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方差(课件)(共16张)
- 格式:pdf
- 大小:3.76 MB
- 文档页数:16
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6.2《方差》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6.2《方差》是学生在学习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数据的波动情况。
方差是衡量一组数据波动大小的量,它反映了数据的稳定性和集中程度。
本节内容通过具体案例引入方差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方差的意义,掌握计算方差的方法,并能够应用方差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他们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方差这一概念,学生可能比较难以理解和接受。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感受方差的意义,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体会方差的作用。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方差的概念,掌握计算方差的方法。
2.能够应用方差衡量数据的波动情况,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方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难点:理解方差的意义,应用方差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具体案例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感受方差的意义。
2.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掌握方差的计算方法。
3.实践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方差的应用价值。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教学课件,包括案例、问题和练习。
2.教学素材:收集一些实际问题,作为教学案例。
3.计算器:准备计算器,方便学生计算方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数据:3, 5, 7, 5, 3。
引导学生观察这组数据的波动情况。
提问:如何衡量这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呢?2.呈现(10分钟)介绍方差的概念:方差是衡量一组数据波动大小的量。
通过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方差的计算方法。
案例1:计算数据3, 5, 7, 5, 3的方差。
案例2:计算数据2, 4, 6, 4, 2的方差。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自主探究,计算以下数据的方差:数据1:4, 6, 8, 6, 4数据2:1, 3, 5, 3, 14.巩固(10分钟)提问:方差的意义是什么?如何判断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引导学生运用方差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