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疟疾防治技术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120.50 KB
- 文档页数:12
疟疾处置技术方案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寄生病,每年对世界人口造成了极大的负担。
在许多国家,疟疾是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每年有数百万人因此丧命。
为了有效地控制和治疗疟疾,需要制定出合理的处置技术方案。
预防措施疟疾可以通过蚊子的叮咬传播给人体,因此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预防:1.消除病媒蚊生存环境。
清除使蚊子生存的区域水源(如池塘、水坑、花盆等)、草地、垃圾堆、旧轮胎、石灰堆、桶橙箱等。
2.使用蚊帐。
使用蚊帐是可靠的预防疟疾的方法。
这种方法只需要在晚上将蚊帐拉上,即可有效地阻止蚊子叮咬。
因此,蚊帐是居住在疟疾高发区最重要的生存工具之一。
3.种植驱蚊植物。
许多植物具有驱蚊作用,如柠檬草,复方薰衣草油等。
治疗措施疟疾的治疗措施应该是及时、正确、有效的,在治疗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对疟疾应使用规定药物。
治疗疟疾必须用正规的药物,不能随意用任何药物来进行治疗。
疟疾的药物治疗应该由专业的医生或药剂师进行管理和指导。
2.习惯药物的剂量和疗程。
在用药期间,必须按时、按量、按疗程服用药物,不能轻易增加或减少用药量。
一旦出现副作用或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
3.饮食应该清淡。
患者在治疗疟疾期间,应该以清淡的饮食为主,忌食辛辣、油腻和高热量食品,以免影响药效。
总结疟疾是一种严重的寄生虫感染疾病,一旦发现,就必须立即治疗,以免疾病加重。
在预防方面,应该从消除病媒蚊的生存环境、使用蚊帐和种植驱蚊植物等方面多方面应对,以减少感染疟疾的风险。
在治疗方面,应该按照规定药物习惯药物的剂量和疗程,同时注意清淡的饮食、及时就医等。
在多方面综合治疗和预防下,可以控制疟疾的流行和传播,让更多的人保持健康。
疟疾防治技术方案
1.伊蚊生态调查:了解伊蚊繁殖地点和孳生源,如稻田、水塘等,定期搜寻和清除伊蚊孳生源,减少伊蚊的繁殖量。
2.防蚊措施:采取有效的个人防护措施,如穿长袖衣物、使用蚊帐和蚊香等,尽量减少被伊蚊叮咬的机会。
3.室内喷雾:使用杀虫剂对室内进行喷雾,可以杀死室内潜伏的伊蚊,减少传播疟疾的机会。
4.疟疾疫苗接种:针对疟疾的疫苗研发正在进行中,接种疫苗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减少感染疟疾的风险。
5.药物治疗:对已经感染疟疾的患者进行及时的药物治疗,可以减轻症状并避免病情恶化。
6.环境卫生改善:改善生活环境卫生,保持水源清洁,防止污水积聚,减少伊蚊的滋生环境。
7.社区动员和宣教:通过社区动员和宣教,提高居民对疟疾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加强防治工作的合作和参与。
预防疟疾的工作方案
预防疟疾是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工作。
疟疾是一种由寄生虫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为了预防疟疾的发生和传播,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 减少蚊子孳生地
蚊子是疟疾的传染媒介,因此减少蚊子孳生地是预防疟疾的重要措施。
首先要清除房屋周围的积水,避免蚊子在水中产卵。
其次要清理垃圾和杂草,因为这些地方也是蚊子的常见孳生地。
2. 使用防蚊剂
出门时,应使用防蚊剂高效驱赶蚊虫,避免受到蚊子叮咬。
同时还可以在家中使用防蚊剂,如电驱蚊器等。
3. 打疫苗
在疫区,可以接种疟疾疫苗来预防疟疾。
疟疾疫苗虽不能完全避免疟疾的发生,但是却能显著降低感染的风险。
4. 保持身体卫生
保持身体卫生也是预防疟疾的重要措施。
我们应该每天洗澡,并换洗干净衣服。
另外,要保持室内卫生,经常打扫房间,不让蚊子在家里滋生。
5. 早发现早治疗
即使采取了一系列的预防措施,疟疾仍然可能会发生。
因此,一旦发现感染疟疾的症状,如持续高烧、寒战、头痛、乏力等,应及时到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
