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海福-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1
祖籍广东的院士一,江门五邑地区(28名)新会郭景坤广东新会人。
材料科学家。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梁思礼广东新会人。
导弹控制专家。
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资深院士陈国达广东新会人。
地质学、大地构造学家。
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黄本立广东新会人。
光谱化学家。
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佑启广东新会人。
计算力学、土木工程专家。
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梁思成广东新会人。
建筑学家。
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薛社普广东新会人。
细胞生物学家。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资深院士陈焕镛广东新会人。
植物学家。
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李椿萱广东新会人。
空气动力学、航空航天飞行器设计、高速碰撞力学专家。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灏珠广东新会人。
内科心血管病专家。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黄志强广东新会人。
普通外科学专家。
1997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汤钊猷广东新会人。
肿瘤外科专家。
1994年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台山朱经武广东台山人。
美国物理学家。
199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蔡睿贤广东台山人。
工程热物理学家。
1991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余国琮广东台山人。
化学工程专家。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资深院士邝宇平广东台山人。
理论物理学家。
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叶玉如广东台山人。
女。
神经生物学家。
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林为干广东台山人。
微波理论学家。
1980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资深院士黄乃正广东台山人。
有机化学家。
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新滋广东台山人。
有机化学家。
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黄翠芬广东台山人。
女。
微生物、免疫及遗传工程专家。
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绍珍广东台山人。
女。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heAcademyofSciencesfortheDevelopingWorld,以下简称“TWAS”)原称第三世界科学院(ThirdWorldAcademyofSciences--TWAS)成立于1983年11月10日,总部设在意大利的里雅斯特,是一个非政府、非政治和非营利性的国际科学组织。
是在已故巴基斯坦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阿布杜斯·萨拉姆教授的倡议下创建的。
简介资料现任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长是印度总理办公室高级科技顾问拉奥教授(C.N.RRao)。
自创建以来,发展中国家科学院一直致力于支持和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科研活动,为发展中国家的优秀科技人员提供促进他们科研工作的必要条件,鼓励对发展中国家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研究和发展,促进发展中国家科技人员和科研机构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以提高发展中国家科学家的科研水平,培养未来一代有前途的科学家,进而推动发展中国家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蓬勃发展。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的经费主要来自意大利政府、国际原子能机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其他政府或非政府组织的捐款。
从1983年至今,发展中国家科学院一共获得捐款1000多万美元。
中国先后于1994年、1996年和2002年由科技部代表中国政府向TWAS捐款10万美元、50万美元和50万美元。
院士简介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是从发展中国家的科学院、国家研究理事会、大学和研究机构以及发达国家的科学组织的著名科学家中选举产生的,分布在数学、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工程科学与技术、医学、社会和经济学等十大领域,他们均在各自的学科领域对发展中国家科学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每年增选新院士40名左右,2007年共有院士880人,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籍院士名单1984年当选者:华罗庚夏鼐1985年当选者:卢嘉锡周光召丁国瑜朱震达陈中伟姜伯驹梁栋才谈家桢黄昆曾呈奎1986年当选者:冯德培廖山涛1987年当选者:孙鸿烈赵忠贤1988年当选者:茅以升谢希德1989年当选者:孙枢白志东1990年当选者:路甬祥于渌曲钦岳李振声陈创天1991年当选者:刘东生吴文俊杨福家顾方舟1992年当选者:吴阶平张存浩陈述彭邹承鲁李家明1993年当选者:严东生洪国藩闵恩泽汪尔康母国光王选刘光鼎涂光炽冯端干福熹1994年当选者:张恭庆石元春苏纪兰惠永正1995年当选者:许智宏郝柏林贾兰坡荆其诚师昌绪曾庆存1996年当选者:田昭武陈学俊1997年当选者:白春礼李大潜1998年当选者:马志明朱作言李方华唐晋发1999年当选者:李依依王志新郭景坤陈竺陈运泰董绍俊林群2000年当选者:王佛松严陆光苏肇冰范海福安芷生陈顒张启发周巢尘刘新垣2001年当选者:徐冠华陈佳洱程津培戚正武洪德元李德生李国杰闵乃本裴钢汪品先张春霆周炳琨朱清时洪涛牛文元张伟平。
自1994年~2002年,共产生5批46名外籍院士。
1 数学物理学部(191)艾国祥白以龙蔡诗东陈彪陈和生陈佳洱陈建功陈建生陈景润陈木法陈难先陈式刚陈希孺程开甲程民德崔尔杰戴传曾戴元本邓稼先丁大钊丁伟岳丁夏畦段学复范海福方成方守贤冯端冯康甘子钊葛墨林葛庭燧龚昌德谷超豪关肇直管惟炎郭柏灵郭尚平郭永怀郭仲衡郝柏林何泽慧何祚庥贺贤土洪朝生洪家兴胡宁胡和生胡济民胡仁宇胡世华华罗庚黄昆黄润乾黄胜年黄祖洽霍裕平江泽涵姜伯驹解思深金建中经福谦柯召邝宇平李林李邦河李大潜李德平李方华李国平李家春李家明李惕碚李荫远李正武廖山涛林群林同骥刘应明卢鹤绂陆埮陆启铿陆学善吕敏马大猷马志明闵乃本欧阳钟灿潘承洞彭桓武彭实戈蒲富恪钱临照钱三强钱伟长钱学森曲钦岳饶毓泰沈元沈文庆沈学础施汝为石钟慈苏步青苏定强苏肇冰孙义燧谈镐生汤定元唐孝威陶瑞宝田刚童秉纲万哲先汪承灏汪德昭王迅王元王承书王鼎盛王淦昌王乃彦王诗宬王世绩王绶琯王湘浩王业宁王竹溪王梓坤魏宝文魏荣爵文兰吴杭生吴式枢吴文俊吴有训席泽宗夏道行冼鼎昌肖健谢家麟谢希德熊大闰徐叙瑢徐至展许宝騄严济慈严加安严志达杨乐杨澄中杨福家杨国桢杨立铭杨应昌叶朝辉叶企孙叶叔华应崇福于渌于敏余瑞璜詹文龙张杰张殿琳张恭庆张涵信张焕乔张家铝张仁和张淑仪张文裕张钰哲张裕恒张宗燧张宗烨章综赵光达赵忠贤赵忠尧郑厚植周恒周光召周培源周同庆周又元周毓麟朱邦芬朱光亚朱洪元庄逢甘邹广田2 化学部(175)白春礼蔡镏生蔡启瑞曹镛曹本熹查全性陈懿陈冠荣陈洪渊陈家镛陈鉴远陈俊武陈凯先陈庆云陈荣悌陈茹玉陈新滋陈耀祖程津培程镕时戴安邦戴立信邓从豪邓景发方肇伦费维扬冯守华冯新德傅鹰高鸿高济宇高世扬高小霞高怡生高振衡顾翼东郭景坤郭慕孙郭燮贤何炳林何国钟何鸣元洪茂椿侯建国侯祥麟侯虞钧胡英胡宏纹黄宪黄量黄葆同黄本立黄春辉黄鸣龙黄乃正黄维垣黄耀曾黄志镗黄子卿嵇汝运计亮年纪育沣江龙江明江元生姜圣阶蒋丽金蒋明谦蒋锡夔黎乐民李灿李方训李洪钟李静海梁敬魁梁树权梁晓天林国强林励吾林尚安刘若庄刘有成刘元方柳大纲楼南泉卢嘉锡卢佩章陆婉珍陆熙炎麻生明麦松威闵恩泽倪嘉缵彭少逸钱保功钱人元钱逸泰钱志道任咏华沙国河申泮文沈家骢沈天慧沈之荃时钧苏锵苏元复孙家钟唐敖庆唐有祺田昭武田中群佟振合万惠霖汪猷汪德熙汪尔康汪家鼎王夔王序王葆仁王方定王佛松吴奇吴浩青吴新涛吴学周吴养洁吴云东吴征铠武迟肖伦谢毓元邢其毅徐僖徐光宪徐如人徐晓白严东生颜德岳杨石先杨玉良姚建年姚守拙殷之文游效曾余国琮俞汝勤虞宏正袁权袁承业袁翰青恽子强曾昭抡张滂张存浩张大煜张礼和张乾二张青莲张玉奎赵承嘏赵玉芬赵宗燠郑兰荪支志明周其凤周同惠周维善朱道本朱起鹤朱清时朱亚杰庄长恭卓仁禧3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232)鲍文奎贝时璋秉志蔡翘蔡旭蔡邦华曹天钦曹文宣常文瑞陈桢陈竺陈凤桐陈华癸陈焕镛陈可冀陈世骧陈慰峰陈文贵陈文新陈晓亚陈宜瑜陈宜张陈中伟陈子元承淡安戴芳澜戴松恩邓叔群邓子新丁颖方精云方荣祥方心芳冯德培冯兰洲冯泽芳高尚荫龚岳亭郭爱克韩济生韩启德郝水贺林贺福初洪德元洪国藩洪孟民侯光炯侯学煜胡经甫黄家驷黄祯祥蒋有绪金国章金善宝鞠躬孔祥复匡廷云黎尚豪李博李朝义李季伦李继侗李家洋李竟雄李连捷李庆逵李振声梁希梁伯强梁栋材梁植权梁智仁林镕林其谁林巧稚刘承钊刘崇乐刘建康刘瑞玉刘思职刘新垣刘以训刘允怡娄成后卢永根陆宝麟陆士新罗宗洛马世骏马文昭毛江森钮经义潘菽庞雄飞裴钢蒲蛰龙戚正武钱崇澍强伯勤钦俊德秦仁昌邱式邦裘法祖裘维蕃饶子和沈岩沈其震沈善炯沈允钢沈韫芬沈自尹盛彤笙施教耐施立明施履吉施蕴渝石元春宋大祥苏国辉孙大业孙汉董孙曼霁孙儒泳谈家桢汤飞凡汤佩松唐崇惕唐守正唐仲璋田波童第周童坦君涂治汪堃仁汪忠镐王大成王德宝王恩多王伏雄王家楫王善源王世真王文采王应睐王正敏王志均王志新王志珍魏曦魏江春魏于全吴旻吴常信吴建屏吴阶平吴孟超吴英恺吴征镒吴中伦吴祖泽伍献文萧龙友谢联辉谢少文熊毅徐冠仁徐国钧许根俊许智宏薛社普阎隆飞阎逊初阳含熙杨简杨福愉杨弘远杨惟义杨雄里姚錱姚开泰叶桔泉叶玉如殷宏章尹文英印象初于天仁俞大绂俞德浚曾毅曾呈奎曾益新翟中和张春霆张广学张景钺张启发张树政张锡钧张香桐张孝骞张新时张亚平张永莲张友尚张肇骞张致一赵尔宓赵国屏赵洪璋赵善欢郑光美郑国锠郑儒永郑守仪郑万钧郑作新钟惠澜周俊周廷冲周泽昭朱洗朱既明朱壬葆朱兆良朱祖祥朱作言诸福棠庄巧生庄孝僡邹冈邹承鲁4 