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育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七章 力物理:《力》教案(教科版八年级下)
- 格式:docx
- 大小:11.84 KB
- 文档页数:3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力的概念、性质和计量单位;分析力的合成;掌握力的平衡条件。
•能力目标:能够应用力的概念和计量单位解决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的问题;能够利用力的平衡条件解决力的合成问题。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物理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力的概念、性质和计量单位;力的平衡条件。
•难点:力的合成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呈现一副插图,让学生观察现象并思考:为什么两个人同时拉一根绳子,绳子不动?2. 学习新知(30分钟)2.1 动手实验:力的传递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6人。
让其中两人站立,其他人围成一个圆圈,每个人手拉着前后两个人的衣角。
其中两位站立的同学同时用力朝外拉,观察其他同学的反应。
实验操作步骤: 1. 分组,两人站立,其他四人围成圆圈。
2. 两名站立的同学同时向外用力拉。
3. 观察其他同学的反应。
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力的传递和作用反作用力的存在。
2.2 动手实验:力的平衡让学生找来一副天平,将天平两边放置不同质量的物体,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什么是力的平衡?什么是力的合成?实验操作步骤: 1. 将天平平稳放置在桌子上。
2. 在左侧的盘子上放置一个500g的物体,在右侧的盘子上放置一个200g的物体。
3. 观察天平指针的位置,思考为什么天平没有倾斜?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初步理解力的平衡的概念。
2.3 探究力的大小和方向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大小和方向如何计算和表示。
通过一些简单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图示或文字描述力的大小和方向。
2.4 观察力的作用点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力的作用点和物体的形状、材料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点与物体性质之间的联系。
3. 拓展应用(15分钟)3.1 自主探究让学生自主选择或设计一种实验来验证力的平衡条件,并记录实验结果和思考。
教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1节《力》一、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
2. 力的计量单位:牛顿(N),1N等于1kg物体受到1m/s^2的加速度。
3.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力的示意图: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称为力的图示。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计量单位,掌握力的作用效果。
2. 学会画力的示意图,能够正确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3. 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力的示意图的画法。
2.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计量单位,力的作用效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力的大小和方向的示意图,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器材。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推门、拉抽屉等,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和作用。
2. 讲解:讲解力的概念,力的计量单位,力的作用效果。
通过示例和实物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3.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力的作用效果,并尝试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4. 讲解:讲解力的示意图的画法,引导学生正确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5. 练习: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的计量单位:牛顿(N)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的示意图: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七、作业设计(1)用力推门;(2)用力拉抽屉;(3)用力踢足球。
(1)为什么推门时需要用力?(2)为什么拉抽屉时需要用力?(3)为什么踢足球时足球会飞出去?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的理解较为顺利,但在力的示意图的画法上还存在一些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更加注重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的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力的表示方法。
第一节力(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2、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在这一节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
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
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这一节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力的作用效果物理学中所说的力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它。
1、感受力作用的效果(1)请一位同学到教室前面提起一桶水。
请这位同学谈谈肌肉有什么感受?(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紧张)最初我们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张的感受而得来的。
那么,在物理学中我们又是怎样来认识力的?(2)学生用图12.4-1所示的器材做实验。
问题:小钢珠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珠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实验结束后,学生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3)学生看课文图12.4-2乙、丙,交流图中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4)告诉学生: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无论物体是从静止到运动,还是运动速度或者方向发生变化,都可以认为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指物体的运动速度或方向发生了变化。
*由此得出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请一位学生演示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在拉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伸长;在压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缩短。
1.力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能分析简单情况下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 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 知道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分析、演示、讲解、讨论与分析过程。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
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
力的概念以及物体间力的相互性。
【教学过程】
【实践活动】
让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的现象做一个调查。
通过调查,使学生认识到身边力的现象的普遍,同时将自己在课堂学到的物理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增加其对物理科学的兴趣。
【教学反馈】
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
探索是经过某些活动完成的,教师的教学过程应当是设计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知识与技能,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节可通过设计观看有关力的作用的演示实验、录像以及学生自己动手的活动,提高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在观察中思考、学习。
