴益精填髓之功㊂甘润平和之品最善滋阴,伴干咳少痰㊁皮肤干燥等肺阴虚表现者用石斛㊁麦冬㊁沙参㊁玉竹等,伴食后痞满不舒㊁口干不欲饮㊁大便干燥等脾阴虚表现者用山药㊁莲子㊁白扁豆㊁茯苓等㊂扶阳抑阴当取阳和汤之意,宋欣伟教授[26]认为该方温补不敛邪㊁祛邪不伤阴,为治痹良方㊂笔者认为该方鹿角胶㊁肉桂温补肾阳,且鹿角胶补阴中之阳,同熟地补阴求阳,肉桂宣导血脉,助麻黄宣散通阳,白芥子行于皮里膜外而豁痰散结,全方补虚祛邪并举㊁补中有通㊁阴阳双补㊁选药巧妙㊂阳和汤符合SSc病证特点,取其方义而不拘泥于原方,尤其适用于四末不温㊁肢端冷痛者㊂临床中SSc需分期论治,水肿期以营卫失调㊁外感邪实为主,治以祛散寒湿㊁调和营卫,辅以健脾补肺而化湿浊㊁助卫阳,着加消散痰瘀之品;硬化期以脾肾阳虚㊁痰瘀凝聚为主,治以温补脾肾㊁化痰软坚㊁破血祛瘀,辅以补益气血;硬化期迁延至萎缩期,以正虚为主㊁邪实为次,治以阴阳双补㊁化痰祛瘀㊂SSc以肺脾肾阳虚为本,痰湿瘀痹阻为标,扶阳在于治本,又意在正盛邪去;抑阴在于治标,又意在邪去阳通,扶阳与抑阴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机体 阳化气,阴成形”功能的恢复㊂4 小结阳化气,阴成形”是对SSc核心病机的高度概括,肺脾肾阳气虚损,温煦气化之力不足,诸脏功能减退,阴成形相对亢盛,痰瘀水湿痹阻经络㊂诸脏阳虚和阴邪凝聚是互为因果环球中医药2023年11月第16卷第11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October2023,Vol.16,No.112281的统一体,阳化气不足是阴成形太过的根本原因,有形阴邪聚积又阻碍阳化气过程,以阳化气为主导,形成恶性循环㊂治疗当谨守病机,扶阳抑阴之法贯穿疾病始终,重视对不同病期脏腑㊁虚实主次的辨别,扶阳在于温补与温通并行,阳气旺盛㊁转枢如常则化气足,助阴邪消散;抑阴在于化痰㊁祛瘀等法,阴凝乃诸邪杂糅,非独有一邪,多法兼用而有所侧重,邪去阳通,治标之中蕴求本之意;扶阳抑阴之外不忘养阴,阴液归于正化以濡润肌肤㊁助阳化生㊂参考文献[1] C⁃P Denton,Khanna D.Systemic sclerosis[J].Lancet,2017,390(10103):1685⁃1699.[2] 李雯雯,李小玲,赵荫环.系统性硬化症中西医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29(19):2158⁃2163.[3] 张宜帆,周曼丽,刘培,等.从 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浅析冠心病证治机理[J].中医药信息,2022,39(7):45⁃48. [4] 和莹,吕杰,康意,等.基于 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J].中医学报,2023,38(4):684⁃689. [5] 徐润,姜泉,韩曼,等.从 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探讨姜泉教授治疗难治性痛风经验[J].中国医药导报,2022,19(24):119⁃123.[6] 繆曦迪,秦雍. 阳化气,阴成形”与扶阳抑阴 培元固本治肿瘤[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6,30(4):50⁃52. [7] 菲尔斯坦.凯利风湿病学[M].栗占国,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5:1473⁃1475.[8] 苟玉萧,刘钢.硬皮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发病机制与治疗的研究进展[J].西部医学,2018,30(2):308⁃312. [9] 潘磊,夏孟蛟,李蒙丽,等.营卫不和与肿瘤的发生发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1):47⁃49. [10] 张秉新,穆怀萍,张池金,等.硬皮病与虚㊁滞㊁痰㊁瘀的关系思考[J].中医杂志,2016,57(17):1519⁃1521. [11] 吴晓,王庆文.系统性硬化病相关肺部疾病的诊治进展[J].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2020,13(2):282⁃285.[12] 郭刚,高龙娟.系统性硬化症消化道病变识别及中西医结合诊治策略[J].内科理论与实践,2020,15(4):221⁃225. [13] 杨书琦,张慧芳,宋书林,等.系统性硬化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8,24(1):17⁃21. [14] 谭从娥,杨飞.