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说阅读教学的切入点
- 格式:doc
- 大小:13.50 KB
- 文档页数:2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切入点【摘要】语文教学中的切入点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从引起学生兴趣、生活实践中抓住切入点、文学作品的魅力切入、跨学科融合以及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等角度来讨论语文教学中的切入点。
通过多样的切入点,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寻找不同的切入点,结合学生的兴趣和实际生活,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能够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进来,从而提高整体的学习效果。
切入点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将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使他们在语文学习中能够得到更加全面的提升。
【关键词】语文教学、切入点、学生兴趣、生活实践、文学作品、跨学科融合、文化素养、多样性、综合能力、教学效果。
1. 引言1.1 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语文教学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沟通能力和理解能力,让他们更好地与他人交流,更深入地理解他人的意图和感受。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学会倾听、表达与理解,不仅可以提高人际关系,还可以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
语文教学在学生的个人发展和全面素质提升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语文教学,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知识和文化,拓展眼界,培养出更加全面和丰富的个人品质。
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不可低估,我们应该重视语文教育,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1.2 切入点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切入点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作为教学的起点和突破口,切入点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
切入点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学习。
通过选择引人入胜的故事或实例作为切入点,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产生学习的愿望。
切入点有助于将抽象的语文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通过抓住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作为切入点,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语文的魅力,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选择文学作品作为切入点,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还可以引导他们深入了解传统文化。
小说阅读教学的三个关键环节小说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它以曲折起伏的情节、丰富复杂的人物形象、细腻生动的叙写和深邃宏阔的思想内涵吸引着学生,最容易激起学生情感共鸣,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触发学生的思维,无论是在鉴赏力的培养还是人文精神的熏陶上,都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说鉴赏目标和要求显示了这一点:“从优秀的小说、戏剧作品中吸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修养。
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学会尊重、理解作品所体现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理解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恰当的评价。
”然而也正是因为小说情节的曲折、人物形象的丰富复杂、叙事技巧的多样和思想内容的深邃宏阔,学生对于小说的阅读往往浅尝辄止,流于感官的刺激、情节的猎奇等浅层阅读上。
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促成学生与文本的深层对话,教会学生如何鉴赏小说,以丰富审美体验,培养鉴赏能力,提高人文素养。
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由关键词切入教学的切入点对文本来说是由浅层的故事叙写到深层思想表达的入口,通过它可以明了文本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探求出作者如此构思之下的寓意;对学生来说是激发学生思考,搭建文本和学生已有知识结构之间关系的“桥”,学生对于文本的阅读欲望源于其已有的知识结构已经可以获得文本的基本内容,并且能感知文本的深层内涵,只是这种感知是蒙眬而缺少系统性的,切入点使学生找到已有知识结构中适应文本的部分,从而迅速有效地进入文本。
切入点应该小而深,“小”则切入的自然,学生易于接受,“深”则有利于教学的延展。
关键词对于文本来说,是对与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切入点可以从关键词选取。
由标题中的关键词切入。