地学部(192)安芷生常印佛巢纪平陈旭陈顒陈国达陈俊勇陈梦熊陈庆宣陈述彭陈永龄陈运泰程纯枢程国栋程裕淇池际尚丑纪范戴金星邓起东丁国瑜丁仲礼董申保方俊冯景兰冯士筰符淙斌傅承义傅家谟高俊高由禧高振西谷德振顾功叙顾知微关士聪郭承基郭令智郭文魁郝诒纯何作霖侯德封侯仁之胡敦欣黄秉维黄汲清黄荣辉黄绍显贾承造贾福海贾兰坡金玉?金振民乐森璕李钧李崇银李春昱李德仁李德生李吉均李曙光李四光李廷栋李小文李星学林学钰刘宝珺刘昌明刘东生刘光鼎刘嘉麒刘振兴卢衍豪陆大道吕达仁马瑾马杏垣马在田马宗晋毛汉礼孟宪民穆恩之欧阳自远裴文中秦大河秦馨菱秦蕴珊邱占祥任纪舜任美锷戎嘉余沈其韩盛金章施雅风石耀霖斯行健宋叔和苏纪兰孙枢孙大中孙殿卿孙鸿烈孙云铸谭其骧陶诗言滕吉文田奇田在艺童庆禧涂长望涂传诒涂光炽汪集旸汪品先王仁王水王颖王钰王德滋王恒升王鸿祯王铁冠王曰伦王之卓王竹泉魏奉思文圣常翁文波吴传钧吴国雄吴汝康吴新智伍荣生武衡席承藩夏坚白肖序常谢家荣谢学锦谢义炳徐仁徐冠华徐克勤徐世浙许杰许厚泽许志琴薛禹群杨起杨文采杨钟健杨遵仪姚振兴业治铮叶大年叶笃正叶嘉安叶连俊殷鸿福尹赞勋於崇文俞建章袁道先袁见齐岳希新曾庆存曾融生翟裕生张本仁张炳熹张伯声张国伟张弥曼张彭熹张文佑张宗祜章申赵柏林赵金科赵九章赵鹏大赵其国郑度钟大赉周立三周明镇周廷儒周秀骥周志炎朱夏朱日祥朱显谟竺可桢5 信息技术科学部(82)包为民保铮陈桂林陈国良陈翰馥陈俊亮陈星弼陈星旦褚君浩戴汝为董韫美冯纯伯干福熹高庆狮郭雷郭光灿何积丰侯洵侯朝焕黄琳黄宏嘉黄民强黄纬禄简水生匡定波雷啸霖李未李启虎李衍达李志坚梁思礼林惠民林为干林尊琪刘盛纲刘颂豪刘永坦陆汝钤陆元九罗沛霖母国光彭堃墀秦国刚阙端麟沈绪榜宋健孙钟秀唐稚松王圩王选王越王大珩王家骐王启明王守觉王守武王阳元王育竹王占国王之江吴德馨吴宏鑫吴培亨吴全德夏建白夏培肃薛永祺杨芙清杨嘉墀姚建铨叶培大张钹张煦张景中张嗣瀛张效祥郑耀宗郑有炓周炳琨周巢尘周兴铭朱中梁6 技术科学部(204)毕德显蔡昌年蔡方荫蔡金涛蔡其巩蔡睿贤曹楚南曹春晓曹建猷常迵陈达陈创天陈芳允陈能宽陈新民陈学俊陈宗基陈祖煜程耿东程庆国程孝刚褚应璜慈云桂戴念慈党鸿辛邓锡铭丁舜年都有为窦国仁范守善高景德高为炳高玉臣高镇同葛昌纯龚祖同顾秉林顾诵芬顾逸东郭可信过增元韩祯祥侯德榜胡海昌胡文瑞胡聿贤黄克智黄文熙姜中宏蒋民华金展鹏靳树梁柯俊雷天觉李强李天李薰李国豪李济生李敏华李述汤李文采李依依梁守盘梁思成林皋林秉南林兰英刘宝镛刘敦桢刘高联刘广均刘恢先刘仙洲柳百新卢柯卢强卢肇钧路甬祥吕保维马祖光毛鹤年茅以升孟少农孟昭英苗永瑞闵桂荣欧阳予潘际銮潘家铮彭一刚齐康钱宁钱令希钱钟韩邱大洪任新民邵象华沈鸿沈志云沈珠江师昌绪石青云石志仁史绍熙宋家树宋玉泉宋振骐孙钧孙德和孙家栋唐九华唐叔贤陶宝祺陶亨咸陶文铨童宪章屠守锷汪耕汪胡桢汪菊潜汪闻韶王补宣王崇愚王大中王淀佐王景唐王立鼎王希季王之玺魏寿昆温诗铸闻邦椿吴承康吴良镛吴硕贤吴学蔺吴仲华吴自良伍小平肖纪美谢光选邢球痕熊有伦徐采栋徐建中徐士高徐性初徐芝纶徐祖耀许学彦薛其坤严恺严陆光颜鸣皋杨卫杨槱杨叔子杨廷宝姚熹叶恒强叶培建叶渚沛余梦伦俞鸿儒张维张泽张楚汉张德庆张恩虬张光斗张沛霖张兴钤张佑启张钟俊张作梅章名涛章梓雄赵淳生赵飞克赵仁恺郑时龄郑哲敏支秉彝钟万勰钟香崇周远周仁周本濂周干峙周国治周惠久周锡元周孝信周尧和周志宏朱静朱森元朱位秋朱物华庄逢辰庄育智邹世昌邹元爔7 外籍院士(28)巴顿伯奇费尔陈省身崔琦德泰丁肇中冯元桢傅睿思高锟葛守仁何毓琦黄煦涛霍克弗尔特霍西金斯简悦威杰尔井口洋夫科顿克里斯琴森库什莱恩雷文黎念之李约瑟李政道利翁斯林家翘林同炎罗伯特.康马库斯毛河光米歇尔莫里茨潘诺夫斯基丘成桐萨支唐沈元壤司马贺田长霖威利威塞尔吴健雄吴耀祖肖荫堂辛克维奇杨振宁姚期智张立纲张永山朱棣文朱经武卓以和中国科学院新增院士名单数学物理学部(6人):张伟平43 基础数学南开大学龙以明58 数学南开大学王恩哥50 凝聚态物理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邢定钰62 凝聚态物理南京大学吴岳良45 理论物理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俞昌旋65 等离子体物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学部(6人)张希41 高分子化学和物理清华大学宋礼成69 有机化学南开大学段雪50 化工(应用化学)北京化工大学赵东元44 物理化学复旦大学柴之芳64 放射化学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高松43 无机化学北京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学部(7人)孟安明43 发育生物学清华大学赵进东50 植物生理学、藻类学北京大学武维华50 植物生理中国农业大学陈润生66 生物信息学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杨焕明54 基因组学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张明杰40 结构生物学香港科技大学谢华安65 植物遗传育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地学部(4人)张经49 化学海洋学与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华东师范大学周卫健54 放射性碳年代学与全球变化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姚檀栋52 冰川环境与全球变化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穆穆52 大气动力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部:1人技术科学学部:5人姓名学部学校评定年份何积丰信息技术科学部华东师范大学 2005吴培亨信息技术科学部南京大学 2005张钹信息技术科学部清华大学 1995俞昌旋数学物理学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7张伟平数学物理学部南开大学 2007邢定钰数学物理学部南京大学 2007龙以明数学物理学部南开大学 2007彭实戈数学物理学部山东大学 2005王诗宬数学物理学部北京大学 2005张家铝数学物理学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5张裕恒数学物理学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5龚昌德数学物理学部南京大学 2005葛墨林数学物理学部南开大学 2003陆埮数学物理学部南京大学 2003陈木法数学物理学部北京师范大学 2003洪家兴数学物理学部复旦大学 2003陶瑞宝数学物理学部复旦大学 2003邝宇平数学物理学部清华大学 2003朱邦芬数学物理学部清华大学 2003赵光达数学物理学部北京大学 2001周又元数学物理学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1邹广田数学物理学部吉林大学 2001田刚数学物理学部北京大学 2001王迅数学物理学部复旦大学 1999文兰数学物理学部北京大学 1999杨应昌数学物理学部北京大学 1997陈难先数学物理学部北京科学技术大学 1997陈希孺数学物理学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997孙义燧数学物理学部南京大学 1997方成数学物理学部南京大学 1995李大潜数学物理学部复旦大学 1995刘应明数学物理学部四川大学 1995霍裕平数学物理学部郑州大学 1993吴杭生数学物理学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993严志达数学物理学部南开大学 1993周恒数学物理学部天津大学 1993陈佳洱数学物理学部北京大学 1993张恭庆数学物理学部北京大学 1991张淑仪数学物理学部南京大学 1991潘承洞数学物理学部山东大学 1991王业宁数学物理学部南京大学 1991王梓坤数学物理学部北京师范大学、汕头大学 1991杨福家数学物理学部复旦大学 1991李家明数学物理学部清华大学 1991廖山涛数学物理学部北京大学 1991闵乃本数学物理学部南京大学 1991甘子钊数学物理学部北京大学 1991郭仲衡数学物理学部北京大学 1991胡和生数学物理学部复旦大学 1991经福谦数学物理学部西南交通大学,西南科技大学 1991 吴式枢数学物理学部吉林大学 1980夏道行数学物理学部复旦大学 1980谢希德数学物理学部复旦大学 1980徐叙瑢数学物理学部北方交通大学 1980曲钦岳数学物理学部南京大学 1980沈元数学物理学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980唐孝威数学物理学部浙江大学 1980魏荣爵数学物理学部南京大学 1980胡济民数学物理学部北京大学 1980黄祖洽数学物理学部北京师范大学 1980姜伯驹数学物理学部北京大学 1980卢鹤绂数学物理学部复旦大学 1980程民德数学物理学部北京大学 