从中西医理论交叉联系论肾阳的免疫功能特性[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8,25(8):1⁃3. [15] 刘海伟,路玫.传统中医 肾生髓”理论与现代免疫学相关机制探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9):143⁃145.[16] 余建玮,薛汉荣,张元兵,等.国医大师洪广祥教授诊疗肺系疾病学术思想荟萃[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11):3824⁃3829.[17]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M].山西: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212.[18] 李丹.冯兴华教授应用黄芪治疗痹病学术思想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19] 赵卫权ChewWaiKhuen.仲景咳喘治法与用方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7.[20] 管天护.当归四逆汤方证探析[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21.[21] 王宏莉,赵敏.胡荫奇治疗系统性硬化经验[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1,27(11):1817⁃1820. [22] 严悦梅,胡东艳,曹滇誉,等.活血化瘀类中药在硬皮病中的应用及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医学,2022,29(6):1034⁃1038.[23] 李国栋,曹芳,吴志松,等.周平安教授病证结合治疗硬皮病经验[J].环球中医药,2015,8(6):747⁃749. [24] 吴德鸿,李正富,范永升.范永升教授治疗硬皮病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6):1990⁃1992. [25] 朱梓波,吴梦丽,刘振雄,等.禤国维 温通”法治疗系统性硬皮病经验[J].陕西中医,2021,42(11):1598⁃1600. [26] 陶茂灿,关天容,曹毅,等.宋欣伟教授治疗硬皮病的临床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7):2389⁃2392.(收稿日期:2022⁃11⁃13)(本文编辑:韩虹娟)。
阳化气,阴成形---背后的原理
阳化气,阴成形是古代道家、阴阳家、中医学等领域所提出的一
种哲学理论。
它指的是阴与阳的相互作用过程,以及这种作用所产生
的物质变化。
阳化气,是指阳气的作用促使气的生成、流动和变化。
阳气具有
活力、温热的特性,它的作用能够刺激气的生成和流动,从而促进万
物的生长、发育和运动。
例如,阳光能够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使植
物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这就是阳气促使气的生成和流动的例子。
阴成形,是指阴的作用促使气体凝聚成形态。
阴气具有寒冷、静
静的特性,它的作用能够促使气体凝聚,形成物质的实体。
例如,水
蒸气在遇冷时会凝结成水,这就是阴气促使气体成形的例子。
阳化气,阴成形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它说明了世界万物的生
成和变化都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
阴阳相互作用能够产生出我们所
熟知的世界各种物质形态。
因此,阴阳哲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对
于人们认识世界、探索宇宙、发展科学技术具有重大的意义。
名中医揭秘牛奶惊天真相:牛奶将国人送进坟墓!编者按:本文作者董洪涛,著名中医学者、中医推广者。
作者从中医的角度谈及对牛奶的认识,从中医角度解读牛奶性状,揭露牛奶补钙的谎言,最后出于医者的良心,发出了振聋发聩的警告声“说了这么多牛奶的故事,如果还继续喝,那么,生病了也不怨,死了活该!一个人如果对于死亡根本无所畏惧,要么是勇士,要么是白痴!”希望通过本文,读者可以更好认识牛奶、认识食物! 牛奶让你健康吗?现在各个电视台的广告中都在大力地鼓吹:牛奶是好东西,牛奶补钙,牛奶让孩子聪明。
真的是胡说八道! 牛奶商为了牟取暴利而故意误导消费者。