小小的标题中暗藏玄机,或者是用最简练的文字概括文章内容,或者是总领全文的“眼”,或者奠定全文的情感基调,“宝玉挨打”这一环节在整个《红楼梦》著作中关系重大,是贾政父子思想冲突总爆发,也是贾府权利冲突的爆发,是颠覆和捍卫的战争,但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只截取很少一部分,如何切入才能使学生不至于把它看作一次普通的挨打,原著标题中的关键词提供很好的切入点。
如何找准小说阅读教学的切入点作者:李兆辉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5年第14期【内容摘要】中学语文课本中收录了多篇鲁迅先生的小说。
小说中的每个人物都有着鲜明的性格特点,这就是作者高超的语言运用能力的体现。
小说阅读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理解能力,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还能使学生掌握小说含蓄生动、挥洒自如的写作特点,提高他们的写作技能。
本文以鲁迅先生的小说为例,谈一谈如何找到小说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
【关键词】小说阅读切入点鲁迅小说小说是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学体裁,虽然其内容是作者虚构的,相比于其他问题,具有篇幅长、信息量大、涉及面广、线索众多等特点,也因其曲折婉转、出人意料的故事情节而深受学生的喜爱。
现行的高中语文课本中,几乎每一册都选入了小说体裁的文章,足见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教师要想引导学生正确解读小说的内容,掌握小说的主题,完成教学目标,应当依据小说的特点,选择恰当的切入点作为教学突破口,这不仅有利于解决教学重难点,还能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使他们获得有个性、有见解的认知。
本文将以鲁迅先生的小说作品为例,谈一谈如何找准小说阅读教学的切入点,提高小说教学的有效性。
一、以人物描写为切入点一篇优秀的小说,鲜明的人物形象是最主要的特点,而塑造人物形象最主要的手法就是人物描写,即从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多个方面对人物进行刻画,进而使人物全面、形象、立体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在小说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以人物描写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把握与人物相关的环境和故事情境,领会小说的主题思想。
比如,在鲁迅的小说《祝福》中,作者运用“画眼睛”的手法,对三个阶段的祥林嫂进行了肖像描写,第一次“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
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
”表明祥林嫂虽然是年轻寡妇,但她挺精神,且勤劳朴实。
第二次,“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阅读教学中如何寻找教学切入点阅读教学的切入点是指确定一篇文章从什么地方入手进行分析,以便于学生更准确、更有效地迅速把握文章的结构、脉络。
选好阅读的切入点,抓住切入点进行阅读教学,能帮组学生披文入情,理解课文,准确把握课文的中心;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那么如何抓住文章的切入点呢?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结合自己总结的一些寻找课文切入点的规律,讲来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以文章的标题为切入点标题是作者紧扣文章内容精心拟定的。
许多情况下,标题是一篇文章的高度概括。
因此课文标题,尤其是以标题中的关键词语作为切入点,是非常重要的。
《土地的誓言》的教学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上课伊始引导学生就题目质疑:土地不会说话,怎么有誓言呢?土地的誓言是什么内容呢?带着这个问题,学生批文入情,破解疑团,抓住了文章主要内容:“土地的誓言”是作者面向土地发出誓言——为解放东北愿意付出自己的一切,甚至宝贵的生命,作者为什么在文末才立誓,文章前半部分写什么内容?一个问题促使学生对全文内容及布局有了全面了解,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二、以文章的线索为切入点一篇好文章应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文章的材料与材料、段落与段落之间,都能够找缝合材料与段落的蛛丝马迹,也就是线索性词语或句子,这些词语或句子为我们寻找切入点、分析文章提供了思路,沿着这条思路,很快就能顺藤摸瓜,理清各部分的结构、脉络。
例如莫怀戚的《散步》,作者以“散步”为线索,把所有的材料编排都沿此线索而运作,在运作中尽量出现些波澜,使文章有起有伏、有张有弛,在波澜起伏中表现文章主题。
教学时可让学生抓住这一线索,沿着线索找出文中发生分歧的语段仔细揣摩,便可以理解文章的主旨。
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掌握文章的结构、脉络,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三、以文章的结局为切入点许多文章的结局总会给读者带来或多或少的思考,如果从结局切入,可以使学生依果求因,追根溯源,调动阅读兴趣。
浅析小说阅读教学中切入点的选择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聚会,而阅读教学就是以既成性文本为话题,教师、学生在“思考”这面旗帜下借助语言文字围绕话题而展开的聚会。
那么,如何找准文本切入点,确立师生共同探究的话题成为这次聚会有无成果的关键。
下面就小说阅读教学切入点的选择,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我的看法。
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九年级(上)第三单元安排的是一组写少年生活的小说。