1980冯端数学物理学部南京大学 1980谷超豪数学物理学部复旦大学 1980余瑞璜数学物理学部吉林大学 1955周培源数学物理学部北京大学 1955周同庆数学物理学部复旦大学 1955王湘浩数学物理学部吉林大学 1955王竹溪数学物理学部北京大学 1955许宝騄数学物理学部北京大学 1955叶企孙数学物理学部北京大学 1955苏步青数学物理学部复旦大学 1955李国平数学物理学部武汉大学 1955钱临照数学物理学部中国科技大学 1955钱伟长数学物理学部上海大学 1955饶毓泰数学物理学部北京大学 1955段学复数学物理学部北京大学 1955胡宁数学物理学部北京大学 1955江泽涵数学物理学部北京大学 1955陈建功数学物理学部杭州大学 1955张亚平生物学部云南大学 2003郑光美生物学部北京师范大学 2003饶子和生物学部清华大学 2003魏于全生物学部四川大学 2003刘允怡生物学部香港中文大学 2003梁智仁生物学部香港大学 2001孙大业生物学部河北师范大学 2001叶玉如生物学部香港科技大学 2001陈文新生物学部中国农业大学 2001张启发生物学部华中农业大学 1999孔祥复生物学部香港大学 1999宋大祥生物学部河北大学 1999苏国辉生物学部香港大学 1999沈自尹生物学部上海医科大学 1997施蕴渝生物学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997 韩启德生物学部北京大学 1997庞雄飞生物学部华南农业大学 1997徐国钧生物学部中国药科大学 1995张春霆生物学部天津大学 1995陈慰峰生物学部北京大学医学部 1995 陈宜张生物学部第二军医大学 1995李季伦生物学部中国农业大学 1995吴常信生物学部中国农业大学 1995陈竺生物学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1995 裘法祖生物学部同济医科大学 1993孙儒泳生物学部北京师范大学 1993韩济生生物学部北京大学医学部 1993 郝水生物学部东北师范大学 1993李博生物学部内蒙古大学 1993卢永根生物学部华南农业大学 1993石元春生物学部中国农业大学 1991吴孟超生物学部第二军医大学 1991阎隆飞生物学部中国农业大学 1991杨弘远生物学部武汉大学 1991姚开泰生物学部湖南医科大学 1991翟中和生物学部北京大学 1991鞠躬生物学部第四军医大学 1991强伯勤生物学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1991 唐崇惕生物学部厦门大学 1991谢联辉生物学部福建农业大学 1991薛社普生物学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1991 陈子元生物学部浙江农业大学 1991朱祖祥生物学部浙江农业大学 1980王志均生物学部北京医科大学 1980吴旻生物学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1980吴阶平生物学部北京医科大学 1980赵善欢生物学部华南农业大学 1980郑国锠生物学部兰州大学 1980谈家桢生物学部复旦大学 1980唐仲璋生物学部厦门大学 1980汪堃仁生物学部北京师范大学 1980王世真生物学部协和医科大学 1980娄成后生物学部中国农业大学 1980蒲蛰龙生物学部中山大学 1980裘维蕃生物学部中国农业大学 1980陈华癸生物学部华中农业大学 1980陈中伟生物学部复旦大学 1980高尚荫生物学部武汉大学 1980梁植权生物学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1980蔡旭生物学部北京农业大学 1980刘思职生物学部北京医学院 1957吴英恺生物学部北京协和医学院 1955赵洪璋生物学部西北农学院 1955周泽昭生物学部第一军医大学、重庆医学院 1955杨惟义生物学部江西农学院 1955俞大绂生物学部北京农业大学 1955张景钺生物学部北京大学 1955张孝骞生物学部中国医科大学 1955林巧稚生物学部北京协和医学院 1955梁伯强生物学部中山医学院 1955刘承钊生物学部四川医学院 1955马文昭生物学部北京医学院 1955涂治生物学部八一农学院 1955侯光炯生物学部西南农业大学 1955黄家驷生物学部中国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 1955李继侗生物学部内蒙古大学 1955李连捷生物学部北京农业大学 1955陈文贵生物学部四川医学院 1955承淡安生物学部江苏省中医学校 1955冯泽芳生物学部南京农学院 1955武维华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中国农业大学 2007赵进东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北京大学 2007孟安明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清华大学 2007曾益新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2005 童坦君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北京大学医学部 2005方精云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北京大学 2005邓子新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上海交通大学 2005贺林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上海交通大学 2005汪忠镐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宣武医院 2005 王正敏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 2005 程时杰技术科学部华中科技大学 2007祝世宁技术科学部南京大学 2007胡海岩技术科学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7王克明技术科学部山东大学 2007任露泉技术科学部吉林大学 2007陶文铨技术科学部西安交通大学 2005薛其坤技术科学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清华大学 2005吴硕贤技术科学部华南理工大学 2005李述汤技术科学部香港城市大学 2005赵淳生技术科学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5都有为技术科学部南京大学 2005彭堃墀技术科学部山西大学 2003金展鹏技术科学部中南大学 2003郭光灿技术科学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3章梓雄技术科学部香港大学 2003黄琳技术科学部北京大学 2003陈国良技术科学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3范守善技术科学部清华大学 2003郑有炓技术科学部南京大学 2003朱位秋技术科学部浙江大学 2003杨卫技术科学部清华大学 2003秦国刚技术科学部北京大学 2001张楚汉技术科学部清华大学 2001郑时龄技术科学部同济大学 2001庄逢辰技术科学部解放军装备指挥技术学院 2001葛昌纯技术科学部北京科技大学 2001柳百新技术科学部清华大学 2001马祖光技术科学部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1高玉臣技术科学部北方交通大学 2001陈达技术科学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1唐叔贤技术科学部香港城市大学 2001陶宝祺技术科学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1999温诗铸技术科学部清华大学 1999张佑启技术科学部香港大学 1999郑耀宗技术科学部香港大学 1999顾秉林技术科学部清华大学 1999韩祯祥技术科学部浙江大学 1999刘高联技术科学部上海大学 1999刘颂豪技术科学部华南师范大学 1999陈星弼技术科学部电子科技大学 1999张嗣瀛技术科学部东北大学 1997林皋技术科学部大连理工大学 1997宋玉泉技术科学部吉林工业大学 1997伍小平技术科学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997姚建铨技术科学部天津大学 1997过增元技术科学部清华大学 1997雷啸霖技术科学部上海交通大学 1997李未技术科学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997朱静技术科学部清华大学 1995徐祖耀技术科学部上海交通大学 1995张景中技术科学部广州师范学院 1995周国治技术科学部北京科技大学 1995王立鼎技术科学部大连理工大学 1995王阳元技术科学部北京大学 1995熊有伦技术科学部华中理工大学 1995冯纯伯技术科学部东南大学 1995简水生技术科学部北方交通大学 1995彭一刚技术科学部天津大学 1995沈珠江技术科学部清华大学 1995程耿东技术科学部大连理工大学 1995王崇愚技术科学部清华大学 1993王大中技术科学部清华大学 1993钟万勰技术科学部大连理工大学 1993周兴铭技术科学部国防科技大学 1993齐康技术科学部东南大学 1993石青云技术科学部北京大学 1993钟香崇技术科学部郑州大学 1991周炳琨技术科学部清华大学 1991周尧和技术科学部西北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1991 吴全德技术科学部北京大学 1991杨芙清技术科学部北京大学 1991杨叔子技术科学部华中理工大学 1991姚熹技术科学部西安交通大学、同济大学 1991孙钟秀技术科学部南京大学 1991王选技术科学部北京大学 1991王越技术科学部北京理工大学 1991闻邦椿技术科学部东北大学 1991邱大洪技术科学部大连理工大学 1991阙端麟技术科学部浙江大学 1991沈志云技术科学部西南交通大学 1991宋振骐技术科学部山东矿业学院 1991孙钧技术科学部同济大学 1991母国光技术科学部南开大学 1991李衍达技术科学部清华大学 1991。
