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doc
- 格式:doc
- 大小:377.50 KB
- 文档页数:23
2018年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2018年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1目录第一篇 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简要总结 (5)一、扎实做好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 (5)(一)成功举办广东省2018年应用型人才大型供需见面活动 (5)(二)圆满完成2018年就业指导教学任务 (5)(三)第八届广东省职业规划教学竞赛成绩有所突破 (5)(四)继续做好毕业生就业与职业发展质量及用人单位满意度跟踪调查 (6)(五)继续做好毕业生事务工作 (6)(六)继续做好毕业生就业信息收集与上报工作 (7)二、全面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7)(一)圆满完成2018年度各项创新创业竞赛任务 (7)(二)继续做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服务工作 (7)(三)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相关制度 (8)(四)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管理工作 (8)第二篇 毕业生就业状态 (9)特别说明 (9)(一)报告的基础样本说明 (9)(二)关于标准赋值法和梯度赋值法计算满意度的说明 (9)(三)其它参考数据 (10)一、2018届毕业生就业状态 (11)(一)毕业生总体规模及结构 (11)2018年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二)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 (12)(三)就业流向 (13)二、2015届毕业生三年职业发展状态 (19)(一)三年前后的就业城市分布变化 (19)(二)生源地就业分布的变化 (20)(三)行业分布及转换 (23)第三篇毕业生就业与职业发展质量 (24)一、现职岗位总体满意度 (24)(一)薪酬与福利满意度 (28)(二)劳动关系(合同签署及执行情况)满意度 (30)(三)工作氛围与人际关系满意度 (31)(四)工作环境及职业发展前景满意度 (33)(五)职业期待吻合度 (34)(六)岗位与专业相关度 (36)(七)对平衡工作、家庭、生活的评价 (37)(八)第三方(家人)对本人现职岗位的满意度 (39)二、薪酬分析 (41)(一)总体薪酬统计 (41)(二)2018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薪酬统计 (41)(三)2015届毕业生毕业三年后薪酬统计 (44)(四)主要行业薪酬统计 (46)(五)主要就业城市薪酬统计 (47)2018年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3(六)薪酬与岗位满意度的关系分析 (50)三、职业流动分析 (50)(一)职位晋升情况 (50)(二)离职次数及原因分析 (51)(三)离职次数与薪酬变化的关系分析 (53)(四)离职次数与岗位满意度的关系分析 (53)(五)离职次数与职位晋升情况的关系分析 (55)第四篇 毕业生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反馈 (56)一、毕业生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和服务总体的评价 (56)(一)课程设计和课程内容满意度 (56)(二)教师专业和教学水平满意度 (59)(三)毕业生视角下专业教育应加强的教学内容与能力培养 (60)二、毕业生对第二课堂的满意程度 (63)(一)毕业生在校期间参加社团的情况 (63)(二)毕业生在校期间参加课外活动或竞赛的情况 (64)(三)第二课堂对于就业与职业发展的影响程度 (64)(四)毕业生对第二课堂应着重培养的素质重要性排序 (65)三、毕业生对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及实践活动的满意度 (66)(一)对创新创业课程(讲座)的满意度 (67)(二)对举办各类创新创业竞赛的评价 (67)(三)对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如创业基地、仿真实训等)的评价 (68)(四)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程度的评价 (69)2018年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五)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收获评价 (69)(六)创新创业教育对择业就业与职业发展的帮助程度 (71)四、毕业生对企业实践教学的满意度评价 (71)(一)对企业实践教学(3+1)效果的总体满意度 (71)(二)对企业实践教学效果不满意的原因综述 (72)(三)对企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四导师”的满意程度 (73)(四)毕业生视角下企业实践教学的作用 (74)(五)毕业生视角下企业实践教学需要完善的工作 (74)五、毕业生对母校工作与服务的总体评价 (75)(一)教风学风满意度 (76)(二)学生工作满意度 (76)(三)生活服务满意度 (77)(四)就业服务满意度 (78)(五)母校声誉评价 (80)(六)对母校的推荐度 (80)2018年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5第一篇 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简要总结一、扎实做好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一)成功举办广东省2018年应用型人才大型供需见面活动5月18日,由我校承办的广东省2018年高校毕业生供需见面活动应用型人才专场在我校篮球场如期举行,吸引来自周边高校毕业生在内的超过8000余人次入场应聘。