学生的课堂反应积极主动,学习轻松活泼,印象深刻,掌握牢固。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全章教案一、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第1节)2. 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第24节)3. 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应用(第5节)4. 相互作用力(第6节)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 掌握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对象。
3. 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应用,能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二力平衡。
4. 理解相互作用力的概念,能够判断相互作用力的存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相互作用力的判断,二力平衡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教学重点: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对象,力的作用效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实验器材。
2. 学具:教科书、练习册、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用力拉扯弹簧的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2. 讲解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效果(形变和运动状态改变)。
3. 学习重力、弹力和摩擦力:通过实验和讲解,让学生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对象。
4. 讲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应用:平衡状态的判断、二力平衡的条件、二力平衡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5. 讲解相互作用力:相互作用力的概念、相互作用力的判断方法。
6. 随堂练习: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板书设计:力的概念、作用效果;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对象;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应用;相互作用力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8. 作业设计:(1)请用一句话描述力的概念。
(2)请列举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的例子,并解释。
(3)请简述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对象。
(4)请分析一个实际问题,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的理解程度,以及对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力的单位——牛顿,以及牛顿的生平事迹。
重点和难点解析:我们来看教学难点。
教科版八年级下7.1力教学案例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实践性教学,以游戏为主要形式,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氛围中了解和掌握力的概念。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让孩子们通过实践,掌握力的作用效果,如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3.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
难点:力的作用点的理解,力的方向。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气球、小车、海绵、积木等。
学具:每人一份力的作用效果记录表。
五、活动过程1. 引入:讲述一个有关力的故事,如“乌龟和兔子赛跑”,引导孩子们思考力在故事中的作用。
2. 讲解力的概念:向孩子们解释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有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3. 实践环节:让孩子们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如吹气球、推动小车、用海绵垫子跳跃等,观察力的作用效果。
4. 记录力的作用效果:让孩子们填写力的作用效果记录表,记录不同活动中力的作用效果。
5. 讨论环节:引导孩子们交流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
难点:力的作用点的理解,力的方向。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孩子们了解了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但在力的方向和作用点的理解上仍需加强。
2. 拓展延伸:布置一道有关力的家庭作业,如观察日常生活中力的作用,拍照记录并简要描述。
3. 下一节课将继续讲解力的方向和作用点的理解,并通过实践活动让孩子们更好地掌握。
在本次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通过实践活动,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力的方向和作用点,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采用实践性教学,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氛围中了解和掌握力的概念。
教科版物理教案(八年级下册)7.1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7章第1节,主要内容包括: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表示:使用符号“F”表示力,力的单位是牛顿(N)。
3.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力的作用相互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能够正确表示力,并认识力的单位。
2. 理解力的作用效果,能够分析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掌握力的作用相互性,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表示、力的作用效果。
2. 难点:力的作用相互性的理解与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力的示意图、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器材。
2. 学具:笔记本、笔、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描述一个人推车的场景,让学生思考推车时需要施加多大的力,力的方向是什么。
2. 概念讲解:介绍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用符号“F”表示,单位是牛顿(N)。
3. 作用效果分析:通过实验展示力的作用效果,如拉伸弹簧、推动小车等,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4. 力的作用相互性讲解:讲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的反作用力。
5. 例题讲解:讲解一个关于力的计算题,如计算推动一个物体所需的力。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关于力的计算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表示、单位力的作用效果:形状、运动状态力的作用相互性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推动一个物体所需的力。
答案:根据物体质量和加速度,使用公式 F = ma 计算得出。
2. 题目:分析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哪个力是主要的,哪个是次要的。
答案:主要看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物体沿着较大的力的方向运动,则较大的力是主要的,反之亦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是否掌握了力的概念、表示、单位,以及力的作用效果和作用相互性。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教案【教材分析】本章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定义、力的作用、力的计量、力的合成与分解。
本章旨在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和基本性质,掌握力的作用、力的计量和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1.了解力的概念和基本性质;2.理解力的作用在力学中的重要性;3.掌握力的计量单位,计算物体受力的大小;4.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能够用向量图解决力的合成与分解问题。
【教学重难点】1.力学中力的作用和计量;2.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
【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法;2. 示例法;3. 归纳法;4. 讨论法。