对于小说阅读教学的设计应考虑三个方面:首先是注意小说的体裁特点,明确人物、环境、和情节三要素在文中的体现;其次是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提出个性化的阅读理解;第三是注意揣摩小说的语言,积累小说语言材料,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对于小说主题的解读,要提倡理解的多样性,以此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个性。
因此,在选择探究的切入点时,应充分考虑话题所能涵盖的多维性以及学生认知程度所能达到的层面,这样才能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带着自己的个性解读文本的能力。
教学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小说主题,我设计了一个辩论话题:菲利普夫妇“是否可以躲开于勒”。
正方:绝对不会躲开,因为于勒是菲利普夫妇的亲兄弟;反方:坚决躲开于勒,因为菲利普夫妇有自己的苦衷。
于是学生形成了两种不同意见,站在各自立场展开讨论。
正方自然根据通常的说法把小说的主题概括为表现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和人间的金钱关系。
他们认为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态度之所以变化无常,完全是亲情的缺失,是因为“钱”字作怪;小说深刻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兄弟骨肉,即使近在咫尺,也六亲不认,不就是因为没有钱吗?这正如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
”“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别的联系。
”反方一个学生发言:“我认为菲利普夫妇也是值得同情的。
从鲁四老爷的“三皱一咒”谈小说教学的切入艺术作者:叶志健来源:《语文教学之友》2012年第10期由于青少年知人论事感性多于理性,所以阅读小说能融情于中,不忍释手,却又知之不深。
小说教学既要促使学生产生二次激情,又要引导学生能了悟作品的深意,因此,找准小说教学的切入点就显得尤为重要。
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中有对鲁四老爷“三皱一咒”(即对祥林嫂守寡——出走——再次守寡的悲惨身世的“三次皱眉”,及对其死于祝福之际,“可见是一个谬种”的诅咒)的描写,看似闲笔,实则笔笔传神,把握住它,小说研读纲举目张,事半功倍。
本文欲借此谈谈小说教学的切入艺术。
一、角度要新,要能出其不意小说以具体生动的环境描写,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感染学生,使其沉湎于情节之中,为主人公的命运或喜或忧或悲;有的学生甚至情不自禁地反复阅读,对小说的情节、内容、人物的熟悉程度并不逊于老师。
教学小说,如果切入点选不好,非但不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反而会引起反感。
以《祝福》为例,这篇小说教学的切入点很多:可以从人物形象入手,如对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可以从环境入手,如鲁镇年底祝福景象;也可以从“我”的见闻或从倒叙的情节入手……但这些内容在阅读时已进入学生的视觉,还可能已经通过经验的参与在头脑中转换成一组连续的活动的图像。
教师如果从图像的某个熟悉点切入,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反应:即自动组接前后情节,以保持知觉的恒常性。
只有避开其心中所有,从小说中出现而在阅读中没有被感觉的情节入手,形成新的刺激,学生才会产生动机驱力,驱使二次感知课文。
教师应牢牢抓住这个契机引导学生打破知觉的恒常性,让理解更进一步。
《祝福》中鲁四老爷的“三皱一咒”,因为具有细节性、分散性特点,学生在阅读时一般不会加以关注,而当教学中被提起时,便立即会觉察到阅读的空白,从而产生“习得”的需要,教师可以因势利导,顺利进入课文教学。
二、统摄要广,要能覆盖全篇小说具有人物形象社会性、生活环境典型性、社会生活广泛性等特点,这些特点,教师如何处理,才能有步骤地进入学生大脑,被其认知?关键在于选择方向正确、效率最高的那一个切入点。
小说阅读教学及切入点设计小说是文学作品的一种形式,是带有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丰富想象力的文学体裁。
小说阅读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对于小说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本文将探讨小说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切入点设计以帮助教师有效地开展小说阅读教学。
一、小说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小说阅读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阅读小说,学生可以了解各种不同的文化、社会背景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跨文化理解能力。
此外,小说阅读也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发深刻的思考,提升学生的情商和人生智慧。
因此,小说阅读教学被广泛认为是培养学生全面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切入点设计为了有效地进行小说阅读教学,以下是一些切入点设计供教师参考。
1. 文本导入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介绍小说的背景信息、作者的生平经历或小说的主题等方式来导入文本。
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内容和背后的意义,并提高他们对小说的兴趣。
2. 人物角色分析学生可以选择小说中的一个主要人物进行分析。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该人物的性格特点、与其他人物的关系以及该人物在故事发展中的作用和变化等方面。
这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并提升他们对人性的洞察力。
3. 情节解析选择小说中的一个关键情节,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分析情节的起伏、高潮迭起以及如何推动故事的发展等要素。