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广东职业技术学院二0一八年十二月目录一、学校基本情况 (1)(一)学校简介 (1)(二)办学定位 (1)(三)发展规模 (3)(四)专业结构调整 (4)二、就业工作机制 (4)(一)就业工作理念 (4)(二)就业工作模式 (4)三、2018届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5)(一)毕业生规模结构 (5)(二)毕业生就业情况 (6)(三)毕业生薪酬状况 (7)(四)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 (9)(五)毕业生专业对口率 (10)(六)毕业生就业满意度 (11)(七)2017届毕业生毕业一年后月收入情况 (11)(八)2017届毕业生毕业一年后职业期待吻合度 (12)(九)2017届毕业生毕业一年后就业现状满意度 (13)四、毕业生职业发展 (14)(一)我校毕业生主要从事职业 (14)(二)毕业生主要从事职业月收入情况 (15)五、毕业生自主创业 (16)六、毕业生就业特点 (17)(一)毕业生供需比持续稳定 (17)(二)纺织、服装及市场营销专业需求旺盛 (17)七、主要工作措施 (17)第一篇:学校基本情况一、学校简介广东职业技术学院是由广东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行政主管部门是广东省教育厅。
其前身为广东省纺织工业学校,筹建于1984年,1985年正式招生,1993年被评为省级重点中专学校,2000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2001年升格为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2012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更名为广东职业技术学院。
学校现有禅城和高明两个校区,校园总面积1127亩,建筑面积23万多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约达6.86亿元,图书馆各类藏书达到85万多册。
目前设有8系2部1院,即纺织系、轻化工程系、服装系、艺术设计系、机电工程系、信息工程系、经济管理系、应用外语系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共课教学部、继续教育部。
学校开设了60多个专业方向,校内外实训基地188个,在校生13115人。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18年度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目录学校概况 (1)第一章就业概况 (3)一、生源情况 (3)二、就业基本情况 (5)第二章促进就业的主要举措 (10)第三章下阶段工作设想 (12)第四章第三方调查 (13)一、月收入 (13)二、专业相关度 (14)三、就业现状满意度 (14)四、对母校满意度 (15)五、硕士研究生质量指标 (15)学校概况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是四川省和中国气象局共建、四川省重点发展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
学校创建于1951年,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空军气象干部训练大队;1954年转为地方建制,更名为中央气象局成都气象干部学校;1956年,学校改制为中央气象局成都气象学校;1978年,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成都气象学院;2000年,学校由中国气象局划转四川省,更名为成都信息工程学院;2001年,原隶属国家统计局的四川统计学校整体并入;2015年,学校更名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学校是国家中西部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国家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院校、四川省首批“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四川省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高校。
学校现有航空港、龙泉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000余亩。
学校拥有馆藏丰富的图书馆和设施齐备的现代化体育场馆,校园环境幽雅,景色宜人,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场所。
学校致力于为国家培养具有健康心智体魄、良好人文素质、系统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现设有17个学院,55个本科专业,有20000余名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和2000余名研究生,有6个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团队、13名省级优秀教师和教学名师,有8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和9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
近两届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3项。
学校借鉴国际CDIO工程教育理念,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是中国西部高校唯一的国际CDIO组织正式成员。