6. 加强宣传教育
加强疟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预防意识,能够促进疟疾的控制工作。
宣传教育应针对人口密集地区、贫困地区、易发疫情的地区等重点人群,开展集中宣传和培训,以增强对疟疾预防工作的认识和了解。
在预防疟疾的过程中,需要政府、医疗机构、疾控中心等多个部门的共同合作。
只有通过多方合作,才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疟疾的发生和传播。
疟疾防治工作实施方案疟疾是一种由寄生虫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传播。
疟疾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尤其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为了有效防治疟疾,制定和实施科学的防治工作方案至关重要。
一、加强疟疾监测和报告。
为了及时掌握疟疾疫情,各地应加强疟疾监测和报告工作。
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及时发现疟疾疫情,确保信息畅通和报告准确。
二、加强疟疾预防工作。
疟疾的传播主要通过蚊子叮咬,因此加强蚊媒控制是预防疟疾的关键。
各地应加大对蚊媒的灭蚊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减少蚊媒数量,减少疟疾的传播。
三、加强疟疾治疗工作。
对于已经感染疟疾的患者,应及时进行治疗,减少病情的恶化和传播的可能。
加强对疟疾的诊断和治疗能力,提高医疗水平,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四、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
通过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疟疾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减少疟疾的传播。
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向社会公众普及疟疾的预防知识,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
五、加强国际合作。
疟疾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需要各国加强合作,共同应对疟疾。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研究疟疾的防治工作,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推动疟疾的防治工作。
六、加强政府领导和组织协调。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疟疾防治工作,加强领导和组织协调,制定科学合理的疟疾防治工作方案,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取得实效。
七、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
加强对疟疾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推动疟疾防治工作的创新和发展。
加强科研机构和专家的支持,提高疟疾防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总之,疟疾防治工作实施方案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需要政府、医疗机构、科研机构和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案和有效的措施,才能有效防治疟疾,保障人民的健康。
希望各地能够认真贯彻落实疟疾防治工作方案,共同为预防和控制疟疾做出积极的努力。
