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 格式:doc
- 大小:71.50 KB
- 文档页数:8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考点解读】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规定“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B,属于理解能力层级。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句式。
所谓“理解”是指能辨认出这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知道它们与现代汉语的区别;所谓“用法”就是指能够用现代汉语的句式准确地翻译出这些文言句式。
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辨认还是翻译,考查的都是考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是文言文阅读的一项基本技能,也是对考生阅读文言文的基本要求。
所以这一知识点一直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也是高考考查文言文的重点。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一知识点的难点在于:考生经常接触现代汉语,已经习惯了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有的不能分辨出文言文中的句式和现代汉语的不同;而有的考生则误以为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处处不同。
这两种错误的观念影响了考生对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的比较和区别。
因此,只有准确辨认出两种句式的不同才能准确理解文言文。
【考势预测】通过对2010年全国及各省市高考语文试题中,对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内容考查情况的分析,可以总结出以下命题规律:1.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仍然是考查文言文阅读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全国及各省市18套高考语文试题中,有13套试题不同程度地考查了这一知识点,可见命题者对这一知识点的重视程度。
2.对这一知识点的考查主要通过翻译来实现。
在这18套语文试题中,没有一套是采用选择题方式来考查这一知识点,都是将这一知识点设置于文言文翻译中,通过对文言文翻译的考查,来检查考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3.在这18套试题中,考查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共20次,其中倒装句7次,省略句7次,判断句3次,被动句3次,可以看出,考查主要以倒装句和省略句为主。
根据2010年的命题规律,笔者在此对2011年该考点的命题趋势作出预测:1.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仍然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和用法上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书面语言,舒适于600年至1911年之间,尽管如今已不再被广泛使用,但依旧被视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文言文的语法和句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别,理解和运用文言文已成为现代汉语学习中的一部分。
文言文的句式文言文的句式与现代汉语的句式有很大的区别。
首先,文言文使用的是古汉语的一些句式,这些句式在现代汉语中很少出现。
例如,“则我留之,吾不可不留”这样的句子,在现代汉语中可以写成“我决定留下来,我不得不留下来”。
其次,文言文的动宾语、主谓宾语的位置与现代汉语不同。
在现代汉语中,这些句式通常是主语在前,宾语在后。
但在文言文中,动宾语、主谓宾语往往是反过来的,例如“豚鱼之祭,不如省食之义”这句话在现代汉语中可以理解为“省略掉对于豚鱼的祭祀,不如减少吃饭的量”。
这个用法意思是,减少吃饭的量比省略食物更有意义。
所以文言文要依靠学习才能够理解其中的意思。
文言文的词汇因为古时候与现在的社会全然不同,因此文言文的词汇在现今汉语中不常见或是不再使用了。
一些词汇的意思也可能与现代汉语的定义有所不同。
例如,“贪心”在文言文中意思不是贪婪,而是贪求更多的成就。
同样,“仁慈”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谦和、柔和。
由于现代汉语的变化,所以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其词汇的使用。
文言文的翻译理解文言文的最好方法是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
翻译文言文是多步骤的过程,需要嵌入文化背景、了解历史现象。
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在现代汉语中可以理解为“你不希望别人对你做出某些事情,那么你也不能做同样的事情来伤害他人”。
翻译时需要理解其本质,所以文言文不是那么容易的就能够提供一种标准的翻译的。
综上所述,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和用法上,需要深入学习文言文的语法、词汇以及翻译技巧。
仅仅通过简单的读写汉字是远远无法完全学会文言文的。
而且,文言文的学习是非常具有意义的,可以让我们更好的了解我们的历史与传统文化,增加对古代文献的研究兴趣,也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作者:唐建国来源:《作文周刊(高考版)》2009年第12期【考点阐释】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但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
如高中课文《石钟山记》里有个句子“古之人不余欺也”,这句话如果直接按照字面意思来翻译就是“古代的人不是我欺骗的”,这个意思显然是不合逻辑的。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失误,就在于没有弄明白这是一个倒装句,即宾语前置,宾语“余”提到了谓语动词“欺”的前面。
这类型的句式在文言文阅读中相当多,因此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对于读懂其内容就显得很重要了。
因而我们在学习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时就必须了解和掌握这些语言表达上的差异。
《考试大纲》明确要求考生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五个方面的内容。
“理解”的意思不是让考生去死记这些术语,而是在阅读过程中能够理解这些形式,并在阅读与翻译中加以运用。
近几年高考中都未单独对其设题,通常都是结合翻译来考查的。
因此考生对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中不同的句式的理解应该有足够的认识,这是复习文言文句子的翻译时不可忽视的一个考点。