感谢你的观看石家庄铁道大学2018届硕士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年度报告研究生学院二○一八年十二月感谢你的观看前言石家庄铁道大学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工程学院,创建于1950年,1984年转属铁道部,2000年划转河北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为河北省重点骨干大学,2010年3月更名为石家庄铁道大学;2013年12月成为国家国防科工局、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2015年7月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国家铁路局、教育部批准为共建高校;2016年被河北省列为重点支持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经过60余年的风雨兼程和历史积淀,石家庄铁道大学汇集军队、部委和地方院校优势于一身,形成了“军魂永驻、校企结合、育艰苦创业人”的鲜明办学特色。
学校长期坚持服务国家及地方重大工程需要,瞄准科技前沿,集中力量开展多学科联合攻关,并承担完成了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的科研项目,取得了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标志性成果。
学校设有19个学院(系、部),25个研究所。
现有4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14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以及工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MBA)、风景园林硕士、法律硕士、金融硕士等5个专业学位授权种类。
近年来,学校主持承担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空间探测工程等各级各类项目900多项,科研经费达8.3亿元。
学校秉承“严谨治学、勇于创新、精心育人、志在四方”的优良校风,始终坚持“质量第一、内涵发展、特色取胜、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致力于融知识教育、能力教育、素质教育为一体的教学改革,始终坚持“培养基础扎实、适应性强、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人才培养定位,以艰苦创业、勇于担当的奋斗精神为基本要素,打造独特的校园文化。
在研究生的培养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中,持续推进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沈阳理工大学2018年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目录1 前言 (1)2 毕业生基本情况 (2)2.1 分省来源情况 (2)2.2 性别构成情况 (2)2.3 录取批次情况 (3)2.4 学科专业布局 (4)3 就业工作的主要做法 (5)3.1 构建就业长效机制 (5)3.1.1 坚持就业引领突出工作中心 (5)3.1.2 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主体责任 (5)3.2 加强就业指导服务 (6)3.2.1 开展技能培训提升服务能力 (6)3.2.2 深耕就业市场促进学生就业 (7)3.2.3 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保障能力 (7)3.3 深化校企合作机制 (8)3.3.1 企业深入参与人才培养过程 (8)3.3.2 扩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范围 (8)3.4 积极开展征兵工作 (9)3.5 着力推进创新创业 (10)3.6 引导学生服务基层 (10)3.6.1 选树先进典型开展政策宣传 (10)3.6.2 对接省内需求开拓就业市场 (11)3.6.3 实施动态管理开展精准帮扶 (11)4 毕业生去向分析 (12)4.1 就业情况 (12)4.1.1 总体情况 (12)4.1.2 分专业就业情况 (13)4.1.3 应聘方式情况 (15)4.1.4 单位性质情况 (15)4.1.5 行业就业情况 (16)4.1.6 就业地域情况 (17)4.1.7 就业集中度情况 (18)4.1.8 专业对口度情况 (19)4.1.9 用人单位评价情况 (20)4.2 考研情况 (21)4.3 出国情况 (22)4.4 未就业情况 (22)5 就业特点 (23)6 2019年毕业生就业趋势分析 (24)6.1 就业市场供需矛盾日趋凸显 (24)6.2 毕业生就业观念需进一步引导 (25)6.3 高校人才培养应居安思危 (26)7 对教育教学的反馈 (26)7.1 建立专业预警机制动态调整招生计划 (26)7.2 深化“引企入教”实现协同育人 (27)8 结束语 (27)1 前言沈阳理工大学前身是东北军区军工部工业专门学校,创建于1948年。
2018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二〇一八年十二月报告编制说明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教学厅函[2013]25号)文件要求,学校编制了《电子科技大学2018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报告的数据来源是:1.毕业生就业数据为学校2018年7月1日向教育部和四川省教育厅报送的2018届毕业生就业派遣数据,数据包含毕业生规模、毕业生就业率、毕业生就业结构与流向等。
2.学校调研数据为学校面向2018届毕业生、用人单位,通过毕业生问卷调查、就业单位及毕业生走访等形式进行的调研数据。