2024年疟疾防治项目实施工作方案根据《壮族自治区防止疟疾再传播工作方案》和《壮族自治区消除疟疾后监测方案》及《2023年市疟疾防治项目实施方案》等文件要求,为进一步做好疟疾防治工作,保障我区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巩固已取得的防治成果,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项目目标(一)利用疟疾联防联控防治与交流平台,有效提升全区疟疾防控能力。
(二)2023年全区继续保持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进一步巩固消除成果。
二、项目范围覆盖本辖区。
三、项目内容(一)疟疾重点人群监测根据《壮族自治区防止疟疾再传播工作方案》、《壮族自治区消除疟疾后监测方案》(2019年版)要求,以及东北部灭疟联防区要求,对自境外疟疾流行区返回人员、既往疟疾感染人员等重点人群实施监测。
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各医疗机构对疟疾病人、疑似疟疾病人、近2年内有疟疾流行区旅居史和疟疾患病史发热病人及不明原因发热病人采集血样,制作血涂片进行显微镜疟原虫镜检,或使用疟疾快速诊断试剂(以下简称RDT)检测,阳性病例或无法明确的疑似病例须留存约5毫升服用抗疟药前抗凝血。
以乡镇为单位,常住居民、流动人口年血检任务数不低于辖区总人口数的0.5%。
和0.4∕%o,且血片质量要达到桂东北灭疟联防区要求。
对于血检发现疑似或确诊的疟疾病例,需按相关防控技术方案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疫点调查及处置和撰写调查报告。
(二)传染源治疗及随访各级定点医疗救治医院抗疟药品应储备充足,对发现的疟疾现症病人应转诊至定点医疗救治医院,按《抗疟药使用规范》(WS/T485—2016)给予规范治疗;对间日疟、卵形疟病人还需在来年春季进行休根治疗。
所有疟疾病人治疗后仍需进行追踪随访,间日疟、卵形疟病人随访时间不少于2年,恶性疟、三日疟病人随访不少于1年。
病人的随访,根治记录保存完整。
(三)主动病例侦查在病例网络直报后1周内,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组织对具有传播可能疫点开展病例筛查,筛查范围为病家及四邻,对2周内有发热史患者采集血液样本进行疟原虫镜检或RDT检测。
预防疟疾实施方案
首先,预防疟疾的实施方案需要重点关注蚊虫的控制。
蚊虫是疟疾
的传播媒介,因此有效控制蚊虫数量是预防疟疾的关键。
可以采取
喷洒杀虫剂、使用蚊帐、清除孳生地等措施来减少蚊虫叮咬的机会,从而降低疟疾的传播风险。
其次,加强对疟疾高发地区的监测和预警工作也是预防疟疾实施方
案的重要内容。
通过建立健全的疟疾监测系统,及时发现疟疾疫情
的暴发和蔓延,可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干预,有效控制疟疾的
传播。
同时,对疟疾高发地区的人群进行定期的健康教育和宣传,
提高他们对疟疾的认识和防范意识,也是预防疟疾的重要环节。
另外,加强疟疾疫苗的研发和推广也是预防疟疾的重要举措。
疟疾
疫苗的研发可以有效提高人群对疟疾的免疫力,减少疟疾的感染率。
同时,通过推广疟疾疫苗,可以让更多的人群受益,从而有效控制
疟疾的传播范围。
最后,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疟疾问题也是预防疟疾实施方案的
重要内容。
疟疾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
能更好地应对疟疾的挑战。
各国可以加强信息共享、技术交流和资
源整合,共同制定应对疟疾的战略和措施,共同推动全球疟疾的预
防和控制工作。
综上所述,预防疟疾实施方案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和实施。
通过加强蚊虫控制、加强监测预警、推广疟疾疫苗和加强国际合作
等举措,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疟疾的传播,保障人民的健康和生命
安全。
希望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能够共同努力,为全球疟疾的预防
和控制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附件:疟疾防治技术方案(征求意见稿)为了加强对全国疟疾防治工作的技术指导,促进《2006-2015年全国疟疾防治规划》的实施,特制定本方案。
一、疟区分层与防治策略根据疟疾流行状况,将我国疟区划分为三类,即高传播地区(一类)、疫情不稳定地区(二类)和疫情基本控制地区(三类);各类地区以乡(镇)为单位,依据发病率分别划分为两层或三层,采取相应的防治对策。