【教学内容与进度安排】教学内容学时一、力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3二、力的作用和受力分析 3三、力的计量 5四、力的合成和分解 4总计 15【教学过程与课时安排】一、力的概念和基本性质(三课时)1. 了解力的概念和基本性质(1课时)教学内容:1) 引入力的概念:学生通过生活中的经验归纳出物体运动、停止或转动的原因是什么,进而引出力的概念。
2) 力的概念:描述力的作用原理,引导学生理解物体受力的本质。
3) 力的分类:重点讲解实验室常见的摩擦力、弹性力、张力、重力、浮力,以及压力、引力、万有引力等常见的力。
4) 力的单位:引导学生理解牛顿是力的计量单位,讲解牛顿的定义,并介绍国际标准新磅(N)的大小和与焦耳(J)的关系。
教学方法:1) 示范法引导学生了解力的概念。
2) 归纳法介绍力的分类。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本质。
4) 课件、图片、实物等多种方式展示力的单位和大小。
教学重难点:力的本质和分类。
教学时间:1课时2. 力的作用和受力分析(2课时)教学内容:1) 力的作用:引导学生了解力的作用,并通过生活例子展示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 受力分析: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分析物体受力情况,解决恒力平衡和不平衡问题。
3) 牛顿第一定律:讲解物体的惯性和牛顿第一定律,改变学生观念,举例说明物体在急剧转弯或突然停止时受到的惯性力。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第7章第1节力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实践性教学,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感知力的存在,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并能够运用力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引导幼儿运用力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难点:让幼儿通过实践活动,感知力的存在,并能够运用力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气球、小车、积木、绳子、滑轮等。
学具:每个幼儿准备一个气球、一辆小车、几块积木。
五、活动过程1. 引入:讲解力的概念,通过展示气球被挤压时形状改变,让幼儿感知力的存在。
2. 讲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让幼儿用手推动小车,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3. 实践活动:让幼儿用气球、积木和绳子制作一个起重机,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 讲解力的作用原理,让幼儿通过滑轮组,将重物提升到一定高度,感知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六、活动重难点1. 重点:让幼儿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2. 难点:让幼儿通过实践活动,感知力的存在,并能够运用力解决实际问题。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幼儿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表现出很高的兴趣。
通过动手操作,他们基本掌握了力的概念,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但在运用力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幼儿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这部分幼儿,引导他们更好地运用力解决实际问题。
拓展延伸:让幼儿回家后,观察家里或周围环境中的力的作用,如拉开抽屉、提起书包等,并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重点和难点解析:2. 讲解力的作用:在讲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时,我让幼儿用手推动小车,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
具体内容包括: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表示:使用力的图示来表示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4. 力的作用相互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能描述力的作用效果。
2. 能够使用力的图示表示力的三要素。
3. 理解力的作用相互性,能在实际情境中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表示方法。
2. 难点:力的作用相互性及其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力的小球、弹簧测力计、力的图示教具。
2. 学具:每个学生一份力的图示练习纸。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物理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力的作用效果。
提问:“什么是力?力有哪些作用效果?”2. 讲解力的概念(10分钟):使用力的图示教具,讲解力的概念,强调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展示力的图示,让学生理解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 演示力的作用效果(10分钟):利用弹簧测力计,展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通过力的图示,展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讲解力的作用相互性(10分钟):通过力的图示,讲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让学生举例说明力的作用相互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5. 练习与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使用力的图示练习纸,练习表示力的三要素。
每组选一个实际情境,应用力的作用相互性进行讨论。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的表示:力的图示,表示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力的作用相互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七、作业设计1. 画出两个力的图示,表示力的三要素。
2. 举两个例子,说明力的作用相互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第一节力一、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
2. 力的分类:按照性质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按照效果分为动力和阻力。
3. 力的计量单位:牛顿(N),1N等于1kg物体受到1m/s²的加速度。
4. 力的表示:用箭头表示,箭头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5. 力的合成和分解:两个力在同一直线上,同方向时,合力等于两个力的和;反方向时,合力等于两个力的差。
两个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时,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由平行四边形法则确定。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力。
2. 掌握力的计量单位,能够正确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3. 学会力的合成和分解方法,能够运用力的合成和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分类、力的计量单位、力的表示方法。
2. 难点:力的合成和分解方法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力的合成和分解图示、实际例子道具。
2. 学具:笔记本、笔、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力的概念,通过举例说明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
2. 讲解力的分类:按照性质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按照效果分为动力和阻力。
3. 讲解力的计量单位:牛顿,1N等于1kg物体受到1m/s²的加速度。
4. 讲解力的表示方法:用箭头表示,箭头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5. 讲解力的合成和分解:通过图示和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两个力在同一直线上,同方向时,合力等于两个力的和;反方向时,合力等于两个力的差。
两个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时,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由平行四边形法则确定。
6.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力的合成和分解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分类、计量单位、表示方法、合成和分解。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下列力的合力。
(1)一个5N的力和一个3N的力在同一直线上,同方向。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
具体内容包括: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表示:用符号“F”表示力,力的单位是牛顿(N)。
