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教案)温度的测量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8.55 KB
- 文档页数:4
八年级物理上册(温度的测量)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科学)新课程初中第—册第—章安排了四个根本物理量的测量教学,并顺理成章地对四个根本测量工具作了介绍。
测量是(科学)这门课程的根本知识和根本技能,各种测量工具又是(科学)学科多方面知识的结晶,让学生科学地使用这些测量工具,是教材给予教师的一项根本任务。
第四节(温度的测量),就是其中之一。
这节课集温度概念的初步认识、温度的常用测量工具——液体温度计的剖析以及其他多场合使用的温度计的介绍于一体,并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来进一步掌握常用温度计的使用,学会正确地测量物体的温度。
对比教材中四项根本测量内容,可发觉有所侧重。
如果说“使用天平〞强调了操作步骤,那么“使用液体温度计〞则在制作原理、根本结构方面作了较大的关注。
因此液体温度计的制作原理、结构〔包含刻度〕的剖析,是本节的探究目标,处理好这局部内容,将直接有利于学生学会正确地使用常用液体温度计的最终目标。
二、学生分析及学生课前打算:学生通过上节“长度的测量〞的学习,已经了解刻度尺和量筒、量杯的刻度及长度测量值和体积测量值的一般读法,这对温度值的读取有利,可以也应该作知识迁移。
另一方面,学生已经了解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长度测量的起始值;作为温度计,学生在小学常识课及其生活中虽然已经有所触及,但常用温度计的零刻度线却不是起始值而是个相对值,这对学生的认识来说,是个全新的问题。
在这节课前,要求学生:1﹒上课自带一支体温计;2﹒观察家里的气温计和体温计的结构,发觉并打算提出一些有关结构的问题。
三、教学思路:1.通过情景的再创设,在对物体温度的“感觉〞中,让学生自行发觉凭感觉对“物体的冷热程度〞的推断有时是不可靠的,从而有了对温度计的迫切需求,自然地进入新课。
2.从学生现在的需求联想到人们早期的需求,出示并介绍温度计开展史中最早的温度计——伽利略气体温度计。
从简叙其测量原理、使用,到指出其误差大、不方便,引出今一般用的液体温度计;同时为温度计的开展埋下逻辑之伏笔——随着社会生活和科技开展的需要,将产生更多种、更新颖的专用温度计,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学习(科学)的价值观。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 3.1 温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温度的概念,掌握温度的测量方法和计量单位;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使用正确的温度计测量温度的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温度的概念和测量方法;2.教学难点:温度计的使用和测量误差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版教材、课件、实验材料(温度计、水杯、冷热水)、黑板、粉笔;2.学生准备:学生版教材、笔记本、实验报告本。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课1.引入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温度这个词,你们知道温度是什么吗?2.学生回答并讨论。
步骤二:温度的概念1.教师向学生介绍温度的概念:温度是物体内部微观粒子的平均动能的表现,是量化描述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教师通过图示和实例解释温度的概念,并引导学生理解。
3.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确保他们理解了温度的概念。
步骤三:温度的测量方法1.教师向学生介绍温度的测量方法:使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
2.教师展示温度计的种类和使用方法。
3.学生观察并讨论不同类型的温度计,了解其原理和使用场景。
步骤四:温度计的单位1.教师向学生介绍温度计的计量单位:摄氏度(℃)和华氏度(℉)。
2.教师解释摄氏度和华氏度的关系和转换公式。
3.学生进行比较和举例,加深对温度计单位的理解。
步骤五:温度计的使用及误差分析1.教师通过实验演示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方法。
2.学生按照教师的演示,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杯中的水的温度。
3.学生分组讨论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和影响因素,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实验报告本上。
步骤六:实验总结和讨论1.学生汇报不同组的实验结果和观察到的误差情况。
2.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有关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注意事项和误差预防措施。
3.学生思考温度计的误差来源和影响因素,并给出合理的解释。
五、课堂小结1.教师对本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回顾。