(一)高传播地区(以下均称一类)包括云南的边境地区、海南的中南部山区。
此类地区恶性疟和间日疟混合流行,主要传播媒介为大劣按蚊和微小按蚊。
以大劣按蚊为主要媒介的地区,宜采取以传染源控制、人群防护和环境改造相结合的综合性防治策略;以微小按蚊为主要媒介地区,宜采取以传染源控制和媒介防制并重的综合性防治策略。
以乡(镇)为单位,按发病率分为三层:1.一类一层发病率>1‰;2.一类二层发病率1/万~1‰;3.一类三层发病率<1/万。
(二)疫情不稳定地区(以下均称二类)包括安徽、湖北、河南、江苏等省的部分地区。
此类地区仅有间日疟流行,主要传播媒介为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
在以中华按蚊为主要媒介地区,宜采取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性防治策略;在以嗜人按蚊为主要媒介地区,宜采取传染源控制和媒介防制并重的综合性防治策略。
以乡(镇)为单位,按发病率分为两层:1.二类一层发病率>1/万;2.二类二层发病率≤1/万。
(三)疫情基本控制地区(以下均称三类)除上述两类地区外的其它地区。
此类地区经过多年的防治,疟疾流行已得到控制。
宜采取传染源监测和人群健康教育为主的防治策略。
以乡(镇)为单位,按有无当地感染的病例分为两层:1.三类一层有当地感染病例;2.三类二层无当地感染病例。
西藏自治区的林芝地区待确定当地的主要传播媒介和发病率后,参照上述疟区分类和分层,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二、技术措施(一)传染源控制1.病例发现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包括村医和个体医生)均应根据《疟疾诊断标准》(见附录1),发现疟疾病例(包括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并登记、上报。
文塘小学疟疾防治工作计划一、背景与现状疟疾与艾滋病、结核病是全球最严重的三大公共卫生问题。
云南省是疟疾发病最严重的省份之一。
由于我市出入境务工人员流动性大,卫生组织薄弱,卫生人员不足,抗疟用药常不规范,居民特别是流动人员缺乏疟疾防治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为了降低疟疾疫情,减少学生发病人数,保护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按县教育局和县疾控中心的的要求,我校将开展预防疟疾教育,培养青少年健康的生活方式,并通过他们辐射到家庭、社区。
二、总体目标控制和降低我校学生的疟疾发病,加强教师疟疾防治知识培训,依托全球基金疟疾项目开展学校健康教育工作,使我校小学生预防疟疾知识知晓率达到90%以上,通过学生把疟疾防治知识辐射到社区和家庭。
三、实施对象和范围全校240名学生和16名教职工。
四、组织领导为确保该项工作顺利开展,我校成立疟疾预防教育领导小组:组长:梅建忠副组长:任国志何小珍熊丹成员:各年级班主任及科任教师五、项目活动1、对学校教师进行疟疾防治知识、教学方法等的培训,布置相关工作,提出要求。
2、学校按照县制定的实施计划,制定本校具体实施计划。
3、校长召开学校校干及全体教师工作会议,进一步宣传发动并按计划布置开展此项活动。
4、以学校为管理单位、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疟防知识授课;5、以学校为管理单位、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疟防知识的班队活动;6、学校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利用黑板报、卫生小报(手抄报)、卫生讲座、广播、电视、走向社会宣传活动。
7、以校为单位,开展疟防知识活动8、做好各种培训、活动等资料的整理和存档工作。
六、时间安排1、学校于2012年2月10日后就在本校进行疟疾等传染病的防治宣传。
2、6月8日前上报所有活动内容。
七、督导和评估我校要加强项目的日常管理,做好日常报表的统计、分析和上报工作。
在项目活动实施过程中定期进行培训和督导检查;在项目活动结束后对整个项目进行有效评估。
预防疟疾的工作方案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传播方式为蚊虫叮咬。
世界上每年约有1亿人感染疟疾,其中约有50万人死亡。