信了广告的话,你就上了他的当了。
他只想骗你的钱,至于牛奶是不是好东西,我估计他自己都不喝。
但如果你喝牛奶生了病找他,他绝对不会承认的。
因为,他们与某些权威机构因为经济利益原因已经连为一体了。
要想不上当,要想无病,要想不生肿瘤,最好的办法是不喝牛奶! 我来一条一条地分析。
阴寒的牛奶是多种疾病的元凶牛奶是给小牛犊子喝的,小牛喝了可以健康,但我们不是小牛,我们喝了,就会生病。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牛奶是阴寒性食物。
阳化气,阴成形。
阴寒性的东西容易导致气血流行不畅,促进形成有形的包块。
人要有生命力,就要多吃阳性的食物。
比如象生姜、萝卜等等,而要少吃阴性食物。
况且,当前人们的阳气普遍偏于不足,更是要注意不吃阴寒性食物。
为什么心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的发病率这么高?这全是些阴性病,全是因为过多地吃阴寒性食物,再加上少吃阳性温性食物造成的。
阴性的食物会慢慢地改变人体的体质,使人体慢慢地变成阴性体质。
而阴性体质最容易生癌症。
糖尿病、心血管病也都是阴性体质所导致的。
至于水肿、怕冷、乏力、关节痛等等,全是阴性体征。
这样的疾病多的是,大家为什么不思考一下原因呢。
从西医的角度来看,牛奶会在人体内制造出大量的粘液,而后在肠胃之间形成一层障碍,从而影响营养的通过;这种粘液也会累积在肺部,容易导致呼吸器官的毛病,包括支气管炎和气喘病,这就是中医所说的痰证,痰证是阴病,是造成肿瘤的基础。
董洪涛:关于“阳化气,阴成形”的思考
导读“阳化气,阴成形”,中医人对《黄帝内经》中的这句话多浅略粗识,鲜有人深究其理论精髓指导临床,本文讲述董洪涛老师关于“阳化气,阴成形”的思考,鞭辟入里,深谙中医之道,言浅意深,启迪临床宏观诊疗思路,值得医者学习!___________________《黄帝内经》中有这样一个观点:“阳化气,阴成形”。
明代著名的医家张景岳认为:“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成形。
”因此,这里阳和阴是指物质的动与静、气化与凝聚、分化与合成等的相对运动,进而说明物质和能量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作用。
看上去十分简单,仔细分析一下,却大有文章可做。
“阳化气,阴成形”,阴阳之生理阐述自然界万物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离不开阴阳的相互作用。
阳主动而散,可促进万物的气化。
阴主静而凝,可促进万物的成形。
化气与成形,是物质的两种相反相成的运动形式。
阳的特点是主动,阳有气化功能,可以促进脏腑发挥正常的功能。
阳性热,所以可以化阴为气。
阴的特点是主静,阴性凝敛,所以可以凝聚而成形。
中医认为,生命就是生物体的气化运动,气化运动的本质就是化气与成形。
人体的正气是无形的,属阳;精血津液为有形的,属阴。
而阴精和阳气可以互相转化,简单来说,阳有化气的功能,可以把
机体的物质化为无形的气,因此,阳以功能为主。
而阴有成形的功能,可以把外界的物质合成自己的身体物质,因此,阴以形体为主。
由精血津液转化为气,要依靠阳的气化作用;由气转化为精血津液,离不开阴的成形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自然界万物的生生化化,人体生理活动过程中的新陈代谢,都可以概括成“阳化气,阴成形”。
生物体的能量与物质就是通过阴与阳的形式而互相转化,这个转化有些象爱因斯坦的方程式E=MC2(能量=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
日用之道,阐述阴与阳之效以上是从生理的角度来解释,有些抽象难懂,下面结合日常生活以及常见疾病来分析阴与阳两个不同的功能。
生活中我们知道,水蒸气如果遇到冷的东西,就会凝结成水珠。
从无形的气到有形的水珠,这就是阴成形。
它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有无形的气,二是必需有阴寒的媒体。
比如,在煮水的锅内,水蒸气只能在锅盖上形成水珠,而由于锅底以及侧面太热,阳气太旺,就不能形成水珠。
再看豆腐的制作。
黄豆做成豆浆,煮沸后并不成形,要想变成豆腐,必须点卤。
点卤就是加盐卤或石膏水。
这两种东西都是阴寒之物,于是阴得以成形,豆腐于是做成了。
所以说,豆浆是温性的,但豆腐是凉性的,因为加了盐卤或石膏。
“阴成形”病理阐述、临床实证从人体病理来说,凡是成形的疾病,一定是阴性的。
试举例说明如下。
◎足内踝的肿胀或者水肿有的疾病是局部成形
的。
如足内踝的肿胀或者水肿,那是因为肾经的阳气不足而寒气太盛,阳不能化水为气,结果阴寒凝结在肾经的下段,形成水肿。