3.第三方调查数据:(a)北京新锦成数据科技有限公司2018年9月至10月面向学校2018届本科毕业生开展的毕业三个月问卷调查并撰写的《电子科技大学2018届本科毕业生发展跟踪调研报告》;(b)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2018年7月至9月面向学校2017届本科毕业生开展的毕业一年问卷调查并撰写的《电子科技大学2017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报告》。
目录,第一部分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1)一、毕业生规模 (1)二、毕业生就业率 (3)三、毕业生就业结构与流向 (7)(一)总体分布 (7)(二)国内升学情况 (7)(三)出国(境)深造情况 (8)(四)单位就业情况 (11)(五)毕业生自主创业情况 (15)(六)未就业毕业生情况 (15)第二部分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 (16)一、本科生就业质量分析与评价 (16)(一)就业数据分析 (16)(二)求职过程分析 (21)(三)用人单位评价 (23)二、研究生就业质量分析与评价 (24)(一)就业数据分析 (24)(二)求职过程分析 (27)(三)用人单位评价 (32)第三部分就业趋势分析 (37)一、就业市场供需情况分析 (37)(一)“电子信息+”就业市场持续向好 (37)(二)“互联网+”热潮带动各行各业人才需求不断提升 (37)(三)政府引才力度明显增强 (37)二、毕业生对就业市场的认知及就业意向趋势 (38)三、毕业生就业特点及趋势 (41)(一)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高水平 (41)(二)本科生深造率持续提升 (41)(三)毕业生到基层、重点单位就业比例提升明显 (42)第四部分就业工作对教育教学的反馈 (44)一、本科生就业工作对教育教学的反馈 (44)(一)就业对招生的促进作用 (44)(二)就业对专业设置的有力推进 (44)(三)就业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反馈 (45)二、研究生就业工作对教育教学的反馈 (45)(一)以需求为导向调整学科、专业布局 (45)(二)积极推进研究生分类培养改革,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 (46)第五部分毕业生就业工作举措 (47)一、完善工作机制,实现毕业生高就业率和高就业质量 (47)二、聚焦深造工作,助力高层次人才培养 (47)三、实施“马兰花计划”,强化学生就业价值引领 (47)四、拓宽就业渠道,优化毕业生就业布局 (48)五、开展分类精准指导,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 (49)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现创业促进就业 (49)第一部分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一、毕业生规模电子科技大学2018届毕业生共计8575人,其中本科毕业生(以下简称本科生)4851人;研究生毕业生(以下简称研究生)3724人(其中硕士研究生3388人,博士研究生336人),如图1-1所示。
目录序言 (1)一、就业基本状况与特色工作 (2)1.1就业基本状况 (2)1.2就业特色工作 (3)深化培养模式改革,完善一流人才培养体系 (3)细化就业指导服务,开展精细化就业教育 (4)优化就业服务模式,激发学生主动就业活力 (5)强化创新创业体系,打造创新创业新格局 (6)二、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 (7)2.1本科毕业生升学情况及趋势 (7)2.2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情况 (8)2.3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情况 (9)2.4毕业生就业地域分布情况及趋势 (10)2.5国防科技工业单位就业情况 (12)2.6毕业生重点就业单位 (13)2.7未就业毕业生原因分析 (14)三、就业去向状况调查报告 (15)3.1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 (15)3.1.1 调查对象 (15)3.1.2 就业满意度 (15)3.1.3 落实工作与就业预期符合程度 (16)3.1.4 年薪 (17)3.1.5 就业单位职业发展空间 (17)3.1.6 毕业生求职过程中收到录用通知的情况 (18)3.2企业调研反馈 (19)3.2.1 用人单位未来三年招聘规模的变化趋势 (19)3.2.2 用人单位满意度 (20)3.2.3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专业培养评价 (21)3.2.4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评价 (21)3.3毕业生工作状况跟踪反馈 (22)3.3.1 2018届毕业生工作适应情况 (22)3.3.2 2018届毕业生工作胜任情况 (23)3.3.3 毕业五年的博士毕业生工作胜任情况 (24)3.3.4 毕业五年博士毕业生对于研究生阶段培养满意程度 (24)附表——各学历层次分学院、分专业就业率 (26)序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建校以来始终是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校,是全国第一批16所重点高校之一,也是80年代恢复学位制度后全国第一批设立研究生院的22所高校之一,首批进入“211工程”,2001年进入“985工程”,2013年入选首批“2011计划”国家协同创新中心,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2018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重庆信息技术职业学院二零一八年十二月目录一、学校概况 (1)二、毕业生基本情况 (3)(一)毕业生人数 (3)(二)性别比例 (3)(三)生源地情况 (4)(四)学科专业分布 (5)三、毕业生就业情况及趋势分析 (6)(一)总体就业率 (6)(二)不同学科门类毕业生就业率 (8)(三)毕业生就业形式分布 (9)(四)毕业生就业地域分布 (9)(五)就业单位性质分布 (12)(六)校园招聘情况 (12)四、就业工作举措 (13)(一)夯实基础,健全和完善就业工作领导体系。