【技法指导】一、熟知类型,胸有成竹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考生对文言文阅读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高考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前提。
这里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四种。
对于这几种句式的特点和基本类型,考生要做到默然于心。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常见句式有两种情况。
其一,“者”“也”系列构成的。
主要包括两种形式:1.“者”“也”组合,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2.单用“者”或“也”,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其二,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如“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臣本布衣”等。
第三节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学习目标】1.了解文言特殊句式及其用法。
2.能准确特殊文言句式。
【备考导航】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指的是: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省略句和词类活用。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主要结合理解文意和文句翻译来考查。
文言特殊句式指与现代汉语语法构造、语法形式不同的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包括谓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等)。
词类活用是指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作乙类词用。
这一考点在高考中一般不单独设题,但是阅读理解时会涉及这方面的知识。
如果对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标志不熟悉、不理解,就会造成阅读理解的困难和翻译的不准确。
因此,考生对这一考点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近年来,各地高考试题对本考点均有考查。
【复习指南】1.判断句(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
即“……者,……也。
”(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
”(3)主语后面不同“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
即“……,……也。
”(4)用动词“为”表判断。
(5)用“乃”、“则”等副词表肯定判断,用“非”表否定判断。
(6)用“是”作判断动词(与现代汉语同)。
2.被动句(1)用介词“于”表被动(2)在动词前面用“见”表被动(3)在动词前面用“受”表被动(4)在动词前面加“为”表被动(5)用“为……所”式表被动(6)用介词“被”表被动3.宾语前置句(1)动词宾语前置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且宾语置于动词前。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置于动词前。
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
(2)介词宾语前置①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前。
②介词“以”的宾语往往前置。
③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4.省略句(1)省略主语,可分为“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等形式。
(2)省略谓语。
(3)省略宾语,包括省略动词宾语和介词宾语。
(4)省略兼语:“使、命、令”。
(5)省略补语中的介词,常常省略“于”。
5.词类活用。
古汉语有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
有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动词用作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理解词类活用对掌握实词是大有好处的,但不必死记硬背。
在平时学习、诵读过程中,即可把握这种语言现象,关键要用心去理解。
【典例探究】(2012·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见市编资料P48)李疑者,居通济门外,闾巷子弟执业造其家,得粟以自给。
固贫甚,然独好周人急。
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
人殆之,不肯舍。
杖踵疑门,告曰:“我不幸被疾,人莫舍我。
闻君义甚高,愿假榻。
”疑许诺,延就坐,汛室,具床褥炉灶居之,征医师视脉,躬为煮糜炼药,旦暮执手问所苦。
既而疾滋甚,不能起,溲矢污衾席,臭秽不可近。
疑日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面。
景淳流涕曰:“我累君矣。
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金四十余两,在故旅邸,原自取之。
”疑曰:“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景淳曰:“君脱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何益?”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而归,面发囊,志其数而封识之。
数日,景淳竟死,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
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往书召其二子至。
及二子至,疑同发棺取囊,按籍而还之。
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反赆以货,遣归。
平阳耿子廉械逮至京师,其妻孕将育,众拒门不纳,妻卧草中以号。
疑问故,归谓妇曰:“人孰无缓急,安能以室庐自随哉!且人命至重,倘育而为风露所感,则母子俱死,吾宁舍之而受祸,何忍死其母子?”俾妇邀以归,产一男子。
疑命妇事之如疑事景淳,踰月,始辞去,不取其报。
人用是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
见疑者皆曰:“善士,善士!”疑读书为文亦可观,尝以儒举,辞不就,然其行最著。
太史氏曰: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非有奇伟壮烈之姿也,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
语曰举世混浊,清士乃见。
吾伤流俗之嗜利也,传其事以劝焉。
”(取材于宋濂《文宪集·李疑传》) 注:①执业:指捧书求其,犹言受业。
②汛室:汛,洒水。
汛室,指打扫房间。
6.下列词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闻君义甚高,愿假.榻假:借用B.景淳竟.死竟:居然C.反赆.以货,遗归赆:赠送D.人用是多.疑名多:称赞【答案】B【解析】此处“竟”应该是表示结果的副词“终于”“最终”“终究”,而并不表示出乎意料,因此不可能是“竟然”。
7.下列各组词语句中。