物理化学学报(Wuli Huaxue Xuebao)Acta Phys.鄄Chim.Sin.,2005,21(9):952~956September 水对5鄄氟尿嘧啶质子转移影响规律的研究∗胡兴邦李浩然梁婉春韩世钧(浙江大学化学系,杭州310027)摘要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B3LYP方法,在6⁃311++G(d,p)基组上研究了由质子转移引起的5⁃氟尿嘧啶(5⁃FU)的异构化反应.共研究了38个含水与不含水的构型,其中包括15个过渡态结构.研究发现,在5⁃氟尿嘧啶周围存在两类不同的区域,在其中一类区域中,水分子能促进质子转移的发生;而在另一类区域中,水分子却能阻碍质子转移的发生.通过与尿嘧啶质子转移过程相比较,发现在各种情况下5⁃氟尿嘧啶异构化为烯醇式的几率均比尿嘧啶的大,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5⁃氟尿嘧啶具有优良抗癌作用的同时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关键词:密度泛函理论,5⁃氟尿嘧啶,质子转移,异构化,水中图分类号:O6425⁃氟尿嘧啶在临床上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抗癌药物,其在体内能够转化为5⁃氟尿嘧啶脱氧核苷酸(F⁃dUMP)[1⁃2].F⁃dUMP能够不可逆地抑制胸腺嘧啶核苷酸激酶的合成,阻断代谢环节,影响DNA的生物合成,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虽然它对多种癌症都有较好的疗效,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3⁃4].5⁃氟尿嘧啶具有毒副作用的原因至今仍不为人所知.生物体内由质子转移而引起的生物碱基异构化是引起基因突变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生物分子的质子转移一直吸引着众多研究者的兴趣[5⁃7].孤立的生物分子内质子转移其活化能往往是比较高的,后来的研究发现,水分子能够促进质子转移的发生,使反应的活化能极大地降低[8⁃10].我们[11⁃14]最近的研究发现,生物分子周围的水分子在质子转移过程中的作用并不是单一的,虽然在某些区域的水分子能促进质子转移的发生(水分子对生物分子的诱变性),但在另一些区域的水分子却能阻碍质子转移的发生(水分子对生物分子的稳定性).利用此现象,我们提出了一条全新的5⁃溴尿嘧啶导致基因突变的机理[15].5⁃氟尿嘧啶(5⁃FU)在水诱变或保护下的质子转移过程是怎么样的?到目前为止还未见文献报道.为了研究5⁃氟尿嘧啶所有可能的质子转移过程,并探索5⁃氟尿嘧啶具有毒副作用的机理,我们采用密度泛函的方法研究了孤立的5⁃氟尿嘧啶与质子转移相关的所有可能的异构体与过渡态,以及其与水分子作用后与质子转移相关的所有可能的异构体与过渡态,重点考察水分子对5⁃氟尿嘧啶的诱变性及稳定性的影响.1计算方法5⁃氟尿嘧啶可能的异构体共有12个,但其中只有5个与质子转移有关,其余7个与质子旋转有关.对于5⁃氟尿嘧啶,由于质子旋转过程发生在质子转移过程之后,本文不对其进行研究.Gaigeot等[16⁃17]的研究表明,对嘧啶体系B3LYP 与MP2获得的结果比较类似,鉴于B3LYP具有较快的计算速度与优良的计算精度,本文在B3LYP/6⁃311++G(d,p)水平下对所有构型进行全自由度优化.构型优化,能量、频率计算以及零点能校正均在同一理论方法下进行.通过振动频率分析来确认过渡态,所有过渡态均有且仅有一个虚振动频率,而所有的反应物及产物均不存在虚振动频率.文中5⁃氟尿嘧啶及其异构体和水分子的结合能由如下公式给出:ΔE b=E comp-∑E single其中E comp为氟尿嘧啶⁃水复合物经零点能校正的热焓,E single为相应氟尿嘧啶或水分子单体经零点能校正的热焓.所有计算采用Gaussian98程序进行[18].952No.9李浩然等:水对5⁃氟尿嘧啶质子转移影响规律的研究表15⁃氟尿嘧啶异构化过程的吉布斯自由能变ΔG (kJ ·mol -1)、吉布斯活化自由能变Δ≠G (kJ ·mol -1)以及过渡态虚振动频率数据Table 1The Gibbs free energy changes,ΔG (kJ ·mol -1)and the Gibbs activation free energy changes,Δ≠G (kJ ·mol -1),of the tautomerizing processes of 5⁃fluorouracil and the corresponding imaginary frequencies,νi ,at the transition states①taken from Ref.[14]Tautomerism ΔG (FU)ΔG (U)①Δ≠G (FU)Δ≠G (U)①νi /cm -1A FU →FU2∗54.3751.33179.60173.411911.6i FU →FU3∗71.4581.10194.85200.051908.5i FU →FU4∗40.7448.41177.45178.021907.2i FU2∗→FU24∗-1.26 5.87147.55161.851892.2i FU4∗→FU24∗12.539.12157.94165.651896.3i B FU ⁃W2→FU2∗⁃W243.2140.4965.4163.851433.6i FU ⁃W3→FU3∗⁃W353.4363.4071.5777.371374.6i FU ⁃W4→FU4∗⁃W437.2943.8259.5363.051452.7i FU2∗⁃W4→FU24∗⁃W4 5.2114.0844.2447.261573.4i FU4∗⁃W2→FU24∗⁃W212.5010.0647.6846.211453.5iC FU ⁃W1→FU2∗⁃W156.3358.36176.27179.451896.3i FU ⁃W4→FU3∗⁃W476.2587.11193.63200.381898.3i FU ⁃W3→FU4∗⁃W349.6254.41177.03178.181901.3i FU2∗⁃W3→FU24∗⁃W36.619.22151.44153.831887.9i FU4∗⁃W1→FU24∗⁃W120.4019.55160.22155.181889.3i图1孤立的5⁃氟尿嘧啶的质子转移通道Fig.1The proton transfer pathways in isolated图25⁃氟尿嘧啶周围水的结合位点Fig.2Preferential sites of water molecules in the2结果与讨论2.1孤立的5⁃氟尿嘧啶的质子转移过程由图1可见,在所有异构体中,双酮式的5⁃氟尿嘧啶(FU)要比其他4个异构体(FU2∗、FU3∗、FU4∗、FU24∗)稳定.5⁃氟尿嘧啶一共有5种可能的质子转移通道:(1)~(2)质子从5⁃氟尿嘧啶N 1转移到O 7,FU →FU2∗和FU4∗→FU24∗;(3)从N 1转移到O 8,FU →FU3∗;(4)~(5)从N 4转移到O 8,FU →FU4∗和FU2∗→FU24∗(见图1).但这些质子转移过程却有较大的区别.FU →FU3∗过程的活化能要高于其他所有过程,同时FU3∗也是所有异构体中最不稳定的一个.FU2∗→FU24∗和FU4∗→FU24∗的活化能要明显低于其他三个异构化过程,这是由于FU2∗、FU4∗和FU24∗三者在热力学上稳定性均较差,它们之间的互变过程变得相对容易.从表1(A 部分)可以看出,不论从热力学还是动力学上考虑,5⁃氟尿嘧啶异构化成FU3∗、FU4∗和FU24∗的几率要比尿嘧啶(U)异构化成U3∗、U4∗和U24∗的大,而烯醇式的嘧啶碱基的出现往往是引起基因突变的一个重要原因[5⁃7,15],也就是说与尿嘧啶相比,5⁃氟尿嘧啶更容易异构化从而与错误的碱基配对而引起基因突变.2.25⁃氟尿嘧啶在有水参与的情况下的质子转移生物分子都是处在一个充满水的环境中的,而水分子往往对生物分子的各种生物性质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研究了5⁃氟尿嘧啶在有水参与情况下的质子转移.在5⁃氟尿嘧啶的周围共有4个水分子的结合位点,在图2中分别以S1、S2、S3和S4来表示不同的结合位点.当在5⁃氟尿嘧啶的S1位有一个水分子时我们将其表示为FU ⁃W1,其余以此类推.尽管5⁃氟尿嘧啶的各种异构体与水分子的结合能存在较大数量差异(表2),但所有结合能均为负值,这表明水分子在S1、S2、S3和S4区域与5⁃氟尿嘧啶结合在能量上均是可行的.对双酮式的5⁃氟尿嘧啶而言,其一水合物的稳定性顺序为:FU ⁃W4>FU ⁃W2>FU ⁃W3>FU ⁃W1,与双酮式的尿嘧啶⁃水合物的稳定性顺序相同[11].2.2.1水分子促进5⁃氟尿嘧啶质子转移我们[11]早期的研究发现水分子能够促进尿嘧啶的质子转移过程.在本文中发现,当水分子处在S2、953Acta Phys.鄄Chim.Sin.(Wuli Huaxue Xuebao ),2005Vol.21O 7O 8H 12H 11FU -0.304-0.3390.3640.347FU ⁃W2-0.341-0.3280.4510.358FU ⁃W3-0.298-0.3810.4520.347FU ⁃W4-0.304-0.3890.3640.433FU2∗⁃W4-0.180-0.3780.3120.418FU4∗⁃W2-0.362-0.1910.4430.318表3水合前后5⁃氟尿嘧啶上原子电荷(Q /|e |)Table 3Atomic charge (Q /|e |)of 5⁃fluorouracil with and without waterS4位,质子从FU 分别转移到FU2∗、FU4∗,从FU4∗、FU2∗转移到FU24∗时,以及当水分子处在S3位,质子从FU 转移到FU3∗时(图3),水分子也同样对5⁃氟尿嘧啶的质子转移过程具有促进作用.我们称这些水分子能促进质子转移的区域为诱变区域.在这些水分子促进质子转移的过程中,5⁃氟尿嘧啶N —H 键上的氢原子转移到水分子上,同时水分子上的另一个氢原子转移到5⁃氟尿嘧啶C=O 键上,所有过渡态均对应于一个双质子转移的过程.它们的过渡态均以一个六元环的形式出现,此六元环对于降低过渡态的能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处在诱变区域的水分子还使与其形成氢键的氧原子周围的局部电子密度增加(见表3),使得氧原子更容易被质子进攻.