在预防和控制疟疾方面,需要采取综合性的工作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加强宣传教育对于疟疾的预防和控制,宣传教育工作尤为重要。
应该通过各种形式的媒体宣传,如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普及有关疟疾的知识和预防方法。
同时,应该加强对草根群众的宣传教育,鼓励他们采取各种措施预防疟疾,如使用蚊帐、穿着长衣长裤等。
二、加强环境卫生疟疾的传播主要是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的,因此,在预防和控制疟疾方面,加强环境卫生是非常必要的。
应该加强居住环境和公共场所的清洁卫生,减少蚊虫的繁殖地和生存空间,如杂草、水塘、垃圾等。
应该保持地面、墙面干燥,减少蚊虫的栖息环境。
三、加强蚊虫控制蚊虫是疟疾的传播媒介,因此,在预防和控制疟疾方面,加强蚊虫控制是关键之一。
应该采取下列措施:(1)使用蚊帐:在夜间睡眠时使用长方形或圆形蚊帐,可以有效地避免蚊虫的叮咬。
(2)喷洒杀虫剂:使用杀虫剂对卫生死角和周边环境进行喷洒,可以有效地控制蚊虫的数量和传播范围。
(3)控制细小水渍:对于房屋周围的小水坑进行灭蚊处理,以避免蚊虫在水中繁殖。
四、药物预防在疟疾高发地区,应该采取药物预防措施。
目前,药物预防疟疾主要采用疟疾双重治疗方案,即使用两种药物预防疟疾。
例如,使用磷酸氯喹和丙氧羟氯喹的组合预防方案。
五、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在预防和控制疟疾方面,疫情监测和报告也是非常重要的。
应该加强对疟疾疫情的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和控制疫情的发生和扩散。
同时,应该加强疫情报告和公告,让公众知晓疟疾的流行情况和预防措施。
总之,预防和控制疟疾需要采取综合性的工作方案,包括加强宣传教育、加强环境清洁卫生、加强蚊虫控制、采用药物预防、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等。
只有通过各种措施的有机结合,才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疟疾,提高公众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云南省疟疾防治技术方案(2007年修订)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编制二00七年八月云南省疟疾防治技术方案2007年修订(试行)为了配合卫生部“2006~2015年全国疟疾防治规划”的实施,完成我省“十一五”疟疾防治规划的任务。
本方案在2002年修订的基础上,结合国家颁发的全国疟疾防治方案进行修订。
卫生部针对“2006~2015年全国疟疾防治规划”制定了全国疟疾防治方案,云南有4061公里边境线,地理情况复杂,海拔高差较大,气候变化多样,不仅在水平面上有“一时四季”之差,而且在垂直线上有“一山四季”之别,形成了传疟媒介的多样性和疟疾流行的复杂性。
为适应目前的抗疟形势,合理、科学地指导抗疟活动,本技术方案的修订既要符合全国疟疾防治中长期发展规划的要求,又要适应云南复杂地理环境的防治需要,以便在云南省全面开展因时因地制宜的疟疾防治。
本方案未涉及的内容,请严格按国家方案执行;本方案所涉及的内容,如与国家方案不一致的地方,请按本方案执行。
一、疟区划分:分为三类,即一类疟区(高传播区);二类疟区(不稳定疟区);三类疟区(控制地区。
详细分类见表1。
表1 云南省疟区分类二、各类疟区的防治见表2。
表2 各类疟区防制技术方案(一)媒介防制1、化学防制(1)实施范围①以微小按蚊、嗜人按蚊和大劣按蚊为主要媒介的地区,以乡镇为单位发病率大于10/万或者出现突发疫情;②疟疾流行区发生自然灾害时的疟疾预防;③流动人口大量聚集的大型工地发生疟疾流行时。
(2)实施方法①浸泡蚊帐采用菊酯类杀虫剂,每年于传播季节前开展一次,蚊帐浸泡率达到90%以上用二氯苯醚菊脂25mg/㎡或溴氰菊脂25mg/㎡或氯氰菊脂20mg/㎡。
②室内滞留喷洒采用持效性菊酯类杀虫剂或有机磷类。
菊酯类和有机磷类杀虫剂在传播季节喷洒1—2次,每次间隔3个月;连续使用不能超过3年。
用辛硫磷1.5-2g/㎡或马拉硫磷2g/㎡或杀螟硫磷2g/㎡室内全面(人房、畜圈等墙面、房顶和可喷药的家具)滞留喷洒。
亦可用二氯苯醚菊脂25mg/㎡或溴氰菊脂25mg/㎡或氯氰菊脂30mg/㎡室内全面滞留喷洒。
第一次喷洒时间在当地疟疾流行高峰前一个月,第二次酌情在当地疟疾流行季节进行。