通过深入解析情节,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小说的结构和情节安排,提高他们对故事的整体把握能力。
4. 主题探讨小说通常包含一定的主题或思想内核。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小说中的主题,并帮助他们理解作者通过小说传递的价值观和观点。
此外,学生还可以探讨小说中的主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5. 阅读体验分享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说阅读体验分享,让他们有机会交流自己的阅读心得、感受和思考。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巩固对小说的理解,还能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意识。
谈小说阅读教学的切入点
作者:田振明
来源:《甘肃教育》2014年第22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小说阅读;标
题;切入点;背景;情节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22—0123—01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它拥有完整的布局、情节发展及主题思想,想象丰富,内容情节跌宕起伏,反映了人们现实生活中的无奈,以及在现实之中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新课标》对小说这类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作出了如下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本文就以小说《麦琪的礼物》为例,谈谈小说阅读教学切入点的几种选择。
一、从对标题的解读切入,构建对写作思路的认知
小说的标题或点明中心,或是行文的线索,或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点出故事发生的背景,或以上兼而有之。
如“美国短篇小说之父”欧·亨利的小说《麦琪的礼物》,讲述了一对贫穷的夫妻在圣诞节来临时各自卖掉自己最珍贵的宝贝,换来对方向往已久的礼物,最终得到了更珍贵的礼物——不因贫贱而黯然失色的真挚爱情。
“礼物”既是故事发展的线索,又点明了小说的主题,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解读标题入手,剥茧抽丝,层层深入,理清写作思路,引导学生感悟小说主题:理解标题中“麦琪”的含义,寻找小说标题中的“礼物”,探究标题“麦琪的礼物”的深层含义。
二、从对创作背景的认知切入,构建对创作价值的理解
小说创作的意图和小说的创作背景密切相关。
文学作品的宗旨是反映现实,贬恶褒善,表达人们对现实社会的美好愿望,其创作初衷往往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绝不是作者随意的妄想虚构。
《麦琪的礼物》也不例外,小说中主人公德拉,几乎就是作者妻子的影子,德拉与吉姆辛酸的爱情,几乎就是欧·亨利与妻子甜蜜辛酸生活的写照。
从认知小说的创作背景切入阅
读,能帮助学生更真切地理解小说主人公为准备圣诞礼物作出的“别无选择的选择”,深入体会欧·亨利小说“含泪的微笑”所交织的辛酸与幸福,也能更深刻地思考小说结尾作者对社会现象的含蓄讽刺。
从而使学生认识小说创作的现实价值:对真挚爱情的讴歌,对人间真情的呼唤和渴望。
三、从对故事情节的梳理切入,构建整体感知
小说是全世界拥有读者最多的文学体裁,它最吸引读者的莫过于曲折跌宕的故事情节,选择从梳理故事情节切入阅读,不失为一种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教学选择。
欧·亨利的小说情节构思往往以奇取胜,以出人意料的结局产生意外的震撼,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欧·亨利式结尾”。
阅读欧·亨利的小说,可以从梳理故事情节入手,整体感知小说内容,实现对小说主题的探究。
《麦琪的礼物》这篇小说采用双线并行的构思方式,明写德拉为圣诞礼物发愁、含泪卖头发、幸福买表链、紧张等丈夫送礼物的过程,暗写吉姆卖怀表买发梳的过程,为了让礼物充满惊喜,他们事先互不知情,从而导致出人意料的结局。
教学时可以德拉为主线,梳理出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再让学生发挥想象以吉姆为主线编写吉姆卖怀表买发梳的故事情节,通过二人行为的比较,感悟主人公“心心相错”的行为背后“心心相印”的真情。
四、从对人物形象的赏析切入,构建对主题的理解
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
“人物形象”是三要素中的核心要素,小说通过对人物外貌、言行、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特点,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由一个人物为缩影,折射某一个阶层或某一种社会现象,从而反映社会现实。
一般小说教学中大都会选择从赏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入手,感悟小说主题。
欧·亨利的小说《麦琪的礼物》塑造了两个主人公形象。
小说明写德拉暗写吉姆,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文章语言,着重抓住德拉的一元八角七、德拉决定卖发时痛苦流泪、卖发过程中义无反顾的表现、回家后紧张等待吉姆等片段,通过对德拉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片段的赏析,去感悟女主人公内心的善良、纯情。
最后再品读他们互赠礼物后的片段描写,从他们看着没用的礼物不是互相埋怨而是幸福拥抱的描写中感受他们互相包容的博大心胸,从而感悟到小说“真爱高于一切”的主题。
在小说阅读教学中,可以根据小说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阅读切入点,或者同一篇小说针对不同的教学需要,选择最恰当的切入点,引领读者与小说共鸣,走进作者的灵魂深处,随着故事的发展或哭泣,或无奈,或叹惋,或欢笑。
?笙编辑:蔡扬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