同时使参与转移的氢原子周围局部电子密度减少(见表3),从而更容易进攻电负性的氧原子.从表1(B 部分)可见,当水分子处在图3所示位置时,与孤立的5⁃氟尿嘧啶的质子转移过程相比,水分子使质子转移的活化能降大大的降低,降低幅度从103.31kJ ·mol -1到123.28kJ ·mol -1.同时除FU2∗⁃W4→FU24∗⁃W4外,所有质子转移过程的自由能变化均明显降低,降低幅度从3.45kJ ·mol -1到18.02kJ ·mol -1.也就是说,处于诱变区域的水分子能够同时从动力学与热力学上促进5⁃氟尿嘧啶的质子转移,并使5⁃氟尿嘧啶的烯醇式结构变得更稳定.从表1(B 部分)可以看出,当水分子处于诱变区域时,不论从热力学还是动力学上考虑,5⁃氟尿嘧啶异构化成FU3∗、FU4∗和FU24∗的几率也要比尿嘧啶(U)异构化成U3∗、U4∗和U24∗的几率大.也就是Compound -ΔE b Compound -ΔE b Compound -ΔE b FU ⁃W115.46FU3*⁃W350.42FU4*⁃W237.07FU ⁃W230.87FU3*⁃W426.77FU24*⁃W238.70FU ⁃W329.58FU4*⁃W319.18FU2*⁃W319.71FU ⁃W435.87FU4*⁃W440.74FU24*⁃W39.76FU2*⁃W18.84FU4*⁃W115.26FU2*⁃W441.26FU2*⁃W244.87FU24*⁃W17.70FU24*⁃W435.39表25⁃氟尿嘧啶各种异构体与水的结合能(kJ ·mol -1)Table 2Binding energies (kJ ·mol -1)of 5⁃fluorouracil tautomers to watermolecule图3水分子协助质子转移情况下的优化结构954No.9李浩然等:水对5⁃氟尿嘧啶质子转移影响规律的研究说,当水分子处于诱变区域时,与尿嘧啶相比较而言,5⁃氟尿嘧啶也是更容易异构化从而与错误的碱基配对而引起基因突变.2.2.2水分子阻碍5⁃氟尿嘧啶质子转移早期在研究水分子对质子转移过程的影响时,人们重点考察的是水分子对质子转移的促进作用[8⁃10].在先期的工作中,我们提出水分子对尿嘧啶的质子转移过程可能同时具有阻碍作用[11].在随后以甲酰胺[12]和甘氨脒[13]为模型分子进行的研究中,也同样展示出在主体分子的不同结合位点的水分子对质子转移过程的贡献是不一样的.水分子在某些区域可以促进质子转移,在某些区域却能阻碍质子转移.我们称这些水能够阻碍质子转移的区域为保护区域,如图4中水分子所处的S1、S3和S4位对于图中所描述的质子转移过程就是保护区域(表1C部分).必须引起注意的是S3和S4位在图3描述的质子转移过程中是诱变区域,而在图4描述的质子转移过程中是保护区域,可见诱变及保护区是相对不同的质子转移过程而言的,并不是某个区域的水分子对所有过程起绝对的诱变或保护作用.在本文中,我们发现当水分子处在S1、S3位,质子从FU2∗、FU4∗分别转移到FU24∗时(图4),水分子也同样对5⁃氟尿嘧啶的质子转移过程具有阻碍作用(表1C部分).且从动力学及热力学上这种阻碍作用均是存在的.与孤立的5⁃氟尿嘧啶的质子转移过程相比,在保护区域的水分子可以明显提高质子转移过程的自由能,提高幅度为7.87kJ·mol-1.同时还能提高质子转移的活化能,提高幅度从2.28kJ·mol-1到3.89kJ·mol-1.但对FU⁃W1→FU2∗⁃W1,FU⁃W4→FU3∗⁃W4及FU⁃W3→FU4∗⁃W3而言,与孤立的FU1→FU2∗,FU→FU3∗及FU→FU4∗相比, W1、W3及W4一方面提高了质子转移过程的自由能,另一方面却降低了质子转移过程的活化能.而W1、W3及W4却能同时提高尿嘧啶质子转移过程的活化能及自由能.我们早期的研究发现,水分子使活化能升高或降低主要与质子传递距离有关,若水分子的参与使质子传递距离增加则显示为活化能上升,若水分子的参与使质子传递距离减少则显示为活化能下降[14].从表1(C部分)可以看出,当水分子处在保护区域时,不论从热力学还是动力学上考虑,5⁃氟尿嘧啶异构化成FU2∗、FU3∗和FU4∗的几率均要比尿嘧啶异构化成U2∗、U3∗和U4∗的大.也就是说,当水分子处在保护区域时,与尿嘧啶相比较而言,5⁃氟尿嘧啶也是更容易异构化从而与错误的碱基配对而引起基因突变.从以上讨论可见,尿嘧啶的5位被氟取代后,与尿嘧啶相比,S1、S3及S4位上的水分子的保护作用图4水分子阻碍质子转移情况下的优化结构955Acta Phys.鄄Chim.Sin.(Wuli Huaxue Xuebao ),2005Vol.21Received :December 3,2004;Revised :January 7,2005.Correspondent :LI,Hao ⁃Ran(E ⁃mail :lihr@ ;Tel :+86⁃571⁃87952424).Explore the Effect Induced by Water in the Proton Transfer Process of 5鄄fluorouracil ∗HU,Xing ⁃Bang LI,Hao ⁃Ran LIANG,Wan ⁃ChunHAN,Shi ⁃Jun (Department of Chemistry,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310027)Abstract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tautomerism of 5⁃fluorouracil(5⁃FU)induced by proton transfer,we describe a study of structural tautomer interconversion using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DFT)calculations at B3LYP/6⁃311++G(d ,p )level of the theory.Thirty ⁃eight geometries including fifteen transition states with and without water molecule were studied.The calculated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are two absolutely opposite regions in the vicinity of 5⁃FU.In one of the regions,water molecules can assist the tautomerism from 5⁃FU to its enol form (5⁃FU ∗),whereas in another region,water molecules can protect 5⁃FU from tautomerizing to 5⁃FU ∗.Furthermore,compared with the tautomerizing processes of uracil,the probability of 5⁃FU to tautomerize to its enol form is much higher.Based on such facts,the reason why 5⁃FU is an effective anticancer medicament but with some of toxicity is explained to some extent.Keywords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5⁃fluorouracil,Proton transfer,Tautomerism,Water从热力学及动力学的同时保护转变为单纯热力学的保护,也就是说氟取代使嘧啶失去了水分子对其动力学上的保护.而对于我们早期研究的5⁃溴尿嘧啶而言,由于溴原子的电子效应及体积效应,使得5⁃溴尿嘧啶S1位失去了水的保护,即溴取代使嘧啶同时失去了水分子对其热力学及动力学上的保护[15].3结论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在5⁃氟尿嘧啶的周围存在两种完全不同的水合区域,在诱变区域中,水分子能够协助5⁃氟尿嘧啶的质子转移,使其更趋向于异构化为易引起基因突变的烯醇式结构;而在保护区域中,水分子却能够阻止5⁃氟尿嘧啶的质子转移,使其以具有抗癌药效的双酮式结构存在.通过与尿嘧啶质子转移情况(包括无水分子参与、水分子处于诱变区域、水分子处于保护区域)相比较,我们发现不论从热力学还是动力学上考虑,5⁃氟尿嘧啶异构化成烯醇式的几率要比尿嘧啶的大,而烯醇式的嘧啶碱基的出现往往是引起基因突变的一个重要原因[5⁃7,15],也就是说与尿嘧啶相比,5⁃氟尿嘧啶更容易异构化从而与错误的碱基配对而引起基因突变.References1Atichartakarn,V.;Kraiphibul,P.;Clongsusuek,P.Int.J.Radiat.Oncol .,1988,14:4612Dimery,I.W.;Legha,S.S.;Shirinian.M.;Hong,W.K.J.Clin.Oncol .,1990,8:10563Forastiere,A.A.;Metch,B.;Schuller,D.E.;Ensley,J.F.;Hutchins,L.F.J.Clin.Oncol.,1992,10:12454Vokes,E.E.;Mick,R.;Lester,E.P.J.Clin.Oncol .,1992,9:13765Holbrook,S.R.;Cheong,C.;Kim,S.H.Nature ,1991,353:579.6Florian,J.;Leszczynski,J.J.Am.Chem.Soc .,1996,118:30107Rogstad,K.N.;Jang,Y.H.;Sowers,L.C.;Goddard,W.A.Chem.Res.Toxicol .,2003,16:14558Gorb,L.;Leszczynski,J.J.Am.Chem.Soc .,1998,120:50249Gorb,L.;Podolyan,Y.;Dziekonski,P.;Sokalski,W.A .;Leszczynski,J.J.Am.Chem.Soc .,2004,126:1011910Gorb,L.;Leszczynski,J.Inter.J.Quan.Chem .,1998,70:85511Hu,X.B.;Li,H.R.;Liang,W.C.;Han,S.J.J.Phys.Chem.B ,2004,108:1299912Liang,W.C.;Li,H.R.;Hu,X.B.;Han,S.J.J.Phys.Chem.A ,2004,108:1021913Sun,Y.;Li,H.R.;Liang,W.C.;Han,S.J.J.Phys.Chem.B ,2005,109:591914Hu,X.B.;Li,H.R.;Liang,W.C.;Han,S.J.J.Phys.Chem.B ,2005,109:593515Hu,X.B.;Li,H.R.;Ding,J.Y.;Han,S.J .Biochemistry ,2004,43:636116Gaigeot,M.P.;Leulliot,N.;Ghomi,M.;Jobic,H.;Coulombeau,C.;Bouloussa,O.Chem.Phys .,2000,261:21717Hocquet,A.;Leulliot,N.;Ghomi,M.J.Phys.Chem.B ,2000,104:456018Frisch,M.J.;Trucks,G.W.;Schlegel,H.B.et al .,Gaussian 98Revision A.3.Pittsburgh,PA :Gaussian Inc.,1998956。