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 人莫舍.我B 然.独好周人急吾宁舍.之而受祸然.其行最著C 恐为.他人得D 何以.为报倘育而为.风露所感妻卧草中以.号【答案】D【解析】A两个“舍”都是动词“收容”“安置”的意思。
B两个“然”都是转折连词“然而”“但是”。
C两个“为”都是表被动的介词“被”。
D前“以”是表反问的“何以……为”结构的一部分,“何以报为”就是“要回报干什么呢”的意思,后“以”表修饰。
尽管前“以”不好翻译,但后“以”用法比较明确,用代入比较法即可知道两“以”不同。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仗踵疑门,告曰——拄杖走到张疑门前,对他说B. 不少见颜面——没有稍微路出一点不情愿的脸色C. 志其数而封识之——记录了(钱财)的数量,并封起来做了标记D. 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把封起来装有金银的包裹寄送给景淳家【答案】D【解析】“寄其里人家”译为“寄送给景淳家”有误。
从下文可知,李疑是写信让范景淳的两个儿子来取包裹的,因此之前肯定没有寄送包裹的事情。
此处的“寄”是“寄存”的意思,“其里人家”指的是李疑的邻居家。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章的一项是( )A.李疑教书为业,生活清贫,却深明大义,急人之急,却不取回报。
B.范景淳深受感动,并且感恩图报,一定要把自己的钱财送给恩人。
C.李疑不顾自己可能受祸,坚持照顾一位孕妇,但此人却不知感恩。
D文章作者有感于世俗的唯利是图,鼓励人们向善,因此写了本文。
【答案】C【解析】文中说“不取其报”是说李疑不要这个妇人报答,不是“此人不知感恩”。
10.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
(5分)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之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头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如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取材于《战国策·秦策》)【答案】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
扁鹊请除之。
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
”君以告扁鹊。
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
如此知秦国之政也。
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解析】上下文意思并不难懂,可以直接凭意思和修辞等断句。
唯一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除之未必已也”的“也”字断到下半句,断成“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就错了。
此外并无难点。
【要点精讲】一、文言句式的翻译应注意的几点1.辨清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五种:即①用“者”或“也”表示判断,如“……者,……也”“……,……也”“……,……者也”;②用副词“乃”“则”“即”“皆”“耳”表示判断;③用“为”“是”表示判断;④用否定词“非”“莫”“无”等表示否定的判断;⑤直接表示判断。
在具体翻译此类题时,判断句一定要翻译成判断句的格式,这往往是该类句的一个赋分点。
2.找出省略成分成分省略是文言文中的一种常见现象,省略的成分通常是主语、宾语、介词宾语等。
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翻译出来才能使语意完整。
常见的省略旬主要有四种:①省略主语;②省略谓语;③省略宾语;④省略介词。
在翻译省略句时,要将省略句的成分补出来,省略的成分也是高考文言文翻译中的一个赋分点。
3.认清宾语前置宾语前置的翻译一定要将倒装语序调整为正常语序,然后再进行翻译。
尤其是宾语前置句子的三种情况要注意识别:①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时,宾语往往提前;②疑问句中代词做宾语(谁、胡、何、安、焉等)时,宾语往往也提前;③有宾语前置标志词“之”或固定句式“唯……是……”等标志时,宾语往往前置。
4.理解定语后置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但在文言文中,除此情况外,也可放在中心词后。
定语后置虽然没有在《考试大纲》中单独列出,但考题上经常出现,因此这也是掌握文言文句式的一个重要方面。
常见的定语后置有如下形式:①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形式;②后置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加“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之十定语+者”的形式;③后置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加“而”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语+而+定语十者”的形式;④后置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加“之”,构成“中心语+之+定语”的形式。
5.找出被动标志文言文中的被动句,很少用“被”字表示。
常见文言文被动句式主要有四种,即①用“于”“受……于……”表被动;②用“见”或“见……于……”表被动;③用“为”“为…·一所……”表被动;④用“被”表被动。
解答此类题,要注意在翻译时一定要体现出被动关系,这种被动关系往往是一个赋分点。
6.积累固定结构常见的固定结构还有:“何以……为?(表反问语气,译为‘为什么……’)”“奈……何?(表示用来询问的,‘拿……怎么办’)”“得无……乎?(表示怀疑与揣测语气,译为‘恐怕……吧’)”等。
解答此类题时.一定要按照固定的格式翻译才能得分。
二、准确翻译文言句式的方法1.调序法即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在对译的基础上,将特殊句式调整过来,使译句畅达。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于朝廷”是介词短语后置,译时移到“战胜”之前,译为“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2.转述法用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来表述使用了某种修辞格的词语。
例如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滕王阁序》)分析“雾”“星”都是比喻用法,要译为“像雾一样”“像星一样”。
3.补充法文言文中有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译时要将原文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使句意完整,然后再翻译。
例如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分析这一句不但省略了主语,还省略了谓语,翻译时必须补出。
本句可译为“不行!(那些人)只是没(跑)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
4.变通法变通法主要用在文言文特殊的文言现象中,比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偏义复词、互文同义等。