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作用于血液及造血器官的药物
- 格式:ppt
- 大小:469.50 KB
- 文档页数:56
第29章作用于血液及造血器官的药物包括抗凝血药、抗血小板药、纤维蛋白溶解药、促凝血药、抗贫血药、造血生长因子药及血容量扩充药。
第一节抗凝血药生理情况下,血液在血管中正常运行,不凝固,有抗凝系统;损伤出血可止血,有促凝血系统。
当血管壁损伤(内、外源性),激活凝血因子,导致血液成分改变,形成血栓。
血栓是多种疾病的病因或并发症,如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血管病;血液的淤积、凝血酶系统障碍、血小板的粘附等容易导致静脉血栓的形成。
凝血是非常复杂的生化连锁反应,有十几个凝血因子。
血小板、Ca++、因子Ⅹa、Ⅱa等是凝血的重要因子。
抗凝血药通过影响这些重要因子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
肝素(heparin)最早肝脏中发现,猪小肠粘膜、牛肺中提取。
化学结构为粘多糖硫酸酯,分子量大(5000-30000),有大量硫酸根,大量阴电荷,呈强酸性。
口服无效(不易跨膜转运);不肌注(血肿)可静脉;皮下给药作用:抗凝血(体内、外)特点:迅速(静脉立即作用);强大(灭活多种凝血因子)。
机理:血浆中凝血酶抑制物—抗凝血酶Ⅲ(ATⅢ),与凝血酶等形成复合物,灭活凝血酶(Ⅱa)及Ⅸa、Ⅹa、Ⅺa、Ⅻa等凝血因子。
肝素+ATⅢ→复合物,加速(千倍)灭活作用。
应用1. 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止血栓的形成、扩大,无溶血栓作用。
用于防治脑血栓、肺血栓、静脉血栓、心肌梗死(范围大,高凝状态)2.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早期使用抗凝,可避免消耗凝血因子,致继发出血;后期低凝)不用。
3.体外循环、血液透析、心导管操作等。
不良反应1.自发性出血预防:监测“部分凝血活素时间“,是正常值1.5-2.5倍.对抗:鱼精蛋白(低分子、强碱性)与酸性肝素形成复合物。
1mg 中和肝素100u.2.过敏(偶见):药热、哮喘、寻麻疹。
3.长期使用可逆性脱发、骨质疏松。
禁忌:出血性疾病、孕妇(死胎),肝、肾功能不全。
低分子量肝素(low molecular-weight heparins,LMWHs)药物:依诺肝素、替地肝素特点:(1)抗因子Xa > IIa 不必检测抗凝活性。
作用于血液和造血器官的药物一、作用于血液的药物:1.抗凝药物:抗凝药物可以防止血液中的凝血过程,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心肌梗死、卒中等血栓性疾病。
常见的抗凝药物有肝素、华法林、阿司匹林等。
2.止血药物:止血药物主要用于控制出血,常见的止血药物包括酚磺乙胺、伊曲康唑、丹参等。
3.抗贫血药物:抗贫血药物用于治疗贫血病症,可以通过促进红细胞生成、调节铁代谢等方式改善贫血状况。
常见的抗贫血药物有铁剂、维生素B12、叶酸等。
4.免疫调节药物:免疫调节药物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用于治疗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免疫系统功能异常引起的血液疾病。
常见的免疫调节药物有环磷酰胺、皮质激素等。
二、作用于造血器官的药物:1.生长因子:生长因子是一类可以刺激造血器官进行细胞生长和分化的药物,常用于治疗血液系统肿瘤、放射损伤等疾病。
常见的生长因子有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
2.抗肿瘤药物:抗肿瘤药物主要用于治疗造血器官肿瘤,包括白血病、淋巴瘤等。
常见的抗肿瘤药物有阿霉素、长春新碱等。
3.免疫抑制剂:免疫抑制剂用于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主要用于治疗免疫系统异常引起的造血器官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移植排斥等。
常见的免疫抑制剂有环孢素A、美罗华等。
4.铁剂:铁剂可以补充体内缺铁引起的贫血,常见用于治疗缺铁性贫血。
常见的铁剂包括硫酸亚铁、葡萄糖酸铁等。
血液和造血器官是人体重要的生物系统之一,门诊中广泛应用血液和造血器官相关药物以治疗各种相关疾病。
然而,药物的应用需遵循医生的建议并监测用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药理学pharmacology第二十九章作用于血液及造血器官的药物第一节血栓的形成机制血栓形成有三个主要因素:(1)血管壁改变,如内皮细胞损伤、抗栓功能减弱等;(2)血液成分改变,如血小板活化、凝血因子激活及纤维蛋白形成;(3)血流改变,如血流缓慢或停滞。
血流是影响血栓性质的主要因素。
在血流缓慢的静脉所形成的血栓类似试管内形成的血凝块,血液细胞成分均匀分布,纤维蛋白为主要组成成分,疏松纤维蛋白凝块中富含红细胞,这种血栓称静脉血栓或红色血栓。
在血流速度比较快的动脉内,血栓的形成是由于血管壁受损后与血小板间的交互作用。
这种血栓在靠近受损血管壁有一富含血小板层,表面覆以纤维蛋白、红细胞和白细胞,称为动脉血栓或白色血栓。
无论动脉血栓或静脉血栓其形成的原因均有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和凝血机制的活化。
一、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与血栓形成血管内皮细胞在维持血管内血液的正常流动,生理性止血和病理性血栓形成中起关键性作用。
生理情况下,完整无损的血管内皮细胞具有抗栓功能。
血管内皮细胞可合成和分泌前列环素和内皮细胞舒张因子,从而抑制血小板在其表面黏附和聚集。
它通过以下抗凝和促纤溶活性物质阻止纤维蛋白沉积于血管壁:(1)硫酸乙酰肝素与抗凝血酶Ⅲ结合,加速抗凝血酶Ⅲ对凝血因子的灭活,(2)血栓调节蛋白与凝血酶结合后,使凝血酶的促凝活性降低。
动脉内皮细胞可因物理、化学、免疫性因素而受损、功能失衡,使其抗栓功能减弱,促栓功能增强,从而引起血栓形成。
二、血小板功能亢进与血栓形成人血小板主要由骨髓巨核细胞产生,生存期为7~10天。
血小板功能亢进与动脉血栓形成有密切关系。
动脉血栓历经血小板黏附、聚集和释放以及凝血机制激活三个阶段。
血小板黏附阶段:血小板黏附反应是通过血小板膜糖蛋白(glycoprotein, GP)与多种黏附蛋白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些黏附蛋白与受损血管内皮下结缔组织如胶原相结合,其中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on-Willebread Factor, vWF)较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