八年级物理温度教案八年级物理-温度【教学目标】1. 知道温度的概念和单位。
2. 能够解释温度变化的原因。
3. 能够用科学的方式测量温度。
【教学重点】1. 温度的概念和单位。
2. 温度变化的原因和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1. 温度变化的原因。
2. 温度测量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让学生回忆温度的概念和单位。
2. 引导学生思考温度和热量之间的关系。
Step 2:温度的概念和单位(15分钟)1. 通过图片和实物,向学生展示各种不同温度的物体。
2. 解释温度是衡量物体热量高低的物理量。
3. 教师用简单的实验和例子,向学生解释摄氏度和华氏度的概念和转换方法。
Step 3:温度变化的原因(15分钟)1. 通过实例,让学生学习温度的变化是由于物体内部粒子的热运动引起的。
2. 解释物体热量的传递方式:热传导、热辐射和热对流。
3. 提示学生思考温度变化对物体性质的影响。
Step 4:温度的测量方法(15分钟)1. 通过实验,向学生展示温度的测量方法。
2. 介绍温度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3.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保证温度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Step 5:小结(5分钟)1. 回顾温度的概念和单位。
2. 总结温度变化的原因和测量方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学习温度的概念和单位、温度变化的原因,以及温度的测量方法。
通过实验和例子的引导,帮助学生理解温度与热量之间的关系,以及温度变化对物体性质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通过实物、图片和实验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同时,要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八年级物理温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八年级物理教材第三章第一节《温度》。
详细内容包括温度的概念、温度的单位及换算、温度的测量工具——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温度的概念,理解温度与物体冷热程度的关系。
2. 学会温度的单位及换算,掌握摄氏度与华氏度的相互转换方法。
3. 学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并能正确读取温度计的数值。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温度的单位换算,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重点:温度的概念,温度的测量和读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温度计、热水、冷水、实验器材。
学生准备: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个温度计,让学生观察温度计的读数。
提问:同学们知道温度是什么吗?温度与物体的冷热程度有什么关系?2. 温度的概念(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温度的概念,并强调温度与物体冷热程度的关系。
3. 温度的单位及换算(10分钟)教师介绍摄氏度和华氏度两种温度单位,并讲解它们之间的换算方法。
4. 温度计的使用方法(15分钟)(1)教师演示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强调注意事项。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温度计测量热水和冷水的温度,学会正确读取温度计的数值。
5.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讲解一道关于温度换算的例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温度的概念2. 温度的单位及换算3. 温度计的使用方法4. 注意事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什么是温度?温度与物体冷热程度有什么关系?(2)摄氏度与华氏度如何换算?(3)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时,应注意哪些事项?2. 答案:(1)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温度与物体冷热程度成正比,温度越高,物体越热;温度越低,物体越冷。
(2)摄氏度与华氏度的换算公式为:F = 1.8C + 32(其中,F为华氏度,C为摄氏度)。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了温度的概念、温度的测量和换算。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2.1《温度的测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温度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2.理解摄氏温标和华氏温标的转换关系;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温度转换问题;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温度的测量方法;2.摄氏温标和华氏温标的转换关系。