(13)(二)突出重点,打造校企结合的就业供需体系。
(13)(三)加强引导,构建全程化的就业创业指导体系。
(13)(四)强化服务,完善全方位的就业信息服务体系。
(13)(五)加强与关系单位的联系,拓展稳定的毕业生就业市场 (14)五、就业状况调查 (14)(一)就业观念 (14)(二)毕业生就业期望 (14)(三)毕业生求职过程 (15)(四)毕业生就业满意度 (15)六、对教育教学的反馈 (16)(一)对招生和专业设置的反馈 (16)(二)对人才培养的反馈 (17)(三)对就业服务的反馈 (17)(四)毕业生建议 (17)(五)用人单位意见反馈 (18)七、母校综合评价 (18)(一)影响母校满意度因素 (18)(二)母校满意度 (19)(三)在校期间的最大收获 (20)八、结束语 (21)感谢你的观看一、学校概况重庆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学院位于三峡库区经济中心、重庆第二大城市和千年文化古城——万州,创建于1995年。
2001年经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正式成立重庆信息技术职业学院(教育部代码12755)。
学院现有金龙、天城两个校区,均为优美的自然生态型教学园区,学院总部所在地金龙校区绿树成荫、山水相映、亭台生辉、风景如画,是一所典型的花园式大学。
学院自创建伊始,坚持"与世界同步,与未来同行"的发展理念,现建有软件学院、电子工程学院、经贸学院、表演艺术学院、应用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6个二级学院,开设软件技术、会计、电子商务技术、动漫制作技术、舞蹈表演和现代流行音乐等35个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目前在校生近万人。
学院大力实施质量提升工程。
所设专业中软件技术为市级特色骨干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商务英语等3个专业为市级教改试点专业,软件技术教学团队为市级教学团队,JAVA课程和传统文化经典导读课程为市级精品课程。
有6个校级重点专业及专业群,19门校级精品课程,64项在研市、校级教改项目。
同时积极探索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开办总裁助理、星艺装饰、华晨鑫源等特色试验班,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就业质量,"十二五"期间,学院学生平均就业率达95%以上,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学院坚持工学结合、"双证"融通和教学实训为一体的教学改革,引入美国微软认证、清华IT、国家职业资格认证等19个国内外权威职业认证,职业认证考试通过率平均达到93.7%以上。
"十二五"期间,学院有230人次在全国及省市技能大赛中获奖,其中金奖6项,银奖4项,国家一等奖8项,国家二等奖14项,国家三等奖14项;重庆市一等奖17项,重庆市二等奖11项,重庆市三等奖11项。
学院坚持德能双修、全面发展,以融合儒家文化、时代文化、企业文化三江汇流为承载,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文化。
学院倡导敬天爱人和忠孝仁义,恪守"忠诚、专业、团队、责任、荣誉、国家"之校训,以此塑造大学精神。
学院先后荣获重庆市党建示范单位、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
学院始终坚持为重庆信息产业服务,为三峡库区开发建设服务的办学方向。
在培养高端技能人才的同时,广泛开展以信息技术为主的技术开发、技术服务与多种培训,并积极开展区域合作、校际合作和国际合作,与美国加州浸会大学、俄罗斯沃罗涅日国立大学、澳大利亚博士山大学、菲律宾凯迪雷拉大学、菲律宾学会大学、菲律宾西北学会大学、菲律宾曼纽大学、印度尼西亚迪亚大学、泰国博仁大学、巴基斯坦企业管理学院、韩国庆星大学等20多所国外大学,重庆工商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等20余所国内大学及百余家知名企业、教育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教师进修、联合办学、学生实习实训等合作关系,办学特色日见彰显。
先后被批准为国家计算机与软件技术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院校、重庆市示范性软件学院、软件人才培养基地、笔记本电脑基地人才培养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重庆市美育实验校。
当前,学院正以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为契机,不断创新职业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校企深度合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坚定不移地朝着创建中国高职教育品牌名校的目标迈进。
二、毕业生基本情况(一)毕业生人数我校2018届毕业生2578人,2018届毕业生2775人, 2016届毕业生2518人。
(见图2-1-1)图2-1-1 2016届-2018届毕业生人数情况(二)性别比例1.我校2018届毕业生中,男生人数1472人,占毕业生人数的比例为57.10%;女生1106人,占毕业生人数的比例为42.90%。
(见图2-2-1)。
图2-2-1 2018届毕业生男女性别分布(三)生源地情况我校2018届本毕业生,主要分布重庆市,四川省,甘肃省,贵州省,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这其中重庆市为我校招生重点区域。
(见表2-3-1)。
表2-3-1 2018届毕业生生源地区分布一览表(四)学科专业分布我校2018届毕业生主要分布四个学院,其中电子工程学院毕业人数767人。
