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第3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衰落——明清(1840年前)(专题卷)
- 格式:doc
- 大小:147.50 KB
- 文档页数:8
课时强化训练3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百校联盟高三联考)明太祖废丞相后的事实表明:没有大臣的辅弼,皇权体系是不能正常运行的,为此,明太祖欲寻求一种既可以防止大臣专权,又足以充分辅佐皇权的丞相替代机构。
由此可知,明初( )A.国家中枢行政体系遭到破坏B.皇权体系受到了制度化制约C.内阁参与决策呈现出合法化D.丞相制度最终得到变相复兴答案:A解析:“明太祖欲寻求一种既可以防止大臣专权,又足以充分辅佐皇权的丞相替代机构”是指废除丞相和设立内阁制度,导致以前中枢机构得以破坏,A正确;皇权至高无上,未受到制约,B错误;明成祖时期内阁参与决策逐渐合法化,C错误;丞相制度已经废除,D错误。
2.(2018·福建省厦门市高三质量检测)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明代内阁的历史叙述。
A.掌握最高行政权力B.权力因皇权需要而浮动C.阁臣政治地位低下D.无法影响朝廷政局发展答案:B解析: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只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不是最高行政机关,A 不正确;材料涉及内阁权力的大小,取决于皇帝的需要,B符合题意;C与材料四的描述不符,材料四反映的是阁臣权力较大;D本身说法不正确,且与材料二、四所述不符。
3.(2018·湖南省长郡中学高三模拟)有清一代,皇权专制体现在政治统治的各方面,皇帝可随意处分臣下,也会任意免除对官员的处分,雍正朝体现得尤为明显,有关政策反复摇摆于实施与不实施之间。
这一现象反映出清代( )A.雍正帝弱化法律作用 B.吏治逐渐走向了腐败C.朝廷公信力遭到破坏 D.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的“皇帝可随意处分臣下,也会任意免除对官员的处分”和“有关政策反复摇摆于实施与不实施之间”来看,朝廷的政策随意性太大导致政策落实不力,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因此这一现象反映出清代朝廷的公信力遭到破坏,故答案为C项。
第3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衰落——明清(1840年前)时间:5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7湖南怀化高三上学期期中博览联考,3)黄宗義《明夷待访录》记述:“或谓后之入阁办事,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也。
曰:不然。
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吾以谓有宰相之实者,今之宫奴也。
”材料旨在反映( )A.内阁阁员执掌宰相之职B.内阁是中央一级行政机构C.实掌宰相之职的是太监D.内阁和太监共掌宰相之职2.(2017江西赣州十四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2)明初朱元璋封他的同姓子弟为王并掌兵,但不得参与地方政务;地方官吏管理地方政务,不得参与军务。
朱元璋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出现( )A.诸侯割据的局面B.郡国并行,诸侯国尾大不掉的局面C.南北对峙的局面D.藩镇割据的局面3.(2017山西太原外国语学校高三第一次月考,27)《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D.新的权力机构出现4.(2017河北石家庄二中高三下学期联考,27)清代,皇子被封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爵位,按等第发予粮银俸禄、赐田土牧场及庄丁,有领兵打仗、参与国政之权,但均建藩于北京,命令“亲王无故出京师六十里,罪与百官同”。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统治阶级内部等级森严B.庄园经济威胁政府的财政C.封土授爵违背历史潮流D.顺应强化君主专制的需要5.(2017吉林大学附中七模,27)就下图所提供的信息,某校学生提出的相关研讨主题比较恰当的是( )A.湖广地区农田垦殖与经济重心南移B.农作物结构变化与土地利用率提升C.高产作物与明清之际人口持续增长D.地理大发现与农耕文明遭遇的冲击6.(2017河南南阳一中四模,27)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比宋代低约11%。
这主要是由于( )A.农产品的商品化加速B.手工业领域发生新的变化C.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D.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7.(2017福建厦门双十中学高三高考考前热身,27)乌镇南北各与钱塘江和太湖相通,又与京杭大运河相贯连。
明成化、弘治年间,“宛然府城气象”,清乾隆朝乌镇“升平既久,户口日繁”,成为江南市镇中人口最多的大市镇之一。