这种情况要用真武汤来扶助阳的气化功能。
◎甲状腺肿再如甲状腺肿,那是任脉的阴寒之气成形而致。
任脉阳虚而阴聚于湿气最旺之处,形成了肿胀。
对于这样的病,光是通经活络是不够的,一定要配合扶助任脉之阳气才是治本之道,一定要用到附子才行。
◎肿瘤比如肿瘤,这是明显的阴性病。
首先,只有三阴体质的人才可能会生肿瘤,三阴体质的最明显特征是阳气的不足,对阴邪已经不能形成有效的抵抗。
因此,邪气深入三阴,于体内阳气最虚弱之处成形,发为肿块。
从生物学角度来说,细胞分化、凋亡相关于细胞执行功能,属于“阳化气”,而细胞增殖相关于细胞数量、形体增长,属于“阴成形”,而发育异常、增殖失控、分化障碍以及凋亡阻遏就是肿瘤、白血病的基本生物学特征。
由此可以推出,肿瘤的本质是阳气不足、阴寒积聚。
大家可以观察一下,大凡是肿瘤病人,双手十个指甲的月牙一定不多,甚至于一个也没有。
这就是标准的阳虚体质。
所以,如果有医治疗肿瘤,只在白花蛇舌草、半支莲、半边莲、蚤休等大寒大凉的中药上下功夫,必是庸医,其结果必然是把病人治死。
可以这样说,如果肿瘤病人的阳虚体质不能彻底改变,治好肿瘤是门都没有的。
而改变阳虚体质必需扶阳,扶阳就要用温性的中药。
我的经验
是改变体质与攻逐病邪互相结合起来,分段进行,扶正以加强气化功能,等正气稍足,即可攻除邪气,攻邪必然伤正,所以不能一攻到底,象西医那样,拼命用放化疗祛邪,丝毫不考虑病人的阳气,是只认病邪,不顾活命的作法。
所以说,肿瘤其定位就是“阴成形”,其临床表现虽然复杂多样,但源于命门火衰,本属寒痰凝结,治本之道当扶阳、散寒、祛瘀。
以温化为主,必需用附子等温性药为主治疗,◎肥胖症肥胖症,身体某部位肥大,必然是这一部位的阳气不足以化气,于是形乃聚而成形。
有句话说“十个胖子九个虚”,虚的就是阳气。
如果用泻法来治疗肥胖,肯定是越泻越虚,越虚而越胖。
肥胖症是要补阳的,阳气足了,自然能进行化气的功能,慢慢地就能把多出来的肥肉气化掉。
附子理中丸是非常有效的治疗肥胖处方。
◎红斑狼疮、肝硬化红斑狼疮、肝硬化等病都可能引起腹部肿大,水肿,其原因是中焦阳虚,阳气不能化水,水湿泛滥成灾。
也只有三阴体质的人才会生这种病。
每见某著名医家经验,大量应用苦寒中药以泻水化瘀,不知泻邪的同时也在伤正,等正气伤的差不多了,病人的命也就结束了。
或者,重用激素以救命,短时尚可,久则必然消耗阳气太过而病人猝死。
多年来,眼见不少此类病人死于误治,十分痛惜。
◎风湿、痛风病风湿或者类风湿性关节炎,还有痛风病,关节会肿大变形,这也是阳气在关节处不足以抵抗阴邪的缘故。
所以治
本之道在于扶阳以抑阴。
不管病人表现出多少热象,也不能因此而大量应用寒凉中药。
要知道,能患这样的病的人必然是阳虚体质,虚寒于内,阴得以在阳气最弱处聚而成形。
临床每见有医重用生石膏治疗关节炎,不知即使是热邪所致,也要加扶阳药以化其阴形。
眼球外突,一定是阳虚于眼睛;椎体增生,必然是阳不足于椎体;小儿脑水肿,那是阳气未能充盛于脑内;局部摔伤而肿胀,是阳气受损而聚阴成形。
如此等等,皆当从“阳化气,阴成形”这个意思上去思考,这样才可能找到正确的治疗方法。
阳虚体质,多生“阴成形”的慢性病总而言之,所有的“阴成形”的慢性病,多属阳虚体质而生。
阳气不足于抵抗邪气(邪气为阴,正为属阳),外邪因而客入机体,耗伤阳气,久之阳益虚而阴愈盛,聚痰血等阴物而成形,发为大病。
《黄帝内经》说:“积之始生,得寒乃生。
”这句话说得非常清楚明白,治疗任何的“阴成形”的病,必需扶阳气以化阴寒。
死人泡在水中会膨胀起来的,是因为没有了阳气,不能气化水湿,水湿因而聚积胀大。
活人与死人的最大的区别即在于活人有阳气,而死人没有阳气,只是一堆死阴,死阴是没有生命的。
所谓生命,其实就是阳气。
有了阳气的支持,我们的躯体才是活的。
我们的阴是足够的,从来也不会缺少,象我们的组织器官躯体就是阴,喝的水也是阴,吃的饭也是阴,缺少的是真阳。
只有阳气旺了,才能气化水液而
化为阳气。
如果真有人阴虚了,那喝水不就是最好的滋阴补阴手段吗?问题是喝水根本就补不上阴,因为没有阳的气化,水进不了我们的生命。
阳气才是生命的根本。
所以说,“阳常不足而阴常有余”。
扶阳的意义在于可以改变三阴体质,增加阳气,渐而阳气可以化去阴邪,单纯地祛除阴邪而不扶助阳气,往往初治有效,久则不但无效,反致缠绵不愈。
其本质即在于阳气耗伤,病邪日进了。
元代医家认为“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由此而影响了之后的数十代中医,只在滋阴泻火上用功夫,结果就是中医一天不如一天了。
为什么有人叫嚣要取缔中医,实在是搞中医的人只会滋阴泻火,这才是问题的根本。
当前的医疗界,中医用寒凉药伤阳,而西医眼中只有病毒,大量滥用抗生素,于是一派寒凉用药,治病就是攻邪,病人不死于病而死于医者,多矣。
何如无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