2、生物防制在有条件的地区,提倡采用稻田、沟渠等养鱼、投放生物制剂,控制孳生地幼虫。
3、环境治理结合爱国卫生运动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清理洼地积水、疏通沟渠,间歇灌溉等有针对性的环境治理措施,减少按蚊幼虫孳生。
宣传、引导群众改善室内通风条件,改变室外露宿习惯。
三、传染源控制措施(一)病例发现1. 发热病人血检凡具备显微镜诊断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对临床诊断为疟疾、疑似疟疾、不明原因的发热病人,均应开展显微镜检查疟原虫(以下简称镜检);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或村卫生室,也可使用快速诊断试剂盒进行疟原虫抗原检测(血检方法详见《疟疾诊断标准》(WS259-2006),下同)。
各类地区发热病人血检应达到以下指标:(1)发病率在10/万以上的乡镇:年发热病人血检人数不低于乡总人口数的5%;(2)发病率在1/万-10/万的乡镇:年发热病人血检人数不低于乡总人口数的2%;(3)发病率在1/万以下的乡镇:年发热病人血检人数不低于乡总人口数的1%;(4)近3年无当地感染病例的乡镇:应结合本地实际,重点对来自其它疟区的发热病人开展血检。
2. 主动病例侦查由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疟疾传播季节组织开展。
实施范围包括疟疾发病率大于20/万的行政村,以及在近3年无当地感染病例的乡镇发现当地感染病例的自然村。
采用入户调查等方式了解当地疟疾发病情况,对遇到的发热病人或者近2周内有发热史者进行登记,并采集制作血片,进行检查。
(二)疫情报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采供血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包括乡村医生和个体医生),均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规定,及时发现并报告所有疟疾病例,包括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
(三)病例治疗1、抗疟药使用原则抗疟药的使用应遵循安全、有效、合理和规范的原则。
根据流行地区的疟原虫虫种及其对抗疟药物的敏感性和患者的临床表现,合理选择药物,严格掌握剂量、疗程和给药途径,以保证治疗效果和延缓抗药性的产生与发展。
结合云南省疟疾防治工作的实际需要,选择我国注册的治疗药物与治疗方案。
见附件1四、人群防护措施(一)防止蚊虫叮咬在流行区提倡使用纱门、纱窗、蚊香等防蚊措施,对野外露宿的人员,应提倡使用驱避剂和/或使用蚊帐,避免蚊虫叮咬。
(二)预防服药进入国内、外疟疾高传播地区的人员,应于传播季节定期服用抗疟药,但连续服药的时间不宜超过3-4个月(药物选择及服用方法见附件)。
疟疾流行区经常夜晚室外作业与野外露宿者等高危人群,在传播季节亦应进行预防服药。
五、流动人口疟疾防治措施对流动人口中的疟疾病例实施属地化管理,重点加强边境地区和大型工程建设区域的疟疾防治。
(一)边境地区在与流行程度较高国家毗邻的边境自然村(寨),乡村医生应每月一次开展人群查病,可采用入户调查等方式了解疟疾发病情况,对发现的所有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疟疾病例及时给予规范抗疟治疗,并登记上报乡卫生院。
有条件的可采用快速诊断试剂对病例给予确诊。
县级疾控机构、乡卫生院对一个月内报告病例数超过5例的边境自然村(寨),应及时进行疫情核实及规范治疗情况的调查,并指导疟疾防治工作的开展。
在已设立镜检站的边境口岸,对出入境的发热病人进行血检疟原虫,对发现的疟疾病人进行登记、报告,并给予规范治疗。
对出境人员发放疟疾宣传材料和预防药物。
(二)大型工程建设区域1.人群疟疾查治在发病率大于1/万或近两年出现疫情波动的县,开展大型工程建设项目时,在传播季节前,应由当地疾控机构组织向施工人员了解疟疾发病情况,对2年内有疟疾感染史者以伯氨喹八日疗法给予根治。
在疟疾传播季节,当地疾控机构应在施工人员中开展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对发现的疟疾病例均应登记、报告,并进行规范治疗。
2.媒介防制在以微小按蚊、嗜人按蚊或大劣按蚊为主要媒介的地区,大型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期间,当地疾控机构应指导施工单位,每年在传播季节前对施工人员居住地实施1次药物浸泡蚊帐或室内滞留喷洒。