乌镇发展的主要条件是( )A.长途贩运贸易发达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C.政府赋税来源充足D.传统纺织业发展迅速8.(2017黑龙江哈尔滨三中四模,27)王阳明在给友人的书信中说:“近世所谓道德,功名而已;所谓功名,富贵而已。
”他有感于“世衰俗降”,发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慨叹,遂提出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心学论题。
据此可知其心学理论( )A.核心是强调认识与实践相统一B.根植于小农经济主导的社会现实C.主旨是培养君子道德端其志向D.从哲学高度论证儒家伦理合理性9.(2017江苏东台高三5月模拟,3)明万历年间,李贽在私塾讲学。
别人教书专讲“四书”“五经”,他专教些实用的东西,还让学生猜谜语“皇帝老子去偷牛,满朝文武做小偷”,谜底竟是“君不君,臣不臣”。
这体现了李贽( )A.以“异端”自居,提倡工商皆本B.“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C.主张“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D.注重学以致用,挑战正统思想权威10.(2017湖南长沙一中二模,27)明末清初反理学思潮高涨的社会原因是( )A.民间抗清组织的迫切需要B.士人集中总结明亡的教训C.理学束缚人性和思想发展D.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11.(2017湖南长沙长郡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7)明清两代,传染病流行,医药学家对传染病的认识仍未超出汉代“伤寒论”的范围,但他们深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和医疗方法,创立了温病学说,疗效显著。
这表明( )A.明清医学理论取得重大突破B.医药学家认识到传染病本质C.社会需求推动医学理论发展D.医药学研究推动了人口增长12.(2017浙江杭州建人高复学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1)中国古代文学表达的主流形式经过了以下变迁: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下列对不同时期文学主流形式变迁特点的概括,正确的是( )①多元兼容、雅俗共赏②体现了时代的发展变化③逐渐平民化、世俗化④文学形式由落后到先进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40分)13.(2017山西名校高三9月联考,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明代的君臣冲突中,“礼”被抗争之臣反复提及,在中国古人的观念中,“礼”与“理”二者相通,士大夫据“礼”成“理”,持守理在君上的政治价值观。
理在君上观的背后支撑是天下为公观、法祖观与君德观,这三种观念在传统政治文化中具有接近公理的地位。
在士大夫的观念中,已将顺从与匡救并举当做理想的臣道,并不唯以服从君主为是。
明代士大夫虽因官职不同,具体的政治诉求不同,但就朝廷公共权力分配这一角度看去,都指向反对皇权专制极端化,主张君臣分职、共治天下。
——摘编自李佳《论明代的君臣冲突》材料二1837年,维多利亚继承了王位。
首相墨尔本把女王寝宫中的侍官换成清一色的辉格党贵妇,诱使维多利亚在政治上采取了自由党的立场。
1839年墨尔本政府在下院多次遭到保守党批评,在围绕政府重要决策表决时,内阁仅获5票多数,墨尔本决定辞职并劝女王及时任命保守党(由托利党演变而来)领袖皮尔任内阁首相。
不料皮尔得寸进尺,非要她遣散宫廷中的辉格党贵妇才会出面组阁。
女王愤然回绝,皮尔拒不组阁。
女王丈夫阿尔贝特告诫她:身为立宪君主,面对党争应持不偏不倚的超脱态度;尽量任用能在下院获得多数的人为首相。
于是,女王邀请皮尔组阁,历时两年的“寝宫危机”以维多利亚的让步落下帷幕。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虚君制的逐步形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君臣冲突的原因。
(8分)(2)根据材料二,说明英国政治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12分)(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君主权力的认识。
(4分)14.(2017江西九江十校高三上学期一联,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初,明太祖发布诏令禁止白银流通,但是到了明代中期,白银逐渐成为民间流通中的主要货币。
明穆宗颁布诏令:“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止许用钱。
”这标志着白银货币化基本完成。
这一时期,政府大规模用银的主要表现是推行“一条鞭法”,即把所有的地税、贡纳等,都归入田亩里面,计亩征银。
但是,历来国内采纳银两皆不多。
社会上巨额的白银需求,造成银贵金贱的局面……在欧洲,其金银比价完全相反。
这种悬殊的金银差价,使外国以白银对中国进行贸易,更为有利可图,因而大量流入中国。
正是由于此时大量外银流入国内,非常及时地补充了国内白银的供给,缓解了银荒。
据统计,仅明朝后期流入中国的白银就超过三亿两。