纪念吴乾章先生诞辰100周年编者按 吴乾章先生(1910 1998)是直接参加了我国现代物理学研究从初创到蓬勃发展整个历程的为数不多的老物理学家之一,他为我国物理学在地磁、晶体分析和晶体生长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吴先生1910年10月17日出生于海南岛澄迈县,1933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物理系.1934年考取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的第一批研究生.1936年研究生毕业后,留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从事地磁研究.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地磁台西迁,吴乾章与同事一起辗转于苏、皖、赣、湘、桂、黔、川、闽八省,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保护仪器,坚持地磁测量.1941年,他赴福建崇安参加日全食观测,获得日全食对地磁影响的完整资料.1949年3月吴乾章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理工学院物理系做研究生,转攻X射线晶体学.1951年,吴先生放弃了正在攻读的博士学位,回到解放后的祖国,进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并长期任晶体学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等职.1958-1967年期间,在原子能研究所兼任六室室主任,负责和指导中子衍射研究.他还倡导成立了中国硅酸盐学会人工晶体及材料专业委员会,积极推动我国人工晶体材料的发展.1998年10月10日,吴乾章先生病逝于北京,享年88岁.吴乾章先生是我国第一代 地磁人 .其后长期组织领导并参与晶体生长研究工作,是公认的我国晶体生长的主要奠基人.今年10月是吴先生诞辰100周年,本刊特约请吴先生的同事和家属撰写若干纪念文章,刊出此专辑,深切缅怀这位爱国敬业、谦虚和蔼、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先辈物理学家,并期望吴先生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能在我国物理学界永久传承.从 地磁人 到 晶体人纪念吴乾章先生百年诞辰陈立泉(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北京 100190)1 物理所首批研究生,中国第一代 地磁人今年是吴乾章先生100年诞辰.在写这篇纪念文章时,我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网页上意外地看到一条史实: 1934年.中研院物理研究所今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录取了吴乾章、柴祖彦、梁为先共3名 .据有关史料,1950年8月15日,中研院物理研究所和国立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正式合并为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1958年10月8日正式更名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因此,吴先生也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物理所)的第一批研究生.他当时的研究方向应是地磁场,因为当年还有一条消息: 3月,应海道测量局要求,派地磁台管理员陈宗器到长江口以南港口进行地磁测量,除恢复旧的观察站外,还建立了多处新站 .吴先生应在陈宗器手下工作.互联网上有一篇吴先生等人在抗战初期保护地磁仪器辗转万里,从南京到重庆的生动报道: 可恨日本帝国主义燃起战火摧毁了中国第一个科学摇篮,把中研院同仁投进了逃难人生!代理紫金山地磁台的陈志强临危受命,与周寿铭、吴乾章一起保护着地磁台的仪器、资料在 南京大屠杀 前一周逃出了危城,穿越苏、皖、赣、湘、桂、黔、川、闽八省,辗转芜湖、南昌、长沙、桂林、柳州、丹洲、桂林、贵阳,历尽艰辛、历时几年、行程万里,终到重庆;在极端艰难的岁月中,保存了科学的种子,冒着血泪的牺牲,还坚持着科学工作 .对于吴先生,的确是经受了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与磨练.吴先生一行在1940年前后驻扎在广西丹州. 1941年8月,吴乾章先生等三人赶赴福建崇安(今武夷山),开展日全食和地磁观测.物理所大事纪中 1941年:9月21日中研院物理研究所地磁台派陈宗器、陈志强、吴乾章等去福建崇安观察日全食.观察结果写了 一九四一年日食观察报告 .1942年发表于 日食观测委员会专刊 . 武夷山市志 记载: 民国30年(1941年)9月21日(农历八月初一),日全食.崇安可见全食景象 .而民国三十一年版的 崇安县新志 则完整记录了当年的观测地点、时刻、项目等数据.这是武夷山历史上第一次有文字记载的日全食的史料.1941年9月21日的全食带从新疆入境,横跨中国腹地,武夷山是最佳观测点.正值抗战时期,山河破碎,仪器缺乏,交通不便.我国组成了两个观测队,西北队观测地点在甘肃临洮,侧重天文观测;东南队前往崇安,进行天文和地磁观测.十分可惜的是,因日食时正逢崇安阴天而导致天文观测失败,但地磁观察未受影响. 吴乾章还拖着肺病的身子,借住在福建示范茶场的畜牧场里,脚踏发电机 熬电 ,雇用农民连续踏上1小时,几个书生每人也要坚持踩上半小时.大家拍照后,吴乾章写下了 临时地磁台址与住宿处,崇安,宾主合影于畜牧场大门,1941年11月 ,以及 来闽观测日全食对地磁影响 等照片文字 .这一段文字生动描述了吴先生在身患肺病、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用脚踏发电机发电以保证实验观察顺利进行的艰苦情况.到了1944年,已经陷入败战的日军又发动了 豫湘桂战役 ,地磁研究室同仁被迫 第二次逃难 ,走黔桂线、柳州、金城江、六寨、独山、都匀、贵阳,胜利到达重庆. 几乎病故的吴乾章曾用 饥饿疗法 战胜了痢疾,长期的肺结核病竟然不治自愈,最后自豪地说出了 治好病,等于战胜了日本人! 这一段文字记述了吴乾章先生面对的环境是多么的艰苦,也忠实地再现了他始终乐观、开朗的性格.2 晶体学的先驱,晶体生长的奠基人吴乾章先生于1949年至1950年留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理工学院物理系,攻读X射线晶体学,回国后成为新中国第一代 晶体人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的X射线衍射研究,只有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陆学善先生等在合金的粉末衍射分析方面有过一些工作.不久,刘益焕先生开展了合金加工和热处理后结构、结构变化以及休姆-罗塞莱(H um e-Rothery)电子化合物中的有序无序相变及超结构的研究.吴乾章先生则利用X射线多晶衍射物相分析方法,对耐火材料的耐用性进行研究.他们这些工作,对中国的X射线衍射分析研究起到了奠基作用 .吴先生还 提出了单晶体X射线劳厄背散射归咎总图的绘制和定向方法 . 1955年,唐有祺在应用物理研究所组建了中国第一个单晶体结构分析的研究组.同年,在中国首次用X射线方法测定出一个单晶体结构.次年,吴乾章在应用物理研究所指导单晶体结构分析方法的研究,稍后,又倡导和组织了对结构分析 直接法 的研究,并最先组织了单晶体结构分析电子计算机程序的编写工作 . 1958年,应用物理研究所吴乾章与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当时属中国科学院和二机部共管,1985年正式更名为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共同开展了用中子衍射方法研究晶体结构的工作,并组织了把X射线、电子和中子三大衍射技术结合起来互相补充的研究工作 . 1956年,范海福从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在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吴乾章先生的指导下,对晶体结构分析方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以上引自 当代物理学进展 一书,见魏凤文,王士平,申先甲. 当代物理学进展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当代物理学进展 一书不仅对吴先生在发展我国X射线晶体学的贡献作了客观、准确的评价,而且还肯定了他在把X射线、电子和中子三大衍射技术结合方面所进行的探索.