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00例急诊治疗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83.10 KB
- 文档页数:1
维拉帕米和普罗帕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疗效及安全性对照目的:对比研究维拉帕米和普罗帕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配法,将这1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
对照组患者使用维拉帕米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普罗帕酮进行治疗。
对患者的心率变化进行记录,并观察其转变为窦性心律的时间(复律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更高(P<0.05),其复律时间明显缩短(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更低(P<0.05)。
结论:与维拉帕米相比,普罗帕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疗效显著,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可被推广应用于临床。
标签: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普罗帕酮;维拉帕米;疗效;安全性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急症,其发作较为突然,疾病终止同样较为突然。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在疾病发作后通常情况下不存在生命危险,但发作时间过长容易导致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因此,在临床上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应予以重视,尽早治疗,以预防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临床上,药物治疗是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主要治疗方法,维拉帕米和普罗帕酮是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主要治疗药物,但二者对该种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尚无统一的认识[1]。
本次研究选取2012年1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分别使用维拉帕米和普罗帕酮进行治疗,以对比研究维拉帕米和普罗帕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药物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基本资料选取2012年1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过心电图被确诊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并排除肝肾功能严重不全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患者、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妊娠期和哺乳期患者、药敏试验不合格患者。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急诊治疗方案及疗效评估报道张俊杰【期刊名称】《中外医疗》【年(卷),期】2016(035)001【摘要】目的探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急诊治疗方案及其疗效. 方法随机选取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200例,选自2013年1月—2015年1月.按照1:1比例随机分为A、B、C、D四组,分别使用普罗帕酮、胺碘酮、心律平以及异搏定. 观察患者的复律成功率、复律时间以及不良反应. 结果 4组患者的复律成功率均较高,A组的复律成功率为96%,B组的复律成功率为98%,C组的复律成功率为96%,D组的复律成功率为94%. B组复律时间为(21.96± 3.02)min,明显长于其他3组(P<0.05),A组(13.42±2.37)、C组(14.01±2.56)以及D组(13.59±2.97)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进行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治疗方案.%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emergency treatment plan of 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and its effect. Methods 20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treated from January 2013 to January 2015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group A, group B, group C and group D with 50 cases in each, the four groups were respectively given propafenone, amiodarone, propafenone and verapamil, the conversion success rates, conversion times