4. 力的作用相互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 让学生掌握力的表示方法,了解力的单位。
3. 让学生理解力的作用相互性,能够运用力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作用相互性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表示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科书、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回忆生活中见到的力的作用现象,如拉扯、推动等。
2. 讲解力的概念:力的概念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通过举例说明力的存在和作用。
3.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通过示例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4. 讲解力的表示方法:用符号“F”表示力,力的单位是牛顿(N)。
介绍力的单位换算关系。
5. 讲解力的作用相互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通过示例说明力的相互性。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教科书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形状,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力的表示:符号“F”,单位牛顿(N)力的作用相互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力的概念是什么?请举例说明力的作用。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哪些方面?请举例说明。
(3)力的表示方法是什么?请写出力的单位换算关系。
2. 答案:(1)力的概念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的作用例如:拉扯、推动、挤压等。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例如:用力拉伸弹簧,弹簧发生形变;用力踢足球,足球由静止变为运动。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全章教案第 2 页第 3 页学生活动第 4 页教学过程设计汽车对拖车的拉力;推土机对土的推力;起重机向上吊起集装箱的力教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对力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两点。
这里所说的作用指的就是力。
当有力出现时,应分清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尤其是注意认清哪个物体是受力物体。
三、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 演示实验:吸铁石吸引大头针。
2. 演示实验:铁块吸引小磁针的一个极。
四、力的作用效果1.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1)实验:用手将弹簧拉长。
教师:弹簧受到拉力时变长了。
(2)实验:手用力使锯条变弯曲。
教师:气球受到手的压力时变扁了。
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教师: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
汽车关闭了发动机后,由于汽车受到阻力,速度逐渐变小,最终停下来。
可见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大,也可以使运动物体的速学生回答三.思考与作业《同步训练》四板书第八章第一节什么是力一.什么是力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一个力必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二.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速度和方向)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五说明课题第2节力的描述(1课时) 执教教学1.理解力的三要素2.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第 5 页目标重点力的三要素难点会画力的图示教具演示学生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一引入新课力的效果是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那么力的作用效果与那些因素有关?二教学过程设计一.力的三要素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关,二.力的图示——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用图的表示的方法叫力的图示1.力的作用点的画法一般来说,把力的作用点画在受力物体上即可2.力大小的画法用一个线段的长度配合标度表示力的大小,如力的大小是200N,可选择1cm的线段表示100N,那么200N的力应用2cm的线段来表示。
2018春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教案:1.力教案设计意图:本节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理解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三要素。
设计思路是让学生从生活中接触力,感受力,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力的性质和作用。
活动目的是使学生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1. 知道力的概念,能描述力的作用效果。
2. 理解力的三要素,能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
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观察和分析,力的三要素的理解和运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气球、木块等。
学具:记录表格、彩笔等。
活动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提问:这些物体之间是否存在力的作用?二、探究力的作用效果(10分钟)1. 分组讨论: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三、认识力的三要素(10分钟)1. 教师演示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拉气球,观察气球的形状变化。
2.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对气球形状的影响。
3. 小组讨论: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有何影响?四、实践活动:力的作用(10分钟)1. 学生分组,用弹簧测力计、气球、木块等教具进行实践活动。
2. 观察力的作用效果,记录力的三要素。
3. 小组讨论:力的三要素如何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活动重难点: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
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观察和分析,力的三要素的理解和运用。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拓展延伸:让学生举例说明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巩固对力的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次教学中,我认为有几个重要的细节需要重点关注。
是力的概念的引入,是力的作用效果的观察和分析,是力的三要素的理解和运用。
关于力的概念的引入,我选择了生活中的实例来让学生接触和感受力。
在导入环节,我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并提问这些物体之间是否存在力的作用。
教科版八年级下力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能分析简单情况下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 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 知道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分析、演示、讲解、讨论与分析过程。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教学重点】
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
力的概念以及物体间力的相互性。
【教学过程】
【实践活动】
让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的现象做一个调查。
通过调查,使学生认识到身边力的现象的普遍,同时将自己在课堂学到的物理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增加其对物理科学的兴趣。
【教学反馈】
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
探索是经过某些活动完成的,教师的教学过程应当是设计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知识与技能,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节可通过设计观看有关力的作用的演示实验、录像以及学生自己动手的活动,提高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在观察中思考、学习。
学生的课堂反应积极主动,学习轻松活泼,印象深刻,掌握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