据我所知,他在 文化大革命 前兼任原子能研究所结构分析室主任,这也是为把三大衍射技术结合起来的一种努力和实践.1958年,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吴乾章、张乐潓、贾寿泉等和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章元龙等,选用不同的单晶生长方法(水溶液法、熔盐法、提拉法、温梯法、水热法和助熔剂法)进行晶体生长的研究 , 找出了克服人工水晶生长中 后期裂隙 的规律,在国内首次成功地长成高质量的水晶晶体 , 研究了相图和晶体生长的关系等 .在互联网上还看到了吴先生写的 一天等于二十年 的短文: 各种单晶体在科学技术上起着很大的作用,但是在我国,晶体生长这门学科,过去一直是个空白.在制订12年科学技术规划时,大家都认为只有等待派遣留学生去外国学习回来,或聘请外国专家来指导才能够建立起来.然而在1958年一年的大跃进中,我们做了过去数十年所未做到的事情:把晶体生长这门学科在我国建立起来了.有的单位生长红宝石和电子计算机用的铁氧体;有的单位生长了半导体用的锗和硅单晶体;有的单位生长原子能测试器件用的碘化钠单晶;有的单位生长光学仪器需用的单晶体 .这都是大跃进给我们带来的成果 .从这些资料可以看出,我国的晶体生长研究工作是1958年开始的.我听老同志讲过,当时中国科纪念吴乾章先生诞辰100周年学院大跃进成果展览曾展出过物理所的人工晶体样品.吴先生组织领导和参与了晶体生长研究工作,是大家公认的我国晶体生长的奠基人.人材是第一要素.在制订12年科学技术规划时,我国科技界高层就在考虑如何培养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材.其后,在1958年,决定创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实行所系结合,物理所就对口物理系.晶体学也同样需人材,在物理系中就设了晶体学专业,由物理所的晶体学研究室对口支持.这就是为什么别的大学都把晶体学专业设在化学系,唯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把晶体专业放在物理系.当时吴乾章先生是晶体学室副主任,很自然他就参与了晶体专业的筹建. 随着58级即将进入专业课教学,技术物理系的教学设施和专业教师队伍急待形成,然而北京玉泉路校区的基础建设远没有达到基本教学需要的程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和半导体研究所就及时承担起了在中关村帮助建设技术物理系专业实验室和专业课教学的责任 . 任命一批包括吴乾章先生在内的研究室主任兼任各专业教研室主任 . 在物理所内腾出一座小楼供技术物理系建专业实验室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晶体学专业是1959年才开始招生,为了满足国内各单位对晶体学人材的需求,物理所还在自己于1958年办的物理大队中开设了晶体学专业(后来也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文凭).吴乾章先生为培养我国晶体学急需的人材作了很大贡献.3 深情的怀念前面提到吴先生的一大功绩是与水晶研究组的科研人员一起 找出了克服人工水晶生长中 后期裂隙 的规律,在国内首次成功地长成出优质、大块人工水晶 .我是1964年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物理所晶体学室从事人工水晶生长的研究工作.实际上1963年秋我就在这儿作了一年毕业论文.论文的题目就是 杂质M g对水晶裂隙的影响 .吴先生是晶体学室副主任,分管晶体生长.当时主要的晶体是红宝石和水晶.吴先生的爱人张乐潓先生负责红宝石的生长工作,不用他多操心.所以白天吴先生经常到水晶实验室,参加水晶后期裂隙的研究和讨论.也是这段时间,我和吴先生接触较多,有几件事难以忘怀,现摘录出来,以兹纪念:爱作记录.这是吴先生的特点,看书记,听报告记,开组会记,谈话记,凡事必记.他不用笔记本,而用活页纸.经常整理,分类存放,就像计算机磁盘储存一样.要查什么内容,他很容易找出来.当时我很羡慕,也想摸仿,但很难坚持.正是因为爱作记录,他积累了很多有关水晶后期裂隙的资料.所谓水晶后期裂隙,是一种大致平行于生长方向宏观缺陷,开始生长阶段沒有,是透明的;到生长后期才出现条状开裂,变得不透明,晶体越大越明显.要生长出大块优质光学水晶,必须克服后期裂隙.吴先生把大家平时提供的数据汇总起来,找出裂隙与生长条件(温度、压力、溶液浓度 .)的关系,绘在一张纸上,在开裂和不开裂之间存在一条临界线.究竟是谁首先提出这个想法,我不得而知.但是,我是首先从吴先生画在活页纸上的草图看到这条临界线的,当时他称为人工水晶的生死线.后来贾寿泉和姜彦岛等先生绘出了更完整、更科学的人工水晶生长条件图,为成功生长出可用于压电和光学的大块优质水晶作出了重要贡献.无私情怀.解决了水晶后期开裂问题以后,很多单位前来参观、学习,吴先生都热情接待.当时的建材部人工晶体研究所先后派两批人来学习水晶生长技术,回去后分别在陕西铜川建厂生产和在北京用更大的高压釜生长出尺寸超大的人工水晶.大连、上海、襄樊等地的工厂也先后派人来学习水晶生长技术,这为后来国内人工水晶产业化奠定了基础.所有这些学习都是免费的、无私的.来学习的人有技术人员,也有工人,有大城市来的,也有从山沟沟来的,知识水平不齐,生活习惯各异,吴先生都是热忱相待,亲自为他们讲课,回答他们的问题.在我们这些年轻人眼里,吴先生是大科学家,一点架子都沒有,真是我们的榜样.正是由于吴先生的无私情怀,赢得了大家的尊重,他在国内晶体生长学界是一面旗帜.文化大革命后,有一段时间出现了两个人工晶体杂志.在吴先生协调下,有一个刊物停办了,另一个刊物 人工晶体学报 一直办到现在.任务带学科.从我到物理所那天开始,就听到 是学科带任务,还是任务带学科 的争论,一直到现在也沒有结论.一会强调基础,一会强调应用,真可谓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吴先生是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他的答案.解放初期,我国钢铁工业落后,急需耐火材料,X射线晶体学为钢铁工业服务是大有用武之地,也是顺理成章的.我参加人工水晶生长研究时,听吴先生讲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为了要几百公斤水晶,美国总统罗斯福亲自写信给苏联领袖斯大林,因为水晶的一大用途是作谐振片,是无线纪念吴乾章先生诞辰100周年电通讯的关键材料.他讲这个故事是让我们这些年轻人知道自己从事的工作对国家的重要性.任务带学科并不是不要基础研究,吴先生后期主要工作是晶体生长,他经常说, 相图是晶体生长的作战地图 .他的一个研究方向是 难长晶体的生长 ,实际是复杂相关系体系的晶体生长,就必须从相关系入手,从基础研究入手.在物理所这样十分看重论文的环境中,要坚持以任务带学科是十分困难的.首先要面对的是评价体系,是论文.当时晶体生长这个学科领域的杂志很少,国内几乎没有.从事晶体生长的人员,如何写论文,到哪儿去发表论文?在评职称时,要学报上的论文才算论文.吴先生曾当面问一位 权威 , 请你告诉我 学报 的英文怎么说 ?由于评价体系不合理,参加 任务 的人员很难升迁,吴先生本人就是一例,他是很晚才被评为研究员的.尽管如此,国内晶体生长学术界对吴先生是很尊重的,当时戏称: 在物理所叫老吴,在外面叫吴老 .怀念尊敬的吴乾章先生陈天鹏(人工晶体研究院 北京 100018)杰出的科学家吴乾章先生是我国人工晶体生长和材料研究的开创者和奠基者,是中国硅酸盐学会晶体生长与材料专业委员会的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一位有成就的物理学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科学研究的组织者.几十年来,他为从事科学研究,创建和发展人工晶体学科,培养人才作出了突出贡献.吴乾章先生虽然离开我们10多年了,但是他的音容笑貌,对科学的执着精神还时时浮现在我们眼前,他的亲切教诲仍然常常回绕在耳边,他的科学奉献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今天我们追忆他对科学作出的重要贡献,以寄托我们对他的的崇高敬意和深切的怀念.吴乾章先生从事科研工作60余年,涉及的科学领域十分广泛,并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吴乾章先生既是我国人工晶体学科的开创者,又是人工晶体材料研究的组织者.首先提出在我国开展晶体生长研究,1958年带头开展人工晶体生长研究,采用水溶液、水热法、熔盐法、提拉法生长出卤化物光学晶体和红宝石、水晶等多种人工晶体,填补了我国人工晶体学的空白.与此同时,又号召和组织国内有关单位开展人工晶体的生长和研究工作.为推动晶体材料研究的发展,他倡导和组织培养青年科研人员的工作,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理论水平.在他倡导、支持和组织下,我国的人工晶体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到上世纪80年代,我国研制生长了诸多的激光晶体、非线性光学晶体、闪烁晶体、热释电晶体、光折变晶体、光学晶体、宝石、超硬晶体、半导体等多种晶体材料,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科学研究提供了众多的功能晶体材料.与此同时,一大批晶体进入国际市场,我国人工晶体材料生长在国际晶体生长界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吴先生不但对人工晶体生长和研究倾注了全力,还为 人工晶体学报 的发展倾注了心血.在此文里,我主要缅怀他对 人工晶体学报 发展的贡献.早在1978年以前,他就多次在 晶体生长与材料学术会议 和不同场合提出:我国晶体材料的研究论文分散发表在国内的不同刊物上,不便于科技人员查找和交流,影响晶体学科的学术交流,应该创办晶体材料学科的刊物,为我国从事晶体材料研究人员和本专业高等院校师生提供一个学术交流平台;这既能促进人工晶体研究成果的国内学术交流和培养青年科技人员,又能扩大与国外交流,推动我国晶体生长和晶体材料的发展.他的呼吁反映了广大科技人员的心声,得到了广大科技人员的称赞和拥护.为此,他多方奔走、呼吁,多次与学会和有关单位领导协商,最终于1979年在苏州召开的第5届全国晶体生长学术会议上,正式决定原国家建材部人工晶体研究所(现为中材人工晶体研究院)与中国硅酸盐学会晶体生长与材料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 人工晶体学报 为中国硅酸盐学会晶体生长与材料专业委员会的代表刊物,并委托人工晶体研究所承办.人工晶体学报 是人工晶体研究院早在1972年创办的院内科技交流的刊物.确定为 晶体生长与材料专业委员会 的代表刊物以后,逐步开始刊登国内各有关单位和高等院校科技人员的稿件.但是,要把刊物办成国内知名度较高、影响较大的一流学术纪念吴乾章先生诞辰100周年。