占比为29.75%;软件学院毕业人数为908人,占比为35.22%;经贸学院毕业人数759人,占比为29.44%;表演艺术学院毕业人数为144人,占比为5.59%(见表2-4-1)。
表2-4-1 2018届毕业生学科大类分布一览表我校2018届毕业生共涉及24个专业,其中,会计与统计核算、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装潢艺术设计、软件技术4个专业的人数相对较多,分别为660人、261人、220人、202人。
(见表2-4-2)。
表2-4-2 2018届毕业生专业分布一览表三、毕业生就业情况及趋势分析(一)总体就业率1.毕业生初次就业率。
截止2018年8月31日初次就业率为92.67%,从就业趋势来看,2017届初次就业率为93.15%,,2016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0.59%,2018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与2017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基本持平。
(见图3-1-1)图3-1-1 2016-2018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情况2.毕业生年终就业率。
截止2018年12月20日,我校2018届毕业生年终就业率93.21%,2017届毕业生年终就业率为96.07%,2016届毕业生就业率年终就业率为95.12%,我校2018届毕业生年终就业率在前两年基础上略有下降。
(见图3-1-2)。
图3-1-2 2016-2018届毕业生年终就业率情况(二)不同学科门类毕业生就业率从不同学科门类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看,近两年就业情况较好的有电子工程技术、金融保险、会计、广告设计与制作等专业。
计算机控制技术、音乐表演等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相对低一些(见表3-3-1)。
表3-2-1 2018届毕业生不同学科门类就业率情况一览表(截止到2018年12月20日)(三)毕业生就业形式分布1.截止到2018年12月20日,2018届毕业生中,签订就业协议书的比例为87.12%;签劳动合同的比例为1.90%;升学的比例为2.02%;(见图3-5-1)表3-1-1 2018届毕业生就业形式分布一览表(四)毕业生就业地域分布从毕业生就业地域分布来看,我校2018届毕业生就业区域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在重庆市内就业的比例最高,为58.73%;其次是四川省,比例为8.38%;从就业地域分布的趋势来看,今年,我校毕业生在重庆市内就业的比例增加幅度较大,多数学生选择在西部地区就业。
图3-4-1 毕业生就业地域分布表(五)就业单位性质分布根据单位性质,把毕业生就业单位分为机关单位、事业单位(科研设计单位、高等学校、其他教学单位、医疗卫生单位和其他事业单位)、项目类单位(部队、国家基层项目、地方基层项目、城镇社区)、继续深造与出国、企业单位(国有企业、其他企业和三资企业)以及自主创业(自主创业和自由职业)。
我校 2018届毕业生中,到中小企业就业的人数最多,为2203人,占就业总人数的比例为85.45%;在国有企业、其他事业单位就业的人数为61人,占总人数的2.37%;,应征入伍52人,占总人数2.02%。
与往年相比,我校毕业生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应征入伍等就业的人数略有增加。
图3-5-1 2018届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六)校园招聘情况针对2018届毕业生,累计引进用人单位268家,提供6000余个招聘岗位;组织综合性双选会1场,组织小型双选会2场。
组织28场校园专场招聘,累计1126名毕业生通过双选会完成首次就业意向签订,占所有毕业生的43.68%。
用人单位来自全国各地,其中以重庆市最多,有173家,四川、广东、浙江、江苏等地用人单位较多,有95家。
四、就业工作举措(一)夯实基础,健全和完善就业工作领导体系。
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校、院(系)两级都成立了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
将就业工作列入年度重点工作,多次召开就业工作专题会议,研究和部署就业工作,形成了“任务分解、责任到位、层层落实”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格局。
(二)突出重点,打造校企结合的就业供需体系。
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广泛联系用人单位和规范的人力资源机构,大量引进用人单位来校招聘。
加强和顶岗实习单位的合作,提高实习留岗率。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挥互联网优势开展网络远程招聘。
(三)加强引导,构建全程化的就业创业指导体系。
学校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与指导、创业指导课程,全面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
学校邀请企业高管、创业成功人士等来校组织就业创业讲座,邀请往届毕业生返校做经验座谈,邀请就业局、武装部相关人士来校做专题讲座。
(四)强化服务,完善全方位的就业信息服务体系。
除学校专门的就业网外,通过班级QQ群、微信公众号、公告板、校内广播等多渠道多方式将就业信息快速方便的传达至学生;通过毕业生信息平台收集就业信息,处理实习报告和毕业跟踪。
(五)加强与关系单位的联系,拓展稳定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我院积极主动与用人单位联系,并且能“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所以,各个用人单位一到,我院党政领导就主动拜访,介绍我毕业生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