and adverse reactions of the patients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 conversion success rates of the four groups were high and they were respectively 96% in group A, 98% in group B, 96% ingroup C and 94% in group D, the conversion time in group B was(21.96±3.02)min,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longer than that in the other three groups (P<0.05),and the differ-ence in conversion time between group A(13.42±2.37) ,group C(14.01±2.56) and group D (13.59±2.97) were not signifi-cant (P>0.05),there was no obvious adverse reaction in patients of the four groups. Conclusion We should choose treatment plans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conditions of patients when treating patients with 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总页数】2页(P146-147)【作者】张俊杰【作者单位】山东省莱州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山东莱州 261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71【相关文献】1.急诊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评估报道分析 [J], 刘国荣;2.重度颅脑损伤患者ICU治疗方案的选择与疗效评估报道 [J], 陈怡好;3.心肌梗死的急诊介入治疗及疗效评估临床报道 [J], 南峥4.急诊科运用不同治疗方案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J], 薛细松5.肩关节脱位合并肱骨大结节骨折的治疗方案分析与疗效评估报道 [J], 范永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00例急诊治疗及护理【摘要】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突然发作可引起患者心率快速增加、胸闷、心慌等症状。
本文旨在探讨100例PSVT患者的急诊治疗及护理经验。
从临床特点分析中发现,PSVT患者多为年轻成年人,发作时表现为心搏跳动、颈静脉搏动增强等症状。
在急诊治疗方案中,药物控制和电复律是主要手段,同时配合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监测心电图等护理措施。
并发症防治方面,应重视心功能损害和血栓栓塞等风险。
预后评估中,早期干预可以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总结经验中强调了团队合作、规范操作的重要性,同时展望未来研究将侧重于个体化治疗方案和精准预测PSVT的发作风险。
本研究为PSVT患者的急诊救治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急诊治疗、护理、并发症、预后评估、疾病概述、研究目的、临床特点分析、总结经验、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疾病概述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是一种心律失常,通常起源于心脏上室,导致心脏快速而不规则地跳动。
这种疾病在临床急诊情况中比较常见,患者常常会出现胸闷、心悸、头晕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引发心绞痛、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PSVT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心电生理学、自主神经系统、荷尔蒙水平等因素的调节失衡,导致心脏神经元放电异常,从而形成快速的心率。
病因多种多样,包括心脏病变、药物不当使用、情绪激动、饮食不当等。
对于PSVT的治疗和护理工作至关重要,及时有效地控制心率,维持心脏的稳定是关键。
通过药物治疗、导管介入、手术治疗等方式进行干预,以减轻症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本文旨在探讨PSVT疾病的临床特点、急诊治疗方案、护理措施、并发症防治及预后评估,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和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在急诊治疗及护理中的应对策略,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降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急性严重心律失常急诊处理1 快速心律失常1.1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室率突然增快,一般在150—220次/分,包括房性和房室结性。
临床常见类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 VNRT)和房室返性心动过速(A V—RT)。
1.1.1 临床表现多见于中青年,多数查不出器质性心脏病。
心动过速反复发作呈突发突止,持续时间长短不一。
发作时可有心悸、焦虑不安、眩晕、多尿、心绞痛、低血压;偶有发生晕厥、心力衰竭与休克,症状轻重与发作时心室率的快慢、持续时间的长短和有无基础心脏病及其严重程度有关。