三、教学准备1.教学用具:温度计,温度转换表;2.实验器材:水,冰块,热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与引入(5分钟)通过提问和展示图片,引发学生对温度的认识和兴趣。
教师提问:你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关于温度的事物?温度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展示图片:展示不同场景下的温度计图片,并要求学生回答问题。
2. 概念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意图的展示,向学生介绍温度的概念和常见的测量方法。
概念讲解:温度是物体冷热程度的一种表示,通常用温度计来进行测量。
示意图展示:展示温度计的结构和测量原理,并说明如何读取温度。
3. 温度单位的转换(15分钟)教师介绍摄氏温标和华氏温标的概念和转换关系。
摄氏温标:以水的冰点为0℃,沸点为100℃进行刻度。
华氏温标:以水的冰点为32°F,沸点为212°F进行刻度。
示例计算:教师通过示例和计算板书,向学生演示如何进行摄氏温标和华氏温标的转换。
4. 实验探究(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加深学生对温度测量和转换的理解。
实验步骤: 1. 探究冰点温度的测量:将温度计插入冰块中,观察温度变化并记录。
2. 探究沸点温度的测量:将温度计插入热水中,观察温度变化并记录。
实验要求: 1. 学生要注意安全,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不得擅自行动。
2. 学生要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并能准确计算和分析实验结果。
5. 讨论与总结(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讨论实验结果,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讨论问题: 1. 你在实验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2. 在温度测量中会遇到哪些常见问题? 3. 如何解决温度转换的计算问题?总结要点: 1. 温度的测量需要使用温度计,要注意读取温度时的单位和精度。
温度的丈量教课设计八年级物理教课设计教课目的 :1、知识与技术目标 :○1认识物质三种状态的不一样特点,会使用酒精灯。
○2认识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使用温度计丈量温度。
○3培育学生的着手能力和自学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育学生的察看剖析、提出问题的能力。
○2初步培育学生的创建性思想和创建能力。
3、感情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培育学生谨慎的科学态度和互相协作、友善相处的健康心理。
○2培育学生爱惜环境的意识。
教课要点 : ○1使学生经过自己的研究与沟通 ,学会使用酒精灯并概括水的三态及特点。
○2以老师自制演示温度计为器械,使学生自己得出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及构造。
○3经过实验使学生自己总结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
教课难点 :培育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意识。
教课器械 :自制温度计 ,酒精灯 ,火柴 ,支架 ,冰块 ,自来水 ,温水 ,热水 ,常用温度计 , 烧杯 ,体温计 ,学具盒 ,多媒体等。
知识点教师活动及教课内容学生活动物质的三态及酒精灯的使用播放冰川、河流、云、雨、雾、露、霜、雪、雹的画面 ,创建教课情境 ,引入物质的三种状态。
一、物质的三态、酒精灯的使用教师出示冰块 ,问:冰除了有这类状态外 ,它还可以变化成哪些状态 ?持续发问 :如何使冰块变为此外两种状态呢?师 :加热的手段 ,方法好多 (如:各样热具 )实验室里我们用酒精灯作为热源来加热。
师 :请同学们认识酒精灯并配合课本 P28 信息快递 "酒精灯的使用 "试试点燃和熄灭酒精灯 ,体验酒精灯的使用过程 ,说说你是如何正确使用酒精灯的 ?师 :用酒精灯给物体加热 ,应当用酒精灯的哪部分火焰 ?你可否设计一个实验来考证酒精灯的哪部分火焰的温度最高 ?师 :掌握了酒精灯的使请同学们互相配合,达成课本P28"做一做"实验田仔细观看学生回答 :液态 ,气态或水和水蒸气生答 :加热思虑平时生活中常有的热源。
《温度的测量》教案《温度的测量》教案《温度的测量》教案1学习目标:培养在观测、记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主要环节(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巩固应用---课堂小结预习内容:预习教材。
重难点、问题预测及对策:【教学重点】测量水温的步骤、方法。
【教学难点】间隔相同时间连续测量水的温度教学资源及优化组合:小组:4杯不同冷热的水(自来水、温水、热水、热水瓶里刚倒出的烫水),4支水温计(刻度范围在-20℃――110℃),水温测量记录表(参考书P46)全班:其他各种式样、不同用途的温度计若干(气温计、体温计、高温计等)师生互动:一、测量水温的方法1、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温度计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温度计来测量水的温度。