六、突发疫情处理突发疫情应急处理按《卫疾控发(2006)55号疟疾突发疫情应急处理预案》执行。
七、疟疾传染源和传疟媒介监测见附件2八、恶性疟原虫对抗疟药敏感性的测定目前世界卫生部推荐的恶性疟原虫对抗疟药敏感性测定方法主要有体内临床观察法和体外微量测定法。
这两种方法各有利弊,前者无需专门设备和专门技术,便于基层现场开展,但获得结果时间较长,干扰结果因素较多。
后者能在48小时内获得结果,不受病人免疫力等因素影响,能同时开展几种药测定,但需要专门的设备和专门的体外测定技术,不便于基层现场开展。
监测方法见附件3附件1 云南省疟疾病人治疗方案一、间日疟治疗药物与用药方案(选用以下一种疗法)1、氯喹加伯氨喹八日疗法(1)氯喹:口服总剂量1200 mg。
第1天600 mg,顿服或分2次服,每次300 mg;第2、3天各服1次, 每次300 mg。
(2)伯氨喹:口服总剂量180 mg。
从服用氯喹的第1天起,同时服用伯氨喹,每天1次, 每次22.5 mg, 连服8天。
2、磷酸哌喹加伯氨喹八日疗法(1)磷酸哌喹:口服总剂量1200 mg。
第1天600 mg,顿服或分2次服,每次300 mg;第2、3天各服1次, 每次300 mg。
(2)伯氨喹:口服总剂量180 mg。
从服用哌喹的第1天起,同时服用伯氨喹,每天1次, 每次22.5 mg, 连服8天。
以上2种疗法也可用于卵形疟和三日疟的治疗。
以上2种疗法治疗失败的病例,可以有青蒿素类药物或咯萘啶替代氯喹。
二、恶性疟的治疗为保证治疗效果和延缓抗药性的产生与发展,世界卫生组织(WHO)要求采用复方青蒿素类药物或以青蒿素类药物为主的联合用药,在选用以下一种疗法时,对此应予高度重视。
1、双氢青蒿素哌喹片剂:口服总剂量8片(每片含双氢青蒿素40mg,磷酸哌喹320mg),首剂2片,首剂后6—8小时、24小时、32小时各2片。
2、复方磷酸萘酚喹片:口服总剂量8片(每片含萘酚喹50mg,青蒿素125mg),一次服用。
3、复方青蒿素片:口服总剂量4片(每片含青蒿素62.5mg,哌喹375mg),首剂2片,24小时后2片。
4、蒿甲醚:口服总剂量640mg。
分7天服, 每天1次, 每次80mg,首剂加倍。
5、青蒿琥酯:口服总剂量800mg。
分7天服, 每天1次, 每次100mg,首剂加倍。
6、双氢青蒿素:口服总剂量480mg。
分7天服,每天1次,每次60mg, 首剂加倍。
7、咯萘啶:口服总剂量1600 mg。
分3天服,第1天服2次, 每次400 mg, 间隔8小时;第2、3天各服1次, 每次400 mg。
以上④~⑦方案需加服伯氨喹,口服总剂量45mg,分2天服,每次22.5mg。
三、重症疟疾的治疗(选用以下一种疗法)1、蒿甲醚:每天肌注1次, 每次80mg,连续3—5天,首剂加倍。
若原虫密度大于15万/μl,首剂给药后4—6小时,再给予80mg肌注。
2、青蒿琥酯:每天静脉注射1次,每次60mg,连续3—5天,首剂加倍。
若原虫密度大于15万/μl,首剂给药后4—6小时,再给予60mg静脉注射。
注射时,需先将5%碳酸氢钠注射液1ml注入含青蒿琥酯60mg粉针剂中,反复轻摇2—3分钟,待溶解澄清后,再注入5ml等渗葡萄糖或生理盐水,混匀后缓慢静脉注射或小壶给药。
配制后的溶液应在20分钟内使用,如发生混浊, 则不能使用。
上述两种疗法,待患者病情缓解后,应改用口服剂型完成所需的疗程。
3、咯萘啶: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
总剂量均480mg。
每天1次,每次160mg,连续3天。
静脉滴注时,将160mg药液注入500ml的5%葡萄糖或0.9%生理盐水溶液中摇匀,静滴速度不超过60滴/分。
需加大剂量时,总剂量不得超过640mg。
四、间日疟休止期根治伯氨喹:口服总剂量180mg,每天1次,每次22.5mg,连服8天。
五、间日疟病人的追踪根治根据云南间日疟多数属于热带株,该株疟原虫在首次给药后的2~3个月部分病人会出现复发的特点,选择首次治疗后的2个月给病人一次追踪根治,有助于降低复发率。
治疗方法采用上述氯喹加伯氨喹八日疗法。
六、预防服药(选用以下一种服法)1、磷酸哌喹:每次服600mg, 每月1次, 睡前服。
2、氯喹:每次服300mg, 每7—10天服1次。
七、疑似疟疾病例的假定性治疗在单一间日疟流行区,氯喹总量600mg顿服或两次分服,每次300mg ,间隔6—8小时;在有恶性疟流行地区,可用磷酸哌喹600mg 顿服。
注意事项:1. 氯喹、磷酸哌喹、伯氨喹和咯萘啶的剂量都以基质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