1.1.2 ECG 特征心室率一般在150—220次/分,节律规则;QRS波群形态正常、时限≤0.12秒;当发生室内差异性传导或原来存在束支阻滞或预激综合征时,QRS波群可异常、时限>0.12秒。
房室结折返(A VNRT)时,P波为逆行型,常埋藏于QRS波群内或位于其终末部分,R-P<80毫秒。
而在房室折返(A VRT)时,R-P>80毫秒。
1.1.3 治疗1.1.3.1药物治疗心脏正常,血流动力学稳定者。
可选用:(1)维拉帕米5~10mg+5% GS10~20ml,10分钟内缓慢静注,无效者10分钟后可再注射一次。
(2)地尔硫卓10mg+5% GS 10~20ml, 10分钟内缓慢静注,无效者10分钟后可再注射一次。
(3)腺苷6~12mg+5% GS 2~5ml快速静注或三磷酸腺苷(ATP)10~20mg+5% GS 2~5mg快速静注。
注意:腺苷(或ATP)对窦房结和房室结传导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如ECG出现窦性停搏,用阿托品0.5~1mg静注。
(4)普罗帕酮70mg+5% GS 20ml,10分钟内缓慢静注,无效者10~15分钟后可重复一次,总量不宜超过210mg。
伴明显低血压和严重心功能不全者原则上应首选直流电复律或食管心房调搏;药物可选用西地兰、腺苷(或ATP),前者与利尿剂合用可改善心功能,减慢室率或转为窦律,后者无负性肌力作用,使用比较安全。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急救与护理摘要】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由于折返运动的快速型心律失常,它的特点是阵发性突然发作和突然停止。
发作时心率一般在160—230次/分,每次发作可持续不及1秒或持续数秒、数分、数小时甚至数天,自动或经治疗后终止。
部分可反复发作,发作间歇期如正常人,发作间隙长短不一。
诱因包括过度疲劳,情绪激动、饮酒、吸烟过多、吸食k粉等。
发作时可刺激迷走神经、使用药物、同步直流电或经食道超速调搏使心动过速终止。
目前最有效最彻底的治疗方法是谢频消融治疗。
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男30例,女18例,年龄18-60岁,平均年龄37岁。
其中无诱因的15例,过度疲劳5例,情绪激动10例,饮酒后5例,吸k粉13例。
均通过临床表现,心电监护而确诊。
经过积极的抢救和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后,48例全治愈。
2 抢救与护理2.1急性期患者入院应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病室清洁安静舒适,光线温度适宜,避免一切不良刺激。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予药物治疗,常用静脉用异搏定、心律平、三磷酸腺苷、洋地黄类药物等。
刺激迷走神经使发作终止。
包括压迫颈动脉窦,压迫眼球,吸气后屏住气,用力做呼气运动,刺激咽喉引起恶心或呕吐。
同步直流电复律。
食道或右房超速调搏终止心动过速。
高流量氧气吸入4-6L/分。
给予心电监护监测,密切观察心电图及生命体征的变化。
床边备好临时起搏器,电除颤仪及抢救药品与器材。
2.2病情变化的观察2.2.1生命体征的观察: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对于血压不稳定的患者应15-30分钟测量一次。
必要时随时监测。
2.2.2心电图的监测:给予持续的心电监护使用,采用五点电极连接法,电极片位置固定好,避免因翻身或其他护理活动致电极片脱落。
护士应熟悉患者的心电图变化。
能够正确识别各种异常心电图的特征,一旦发现异常及时与医生联系,配合处理。
2.3吸氧护理吸氧是室上速治疗中的重要措施,它可提高血氧饱和度,缓解胸闷,减轻心律失常的发生。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处理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以突发突止为特点,心率 150~250 次/分,节律规则,QRS 波形态多正常。
急诊遇到这类患者该如何处理?今天笔者帮大家梳理一下。
1、刺激迷走神经前提: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心功能、血压正常)。
原理:通过引起迷走神经的反射性刺激,导致乙酰胆碱释放,以减慢心率。
常用方法:Valsalva 动作、颈动脉窦按摩等。
Valsalva 动作(深吸气后屏气、再用力作呼气动作,维持 10~30 s)是室上速紧急治疗的一线方法;改良后的Valsava 动作可大大提高复律成功率(半卧位完成Valsalva 动作,后转为仰卧位并被动抬高下肢)。
嘱患者向 10 mL 注射器内呼气,且用力足以移动活塞,可使动作标准化。
颈动脉窦按摩每次时间应限于 5 s,切忌双侧同时按摩。
2、药物治疗因腺苷起效迅速,复律成功率高。
2019 ESC 室上速指南推荐其作为药物治疗首选。
次选维拉帕米/地尔硫䓬或β 受体阻滞剂(短效)。
但根据我国药源情况,建议首选维拉帕米或普罗帕酮。
01. 腺苷用法用量:6~12 mg 快速静脉注射,20~30 s 即可起效。
禁忌:II 度或Ⅲ 度房室传导阻滞或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使用人工起搏器的患者除外);已知或估计有支气管狭窄或支气管痉挛的肺部疾病患者(如哮喘)。
注意事项·房颤、房扑及有旁路传导的患者可能增加异常旁路的下行传导,有引起尖端扭转性室速的危险。
对QT 间期延长的患者,不管是先天性、药物引起或代谢性,应慎用腺苷。
·外源性腺苷既不在肾脏,也不在肝脏降解,故其作用不受肝或肾功能不全的影响。
02. 非二氢吡啶类 CCB维拉帕米:首剂 5 mg 静脉注射(> 2 min),10 min 后可重复1 次。
地尔硫䓬:0.25~0.35 mg/kg 静脉注射(> 3 min)。
禁忌·严重低血压或心源性休克患者;· II 和 III 度房室传导阻滞或病窦综合征(使用人工起搏器的患者除外);· 严重充血性心衰患者;· 有预激旁路前传的心动过速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