材料二明清之际就有对白银货币化的研究,其中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人的著作中都提到了明代白银的流通情况,并以“银力竭”即白银供不应求为由提出了废止金银流通的一些主张。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浅论明代白银货币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明清时期白银货币化问题。
(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密。
)(16分)答案精解精析一、选择题1.C 从材料中的“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吾以谓有宰相之实者,今之宫奴也”,可以看出阁臣无实权,实权在“宫奴”即太监手中,故答案为C项。
A项不符合材料观点,排除;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和决策机构,排除B项;D项不符合材料观点,根据材料掌握实权的应当是太监,排除D项。
2.D 据材料可知明太祖封同姓子弟为王,但并未给予很大的权力,这样做很显然是怕其形成藩镇之势,故D项正确。
3.D A项说法不符合题意;明清时期六部一直在行使行政权,故B项错误;C项与题干材料无关;“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是因为新的权力机构——军机处的出现架空了内阁,故D项正确。
4.D 本题考查清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依据材料可知清朝虽分封皇子且有爵位、俸禄和政治权力,但必须“建藩于北京”并不能随意出京师,意在对其加强控制,这是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故D项正确;A项不是材料主旨;B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材料中“赐田土牧场”不等于周代的裂土分封,故C项错误。
5.B 本题考查明清农业的发展。
依据图片可知反映的是明清时期高产农作物的传入,使得土地利用率提升,故B项正确;图片没有明确“湖广地区农田垦殖”,故A项错误;C项材料没有反映;材料体现外来农作物在中国的传播,没有体现地理大发现,故D项错误。
6.B 根据题干可知江南地区的绢价明显下降,究其原因,是明中叶江南地区出现手工业工场和雇佣劳动关系,私营手工业获得较快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农产品商品化,故A 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不是导致绢价下降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材料与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无关,故D项错误。
7.A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国内贸易的发展。
依据材料中“乌镇南北各与钱塘江和太湖相通,又与京杭大运河相贯连”可知乌镇交通位置优越,长途贩运贸易发达,从而促进了乌镇的发展,故A项正确;其他选项与材料信息无关。
8.C 本题考查明朝心学的特点。
依据材料中“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知行合一”以及“致良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阳明的心学强调道德良知的重要地位,故C项正确;A项只体现“知行合一”,故A项错误;心学理论与小农经济没有必然联系,故B项错误;材料与哲学无关,故D项错误。
9.D 本题考查李贽的思想主张。
依据材料中“皇帝老子去偷牛,满朝文武做小偷”“君不君,臣不臣”可见李贽对传统封建秩序的批判和对儒学正统思想权威的挑战,故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工商皆本”,且“工商皆本”不是李贽的思想,故A项错误;B项不是李贽的观点;C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
10.C 本题考查明末清初反理学思潮的相关知识。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末清初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专制制度的空前加强,理学束缚人性和思想发展的弊端愈发突出,故人们对理学进行批判,故C项正确;抗清斗争与反理学没有必然联系,故A项错误;明朝的灭亡不是理学导致的,故B项错误;民主思想在近代传入中国,故D项错误。
11.C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的准确解读能力。
根据材料“对传染病的认识仍未超出汉代‘伤寒论’的范围”可知,明清医学理论没有取得重大突破,A项排除;根据材料“传染病流行”“深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和医疗方法,创立了温病学说,疗效显著”可知,B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没有提及人口增长问题,D项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