2005年度国家科技奖的授奖情况是:
1、授予叶笃正院士、吴孟超院士2位专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授予“高等植物株型形成的分子基础研究”等38个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3、授予“非晶态合金催化剂和磁稳定床反应工艺的创新与集成”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授予“时域同步正交频分复用数字传输技术(TDS―OFDM)”等39个项目国家技术发明奖二
等奖。
4、授予“新一代港口集装箱起重机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等18个项目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授予“高产优质面条小麦新品种济麦19选育和面条品质遗传改良研究”等218个项目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5、授予沃尔夫.迪特.杜登豪森(德国)、艾菲特.雅可布森(荷兰)、蒲慕明(美国)、内维尔.阿格纽(美国)、戴伟(英国)等5位外国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2005年共推荐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5名,国家自然科学奖135项,技术发明奖12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804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9人。
经过学科专业组初评、国家科技奖评审委员会评审、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定,最后经科学技术部审核后报国务院批准,做出200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授奖决定。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
200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目录
2005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目录一等奖
二等奖
200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目录一等奖
二等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获奖人。
高能聚焦电流场对u14宫颈癌荷瘤小鼠的治疗实验研究目的观察高能聚焦电流场对u14小鼠宫颈癌杀伤作用以及对荷瘤小鼠生存转归状况的影响。
方法取64只雌性ICR小鼠,制备u14宫颈癌皮下移植瘤模型。
对治疗前后组织进行形态学观察、肿瘤体积变化曲线及小鼠体重变化分析,同时对照观察两组生存期和肿瘤转归状况,探讨高能聚焦电流场治疗肿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结果组织学、术后肿瘤体积变化曲线及手术前后小鼠体重变化证实:高能聚焦电流场可直接杀死肿瘤细胞;组织形态学观察发现,肿瘤细胞变性坏死等征象,随时间推移坏死愈加明显。
两组荷瘤小鼠术后31 d肿瘤转归状况:治疗组完全应答(CR)占69.56%。
对照组全部为进展性疾病,死亡率为39.1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50%;③稳定性疾病(SD),指瘤体积减少0.05)。
见表1。
2.5 生存转归观察在观察期内(高能聚焦电流场消融术后35 d),治疗组术后第2天肿瘤表面开始结痂的小鼠占65.21%,切面可见瘀血坏死区,质变硬。
随时间推移,术后9~11 d约有36%的小鼠焦痂开始脱落,待30~31 d 69.60%的小鼠皮肤完整性恢复,且皮下未见瘤体。
术后第31天,治疗组荷瘤小鼠23只,CR 16只,占69.56%,PD 6只,占26.09%,1只术后第1天死亡,占4.35%。
而对照组23只均为PD,其中,死亡9只,死亡率达39.13%。
对照组随着时间延长,荷瘤鼠的肿瘤体积增大,肿瘤组织呈灰红色,质硬,肿瘤体积逐渐增加。
对照组与治疗组在术后35 d的观察期内,肿瘤体积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 0.05),44 d后对照组荷瘤小鼠死亡数量增加。
分析发现,术后90 d,对照组荷瘤小鼠全部死亡,治疗组22只小鼠仍存活,生存率达95.65%,两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
对照组荷瘤小鼠中位生存天数为50 d。
3 讨论热疗具有放射增敏和化疗增敏作用,热疗联合其他治疗主要应用于进展性及复发性宫颈癌。
据国家癌症中心最新发布的全国癌症报告显示,近十多年来,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每年保持约3.9%的增幅,死亡率每年保持2.5%的增幅,提升恶性肿瘤的防治现状显然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癌症属于恶性肿瘤的一部分,目前,临床上治疗癌症多采用综合治疗,以外科手术、化疗、放疗相结合为主,根据个体差异结合靶向治疗与生物治疗等方式,提高预后效果和患者生存率。
然而,在治疗癌症过程中,患者所受到的生理和心理痛苦是不可避免的。
为了提高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依从性,医学界始终在探索和研究更好的方法抗击癌症,接种癌症疫苗就是其中的一个方向。
目前许多癌症疫苗的设计主要是依靠激活细胞毒性T细胞,但这仍然是不够的。
近日,美国西北大学Chad Mirkin院士团队在《自然生物工程》期刊发表论文显示,他们开发了一种显著提高多种癌症疫苗效力的新方法。
对于大多数常规疫苗,通常采用将抗原和佐剂混合后注射到患者体内。
对疫苗结构没有控制,也无法控制疫苗的效果。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研究人员想到将球形核酸(SNA)纳米颗粒应用于新型模块化疫苗。
球形核酸(SNA)是由美国三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Chad Mirkin教授开发的新型疫苗平台,将寡核苷酸(DNA或RNA)连接到纳米颗粒表面,形成的球形核酸纳米颗粒可以高效进入机体并快速刺激免疫系统。
该研究基于球形核酸(SNA)疫苗开发平台,开发了一种双抗原球形核酸癌症疫苗(DA-SNA),通过使用球形核酸(SNA)纳米颗粒,可以精确地确定有多少抗原和佐剂被运送到细胞,调整、改变抗原和佐剂的结构位置,从而提高了癌症疫苗的效力。
这一突破性的疫苗设计原则使得靶向癌细胞的T细胞数量增加了一倍,将这些细胞的活性提高了30%,并在动物模型中减缓了肿瘤的生长。
迄今为止,Chad A.Mirkin教授团队已经研究了疫苗结构在7种不同类型癌症中的作用,包括三阴性乳腺癌、乳头瘤病毒诱导的宫颈癌、黑色素瘤、结肠癌和前列腺癌,以确定治疗每种疾病的最有效的疫苗结构。
范海福
1933年生于广东省、广州市。
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系。
现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兼职教授;第十四、十五届国际晶体学会晶体学计算委员会委员。
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学部委员(院士)。
2000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研究方向:
晶体结构的衍射分析方法:
1.蛋白质晶体学中的直接法
2.单晶衍射分析方法在粉晶分析中的应用
3.电子显微学中的图像处理
4.非公度调制晶体和组合晶体的结构分析
5.晶体学的电子计算机软件设计
主要成果:
上世纪60年代提出将小分子晶体结构分析中的“直接法”应用于蛋白质晶体学。
所在课题组的有关工作,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在国际上有重要的影响。
和李方华及有关课题组合作,在电子显微学研究中引进X-射线晶体学的方法,创建了高分辨电子显微学中的一种新图像处理技术。
和同事们一起将直接法的应用从三维空间拓展到四维以上的空间,使测定晶体的非公度调制结构或组合结构无需依赖于一个假想的模型。
曾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91年中国物理学会叶企孙奖、1992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6第三世界科学院物理奖、1998年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06年陈嘉庚数理科学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讲座题目:蛋白质晶体学中的衍射分析方法
提纲:
∙ 蛋白质晶体学与衍射分析
∙ 衍射分析中的相位问题
∙ 何谓直接法
∙ 直接法在蛋白质晶体学中的应用
∙ 2009年版的OASIS程序及其应用
∙ 关于SAD法的一些问题:强度数据的采集;冗余度;重原子的寻找、验证和精修;绝对构型;赝对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