板书:测量水的温度2、师:书P45展示了一些温度计(气温计、数字温度计、体温计等),你还知道哪些温度计呢?3、师:要测量水的温度,我们必须要有合适的温度计,该选择怎么样的呢?4、学生讨论交流后师小结:一般来说,液体水的温度会在0℃――100℃之间,所以,要测量水的温度,需要选择测量值在0℃――100℃范围的温度计。
5、师:有了合适的温度计之后,我们可以直接测了吗?我们要如何来测量水温呢?请大家一起来看一下P45的插图和方法。
(学生阅读)6、师生共同明确方法。
教师边讲解边演示:(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
(2)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
(3)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
(4)在液注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
(5)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介绍完了之后,请学生想想为什么要这样操作,如果不按照这样的要求操作,会出现什么情况?(归纳:(1)――上端比较好操作,拿中间会挡住刻度,拿玻璃泡会造成所测的不是水的温度。
(2)(5)――如果碰到容器或读数时离开液面,测量的就不是水的温度了。
(3)――俯视或仰视会造成读数偏大或偏小。
(4)――没有稳定时测出的温度不准。
温度的测量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教案
教学设计〗
本节教学内容和以往大纲教材相比有个比较明显的变化,教材内容将物理概念的学习和实验操作技能的学习结合在一起,这样的安排为我们老师将学生的学习置于亲身体验过程中创造了条件,我在设计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注意把握这一点,从概念的学习到技能的学习都让学生边体验边学习•由于初二的学习具有很强的操作兴趣,我教学中尽可能让他们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下学习,这样会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本节教学在全章教学内容有着特殊的位置,它是后几节在实验探究下学习的基础,本节教学内容落实的情况直接影响后面教学完成情况,为此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我注意到本节目标对后面教学的影响,让学生从开始学习做实验时,就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教学案例〗
〖教案点评〗本节教学设计中该教师非常好地注意到了新教材的变化,将温
度的测量的学习安排在系列的学生活动中•如:以往温度计的学习比较多的老师们会结合实物讲解,而此节课该教师设计为教师引导下学生自己结合手中的温度计从结构到原理自主学习的方式,改变了过去较为单一的接受式学习的方式,老师教
学设计为学生的学习出现多元的学习方式创造了机会,从而将新课标提倡学生学习多元化的理念落到了实处.
该教师在处理用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的教学环节时,能站在一个较高的高度来设计,如:考虑到实验规范操作的学习对后面几节课的影响,甚至对今后实验素质的影响•说明教师教学设计中注意到实验技能的培养阶段性目标对年度目标的影响,也说明该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对学生的发展促进有较长远的考虑
该教师在设计本节教学内容时另一个突出的地方是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
,
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眼睛,使学生的学习获得最佳效益•如:在学习温度计的结构时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眼睛去观察•该教师在学生观察温度计之前向学生提出了如下的问题:生活中使用的温度计我们同学都看过,谁能描述一下它的结构?”这个问题恐怕有不少学生都不能准确描述,之后老师再给每个同学一只温度计让他们观察•这样的安排让学生们体会到了日常中的看”和科学实验中的观察”是不同的,从而学会如何用眼睛去观察•为了让学生体会测量的必要性,该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采用了让学生用双手去实践,体会测量的重要性的做法•让学生用手去触摸桌子和铁架台,由感觉的不准确性,让学生感受到了测量在研究中的意义•该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安排的先让学生估测温度然后再测量温度的学生活动,让
学生体会到了一种学习估测的方法,这种能力是一种生活能力,是新课程中倡导学习内容:学生终生学习所必备的一种能力.
总体上看该教师的教学设计反映出了教师将新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学中的行为思考和较为有效的方法•但在个别问题的设计上还有脱离学生实际的情况. 如:C ”字母的意义是什么?怎样读?体温计能不能离开人体读数?这样的问题作为
在北京科技较为发达的地区,学生应该在小学就有认识,大可不必作为问题提出•这有可能也反映出我们教师教学设计中的一种惯性——以教师教为中心,还不能将学生作为教学设计中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